《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学语文教案设计_第1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学语文教案设计_第2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学语文教案设计_第3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学语文教案设计_第4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学语文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诞、澡、械”等生字词,理解并掌握“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理解事例对于证明论点的作用。-让学生能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感悟作者的论证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三个事例所阐述的科学发现过程,体会文中论证的严密性。-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即通过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文中“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事例为例(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每个事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研究-得出结论”这一科学发现的过程。-例如在“洗澡水的漩涡”这个事例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发现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发现问题。他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呢?于是他进行了探索研究,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通过这个事例,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发现往往源于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好奇与追问,然后通过不懈的研究才能得出真理。-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并能准确运用。如“司空见惯”,课文中说“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洗澡水的漩涡这样司空见惯的现象,却能引发科学家如此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从这个语境中,学生可以理解“司空见惯”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这个词进行造句,如“在城市里,高楼大厦是司空见惯的。”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层层深入、逻辑性强的论证特点,学习这种论证结构来写议论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领悟科学精神的内涵,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精神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三、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课文内容。例如,在讲解课文开头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看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标题,你们有什么想法?你们认为真理是怎么来的呢?”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在分析每个事例时,教师可以问:“在‘紫罗兰的变色’这个事例中,波义耳是如何发现问题的?他又是怎样进行探索研究的呢?”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事例中的科学发现过程。2.小组合作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比如,在探讨课文的论证结构时,教师可以让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列举了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它们是如何共同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的?”小组内的成员通过交流、讨论,能够集思广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时,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例如,对于“见微知著”这个词,小组内成员可以一起查找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来讨论这个词的意思,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讲解“洗澡水的漩涡”这个事例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洗澡水形成漩涡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这一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像谢皮罗教授一样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在理解“紫罗兰的变色”事例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紫罗兰花瓣和酸、碱溶液,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紫罗兰花瓣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情况,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个事例的印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4.读写结合法-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写作方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例如,教师给出一个观点,如“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通过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论证方法的理解。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大的问号,然后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个问号,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会有学生说想到了问题、疑惑等。-教师接着说:“是啊,问号代表着疑问,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问号有关,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那什么是真理呢?真理又是怎么诞生于问号之后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1.1字词学习(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诞、澡、械、授、涡、逆、纬、砂、庚、域”等,先让学生自己认读,然后指名读,纠正读音。-对于一些容易写错的字,如“械”,教师可以进行重点讲解,强调它的笔画顺序和结构。-学习词语“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教师先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理解这些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通过查字典来准确掌握词语的含义。-例如对于“司空见惯”,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洗澡水的漩涡这样司空见惯的现象,却能引发科学家如此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然后问学生:“从这个句子中,你们觉得‘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是指常见之事,不足为奇。接着让学生用这个词进行造句,如“在公园里,看到老人晨练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教师再次出示生字词,进行巩固练习,让学生开火车读,看哪个小组读得又快又准。1.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读完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课文主要通过“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事例,阐述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也就是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教师追问:“那你们能找出文中直接表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的句子吗?”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如“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2.深入探究(25分钟)2.1分析事例(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三个事例。-对于“洗澡水的漩涡”这个事例,教师问学生:“谢皮罗教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问题的?他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谢皮罗教授在洗澡时发现每次放掉洗澡水,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他发现的问题。然后教师再问:“他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探索研究的呢?”学生继续回答,教师强调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紫罗兰的变色”和“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两个事例。在分析“紫罗兰的变色”事例时,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做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波义耳是如何从偶然发现紫罗兰花瓣遇酸变红这一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最终发明了酸碱试纸的过程。-分析完三个事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生活中平常的现象出发,发现问题后不断追问,经过深入的探索研究,最后得出科学结论,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2.2体会论证方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列举这三个事例呢?只用一个事例不行吗?”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多个事例可以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教师进一步提问:“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列举三个事例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观点。让学生体会这种层层深入、逻辑性强的论证结构的优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与之前学过的议论文进行对比,如《为人民服务》,让学生找出两篇文章在论证方法和结构上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议论文的理解。3.拓展延伸(15分钟)3.1理解含义(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师问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现在对这句话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句话告诉我们,科学真理的发现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能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不断提出问题;更要有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通过不断地研究才能得出真理。3.2联系生活(10分钟)-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身边有没有类似从疑问到发现真理的例子。学生可能会提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从苹果落地这个平常现象引发思考,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教师可以让学生详细讲述这个故事,然后引导全班同学分析这个故事中牛顿是如何体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种精神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运用这种精神。例如,在做数学题时,遇到难题不要轻易放弃,要像科学家一样不断思考、探索,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直到找到答案。4.课堂练习(15分钟)4.1字词练习-看拼音写词语。-duànliàn()fěicuì()kūwěi()-答案:锻炼、翡翠、枯萎。-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漩涡(xuánxuàn)机械(jièxiè)-答案:xuán、xiè。4.2阅读理解-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能工巧匠,也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发明家。传说现在木工所用的锯子就是鲁班发明的。-一天,鲁班到一座高山上去寻找木料。突然脚下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路旁的一丛茅草。手被茅草划破了,渗出血来。-“怎么这不起眼的茅草这么锋利呢?”鲁班心想。他忘记了伤口的疼痛,扯起一把茅草细细端详,发现小草叶子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小齿。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于是,鲁班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锯子就这样发明了。-问题:这个故事能否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为什么?-答案:能。因为鲁班从手被茅草划破这个平常现象中发现了问题,即茅草为什么这么锋利。然后他进行思考,提出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的设想,最后发明了锯子。这个过程体现了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探索研究、得出结论的过程,符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4.3写作练习-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示例:-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都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观点。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遭受残酷的“腐刑”。受刑之后,他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他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不朽的鸿篇巨制——《史记》。司马迁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在遭受如此巨大的打击后,就不可能完成这部伟大的著作。可见,只要有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就能够取得成功。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通过三个事例来论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的方法,还体会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文中的科学家一样,善于观察、敢于质疑、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