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将口镇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南平市将口镇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南平市将口镇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南平市将口镇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南平市将口镇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南平市将口镇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母

亲张翎母亲要来多伦多探亲,苏伟请了半天假,独自在家收拾房间。关于母亲的住处,苏伟两口子有过一些激烈的讨论。苏伟觉得母亲的眼睛不好,怕上下楼梯摔跤,应该住在楼下进门的那间房。妻子晓烨说楼下这间房是她的办公室,办公桌极是笨重,电话、传真、电脑、打印机重新布线都要费事。两人争执了半天,结果是苏伟的意见胜出——苏伟说母亲来探亲,没有医疗保险,若真摔了,医疗费用将是一笔硕大的开销。晓烨沉吟了半天,才说:要搬你搬,我不管了。机场里接了母亲,母亲的模样倒没什么大变,只是身材更矮小了一些。母亲把鼻子凑得近近地打量儿子,像是猫在闻食。“头发哪儿去了?瘦成这个样子。”母亲摸着儿子的手,啧啧地叹气。“还是你媳妇比你强,腰圆肚圆的,一看就是身体好。”苏伟捅了母亲一下,让母亲住嘴。晓烨这些年一直在尝试各种各样的减肥秘方,最听不得人说她胖。母亲的眼病,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回想起来,苏伟总觉得是自己偷了母亲眼睛的那份光亮。苏伟的父亲去世很早,他和两个哥哥都是靠着母亲在皮鞋厂工作的微薄工资养大的。母亲常年营养不良,又劳累过度,有一天突然眼睛就坏了。三个孩子就是在那个时候才真正懂事起来的。每天做完作业,就开始糊火柴盒。糊火柴盒的收入孩子们只上交一部份,另一部分自作主张拿去给母亲买了鱼肝油。后来三个孩子都成了家,大哥二哥搬出去住,苏伟也大学毕业去了省城。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却不愿和任何一个儿子住在一起。苏伟是母亲最疼的一个老儿子,所以当苏伟提出要母亲来多伦多探亲的时候,母亲虽有几分犹豫,最后还是来了。母亲是个节省的人,在苏伟家,母亲舍不得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总是手洗了自己的衣服挂在卫生间里晾干,水常常滴答一地。听见滴滴哒哒的水声。晓烨说了多次地砖浸水要起泡的,后来母亲就等到早上他们都上了班才开始洗衣服,快下班时赶紧收拾起来。地上的水迹,母亲是看不清的,晓烨的脸色就渐渐难看了起来。母亲操劳惯了,到了儿子家里,依旧煎炒烹炸,一屋子油烟,惹得火警器呜呜地叫……后来,晓烨就带着月亮在外头吃饭,再打包了外卖给苏伟母子吃。母亲无饭可做又不懂英文,连普通话也说不好,看不懂书和电视,更不爱出门,每天只在家里巴巴地坐着等儿子回来,天黑了也不开灯,省着电费。母亲近年学会了抽烟。母亲很是稀罕月亮,见了月亮就爱搂一搂,亲一亲。月亮用英文说不要碰我。母亲听不懂,却看出月亮是一味地躲。晓烨便对母亲说:“月亮不习惯您的烟味。”母亲听了,从此再也不敢碰月亮。母亲的签证是六个月的,可是母亲只呆了一个半月,就提出要走。其实母亲是希望儿子挽留的。可是晓烨没说话,苏伟就不能说话。母亲虽然眼力不好,却看出儿子得看儿媳妇的眼色行事。航班是大清早的,苏伟一个人开车送母亲去机场。一路上,苏伟只觉得心里有一样东西硬硬地堵着,气喘得不顺,每一次呼吸听都像在叹气。泊了车,时间还早,苏伟就领着母亲去机场的餐馆吃早饭。母亲的手颤颤地伸过饭桌,抓住了苏伟的手:“娃呀,你听她的,都听。妈年轻的时候,你爸也是顺着我的。”母亲的话在他堵得严严实实的心里砸开一个小洞,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他跑去厕所,坐在马桶上,哭了一场。走出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装有两千美金信封,硬塞进母亲兜里:“两千美金,大哥二哥各五百,您留一千。”然后陪着母亲排在长长的安检队伍里,母子不再有话。临进安检门的时候,他迟疑了一下才说:“哥写信打电话,别提,那个,钱,的事。”送走母亲,走出机场,外边春寒料峭,苏伟想找一张手纸擤鼻涕,却摸着了口袋里原封不动的信封。苏伟坐进车里,启动了引擎,却很久没有动身。汽车噗噗地喘着粗气,白色的烟雾在玻璃窗上升腾,聚集,又渐渐消散。(有删改)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机场见到儿子后的打量、抚摸、叹气,以及在家里忍不住想搂搂,亲亲月亮,这些表现都体现出母亲的慈爱。B.父亲去世得早,苏伟兄弟三人长大成家后都出去住了,而“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反应了她的落寞与伤心。C.不习惯异国他乡的生活,难以融入儿子家的家庭氛围等多重复杂因素,导致母亲探亲期限未到就提出要离开多伦多。D.苏伟送别母亲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暗示出他给母亲和哥哥两千美金的事情并未征得晓烨的同意,而且也不想让她知道。5.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原文分条概括。6.请结合原文,探究造成“母亲”与“妻子”矛盾冲突的原因。参考答案:4.B

5.①母亲吃苦耐劳,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常年在皮鞋厂辛苦工作;②母亲勤劳节俭,为了省电省水,舍不得用洗衣机和烘干机,用手洗衣服并自然晾干,等儿子下班回家,天黑了也舍不得开灯;③母亲淳朴敦厚,到城里依然习惯用农村的一套做菜方法;④母亲慈祥细心,一直想亲近月亮,临别叮嘱儿子完全听从妻子,偷偷把钱还给了儿子。

6.探究角度:①婆媳二人生活习惯、观念存在较大差异,因为她们生长的不同时代;②婆媳二人生活环境差异巨大:一个国内农村,一个国外大都市;③婆媳二人之间缺失有效的沟通,以及必要的包容;④血缘感情亲疏;4.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语言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分析人物,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B项,“反应了她的落寞与伤心”不当,从下文看,母亲是一个慈祥善良一心为孩子着想的人,她不去儿子家是不想给儿子添麻烦。5.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筛选出母亲的言行及他人的评价,然后概括归纳。如母亲见了苏伟就说“头发哪儿去了?瘦成这个样子”,“很是稀罕月亮”,“签证是六个月的,可是母亲只呆了一个半月”,把儿子给的美金偷偷还给儿子,都可以看出母亲慈爱细心;“他和两个哥哥都是靠着母亲在皮鞋厂工作的微薄工资养大的”,累坏了眼睛,“操劳惯了”可以看出母亲吃苦耐劳;“舍不得用洗衣机和烘干机”,“天黑了也不开灯,省着电费”,可以看出母亲勤劳节俭;“母亲操劳惯了,到了儿子家里,依旧煎炒烹炸”可以看出母亲淳朴敦厚。点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母亲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6.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案要从文章内总结得出。小说开头写母亲来探亲,晓烨起初不同意母亲住在楼下,后来苏伟说到了医保她才同意,而母亲见到苏伟就说儿子瘦了,儿媳胖身体好,这些都可以看出婆媳之间没有血缘,感情疏远;母亲来自国内农村,晓烨生活在国外的多伦多,二人生活环境差异非常大;母亲习惯勤俭节约,到了多伦多也是坚持在家时的老习惯,洗衣不用洗衣机和烘干机,为了省电不开灯,做饭煎炒烹炸,这些都是晓烨所不能接受的,二人的观念和生活习惯差距较大;晓烨对母亲的行为不能理解也不接受,文中二人没有沟通和交流。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9分)甚至大地都是有斑纹的。翻耕的犁铧激起一行行土浪,上升到地表的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这些斑纹,是即将受孕的标记。大大小小几何形的麦田将原野均匀分割,种粒的全部能量转化为垄间破土而出的禾苗,它们将在秋天成熟,连绵不绝,设下朴素的宴席──握住镰柄的农民融入麦芒闪耀的金光里,积年劳作使他们的掌心磨砺出粗厚的老趼。镰刀的弧光闪过,庄稼留下短小尖利的根茬──这就是丰收。而冬天,大地光秃秃的,它深深隐藏起自己的斑纹,就像一个人贫穷时收藏起挚爱的梦想。空气中隐形的设计者用透明手指在窗户上描绘出童话般美丽的冰花,我呵气,融化一角冰凌,透过湿润的玻璃遥望那种辽阔的白——我知道,看似无痕的雪地上其实有着细碎的纹饰:觅食禽鸟的小爪痕,拱开冰雪寻找草根的羊和野兔的足印,还有还乡人凹陷的很快又会被雪重新填满的脚印。河流冻结,主干和支系组成丰富的叶脉,覆盖在如一片深厚落叶的大地上。然后是等待。冰雪融化,春天的斑纹将再次浮现,象征秩序,以及新的循环。

斑纹无处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烧裂的陶碗,瓷器上的冰纹,碾砣上巛形的石质花纹。蛋卵上的斑点,变质面包的菌斑,粒子的分布方式。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

中学地理课本向我展示由外太空拍摄到的卫星图片:藏蓝的深渊里,地球孤独地转动,布满褐色的古怪斑纹。这是人类偷偷登上神的瞭望台,模拟神的视角──我们谓之的广大世界,不过是神铺在桌面的一张地图。

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11.下列内容不属于大地斑纹的一项是ks5uA.翻耕的犁铧激起的土浪。ks5uB.垄间破土而出的禾苗。C.雪地上禽鸟的小爪痕。D.河流丰富的主干和支系。12.对划线句子“斑纹无处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一切都具有斑纹。B.斑纹也存在于人类的内心世界之中。C.斑纹并不是完美的象征,而是渗透了伤痕。D.我们应该选择不加修饰的朴素生活。1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这些斑纹,是即将受孕的标记”,这句话以“受孕”比喻播种,描述自然,给人以庄重神圣之感。B.例举“蛋卵上的斑点,变质面包的菌斑,粒子的分布方式”,是为了说明人们为了自己的享受而损害自然。C.“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这句话中的“神”,就是大自然,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D.本文通过对各种各样的斑纹的描绘,叙述了大自然许多奇妙的现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礼赞之情。参考答案:11.B(这里所写的斑纹应该是麦田)12.D(脱离文章话题)13.B(是为了说明斑纹无处不在)略3.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回答各题。材料一:古井、古树、黄氏宗祠……清晨,鸟儿清脆的鸣叫唤醒了这个古老的客家村庄。走进海南儋州那大镇洛南村委会力乍村,绿树环抱,依山傍水,一栋栋客家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翠林修竹环绕村边,村道整洁干净、自然有序。村庄的环境不仅让村民自己住得舒服惬意,还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感受田园风光。去年,在海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名单上,洛南村获评为“海南省美丽乡村”。上榜的原因除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还在于洛南村在规划建设中,保留着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的客家风情特色。一批批游客来此体验包粽子、品黄皮、吃农家饭等,力乍村的客家文化与自然风光,也正式跃入大家的视野。不仅如此,力乍村还打造了“商业一条街”“石雕一条街”“民宿旅店”“休闲农场”等项目,让游客感受到远古客家文化的新传承。“美丽乡村”的创建,发展培育经济产业是关键。力乍村以农家餐饮业为龙头,带动富有地方特色的儋州粽子、客家擂茶、客家米线等产业发展,搭建旅游公共线路,使力乍变成集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游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摘编自《客家小村变身文化旅游走红》,有删改)材料二: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期间经历了从普通“农家乐”到相对高端的“民宿”的变化。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乡村旅游也是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近年来,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3856亿元,同比增长47.6?;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而根据国家旅游局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显示,乡村旅游投资还将持续升温。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或许与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过快相关——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生活久了,人们往往就更加渴望追寻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受。(摘编自《乡村旅游渐升温》有删改)材料三:如今,很多乡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4?,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创业网《发展乡村旅游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材料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指出,2017年集中采取一批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具体来看,在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在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促进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参加乡村旅游食宿服务、管理运营等技能培训,重点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面,将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等。(光明网·旅游频道)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自20世纪50年代萌芽后发展迅速,几十年来,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B.材料一开头的描写细腻、生动,把读者带到了一个鸟语花香的乡村世界,使读者对力乍村有了一个好的印象,对乡村旅游建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C.乡村旅游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进而逐渐成为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据有关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贫困村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D.在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大型游客娱乐设施等建设和运营。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以及规划建设中的保留着客家风情特色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等是洛南村上榜海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名单,获评为“海南省美丽乡村”的原因。B.2016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可能与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过快相关。C.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各种乡村旅游新形式层出不穷,如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为乡村旅游开拓了新思路,发掘了新价值。D.材料一以客家小村为例展现了乡村旅游的特色和魅力;材料二梳理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指出其几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三、四着重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9.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乡村旅游产业如何才能更好发展。参考答案:7.B

8.D

9.①建设乡村文化,保留独特的乡村风情。②适应时代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发展培育乡村旅游经济产业链,挖掘各种乡村旅游新形式。③整体规划,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引进专业人才。④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使之参与乡村旅游开发。【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A项,“几十年来,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不合文意,根据原文“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是在“过去五年”,选项缺少了限定性条件;C项,“乡村旅游逐渐成为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据有关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年,贫困村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原文是“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选项缺少“农村”这一限定性条件;D项,“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大型游客娱乐设施等建设和运营”不合文意,材料四中原文相关表述为“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选项中“大型游客娱乐设施”属无中生有。故选B。【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材料二指出其几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不合文意,材料二第一段写出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乡村旅游经历了从普通“农家乐”到相对高端的“民宿”的变化,展示了成果,第二三段介绍了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并没有分析原因,“指出其几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属于无中生有;此外,材料四是展望未来,并非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故选D。【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筛选、概括。概括乡村旅游产业如何才能更好发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根据文本“保留着客家风情特色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让游客感受到远古客家文化的新传承”,可概括为建设乡村文化,保留独特的乡村风情;根据“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可概括出要适应时代发展和消费者需求,挖掘各种乡村旅游新形式;根据文本“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可概括出整体规划,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引进专业人才;根据文本“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面,将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等”,可总结为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考生可依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耕植不足以自给给:供应B.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维持C.彭泽去家百里去:返回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稔:谷物成熟8.下列句子中,不属于陶渊明自免去职的原因的一项是A.风波未静,心惮远役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C.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D.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序可分三层,先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经历,再写弃官归田的原因,最后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的原因和时间。B.尽管因诸侯爱惜人才使陶渊明得以出仕,但陶都只是“见用于小邑”,从中也能看出其宏大志向无从施展的苦衷。C.从结尾处写作《归去来兮辞》的原因和“序”的写作时间“乙巳岁十一月”可以推断,作者是先写辞文,后写序文。D.序辞关系密切,但谋篇之法不同。序是对半生出仕的省思,侧重实录;辞是弃官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侧重虚拟。参考答案:7.C

8.A

9.B7题:试题分析:去:距离。8题:试题分析:风波未静,心惮远役是去彭泽任职的原因。点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此题是原因的分析,分析的原因是“陶渊明自免去职”,选项A“风波未静,心惮远役”是“去彭泽任职”的原因,不是“自免去职”的原因。9题:试题分析:就原文信息来看,“其宏大志向无从施展”的判断并没依据,属于过度解读。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阙,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王嘉答之。总兵官高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杰帅师北征,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俄报盱眙已降大清,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大清兵大至,薄城下,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可法死,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B.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C.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

D.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或女子15岁结发加笄时才起的,字和名一般都是有关联的。

B.郎中,文中指官名,始设于战国时期,与表示医生含义的“郎中”不一样。

C.服阕是指古代服丧期满后除去丧服,任官者在服丧期满后可以重新出来做官。

D.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日的前一天,而晦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可法以身作则,深受士兵拥戴。他为人清廉守信,与部下分担劳苦;带兵作战的时候,没有私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了士兵们的士气。

B.史可法才能出众,深受朝廷信任。在危急时刻,他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商量,主张拥立福王,后来参与商议战守之事,意见得到朝廷认可。

C.史可法胸怀大义,做事考虑大局。总兵高杰驻扎扬州时,非常桀骛不驯,史可法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接受他的指挥,并率军北伐。

D.史可法忠君爱国,坚守刚烈气节。北都危急时,他誓师北伐;听到北都已被攻破,身披白衣发丧,十分悲痛;在清兵攻破扬州城时,以身殉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

(2)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

参考答案:10.C[解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道路”“若”均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蒿莱满目”“鸡犬无声”结构对称,中间断开。11.D[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朔指阴历每月初一,表示迎接新月,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12.B[解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从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B.“他与风阳总督马士英、阮大铖计议”有误,原文是“风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计议”。13.(1).军队出行,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将士)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行”“御”“死力”各一分,大意2分)(2).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索服在郊外驻扎,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次”“发”“示”各一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人。祖父史应元乡试中举,授官黄平知州,有仁惠之政。对他的儿子史从质说:“我家必定昌盛。”史从质的妻子尹氏有身孕,梦见文天祥进入自己的屋舍,生史可法。以孝顺为闻名。考中崇祯元年进士,授予西安府推官,逐渐升迁为户部主市,历任员外郎、郎中。史可法短小精悍,面貌黑,双目烁烁有光。清廉守信用,与部下同甘共苦。.军队出行,士兵不吃饱自己不先吃,没有(给将士)发放衣服自己不先穿,因此(史可法)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十二年夏天,服父亲之丧离职。守丧期满,启用为户部侍郎兼任右佥都御史。十七年四月初一,听说贼军进攻京城,史可法誓师援救皇上。军队渡江抵达浦口,听到北都已经陷落,便身披白色丧服发丧。凤阳总督马士英暗中与阮大铖商议,主张拥立福王。群臣入朝觐见,福王面色羞惭想要躲避。史可法说:“王应该穿上素服驻扎郊外,派遣军队北征,把必定报仇之意昭示天下。”福王连声答应。史可法祭告二陵结束,上奏说:“陛下即位之初,只是拜谒孝陵,哭泣竭尽哀思,道路之人为之感动。如果亲自拜谒二陵,亲自见到泗州、凤阳之间杂草丛生满目荒凉,鸡犬寂然无声,将会更加悲愤。希望能始慎终如始。”福王嘉许并答应他。高杰驻扎扬州,非常桀骜不驯。史可法开诚布公,以君臣大义引导他。高杰感动醒悟,听从指挥。高杰率师北征,到睢州,被许定国所杀。部下士兵大乱,屠杀睢州附近二百里几乎被杀光。变故传来,史可法流泪顿足叹息说:“中原不能再有作为了。”于是到徐州。不就报告说盱眙已经投降大清。史可法一天一夜奔回扬州。大清军大规模到来,迫近城下,城于是被攻破。史可法自刎未死,一名参将抱着史可法从小东门离开,于是被捕。史可法大叫说:“我是史督师。”于是杀死了他。史可法四十多岁,没有儿子,其妻想为她置妾。他长声叹息说:“正事正多,敢考虑儿女之事吗!”史可法死后,家人举着他上朝时穿的官服和手拿笏板为其招魂,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6.文言文阅读(19分)彭乘字利建,益州华阳人。少以好学称州里,进士及第。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乘独西望,怅然曰:“亲老矣,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翌日,奏乞侍养。居数日,授汉阳军判官,遂得请以归。久之,有荐其文行者,召试,为馆阁校勘。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天禧初,用寇准荐,为馆阁校勘,改天平军节度推官。预校正《南史》、《北史》、《隋书》,改秘书省著作佐郎,迁本省丞、集贤校理。恳求便亲,得知普州,蜀人得守乡郡自乘始。普人鲜知学,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以为孝感。服除,知荆门军,改太常博士。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出知安州,徙提点京西刑狱,改夔州路转运使。会土贼田忠霸诱下溪州蛮将内寇,乘适按郡至境,大集边吏,勒兵下山以备贼,贼遁去。因遣人间之,其党斩忠霸,夷其家。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诰,累迁工部郎中,入翰林为学士,领吏部流内铨、三班院,为群牧使。既病,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卒,赐白金三百两。御史知杂何郯论请赠官,不许,诏一子给奉终丧。初,修起居注缺中书舍人,而乘在选中,帝指乘曰:“此老儒也,雅有恬退名,无以易之。”及召见,谕曰:“卿先朝旧臣,久补外,而未尝自言。”对曰:“臣生孤远,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帝颇嘉之。乘质重寡言,性纯孝,不喜事生业。聚书万馀卷,皆手自刊校,蜀中所传书,多出于乘。晚岁,历典赞命,而文辞少工云。(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以好学称州里

称:扬名

B.乘适按郡至境

适:适逢

C.因遣人间之

间:离间

D.无以易之

易:改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明彭乘”雅有恬退名”的一组是(

)(3分)①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②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③恳求便亲,得知普州④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⑤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 ⑥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彭乘担任汉阳军判官很长时间以后,有人举荐他言行出众,召入考试,得任馆阁校勘,他坚决拒绝,要求回家乡。B.彭乘有一段时期在京城任职,他恳求朝廷给予方便,以照顾父母,于是得任普州知州,蜀人担任故乡长官就是从他开始的。C.当地贼人田忠霸勾结下溪州蛮将大肆入侵,彭乘大规模地召集边境官吏,率领军队下山迎头痛击敌人,取得胜利。D.彭乘收集了一万多卷图书,都亲自刊校,蜀中所流传的书,许多都出于彭乘(之手)。晚年,掌管朝廷文诰,但文辞不够精巧。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以为孝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乘质重寡言,性纯孝,不喜事生业。(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4.D 5.B 6.C

7.(1)曾和同年考上进士的人一起登上相国寺楼阁,同行者都眺望家乡,显出做官的快乐。(2)彭乘的父亲去世,下葬后,有甘露降落在墓柏上,人们认为这是彭乘的孝心感动天地(的结果)(3)彭乘厚道庄重少言寡语,生性质朴有孝道,不喜欢置产业。1.试题分析:文中说“修起居注缺中书舍人(职位)”彭乘是合适的人选,他的品质高雅,这个职位再适合他不过,没有人能够替代他,所以“易”应为“替代”。此外还要注意“易”其他用法,交换:熟语“以物易物”;改变:词语“移风易俗”;轻视:“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等。考点: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用法,能力层次为B(理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的图标为“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形象标识”征集活动的入围图案。请说明图片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3分)

80字参考答案:图标上方的图案将“川”字以及“烽火台”“三足鼎”等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1分)体现出四川与三国文化的紧密联系;(1分)图标下方的中英文字突出了“四川文化旅游”的主题,体现出旅游事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1分)8.下面几种情境话语,恰当、得体的一项是(3分)(

)A.燃烧的岁月,已将您生命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您额头闪光。您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发给父亲的短信)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C.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王强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同桌张山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水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参考答案:DA“已将您生命焚尽“不得体,“生命焚尽”是指生命的结束,应该为“青春焚尽”;B项,“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不得体,学生会不能对学校领导“责成”;C项,引用诗句对象是雪。9.下面是一场主题为“勿忘国耻”的晚会上两名主持人的串台词,请根据语境,填出横线处的内容。要求不得少于50字。(5分)

主持人甲:1970年的12月7日上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第四位总理维利·勃兰特来到了位于华沙老城内的原犹太人聚居区。站在这片还残存着战争创伤的土地上,作为一个曾经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的代表,面对着周围眼中饱含愤怒的大屠杀的幸存者们,这位德国总理无言以对。于是,他默默地屈身,面色凝重,低垂着头,双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