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串珠状溶洞桩基成孔施工技术摘要:溶洞桩基深、溶洞成串珠状,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施工质量安全问题。为此,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对串珠状溶洞桩基成孔施工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串珠状溶洞;桩基成孔;施工1地质特点区内钻探岩溶遇洞率70%,钻孔线岩溶率2.1%~84.3%,场内发现单洞顶底板高差大于5m岩溶多处,整个区为岩溶极强发育区,其中8L#桩基为多层溶洞,溶洞贯通性强,串珠状分布,大小不等,规律性差,并伴有斜岩,最大空腔高度达8.2m,其地层岩性自上而下可分为以下几层:(1)第一层粉质粘土:灰黄色、硬素、含钙质结核,表层30cm为种植土。(2)第二层角砾土:灰黄色、密实,粒径0.2~2.0cm的含量占35%~40%,2.0~4.0cm的含量占10%~20%,成分以石英岩、砂岩为主,呈次棱角状,空隙被粘性土充填。(3)第三层中风化岩:青灰色,隐晶质、层状结构,岩性硬,节理裂隙发育,裂隙面充填方解石脉,其中7.0~15.2m、17.6~23.5m、27.4~33.6m、34.5~37.0m、38.0~43.2m、43.8~45.0m为溶洞,呈串珠状,岩芯多呈柱状,节长10.0~15.0cm不等,少量机械破碎呈碎块状,锤击声脆,不易碎,取芯率73%。(4)第四层中风化泥质砂岩:灰棕色,泥质砂岩、层状构造,与石英砂岩互层,岩石风化不均,岩性软,岩芯呈块状,块径6.0~10.0cm,少量呈砂状,取芯率65%。2岩溶桩基施工难点因素(1)地方运输条件制约影响大。由于进场道路仅有1条乡村道路,且受南沿江高速现有盖板通道高度制约,进场车辆高度不能超过3.5m,导致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场。(2)岩溶发育极强,成孔难度大。8L#桩基穿越6层溶洞,上层覆盖土主要为角砾土层,粘结力小,且本桩基为浅层岩溶桩,溶洞多呈珠串状,易发生串孔、塌孔等事故,同时施工作业风险大。(3)8L#桩基设计长度达50m,施工工艺要求高。将桩基打入稳定持力层,钻进、清渣、换浆难度大,易出现卡钻、孔位偏移等问题。成孔过程中泥浆、浇筑的混凝土对孔壁的侧压力大,孔壁易坍塌,而且安全管理风险大。3岩溶桩基施工方案比选3.1“钢护筒跟进”方案通常情况当溶洞易发生漏浆、与周边溶洞连通、顶板覆盖层土质较差时,可采用钢护筒跟进方案。但由于大型设备进场通行条件不足,且8L#桩基设计桩长达50m,需先后穿越6层溶洞,钢护筒难以持续跟进,同时垂直度也很难保证,另外钢护筒用量较大,施工成本较高。3.2“双液浆注浆”方案岩溶发育区域桩基施工前,在墩台范围对溶洞进行预注浆处理,填塞溶洞内空腔,固化溶洞内填充物,防止桩孔与溶洞、溶槽连通,避免桩孔内护壁泥浆流失导致塌孔。但双液浆液体的最佳凝固时间不宜掌握,且多层串珠型溶洞空隙多,所需浆液用量难以控制预测,施工成本高。3.3“片石+粘土”方案当钻穿溶洞或钻至裂隙处出现漏浆时,反复投入片石和粘土,利用钻头冲击将片石和粘土挤入溶洞和岩溶裂隙中,以增大孔壁自稳能力,但此方案只适用于高度2m以下溶洞处理。根据现场资料统计分析,由于该溶洞内空间大、发育强,反复失浆或一次失浆过多、孔壁稳定性不足,易造成孔口失稳、坍塌。3.4“片石+粘土+水泥+木屑+钢护筒”综合处置方案针对岩溶区桩基回填处理较大溶洞存在的困难,工程技术人员仔细研究钻孔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前期施工经验,讨论认为该8L#桩基具备通过改良回填混合料配合比、改进回填工艺等相关措施综合处置较大溶洞的条件。3.4.1施工准备通过仔细研究地质勘察资料,确定拟实施桩基穿越溶洞的位置、范围及可能存在溶洞填充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坍塌的地层,同时施工前做好以下工作:(1)针对钻孔及回填混合料时可能发生突发质量或安全事故,成立由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总工任副组长、项目部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施工方案领导小组,制定事故处理应急预案,执行24小时值班制,密切关注施工动态。(2)桩孔的地质资料及施作要点,作为技术交底发至一线工班及钻机操作手;对钻机平台碾压密实并铺设钢板,防止施钻时钻机出现不均匀下沉、摆动、位移等问题,从而影响钻孔质量。平台上准备若干根方木,用以调整钻机垂直度。(3)钻孔平台附近准备足够的袋装水泥、碎石、片石、粘土及木屑,片石强度≥30MPa石灰岩,石块粒径以15.0~50.0cm为宜;增加一个备用泥浆池,在钻进过程中存放多余泥浆,漏浆时能够及时补浆,泥浆池尺寸长4m*宽6m*深2m。(4)现场备用一台挖掘机、一台吊车、二台运输车、二台抽水泵,确保机械完好,操作手随时待命;现场机械停放、材料堆放整齐有序,临时设施布局合理,一旦发生事故,预留有足够的救援和撤离通道,同时配备急救药品、担架等设施。3.4.2施工工艺要点(1)钢护筒的设置,分3节安装,每节钢护筒直径2m、长度2m。首先采用人工挖埋法安装第一节,钢护筒顶面高出地面0.3m;然后采用直径1.8m钻头钻进,钻进过程中需及时检查孔位偏差、钻孔垂直度,埋入剩下2节钢护筒;钢护筒间焊接牢靠;最后改用直径1.6m低冲程钻头,将溶洞顶板冲破。加长钢护筒设置后应检查钢护筒平面位置偏差不大于5cm,倾斜度偏差不大于1%。(2)施工过程中,根据地质柱状图,在钻头接近溶洞时勤观察、勤检测,根据手握测绳冲击孔底的手感、冲击岩层的响声及抽取的岩样,判断是否接近岩溶地层。接近岩溶地层时冲程降低至50cm左右,防止卡钻。钻穿岩溶地层上壳时,一旦漏浆,要及时投放粘土、片石并补浆,以保持孔内水位高度。(3)对于高度大于2m的溶洞,当钻穿溶洞或钻至裂隙出现漏浆时,首先立即反复投入片石与粘土,利用钻头冲击将片石与粘土挤入溶洞和岩溶裂隙中,片石与粘土的比例为3:7;其次在上述回填料基础上掺加水泥,掺加比例为每米2包袋装水泥,若漏浆情况无明显改善,须适当增加袋装水泥用量,以增大孔壁的自稳能力;最后加入木屑,利用木质纤维增加混合料的粘聚力。(4)通过不断改善填料的投放工序,回填效果也有明显改善。木屑、粘土和片石可以先拌和后投入孔内,也可以分别投入孔内。如分别投放,顺序按片石、木屑、袋装水泥及粘土分层顺序投入孔内,木屑必须在回填粘土前投放。水泥以整袋投放为最佳。粘土投放后,用锤头夯实,循环投放,直至夯实后填料高度高于溶洞顶板1m以上,再用锤头静压6~8小时,随后进行二次成孔。如仍出现塌孔,采用素混凝土灌注至溶洞顶面约1m处,48小时后再二次成孔。(5)钻进过程中遇到空腔溶洞,在击穿前,应制备泥浆,避免击穿溶洞帽后突然失浆,造成孔内压力不足形成塌孔。加强钻孔地质检查、复核,并密切注意观察钻机工作情况、周围地表沉降和钢护筒内水位变化;接近岩溶时主绳放长量控制为1.0~2.0cm,并减少锤击频率,每分钟5~10次为宜,如发现孔内水位下降,必须及时提锤检查,防止击穿溶洞顶板时造成掉钻、卡钻现象发生。同时做好相关应急处置准备工作,确保钻进顺利。(6)如钻穿溶洞顶板时一旦漏浆,须及时补水补浆,保持孔内水位高度,并投放粘土、片石、水泥、木屑等回填料;重新冲击钻进,挤压填充溶洞或堵塞溶洞,最终至不漏浆为止;通过溶洞层后,继续钻孔,直至设计深度。成孔后灌注桩基混凝土阶段,在导管提升时,根据溶洞位置确定对应的导管埋深高度,导管埋深不小于2m、不大于6m;通过溶洞时,灌注混凝土速度宜适当放缓;桩顶灌注标高应比设计标高超灌1m以上,灌注混凝土完成后,需观察30分钟左右,如混凝土面没有变化才缓慢拔出导管。5结论由于岩溶发育,地质状况复杂多变,诸多不可预见性因素对岩溶区桩基施工影响很大。施工技术人员必须仔细阅读设计图纸及勘察资料等文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个人抵押贷款借款合同(线上版)
- 二零二五年度航空航天零部件出口供货合同参考范本
- 2025年文化主题店铺装饰与改造合同
- 2025年绿色能源项目担保合同投标委托保证协议
- 2025版生态大棚种植基地建设与租赁合同
- 二零二五版发电设备租赁与智慧能源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行业施工安全与职业健康环保保障协议
- 2025德胜合生财富广场租赁合同(包含租赁合同续签及终止条件)
- 二零二五年生态旅游项目环保合作协议
- 2025版照明灯具零配件买卖服务协议
-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讲座演示文稿
- 如何树立正确婚恋观
- 2023年民法典知识竞赛复赛决赛题库500题(含答案解析)
- GB/T 9009-2011工业用甲醛溶液
- 3C认证全套体系文件(手册+程序文件)
- GB 34914-2021净水机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级
- 护理管理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 新外研版新教材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全册课文及翻译(中英Word精编)
- GFG涂油机操作控制台用户手册翻译
- 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
- FZ∕T 62044-2021 抗菌清洁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