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图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中图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中图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中图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中图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中图版必修3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75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图甲中A;B、C为三个神经元,图乙是图甲中突触结构的放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部位①,产生的兴奋信号既可以传到A又可以传到CB.X物质的释放引起的效应是使得E细胞兴奋C.X中内容物释放至E的穿膜过程需要线粒体的参与D.部位B由静息状态到兴奋状态的过程中,细胞膜外的Na+减少2、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范围内C.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化谢紊乱D.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化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4、如图表示某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点时为静息电位,此时神经纤维膜外的K+比膜内多B.B点时Na+内流,属于主动运输C.C点时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D.由A点变为C点的过程中,细胞中的Na+始终比膜外少5、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B.当人的手被针扎缩回时,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D.体温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体温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6、东亚飞蝗是造成“蝗灾”的主要蝗种;某研究者连续2年调查了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可定期对该地区的飞蝗虫卵丰富度进行统计B.干旱环境有利于东亚飞蝗的大量繁殖C.气温高低与东亚飞蝗虫卵的孵化无关D.气温和降水量直接决定了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7、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8、下列关于各种生态学实验和活动的相关方法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实验名称。

相关方法或操作。

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技术室上;再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边缘。

B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统计个体大;数量有限的群落丰富度;可采用记名计算法。

C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调查行道上蜘蛛的密度时;取样方法可采用等距取样法。

D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控制好的生态缸需要放在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

A.AB.BC.CD.D9、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分析,正确的是()A.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B.实施垃圾分类,有利于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C.湿地种植芦苇、美人蕉等植物,吸收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D.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0、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11、某研究小组欲研究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效果,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设计思路,说法正确的是()A.随机选取三组生理状况相同、数量相等的健康小鼠,其中两组制备成患糖尿病的小鼠B.每组小鼠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都需要测量其血糖浓度C.患糖尿病但不注射桑叶提取液的小鼠既可作为对照组又可作为实验组D.健康小鼠除每天饲喂等量的食物,也要注射等量的桑叶提取液12、下图所示为人体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不同的体液,A和B表示两种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液、①和②等构成了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若组织细胞是肝细胞,则物质B可以是葡萄糖、甘油或肝糖原C.②中液体增多时会引起组织水肿,液体增多的原因一定是淋巴管堵塞D.若图中组织细胞是物质A的靶细胞,则物质A可以定向运输至该细胞13、下列关于生物学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斯他林和贝利斯通过实验证明激素调节的存在,并发现了促胰液素B.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研究用到了模型建构法C.达尔文以金丝雀虉草为实验材料,证实了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D.林德曼定量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发现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14、北京平谷区盛产大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2017年1月,当地政府启动了“生态桥”治理工程,将废弃枝条和落叶集中进行资源化处理,加工成优质有机肥后再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桃的产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果园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使果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更复杂C.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低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D.流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果树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和有机肥中的化学能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5、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外部因素有气候、_______、天敌、_______等。16、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_______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_____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_____者和______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17、将单位时间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作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_____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_______个营养级。18、生态系统:由_______和它的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19、_______,传递效率为_______。20、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21、目前控制生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_______等。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_______,这其中有些就是利用_______。22、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等,通过_______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其来源可以是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23、_______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5分)24、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非选择题(共3题,共6分)25、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图1,a表示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___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____。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如图2,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_现象。26、如图为与相思豆有关的各种生理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相思豆能感知外界的光照变化;调节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赤霉素合成,保证其冬天(短日照)休眠、夏天(长日照)生长,调节机制如图甲。该过程中的光照属于________信息,长日照能促进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图中序号表示),短日照能促进过程_________(请用图中序号表示)。

(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_____________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图乙为相思豆种子产生的红豆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传递的干扰示意图。据图分析,多巴胺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答物质名称)。红豆因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____,延长对脑的刺激,从而使人神经亢奋。27、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的RNA病毒。下图是人体防御H7N9病毒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回答有关问题:

(1)H7N9流感病毒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人体后;首先被①__________细胞摄取;处理,然后把抗原呈递给②_________细胞,最终激活③__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⑥细胞,后者分泌⑧__________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增殖。

(2)H7N9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由②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⑤__________细胞能够与该病毒的宿主细胞结合,使其裂解。

(3)以下不属于第一道免疫防线的是_________(多选)。A.溶菌酶B.汗液C.口腔黏膜D.吞噬细胞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3题,共30分)28、下图为某人在饥饿时参加冰桶挑战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激素;A;B、C、D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兴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产生冷觉的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胰岛A细胞分泌的④与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在血糖调节中起拮抗作用。

(3)全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会分泌①,①促使B分泌②,②促使甲状腺分泌③,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4)机体内激素需要不断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29、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称为“杭州之肾”;如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食物网中,生产者是_____,猛禽处于第_____营养级。就群落的组成部分而言,除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包括_____。

(2).若所有的猛禽都迁徙到别处,则短时间内肉食性鱼类数目将_____,图中水草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一部分和被下一营养级利用之处,其他的流向是__________。

(3).西溪湿地公园的虫害发生率和发生程度都远低于农田,这主要是因为西溪湿地_____,湿地是水域和陆地的自然过渡形态,被誉为“地形之肾”“物种宝库”,若要恢复受到严重破坏的湿地功能,在工程设计中一定要遵循的原理是__________。30、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下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a)];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请回答:

(1)如图1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____,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保留一位小数)。

(2)图1中A表示___________;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

(3)如图1所示,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的原因是________。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_______________×103kJ/(m2·a)。

(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____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5)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演替。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D【分析】【分析】

根据三个神经元的特点可作出判断,A为传入神经元,B为中间神经元,C为传出神经元;D表示轴突末梢,E表示突触后膜.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

刺激部位①,产生的兴奋信号可以传到C,不能传到A,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A错误;D位点为突触前膜,兴奋由电信号引起,E位点为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B错误;X中内容物释放至E不需要穿膜,属于胞吐,需要线粒体的参与,C错误;部位B由静息状态到兴奋状态的过程中,细胞外Na+内流,故导致细胞膜外的Na+减少;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反射弧、突触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2、A【分析】【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A;稳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各个系统协调活动来维持的;A错误;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范围内,B正确;

C;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

D;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A。3、C【分析】【详解】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使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导致组织液量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考点定位】组织水肿。

【名师点睛】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4、D【分析】【分析】

由图可知;A表示静息电位,C为动作电位。

【详解】

A;A点为静息电位;钾离子内多外少,A错误;

B;B点钠离子内流属于协助扩散;B错误;

C;C点电位为内正外负;C错误;

D;由A到C;细胞中钠离子始终少于膜外,D正确。

故选D。

【点睛】5、C【分析】【分析】

图示过程为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参与,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参与。

【详解】

A、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为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

B、人手被针扎属于神经调节,通过A→B→E实现,B正确;

C、水盐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通过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器官,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C错误;

D、体温调节里有神经调节,可通过A→B→E来实现;也有神经-体液调节,通过A→B→C→D→E来实现,D正确.

故选C。6、B【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某地区多年来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说明种群数量变化受气温、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详解】

A;用样方法定期对该地区的飞蝗虫卵数量进行统计;丰富度是对一定区域内群落物种的调查方法,A错误;

B;图中降水量越低;东亚飞蝗数目越多,说明温度是影响东亚飞蝗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B正确;

C;气温升高;东亚飞蝗数量也随之增多,说明气温高低与东亚飞蝗虫卵的孵化有关,C错误;

D;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故选B。7、D【分析】【分析】

【详解】

AB;大部分土壤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正确;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如二氧化碳,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需氧型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D错误。

故选D。8、D【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实验的探究中实验的目的与实验方法的选择。

【详解】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中,取样时应将培养瓶摇匀,取样后应滴加在盖有盖玻片的血细胞计数板上,否则实验结果偏大,A正确;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中,有些物种个体较大,可直接进行个体计数,B正确;调查行道上蜘蛛的密度,蜘蛛活动力较弱,用样方法,因为是在行道上调查,地形狭长,可采用等距取样法,C正确;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控制好的生态缸放在不被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D错误。9、A【分析】【分析】

1;全球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详解】

A;提倡“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

B;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C;湿地种植芦苇、美人蕉等植物;吸收利用污水中的无机盐,C错误;

D;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D错误。

故选A。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10、A:C:D【分析】【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至少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参与,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至少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参与;A正确;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超过这一限度时,内环境稳态就会失调,B错误;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故选ACD。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和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和内环境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1、A:B:C【分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效果,自变量为是否注射桑叶提取液,因变量为小鼠血糖浓度的变化,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

【详解】

A、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应该随机选取三组生理状况相同、数量相等的健康小鼠,其中一组小鼠正常,另外两组制成患糖尿病的小鼠,A正确;

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小鼠的血糖浓度,因此每组小鼠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都需要测量其血糖浓度,B正确;

C、患糖尿病但不注射桑叶提取液的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为实验组,与注射桑叶提取液的患糖尿病小鼠相比为对照组,C正确;

D、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实验组注射桑叶提取液,则对照组健康小鼠应该注射等量的桑叶提取液的溶剂,D错误。

故选ABC。

【点睛】

本题以“探究桑叶提取液对患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效果”为例,考查实验的基本思路和原则,要求在解题时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12、B:C:D【分析】【分析】

1;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2;识图分析可知;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物质A可以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中,而B物质为组织细胞的分泌物或者代谢产物,B物质进入组织液后再进入血浆。

【详解】

A.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它们与淋巴液等构成了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

B.若组织细胞是肝细胞,则物质B可以是葡萄糖、甘油;但不能是肝糖原,肝糖原储存在肝脏细胞内,B错误;

C.组织液中液体增多时会引起组织水肿;液体增多的原因比较多,如淋巴管堵塞;营养不良、过敏等,C错误;

D.物质A是通过体液运输的;可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靶细胞,D错误。

故选BCD。13、A:B:C:D【分析】【分析】

1;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2;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感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3;激素调节的发现史:沃泰默认为胰液的分泌使一个顽固的神经调节;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小肠黏膜能够分泌一种物质促进胰液的分泌,取名叫做促胰液素。

4;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详解】

A;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斯他林和贝丽斯通过实验证明,A正确;

B;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研究运用了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B正确;

C;达尔文的实验用不透光的锡箔将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尖端罩住;则直立生长,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C正确;

D;林德曼定量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发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D正确。

故选ABCD。

【点睛】

本题考查促胰液素的发现,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构建,能量流动的特点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需要考生熟记生物学上各种知识的发现。14、B:D【分析】【分析】

1;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实现对物质再循环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2;生态系统组分多;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低。

【详解】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个渠道进行的,A正确;

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土壞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主要改变分解者结构,不改变果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B错误;

C;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结构没有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低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C正确;

D;流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果树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和其它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D错误。

故选BD。

【点睛】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传染病16、略

【分析】【详解】

(1)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因此只能通过与遗传性状相近的其他地理隔离群中6只雌鸟杂交来繁殖后代。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

(2)建立的“人工A种群”属于弱小种群,应采用人工方法控制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使用标志重捕法。【解析】①.杂交②.基因③.竞争④.捕食⑤.标志重捕法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量金字塔多四~五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逐级递减10-20%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21、略

【解析】①.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②.生物防治,③.信息传递的作用。22、略

【解析】①.光、声、温度、湿度、磁力②.物理过程③.无机环境④.生物。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物群落四、判断题(共1题,共5分)24、A【分析】【分析】

【详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正确。

【点睛】五、非选择题(共3题,共6分)25、略

【分析】【试题分析】

本题通过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查了“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发生的条件,曲线的特点等相关知识,需要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据图1分析,a曲线表示J型曲线,即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b曲线表示S型曲线;即在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条件下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图2表示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处于动态平衡。

(1)曲线a对应的酵母菌种群;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处于理想状态,而且a曲线没有最大值,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所以呈“J”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J”型增长的种群必须满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

(2)曲线b对应的种群,由于不更换培养液,生活条件受到限制,而且b曲线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所以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S”型增长;属于“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特点是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3)图2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所以图2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波动现象。【解析】J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S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最大波动26、略

【分析】【试题分析】

本题借助图解综合考查相关基础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认真识图,并梳理相关基础知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

1.图甲表示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三者之间的合成关系;解题时需要根据题意将三种激素的作用与题目中的日照长短有机地联系起来。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促进植物生长,脱落酸促进植物休眠。

2.图乙为相思豆种子产生的红豆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传递的干扰示意图;可将该图与课本上的突触结构图进行比较,然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

(1)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本题中的光照对于相思豆来说即属于物理信息;由于植物长日照生长,而生长与图中的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有关,说明长日照能促进过程②、④;由于植物短日照植物休眠,而休眠与脱落酸有关,说明短日照能促进过程⑤、⑥。

(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图乙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据图可知,多巴胺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可见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从图可知,红豆因具有封闭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故会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升高。【解析】物理信息②④⑤⑥环境变化调节功能(兴奋性)神经递质升高27、略

【分析】【分析】

1;对于病毒类的细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病毒的传播感染,当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2;病毒侵入机体后;会依次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经过免疫的机体中含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当抗原二次攻击的时候,会发生二次免疫,并且二次免疫更快更强。

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4;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图:

【详解】

(1)H7N9流感病毒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人体后;发挥功能的是第二道防线,突破第二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启动,故首先被①图示中第二道防线的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抗原,然后把抗原呈递给②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最终激活③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⑥浆细胞,浆细胞分泌⑧抗体,抗体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增殖。

(2)H7N9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引起细胞免疫;由②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⑤效应T细胞能够与该病毒的宿主细胞结合,使其靶细胞裂解释放出H7N9病毒,机体再进行体液免疫,消灭H7N9病毒。

(3)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故A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D吞噬细胞既可是第二道防线也可做第三道防线。故选AD。

【点睛】

本题以H7N9型禽流感为背景,考查病毒和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解析】吞噬TB抗体效应TAD六、综合题(共3题,共30分)28、略

【分析】【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A为大脑皮层,B为垂体,C为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

【详解】

(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产生冷觉的A表示大脑皮层。

(2)图中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该激素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升高血糖,与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起拮抗作用。

(3)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

(4)机体内激素需要不断产生的原因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解析】下丘脑大脑皮层胰岛素分级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29、略

【分析】【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小问1】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水草和浮游植物类属于生产者。在水草→草食性鱼类→猛禽等食物链中,猛禽属于第三营养级,在水草→草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猛禽等食物链中,猛禽属于第四营养级,在浮游植物类→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猛禽等食物链中,猛禽属于第五营养级,因此猛禽处于第三;四、五营养级。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