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陕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陕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陕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陕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陕教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6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2、人口、粮食、环境和资源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四大问题,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大量利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硫、氮氧化物,使臭氧减少危及全球生物B.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电厂的废热等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C.大量猎杀野生动物使物种多样性降低,但不会影响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全球人口控制的目标是: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3、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E1是流入生产者的总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E4+E7B.E1、E2、E6中的能量主要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C.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是E6/E1×100%D.E7可直接为绿色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4、一块弃耕农田经过几十年的演替成为茂密的小树林,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生物个体的数量及稳定性均发生一定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杂草丛生的弃耕农田中不具备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增加,后期趋于稳定C.演替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后期趋于稳定D.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的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5、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下列阐述错误的是()

A.物种x与物种y可能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B.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环境中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C.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小,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D.物种x与物种y生态位的形成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分化产生的6、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种群密度会处于波动中D.种内斗争最激烈7、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8、某人工鱼塘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如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图1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是D2/(A2+B2+C2)B.图1中A1、A2和图2中E都可以表示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鲢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B表示D.乌鳢捕食鲢鱼后剩余的食物残渣中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A表示9、生活在某地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研究人员在90多年的时间里,对两者的种群数量进行研究。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

A.呈“J”形增长趋势B.受生物因素制约,不受非生物因素影响C.符合循环因果关系D.导致两者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1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种间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种间竞争现象明显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C.在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使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通气性越来越好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11、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国家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C.“碳达峰”是“碳中和”的结果,这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D.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12、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开展了持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数量/前一年末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不定项)()

A.在这4年中甲种群的数量保持不变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相同C.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一定大于甲D.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13、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C.E是化石燃料,对E的过度开发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碳循环过程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14、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kJ/(m2·a)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6%15、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毫升,培养时间为2d,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pH345678910种群密度/(个/mL)00153160168172133125

A.必须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形增长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D.草履虫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6、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_。17、信息的种类:_______等。18、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_______的基础。19、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_______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利用,即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20、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21、种群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22、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3题,共12分)23、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24、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的环颈雉时发现;在非繁殖季节,环颈雉的雌雄个体往往分群活动,具有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有学者提出如下假说来解释这种性别隔离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_____特征。调查该种环颈雉的种群密度时,常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原因是_____。

(2)为验证学者提出的上述假说是否成立,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组别统计并记录统计并记录实验组1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圈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用的时间2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对照组__

①分析可知,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代表自然保护区内的_____。

②对照组中的实验处理为_____,若_____,则假说成立。25、外来种福寿螺畜牧食量大与繁绒速度快;对树木信息地水植物的现成威胁。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常用于浅水富营养化水体治疗。为研究福寿螺对上述两种沉水植物的养养饮食情况,科研人员在株培轮叶黑藻和花狐尾藻的水槽中放入福寿螺,测得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变化化如图所示。

(1)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N;P等物质富集;引起蓝细菌、绿藻等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污染。引入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能够得到控制,该治理摘施随顺的生态学基础原理主要有_________,引入的轮叶黑藻、花狐尾藻应该具备的条件有_________(至少回答出两条)。

(2)福寿螺对藻类群密度的影响属于_________(填写“密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数据分析;福寿螺偏好取食_________,福寿螺对两种沉水植物间的竞争关系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

(3)大蒜种植物区中;福寿螺存在于逃逸现象,研究发现大蒜分流的大蒜素可以有效杀灭福寿螺,为进一步研究大蒜素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不同浓度的大蒜素处理福寿螺,结果如下图所示:

根据经验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1题,共7分)26、“植物A→动物B→动物C”是某草原的一条食物链;生态学家对该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动物B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________(偏大,偏小)。

(2)研究人员调查并绘制动物C种群的年龄结构如下图甲。2011年6月种群C的年龄结构是_________型。根据2012年6月种群C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在2012年6月后数量变化趋势最可能是________,直接原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

(3)动物B和动物C都是恒温动物,它们同化的能量中有不足10%用于___________,而其余的能量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D【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据此理论分析解答。

【详解】

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A正确;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B正确;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C正确;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和呼吸消耗,D错误。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2、D【分析】【分析】

21世纪人类面临的四大难题是:粮食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剧增;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资源短缺,环境严重污染和破坏,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使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详解】

A;大量利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硫、氮氧化物;会产生酸雨等环境污染,使臭氧减少危及全球生物的是氟里昂;A错误;

B;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电厂的废热等会对水体产生污染;B错误;

C;大量猎杀野生动物使物种多样性降低;会影响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

D;全球人口控制的目标是: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D正确;

故选D。3、D【分析】【分析】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这样,能量就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详解】

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因此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E4+E7,A正确;E1、E2、E6中的能量是储存在有机物中的,主要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B正确;据图分析,E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即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而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E6,因此,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6/E1×100%,C正确;E7是粪便中的能量;不能直接为绿色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光能,D错误。

【点睛】

本题的难点是,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不能直接提供给绿色植物,粪便中的有机物要经过微生物分解成为无机物之后,再被植物体吸收。4、A【分析】【分析】

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

【详解】

A;杂草丛生的弃耕农田中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

B;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加,后期逐渐稳定,B正确;

C;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正确;

D;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时草本植物的数量呈现增加,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时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D正确。

故选A。

【点睛】5、C【分析】【分析】

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其中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同步的;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一种生物的数量随另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竞争关系中,两者的数量呈同步性变化。

【详解】

A.物种x与物种y因为生态位重叠;所以它们可能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A正确;

B.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B正确;

C.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大;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获胜,C错误;

D.生态位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分化产生的;D正确。

故选C。6、A【分析】【分析】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

A;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A错误;

B;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B正确;

C;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种群密度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C正确;

D;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最大,种内斗争激烈,D正确。

故选A。7、A【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甲乙丙的箭头都指向丁,则丁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甲与丁双向箭头,则甲为生产者,甲和乙的箭头指向丙,则丙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

【详解】

A、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d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b代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

B;甲为生产者;属于食物链中的第一营养级,所含的能量最多,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B正确;

C、碳在生物群落(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传递;C正确;

D;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可以反复利用,D正确。

故选A。8、B【分析】【分析】

分析图1:W1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1是呼吸作用消耗,B1是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D1是流向下一营养级。

分析图2:图2为鲢鱼所摄入能量的去向;鲢鱼摄入量=鲢鱼同化量(B)+粪便量(A),鲢鱼同化量(B)=呼吸作用散失的量(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C);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C)=分解者利用的量(D)+乌鳢摄入的量。

【详解】

A、图1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1(D1=A2+B2+C2+D2),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2;A错误;

B;图1中A1、A2和图2中E都可以表示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正确;

C;鲢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C表示;C错误;

D;乌鳢捕食鲢鱼后剩余的食物残渣中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B表示;D错误。

故选B。9、C【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雪兔增加;猞猁增加;猞猁的增加又导致了雪兔的减少;雪兔的减少,从而又使猞猁减少,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

A;由于有环境条件和食物资源等的限制;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呈S形增长趋势,A错误;

B;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同时受生物因素制约和非生物因素(如气候)影响;B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即符合循环因果关系,C正确;

D;捕食关系不会导致两者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10、B:C【分析】【分析】

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根据起点不同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详解】

A、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群落内都会有种间竞争现象,A错误;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古道”在没人行走后所发生的次生演替现象,B正确;

C、在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进入此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通气性越来越妤,C正确;

D、群落演替的原因包括群落内部、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等,D错误。

故选BC。

【点睛】11、A:D【分析】【分析】

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国家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详解】

A;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目前没有“碳达峰”,碳释放速率仍大于碳的消耗速率,即碳循环平衡被破坏,若碳释放速率逐渐减少到与消耗速率相同时,达到峰值,因此“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A正确;

B;“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一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而不是碳实现零排放,B错误;

C;“碳达峰”是碳释放速率达到最大时出现的一个峰值;而不是“碳中和”的结果,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等特点,因此“碳中和”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C错误;

D;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会大大增加碳释放速率,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D正确。

故选AD。

【点睛】12、B:D【分析】曲线分析:甲种群的L=1.5;表明甲种群数量不断增加;乙种群的L值由大于1到小于1,说明乙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详解】

A;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A错误;

B;第1~2年甲、乙两种群年龄结构类型相同;都是增长型,B正确;

C;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末乙种群的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错误;

D;只要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题图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正确。

故选BD。13、A:C: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D是无机环境;C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A均为消费者;E为化石燃料。

【详解】

A、a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A正确;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而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元素,B错误;

C、对E(化石燃料)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

D、碳循环过程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D正确。

故选ACD。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成分及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4、A:D【分析】【分析】

同化量=呼吸消耗+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其中生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又可以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因此营养级的同化量有4个去向: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经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人为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例如饲料、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的两个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详解】

A;营养级的同化量有4个去向: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由图分析可知;图中生产者的同化量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其余的全部进入a,因此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A正确;

B;由图可知;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有机物输入该生态系统,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错误;

C、由题意可知,能量值的单位为103kJ/(m2•a),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0.05+0.25+2.1+5.1-5)×103=2.5×103kJ/(m2•a),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4+9+0.5+2.5)×103=16×103kJ/(m2•a),所以植食性动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为(16-2)×103=14×103kJ/(m2•a),即生产者的同化量为(23+70+14+3)×103=110×103kJ/(m2•a);C错误;

D、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0.05+0.25+2.1+5.1-5)×103=2.5×103kJ/(m2•a),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16×103kJ/(m2•a),所以由植物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103)÷(16×103)×100%=15.625%;约为15.6%,D正确。

故选AD。15、A:C:D【分析】【分析】

“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稻草培养液的不同pH,因变量是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温度;培养液的体积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详解】

A;依据题意;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稻草培养液的不同pH,因变量是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为无关变量,必须保持相同且适宜,A正确;

B;表中数据显示;pH为3、4的两组,草履虫的数量为0,据此说明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并不都是呈“S”形增长,B错误;

C;增加培养液的量(营养物质增加);草履虫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因此可改变草履虫种群K值,C正确;

D;由表中数据可知;pH为8的一组,草履虫的种群密度最大,说明草履虫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D正确。

故选ACD。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6、略

【分析】【分析】

物种的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物种丰富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睛】【解析】丰富度17、略

【解析】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18、略

【解析】①.负反馈调节②.自我调节能力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人与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盲目地、掠夺式地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同种生物22、略

【解析】①.物种组成②.物种数目四、实验题(共3题,共12分)23、略

【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前者需要理想的条件,后者出现的原因是由环境阻力。

【详解】

(1)J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峰值。S型曲线中,由于环境阻力(培养液有限、试管体积有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不变,该单细胞菌数量达到a不变,即为K值,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种群数量为K/2即a/2时;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2)若把上述单细胞菌接种到含5mL培养基的试管中,由于培养液减少,营养物质减少,故该菌的K值会出现下降。若该菌的接种量增大一倍,则会较快达到K值,但由于培养液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故K值不变。

【点睛】

K值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的最大数量。S型曲线中K/2时增长速率最大。【解析】Sa/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24、略

【分析】1;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结构,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详解】

(1)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集群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①分析题干和实验方案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的假说是否成立,故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可代表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即自然保护区内的雄性或雌性环颈雉。②实验组中用4个相同橡胶圈(或橡胶棒)代表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对照组应设置2个相同橡胶棒和2个相同橡胶圈,代表两种形态不同的动物,若对照组所用的时间均小于实验组的1组和2组,则说明假说成立。

【点睛】

本题属于信息题,结合题干信息“性别隔离现象”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等知识,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信息的作用,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的考查。【解析】空间环颈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雄性或雌性环颈雉同时向池塘中分别抛出2个相同橡胶棒和2个相同橡胶圈对照组所用的时间均小于实验组的1组和2组25、略

【分析】【分析】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