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25-文言文阅读之忽视结构、语境断句错误(解析版)_第1页
易错点25-文言文阅读之忽视结构、语境断句错误(解析版)_第2页
易错点25-文言文阅读之忽视结构、语境断句错误(解析版)_第3页
易错点25-文言文阅读之忽视结构、语境断句错误(解析版)_第4页
易错点25-文言文阅读之忽视结构、语境断句错误(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三语文高考易错点快攻易错点25文言文阅读之忽视结构、语境断句错误【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闰正月,诏天下举异才。(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B.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C.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D.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答案】B【解析】句意: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马文升在朝堂上见到皇帝(朱佑樘)时,皇帝特赐其大红织金衣一件。这都是皇帝当年在东宫(为太子)时,就一向了解马文升的缘故。马文升深深感念皇帝给予的特殊恩惠和待遇,因而更加发奋和勤勉,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是完整的时间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陛见”“殊遇”都为固定词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易错点警示】忽视结构、语境断句出错文言文断句,需要关注专有名词、文言虚词、话语标志词等标志性的停顿点,对于客观型断句题而言,这些带有明显标志的停顿点,往往已经被命题人断开,一般还是正确的。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如果只盯着词语、句子本身,忽视语境(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就可能造成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错误。【易错点快攻】看清结构,正确断句1.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指由“主语+谓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谓语用于陈述主语的行为、性质、状态等,二者是一个整体,其间不能断开。2.连动结构。连动结构由“主语”发出的两个动态性词语构成,表示前后相承的两个动作行为,有的其后紧接表示动作行为目的的短句。连动句的两个谓语之间,一般不可断开。3.动宾结构。指由“动词+宾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宾语是动词支配的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它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断开。4.动补结构。指由“动词+补语”构成的句式,这样的句式,补语对动作产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结果等进行补充说明。5.介词结构。指由“介词+宾语”构成的句式,它一般被置于句末充当句子的状语,称为状语后置。一是由“以”领起的介词结构。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以孝悌之义”是介词结构,也是后置状语。二是以“于”领起的介词结构,如“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于市朝”是介词结构,也是后置状语。在断句时,不能把介词结构与前面的动词断开。6.关注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从语法功能的角度理解词义。理解一个词语,应从句子结构入手,在句中求其义。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对一词多义、兼类词、词类活用的理解。7.关注其上句、下句,从句间关系的角度理解词义。考生可以从叙事类句群里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从论述类句群里把握论证的逻辑顺序,由此推断词语的语境意义。【易错点通关】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B.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C.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D.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答案】B【解析】句子大意是:仅仅片面地听取单方面的意见,只能作出昏庸的判断,从前帝尧畅听民意,所以三苗的恶行能够被他知晓。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所以共工、鲧,驩兜不能蒙蔽他。秦二世毫不怀疑地信任赵高,给自己酿成了在望夷宫被赵高杀害的悲剧;梁武帝不加选择地听信朱异,结果让自己遭受在台城被软禁饿死的屈辱。“下民”是“清问”的宾语,应在“下民”后断开;且“故”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C;“得以上闻”意思已经说完,“舜”应是下句的主语,“舜”前断开,排除D。故选B。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B.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C.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D.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答案】C【分析】本句译为:公孙弘上奏,遇到武帝不同意时,他不在朝廷上争辩。常与汲黯请求单独召见,先由汲黯提出问题,后由公孙弘进一步补充,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所提的建议都加以采纳,因此,公孙弘越来越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有不可”省略了主语“武帝”,“不廷辨”省略了主语“公孙弘”,两处主语不一致,应断开,排除AD;“天子常说”中,主语是“天子”,谓语是“常说”,“说”同“悦”,高兴的意思,主谓齐全,应在“常说”后停顿,排除B项。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誉仲淹、靖、洙、修,而讥若讷。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苏舜卿上书曰:“孔道辅、范仲淹刚直不挠,致位台谏,虽改他官,不忘献纳。(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B.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C.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D.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答案】C【解析】句中“传写”作谓语,为承接关系的动词短语,之间不能断开;“鬻书者”即“卖书者”,作后面“市之得厚利”的主语,之前断开。排除AD;“戒百官越职言事者”,“越职言事者”是“百官”的后置定语,不可断开,排除B。本句译为:京城人士争相传送抄写,卖书的人买了这首诗,也获得了厚利。契丹使者刚好到宋朝,买了此诗返归,在幽州旅馆张贴。御史韩缜迎合吕夷简心意,请把范仲淹的朋党在朝堂上张榜,告诫越职上奏的百官,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毅性刚愎,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裕素不学,而毅颇涉文雅,故朝士有清望者多归之。(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十九》,有删改)(注)①元兴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期间的第二个年号,即公元402年至404年。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B.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C.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D.自谓建义之功/与裕相埒深/自矜伐/虽权事推裕而心不服/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尝云/恨不遇刘/项/与之争中原【答案】A【解析】句子大意是:自以为当年勤王起义的功劳与刘裕等同,非常恃才自傲,因此,虽然暂时推举了刘裕,但心中并不服气。刘裕每次都对他柔和、顺服,刘毅更加骄纵。刘毅曾经说:“遗憾没有碰上刘邦、项羽逐鹿中原,一争天下的时代!”“建义之功与裕相埒”作“谓”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柔”与“顺”并列,中间用“而”连接,不可断开,排除C。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裕因纵兵奋击,燕众大败,斩段晖等大将十余人,超遁还广周,获其玉玺、辇及豹尾。裕乘胜逐北至广周丙子克其大城超收众人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围高三丈穿堑三重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于是因齐地粮储,悉停江、淮漕运。(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刘裕伐南燕》)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裕乘胜逐北/至广周丙子/克其大城/超收众人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围高三丈/穿堑三重/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B.裕乘胜逐北/至广周丙子/克其大城/超收众入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围高三丈/穿堑三重/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C.裕乘胜逐北至广周/丙子/克其大城/超收众人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围高三丈/穿堑三重/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夷大悦/D.裕乘胜逐北至广周/丙子/克其大城/超收众人保小城/裕筑长围/守之围高三丈/穿堑三重/抚纳降附/采拔俊/华夷大悦/【答案】C【分析】句意:刘裕乘胜追击燕军到达广固。丙子日,攻克了广周外城。慕容超聚集残军退守内城。刘裕修筑了长长的围城防守,围墙高三丈,挖掘三道壕沟,招抚投降和归附者,提拔和任用贤才俊杰,华夷百姓都非常高兴。“至广周”为“逐北”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丙子”为时间状语,应独立。所以应在“丙子”前断句,排除AB。“之”是“围守”的宾语,“围高三丈”为主谓结构,应在“围高三丈”前断句,排除D。【全情境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太宗)诏群臣论列者,即时引对,言路无雍。二年春正月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及还,语帝曰:“我幸西都,惟得一张齐贤耳!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尔为相也。”至是,齐贤亦在选中,有司误置下第,帝览之,故一榜尽赐进士及第。又诏礼部阅其十五举以上及诸科,并赐出身。帝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六年九月,左拾遗田锡上封事,言军国要机一,朝廷大体四,帝优诏褒答。端拱元年五月,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分三馆书籍置其中,以吏部侍郎李至兼秘书监。帝谓至曰:“人君当淡然无欲,勿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邪无自入。朕无他好,但喜读书,多见古今成败,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如斯而已。”至每与同官观书阁下,帝必遣使赐宴。内侍侯莫陈利用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按其罪,请诛之。帝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乃命诛之。淳化二年,帝以旱蝗,召近臣问以得失,众以天数对。寇准独曰:“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复召准问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之,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请复坐,事决乃退。帝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徽也。”(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二年春正月∕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B.二年春正月∕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C.二年春正月∕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D.二年春正月∕帝亲试礼部举人∕初∕太祖幸洛阳∕张齐贤以布衣献策∕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其余∕策皆善∕太祖怒∕出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身,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份、资格。宋代时,中乡试称及第出身。B.上封事,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C.中堂,原指正中的厅堂,正室;在明清时代,也称内阁大学士为中堂。文中指前者。D.万乘,古代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为一乘,国之大小以兵车多少来衡量,万乘为大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使大宋长治久安,太宗求贤若渴,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众举子中广选人才,希望能发现几个治国能臣。B.太宗喜欢读书,并非为了猎奇,而是为了从书籍中借鉴历史得失,学习治国方略,维护大宋的统治。C.王沔的弟弟贪污受贿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寇准当着二府大臣的面指出太宗的这个错误,太宗接受寇准的进言,并加以改正。D.太宗曾下诏群臣,要求他们当面提出建议,使得言路畅通;对于大臣们上奏的对国家有利的建言,他也能做到尽量接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以旱蝗,召近臣问以得失,众以天数对。(2)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请复坐,事决乃退。5.圣君之所以为圣,因其能超越常人之情。请结合太宗之事简析。【答案】1.B2.A3.C4.(1)皇帝因为国家遭遇干旱和蝗灾,召见近臣询问他们国家有什么失误,众大臣用这是天数来答复。(2)寇准曾经在大殿中奏事,与太宗说话不投机,太宗生气地站起来(想离去),寇准就拉着太宗的衣服请他再坐下,事情解决了才让太宗离开。5.太宗想庇护自己喜欢的人,作为一国之尊,是人之常情;但此人犯法,作为圣君,必须依法杀他。寇准批评他,作为一国之尊不高兴是人之常情;但为了国家的统治,他只能接纳大臣的诤言,这又是圣君的特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意为:太平兴国二年春天正月,太祖皇帝亲自在礼部主持考试选拔举人,当初太祖到洛阳,张齐贤以平民身份到太祖马前献策,逐条陈述十件事,其中有四件符合太祖的意思,齐贤坚持认为十条都是好的,太祖发怒,令武士把他拖出去了。“洛阳”是“幸”的宾语,“张齐贤”是后句的主语,应在二者中间断开,排除AC。“其余”修饰“策”,是“皆善”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宋代时,中乡试称及第出身”错误,乡试并非“及第”,只有殿试一等进士成为进士及第。乡试考中应为举人出身。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概述原文内容的能力。C.“寇准当着二府大臣的面指出太宗的这个错误”错误,根据原文“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可知,这个错误并非太宗的,而是王沔包庇亲弟的错误,故而太宗切责王沔。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以”,因为;“得失”,偏义复词,指失误;“天数”,天道自然运行规律。(2)“尝”,曾经;“不合”,不投机;“辄”,就;“引”,牵,拉;“复”,再;“乃”,才。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因其能超越常人之情”,即能够超出常人的情感,作出理智的判断;如“太宗怒,起入禁中”“语不合,帝怒起”等可见,太宗遇见不符合自己心意、被批评时,会生气,这是人之常情。但他能够“顷之,复召准问不平状”“事决乃退。帝嘉之”可见,他又能在怒气平复后接纳大臣诤言,而不是一意孤行;又如“内侍侯莫陈利用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按其罪,请诛之”“帝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想要庇护讨自己欢心的人,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在听寇准说“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他能够听从寇准的建议,“命诛之”,足见他超越常情,能够以国君身份考虑自己一举一动带来的影响,符合圣君的特点。参考译文: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己未,(太宗)下诏在朝群臣,即时对答,进言之路畅通无阻。二年春天正月,太祖皇帝亲自在礼部主持考试选拔举人,当初太祖到洛阳,张齐贤以平民身份到太祖马前献策,逐条陈述十件事,其中有四件符合太祖的意思,齐贤坚持认为十条都是好的,太祖发怒,令武士把他拖出去了。太祖回朝后,对太宗说:“我到西都,只得到一个张齐贤罢了。我不打算授任他官职,今后可以让他辅佐你任宰相。”到这时,齐贤也在选拔中,有关部门偶然选择失误,太宗皇帝看见了,因此把一榜进士都赐予进士及第。又下诏让礼部查阅经历过十五次以上参加各科考试的人,一同赐予同进士出身。皇帝对侍臣说:“我想要在科举场中寻求俊杰人才,不敢奢望选拔十个人才中能得到五个,只要能得到一两个人才,也可以作为使国家政治清明的人了。”六年九月,左拾遗田锡上书言事,言及国家军事机要一条,朝廷的大略事体四条,皇帝下褒美嘉奖的诏书褒奖他。端拱元年五月,下诏就近在崇文院中堂建立秘阁,分为三馆,把书籍放在其中,让吏部侍郎李至兼任秘书监。皇帝对李至说:“作为人主应该淡泊而没有欲望,不要让自己喜好的东西表露在外,那么奸邪小人就无处钻营进入。我没有其他嗜好,只喜欢读书,多见古今国家兴衰成败的事迹,好的地方就依从,不好的地方就修改,像这样罢了。”李至每次与同僚在阁下看书,皇帝一定派遣使者赐予宴席。内侍侯莫陈利用以幻术得到皇帝宠幸,骄横恣肆不遵守法律,赵普审查他的罪责,请求皇帝诛杀他。皇帝说:“哪里有一国之君,不能够保护一个人的道理呢!”赵普说:“陛下不杀了他,那么就扰乱了天下的法律,法律值得珍惜,这样一个不成器的小子哪里值得珍惜呢!”皇帝就命人杀了他。淳化二年,皇帝因为旱灾蝗灾,召请亲信大臣询问时政得失,大家都说旱灾是天命无法改变。寇准回答说:“发生大旱灾的征验,大概是刑法不公正。”太宗十分愤怒,起身回到后宫。隔了一会儿,太宗召寇准,问刑法不公是指什么,寇准说:“希望陛下把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大臣召来,我就说。”皇帝下诏把两府的大臣召来,寇准于是奏说:“不久前祖吉、王淮都侮弄法令接受贿赂,祖吉贪污不多就被判处死刑,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偷盗国家财产上千万,却只是处以杖脊之刑,仍然恢复他的官职,这不是不公平又是什么呢?”太宗就问王沔这是怎么回事,王沔叩头认罪,太宗为这事严厉责罚了王沔,从而也了解到寇准是可重用的人。他曾在殿中上奏言事,跟太宗的意图不合,太宗发怒起身准备回宫,寇准就拉住太宗的衣服,请太宗再坐下,决定好政事再退朝。太宗由此嘉奖他,并说:“我得寇准,好像文皇得魏征一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淄。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攻入临淄,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于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乐毅卒于赵。(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B.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C.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D.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于莒/入于临淄/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郡县,起源于春秋时期,后来作为地方管理两级行政单位,皆属中央管辖。B.燕惠王的“惠”指仁慈爱民有惠于百姓,与齐湣王的“湣”同属“美谥”。C.不佞,本意指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也指没有才能,用来谦称自己。D.客卿,官名,春秋战国时授予在本国做高级官员的非本国人,是一种尊称。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毅联合赵、楚、韩、魏、燕等国的军队讨伐齐国,齐国战败,但最后只有乐毅独自率兵追击齐兵。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了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使得赵国乘着燕国疲困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C.燕惠王派人指责乐毅,说他只为自己考虑是可以的,但是没有考虑报答燕昭王对他的知遇之恩。D.乐毅举伍子胥与吴王阖闾、夫差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两代国君认知不同,对待臣下的态度也不同。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2)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10.燕惠王“召乐毅”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6.D7.B8.B9.(1)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2)所以献上这封信来把我的心意上报(让您知道),希望君王留意吧。10.燕惠王原本对乐毅有怀疑,乐毅攻齐国只两个城市久攻不下,齐国行反间计。【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骑劫”作“破”的宾语,“即墨下”是地点,与“于”组合构成介词短语,作“破”的后置状语,故“破”后不能断开,排除BC;“于莒”构成介词短语,作“迎”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齐湣王的‘湣’属‘美谥’”分析错误,“惠”为美谥,“湣”古同“闵”,意为“昏乱”,为恶谥。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使得赵国乘着燕国疲困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理解有误,原文“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意思是赵国攻打燕国是燕惠王担心发生的事情。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认为;“隙”,嫌隙;“捐”,抛弃。(2)“故”,所以;“闻”,使(让)……知道;“唯”,希望。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目要求回答“燕惠王‘召乐毅’的原因”,通读文章可知,答案主要集中在“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中。从中可知,田单了解到燕惠王与乐毅之间有隔阂,再加之乐毅迟迟攻不下齐国的两个城市,因此田单纵反间于燕,燕惠王一下子中了计,于是“召乐毅”。参考译文: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的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准备在齐国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向北直追到黄河边上,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齐襄王从莒邑迎回都城临淄。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致使燕军惨败损兵折将丧失了占领的齐国土地;可是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开端好的不一定结局好。从前伍子胥的主张被吴王阖闾采纳,吴王带兵一直打到楚国郢都;吴王夫差不采纳伍子胥的正确建议,却赐给他马革囊袋逼他自杀,把他的尸骨装在袋子里扔到江里漂流。吴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张能够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里而不后悔;伍子胥也不能预见君主的气量、抱负各不相同,因此致使被沉入江里而死不瞑目。我听说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良的臣子离开原来的国家,不洗雪自己的罪过和冤屈。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所以献上这封信来把我的心意上报(让您知道),希望君王留意吧。于是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乐毅死于赵国。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齐武帝永明十一年,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阁,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

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

《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

“非常之事,故非常之人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

,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阳,此苍生之幸也。”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卷二十)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B.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C.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D.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之所,凡朝会、祭祀、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和谷物是农业社会的根基,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C.卦,《易经》中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画卦的线条叫“爻”,“—”为阴爻,“--”为阳爻。D.儒生,指通晓儒家经书的人,后用来泛称读书人。此处“儒生”含有对李冲等人的鄙视。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文帝想迁都洛阳,担心群臣不服从,于是想以大举伐齐为名,趁机胁迫众人迁徙;让太常卿占卦,魏文帝认为卦象很吉利。B.魏文帝因任城王对卦象的理解而感到愤怒,认为他有意打击士气,后来意识到任城王只是表达作为臣子的真实想法,方才释怀。C.魏文帝退朝回宫,召见任城王,解释明堂之忿的原因,不过是为震慑百官罢了,后来文帝说出真实意图,得到任城王的支持。D.魏文帝从平城出发,此时仍有大臣反对迁都,他向群臣讲道理,并给出南伐和迁都两种选择,众人权衡利弊,不敢再说反对意见。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2)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15.魏文帝拓跋宏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1.C12.C13.D14.(1)陛下想在中原选择建都,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朝、汉朝兴盛的原因。(2)魏文帝身穿战袍,手持马鞭骑马而出,群臣在战马前跪拜磕头。15.平城环境恶劣;是用武之地,不适合来治理天下。迁都洛阳有利于移风易俗,统一天下。【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诚”的意思是“确实”,副词,修饰“不易”,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B;“朔土”是“兴”的地点,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故选C。句子翻译:现在的举动,确实不容易。只是魏国从北方地区崛起后,迁徙到平城,这是有利于武力征伐的地方,而不利于文教治国。如今我将改变风俗习惯,这个想法真的太难实现。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为阴爻,‘--’为阳爻”错误,横线“—”为阳爻,横线中断“--”为阴爻。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魏文帝从平城出发,此时仍有大臣反对迁都”错误,从后文“当迁都于此”来看,应该是到了洛阳,而不是从平城出发时;由原文“南安王桢进曰:‘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阳,此苍生之幸也’”可知,南安王拓跋桢上前说:“现在陛下如果停止南伐的谋略,迁都洛阳,这是百姓的幸事。”从南安王拓跋桢的话来看,李冲等人反对的是南伐之谋。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卜宅”,选择建都;“中土”,中原;“经略”,经营治理;“四海”,天下;“所以”,……的原因。(2)“戎服”,身穿战袍;“群臣稽颡于马前”,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群臣于马前稽颡”;“稽颡”,跪拜磕头。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