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练)1.(2023·辽宁沈阳·统考三模)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始皇帝并吞六国之后,进而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并由秦国的官僚处理政事,这项激烈的措施使得这些牺牲者感到难以忍受之苦,这些强硬作风使他们因敏锐地感受到失去独立而更加难以忍受。”由此可知,秦二世而亡(
)A.在于凝聚力的缺失 B.统治者的残暴是主因C.源于统治疆域扩大 D.由治理举措过激而致【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借助材料中“废置各国的王室和封建贵族”“感到难以忍受之苦”,可知秦灭六国后的措施并没有使原六国贵族对新王朝产生认同感,因而学者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凝聚力的缺失有关,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主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统治者的残暴,材料也不能体现统治者的残暴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主因,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推知秦朝二世而亡是因为统治疆域扩大,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秦二世而亡是因为治理举措过激而致,材料主要体现了秦二世而亡是因为凝聚力的缺失,排除D项。故选A项。2.(2023·浙江·校联考二模)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统治期间,秦始皇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决策,开创了许多具体的制度,这些决策和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项中,由秦朝开创的具体制度是(
)A.郡县制度 B.官僚制度 C.皇帝制度 D.刺史制度【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统治期间,秦始皇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决策,开创了许多具体的制度,这些决策和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最早确立了皇帝制度,通过多种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C项正确;郡县制度,在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形成,排除A项;官僚制度是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是一种多样化的,非具体的一种制度,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春·重庆沙坪坝·高三重庆南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西汉时期设立的郡大小差异较大。例如今之河南省,包括了汉代河南、汝阳、南阳等6郡;今之山西省,包括了汉代河东、太原、上党等5郡;会稽郡辖区相当于今之浙江、福建省;豫章郡辖区相当于今之江西省。这种状况反映了汉代(
)A.王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地方行政体制混乱无序C.区域开发和发展不平衡 D.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薄弱【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今之山西省,包括了汉代河东、太原、上党等5郡;会稽郡辖区相当于今之浙江、福建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位于北方黄河流域,今河南、山西等地在汉代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稠密,故设郡较多;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稀少,故设郡较少,C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出王国威胁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A项;西汉时期地方行政体制合理有序,排除B项;西汉时期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江苏南通·海安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下图为山东临沂五里堡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庖厨图》(局部)。图中有双人烧烤的画面,其中一人在烧烤肉串,另一人持扇扇风。这幅图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
)A.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B.农业经营的主体多样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上层社会的生活图景【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汉代画像石《庖厨图》(局部)”,可知烧烤肉串,属于社会上层的生活内容,普通百姓生活还是比较平淡的,与上层生活有一定的差距,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上层的生活,无法判断百姓的生活状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的发展情况,仅是上层社会的简单生活描述,排除B项;农产品商品化指的是农产品投放到市场,受到市场的影响,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5.(2023春·辽宁沈阳·高三沈阳二中校考阶段练习)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
)A.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 B.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C.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 D.国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周至汉代(中国)。据材料“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可知汉代儒生将原先只适用于贵族的礼仪秩序覆盖至整个社会成员,这适应了汉代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也反映国家治理能力得到加强,D项正确;礼乐制度已经不再是专属于贵族阶层的,这说明其并未得到重建,排除A项;礼仪制度覆盖社会各阶层并不等于儒家思想走向世俗化,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了纲常伦理体系的覆盖面,而非体系的完善化,排除C项。故选D项。6.(2023·广东·统考模拟预测)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光武帝刘秀“罢州牧置刺史”,刺史基本恢复了监察官职能;中平五年(188年),为镇压人民反抗,汉灵帝“罢刺史置州牧”,刺史又转变为拥有军政大权的州牧。刺史职能的转变表明(
)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B.监察制度趋于军事化C.国家行政结构不断完善 D.官吏设置注重实用性【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据题意可知,光武帝刘秀使此时恢复了监察职能,这样有助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汉灵帝为了镇压人民反抗,又把此时转变为拥有军政大权的地方官员。说明东汉时期刺史职能的转变是服务于当时的现实需要的,即官吏的设置注重实用性,D项正确;根据刺史职能的变化不能体现当时地方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并没有趋向军事化,排除B项;刺史职能的变化无法体现国家行政结构是否不断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1.(2023·河北·校联考模拟预测)2023年1月秦始皇陵博物院发布秦兵马俑第三次发掘成果,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籠3处;兵器秘(柄)多处、弓弩箭館多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约6000件。这一考古发掘(
)A.反映了当时部分历史面貌 B.明确了武器种类与配属C.展示出秦朝强大军事实力 D.弄清了陶俑的制作程序【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2023年秦始皇陵博物院发布秦兵马俑的新考古成果,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一定社会的文化是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出土的文物属于文化范畴,它能在一定层度上再现当时的历史面貌,A项正确;兵马俑中的文物主要是古代的兵器,一定层度上有助于后人了解秦朝武器种类与配属,B项明确了说法不严谨,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我们只能对秦朝的军力做出推断,兵马俑本身不能展示秦朝强大军事实力,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我们无法得出兵马俑的考古成果让我们弄清了陶俑的制作程序,排除D项。故选A项。2.(2023·天津·模拟预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前212年),除(治)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由都城通往原六国的驰道有多条,但直道仅此一条(见下图)。秦修此直道主要是为了(
)A.遏制匈奴侵扰 B.贯通丝绸之路C.完成国家统一 D.促进民族交融【答案】A【详解】据材料“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了多条驰道,但直道只有一条,直道是一条南起咸阳,北至今九原郡、云中郡的军事通道,是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捷近的道路,大体南北相直,其目的是为了阻止和防范北国匈奴的侵扰,A项正确;秦朝时期并没有开通丝绸之路,排除B项;秦朝修建直道时已经完成了国家统一,修建直道是为了巩固统一,排除C项;直道的修建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但其修建的目的并不是促进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春·海南海口·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A.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B.民间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抑商政策与社会发展背离 D.抑商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根据“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可得出政府抑商的政策并不能阻止商业的发展,说明抑商政策与社会发展背离,C项正确;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排除A项;民间有人从商并不代表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从材料内容可得出抑商政策效果有限,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湖南株洲·校联考模拟预测)汉武帝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理,在其统治时期先后多次对西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屯田。读下表可知,移民屯田(
)汉武帝在西北移民屯田情况表(节选)时间移民屯田史料来源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有司言关东贫民徒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初算缗钱《汉书》卷六(武帝纪》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①保证了边军戍卒的粮食所需
②保障了西域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③推动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
④为打败匈奴提供了主要物质准备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答案】B【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得出西北屯田保证了边军戍卒的粮食所需,根据材料中的“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可得出西北移民屯田推动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可知①③正确,B项符合题意;②错在“保障了西域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表述过于夸大史实,④错在汉武帝北击匈奴是在公元前129年,材料所述在其之后,排除ACD项。故本题选B项。5.(2023春·重庆沙坪坝·高三重庆南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国家遭受天灾或政权处于危难时,自省检讨自己过失的文书。据统计,汉代有十五位皇帝下过“罪己诏”,在历代王朝中数量最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汉代(
)A.灾害频繁和社会矛盾尖锐 B.原始社会民主传统限制皇权C.统治者虚怀纳谏从善如流 D.君主行为受到主流思想制约【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自省检讨自己过失的文书”“两汉”并联系汉代儒学的相关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现象与天人感应思想对皇帝的约束有关,所以汉代的君主行为受到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制约,D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灾害频繁和社会矛盾尖锐的结论,排除A项;“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之一,不属于原始社会的民主传统,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天人感应思想对皇帝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而非统治者虚怀纳谏从善如流,排除C项。故选D项。6.(2023·湖北·统考模拟预测)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
)A.遏制了豪强的发展 B.促进了文化的融合C.限制了官员的特权 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据题意可知,东汉统治者采取的“三互法”避免了地方官员之间的相互串联和勾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势力的坐大,从而遏制了地方豪强的发展,A项正确;这一做法客观上遏制了地方豪强发展,并不是为了促进文化融合,排除B项;“三互法”仅仅是对官员的任职地点做了限制,和是否限制官员特权没有关系,排除C项;这一做法并不一定能够保障吏治的清明,排除D项。故选A项。7.(2023·河北邯郸·统考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期史料出处秦朝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汉武帝至西汉末于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东汉前期自中兴以来,匈奴未宾,永平末年,复修征伐。先帝(东汉章帝)即位,务休力役,然犹深思远虑,安不忘危,探观旧典,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违上意。先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范晔《后汉书·和帝纪》——据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盐铁政策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的一个因素并简要说明。【答案】(1)变化:秦到西汉,由允许私人经营盐铁到盐铁官营;东汉初年,盐铁官营政策废弛;东汉章帝与和帝时期,由恢复盐铁官营到允许民间在交税的前提下经营盐铁买卖。(2)【示例1】因素: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说明:面对汉初无为思想导致商人势力壮大,威胁政府的情况,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面对东汉建立后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民困苦的现状,东汉章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这一转变有利于巩固东汉政权。【示例2】因素:少数民族军事威胁说明:汉武帝时期,匈奴屡屡进犯边境,威胁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汉武帝通过盐铁官营筹集军费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东汉初年匈奴的威胁下降,再加上官员对百姓的盘剥严苛,因此决定允许民间在交税情况下进行盐铁贸易。【示例3】因素:国家财政税收说明: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了国家政权。东汉初年,社会趋于稳定,财政问题不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盐铁官营的弊端日益显现,故东汉章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可知秦到西汉,由允许私人经营盐铁到盐铁官营;据材料“探观旧典,复收盐铁”说明此前东汉初年,盐铁官营政策废弛;据材料“复收盐铁”、“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可知东汉章帝与和帝时期,由恢复盐铁官营到允许民间在交税的前提下经营盐铁买卖。(2)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的因素可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少数民族军事威胁和国家财政税收等角度思考。题目要求指出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的一个因素即可。首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影响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结合所学的两汉时期的相关史实及材料信息进行说明,面对汉初无为思想导致商人势力壮大,威胁政府的情况,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面对东汉建立后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人民困苦的现状,东汉章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这一转变有利于巩固东汉政权。其次,少数民族军事威胁影响了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结合所学的两汉时期的相关史实及材料信息进行说明,汉武帝时期,匈奴屡屡进犯边境,威胁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汉武帝通过盐铁官营筹集军费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据材料“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违上意。先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初年匈奴的威胁下降,再加上官员对百姓的盘剥严苛,因此决定允许民间在交税情况下进行盐铁贸易。再次,国家财政税收影响了秦汉时期盐铁政策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极大地提升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了国家政权。据材料“复收盐铁,欲以防备不虞,宁安边境。而吏多不良,动失其便,以违上意。先帝恨之,故遗戒郡国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可知东汉初年,社会趋于稳定,财政问题不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盐铁官营的弊端日益显现,故东汉章帝允许民间在纳税的前提下进行盐铁贸易。8.(2023秋·山东枣庄·高三统考期末)西汉对西域的开拓与治理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年降雨400毫米等值线与秦西北边邵位置关系图——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图2
西汉时期西北地区军事屯田图——据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编制(注:年400毫米等值线一般为游牧区与农耕区分界线。突破农耕区的自然界线,大幅度地开疆拓土开始于西汉)材料二
中国的西北边陲古称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亚地区。这里是一个南北西三面环山的区域,只有东边敞开,向东北可入蒙古草原,向东南沿河西走廊可达甘、青地区和富庶的关中平原。这里的许多古老的部落与民族或来自蒙古草原,或来自河西走廊,在此定居之后都以东部的中原和蒙古草原为主要的交流和发展方向。葱岭以西的中亚河中地区,由一些山间盆地和绿洲组成,居住着一些经商务农的民族,这里是一个单独的地理区域。由于其西、北两边是干旱的草原与荒漠,活跃着强悍的游牧民族,南边是高山雪岭,为了经商和获得军事上保护的需要,使得这些部族与民族自古以蒙古草原和中原为主要外出活动的区域。——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西汉王朝对西域开拓与治理”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表述成文)【答案】阐释:(1)背景:必要性:西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重要性。角度1:西北气候、地理环境等方面;角度2:政治、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可能性:秦汉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国家实力、杰出人物雄才大略等。(2)开拓与治理开拓: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控制河西走廊,张骞出使西域。治理: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移民和军屯等。(3)影响与评价从以下角度分析:加强中央集权;民族交融;保障农耕地区安全;边疆的巩固和开发;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详解】西汉王朝对西域开拓与治理从开拓西域的背景分析,得出必要性,西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重要性。从气候、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即可。从秦汉国家统一、中央集权体制、国家实力、杰出人物雄才大略等角度分析,得出西域开拓与治理的可能性。开拓与治理,依据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知识分析,得出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控制河西走廊,张骞出使西域。从对西域的治理分析,得出设河西四郡;设西域都护府;移民和军屯等。影响与评价,从中央集权角度分析,得出加强中央集权;从民族关系分析,得出有利于民族交融;从安全角度分析,得出保障农耕地区安全;从边疆的开发角度分析,得出边疆的巩固和开发;从经济的交流分析,得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利,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项。2.(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歌颂国家统一的表述,反映了汉代重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C项正确;“四海之内”等表述并未体现边疆治理的发展与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排除B项;“四海之内”等说法并未强调“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3.(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答案】D【详解】据题意可知,虽然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一时期由于对外用兵和汉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财政问题,说明汉武帝时期注重了开源,但并没有重视节流,D项正确;国家财政没有根本好转的原因是不重视节流,而不是朝廷过度干预经济和经济资源枯竭,排除AB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盐铁官营并不算是不合时宜,排除C项。故选D项。4.(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答案】A【详解】“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反映了秦朝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指西汉灭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权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材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排除B项;C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5.(2022·山东·高考真题)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与书数、射御等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战马对军队是非常重要的,故汉代设有专门的相马理论者,C项正确;农耕主要是铁犁牛耕,排除C项;汉代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因为商业而专门设立相马课,排除B项;跟礼乐制度的重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2022·广东·高考真题)“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解析参考论文: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7.(2021·河北·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令最终是由外朝的“三公”及其僚属去执行的,参与朝见和朝会的公卿百官以及中朝“尚书”协助皇帝进行决策,说明当时决策权和执行权出现分离的情况,C项正确;图示内容不能说明尚书是最高的行政机构,更不能说明造成了冗官现象,排除AB项;根据“郡国”可知当时王国还存在,无法判定其是否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8.(2021·山东·统考高考真题)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答案】C【详解】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出发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央,排除B;D不符合史实,排除。9.(2021·湖南·高考真题)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10.(2021·湖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1)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答案】(1)因素:汉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国的地位在郡至上。郡国并行制在汉初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对关东地区的控制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郡国并行制下诸侯王权力较大,势力逐渐膨胀,成为影响中央集权的因素。(2)不同:前者强硬削藩,削夺诸侯王封地,后者以温和方式,改变继承王国的方法;前者引起七国之乱,后者有利于政局稳定;前者并没有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后者将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没有能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详解】(1)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本题实际上是要求对郡国并行制进行评析。结合所学从郡国并行制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概括即可。即郡国并行制在汉初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对关东地区的控制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郡国并行制下诸侯王权力较大,势力逐渐膨胀,成为影响中央集权的因素。(2)根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3篇
- 甘肃省天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九校联考语文试题
- 自考《劳动法(00167)》近年考试真题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江苏职教高考《职业适应性测试》考前冲刺模拟试题库(附答案)
- 《个人信息保护法》考试参考试题库100题(含答案)
- 2025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榆林能源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新疆职业大学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专题07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带解析
- 2025-2030年中国硫酸钾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课题申报参考:社会网络视角下村改居社区公共空间优化与“土客关系”重构研究
- 乡镇卫生院2025年工作计划
- 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初中学业水平生物试题含答案
- 机械工程类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冠心病课件完整版本
- 微生物组与胆汁性肝硬化
- 《信息检索基础知识》课件
- 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须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承诺函-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承诺
- 1325木工雕刻机操作系统说明书
- 初中衡水体英语(28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