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昆明行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行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行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行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行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明行知中学高二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学习质量摸底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①设丞相②设内朝③设御史大夫④设刺史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汉代设置了内朝,加强皇权,设置刺史加强中央集权,②④D项正确;丞相和设御史大夫秦朝已经有,排除ABC项。故选D项。2.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答案】A【解析】【详解】“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是加强皇权、分散相权的反映,故A正确;材料和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无关,故B错误;“内朝”“外朝”是在西汉,故C错误;古代的政治决策不可能走向透明开放,故D错误。3.宋初,设转运使作为征讨大军的粮饷官,也是地方及新征服地区的财物运往朝廷的督运官,机构称转运使司,正副长官为转运使、副使、判官,寄禄官(宋代的一种官阶,有官名有待遇,但没有实际职事)官高者称都转运使。转运使的设置A.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动荡 D.解决了集权与分权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初设置转运使,负责运输地方粮食和财物,通过转运使把地方的粮食和财物运至中央,这样就使得地方割据失去了物质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所以B正确;转运使负责把地方的粮食和财物运至中央,没有体现“增加了地方的财政收入”,所以A错误;C、D项中“避免了”“解决了”语言表述欠妥,所以CD错误。4.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答案】C【解析】【详解】雅典的陪审团成员是直接通过抽签产生的,代表了各阶层,而罗马则是由职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这说明雅典是直接行使司法权,故C项正确;A项指罗马,排除;从材料来看,二者主体不一,雅典是公民,而罗马是职业法官,排除B项;“所有人”表述错误,排除D项。5.根据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的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颁布法律或者废止法律。这一规定说明()A.英王丧失一切权力 B.国王与议会相互牵制C.君主立宪制确立 D.王位继承制度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颁布法律或者废止法律”可得出国王权力受到限制,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C项正确;A项太绝对,国王还有权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相互牵制,排除B项;《权利法案》并没有涉及到王位继承,排除D项。故选C项。6.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A.赋予各州主权 B.恢复邦联制度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新宪法未对诸州的权力做出明确的界定,而联邦政府权力却较小,反映出当时没有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制衡。而在宪法修正案中提出“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界定,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故选择C项;各州保留的权力主要是决定和处理本州本州范围内公共事务的权力,没有“主权”,排除A项;麦迪逊反对邦联制度,主张实行联邦制,排除B项;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同时,还要限制地方的权力,因此D项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7.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中国民主进程进行过合理的设计,准备分三期逐步完成。后来“见让位于袁(世凯),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由此可见,《临时约法》A.为限制袁世凯而制订 B.有悖于民主共和精神C.坚持了基本立法原则 D.实现了民主宪政目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可得出《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而制订,故A选项正确;《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而制订,符合民主共和精神,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权力而制定,没有体现是否坚持立法原则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临时约法》后来被袁世凯废除,没有实现民主宪政的目标,故D选项错误。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人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国徽图案中的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故D正确;齿轮和麦稻穗和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无关,故A错误;材料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也没有关系,故B错误;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9.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等草原人后裔分成甲、乙、丙、丁四姓,中原士人分为全国大姓及州大姓、郡大姓、县大姓几个等级,鼓励二者按等级通婚。这一诏令的推行有利于A促进民族融合 B.取缔特权阶层C.加快社会流动 D.提升官员素质.【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孝文帝鼓励鲜卑族和汉族按等级通婚。这一诏令的推行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A正确;孝文帝没有取缔特权阶层,故B错误;材料和加快社会流动、提升官员素质没有直接关系,故CD错误。10.下列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功爵制的标准是军功;察举制的标准是品行和才能;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族望;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点睛】11.1805年,英国财政部首先设立了一个常务次官(地位相当于副大臣),主持日常事务,不参加政党活动,不随内阁的更迭而替换。1830年,常务次官的职位在大部分部门相继设立。从此,官吏出现了“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区分。“两官分途”A.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 B.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度C.有利于政务工作的稳定性 D.旨在根除政府腐败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把“政务官”和“事务官”区分开来,是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这有利于政务工作的稳定性,故选C项;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排除A项;两官分途制与公开竞争无关,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项。12.北洋政府选拔行政官员的方式主要有①文官考试②留学毕业生③学堂考试④甄别留任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学堂毕业考试和留学生毕业考试是清末废除科举制后的主要选官方式,故②③错误,ABC排除;文官考试和甄别留任是北洋政府时期主要的选官方式,故①④正确,D符合题意。故选D项。1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据此可知A.政府管干部是我国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B.已经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C.公务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应依法履行公职D.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答案】D【解析】【详解】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这意味着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D正确;共产党干部管理的根本原则是党管干部原则,排除A;我国干部管理制度尚未完善,不能认为已经实现了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排除B;公务员属于国家行政编制,排除C。14.《唐律疏议》首篇“名例”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由此可知,唐律的主要特点是A.法律至上 B.礼法并用 C.承前启后 D.用刑持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者相辅相成,犹如昏晓相需而成一昼夜,春阳秋阳相需而成一岁一样。由此可知,唐律的主要特点礼法并用,B项正确;唐律遵循儒家伦理道德的原则,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唐律承前启后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德礼与刑罚的配合,未体现用刑持平,排除D项。故选B项。15.《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 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449年,此时的罗马处于共和国早期(罗马共和国BC509—BC27)。此时的罗马属于公民法时期,从而D项不符合史实。进一步可知,AB两项均表述客观,符合《十二铜表法》史实。C项间接点出了《十二铜表法》的目的——缓和贵族与平民的尖锐矛盾,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及其特点16.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民法典》的颁行A.摒弃了原有的法律规范 B.建构了全新的法制体系C.推动了法治文明的发展 D.使中国进入成文法时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法典》的推行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有利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民法典》是在原有法律基础上进行编纂的,是继承发展的关系,并非摒弃,A项排除;B项“全新”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与史实不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已进入成文法时代。17.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3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合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修正案A.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B.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C.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D.反映出《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用“批准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本国的宪法进行修改或补充,甚至是对原有条款的否定。这反映出1787年宪法并不完善,存在缺陷,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修正案并未取消各州的立法权;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根据宪法规定,美国国会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美国2/3以上的州可以联合提出修改宪法的议案。这些修正案并未赋予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C选项错误,这些修正案是对各州的限制,与联邦政府实行的三权分立原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8.清雍正帝曾说:“是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对此,有学者这样解释“……“始于元'和“极盛于'清的“塞外之一统',实即元、清二王朝对蒙古、东北、新疆、西藏行使的直接管辖。”下列属于清朝管辖上述地区的机构或措施有①理藩院②宣政院③改土归流④伊犁将军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的事务,因此①④符合题意,C正确;宣政院是在元朝时期设置的机构,②错误,AB排除;改土归流针对的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③错误,D排除。故选C。19.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可得出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故D正确;“消除”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丝绸之路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及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20.16世纪,欧洲新建了许多大学:在德国,路德派建立了马尔堡大学、耶拿大学、柯尼斯堡大学等;在瑞士,加尔文派创建了日内瓦学院等。这些大学以国内学生和本民族语言为主。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欧洲A.教育摆脱宗教束缚 B.商品经济的发展C.民族国家的兴起 D.封建王权的弱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16世纪新教教派新建许多大学以国内学生和本民族语言为主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说明宗教改革后,欧洲民族国家兴起,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选C;材料中的大学都是由新教教派新建的,说明教育并未摆脱宗教,故排除A;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王权弱化与新建大学、大学以国内学生和本民族语言为主这些现象无关,故排除BD。21.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它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观察下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②是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③是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④是1958年3月5日成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正确排序是②④①③,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2.下表中的数量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表年份19491950195119521953建交国家数109100A.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打破了西方的封锁政策D.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就【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表格数据可知,1949年-1950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9个,1951-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只有1个,这种情况是受到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建交国家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是在1953年,不能完整地反映材料中的信息;C选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未打破西方的封锁;D选项错误,这一时期中国建交国家越来越少,不能说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就。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3.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图5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春秋战国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故选B项;据所学春秋战国布币是铜币,而商周是贝币,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与审美观念不同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D项。24.均田制与赋税制息息相关。北魏均田制的颁布就是为了增加赋税,因此均田制内容的变动也会引起赋税制度的变动。北魏均田制下实行的赋税制度主要是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以庸代役D.更赋制【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即租调制,故A项正确;租庸调制是唐朝的赋税制度,故B项错误;隋朝“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开始以庸代役,故C项错误;更赋制是汉代的赋税制度,故D项错误。25.1971年尼克松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黄金美元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此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意味着A.美国的霸主地位进一步加强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C.美国加大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金本位制利于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美元不再与黄金兑换,而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这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两挂钩一固定的货币体系瓦解,B正确;美元不再直接兑换黄金,说明美元的地位有所削弱,意味着美国的霸主地位遭受冲击,排除A;题干未体现出美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排除C;通过题干无法判断金本位制对经济的影响,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3题,26题10分,27题14分,28题11分,29题15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解析】【详解】(1)唐朝:根据“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得出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根据“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搅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得出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最后出现问题,削弱中央集权。宋代:根据“革除前朝之弊,上中命诸州”得出实行改革、削弱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根据“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得出监督地方行政;根据“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得出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元朝:根据“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得出推行行省制;根据“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得出行省官员受制于中央。

(2)根据材料并结合前一问的内容,可从中央与地方矛盾长期存在,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角度概括。同时再从改革与创新、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概括趋势。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解析】【详解】(1)同:根据材料“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可以得出“疆域辽阔和人口众多”;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可以得出“都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根据材料“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可以得出“都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根据材料“实施统一制度、法令”、“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可以得出“汉朝实行统一的制度和法令,罗马行省的权力较大”;根据材料“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以得出“罗马为实现文字的统一,汉朝实现了文字的统一”;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以得出“罗马注重法律统治,汉朝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根据材料“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可以得出“罗马对境内民族区别对待,汉朝对待百姓的态度是一种平等的态度。”(2)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需要从奠定中国疆域、民族认同、统一的价值观及治国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28.民族融合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推动了历史的发展。(1)将下列“中原王朝”与同时代的“边疆民族”相对应(填写字母)。(2)民族融合往往通过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等方式实现。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表中相应空格(填写字母)。征伐匈奴(A)设河西四郡(B)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进藏(D)建立榷场(E)设宣政院(F)行金瓶掣签制(G)民族融合的方式事件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答案】(1)汉:B;唐:C;宋:A;清:D;(2)ADBCFGE【解析】【详解】(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汉朝时“中原王朝”是汉族政权而与同时代的“边疆民族”是匈奴,唐朝时“中原王朝”是汉族政权而与同时代的“边疆民族”是吐蕃,北宋王朝时“中原王朝”是汉族政权而与同时代的“边疆民族”是契丹,清朝时“中原王朝”是汉族政权而与同时代的“边疆民族”是蒙古族。(2)征伐匈奴属于战争,文成公主进藏属于和亲,而设河西四郡、孝文帝改革、设宣政院、行金瓶掣签制均属于改革与管理,建立榷场则属于加强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此类问题抓住分类标准即可解决问题。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