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绿色建筑节能减排设计方案_第1页
建筑业绿色建筑节能减排设计方案_第2页
建筑业绿色建筑节能减排设计方案_第3页
建筑业绿色建筑节能减排设计方案_第4页
建筑业绿色建筑节能减排设计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业绿色建筑节能减排设计方案TOC\o"1-2"\h\u20064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419481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4238611.1.1绿色建筑的核心要素 4216911.1.2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 4206131.2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现状 4197791.2.1国际绿色建筑发展 42961.2.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 5142911.2.3绿色建筑现状 527312第2章建筑节能设计原理 591312.1建筑热工学基础 5167602.1.1传热方式 555092.1.2建筑热工指标 5148302.1.3影响因素 5123412.2建筑节能设计方法 649402.2.1目标导向法 617782.2.2仿真模拟法 6187322.2.3经验分析法 638852.3节能建筑评价标准 6108962.3.1《建筑节能标准》 656062.3.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6190312.3.3《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631963第3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672263.1墙体节能设计 7261223.1.1材料选择与配置 7273293.1.2墙体构造设计 7267113.1.3墙体表面处理 7301623.2门窗节能设计 7323473.2.1门窗材料选择 7181193.2.2门窗构造设计 7103993.2.3门窗玻璃选择 7282093.3屋面与地面节能设计 7181383.3.1屋面材料选择 7165613.3.2屋面构造设计 720233.3.3地面节能设计 850013.3.4绿色植被屋面 83717第4章建筑通风与空气调节节能 8160894.1通风系统设计 864484.1.1自然通风设计 868214.1.2机械通风设计 8116554.2空调系统设计 853924.2.1空调系统类型选择 831004.2.2空调设备选型与配置 8131704.2.3空调系统优化设计 960604.3节能运行与控制策略 974854.3.1运行策略 9294414.3.2控制策略 917274.3.3维护与管理 929463第5章建筑照明与电气节能 9172235.1照明系统设计 9120925.1.1照明需求分析 9167055.1.2灯具选型与布局 918475.1.3照明控制策略 1021015.2电气设备选型与能效 10306645.2.1电气设备选型 10204425.2.2电气设备能效评估 1061355.2.3电气设备运行维护 10165325.3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10117915.3.1系统组成 10125705.3.2系统功能 103095.3.3系统优势 104633第6章太阳能利用技术 11299516.1太阳能热水系统 1176.1.1系统原理与类型 1198466.1.2系统设计与选型 11298326.1.3系统优化与节能减排 11159696.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1171936.2.1系统原理与类型 1127766.2.2系统设计与选型 11148046.2.3系统优化与节能减排 11169986.3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 1247456.3.1设计理念与方法 1295446.3.2设计要点与应用 12249686.3.3节能减排效果 125507第7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保障 12114687.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12176527.1.1通风换气设计 12152057.1.2空气净化技术 12206077.1.3室内空气质量监测 12185227.2室内热湿环境优化 1266597.2.1保温隔热设计 1375017.2.2湿度控制 13324597.2.3舒适性评估 13234757.3声环境与光环境设计 13139567.3.1声环境优化 13123847.3.2光环境设计 13181937.3.3智能控制系统 1319620第8章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 1370778.1绿色建材的定义与分类 1365008.1.1生态建材:以天然材料为主,如竹材、木材、石材等,具有可再生、可降解、低能耗等特点。 135278.1.2节能建材:具有较高的保温隔热功能,可降低建筑能耗,如聚氨酯、岩棉等。 13316868.1.3节水建材: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水资源消耗,如节水型卫浴产品、节水型混凝土等。 13100228.1.4废弃物利用建材:利用工业废弃物、建筑废弃物等作为原料生产的建材,如矿渣水泥、粉煤灰砖等。 141068.1.5健康建材:无毒、无害、无放射性,对人体健康无害,如环保涂料、抗菌地板等。 14132228.2绿色建材的功能与选用 14105698.2.1功能特点 14299658.2.2选用原则 14152788.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467028.3.1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将废弃混凝土破碎、筛分、清洗后,作为骨料重新用于混凝土生产。 1458718.3.2废旧砖瓦利用:将废旧砖瓦破碎、筛分、清洗后,用作骨料或制备新型墙体材料。 1424588.3.3废木材、废金属回收:废木材可用于生产生物质能源、家具等;废金属可用于冶炼、制造新产品。 1486408.3.4废塑料、废橡胶处理:通过热解、催化等工艺,将废塑料、废橡胶转化为燃料或化工原料。 14184458.3.5废弃物制备新型建材:利用废弃物制备轻质保温材料、环保型涂料等新型绿色建材。 142907第9章绿色建筑水环境设计 15223979.1供水与排水系统设计 15181459.1.1供水系统设计 15316249.1.2排水系统设计 1567969.2雨水收集与利用 15302799.2.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15106729.2.2雨水利用设计 15104579.3建筑中水处理与回用 15224379.3.1中水来源与处理工艺 1574559.3.2中水回用设计 164870第10章绿色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 162726510.1智能化系统概述 162148710.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61375010.2.1系统组成 161155010.2.2监控内容 161942310.3建筑能源管理系统 17387210.3.1系统组成 17703710.3.2功能与作用 17562510.4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 17870610.4.1BIM技术简介 171558210.4.2BIM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7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寿命周期内,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低碳减排、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实现高效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提高建筑物舒适性及功能性的建筑。1.1.1绿色建筑的核心要素(1)生态环保: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2)节能降耗:绿色建筑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选用高功能建筑材料、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建筑能源消耗。(3)低碳减排:绿色建筑采用低碳排放的建筑材料和设备,降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碳排放量。(4)以人为本:绿色建筑关注人体健康和舒适度,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室内环境质量。1.1.2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绿色建筑的评价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1)节能功能: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水平,包括供暖、空调、照明等。(2)环保功能:建筑材料、施工过程及建筑废弃物的环境影响。(3)室内环境质量: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环境、光环境等。(4)功能性与舒适性: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空间布局、人性化设计等。1.2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现状1.2.1国际绿色建筑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提出绿色建筑的理念,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如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德国的DGNB、日本的CASBEE等。这些评价体系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了指导。1.2.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始于21世纪初。国家及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市场逐渐成熟,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逐年增长。1.2.3绿色建筑现状当前,绿色建筑已成为全球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绿色建筑普及率较低,尤其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2)绿色建筑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3)绿色建筑政策体系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4)绿色建筑成本较高,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影响市场推广。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在国内外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仍需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加强推进。第2章建筑节能设计原理2.1建筑热工学基础建筑热工学是研究建筑与环境之间热交换的科学,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节主要介绍建筑热工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传热方式、建筑热工指标及影响因素。2.1.1传热方式建筑物的传热方式主要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导热是指热量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等连续介质传递的过程;对流是指流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相互混合,从而传递热量的过程;辐射是指物体表面因温度而发射电磁波,经过空间传递热量的一种方式。2.1.2建筑热工指标建筑热工指标主要包括热导率、热阻、热容量和热惰性等。这些指标反映了建筑物在热环境变化下的热功能,是评价建筑节能功能的重要参数。2.1.3影响因素建筑热工学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建筑朝向、气候条件等。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优化建筑朝向,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热工功能。2.2建筑节能设计方法建筑节能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2.1目标导向法目标导向法以建筑节能目标为核心,从建筑形式、结构、材料、设备等方面进行综合优化,实现节能目标。2.2.2仿真模拟法仿真模拟法通过建立建筑能耗模型,模拟建筑物在全年或某一时间段内的能耗情况,为节能设计提供参考。2.2.3经验分析法经验分析法是基于实际工程经验和案例,总结出的一套节能设计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类似项目的设计参考。2.3节能建筑评价标准节能建筑评价标准是对建筑物节能功能的量化评价。我国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标准:2.3.1《建筑节能标准》《建筑节能标准》规定了建筑物的能耗指标,包括供暖、空调、照明等能耗指标,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依据。2.3.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节能、环保、舒适、经济等方面对建筑物进行综合评价,旨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2.3.3《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对建筑物的能耗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旨在实现建筑物的近零能耗目标。通过以上评价标准,可以全面评估建筑物的节能功能,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指导。第3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3.1墙体节能设计3.1.1材料选择与配置在选择墙体的建筑材料时,应优先考虑其热工功能。本设计推荐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岩棉板等节能材料。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配置保温层厚度,以降低墙体的传热系数。3.1.2墙体构造设计墙体的构造设计应充分考虑其热桥效应。本设计通过采用断热桥设计,减少热量的传递,提高墙体的整体节能效果。3.1.3墙体表面处理在墙体外表面处理方面,可选用浅色、高反射率的材料,降低太阳辐射吸收率,减少夏季室内温度的升高。3.2门窗节能设计3.2.1门窗材料选择门窗材料的选择对节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本设计推荐使用断热铝合金、塑钢等节能门窗材料,其具有优良的保温功能和气密功能。3.2.2门窗构造设计门窗的构造设计应考虑其气密性、水密性和抗风压功能。本设计采用多腔体结构、密封条等设计措施,提高门窗的密封功能。3.2.3门窗玻璃选择门窗玻璃的选择对室内光环境及热环境具有显著影响。本设计推荐使用低辐射(LowE)玻璃、双层中空玻璃等高功能节能玻璃,降低传热系数,提高隔热功能。3.3屋面与地面节能设计3.3.1屋面材料选择屋面材料的选用应考虑其保温功能和防水功能。本设计推荐使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XPS)、聚氨酯硬泡等高效保温材料。3.3.2屋面构造设计屋面构造设计应合理设置保温层、防水层和排水层。本设计采用倒置式屋面,将保温层设置在防水层之上,降低屋面传热系数,提高节能效果。3.3.3地面节能设计地面节能设计主要考虑地面的保温和隔热功能。本设计采用地暖系统,并选用高热阻的地暖保温材料,减少热量向下传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3.4绿色植被屋面在屋面设计中,可考虑设置绿色植被层,降低屋面表面温度,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同时提高建筑的美观性。第4章建筑通风与空气调节节能4.1通风系统设计4.1.1自然通风设计自然通风作为绿色建筑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其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建筑朝向及周围环境等因素。通过优化建筑布局,实现室内外空气的有效交换,降低空调能耗。(1)优化建筑朝向与布局(2)设置通风道与通风塔(3)采用可调节通风口及通风窗4.1.2机械通风设计在自然通风无法满足室内空气质量要求的情况下,采用机械通风系统。机械通风设计应关注以下几点:(1)合理选择通风设备与风道材料(2)优化通风系统布局,降低风道阻力(3)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实现通风系统的节能运行4.2空调系统设计4.2.1空调系统类型选择根据建筑特点及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空调系统类型,包括空调、分散式空调、地源热泵等。(1)空调系统设计(2)分散式空调系统设计(3)地源热泵系统设计4.2.2空调设备选型与配置空调设备选型与配置应考虑以下因素:(1)能效比与能效等级(2)制冷剂类型与环保功能(3)设备容量与台数4.2.3空调系统优化设计(1)采用变频技术,实现空调系统节能运行(2)优化空调风道系统设计,降低风道阻力(3)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空调系统运行效率4.3节能运行与控制策略4.3.1运行策略(1)根据室内外温差及湿度差,合理调整通风与空调运行模式(2)采用分时分区控制,降低空调能耗(3)利用夜间低温时段进行室内预冷或预热4.3.2控制策略(1)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通风与空调系统的优化运行(2)利用室内外环境参数,进行实时调控(3)通过能耗监测与分析,持续优化系统运行策略4.3.3维护与管理(1)定期检查与维护通风与空调设备,保证系统高效运行(2)加强运行数据监测与分析,及时发觉并解决系统问题(3)提高运行人员素质,规范操作流程,降低能耗。第5章建筑照明与电气节能5.1照明系统设计5.1.1照明需求分析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照明系统设计。应对建筑内各功能区域的照明需求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照度标准,以满足使用功能和视觉舒适度的要求。5.1.2灯具选型与布局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灯具,如LED灯具、荧光灯具等。在布局方面,充分考虑自然光照资源的利用,减少人工照明需求。同时合理设计照明系统,降低照明能耗。5.1.3照明控制策略制定合理的照明控制策略,如分区控制、定时控制、感应控制等,以降低不必要的照明能耗。5.2电气设备选型与能效5.2.1电气设备选型选用高效、低损耗的电气设备,如变压器、配电柜、电缆等。同时关注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能耗指标,保证设备功能优良。5.2.2电气设备能效评估对选用的电气设备进行能效评估,保证其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较低的能耗和良好的功能。5.2.3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加强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定期检查设备状态,及时处理故障,保证设备长期处于高效、低耗状态。5.3智能照明控制系统5.3.1系统组成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由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控制单元等组成。通过各部分的协同工作,实现对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5.3.2系统功能(1)实时监测:实时监测室内外光照强度、人员活动等,为照明控制提供数据支持。(2)自动调节:根据光照强度和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实现节能。(3)预设场景:设置不同场景下的照明模式,满足多样化照明需求。(4)远程控制: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实现对照明系统的远程控制。5.3.3系统优势(1)节能:通过智能控制,降低照明能耗,实现节能减排。(2)舒适:提高照明质量,营造舒适的光环境。(3)灵活:可根据需求调整照明模式,适应不同场景。(4)经济: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以上设计,建筑照明与电气系统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第6章太阳能利用技术6.1太阳能热水系统6.1.1系统原理与类型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将水加热,可分为直接式和间接式两种类型。直接式系统通过太阳能集热器直接加热供水管道中的水,适用于温暖地区;间接式系统则通过集热器加热传热介质,再通过热交换器将热量传递给水,适用于寒冷地区。6.1.2系统设计与选型在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用水需求、系统规模等。根据这些因素,合理选择集热器类型、面积、储热水箱容积等。同时为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应选用高效、耐用的太阳能集热器和辅助加热设备。6.1.3系统优化与节能减排通过采用温差循环、定时上水、智能控制等技术,提高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热效率,降低能耗。结合建筑物的用能需求,实现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其他能源设备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效果。6.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6.2.1系统原理与类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光伏电池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主要包括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独立光伏发电系统适用于偏远地区,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可向电网输送多余电能,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则可应用于建筑屋顶、墙面等部位。6.2.2系统设计与选型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因素:地理位置、光照条件、用电需求、系统规模等。根据这些因素,合理选择光伏电池类型、容量、逆变器等设备。同时注重系统结构的优化,提高光伏发电效率和稳定性。6.2.3系统优化与节能减排通过采用高效率光伏电池、智能控制系统、光伏组件清洁装置等技术,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降低运维成本。结合建筑物用能特点,实现光伏发电系统与其他能源设备的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6.3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6.3.1设计理念与方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是将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美观、实用、经济、环保。通过采用模块化、集成化、隐蔽式设计方法,使太阳能设备与建筑物完美融合。6.3.2设计要点与应用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充分考虑建筑物朝向、倾角、遮挡等因素,优化太阳能设备布局;合理选用太阳能设备,保证与建筑物的结构、材料相匹配;注重设备安装、维护的便利性,降低运行成本。6.3.3节能减排效果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通过优化设计,实现建筑物与太阳能设备的和谐共生,为我国建筑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7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保障7.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7.1.1通风换气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良好的通风换气系统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关键。应采用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根据建筑朝向、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优化窗户尺寸、位置及开启方式,实现有效通风。7.1.2空气净化技术采用先进的空气净化技术,如光触媒、活性炭、负离子等,对室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细菌、病毒等进行降解和净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7.1.3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建立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对室内空气中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调整室内环境,保证空气质量达标。7.2室内热湿环境优化7.2.1保温隔热设计采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降低建筑物的热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优化建筑物的立面设计,降低室内外温差,提高室内热舒适度。7.2.2湿度控制合理设计室内湿度控制系统,采用除湿、加湿等措施,保持室内湿度在适宜范围内,防止霉菌滋生,提高室内空气质量。7.2.3舒适性评估根据室内热湿环境参数,结合人体热舒适需求,进行舒适性评估,优化热湿环境设计,提高居住舒适度。7.3声环境与光环境设计7.3.1声环境优化采用隔声、吸声、消声等声学处理措施,降低室内外噪声干扰,创造宁静的居住环境。同时合理布局室内空间,避免噪声传播。7.3.2光环境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优化窗户布局、玻璃材质及遮阳设施,提高室内光照质量。在照明设计中,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实现舒适、健康的室内光环境。7.3.3智能控制系统利用智能化技术,对室内声光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与调节,实现室内环境的个性化、智能化控制,提高居住品质。第8章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8.1绿色建材的定义与分类绿色建筑材料,又称环保型建筑材料,是指在生产、使用及废弃处理过程中,对环境负荷小、资源消耗低、健康无害、能够循环再生利用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8.1.1生态建材:以天然材料为主,如竹材、木材、石材等,具有可再生、可降解、低能耗等特点。8.1.2节能建材:具有较高的保温隔热功能,可降低建筑能耗,如聚氨酯、岩棉等。8.1.3节水建材: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水资源消耗,如节水型卫浴产品、节水型混凝土等。8.1.4废弃物利用建材:利用工业废弃物、建筑废弃物等作为原料生产的建材,如矿渣水泥、粉煤灰砖等。8.1.5健康建材:无毒、无害、无放射性,对人体健康无害,如环保涂料、抗菌地板等。8.2绿色建材的功能与选用8.2.1功能特点(1)环境友好: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较小。(2)节能降耗:具有优良的保温隔热功能,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3)健康安全:无毒、无害、无放射性,对人体健康无影响。(4)循环再生:可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消耗。8.2.2选用原则(1)符合国家及地方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标准要求。(2)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地域特点、气候条件等选择适合的绿色建材。(3)考虑绿色建材的经济性、可靠性和施工工艺要求。(4)优先选用当地资源丰富、生产工艺成熟、市场信誉好的绿色建材。8.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指将建筑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通过回收、加工、利用等方式,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具体措施如下:8.3.1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将废弃混凝土破碎、筛分、清洗后,作为骨料重新用于混凝土生产。8.3.2废旧砖瓦利用:将废旧砖瓦破碎、筛分、清洗后,用作骨料或制备新型墙体材料。8.3.3废木材、废金属回收:废木材可用于生产生物质能源、家具等;废金属可用于冶炼、制造新产品。8.3.4废塑料、废橡胶处理:通过热解、催化等工艺,将废塑料、废橡胶转化为燃料或化工原料。8.3.5废弃物制备新型建材:利用废弃物制备轻质保温材料、环保型涂料等新型绿色建材。通过以上措施,实现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第9章绿色建筑水环境设计9.1供水与排水系统设计9.1.1供水系统设计本节主要针对绿色建筑供水系统进行设计,充分考虑水资源节约与能源效率提升。设计内容包括:(1)选用高效、节能的供水设备,如变频调速供水设备,降低水泵能耗;(2)合理布局供水管网,降低管道阻力,减少泵送能耗;(3)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热水系统,降低传统能源消耗。9.1.2排水系统设计绿色建筑排水系统设计注重以下几点:(1)采用分离式排水系统,实现雨污分流,降低污水处理成本;(2)选用优质排水材料,提高排水系统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3)合理设置排水管道坡度,保证排水畅通,降低排水泵送能耗。9.2雨水收集与利用9.2.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本节主要介绍绿色建筑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根据建筑物特点及当地气候条件,合理设计雨水收集设施,如屋顶集水沟、集水井等;(2)选用适宜的雨水过滤设备,保证收集的雨水质量;(3)设置合理的雨水存储设施,如蓄水池、雨水桶等。9.2.2雨水利用设计绿色建筑雨水利用设计包括以下方面:(1)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景观水体补充、道路冲洗等非饮用领域;(2)采用渗透性铺装,提高地面雨水渗透能力,补充地下水资源;(3)利用雨水调蓄设施,降低雨水径流峰值,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9.3建筑中水处理与回用9.3.1中水来源与处理工艺本节针对绿色建筑中水处理与回用进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明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