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前导入·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或许,我们能从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学习目标积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1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2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3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作者介绍
丁肇(zhào)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实验小组发现了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的寿命等于其他任何粒子的一千倍),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丁肇中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这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字词正音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徨
激变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pánɡhuánɡliàomiǎnjītànchátǎojiǎngéwùxiùcuò文体常识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的、充足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猜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呢。什么是格物致知?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格物致知精神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把握内容我非常荣幸地接受《晾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把握内容整体感知什么是格物致知?《大学》——现代观念——把握内容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整体感知整体感知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格物致知精神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把握内容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整体感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是为了探求自己的内心,不是探究新知识。通过实验来探求新知识,实验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在探测中先确定适当的目标和制定细致计划,而目标的选定是需要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VS传统教育传统教育现代观念现代观念把握内容整体感知为什么是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呢?高分低能把握内容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整体感知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结合文章旁批,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开场白引出话题举例王阳明真正“格物致知”点明意义整体感知“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中“大都”“往往”有何表达效果?“大都”“往往”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且念功课成绩很好,但在研究工作中不知所措。但并非全体中国学生都是如此。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严谨。整体感知1.借王阳明“格”竹苦思,结果因头痛而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2.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3.借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时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现状。4.借作者的亲身体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以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举例论证整体感知所举例子阐述道理作用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头痛失败。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反面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正面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中国学生偏向……而不愿动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反面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以埋头读书应对……反面举例论证:整体感知
在演讲的针对性、演讲语言、演讲的风格等方面,《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与《最后一次讲演》有什么异同?相同点:针对性强。针对演讲对象、演讲场合、演讲的主题选择了恰当演讲内容。《最后一次讲演》——是即兴演讲,作者情感爱憎分明,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体现了革命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在庄重场合的正式演讲,客观理性、思路严谨,层层推进,符合科学家身份特点。不同点:VS明辨特色课文总结怀念父亲谈起中国传统教育演讲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演讲思路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分析问题:格物致知的含义印证事例:王阳明“格”竹,亲身经历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提出希望)演讲场合庄重内容客观理性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现身说法课后小练课后小练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肇事(zhào) 接触(zhù) 彷徨(páng)B.埋没(mò) 儒家(rǔ) 凳子(dèng)C.华裔(yì) 领悟(wù) 毅力(yì)D.遵照(zūn) 探察(cá) 诚意(chéng)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触chù。B项,儒rú。D项,察chá。C课后小练2.下列对课文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阐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B.第四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C.第七、八段以“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D.第十一、十二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2.答案:D解析:第十一、十二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D课后小练3.下列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B.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C.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所以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不知所措。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3.答案:A解析:A.有误,原文是“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BCD.正确。故选A。D课后小练3.下列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B.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C.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所以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不知所措。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3.答案:A解析:A.有误,原文是“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BCD.正确。故选A。D课后小练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B.作者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的角度。这与现代学术的基础——实地探察,即实验,是一致的。C.作者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关于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D.结尾作者先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然后又阐明科学研究上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4.答案:D解析:内容颠倒。结尾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后提出希望。D课后小练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公务员考试上海市金山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前冲刺预测试卷含解析
- 2024陶瓷厂劳务外派合同范本实施细则3篇
- 2024高效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合同
- 2024苗木调运精细化管理协议典范版B版
- 2024物业管理合同物业范围及服务内容
- 2025年度安置房建设项目投资合同3篇
- 2024详尽聚焦高端房地产项目团购合同3篇
- 2024石料环保开采与运输服务合同3篇
- 2024虚拟现实游戏设计与开发合同
- 星巴克咖啡连锁租赁协议
- 世界各国电源标准插头插座一览表
- GF-2000-0203 建设工程勘察合同
- 钢箱梁计算分析与案例详解
- 苯酚及酚类37张课件
- 2021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校园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医联体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医联体医院)
- DB12T 693-2016 天津市文书类电子文件数据存储结构规范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建设项目其他费用和相关费用的规定
- 矿业煤矿企业NOSA安健环风险管理体系推行工作指南(2022版)
- 新项目开发商业计划书模板ppt
- 2021年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