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_第1页
课题申报书: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_第2页
课题申报书: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_第3页
课题申报书: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_第4页
课题申报书: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课题设计论证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研究现状:目前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研究较少。以桂西南边疆地区为例,虽然有关于中小学美育课程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结合当地文化进行课程研发与教学方面。对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高校美育现状的思考也有一定成果,但整体上涉及边疆民族地区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研究仍显不足。如西北少数民族美育资源的德育价值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在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此外,西藏、玉林师范学院等地虽有相关实践探索,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选题意义:美育能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在边疆民族地区,美育更是具有特殊意义。边疆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样,通过美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之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例如,永仁县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其民族众多、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悠久、文化多样,通过美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研究价值:为边疆民族地区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美育现状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美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作用和不足,为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对实践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协同发展。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研究目标: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模式和策略。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美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构建一套适合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学的教育模式和策略,能够更好地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例如江苏理工学院通过与新疆乌恰县委教育工委党建共建,推动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建设,为边疆民族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研究内容: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美育资源,探索美育在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实施路径,研究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合方式。(1)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美育资源。边疆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这些都是宝贵的美育资源。如额尔古纳市利用当地的草原、白桦林、湖泊等自然景观,以及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开展美育工作。学校将黑土地上的植物种子、纸壳箱、石头等身边资源转化为艺术品,丰富了美育教学内容。(2)探索美育在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实施路径。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开展民族舞蹈、器乐、绘画等民族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各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长山头九年制学校积极整合美育教育资源,开设民族舞蹈、器乐、绘画、武术等课程,增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友谊。在中学阶段,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育课程。如南宁市秀厢小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开发了“刘三姐歌谣”“壮族织锦技艺”等艺术教育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大学阶段,可以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通过开展中华文化浸润美育课程,鼓励大学生讲好自己家乡的文化故事,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3)研究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合方式。一方面,可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美育课程中。如秀厢小学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围绕民族艺术教育主线,建设了民族音乐类、民族美术类、民族舞蹈类等课程板块,让学生在感受各民族艺术之美的同时,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美育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楚雄师范学院支教团将佤族文化、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资源与美育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意识。重要观点:美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手段,应在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充分重视和应用。美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美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地区中小学美育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健全美育法规与管理体制、构建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和文化氛围、重视美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能够推动民族地区美育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其次,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以美育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探指出,高校内美育工作室能宣扬各地区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实现共同体意识的确立。最后,美育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春雨工程”通过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搭建了边疆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文化和旅游的交流平台,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系。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1.研究思路首先,我们将进行广泛的文献研究,深入了解国内外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研究现状,包括已有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接着,开展实地调研,深入边疆民族地区的大中小学,了解当地的美育资源和教育现状。我们将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当地教育部门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在美育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的做法、经验和需求。同时,我们还将观察学校的教学设施、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收集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实证支持。最后,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模式和策略。我们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充分挖掘当地的美育资源,探索美育在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实施路径,研究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合方式,构建一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一体化建设模式和策略。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实地调研法:深入边疆民族地区的大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美育资源和教育现状,收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实证支持。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成功的美育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案例,总结经验教训,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提供借鉴。行动研究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大中小学教育实践中,通过实践检验和不断改进,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3.创新之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并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以往的研究往往将美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开进行,或者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边疆民族地区的美育资源,探索美育在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实施路径,研究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合方式,构建一套适合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模式和策略。同时,本研究还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如西藏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反思等,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此外,本研究还将注重实践应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大中小学教育实践中,通过实践检验和不断改进,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四、研究基础、条件保障、研究步骤研究基础: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提供理论支持,目前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在一体化建设方面仍显不足,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和方向。同时,国内外成功的美育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案例,如江苏理工学院通过与新疆乌恰县委教育工委党建共建推动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建设、桂林理工大学构建“五维融合”美育体系等,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此外,我们的研究团队具备相关研究经验,团队成员在民族教育、美育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能够为本次研究提供专业的支持和保障。条件保障: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支持是我们研究的重要保障。边疆民族地区的学校和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美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政策支持、人力支持和资源支持。例如,学校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所需的教学设施、场地等,教育部门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促进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经费的保障是我们研究顺利进行的关键。我们将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资助,同时也会寻求企业、社会组织等的支持,确保研究经费充足。研究经费将用于文献资料的购买、实地调研的费用、研究设备的购置等方面。研究设备和场地的提供也是我们研究的必要条件。我们需要现代化的研究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以及安静舒适的研究场地,如图书馆、研究室等。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为我们提供这些设备和场地,确保我们的研究能够高效进行。研究步骤:第一阶段进行文献研究和调研准备。在这个阶段,我们将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我们将制定详细的调研计划,确定调研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为实地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阶段开展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我们将深入边疆民族地区的大中小学,通过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地的美育资源和教育现状。同时,我们将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案例,总结经验教训,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借鉴。第三阶段提出一体化建设模式和策略。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充分挖掘当地的美育资源,探索美育在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实施路径,研究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合方式,构建一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一体化建设模式和策略。第四阶段进行实践验证和总结反思。我们将把研究成果应用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大中小学教育实践(全文共4188字)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课题设计论证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研究现状:目前对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分别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关于两者结合助力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研究相对匮乏。例如,现有的研究多聚焦于高校相关教育,对基础教育阶段关注不足,且缺乏“大中小一体化”教育体系构建的深入研究。从已有文献来看,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与新疆乌恰县委教育工委开展党建共建,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教育一体化建设;玉林师范学院通过升国旗仪式、爱国诗词朗诵等十个活动形式,推进美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长山头九年制学校积极整合美育教育资源,开展民族舞蹈、器乐等民族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启动美育浸润行动,为边疆地区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美育教育;“在国歌声中成长・传承美育精神”影像展展示了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以美育浸润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传承的成果;西盟县与曲靖师范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签订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帮扶合作协议,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些实践案例为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整体上仍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选题意义: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美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认同感。边疆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元,通过美育可以让学生欣赏和理解不同民族的艺术之美,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例如,长山头九年制学校开展民族舞蹈、器乐等课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各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增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教育基础。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努力。美育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价值:通过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能够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玉林师范学院通过千人共绘国旗、芒竹编画、漆扇等活动形式,将美育融入思政课,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通过数字影像作品,讲述师生在美育浸润中的故事,凸显了美育在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美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将美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研究目标: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模式,旨在通过美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方式,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学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民族认同感,促进教育公平和民族团结。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到艺术之美,更要引导他们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具体而言,通过美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例如,借鉴《浅谈如何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观点,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美育的熏陶下,能够发现美、审视美、辨别美、判断美和创造美。同时,通过美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结合,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美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例如,长山头九年制学校积极整合美育教育资源,开展民族舞蹈、器乐等民族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各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增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友谊。研究内容:探索美育在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作用和实施途径。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例如,《论在美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中提到,以提升审美感知度为依托,激发学生审美情感,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构建一体化的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课程体系方面,要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贯通,将美育纳入大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形成“必修+选修”的课程模式。例如,四维贯通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主题+主线”实现美育与德育贯通,“必修+选修”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贯通,“普及+提高”实现艺术教育量的扩大与质的发展相贯通,“传承+交融”实现传承民族艺术与培育民族情感贯通。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校内与校外教学链联动、线上与线下教学链联动,丰富课堂类型,拓展教学时空。研究美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美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美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之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将“壮族打扁担”“侗族大歌”“壮族织锦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课程,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在促进民族艺术传承的过程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重要观点:美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美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密切相关,通过美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之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美育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传承》中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新时代美育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将优秀的人文精神凝练为当代的美育资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铸魂。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模式,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强对美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美育工作提供保障。学校要加强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提高美育教学质量。家庭要重视美育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社会要提供丰富的美育资源和活动平台,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1.研究思路本研究首先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明确当前研究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接着,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然后,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具体包括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了解研究动态;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和教师对美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认识和需求;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总结研究成果,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为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包括学术期刊、论文、书籍、政策文件等,全面了解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动态。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梳理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问卷调查法:设计针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美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认识、需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掌握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学美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实证依据。行动研究法: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大中小学中选取若干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开展美育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观察、反思和调整教育教学方法,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通过与实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研究方案,确保研究的实效性。案例分析法:选取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例如,分析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与新疆乌恰县委教育工委党建共建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案例,总结其在党建引领、资源整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经验;分析额尔古纳市大力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充分挖掘美育资源,努力滋养学生成为“向美而生、与美同行”的人的案例,总结其在利用自然美育资源、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拓展美育实践平台等方面的经验;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秀厢小学探索“四维・三链・双向”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案例,总结其在构建民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建立帮扶机制等方面的经验。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3.创新之处教育理念创新:将美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助力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突破了传统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界限,拓展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通过美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方式,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学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民族认同感,促进教育公平和民族团结,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意义。研究方法创新: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分析问题,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文献研究法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问卷调查法为研究提供实证依据;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探索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研究更加全面、深入和科学。课程体系创新:构建一体化的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贯通。在课程体系方面,要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贯通,将美育纳入大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形成“必修+选修”的课程模式。例如,四维贯通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主题+主线”实现美育与德育贯通,“必修+选修”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贯通,“普及+提高”实现艺术教育量的扩大与质的发展相贯通,“传承+交融”实现传承民族艺术与培育民族情感贯通。同时,建设数字美育延展课程,依托“智慧树”、慕课等线上平台建设数字美育课程,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个性化需求,打造美育学习新样态。教学方法创新: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校内与校外教学链联动、线上与线下教学链联动,丰富课堂类型,拓展教学时空。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校内与校外教学链联动、线上与线下教学链联动。校内建设教学课堂、实践课堂、活动课堂相结合的民族艺术教育教学课堂,教学课堂侧重讲中学、讲中悟,实践课堂侧重做中学、做中悟,活动课堂侧重乐中学、乐中悟。校外设立放学后的“五点半课堂”,开设“民艺”自主课程超市,进一步丰富“城中村”小学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新方式。线上借助自治区教育厅“双师”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短视频“微课”平台、“云服务”平台等共享优质民族艺术教育资源,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建立“空中微课堂”,向学生推送民族艺术教育知识、民族艺术教育微课,实现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自由学习。线下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与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共建共享民族艺术教育传习基地,为学生搭建了解和学习民族艺术文化的新高地。四、研究基础、条件保障、研究步骤研究基础: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为课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如《美育研究的过程与方法道客巴巴》中对美育研究过程和方法的探讨,《(完整版)美育课题研究方案1金锄头文库》等资料中对美育课题的研究,都为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学校和教育部门对美育和民族教育的重视为课题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并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人大代表马丹也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美育体系,发挥学校美育育人功能”的建议,进一步体现了对美育的重视。研究团队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团队成员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当地的教育现状和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能够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支持。条件保障:学校提供研究经费和场地支持。学校认识到美育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为课题研究提供经费保障,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还提供场地支持,为研究团队开展研讨会、实地调研等活动提供便利。教育部门提供政策指导和资源支持。教育部门根据国家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政策指导,确保研究方向的正确性。此外,教育部门还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为研究团队提供资源支持,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研究团队成员分工合作,确保研究顺利进行。研究团队成员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和研究兴趣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在研究过程中,团队成员密切合作,相互交流,共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研究步骤:准备阶段,开展现状调查,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学美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收集相关资料。在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政策要求,确定研究方案。实施阶段,开展实证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大中小学中选取若干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开展美育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采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不断观察、反思和调整教育教学方法,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教育教学模式。总结阶段,总结研究成果,提出建议和对策。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撰写研究报告,为边疆民族(全文共5929字)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课题设计论证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1.研究现状目前,边疆民族地区在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方面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然而,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现有研究多聚焦于高校层面,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关注度明显不足。例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高校的相关探索相对较多,而中小学阶段的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的实践则较为缺乏。另一方面,对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合方式和实践路径研究较为单一。多数研究仅从理论层面探讨两者的结合可能性,缺乏具体的实践案例和可操作性的方法。2.选题意义在边疆民族地区,通过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美育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教育形式,可以通过艺术作品、音乐舞蹈等方式打破文化壁垒,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其次,能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提升教育质量。将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3.研究价值本研究为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一方面,推动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美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情感表达和创造力方面的优势,同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美育教学中,使学生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人才。通过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拥有高尚的品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1.研究目标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模式和体系,对于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现状的分析,探索美育在大中小学教育中的融合方式,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和效果,旨在实现各民族学生的团结融合,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人才。2.研究内容(1)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目前边疆民族地区在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不足。一方面,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关注度不足,高校层面的相关探索相对较多,而中小学阶段的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实践缺乏。另一方面,融合方式和实践路径研究较为单一,多数研究仅从理论层面探讨两者结合的可能性,缺乏具体实践案例和可操作性方法。(2)探索美育在大中小学教育中的融合方式课程融合:在开齐、上好艺术教育国家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民族艺术教育校本选修课程,形成“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群。例如南宁市秀厢小学针对多民族学生构成的实际情况,围绕民族艺术教育主线,建设了民族音乐类、民族美术类、民族舞蹈类、民族戏剧类、民族艺体类等课程板块,不仅让学生感受各民族艺术之美,还帮助学生认识各民族文化,构筑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教学方法融合:创新“非遗活态传承”教学方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打扁担”的代表性传承人进入舞蹈课堂进行示范教学,“壮族织锦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进入美术课堂传授织锦技艺。同时,设立放学后的“五点半课堂”,开设“民艺”自主课程超市,丰富课堂类型。此外,实施混合式教学,将线上与线下教学链联动,借助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短视频“微课”平台、“云服务”平台等共享优质民族艺术教育资源,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建立“空中微课堂”,拓展教学时空。实践活动融合: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如美术学院浸润计划师生组织“我在怒江长大”美育社会实践活动,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运用美育知识讲解怒江特色艺术,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云南艺术学院积极推进“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在富宁县9所驻点学校开展教学实践,完成大量课时和课后兴趣班,参与展演和巡回授课,挖掘当地美育资源,筹备建立美育名师工作室,为边境学校美育工作贡献力量。江苏大学材料学院“‘云’端携手,筑梦边疆”实践团队走进绿春县大兴小学,通过皮影戏表演和漆扇制作等美育实践活动,激发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和美育素养。(3)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挖掘学科专业中的美育元素,打造学科美育课程体系。如桂林理工大学充分发挥美育高渗透性和融合性的特点,面向全校开展学科美育课程建设立项,挖掘“山、水、石、矿、地、海、天、空、园、林、桥”等美育元素,融入学科人才培养、课程大纲教案、课程评价考核,打造“大有色”学科美育课程群和“大生态”学科美育核心课程群,以及“地球科学概论”“水文学概论”等20门学科美育课程,凝练学科美育案例集,开设跨学科美育创新课程,探索打造数字学科美育课程。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例如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初步了解、认知、欣赏、模仿和创作几个方面切入,结合学科知识进行教学。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模仿、游戏、互动等,让学生在愉悦和放松的氛围中学习。整合教材资源,结合在地文化、利用教材资源和整合网络资源,丰富、拓展和深化学生的学习内容。(4)研究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和效果开展形式:搭建美育实践平台,依托图书馆、艺术馆、地质博物馆、国学馆、校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举办美育系列讲座。打造美育项目活动平台,开展美育精品项目立项工作,开展美育教学成果展演。打造美育文艺创作平台,依托美育研究中心、学院美育工作坊、艺术教育中心等开展调研采风活动,深耕文艺创作,打造美育实践活动品牌。效果: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美育实践与学生成长相融相促的“创新发展”。如桂林理工大学打造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群舞《当歌谣再次响起》、歌曲《漓江女儿美》、校园剧《穿越南极》等原创艺术作品,精心组织“出彩桂工・年度致敬”颁奖晚会、“精神的丰碑”原创沉浸式主题情景党课、“歌声飘过一百年”青春歌会等大型原创校园美育精品活动,获得全校师生和社会的广泛好评。3.重要观点美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美育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和融合。具体表现为:(1)美育能够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提升教育质量。将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例如长山头九年制学校聚焦阵地建设,积极整合美育教育资源,开展民族舞蹈、器乐、绘画、武术等民族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2)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意识。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文体活动,选取主题鲜明、立意新颖、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践演出活动,在学生中传播经典艺术作品,传递高雅艺术精神,培养人文价值和爱国主义情怀。(3)美育可以实现新疆少数民族美术文化艺术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相融,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美术文化的认知,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水平。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整合教材资源,增强师资力量,加强课程建设,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加强家校共育,推动少数民族美术文化艺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4)美育德育融合育人,为边疆地区支教育人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如援边教育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质量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为导向,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发展地区群众受教育权利。美育和德育相辅相成,协调发展,通过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加强家校共育等途径,实现援边教育中的美育德育融合育人。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1.研究思路本研究遵循清晰的逻辑路径,致力于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美育助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首先,进行文献研究,全面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为后续的实地调研和理论实践探索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查阅各类学术文献、政策文件以及相关研究报告,梳理出当前在边疆民族地区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接着,开展实地调研,深入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边疆民族地区学校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和收集数据,全面了解当地在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的实际情况,包括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学生参与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例如,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秀厢小学的调研发现,该校针对多民族学生构成的实际情况,探索了凸显“石榴籽精神”的“四维・三链・双向”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构建四维贯通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三链联动的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方式,建立双向传递的民族艺术教育帮扶机制,大大提升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广度、深度和实效。然后,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一体化建设模式。在理论研究方面,深入剖析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关系以及融合的理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的结果,探索适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模式。例如,将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构建包括课程融合、教学方法融合、实践活动融合在内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在课程融合方面,开齐、上好艺术教育国家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民族艺术教育校本选修课程,形成“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群。在教学方法融合方面,创新“非遗活态传承”教学方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同时实施混合式教学,将线上与线下教学链联动,拓展教学时空。在实践活动融合方面,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最后,进行效果评估和总结反思。通过对一体化建设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优化建设模式。评估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学校的教育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同时,结合评估结果,对建设模式进行反思,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实地调研法:选取边疆民族地区的学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案例分析法:选取成功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构建一体化建设模式提供借鉴。例如,南宁市秀厢小学的“四维・三链・双向”民族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云南艺术学院的“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江苏大学材料学院的“‘云’端携手,筑梦边疆”实践活动等都是成功的案例,可以从中总结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实践路径。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反思改进。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同时根据实践结果不断调整和完善理论。3.创新之处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创新之处:将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结合,构建一体化建设模式。以往的研究多将美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别进行研究,缺乏两者的有机结合。本研究将美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课程融合、教学方法融合、实践活动融合等方式,构建一体化建设模式,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探索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方法和实践路径。边疆民族地区具有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特点,本研究充分考虑这些特点,探索适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方式。例如,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艺术教育校本选修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等,这些方法和路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研究基础、条件保障、研究步骤研究基础: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供借鉴。目前,关于美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如南宁市秀厢小学的“四维・三链・双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