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91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下面两图为我国人口的相关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出生率是指在一年内新生婴儿的数量占育龄夫妇的比例B.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能直接反映未来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C.预计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是稳定型D.预计到2050年我国70岁以上的老人中,男女性别比例接近1:12、下图为某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关于该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

A.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25%C.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循环流动D.太阳鱼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357J·m-2·a-13、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分解者只能通过需氧呼吸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释放到大气中B.图示a中的碳,除碳酸盐外,通过呼吸作用回到大气中C.空气中的CO2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D.碳循环始终与能量流动结合在一起进行4、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生态位。斑点叉尾鱼和鲢鱼是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人们常常将它们混合教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对两种鱼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研究,并绘制了如图曲线。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d越小,说明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越弱B.b越大,说明斑点叉尾鱼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C.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D.斑点叉尾鱼和鲢鱼之间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5、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烧毁了大片森林,并向大气中释放了3.5亿吨CO2,大量的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动物因这次大火而丧生。下列有关大火过后的描述,正确的是()A.大火过后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B.森林烧毁、大量生物死亡,说明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低C.大火过后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D.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向大气中释放的二氧化碳能很快被植物吸收利用,不会造成污染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6、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图中b=h+c+d+e+f+i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D.缩短食物链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7、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B.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C.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主要对策D.我国可以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8、下列对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时,生态足迹不会增大B.生态足迹越大,说明对环境的影响越大C.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D.人口增长快不一定破坏环境9、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净化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B.“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净化污水的生态工程C.“人工湿地”成本低、无耗能D.“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实现的10、支付宝用户通过操作app主界面上的蚂蚁森林,就可以在游戏中拥有自己的树苗。在我国西北的阿拉善沙漠,蚂蚁森林真实存在着。森林中的梭梭树叶退化呈小鳞片状,是征服沙漠的先锋。有关分析合理的是()A.人类活动改变了阿拉善沙漠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因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梭梭树的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长期的干旱环境导致梭梭树有关叶形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种植梭梭树后,阿拉善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提高11、为了研究休牧对高山草甸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不同休牧时间和传统放牧的对照实验。下图表示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和牧草生长旺季主要植物类群重要值(用来反映某一物种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即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CK表示对照A.休牧改变了群落中的优势种,使群落发生了演替B.相较于阔叶型可食草,放牧的牲畜可能更喜食莎草科植物C.放牧不会改变莎草科和叶可食草间的竞争程度D.休牧期间,高寒草甸群落的空间结构不会发生变化12、某实验小组探究10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每位小组成员均独立做实验,实验过程中所用的培养液及培养条件等完全相同,计算每天该小组成员统计数据的平均值,再通过计算结果绘出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该小组成员未进行更换培养液的操作B.图中ac段和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C.图中b时对应的酵母菌数量大约是c时数量的50%D.该小组成员每天统计时,应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统计13、生活史对策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如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如图所示,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和灭绝点X,r对策生物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灭绝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对策生物X点比S点的增长率大B.东亚飞蝗属于r对策生物,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C.r对策生物即使在种群密度较低时也能迅速回升到稳定平衡点SD.S点为该环境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指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4、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的过程,就叫演替。1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____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信息的传递还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以维持___________的稳定。16、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_______的基础。1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18、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和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两大类。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_______对濒危物种的_______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19、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_______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4)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_______的个体数目比例。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_______个体数目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20、群落中______________称为丰富度。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3题,共6分)21、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设置了4组实验,每隔2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取样8次,结果如下表。请回答:。温度/℃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6个·mL-1)0h2h4h6h8h10h12h14h14h201.21.83.04.07.813.220.319.4251.22.03.85.88.919.519.018.5301.23.57.215.235.188.288.181.0351.24.89.220.175.273.170.268.1

(1)酵母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据表分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35℃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_______h。

(2)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_________________(填“延长”、“缩短”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

(3)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_________。

22、结合下列材料;对以下问题分析并作答:

(1)如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若图2所示的种群为某鼠种群。在C点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_。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现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_____个。23、外来种福寿螺畜牧食量大与繁绒速度快;对树木信息地水植物的现成威胁。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常用于浅水富营养化水体治疗。为研究福寿螺对上述两种沉水植物的养养饮食情况,科研人员在株培轮叶黑藻和花狐尾藻的水槽中放入福寿螺,测得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变化化如图所示。

(1)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水体中N;P等物质富集;引起蓝细菌、绿藻等大量繁殖,导致水质污染。引入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能够得到控制,该治理摘施随顺的生态学基础原理主要有_________,引入的轮叶黑藻、花狐尾藻应该具备的条件有_________(至少回答出两条)。

(2)福寿螺对藻类群密度的影响属于_________(填写“密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数据分析;福寿螺偏好取食_________,福寿螺对两种沉水植物间的竞争关系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

(3)大蒜种植物区中;福寿螺存在于逃逸现象,研究发现大蒜分流的大蒜素可以有效杀灭福寿螺,为进一步研究大蒜素的作用,科研人员利用不同浓度的大蒜素处理福寿螺,结果如下图所示:

根据经验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6分)24、探究水体中氮和磷等营养物质适量增加对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的影响。科研人员在温室内;利用圆柱形容器,培养异养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和鞭毛藻、浮游动物,以及在此基础上加入捕食浮游动物的鱼类。实验结果如图。

(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适量增加氮、磷,可以使______增加。但是加入鱼后,在低营养和高营养两种处理下,______的数量都会降低。

(2)施加氮磷后,实验二中的高氮磷组与实验一的______组相比,藻类和鞭毛藻的数量明显增多,原因是______。

(3)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结果推测,在该实验过程中,浮游动物更偏爱捕食______。

(4)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结果说明某营养级的生物量受______生物量的影响。25、下图是草原上某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________,若标记物容易脱落,则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一般情况下,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且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其属于_____(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呈“S”型曲线变化。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__。

(3)野马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逐渐走向灭绝,对此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是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_________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等。

(4)布氏田鼠是新迁入该草原的小型啮齿类动物,若有M只布氏田鼠进入该草原后快速繁殖,每月以λ倍数增长,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公式为_______。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__________。26、生态足迹又称为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承载力代表了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例如,碳足迹是指扣除海洋对碳吸收之后,吸收化石燃料排放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除化石燃料燃烧外,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还有_____。

(2)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以减小生态足迹,若将动物(草食)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2,则其生态足迹为原来的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3)科学家统计了从1961年到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表示_____与生态足迹总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且从1961年至2014年全球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据图分析判断,“生态赤字”越来越大的原因是_____。

(4)下列哪一举措不利于使生态超载的地球减小“生态赤字”?_____。A.进行垃圾分类B.大力植树造林C.工厂废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D.沿海兴建化工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B【分析】【分析】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详解】

A;出生率是指在一年内新生婴儿的数量占总平均人数的比例;A错误;

B;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能直接反映未来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B正确;

C;2050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可知;人口老龄化严重,预计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是衰退型,C错误;

D;预计到2050年我国70岁以上的老人中;女性比例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例小于1:1,D错误。

故选B。2、B【分析】【分析】

1;分析图示可知;浮游植物为第一营养级,浮游动物和播蚊幼虫为第二营养级,幽蚊幼虫和太阳鱼为第三营养级,同时太阳鱼还属于第四营养级,鲈鱼既是第四营养级还是第五营养级。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消费者的同化能量的去路一般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之比。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是鲈鱼,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780+4200)÷31920×100%=25%,B正确;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网)单向流动,不能循环流动,C错误;太阳鱼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由图可知,只知道同化量和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得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及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数据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3、D【分析】【分析】

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作为有机体代谢的能源经呼吸作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储存的能量。

【详解】

分解者也可以通过厌氧呼吸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释放到大气中,A错误;根据题图分析,a可以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其中的碳一般通过燃烧的方式回到大气中,B错误;空气中的CO2还可通过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错误;物质循环往往伴随着能量流动,D正确。4、B【分析】【分析】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

A;d越小;两个种群的生态位越接近,生活习性、捕食对象重叠度越高,竞争越激烈,A错误;

B、b越大;该种群的生态位越广,捕食对象也更多,适应环境能力越强,斑点叉尾鱼适应环境的能力强,B正确;

C;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错误;

D;斑点叉尾鱼和鲢鱼之间有交叉部分;即两者捕食相同的鱼类,因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B。5、C【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①含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2)恢复力稳定性: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②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

【详解】

A;大火过后还保留土壤条件;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

B;森林烧毁后要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时间要很长;说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低,B错误;

C;大火过后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C正确;

D;因为植被被大量破坏;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向大气中释放的二氧化碳不能很快被植物吸收利用,容易造成污染,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6、C:D【分析】【分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a为生产者的同化量的数值,b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的数值;h为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的数值,c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的数值,f为初级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的数值,d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数值,据此解答。

【详解】

A、图中b=h+c;c=f+d,A错误;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生产者的同化量×100%;所以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B错误;

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即属于d,C正确;

D;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正确。

故选CD。7、A:B【分析】【分析】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1)问题:矿区土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

(2)对策: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关键是植被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3)案例: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详解】

A;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A正确;

B;煤矿废弃后;恢复生态环境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B正确;

C;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措施有保土蓄水、耕作、林草、生物等;层层设防控制土壤侵蚀,C错误;

D;我国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之路,D错误。

故选AB。

【点睛】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恢复工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求考生识记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案例,明确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8、B:C:D【分析】【分析】

人口发展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详解】

A;任何国家的人口只要增多;生态足迹就会增大,A错误;

B;生态足迹越大;说明对环境的影响越大,B正确;

C;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C正确;

D;只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增长快也不一定破坏环境,D正确。

故选BCD。

【点睛】9、C:D【分析】【分析】

“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净化污水的人为建设的生态工程;成本低;耗能少。其净化作用是通过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实现的。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的美称。

【详解】

A;“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利用自然的一个表现,A正确;

B;“人工湿地”利用了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原理而打造的生态工程;B正确;

C;生态系统都是消耗能量的;“人工湿地”也不例外,C错误;

D;“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是需要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而后才能供给水生植物吸收利用;D错误。

故选CD。

【点睛】10、A:C【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让沙漠变绿洲,也可以让绿洲变为沙漠,A正确;

B;梭梭树的不同种群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可能存在生殖隔离,也可能是存在地理隔离,B错误;

C;干旱将导致梭梭树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种植梭梭树后;生物种类增多,其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的稳定性降低,D错误。

故选AC。11、C:D【分析】【分析】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休牧对高山草甸群落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种类和天数,因变量是重要值,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据图可知;CK条件下阔叶型可食草重要值最大,随着天数的变化,逐渐转变为莎草科重要值最大,说明休牧改变了群落中的优势种,使群落发生了演替,A正确;

BC;据图分析;在休牧条件下,莎草科的重要值随着天数有增长趋势,而阔叶型可食草有下降趋势,原因可能是相较于阔叶型可食草,放牧的牲畜可能更喜食莎草科植物,导致放牧时莎草科植物的竞争占劣势,B正确,C错误;

D;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结合题图可知,休牧期间,群落的优势种发生了变化,则空间结构也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D。12、A:C:D【分析】【分析】

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的增长率在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详解】

A;从图中信息可知;ac段酵母菌种群呈“S”形增长,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小组成员未进行更换培养液的操作,A正确;

B;图中a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但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是不断下降的,B错误;

C、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即图中b时对应的酵母菌数量大约是c时数量的50%;C正确;

D;统计酵母菌的数量;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D正确。

故选ACD。13、B:C:D【分析】【分析】

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

A、增长率=(Nt+1-Nt)÷Nt,X点与S点均为Nt+1和Nt的重合点;故X点与S点增长率均为0,K对策生物X点与S点的增长率相等,A错误;

B、东亚飞蝗的生活史对策为r对策;个体小生殖能力强,但是成活率低,易受非密度因素的制约,B正确;

C、r对策物种的曲线特点是有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灭绝点;这样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S型增长曲线,C正确;

D;K对策生物的曲线是S型曲线;其中的S点为该环境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指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D正确。

故选BCD。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4、略

【解析】代替15、略

【解析】①.生命活动②.种间关系③.生态系统16、略

【解析】①.负反馈调节②.自我调节能力17、略

【解析】①.无限②.一定限度。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易地保护植物园、动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生物技术基因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单位面积随机平均值新产生死亡迁入迁出各年龄期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雌雄20、略

【分析】【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解析】物种数目的多少四、实验题(共3题,共6分)21、略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自变量;酵母菌的数量是因变量。酵母菌初期呈S型曲线增长,增长速率先快后慢,K/2时达到最大,不同条件下K值不同。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营养物质被不断消耗;代谢废物不断积累,种群进入衰退期,数量开始下降。

【详解】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据表分析;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是先增加,当达到最大后再降低。35℃下,6h-8h,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75.2-20.1=55.1)最大。

(2)酵菌种群数量的K值(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培养液的浓度和培养空间的大小有关;与酵母菌培养液的起始种群数量无关,但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可以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要的时间。故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缩短;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增加。

(3)根据表格信息;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分别为20.3;19.5、88.2、75.2。柱状图如下:

【点睛】

对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掌握是本题的突破点,同时还要注意环境条件的改变也会导致生长曲线的改变。【解析】①.种群密度②.先增加后减少/先增加后稳定在减少③.6-8④.缩短⑤.增大⑥.22、略

【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图2所示为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种群密度在A~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增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密度为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种群密度在C~D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减小,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密度为E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数量的计算公式为: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400÷(0.1mm3×10-3)×稀释的倍数。并且实验过程中需注意相关注意点;如:取样时要先振荡摇匀;酵母菌浓度过高时要加水稀释、计数时只数上边线和左边线的菌体数等。

【详解】

(1)据图分析;①表示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②表示两个竞争能力差异较大的两个种群,③表示互利共生的两个种群,④表示两个寄生关系的种群,所以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分别是③,②,①,④。

(2)在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所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N×(1+150%)×(1+150%)=6.25N。

(3)根据题意可知,5个中方格共80个小室内有酵母菌44个,则整个计数室酵母菌数量=44÷80×400=220个,并且酵母菌样品稀释了100倍,因此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220÷(0.1mm3×10-3)×100=2.2×108个。

【点睛】

第一小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的曲线的识别与判断,意在强化学生对四种曲线的识记、理解与掌握。第二小题结合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明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解析】③②①④增长型6.25N2.210823、略

【分析】【分析】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豆科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

3;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

4;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

5;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

【详解】

(1)引入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使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能够得到控制;遵循的生态学基本原理主要有自生,协调原理。引入的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的吸收N,P元素能力强、对当地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影响、与本地植物生态位存在差异能够共存,才能起到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同时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

(2)有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福寿螺牧食藻类,所以福寿螺对藻类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加入福寿螺以后轮叶黑藻的生物量明显下降,但是穗花狐尾藻的生物量下降不明显,说明福寿螺偏好取食轮叶黑藻。福寿螺引入之前轮叶黑藻占优势,福寿螺引入后轮叶黑藻明显下降,穗花狐尾藻的生物量超过轮叶黑藻,导致穗花狐尾藻会占优势。

(3)由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大蒜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因变量为福寿螺的死亡率。据图分析,与蒸馏水组(对照组)相比,大蒜素可有效杀死福寿螺,且大蒜素的浓度越大,福寿螺的死亡率越大。【解析】(1)自生;协调吸收N,P元素能力强;对当地生态环境不会造成影响、与本地植物生态位存在差异能够共存。

(2)密度轮叶黑藻福寿螺引入之前轮叶黑藻占优势;福寿螺引入后穗花狐尾藻会占优势。

(3)大蒜素可有效杀死福寿螺,且随着大蒜素浓度增加,福寿螺死亡加快五、综合题(共3题,共6分)24、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科研人员在温室内;利用圆柱形容器,培养异养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和鞭毛藻、浮游动物,以及在此基础上加入捕食浮游动物的鱼类,构成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详解】

(1)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和鞭毛藻;分析题图可知可知,实验一中,适量增加氮;磷,可以使浮游动物、细菌增加。但是加入鱼后(实验二),在低营养和高营养两种处理下,与实验一相比,浮游动物的数量都会降低。

(2)施加氮磷后;实验二中的高氮磷组与实验一的高氮磷组相比,藻类和鞭毛藻的数量明显增多,原因是浮游动物明显减少,对藻类和鞭毛藻的捕食减少,从而使藻类和鞭毛藻的数量明显增多,同时细菌数量增多,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增强,为藻类和鞭毛藻的繁殖提供营养物质。

(3)分析数据可知;实验一中在低营养和高营养两种处理下,藻类的相对密度下降明显,实验二中藻类的相对密度增加显著,可推测,浮游动物更偏爱捕食藻类。

(4)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结果说明某营养级的生物量受食物;天敌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相互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析】藻类和鞭毛藻浮游动物、细菌浮游动物高氮磷浮游动物明显减少,对藻类和鞭毛藻的捕食减少,从而使藻类和鞭毛藻的数量明显增多,同时细菌数量增多,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增强,为藻类和鞭毛藻的繁殖提供营养物质藻类食物、天敌以及微生物25、略

【分析】【分析】

1、标志重捕法是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采取的种群密度计算方法,当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计算值大于真实值;田鼠体型小、寿命短,符合r对策的特征。

2、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