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世纪版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新世纪版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新世纪版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新世纪版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新世纪版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新世纪版选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79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国际联盟是一战后成立的一个重要国际组织,下列对其评价不正确的是A.国联是一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B.国联盟约体现的基本宗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C.国联成立初期在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D.国联的存在给世界带来了持久和平2、1933年12月,联共(布)决定,苏联不反对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除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外,其它欧洲国家可按意愿参加。l939年4月,苏联向英法建议:在英法苏之间缔结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这反映了A.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期待B.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C.由于意识形态导致两大阵营的对抗D.苏联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坚力量3、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印巴分治结束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B.二战后肯尼亚人发动起义反抗英国统治C.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D.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4、从鲁尔危机的发生到道威斯计划的实施;西方国家关系的变化对各国的影响是。

①美国资本进一步向欧洲渗透。

②德国获得重建经济的有利时机。

③英国达到限制法国;维持均势的目的。

④法国削弱德国、争霸欧洲的计划遭重创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1985年以后,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后来,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等。这一系列行动表明A.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美国的高压控制C.国际新秩序的建立D.苏联的妥协退让6、在1968年的总统竞选中,尼克松表示“美国可以更有实效地使用武装力量,迫使北越人认识到军事取胜之不可能”。这表明当时()A.美国决定用热核武器惩治北越B.美军在越南战争中遭到重大挫折C.美苏争霸中美国占据战略优势D.美国准备使用军力支持越南政权7、1956年9月2日,毛泽东同参加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到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时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是一个支队,不是主力军。”毛泽东在此强调A.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的作用B.抗日战争是中国全民族抗战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作用D.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8、1969年任联邦德国总理的维利·勃兰特回忆说,建立柏林墙“这一天的经验对我以后岁月中的政治考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深切感受到核时代坚持对抗的严重危险性,被称之为我的‘东方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策”A.使两极格局下的对抗更激烈B.进一步缓和了法德关系C.加速了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D.有利于德国实现统一9、“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上述材料反映了A.本身生活和行为是定罪主要依据B.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C.罗马法的理念在现实中无法实现D.罗马法不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10、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期间;英国曾对美国展开战争宣传,说:“德国士兵曾砍断了比利时儿童的手指,把战俘钉在十字架上。”这大大地激发了美国人民的仇恨,一种原始的疯狂与冲动控制着人们的心灵。在新英格兰举行的一次群众集会上,有人提出,抓住德皇以后,要把他下滚油锅。这时,“整个观众席都站了起来,歇斯底里地尖叫,表示赞同”。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也利用战争造成的危机;在工人;士兵中宣传革命思想,主张变对外战争为国内战争,趁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这在俄国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熊伟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战争宣传目的上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俄两国宣传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一战的影响。1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面对日军侵略;中共中央在九一八事变后随即发表宣言,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领导下组织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之后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斗争的主要力量,活动范围遍及70余个县。一批当时反映抗战的文艺作品如《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继东北爱国军民开始抗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屡掀高潮,上海军民进行了“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相继展开了英勇抗战,从而使局部抗战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前六年的局部抗战极大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此后,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六年局部抗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提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12、阅读下列材料:

出兵中东;武力制止伊拉克的对外扩张,维护自己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美国以“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为名,组织由39个国家参加的联军,实施了海湾战争。

美国政府及军方进行了科学的战争指导;比较顺利地解决了控制战局;统一指挥和协调联军的作战行动、快速部署部队到战区、克服高温沙漠环境对作战的不利影响等几个难点问题,为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李成刚《海湾战争中美国如何把握制胜关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主导的海湾战争获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对美国及世界的影响。13、材料二战后,以美、苏两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冷战对抗局面。因为印度支那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越南民族解放运动中极具影响的胡志明还与共产党有直接的联系,美国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国政权被由苏联操控的政治机构所取代。1950年4月24日,杜鲁门总统批准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4号文件《美国对于印支的立场》,该文件认为,在中国军队已经推进到印支边界的情况下,法国军队和当地部队的联合将难以成功的遏制,因而美国的援助是基本的;“失掉”印度支那无疑将导致东南亚的“丧失”。长期以来,西方以非常矛盾的心态看待中国,因而中国集“富庶与贫瘠、发达与落后、聪慧与愚笨、美丽与丑陋、强大与虚弱、诚实与狡诈”这些互相对立的特性于一身。越南战争不仅对美国的社会和政治乃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克松政府为了摆脱越战,对美国的军事部署、外交政策进行调整。——摘编自苗岩春《试析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原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14、【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开战初始,统治集团为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尚能推行立宪政治,接受社会民主党右派提出的所谓”民族民主主义”新路线然而,战事的一再失利与国内的反战情绪,使”民族民主主义”新路线和帝国宪政再也难以维持了。兴登堡、鲁登道夫执掌军权以及”兴登堡纲领”的发布,标志着在德国公开实行军事专政。1916年8月底,最高统帅部以发布战事命令的形式公布了鲁登道夫起草的”兴登堡纲领”。其中心思想是,实行”军部独裁”。纲领规定:推行”强制措施”,加快军火生产,增加劳动强度,抽调工人上前线。为保证”兴登堡纲领”的实施,1916年11月1日建立了由格伦纳中将领导的军事管理局,控制德国本土、被占领区和一部分帝国盟友的经济。这是最高统帅部企图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干预、对全国人民的专制统治来保证最高军事领的贯彻。——摘自孙柄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兴登堡纲领”出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兴登堡纲领”的特点和影响。评卷人得分三、论述题(共2题,共4分)15、阅读如下图示。

史料展示了经济全球化历程的两种发展状况,结合所学,任选一种发展状况进行论证。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条约或会议。

。时间。

会议或条约。

简介。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结束了欧洲三十年战争;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919年。

《凡尔赛和约》

共15部分;包括440个条款和一项议定书,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条约围绕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协调了列强在欧洲;近东和非洲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

1945年4月。

《联合国宪章》

共分19章111条。宪章规定;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应遵循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以及联合国不得干涉各国内政等原则。

1968年7月。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截至2002年4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共有187个。

2019年5月。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文明发展;合作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材料列举了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会议和条约,其中蕴含着全球治理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2题,共20分)1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展,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1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我想;如果您真的关心世界人民的幸福的话,那么您就会正确地理解我的意思:人人都需要和平,无论是还没有丧失理智的资本家,还是不仅能够珍惜自己个人的生命而且更能珍惜人民生命的共产党人,都是如此,我们共产党人从问世之日起,一般来说是反对国家间的任何战争和捍卫和平事业的,我们始终把战争视为灾难,而不是把它当成儿戏,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更不是把它当做目的本身。我们的目的是明确的,而达到目的的手段就是劳动。战争是我们的敌人,对各国人民来说是灾难。

如果您真的关心和平和本国人民的幸福;那么这也只能算是您作为总统应尽的义务,而我作为部长会议生席也应对自己的人民表示关怀。此外,维护全球和平应是我们其同美心的事业,如果在现代条件下爆发战争,那么这就不仅仅是美苏之间的战争,因为美;苏之间其实并不互相谋求什么,但战争将是全球性的,残酷的、毁灭性的。

——1962年10月26日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摘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对现代条件下的战争所持的态度及其积极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D【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联是一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国联盟约体现的基本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这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国联成立初期主持了多次国际合作,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国联只是暂时维护了世界和平。由此可知AB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2、A【分析】【分析】

【详解】

个人那句材料可知,苏联有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的意愿,也愿意在英法苏之间缔结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故A正确。材料主旨是苏联加强欧洲防御的期待,不能直接得出二战即将爆发的结论,故排除B。两大阵营的对抗是二战以后出现的,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材料主旨是苏联加强欧洲防御的期待,也不能直接得出苏联是抵抗法西斯的中坚力量,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3、A【分析】【详解】

根据“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可知“印巴分治结束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是对印巴分治带来的影响的分析和评判,符合题意,故选A;BCD都是对历史史实的客观叙述,不是历史解释,排除BCD。4、D【分析】【详解】

美国插手赔款问题,资本渗入德国,①正确;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德国经济得以复兴,②正确;道威斯计划的实施,英国达到限制法国,英国均衡政策实现,③正确;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法国地位下降,称霸欧洲的梦想破裂,④正确;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5、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后来,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经济负担的加重,苏联做出适当的妥协退让,D项正确;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美国的高压控制并不是苏联做出妥协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国际新秩序是逐渐建立中,排除C项。故选D项。6、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美国可以更有实效地使用武装力量,迫使北越人认识到军事取胜之不可能”可知,美军在越南战争中遭到重大挫折后,美国政府希望投入更多的武装力量以获得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美国决定用热核武器,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越南战争,未体现美苏争霸中美国占据战略优势,排除C项;材料表明当时美军在越南战争中遭到重大挫折,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7、C【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根据题意内容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个支队,突出了主力军的重要作用,而这个主力军指的就是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大国。A;B、D项在题意中无从体现,故排除。故选C。

【点睛】

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8、D【分析】【详解】

依据题干中“我深切感受到核时代坚持对抗的严重危险性,被称之为我的东方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可得出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策”是认识到两极对抗的危险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起到缓解对抗,而“使两极格局下的对抗更激烈”的表述不合题意,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可知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策”涉及的是德国,与法国及加速资本主义阵营瓦解均无关,故BC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维利·勃兰特的“东方政策”旨在消除两极格局造成德国分裂的危害,从而有利于德国实现统一,故D项正确。9、B【分析】【详解】

由材料“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可知,在人们心中按照自然法原则对这一案件已作定性,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却因为司法官失职导致结果变化,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自然法的精神原则是定罪的依据,而不是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排除A;材料说的是遭遇到现实挑战,而不是无法实现,C项以偏概全,排除;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非常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10、略

【分析】(1)依据材料一“大大地激发了美国人民的仇恨”归纳英国的目的;依据“在工人;士兵中宣传革命思想;主张变对外战争为国内战争,趁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这在俄国变成了现实”归纳俄国特点。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激起美国人对德国法西斯的不满,促成了美国的参战。以及俄国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俄国参展等加速了一战的结束回答。【解析】(1)英国:争取美国的同情和支持;推动美国参加一战。俄国:发动群众,实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2)效果:①英国:激起美国人对德国法西斯的不满;促成了美国的参战。②俄国:点燃了革命激情,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影响:美国参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实力,加速了同盟国的溃败;俄国在十月革命后退出了一战,并推动了参战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二者都加速了一战的结束。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从材料“中共中央在九一八事变后随即发表宣言”;可见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局部抗战;从斗争方式来看,包括武装斗争;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从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以及上海等地区。从战争参与人员的情况来看,基本都是自发的斗争形式。

(2)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相比最关键的就局部抗战的六年,因此十四年抗战充分肯定六年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完全还原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来讲,中国人民做出了更多的牺牲,为胜利做出了更大的贡献。【解析】(1)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包括武装斗争;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带有自发性质。

(2)“十四年抗战”充分肯定六年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它进一步昭示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2、略

【分析】【详解】

(1)依据材料“组织由39个国家参加的联军”来看;美国获取了联合国的授权,组建了多国部队;依据材料“进行了科学的战争指导”来看,美国进行了科学的战争指导;依据材料“伊拉克的对外扩张”来看,伊拉克出兵科威特违背了国际法,受到国际谴责;结合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而且此时苏东巨变,为美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对美国:依据当时国际局势来看,美国在海湾战争的胜利让其在军事上摆脱“越南战争综合症”,重新恢复了信心;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助长了其独霸世界的野心。对世界:依据战争的手段和结果来看,海湾战争宣告了信息化战争的来;打破原有世界格局,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解析】(1)美国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强大;美国进行了科学的战争指导;苏东巨变;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伊拉克出兵科威特违背国际法,国际社会谴责;联合国授权,组建多国部队。

(2)对美国:在军事上摆脱“越南战争综合症”;重新恢复了信心;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助长了其独霸世界的野心;

对世界:宣告了信息化战争的来;它打破原有世界格局,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13、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可得出印度支那特殊的经济和战略地位;根据材料“极具影响的胡志明还与共产党有直接的联系”“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国政权被由苏联操控的政治机构所取代”可得出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并且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是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尼克松政府为了摆脱越战,对美国的军事部署、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可得出越南战争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调整与中国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为支持越南战争,美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了美国的经济负担,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战略政策,实行战略收缩;越南战争对美国影响还体现了美苏冷战对峙中,越南战争泥潭使美国处于劣势。【解析】(1)原因:印度支那特殊的经济和战略地位;对共产主义的恐惧;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

(2)影响:消耗了美国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了经济负担;调整对外政策,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实行战略收缩,战后美攻苏守的形势发生变化。14、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战事的一再失利与国内的反战情绪;使‘民族民主主义’新路线和帝国宪政再也难以维持了。兴登堡;鲁登道夫执掌军权以及“兴登堡纲领”的发布,标志着在德国公开实行军事专政”可知“兴登堡纲领”出台的原因主要和一战中德军的军事失利以及兴登堡、鲁登道夫等人执掌军权有关。

(2)根据“其中心思想是,实行‘军部独裁’”、“推行‘强制措施’,加快军火生产,增加劳动强度,抽调工人上前线”可知“兴登堡纲领”的特点是以军事独裁为核心,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根据“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干预、对全国人民的专制统治来保证最高军事纲领的贯彻”可知“兴登堡纲领”的实行中断了德国的宪政,摧残了德国的经济,但这种疯狂的军国主义思想支持了德国的军事进攻。【解析】(1)原因:一战中德军连续失利;为军国主义传统提供了温床;兴登堡;鲁登道夫执掌军权并控制政权。

(2)特点:以军事独裁为核心;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影响:德国宪政被迫中止;摧残了德国的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德国的军事进攻。三、论述题(共2题,共4分)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中“经济全球化历程的三次浪潮和挫折”体现出经济全球化的两种发展状况分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三次高潮和经济全球化的三次挫折。首先,提出观点是经济全球化的三次高潮。然后论证,根据材料中“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6世纪”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是推动第一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中“第二波浪潮发生在1815—1913年期间”,而这一时间段刚好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因而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全球化出现第二次高潮。材料中提到“第三波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初期”,而这一时间段则正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第三波全球化浪潮。最后得出结论: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冷战”对峙等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之出现波动。【解析】观点: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三次挫折。

论证:17—18世纪;殖民战争频繁,从三次英荷战争到英法战争,国际贸易受挫,全球化一度陷入停顿。1914—1945年,爆发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陷入低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对峙,全球化受阻。

结论:近代以来,世界战争、经济危机和冷战对峙使全球化不断受挫。16、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主旨可以得出论点构建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政治秩序是有效治理地区性、全球性问题的关键。论证过程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构建了相对平等、合理的国际政治体系,结束了欧洲三十年战争;1919年《凡尔赛和约》实质上帝国主义重新瓜分德国的殖民地,更改了国际关系格局。这一体系直接损害中国主权,而且列强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尖锐矛盾尖锐,因此不是一个平等、合理有序的政治体系,最终必将打破暂时的均势,破坏世界和平;2019年5月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