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人民日报》时评观点摘抄(标题、开头、分论点、结尾)_第1页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人民日报》时评观点摘抄(标题、开头、分论点、结尾)_第2页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人民日报》时评观点摘抄(标题、开头、分论点、结尾)_第3页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人民日报》时评观点摘抄(标题、开头、分论点、结尾)_第4页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人民日报》时评观点摘抄(标题、开头、分论点、结尾)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标题:《赓续文脉,厚植中国式现代化人文底色》2024.12.27人民网论证段:1.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别开生面,亿万人民意气风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箴言,激发“创新”突破的动能;“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准则,为“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明根脉,擦亮“绿色”发展的底色;“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熔铸为“开放”合作的基因;“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智慧,为“共享”发展成果注入文化活水……2.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机融入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厚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文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要求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既夯实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等“硬实力”,也从历史和传统中汲取资源,筑牢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软实力”,金融强国建设才能稳步向前。“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被冠以“中国”二字,在于其为中华文明所滋养,与中国实际相符合,最终为中国人民所选择。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自立阔步前行,我们就能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3.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回首即将过去的2024年,有太多令人难忘的时刻,标注中华民族的文化气度、精神高度。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隆重举行,以国之名致敬功勋,英雄的精神、榜样的力量,直抵人心。巴黎奥运赛场上,中国体育健儿奋勇拼搏、超越自我,创造境外参赛历史最佳成绩,更赛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结尾段: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使之转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我们定能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推动中华文明焕发新的荣光。二、标题:《借青春之力激活城市文旅》开头:近日,江苏省镇江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起“让爱横跨千里”家乡礼活动。活动期间,在外学子通过新媒体平台讲述思乡情、分享留言,就有机会获得一份家乡特产礼包。湖南娄底、云南保山等地也纷纷推出“给异地学子寄特产”等活动,引发关注。论证段:1“游子心归处,温暖是吾乡”。以家乡情为桥梁纽带,这些城市聚焦年轻人群体,通过寄送家乡礼品等方式,传递家乡对在外学子的热情关怀,鼓励年轻人成为家乡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的宣传者,可谓既充满温情,又富有创意。2从“进淄赶烤”“尔滨旅游”,到“五天登五岳”式的特种兵旅行,这些火爆现象的背后,都离不开年轻人的推动力。审视淄博烧烤不难发现,其火爆的密码,不仅在于大学生与淄博市政府的再聚之约,更在于大量年轻人主动参与创作和传播相关文旅内容。当前,不少地方着眼打造城市“青和力”,借助青年群体的传播力,讲好“城市故事”。比如,有的地方组织策划漫展等展会,有的地方招募热爱旅行、乐于分享的大学生博主前来旅游体验。善用年轻人的“热情接力”,必须深入了解青年群体,优化服务供给、创新游玩体验,这样才能在蓬勃发展的文旅舞台上,留住青春的脚步,赢得发展的机遇。三、《守护生物多样之美》2024/12/24人民网开头:新引入的蜡梅悄然绽放,满足参观者冬季赏花需求;良好的湿地生态,为越冬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繁殖环境;科普馆以“植物与人类生活”为线索,多角度展示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即将迎来3周岁生日的国家植物园,吸引不少游客前往打卡。论证段:1“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逐步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努力建设美丽山川。”2游览植物园最朴素的需求,是体验自然之美。然而,国家植物园体系的作用,不仅在于呈现自然,更在于守护物种。3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造种质资源库是关键。科技工作者先后对12个省市开展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收集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包括黄檗、野大豆、紫椴、丁香叶忍冬等珍稀濒危植物。一个物种可以影响国家经济,一粒种子可以造福苍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是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构成主体,把优良的植物基因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4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是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将“全民行动”作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行动之一。5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绿色网红”,越来越多的植物园成为城乡一体、全民共享的自然教育基地,激发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责任感。国家植物园累计推出60场《万物共生大讲堂》,以“讲好中国植物故事,传播生物多样之美”为宗旨,邀请专家学者深入浅出地阐述科学知识、经典学说。结尾段:生态兴则文明兴。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在中华大地徐徐铺展,必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共建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更多力量。四、标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2024.12.24人民网开头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赓续中华文脉,重在找准切口。论证段:1.通过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不少地方和部门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为人民群众带来既熟悉亲切又具有新鲜感的节日氛围。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紫禁城里过大年”“紫禁城上元之夜”等活动,呈现昔日宫廷节日景象,让沉淀于历史的传统节日文化“活”起来。2通过文物活化与利用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文物作为中华文化的实体见证,承载着民族的智慧结晶、审美追求和精神特质,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纽带。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复原古代场景,让参观者“穿越”时空感受古人的生产生活。通过直播讲解、虚拟展览、在线互动等形式,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成为有温度、有故事的文化使者,传递并彰显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旺盛持久的生机活力。3.通过诵读研习古籍经典让优秀传统文化启智润心。古籍经典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独特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是滋润心灵、启迪智慧的不竭源泉。例如,一些文化机构开发推出经典研读的智能化应用服务,在视觉、听觉的沉浸式体验中传递古籍经典的文字美、韵律美,加深受众对古籍经典思想内容的认知理解。五.标题:《清明上河图密码》初现“国风美学”的镜语新样态2024.12.23人民网开头段:近日,首个家庭组团探案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正在热播。该剧改编自冶文彪同名系列小说,讲述了赵不尤、温悦一家人屡破奇案,守护东京城百姓平安的传奇故事。创作源点来自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主创团队以该画作为中心进行镜头表意与意象空间的构建,通过场景设计、服装、道具、色彩搭配等多种手段,尽力复原《清明上河图》的繁华风貌市井之美,为观众呈现出一个视觉上穿越千年的“烟火气”世界。论证段:文化元素在影视叙事结构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们不仅丰富了影视创作的内涵,还能为观众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1首先,该剧集按照《清明上河图》原画作复刻,还原了主城区的房屋、虹桥、漕船、摊档,这些特定的建筑风格较好地反映出故事发生地的文化背景,也成为剧中文化符号与叙事线索,引导观众理解故事的发展和角色的动机。2其次,文化元素的应用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话题,影视剧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其对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也深刻影响了观众的认知和理解。3再次,该剧深度运用虚拟拍摄,用先进的技术服务内容,进一步实现了在全剧精品化质感上的想象力。平台自己研发的虚拟拍摄技术,实现了实拍置景无法达到的奇观效果。结尾段:未来,影视美术创作需要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点,以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双赢。这不仅需要创作者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还需要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调整,以找到最适合当代观众的文化表达方式。实际上这一切也离不开平台对于原创内容的大力扶持。相信深耕精品化创作、以正能量内容为底色的中国影视作品,能够创制出以“国风美学”为标签的镜语新样态,既能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六、标题:《生发诗歌的种子》2024.12.19人民网金台随笔开头段:与古诗词为伴,是件令人享受的事。在我的老师叶嘉莹眼里,“古典诗词凝聚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往往是用生命谱写诗篇、用生活实践诗篇,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论证段:1.叶嘉莹一生都致力于古诗词的研究和推广。前不久,有老师在南开大学的讲座上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有的人,在作诗的那一刻,是个诗人;有的人,在读诗的那个瞬间,是个诗人;而叶嘉莹时时刻刻都是诗人,她已经在生活中活成了一首诗。”“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嘉莹是沉浸在诗词中的,日常情境中她也喜欢吟诵烂熟于心的佳句名篇。看到道路两侧的花树怒放、花伞如盖,她会低吟“绣幄鸳鸯柱。红情密,腻云低护秦树”;回家路上看到紫玉兰树开始飘零,她会想起“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看到园丁在院子里种瓜,她脱口而出“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和“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并点评道:前者是诗人生活的实践,后者是生命的感悟。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