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赤壁赋(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38/1A/wKhkGWeJN0OAQ2cTAAJ8UEbQxzI179.jpg)
![专题15-赤壁赋(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38/1A/wKhkGWeJN0OAQ2cTAAJ8UEbQxzI1792.jpg)
![专题15-赤壁赋(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38/1A/wKhkGWeJN0OAQ2cTAAJ8UEbQxzI1793.jpg)
![专题15-赤壁赋(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38/1A/wKhkGWeJN0OAQ2cTAAJ8UEbQxzI1794.jpg)
![专题15-赤壁赋(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0/38/1A/wKhkGWeJN0OAQ2cTAAJ8UEbQxzI17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他却能在经历坎坷、心历孤独之后,抛弃孤独,视浮华如粪土,化悲情为思辨,把孤独、寂寞挥舞成七色的才情,为人间留下旷世的佳作!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他却能在失去荣华之后坦然相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哲学思想和理性思维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有所失就有所得,集文化之大成者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失去一切功名之后,寂寞中淡泊沉静下来,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敢于舍弃,让苏轼在孤灯下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坦然面对失去,让苏轼真正走向成熟。下面让我们走进苏轼,去领略他悲苦而又旷达的一生!赤壁赋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过程与方法1.以诵读教学法为主,辅之以点拨法。由于内容较深,仍需教师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力求当堂背诵。2.点评教学法。不对全篇鉴赏,在诵读中力求抓住几个鉴赏点,分析作者行文的妙处,在服务于诵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2.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情怀。【课堂知识点拨】1.题解
赤壁:亦即赤鼻矶,位于黄冈市赤壁山最西端的前沿部位,它由赤壁山麓向西突出近百米长,数十米宽,状如赤壁山悬挂的鼻梁,通体岩石,颜色赭赤,古时直插江底,形成矶头。宋代诗人苏轼贬居黄州时,常游此地,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生动地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清朝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现存的建筑1922是年修建的,现经修缮整理,已焕然一新。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2.作者“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答案】B【解析】这是朱德同志在四川眉山市“三苏祠”的题词语。北宋时期苏洵及其两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均位于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苏家是四川眉山市人;眉山市离峨眉山不远,也就100里地。曹家是安徽亳州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书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他多才多艺,其散文代表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又善绘画,擅画竹、枯木和怪石。苏轼有诗文集《苏轼七集》和词集《东坡乐府》传世。“三苏”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3.
创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黄州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在这里年近半百的他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光耀千古的“赤壁三咏”——《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人评价:“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被贬黄州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史称“三咏赤壁”),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月下泛舟之乐】
1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干支纪年。既望: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即为阴历每月十六。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朔,中国农历每月初一。月末一天称“晦”。苏子:苏轼自称。兴:起,作。属:通“嘱(zhǔ),劝酒。明月之诗:《诗经•陈风•月出》有“舒窈纠(音:窕)兮”之句,故称“明月之诗”、“窈窕之章”,与下注释相同。歌:名作动,歌咏。窈窕之章:《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jiǎo)兮,劳心悄兮。(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窈纠"同"窈窕"。少焉:不一会儿。焉:语气助词,不译。同“始一反焉”。斗牛:斗、牛,星宿名,即斗宿(南斗)、牛宿。【月下泛舟之乐】
1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白露:古今异义,古:白茫茫的水气。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之:动词,到,往。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数量词作名词。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茫然:古今异义,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因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样子。浩浩:形容词,辽阔。乎:形容词词尾。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飘飘:形容词,飘逸。乎:形容词词尾。遗世独立:遗:遗弃,摆脱,意译为超越。超越尘世,独自存在。羽化而登仙:道教把成仙叫“羽化”长了翅膀一样,认为成仙后能够飞升。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登仙:登上仙境。【月下泛舟之乐】
1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月下泛舟之乐】
1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第1自然段首句交代了哪些内容?【答案】:首句先交代游赏的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地点是“赤壁之下”,人物是“苏子与客”。2.请概括第1自然段作者的写作内容?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答案】:作者写的是与友人泛舟赤壁、陶醉于美景之中饮酒赋诗的内容。作者邀清风、明月、水波于笔端,描画了一幅月明、风清、澄静、辽阔的秋夜图。【月下泛舟之乐】
1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3.“徘徊”二字有何妙处?【答案】:运用拟人手法,不仅逼真传神地写出了月亮不易令人觉察的缓慢移动,而且巧妙地写出了被召唤出来的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实际上这是游人即作者对于冰清玉洁的月亮的无限眷恋。(落笔对方)4.“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三句刻画了作者怎样的情态?【答案】:刻画出了作者与友人在无限美景之中饮酒赋诗、快乐至极的情态。【月下泛舟之乐】
1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两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答案】:这两句话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任意东西、无拘无束的状态,这也是作者与友人此时心态(心胸开阔,心情舒畅)的生动写照,他们抛开了世俗的羁绊,暂时忘却了忧愁。6.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此处反映了他什么思想?【答案】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吊古伤今之悲】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歌:名词,歌词。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空明: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渺渺:渺远,悠远的样子。予怀:我的心思。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这里既可以说是“君主(宋神宗)”也可以说是他的美好理想—政治抱负。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其中“美人”代指楚怀王。洞箫:吹管气鸣乐器。流行于中国民间的吹管乐器,简称作箫,是最常见的民族乐器。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倚:依,按。和:同声相应。【吊古伤今之悲】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然:拟声词词尾,…的样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余音:尾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舞:动词使动,使…起舞。泣:动词使动,使…哭泣。嫠妇: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漂泊沦落之感。【吊古伤今之悲】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吊古伤今之悲】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1.第二部分可分为几层,内容分别是什么?这些内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案】①可分两层。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②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2.第二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①转折过渡。②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事:客吹洞箫,倚歌而和。悲:如泣如诉,舞蛟泣妇。【吊古伤今之悲】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答案】:①“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了一种理想的追求。②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状语后置句),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状语后置句),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愀然:容色改变,忧郁的样子。正:动词,整理;使动,使…端正。危:副词,端正地。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何为”即“为什么”,介词的宾语前置句。然:代词,这样(悲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其后两句诗是“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喻客子无所依托,人才的流失。乌鹊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状语后置句),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状语后置句),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西、东:名词作状语。夏口:地名,故城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武昌:今湖北鄂城县。缪:通"缭"盘绕。郁:茂盛的样子。乎:形容词词尾。之:主谓之间,取独。于:介词,表被动。者:者字结构,“…的地方”。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以上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破:形作动,攻破,占领。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舳舻:船首和船尾的并称,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酾酒:斟酒。横槊:横执长矛。也:表判断。安在:宾语前置句“在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状语后置句),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状语后置句),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渔樵:动词,打鱼砍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把鱼虾、麋鹿当做好友。匏:葫芦。樽:酒杯。(移樽就教)。寄:寓托。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之:主谓之间,取独。须臾:片刻,时间极短。长终:至于永远。长:副词,永远。骤:屡次。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状语后置句),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状语后置句),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状语后置句),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状语后置句),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1.苏子缘何转悲?文章是怎么写的?客之悲又有几层原因呢?【答案】:①缘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听箫生悲。②文章写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③三层原因,即文中“客之三悲”:一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而生——英雄不在。二悲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而生——人生不恒。三悲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而生——脱世不得。2.一主一客都是作者的独白,主客问答反映了诗人什么心理?【答案】反映了他陷于苦闷而又希望摆脱苦闷的矛盾心理。【何羡共适之论】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夫:指示代词,“那”。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盖:表示假设语气。以:通“已”停止。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且夫:至于,再说,表示提起另一个话题。主:主宰。得之:听到。为:成为。遇之:看到。色:美景。是:代词,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适:享有。【何羡共适之论】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何羡共适之论】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苏子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苏子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答案】:①“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与子共适)。②此番议论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用不着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和天上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苏子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何羡共适之论】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2.苏子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水虽然流去但还是水,月亮虽然有圆有缺但还是月亮,作为个体的人,虽然生命是短促的,官职地位是可以变化的,但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②从“不取与取”的角度,因为“物各有主”所以“虽一毫而莫”也就是要摒弃曾经有过的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明月清风是大自然的无尽宝藏,可以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所以要取。③因此用不着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和天上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苏子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何羡共适之论】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①这里没有失意沮丧,而是心胸豁达。这里没有及时行乐,而是精神超然。②有人说,这不过是及时行乐,但其所乐者是陶醉于自然,追求的是精神自由,而并非物质上的享受,他对功名利禄比较超脱而执着于自己的追求,所以,这就同一般的行乐思想有本质的不同。其实,这种态度深受庄子人生哲学的影响,不为生死、得失、荣辱、毁誉所累,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自我排解。【何羡共适之论】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
(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更酌:再次饮酒。肴核:荤菜和果品。既尽:既,已经。尽,形作动,吃完。狼籍:通“藉”,凌乱。枕藉:相互枕着垫着。乎:介词,相当于“于”,在。之:主谓之间,取独。既白:白,形作动,发出白色,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1.
结尾在全文中的作用和其中蕴含的深义?【答案】结尾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进一步写出了他精神超脱之后的愉悦,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本文主题:
通过泛游赤壁时主客之辩,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仍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识记成语】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冯虚御风
遗世独立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一世之雄
杯盘狼藉沧海一粟
逝者如斯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课堂小结】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在灵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刹那,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苏轼的诗文才气贯天,苏轼的思想博大精深,苏轼的人格光芒万丈。苏轼一生以儒家精神关注天下,心系苍生;在失意时凭道家思想寄情山水,洒脱飘逸;在悲观时又以佛家道家思想宽慰自己,而变得豁达开朗。正是因为有了这三种思想,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赤壁也因苏轼的介入才得以完成它的美丽,赤壁诗文也将和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一起流芳千古。【理解性默写】1.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客的洞箫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两句是“
_,
。”【答案】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
,
。”【答案】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3.苏轼在与客游赤壁时面对月与水感喟,从“变”的角度阐发自己哲理思考的句子是:
,
。【答案】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4.《赤壁赋》中苏轼用大胆的想象来描绘箫声超强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
______。”【答案】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在苏轼《前赤壁赋》中,描写江面风平浪静,且可与《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句相映成趣的句子是
,
。
【答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6.《赤壁赋》中“
,
。”表明一世之雄曹操面对大江斟酒,横长矛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答案】酾酒临江,横槊赋诗。7.苏轼在《赤壁赋》“主客问答”中用小虫、米粒感叹人生短暂的两句诗是“
,
。”【答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8.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腾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答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两句描绘出曹操军队的军容之盛。【答案】舳舻千里,旌旗蔽空。10.苏轼《赤壁赋》中写自己飘飘然像脱离了人世,升入仙境的两句是“____
__
,_____
_。”【答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答案】舳舻千里,旌旗蔽空。12.《赤壁赋》中,“
,
。”紧承“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借助意象,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答案】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3.《赤壁赋》中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所慕对象的思念:
,
。【答案】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14.《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
。【答案】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15.《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鱼虾、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
。【答案】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16.《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
。【答案】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17.《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
,
。【答案】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18.《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
。【答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19.《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
,
。【答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0.《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
。【答案】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1.《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召唤月亮飞行的句子:
,
。【答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2.《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
。【答案】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23.《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
,
。【答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24.《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
。【答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5.写月亮升起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贫困补助申请书 高中
- 户口本补办申请书范文
- 2025年安全产品项目指标评估报告
- 社交媒体服务暂停后的恢复
- 2024-2025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上)期末地理试卷(一模)
- DB2201-T 33-2023 梅花鹿布鲁氏菌病净化场管理规范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 线上直播广告位投放合同(2篇)
- 绿色环保合作投资协议书(2篇)
-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物理试题(二)(解析版)
- 酒店长包房租赁协议书范本
- 2 找春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2025年江苏护理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苏南京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道法】开学第一课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口腔门诊分诊流程
-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课件
- 2025年春新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课件 Unit2第1课时Startup
- 2025年上半年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事业单位招考考试(443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处方点评知识培训
- 2025年新合同管理工作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