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得脚印》知识梳理与练习_第1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得脚印》知识梳理与练习_第2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得脚印》知识梳理与练习_第3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得脚印》知识梳理与练习_第4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得脚印》知识梳理与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梳理与练习课文内容梳理《时间的脚印》作者陶世龙。科普作家。《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字词山麓lù

帷幕wéimù

烘烤hōngkǎo低洼dīwā

浑浊húnzhuó海枯石烂hǎikūshílàn

腐蚀fǔshí

磨损mósǔn

沉积chénjī山麓:山坡和周围平地相连接的部分。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烘烤:用火或蒸气使身体暖和或使物体变热、干燥。砂轮:天然砂石制成的扁平圆石,它绕轴旋转。平卧:脸朝上,背朝下躺着,平躺。鹅卵石:指的是风化岩石经水流长期搬运而形成的粒径为60~200mm的无棱角的天然粒料;大于200mm者称漂石。法子:办法,方法。低洼:比四周低的地方。生成:(自然现象)形成;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浑浊:不清洁,不新鲜。海枯石烂:直到海水干涸,岩石风化成土。形容经历千年万年那么长的时间。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指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变质。磨损:机件或其他物体由于摩擦和使用而造成的损耗。沉积: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挟带的砂石、尘土等沉淀堆积起来。练习题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一篇短文,按要求答题人在前面走,身后留脚印。无数的脚印,是一个个生命的着力点,时间将它连缀成一条蜿蜒曲折的路。在这路上,刻记着生命的每一寸历程、每一分价值,仿佛与我心有灵(xī)……我突然发现:走平坦的路,脚窝最浅;走泥泞的路,脚窝最深;留在石阶上的脚印最久;留在荆棘中的脚印最美……望着那深深的脚印,使我便仿佛又回到了当时那汗流浃背的跋涉之中,又记起了那跋涉的艰辛,更记起了那艰辛跋涉所赢来的胜利和这胜利激发起来的加倍的欢乐和信心,毫无愧(zuò)。那是奋斗的标记!那是开拓的标记!(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①心有灵_________(xī)②愧_________(zuò)③荆棘________(A.jīngB.jīn)(2)文中画线句哪一个是病句?(__________)A.无数的脚印,是一个个生命的着力点,时间将它连缀成一条蜿蜒曲折的路。B.望着那深深的脚印,使我便仿佛又回到了当时那汗流侠背的跋涉之中。(3)从文中摘记两个偏正短语。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填空题2.《时间的脚印》作者是___________,四川人,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_____________作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选择题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时间的脚印”是一个借喻。本体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种变化过程”。这个比喻的意思是:大自然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就像时间老人留下的脚印一样。B.《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作者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C.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阿西莫夫指明了恐龙灭绝就是因为地球曾遭受撞击。D.《大雁归来》出自《沙乡年鉴》,是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一篇关于大雁的论文,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4.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格处,正确的顺序是()。时间飞了,;皱纹深了,;泪水干了,;太阳落了,。①每一个泪痕生动起来②梦的脚印留了下来③月亮的笑容浮现出来④躺在里面的故事丰盈起来A.②④①③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③④①②5.下列各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题目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阋读。B.阿西莫夫是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等。C.《大雁归来》选自《沙乡年鉴》,作者是美国生态学家利奧波德。D.《时间的脚印》在开头引用了高士其的《时间伯伯》一诗,构思别致,别出心裁。6.下列作家作品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B.《恐龙无处不有》——阿西莫夫——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C.《大雁归来》——利奥波德——美国生态学家D.《时间的脚印》——陶世龙——中国科普作家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哪怕找不到大海,也要迈出寻觅的脚步;哪怕脚印被掩埋,也请珍惜走过的路。B.在电子产品充斥生活的当下,纸质图书会在电子书的冲击下淡出我们的生活吗?C.孩子,你要懂得“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别总抱怨时间不够。D.初夏时节,街头到处都摆着水果,樱桃啊、桃子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8.下列加着重号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他们在争论一些很弱智的问题,我真是不屑置辩。B.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郑重其事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C.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俩的感情与日俱增。D.他演讲时那别具一格的气焰,听得台下的人都嗤之以鼻。9.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B.《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C.大自然是一位杰出的哲人,《大雁归来》的作者陶世龙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D.《时间的脚印》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岩石为什么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深奥的科学道理说得清楚明白,有声有色。10.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小路上脚印稀罕,不闻人语,它直通故地。谁没有故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谁又会一直心系故地?直到今天我才发现,一个人长大了,走向远方,投入闹市,足迹印上大洋彼岸,他还会固执地指认:____________。①故地处于大地的中央②故地连接了人的血脉③人在故地上长出第一绺根须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四、综合性学习11.综合性学习语文课外小组进行家乡旅游资源调查活动。(1)请你简要介绍家乡的一处风景。(2)下面这则告示告诉旅客的主要意思是什么?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3)为了充分开发这一旅游资源,请你给有关部门拟一条合理的建议。五、语言表达12.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探究出材料所揭示的道理。野兔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缺乏经验的猎手很难捕获到它们。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到了。因为野兔从来不敢走没有自己脚印的路,当它从窝中出来觅食时,它总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逃之夭夭。但走过一段路后,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时也会按照原路。猎人就是根据野兔的这一特性,只要找到野兔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然后做一个机关,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去收获猎物了。六、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生态脚印①有一种说法:“人口是定时炸弹。”人口爆炸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至2050年,地球人口将会多至90亿到100亿。目前,世界人口有60多亿,至今世界人口每年增加7800万,估计到2012年世界人口就会达到70亿。于是不断有人问:“人口如此增长下去,地球承受得了吗?”答案要从两个方面来谈,如果光从地球面积来看,地球是承受得了的,仅仅一个欧洲就可以再接受和安置67.5亿人。问题是人活在世界上要吃饭、穿衣、住房、出行、工作、消费、耗能、排污和释放二氧化碳……光用地球面积来分配是不科学的,必须用“生态脚印”的概念来评估。②生态脚印是指按今天的生产条件,一个人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地球(陆地和海洋)面积,其单位是公顷。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要求、标准和习惯是不一样的,所以生态脚印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算出一个平均的生态脚印。生态脚印越大,表示人类消耗的资源越多。根据全球脚印网和欧洲环境局所提供的数据,地球能提供的生态脚印是每人1.8公顷,但按目前人类的消耗,每人的生态脚印是2.2公顷,显然,一个地球已经不够用了。而每个国家的生态脚印也不一样,如美国公民的平均生态脚印是9.7公顷、英国5.6公顷、欧盟成员国平均4.7公顷、巴西2.1公顷、中国1.6公顷、印度0.7公顷……如果全世界都像印度人民那样节约能源,地球让100亿人吃饱饭是没问题的;倘若世人的生态脚印都和美国人的一样大,那我们今天就需要3个地球了。③世界自然基金会日前发表的《生命地球报告》显示,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大自然再造资源的速度。报告警告说,如果这种状态不发生改变,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就面临着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大规模崩溃的危险。④扩张生态脚印的后果不止如此,它还会导致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破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速度最快的是草地、河流冲击形成的草场、大草原和赤道干旱森林。这些地方多数被人类开垦成了农田或养殖牲畜的草场。⑤生态脚印的概念首先由马克西斯·瓦克纳格尔和威廉·E里斯于1994年提出,随之得到世界公认。2003年,瓦克纳格尔创建全球脚印网,从事拯救地球、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工作。⑥人类正在辛苦地寻找第二个地球,梦想能否成为现实,什么时候成为现实,不知道。我们能做的是保护好现有的地球,地球人共同行动起来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尽量调整生活习惯,节约使用地球资源——保护人类自己。13.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估计”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14.阅读全文,说说一味地扩张生态脚印的危害是什么?15.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16.读完文章,你认为应怎样做才能保护现有的地球和人类自己?(请写出两个具体的做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神木巨型脚印化石探谜①9月18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普查人员在陕西神木县栏杆堡乡邱井沟村一带发现巨型脚印化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前往实地调查,看见在东西长达8米,南北宽2~6米的砂岩石平台上,横竖交错,分布着各式各样、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100多个脚印遗迹化石,计有脚印化石40余个,其中可辨三趾动物脚印20余个、不明动物脚印13个,最奇特的是,还有10多个状如人类的脚印,但是远比人脚印巨大。这些脚印均保存在中生代浅黄色砂岩中,其形成年代至少在1.5亿年前。②经过实地测量,发现每个脚印长约41厘米,最大宽24厘米,步长约58厘米,与现在成年男子一般在25厘米长的脚印相比,这个脚印化石显然要大得多。脚印遗迹化石有的呈鞋底状,有的则明显有三四个大脚趾。三趾状的脚印大小和人的手掌接近,也有的同脚掌接近。③脚印既是生命活动的信息符号,也是生命曾经存在的历史遗迹,还是留给未来的“哥德巴赫猜想”之谜。④这些巨大脚印化石,仿佛异常强烈地向今天的人们传递出神秘的生命信息,曾有原始生物在这一代顽强地生存过。那么1.5亿年前,是谁在神木县留下了大量的“脚印”?是远古人类,还是其他动物?⑤当初,这些巨大脚印化石疑似为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所留下的。有的称其为大脚古人类遗迹者,以至联想到与陕西远古环境及人类起源研究有关。但考古专家经过研究后认为:是恐龙留下的!专家称:“可以肯定这批足迹是恐龙的脚印,而非古人或古猿人的足迹!”通过对足迹的初步研究与分析,这些脚底状的脚印是食草性的小型蜥脚类恐龙足迹,而三趾型足迹则是由食肉的兽脚类恐龙所留下的。从脚印的保存情况看,至少有两三种不同的恐龙,对比陕西境内其他地方曾经发现的恐龙足迹,新的足迹类型明显有所不同,相关的分类学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来完成。⑥在全国发现的恐龙蛋、恐龙骨架比较多。2004年曾在重庆市江北大石坝嘉陵江边出土过的恐龙化石,体长18米,高3.5米,死于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它是一种大型蜥脚类恐龙,虽身形巨大,但生活在森林边缘、河湖岸边或沼泽附近,以树叶、嫩枝等为食,是马门溪龙科的成员之一。⑦而发现恐龙脚印化石并不多。据报道,2009年6月,在四川省富顺县海拔约400米的罗贯山脉中,发现疑似“犀牛”的巨大脚印化石。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与“犀牛脚印”有关的美丽民间神话:一条犀牛,为了救自己的主人,到处寻求千年灵芝,在罗贯山顶上看到了流光溢彩的千年灵芝。看守灵芝的白鹤使了千斤坠,想把犀牛压住,但是犀牛却顽强地爬了上去,采到了灵芝,于是犀牛便在石上踩出了一个个深深的牛脚印……⑧当然,据专家们考察后认为,四川省富顺县发现的这18个“犀牛”足迹化石,应该是恐龙脚印。因为,罗贯山的地层时代比较早,属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或侏罗纪早期。那个时候,唯有恐龙才能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脚印,而犀牛是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才出现的一类动物,故该足迹化石不可能是犀牛脚印化石。⑨然而,在陕西神木县发现的恐龙脚印分布密度之大、种类之多、保守之完整程度却十分罕见。这些脚印为进一步研究陕北地区古地层、古环境和恐龙的演化、迁徙,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资料。⑩脚印为啥能保留下来呢?专家们认为,这需要合适的砂岩,这种岩石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只有如此才能保存恐龙的脚印遗迹化石。如何保护好“脚印”呢?目前已联系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对这些脚印进行进一步研究,岩石周围可能还会存在“脚印”,将申请在发现“脚印”的地方建地质公园或遗址博物馆,对其进行保护。17.结合全文看,在陕西神木县发现的巨型脚印化石是谁留下的?有哪些依据?18.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9.下列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具体理由。(1)当初,这些巨大脚印化石疑似为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所留下的。(2)从脚印的保存情况看,至少有两三种不同的恐龙。20.具体说说第③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21.概括第⑥⑦⑧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它对说明“陕西神木巨型脚印化石”有哪些好处。时间怎样地行走迟子建(1)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着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怒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2)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3)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赠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4)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5)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6)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22.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23.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在不同时间阶段对时间的不同感受。24.迟子建的文章“线索明晰,结构严谨”,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25.本文语言特色鲜明,富有表现力,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26.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时间的脚印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然而,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就在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方的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摊碎石块。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也已经有了裂缝。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堆得厚了,对下层泥沙的压力也逐渐加重,泥沙中的水分被压出了许多,颗粒与颗粒之间压得很紧,甚至可以有分子间的引力。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因为水面是平的,如果湖底也是水平的话,那么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沉淀物就也是水平地分布着的。当然,如果海洋或湖泊的底是倾斜的话,那么沉淀物堆积的面也就随着倾斜。在湖边、海边形成的岩石就常常是这样的。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但是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还不致打乱,根据这些我们仍然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做“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实际上,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当然,读懂这些记录要比认识甲骨文、钟鼎文或者楔形文字更困难些。但是,不管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例如,“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27.下面对选文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开篇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另一种境界。B.选文作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举出大量例子来展示“时间的脚印”,读来却不让人感到纷繁杂乱。C.选文语言准确精炼,生动形象,文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语句,形象、幽默、含蓄是它们的共同特点。D.作者注重运用过渡性句子,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8.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岩石的运动规律是:被破坏——重新生成岩石——被堆积、被搬运。B.“时间的脚印”,其实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C.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二是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痕迹。D.了解“时间的脚印”,不仅增进我们对自然的了解,还有助于我们去寻找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29.文章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是否偏离了主旨?参考答案1.(1)犀怍A(2)B(3)示例:无数的脚印/泥泞的路;突然发现/艰辛跋涉【详解】(1)xī——犀。心有灵犀:双方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zuò——怍。愧怍:愧疚。荆——jīng。荆棘: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2)B.成分残缺,应去掉“使”。故选B。(3)偏正短语是动词、名词、形容词与它们前面起修饰作用的成份组成的短语。如:突然发现、艰辛跋涉、奋斗的标记、开拓的标记等。2.陶世龙科普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时间的脚印》作者是陶世龙,是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代表作有《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3.C【详解】C项有误,“《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阿西莫夫指明了恐龙灭绝就是因为地球曾遭受撞击”,观点太绝对,故选C。4.A【解析】此题考查补写句子。解答时仔细阅读所填写句子的前后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来选填语句。“泪水干了”应与①对应,“太阳落了”应与③对应,故选A。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B项表述不正确,阿西莫夫是美国作家。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一般难度不大,注意一个“常”字和“名”字,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可列表比较或归类复习,增加得分把握。6.B【详解】B.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故选B。7.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的正确使用与修改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D项使用错误,两个问号分别改为逗号和句号。“樱桃啊”“桃子啊”之间用逗号。8.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D项“嗤之以鼻”意思是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用在句中不恰当。【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9.C【解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大雁归来》的作者是奥尔多·利奥波德,故C项错误。10.D【详解】本段文字叙写“故地”在人们心中的位置。②承接前文的话题“故地”,③承接②的“人的血脉”,二者由“故地”到“人”,连接了前文的“故地”和后文的“谁又会一直心系故地”;第三处空格前的“远方”“闹市”“大洋彼岸”都是地点,①与之对应。据此,正确的句序是:②③①。故选D11.(1))示例:崀山八角寨,集丹霞之魂于一体,晴时,晓雾缭绕,如鲸鱼闹海;雨中,峰峦如聚,似八角凌空。实为人间仙境。(2)主要意思是让游客要爱护景区环境和景区公共设施(3)拟一条合理的建议:在景区内修建民俗文化村【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家乡,介绍家乡的地域特色、特产、文化、环境均可,注意语言要流畅、条理。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这句话意思是,要爱护景点的一草一木,爱护环境,做文明的游人。第(3)小题考查学生提出建议的能力。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要有针对性。这个针对性既指要确定需解决的问题,也指提出建议的对象。12.示例:单纯凭经验办事往往会酿成大错。(4分)【解析】试题分析:要求学生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内容要点。所以学生组织答案能说出“单纯凭经验办事往往会酿成大错”即可。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3.不能,“估计”是指“大概的预计”,表示句中的的数字是推测而来,并不是确切的,去掉语言就不准确了。14.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就面临着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大规模崩溃的危险还会导致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破坏。15.列数字,用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人类消耗的资源多,一个地球已经不够用了。16.做法要具体,不能用文中原句回答。①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能浪费;②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环境,不能随便乱扔垃圾,不能随便乱排污水等【分析】1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试题需要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分别说明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意发生的变化,最有一句话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句子中“估计”是指“大概的猜测”,表示句中的数字是猜测的而不是准确的,根据说明文语言具有准确、平实、简明的特点,去掉后,语言就不准确。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第③自然段“报告警告说,如果这种状态不发生改变,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就面临着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大规模崩溃的危险”可以作答本题。1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从画线句中的“1.8公顷、2.2公顷”可以看出这句话主要采用的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文中列数字的作用是准确地说明了“人类消耗资源很多,一个地球已经不够用了”。16.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解答时,解答时,一定要认真研读文章内容,整体把握大意,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结合生活实际,围绕“怎样做才能保护现有的地球和人类自己”谈具体做法。从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可以看出要保护现有的地球和人类自己我们必须要从事拯救地球、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工作。可据此作答。17.是恐龙留下的(1分),比现在成年男子的大得多,鞋底状脚印是草食性小型蜥脚类恐龙足迹,三趾型足迹则是食肉性兽类脚印恐龙的足迹。18.列数字和作比较,使读者对巨型脚印化石的特征了解的更清楚。19.(1).不能删去。“当初”强调了对“巨型脚印化石”的研究过程性,这只是研究初期阶段的结论,“疑似”说明了“巨型脚印化石是人类留下的”只是一种推测,使说明更准确。(2).不能删去,强调了“不只两三种恐龙”,还有更多种类的恐龙,使说明更科学。20.过渡(承上启下)。为了引出下文对“巨型脚印化石是谁留下的”的探寻。21.重庆和四川分别发现恐龙化石及恐龙足迹化石。(2分)更突出了陕西神木恐龙化石脚印分布密度之大、种类之多、保存之完整程度是十分罕见的,使读者对其考古发现和研究价值的了解更具体全面。【解析】17.试题分析:文章第5段“经过研究后认为:是恐龙留下的!专家称:‘可以肯定这批足迹是恐龙的脚印,而非古人或古猿人的足迹!’通过对足迹的初步的研究与分析,这些脚底状的脚印是食草性的小型蜥脚类恐龙足迹,而三趾型足迹则是由食肉的兽脚类恐龙所留下的。”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18.试题分析:“发现每个脚印长约41厘米,最大宽24厘米,步长约58厘米,与现在成年男子一般在25厘米长的脚印相比,这个脚印化石显然要大得多”,这句话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字并与成年男子的脚印进行了比较,让读者对恐龙脚印有一个更清晰更直观的理解。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辨析及其作用的分析。主要是打比方。点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多种,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引用、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在学习说明文的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9.试题分析:(1).不能删去。“当初”强调了对“巨型脚印化石”的研究过程性,说明了这只是研究初期阶段的结论,“疑似”说明了“巨型脚印化石是人类留下的”只是一种推测,使说明更准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不能删去,“至少”是说不止这些,强调了“不只两三种恐龙”,还有更多种类的恐龙,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含义及作用的理解。点评:文章中有些关键性的词句,如“大概”、“大约”、“可能”、“据说”等正是体现了文章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它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20.试题分析:文章第3段“脚印既是生命活动的信息符号,也是生命曾经存在的历史遗迹,还是留给未来的“哥德巴赫猜想”之谜”是一个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脚印的发现,又引出下文对对“巨型脚印化石是谁留下的”的探寻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点评:解答本题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情况下,文首的句子具有总领全文和点题的作用,文中的句子则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文末的句子则是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21.试题分析:第6、7、8段主要讲的是重庆和四川分别发现恐龙化石及恐龙足迹化石,更突出了“然而,在陕西神木县发现的恐龙脚印分布密度之大、种类之多、保守之完整程度却十分罕见”,使读者对其考古发现和研究价值的了解更具体全面。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主要内容的概括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点评:解答本题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情况下,文首的句子具有总领全文和点题的作用,文中的句子则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文末的句子则是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22.时间在钟表中行走,时间在生活中行走,时间在生命中行走。23.①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觉得时间严厉、古板、神秘而又具有温情,或对时间充满崇拜与敬畏):②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觉得时间少了些威严与气势);③后来对时间麻木因而无所作为(觉得时间非常富余而肆意挥霍);④十几年前,发现自己的白发而惋惜时间流逝(发现白发而对时光飞逝有所警觉):⑤现在,终于明白只有珍惜时间,才能使人生更加充实(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24.作者以自己的成长为主线,贯穿对时间的感悟来写;同时,对时间的不同感受又很好地表现了他成长成熟的过程;并且,作者对时间的行走方式的认识也是循序渐进的:开始认为时间在钟表里行走,后来认为时间在生活中行走,最后认为时间在生命中行走,这种认识的不断深入,成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很好地凸显了文章的主旨。25.示例一,“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梳下来的白发比做明丽的雪线,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它带给“我”以触目惊心的强烈冲击,让“我”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示例二,“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时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童年时对时间的感受,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活泼。26.作者认为时间并不是无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