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叶绍翁作品专项练习(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叶绍翁作品专项练习(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叶绍翁作品专项练习(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叶绍翁作品专项练习(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叶绍翁作品专项练习(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叶绍翁作品专项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孙端甫别墅叶绍翁幽居地僻少人知,野水春风枳树篱。检历预寻移竹日,题墙闲记种花时。堪嗤狡兔须三窟,只学鹪鹩占一枝。净扫绿苔斟浊酒,邻家吹过野棠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对句用“野水”“春风”“枳树篱”三个意象绘景,与“风急天高猿啸哀”手法相似。B.翻检日历预先确定移植竹子的日子,墙上记录着种花的时间,可知诗人生活惬意。C.“狡兔三窟”指藏身的地方多,“嗤”一词表现了诗人对如狡兔一样的人的蔑视。D.诗歌最后一句以景结情,春风吹过邻居家的野棠梨,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惬意感。2.题壁诗往往有所寄托,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大涤山叶绍翁倦身只欲卧林丘,羽客知心解款留。泉溜涓涓中夜雨,天风凛凛四时秋。虎岩月澹迷仙路,龙洞云深透别州。九锁青山元不锁,碧桃开后更来游。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世事沉浮中深感疲惫,一心向往山林生活,希望山中道士能够真心地挽留自己。B.颔联从听觉与触觉角度,写山中泉水涓涓不息,天风凛凛带来丝丝凉意,生动形象,易于感知。C.尾联写大涤山峰峦相扣,仿佛九锁连环,既写出山势险峻,又暗寓作者在山中得到心灵的慰藉。D.本诗将直抒胸臆、简洁叙事、生动写景巧妙地融为一体,抒发了作者对宁静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4.本诗颈联营造的意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千岩万转路不定……水澹澹兮生烟”的意境相似,请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舟次崇德叶绍翁倦身只合卧家林,客里消磨感慨心。水国逢春梅未见,山城到午雾犹深。地名不记维舟问,酒味曾谙入巷寻。泛宅浮家何日了,庄头栽竹已成阴。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交代了诗人的交通方式是乘船,写出诗人乘船经过崇德时临时停船靠岸。B.颈联照应题目,写诗人年龄大了,记不起此处的地名,靠岸停泊询问他人。C.诗人关注细节,巷子里飘出的美酒的味道很是熟悉,于是进入巷子寻找美酒。D.诗歌语言浅白,通过叙写游船途中的景物和心情,展现了诗人漂泊在外的感受。6.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宋代文人的典型思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这种思想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田家三咏(其三)【宋】叶绍翁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东阳路旁蚕妇【宋】翁卷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7.两首诗都以作为描写对象,均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的之情。8.分别赏析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题鄂王墓宋·叶绍翁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如公更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漠漠凝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①。早知埋骨西湖②路,学取鸱夷③理钓船。岳鄂王墓元·赵孟頫岳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④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一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注】①凌烟:即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建筑的高阁。②西湖:南宋三十二年,宋孝宗下诏为岳飞昭雪,将岳飞遗体葬在西湖栖霞岭南慧。③鸱夷:即范蠡,春秋末政治家,曾献策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之后隐退,化名为鸱夷子皮,泛舟五湖。④石兽:摆在墓前的兽形石雕。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诗开篇直抒胸臆,写出从古至今只有老天最了解人心,可也会天妒英才,让岳飞遭遇不幸,两个“堪”字连用,使情感激越。B.叶诗颔联两句从假设的角度将过去和现在进行了对比,并激愤地表示只要岳飞不死,他就一定能够驱除鞑虏,让金兵离开中原。C.赵诗首联以离离墓草渲染岳墓秋日的荒凉,冷硬屹立的石兽,更增添了几分悲思,写出岳飞墓前荒凉之景,暗寓诗人伤痛之情。D.赵诗颈联哀叹,有望承担中兴重任的英雄岳飞悲惨死去,使天下南北中分以至南宋最终连最后一片土地也守不住,被蒙古人灭亡。10.两首诗尾联都写到了“西湖”这一意象,但两位诗人在表述对岳飞之死的感受上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谒半山祠叶绍翁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注】。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注】觉王宫:觉王就是佛的别称,觉王宫就是供奉有佛像的宫庙。此处指在半山祠中不仅供奉着已逝的先贤本人,也供奉有其他佛像和贤人。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诗首联的信息可以推知,作者去拜谒的半山祠中供奉的是北宋名相、力主新法的王安石。B.“竟何功”表明王安石极力推行的变法并没有彻底改变农民的生活现状,最终没有什么功用。C.尾联作者感叹算来变法也就是这两百年间的事儿,如今祠堂杂草丛生,世易时移,物是人非。D.全诗叙议结合,作者将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对历史人物的臧否蕴含其间,态度颇为鲜明。12.作者对半山祠中所供奉之人持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登谢屐亭赠谢行之(节选)叶绍翁君家灵运①有山癖,平生费却几两屐?从人唤渠作山贼,内史风流定谁识。西窗小憩足力疲,梦赋池塘春草诗。只今屐朽诗不朽,五字句法谁人追。天台览遍兴未已,天竺山前听流水。秦人称帝鲁连②耻,宁向苍苔留屐齿。[注]①灵运,谢灵运,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出身高贵,恃才傲物,受刘宋朝廷排挤,被宋文帝杀害。②鲁连,齐国人,闻秦灭六国称帝,自觉耻居浊世,蹈东海而死。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点出谢灵运恣情山林的爱好,极写其游玩兴致之浓,而穿坏多双木屐。B.官任临川内使的谢灵运行为风流狂放,就连随从也对此反感,竟以山贼称呼他。C.诗歌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写出谢灵运游赏天台、天竺这样的佳山胜水,应接不暇。D.选诗构思精巧,以谢屐亭为触发点,一个“屐”字联结全篇,一线贯穿,颇具匠心。14.请简要概括诗人在叙写谢灵运时所流露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里中女于濆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徒惜越娃①貌,亦蕴韩娥②音。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田家三咏(其三)叶绍翁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注释】:①越娃: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西施。②韩娥:指战国时韩国一个容貌美丽,善于歌唱的女子。15.这两首诗在诗歌内容上都以作为描写对象,在诗歌体裁上第一首诗是,第二首诗是。16.以上两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自身特点。请结合诗句,赏析两首诗艺术表现上的异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夜书所见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注,夜深篱落一灯明。【注】:促织,蟋蟀。17.这首诗的体裁是18.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你认为第一句中哪个字最传神?请简要分析。19.这首诗的后两句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答案解析:1.B2.①对清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孙端甫的别墅偏僻清幽,风景优美,移竹种花,生活闲适惬意。表现了对孙端甫的赞美,寄托了作者对清静雅致生活的向往。②对虚荣的鄙视和对名利的淡泊。诗人嗤笑狡兔三窟的贪求,肯定鹪鹩占一枝的易于满足,寄寓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B.“诗人生活惬意”错,“检历预寻移竹日,题墙闲记种花时”描述的是孙端甫的生活,而非诗人的。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首题壁诗看似写孙端甫的别墅生活,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的内心情感。诗的首联描写了孙端甫别墅的清幽环境,颔联描写了孙端甫的惬意生活,流露出诗人对孙端甫的赞美和对这种清净、闲适生活的向往。颈联否定狡兔三窟,肯定鹪鹩占一枝这样易于满足的行为,实际上是表达对虚荣的嗤笑,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名利的淡泊,甘心过惬意生活的心志。3.A4.①两首诗都营造了一种迷离神秘的意境。②叶诗描写朦胧的月色,虎形的岩石,云雾深邃的龙洞等意象,以及联想到岩石后隐藏着通往仙境的道路,龙洞依稀透出另一个州郡,营造了迷离神秘、深远梦幻的意境。③《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想象,描写天姥山千岩、繁花、奇石、熊咆龙吟、水面上的雾气等意象以及天色与天气的变化,营造了一种奇异多变、迷离神幻的意境。【整体分析】这首《大涤山》通过描绘山中泉水、天风、虎岩、龙洞等自然景象,营造出清幽、神秘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宁静、超脱生活的追求。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饥饿赏析能力。A.“希望山中道士能够真心地挽留自己”错误。“羽客知心解款留”意思是道士朋友深知我心意,热情款留我。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对意象意境的把握能力。叶诗颈联中“虎岩月澹”“龙洞云深”,写了朦胧的月色、虎形的岩石、云雾深邃的龙洞这些意象,意思是月光下,虎形的岩石显得淡雅,似乎隐藏着通往仙境的道路;龙洞里的云雾深邃,像通向另一个州郡这样。所以颈联除了描写朦胧的月色、虎形的岩石、云雾深邃的龙洞这些意象之外,还联想到岩石后隐藏着通往仙境的道路,龙洞依稀透出另一个州郡。描绘了一幅朦胧神秘、深邃迷离的画面,所以营造了迷离神秘、深远梦幻的意境。《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写到了重叠的山岩、曲折的山道、繁花、奇石、熊咆龙吟、水面上的雾气等意象。意思是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晚。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营造了一种奇异多变、迷离神幻的意境。所以,两首诗都营造了一种迷离神秘的意境。5.B6.①直抒胸臆。首联诗人说自己漂泊在外感到疲惫,想要回到家里的迫切心情,直接表达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②借景抒情。诗人借旅途中在水国见不到春梅,在山城被雾笼罩,表现了旅途中的不如意,以此表达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③以景结情。从尾联可看出诗人对漂泊已感到厌倦,想象家乡庄头的竹子已经郁郁葱葱,来表达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写诗人年龄大了”错误。由首联“客里消磨感慨心”“山城到午雾犹深”可知,诗人记不起地名与离乡在外、雾气很浓有关,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写疲倦的身体,本来就应该躺在家中,离乡在外期间消磨时间,心中充满感慨。这是用的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想要回到家里的迫切心情,这体现了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颔联,写在南方水国,虽然春天已经来临,却还未看到梅花的身影;到了山城,已经是中午,但山中的薄雾仍然浓厚。这是借景抒情,表现旅途中的不如意,这体现了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承接颈联,尾联,写以船为家的日子,何时能够安定下来,在村头种上竹子,已经茂盛成阴了。这是用的以景结情的手法,表达对漂泊已感到厌倦,希望早日能够安定下来,这体现了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7.农妇同情8.第一首选取抱儿、送饭两件最能表现妇女辛劳的事,用灶灰画鬓的细节描写,勾勒出勤俭爱美的农村妇女形象。以“争信”的疑问语气,引出高门闺秀的游乐场景,虚实对照,形成忙与闲、清贫与富贵的鲜明对比,艺术上有很强的感染力。第二首通过蚕妇两鬓风尘的肖像描写与采桑露沾身的细节描写,表现她们劳作的艰辛;又借蚕妇之口道出“抽丝还人”的无奈与不平,突出劳动者内心的哀怨,似议非议,发人深思。【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第一问,要根据诗歌内容抓准共同的描述对象,第一首诗“抱儿更送田头饭”是写农妇抱着孩子送饭;第二首诗题目表明写的人物是养蚕的农村妇女。所以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农妇。第二问要理解两首诗歌情感的共同点,两首诗都写了她们的辛劳,同时第一首诗还写出农妇的哀怨,第二首还用了对比,进一步表现出农妇的辛劳。可见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同情的态度。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分别赏析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要分开作答,结合诗句探究表现手法。第一首诗:诗歌的前两句写农妇的生活,“抱儿更送田头饭”是写农妇抱着孩子送饭,“画鬓浓调灶额烟”是写农妇用灶边的烟灰画眉。“抱儿”“送饭”“用灶灰画鬓”都是细节,写出农妇爱美;后两句写得是高门闺秀的生活。“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是说高门闺秀在庭院里荡秋千。“争信”是怎么能信的意思,农妇忙碌非常,生活贫苦。高门闺秀悠闲自在,是富贵闲人,形成来鲜明的对比,在艺术上更有感染力。第二首诗:“两鬓樵风一面尘”是说蚕妇两鬓风尘,这是外貌描写。“采桑桑上露沾身”是说采桑树时露水沾在身上,“露沾身”是细节描写。外貌和细节都表现了采桑农妇劳作的艰辛。“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是语言描写,似议非议,发人深思,这样辛苦是白忙一场,因为要“抽丝还人”,辛苦劳动的成果自己不能享有,农妇无奈且不平。9.B10.①两首诗都写到岳飞葬身之地西湖,两位诗人都对岳飞之死充满悲痛和惋惜之情。②叶诗尾联引用范蠡泛舟西湖的典故,指出西湖本是风光秀美的隐居之地,岳飞却葬身于此,强调岳飞应效仿范蠡急流勇退,表达了诗人消极悲观的情绪。③赵诗尾联写到自己面对湖光山色依旧的西湖时却不忍吟诗,表达出物是人非,山河易主的亡国之悲。【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进行了对比”错。颔联的意思是如果岳飞不早亡,那么敌寇就不会猖狂八十年,是一种假设,没有运用对比手法。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叶诗尾联大意是“如果早就知道以后会葬身于西湖,还不如效仿当初范蠡功成身退”。赵诗尾联大意是“不要向西湖吟唱此诗,面对这样的景致无从吟起”。两人都写到岳飞葬身于西湖,对于他的冤死充满惋惜与悲痛之情。②叶诗用典,以范蠡功成泛舟西湖的典故,指出西湖本是风光秀美的隐居之地,岳飞却葬身于此,强调岳飞应该像范蠡学习,懂得急流勇退,还可以保全自己,表现的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③赵诗说自己面对美景却不忍吟唱诗歌,因为现在宋灭已成定局,江山易主,山河破碎在所难免,自己将成为亡国之民,抒发的是物是人非,山河易主的亡国之悲。11.C12.持否定态度①领联“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意指王安石明明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但却只供佛追悔自己之前的过失,而不肯向他的政敌们致歉。②颈联“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意指王安石的塑像难以配享孔庙,就算是祠中供养了佛像,也没有什么人来拜访。结合上面的分析可以推知,作者在叙议中时有讥讽揶揄之词,因此他对半山祠中所供奉之人——王安石的态度是否定的。【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世易时移,物是人非”错误,作者通过写祠堂杂草丛生,不是感叹物是人非,而是表达作者对祠堂里所供奉人物的态度。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表明作者的观点:持否定态度本诗的领联“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中,“供佛”是说王安石致仕之后,口不言政治,只是一味信佛,自己曾经手抄佛经数本。“追前过”则是作者的猜测,认为王安石的信佛是为了追悔自己之前变法的过失。“尚惜修书谢数公”则是表明作者的态度,认为王安石信佛和不问政事的行为并不足以弥补他的错误,他还应向因为变法分歧而受到他打击的欧阳修、司马光、韩琦、苏轼等道歉,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王安石的否定态度。颈联“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中作者的态度则更加明显,意指王安石的塑像难以配享孔庙,就算是祠中供养了佛像,也没有什么人来拜访。王安石在北宋末年的哲宗和徽宗朝备受推崇,在他死后被配享孔庙,但南宋后被撤出了孔庙,此处作者就是对这一事件的描述,认为王安石不配在孔庙受到祭拜。而“古祠谁访觉王宫”则是语含讽刺,写出了半山祠并没有什么人来祭拜,以此来说明王安石不得人心。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作者对半山祠中所供奉之人——王安石的态度是否定的。13.B14.①赞扬谢灵运的诗才之美。木屐朽去,而谢诗不朽,“池塘生春草”千古名句,这都突出了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才华。②欣赏谢灵运的名士风度(赞赏谢灵运坚守气节、不慕当世的旷达)。借鲁连耻于帝秦的典故,赞赏其远离世俗、寄情山水的高洁品格。【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B.“就连随从也对此反感,竟以山贼称呼他”错误,“从人唤渠作山贼”一句,运用了谢灵运伐木开道去临海,临海太守以为是山贼偷袭,得知是谢灵运方才放心的典故,并非随从对此反感,以山贼称呼他。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梦赋池塘春草诗”“只今屐朽诗不朽,五字句法谁人追”两句,前句写谢灵运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让人遥想其才华;后句评价其诗歌至今仍旧流传,没有人能够赶得上他在五言诗上的成就,赞美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永垂千古。“秦人称帝鲁连耻,宁向苍苔留屐齿”两句,借鲁连的典故,探究谢灵运纵情山水的原因,也是不愿与污浊的朝廷俗世同流合污,才会宁肯在山野苍苔间流连忘返,表达出作者对其不慕当世、远离世俗、寄情山水的高洁气节的赞赏。15.农妇(田家女)古体诗(五言古诗)绝句(七言绝句)16.相同之处:(1)对比。于诗“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照应“华堂”、“富家”,与桑下女形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叶诗“画鬓浓调灶额烟”,诗人捕捉农妇在灶间用灶灰画鬓的情景;又与下文“红袖女”的形象形成对比,饱含着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2)借助艺术形象表达诗人情感。这两首诗意在揭露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然而这个意思,不是直言的,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和形象语言来表达,富于情韵。不同之处:于诗开往四句运用反复、比兴。诗中“吾闻”、“不识”,重叠两次,音节流美,自然地表露出作者的同情之心。诗以“池鱼”比“桑女”、“海水”比“华堂”,表明贫苦的桑下女不理解富贵人家的生活,自然而贴切。叶诗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妇女辛劳的事,用灶灰画鬓的细节描写,勾勒出勤俭爱美的农村妇女形象;后两句想象高门闺秀游乐场景,虚实对照,形成忙与闲、清贫与富贵的鲜明对比,艺术上有很强感染力。【解析】15.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古诗常识的考查,两首诗写的都是“农妇”,体裁第一首古体诗第二首诗格律诗绝句(七言绝句)。

试题分析:16.试题分析:本题虽是鉴赏表达技巧题,但是比较阅读题。首先要找到每首诗的相关表达技巧,两首诗主要手法是对比,不同点于诗开往四句运用反复、比兴,。叶诗虚实结合。然后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表达技巧。注意虽然是考表达技巧,但是一定要结合诗人的感情去分析。点睛:表达技巧是一个广义而复杂的综合概念,它是指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它与“艺术特色”“表达特色”“写作特色”等是同一概念,只是名称不同而已。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主要考查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四个方面。本题考查两首诗的比较阅读,先找到每首诗的相关表达技巧,然后进行比较。17.绝句18.“送”是“送来”的意思,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刺骨的寒气,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9.衬托(反衬)或对比或借景抒情。(2分)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捉蟋蟀,儿童的欢乐愉快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对比,突出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