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书面作业设计_第1页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书面作业设计_第2页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书面作业设计_第3页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书面作业设计_第4页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书面作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历史七年级书面作业设计单元名称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课题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节次第一周第一课时课程标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场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智慧和力量显示了我国劳动时人民智慧和力量。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隋朝的统一。教学难点: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作业类型作业内容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基础性作业(必做)南北朝(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结束南北朝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是A.秦朝B.西晋C.隋朝D.唐朝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一个层次的学业水平要求,能够将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置于历史进程中的正确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作出准确的判断;考查学生“时空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来源:试题改编,材料选自(《知识与能力训练》第1课基础训练选择题12.洛阳“含嘉仓”遗址的发现,可以直接佐证隋朝哪一社会状况吏治清明 B.商业繁荣C.制度创新 D.生产发展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二个层次学业水平要求,能够结合教学活动中所提供的可信史料,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事物,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建立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之间的联系,掌握历史事实及其相关的历史结论;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来源:选自《知识与能力训练》第1课基础训练选择题4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秦朝的郡县制 B.汉朝的察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二个层次学业水平要求,能够结合语文等课程的学习,初步理解古代史料的含义,对重要现象形成合理想象并进行初步分析,并对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做出合理的解释;考查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来源:选自《知识与能力训练》第1课基础训练选择题9隋朝末年,家住涿郡的一位商人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洛阳,他必须经过A.永济渠B.江南河 C.邗沟D.通济渠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一个层次学业水平要求,基于特定的学习情境,结合地理课程的学习,能够将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置于历史进程中的正确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尝试运用这些可信史料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考查学生“时空观念”的学科核心素养。来源:选自《知识与能力训练》第2课基础训练选择题55.《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隋朝暴政 B.奸臣夺权C.外敌入侵 D.自然灾害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二个层次的学业水平要求,结合地理、语文等课程的学习,对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形成合理想象并进行初步分析,并对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做出合理的解释;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来源:选自《知识与能力训练》第1课基础训练选择题13拓展性作业(选做)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教科书第3页的《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材料二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材料三皮日休《汴河怀古》(其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问题一请根据《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写出:大运河的三点:①中心:②北端:③南端:大运河的四段:A:B:C:D:问题二请根据材料二、三,分别解读胡曾和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观点。问题三你对材料二、三所表述的观点有什么评价?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二个层次学业水平要求,结合地理、语文、艺术等课程的学习,将历史事件置于历史进程的正确时空之中,通过客观叙事和分析历史人物,对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表达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学科核心素养。来源:选编自《知识与能力训练》第1课基础训练非选择题15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郊《再下第》: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材料二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注:孟郊(751~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近50岁才中进士,一生穷困潦倒,不苟同流俗,人称“寒酸孟夫子”。问题一这位诗人的经历所反映的当时实行的选官制度叫什么?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问题二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诗人的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问题三这种制度的确立有何重大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二个层次学业水平要求,能够结合地理、语文、艺术等课程的学习,准确理解可信史料,并尝试运用这些可信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初步论证,并对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做出合理的解释;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学科核心素养。来源:选自《知识与能力训练》第1课基础训练选择题16问题思考: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意图:本题体现了第二个层次学业水平要求,能够准确理解教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