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北宋的政治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北宋的政治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北宋的政治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北宋的政治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北宋的政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8课:北宋的政治导入新课(一)观看“影帝”赵匡胤短视频并思考: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北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神童诗》宋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退将诗》宋曹翰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崇文抑武问题:这两首诗歌描绘了宋朝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什么大家都愿意读书而不愿意从军?这跟宋朝的统治有什么关系?导入新课(二)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导入新课(三)中外名人谈宋朝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谈到十一世纪(宋朝),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如果说唐朝是一轮辉煌的太阳,那么宋朝则是一捧温婉的月亮,处处透着闲适淡雅、宁静飘逸、绵软细腻的精致内敛之美。有宋300年以来,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拥有造极之世,有人说它是最具魅力的时代。环节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环节二

、中央集权的加强环节三、王安石变法目录1.通过北宋的建立与统一等史实,认识到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顺应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2.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认识宋朝崇文抑武的方针,辩证分析其利弊。(唯物史观、历史解释)4.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影响,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到革新图强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本课重点环节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1、历史回顾——唐末以来的分裂更迭:五代(907—960)(中原地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唐907亡北宋960兴十国(891—979)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败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环节一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2、北宋的建立:陈桥驿兵变: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东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准备好的黄袍披到赵匡胤身上,拥护他当上皇帝。(通过观看陈桥兵变视频总结)时间建立者都城主要事件公元960年赵匡胤(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封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环节一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2、北宋的统一:观察地图,你认为宋太祖接下来要解决什么问题?北方南方辽国、北汉割据政权在这两大方向中,宋太祖会首先解决哪一个方向?

过程与影响:(1)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陆续消灭南唐等割据政权。(2)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的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环节二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对比北宋与唐朝的疆域图,说说有什么变化?我们只能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燕云十六州并没有拿回来,辽国的契丹与西夏的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与之并立,因此北宋不是传统的大一统政权。2、北宋的统一:注意:北宋没有实现大一统,只是局部统一环节二

中央集权的加强一、背景:阅读分析宋太祖与赵普的对话,回答下列问题。“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赵普“其故非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外重内轻”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等。环节二

中央集权的加强二、加强集权的措施——收其精兵:相关史事: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酣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被部下黄袍加身,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劝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环节二

中央集权的加强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收其精兵:2.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使将领不能同士兵结合,无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对抗了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禁军三部分的统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范太史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环节二

中央集权的加强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夺其权(中央):皇帝三司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院同平章事度支盐铁户部参知政事枢密使、副御史台御史中丞财政行政军政监察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示意图

在中央:加强君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利:分化事权;加强皇权。弊:造成冗官、冗费的局面。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夺其权(地方):材料3:《宋会要》提及:“国家所置诸路转运使、副使即汉刺史、唐观察使之职。”(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2.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3.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材料1:“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矣。”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2:《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为防止地方权力过于集中,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环节二

中央集权的加强1.具体表现:材料一:宋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曾说:“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武将地位衰落)材料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文人地位高)材料三:两宋共有枢密使、枢密副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重用文官)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宋太祖宋太宗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文臣统兵的代表

欧阳修1.表现:(1)重用文官,抑制武将:任用文臣管理军务;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等。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崇文抑武、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1、表现:科举取士人数统计表(数据:《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时期取士总人数平均每年取士人数唐朝(历时290年)约2.32万人约80人北宋(历时167年)文举约6.1万人约365人武举868人约5人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苏辙程颢苏轼曾巩(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进士成为“天子门生”。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科举取士名额。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崇文抑武、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2.影响(崇文重科举):《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1)科举制度的发展,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2)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崇文抑武、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1.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特点:(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重外轻);(2)分化事权,相互制约(3)崇文抑武,文人治国,重视科举等。环节二

中央集权的加强三、【思考与讨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特点和历史影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措施军事(收其兵)政治(夺其权)中央地方经济(制钱谷)文教方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加强君权,分割宰相的权力。①增设副宰相②增设机构崇文抑武、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北宋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大大加强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本朝鉴于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1)宋朝的崇文抑武方针,使文官得到重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积极影响消极影响(2)但文臣掌兵,大多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3)政府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办事效率低下。(4)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这些导致北宋统治出现危机。环节二

中央集权的加强三、【思考与讨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特点和历史影响2.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历史影响环节三

王安石变法一、背景:材料一:“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宋)包拯奏报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冗官材料二: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强干弱枝,屡战屡败,扩充军队。冗兵材料三

北宋与辽和西夏屡次发生战争,后分别同二者签订协议,每年交其“岁币”“岁赐”。政府官俸、军费开支不断膨胀,财政危机。冗费北宋中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起义频发。范仲淹、王安石等相继进行改革变法。积贫积弱环节三

王安石变法二、措施: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领域措施内容目的经济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谷物或贷款;收获时,农民付利息偿还。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限制权贵的特权,减轻农民劳役负担,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避免使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政府收入军事保甲法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三、成效与评价:材料一:农田水利法实施后,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大量农田得到灌溉,而青苗法不仅帮助了农户度过了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刻,并且也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继续蔓延,大大刺激了宋朝的农业生产。——《中国通史》王安石变法是否取得成效?材料二: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左者右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传家集》下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但是,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扩大了税收范围,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环节三

王安石变法四、结果:

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导致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这是主要原因(如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动摇,罢免了王安石。③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一些官员不按规定推行新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启示:①改革是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个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要与时俱进,敢于改革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环节三

王安石变法【思维和素养提升】宋朝的建立:赵匡胤,960年,都城开封979年,宋太宗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结果:收到一些成效,损害大地主和权贵的利益,最终被废除陈桥兵变和北宋建立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背景:统治出现危机崇文抑武、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北宋的政治主要措施: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在地方:削弱地方权力(设置通判)杯酒释兵权:控制军队在中央:分割宰相的权力2.(2025·江苏模拟)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提升官员素质B.发展文教事业C.缓和阶级矛盾D.稳固国家政权D1.(2024·湖北模拟)关于禁军之策,宋神宗阐述:禁军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与诸道之兵“内外相制”,天下因此安定百余年。这一策略()A.导致了武将专权B.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提高了文官的地位D.加强了中央集权D3(2024·吉林)宋朝采取抑制武将、提高文官地位的方针是()A.休养生息方针B.文化专制方针

C.崇文抑武方针

D.闭关自守方针4.(2023·吉林长春)下列有关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背景:爆发农民起义B.目的:实现富国强兵C.内容:废除井田制度D.影响:奠定统一基础CB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8课

北宋的政治1星题

基础巩固1.[2024·黄山期末]

“大宋王朝从这里走来。”这是河南封丘县陈桥驿的文化旅游宣传词。与该宣传词有关的历史典故是(

)CA.围魏救赵

B.投鞭断流

C.黄袍加身

D.胡服骑射2.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该举措(

)D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导致了政权动荡C.形成了三权分立

D.意在强化皇权3.宋太祖曾说:“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DA.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B.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分割相权C.在边境重地设藩镇节度使D.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4.[2024·北京东城区期末]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据此推断,设置通判的作用是(

)BA.帮助皇帝管理中央事务

B.分散地方长官的权力C.协助地方长官征收赋税

D.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5.据统计,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是唐代每年取士的5倍。由此可知,宋朝(

)BA.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B.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C.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D.官吏选拔看重出身门第6.[史料实证]宋初,曹彬虽位居枢密使,但每次在道中迎面碰到士大夫的车马,他都主动令车夫将自己的车乘驰入路旁街巷,所谓“必引车避之”。这可以从侧面佐证北宋(

)BA.枢密使掌财权

B.崇文抑武C.武将位高权重

D.政治腐败7.[2024·江苏镇江期中]

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北宋的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万贯)。为解决图中的问题,宋神宗决定(

)CA.减少科举取士的名额

B.削减禁军的数量C.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D.向百姓加征赋税2星题

能力提升1.北宋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这些措施意在(

)A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C.丰富市民生活

D.发展海外贸易2.[横向联系]下面是北宋科举考试中贡举与武举录取情况的统计表,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类别开科(榜)录取总人数(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人)贡举8160035360武举288685AA.服务于崇文抑武方针

B.科举制度日趋完善的产物C.阻碍思想文化的发展

D.宋代轻视武备军队的表现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北宋贡举录取人数远远超过武举,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A正确。3星题

素养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祖)召赵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