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2.1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来及其形成历程2.1.1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2.1.2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2.1.3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2.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2.2.1环境伦理理论2.2.2外部性理论2.2.3公共物品理论2.2.4新时代可持续发展观2.3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2.3.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3.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2.4.1公平性原则2.4.2持续性原则2.4.3共同性原则2.4.4协调性原则Part2.1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来及其形成历程4
Part2.1.1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52.1.1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自然观资源环境观节俭社会观生态伦理意识注重环境保护针对统治阶级和富庶之人克制自身、减少挥霍、反对奢侈浪费对于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相关关系的思考天人观2.1.1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式上多体现在立法层面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占据一席之地道德伦理应用与自然界的事物存在等级划分特点在实施对环境的保护时呈现出有主有次的特点拥有重要地位的环境,受到严格保护对生活环境同样予以重视生活所需资源均加以保护关注污染问题规则或法律制定的前提
Part2.1.2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81.经济复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考虑承载力强调征服自然单向线性经济传统模式注意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生产过程末端措施末端治理模式2.“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思路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问题2.“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思路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2.“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思路1936年12月,大量的炼焦、炼钢、硫酸等企业排放大量烟气且碰上气候变化,形成一层厚厚烟雾棉被覆盖在整个马斯河谷工业区的上空,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无法扩散,致几千人呼吸道发病,最后60余人死亡,数千人患病。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2.“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思路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2.“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思路全球性资源问题日益显著生产和消费食物以及能源的方式,已将自然界推向了极限3.对战争的否定与反思《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1987年2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通过,后又经第42届联大辩论通过,于1987年4月正式出版。Part2.1.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162.1.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它预言,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以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将在今后100年中发生。最可能发生的结局是,人口和工业能力将发生突然的、不可控制的衰退。因为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2.1.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主要成果在于达成了四项协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确定了扩大的国际行动计划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设立常设的环境秘书处设立一项1亿美元的环境基金,以满足会后5年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宣告了人类对环境的传统观念的终结,达成了“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共识2.1.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三个部分:“共同的关切”“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集中分析全球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的情况,并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三个观点: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2.1.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会议,103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会议通过和签署了5个文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2.1.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1992国务院批准发布《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必然选择1994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1995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之一2.1.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2003.01国务院发布《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明确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保障措施2003.10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施五个统筹2006.03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明确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2007.1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2.1.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2012.1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5.09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与各国携手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意愿和决心2016.10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为中国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行动指南2017.1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Part2.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24
Part2.2.1环境伦理理论251、伦理学与环境伦理学结果主义理论:一个行为的正确与否取决于行为结果的善或者恶。考察对象就不仅限于人类,而是要平等的考虑人、动物和其它有感觉的生物,这些对象在趋乐避苦的原则中都是平等的。义务论伦理理论:强调人是自然和欲望的主人,认为人是理性的,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而动物不具备这种理性。动物与人具有相同的价值,都需要被尊重。出于对自我的意识和爱而产生的“自然的善”,而这些自然能力又常常是人们互相做出道德决策的主要内容。美德伦理理论:强调道德品格对人的重要性,研究者们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实践中获得幸福,实现自身的德性。人类在向环境和自然索取时,仍然要坚持同情、节制等美德,不能助长贪婪、放纵等恶德。2、环境伦理中的有关概念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农业时代,人类的生产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工业化时代,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不断增强。20世纪下半叶,全球环境问题开始凸显,要求人们冷静地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传统发展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寻求发展的新模式。2、环境伦理中的有关概念环境伦理学的事实分为“客观”与“主观”两大类。客观事实是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环境得到的经验,又可分为在日常生活提供直接得到的认识,即日常经验事实;和通过研究例如环境科学、生态学等不同学科得到的研究事实。主观事实则是,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理论,都承认人类的本性是趋乐避苦,去恶向善,同时拥有理性。环境伦理学中的“价值”环境伦理学中,“价值”的内涵较为复杂。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认为,价值由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类来设定,非人类存在物有无价值需要人类来进行判断。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则认为,非人类存在物本身就具有价值,动物的“内在价值”、生物的“固有价值”、生态的“系统价值”等是这一阵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3、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前提是对环境伦理研究、教育和实践的重视。环境伦理规范体系的基本点是:人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协调进化的关系;人以外的其他生物及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除了对人类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其内在价值,生态系统和自然界还有其系统价值,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人类是“自然权利”的代言人,对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统负有伦理责任;环境伦理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倡导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环境伦理要求的人类平等原则,包括体现全球共同利益的代内平等和体现未来利益的代际平等;要实现人与自然平等,必须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和利益,转变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这些都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不谋而合。
Part2.2.2外部性理论301.外部性的影响效果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或称正外部经济效应、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或称负外部经济效应、负外部性)。外部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外部不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外部性是某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一种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又不能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2.外部性的产生领域与时空生产与消费:生产的外部性就是由生产活动所导致的外部性;消费的外部性就是由消费行为所带来的外部性。可以把外部性进一步细分成生产的外部经济性、消费的外部经济性、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四种类型。代内与代际:主要是指代内的外部性问题;而代际外部性问题主要是要解决人类代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尤其是要消除前代对后代、当代对后代的不利影响。现在的外部性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同一地区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居民之间的纠纷,而是扩展到了区际之间、国际之间的大问题。3.产生外部性的前提条件竞争条件下的外部性与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当一个厂商扩大规模将会提高工业中一切厂商的运输效率时,这种扩大如果由一个厂商单独去做可能没有利益,但如果该工业为一个人所独占,那就仍然会获得利益。”这就是说,竞争性部门中一个厂商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不一定就是垄断者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绝大多数的外部性理论都是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进行阐述的。4.外部性的根源制度外部性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本身极易产生外部性;第二,在一种制度下存在、在另一种制度下无法获得的利益(或反之),这是制度变迁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第三,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由于禁止自愿谈判或自愿谈判的成本极高,经济个体得到的收益与其付出的成本不一致,从而存在着外部收益或外部成本。科技外部性是一个尚未被人使用的概念,但客观上已经普遍存在。大致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科技成果是一种外部性很强的公共物品,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会导致这种产品的供给不足;第二,科技进步往往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项成果的推广应用能够为其他成果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开辟道路;第三,网络自身的系统性、网络内部信息流及物流的交互性和网络基础设施长期垄断性所导致的网络经济的外部性。
Part2.2.3公共物品理论351.公共物品的内涵狭义的公共物品是上述所说的同时包含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纯公共物品;而广义的公共物品则是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物品。效用说:认为公共物品的效用属性,即个人对该物品的效用评价,比物理属性更能够体现公共物品的内涵。外部性:由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外部性物品经常被认为是公共物品。但要注意的是两者不能完全等同。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具有公共性的事物。公共性的事物可以指具有非排他性的事物,也可以指具有非竞争性的事物。一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事物,称为纯公共物品;二是具有非竞争性但有排他性的事物,称为俱乐部物品;三是具有非排他性但有竞争性的事物,称为公共池塘资源。2.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搭便车”问题:指支付者享受的物品效用,参与者可以不用支付任何成本享受同样的效用。如此一来,该问题给公共物品供给的成本分担的公平性和持续性都带来了影响。“排他成本”问题:由于排他成本高,因此纯公共物品与公共池塘资源具有不可排他性。非排他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经济成本的不可排他;二是技术成本的不可排他;三是制度成本的不可排他。“公地悲剧”问题:公地悲剧常被形式化为囚徒困境的博弈。每一个参与者都有一个占优策略,博弈双方的占优策略构成了博弈的均衡结局,然而博弈均衡结果并不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结局。相反,个人理性的博弈过程与战略选择却导致了集体行动的悖论。“融资与分配”问题:一旦物品被融资供给,那么该物品由私人供给还是公共供给都是同一的,因为私人贡献可以用于资助公共物品的生产,而税收也可以用于资助私人物品的生产。在分配决策中,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消费被概念化地区分为两个离散的步骤:一,税收与转移支付是对私人物品与收益的再分配;二,购买公共物品其实就是税收支付过程。
Part2.2.4
新时代可持续发展观381.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自然界对于人的整个生命不可或缺,就是人的生命本身。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讲话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产业和生态完全可以相得益彰、和平共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4.生态环境保护做到三个“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跟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5.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体现大国担当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我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我国长时间、大规模治理沙化、荒漠化,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二〇三〇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二〇六〇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Part2.3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44
Part2.3.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452.3.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的积极参与之基础上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Part2.3.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471.经济可持续发展增长vs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劳动力增加、资金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包括商品产量的增加和劳务的增加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GNP/人均GDP在经济增长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演进过程投入结构:手工/机械、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小公司/大企业产业和城市结构:一产、二产、三产;城镇化、工业化居民生活水平:人均收入、营养、居住、医疗卫生、教育分配状况和贫困:收入和财产不平等程度、贫困人口经济增长经济发展2.生态可持续发展各国的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基于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利用。这种掠夺式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冲击,并逐渐从一国蔓延至全球各国,成为全球性问题。人类违背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发展方式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能源资源利用能源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既不能被其他生产要素完全替代,同时也不能被其他消费品完全替代。随着技术进步,人类对能源的利用从柴草到煤炭,再从煤炭到石油,直到当前大力推行的经济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这些转变当中,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认知和素质均有所提高,由此人类对能源资源的理解不断加深,对能源资源的利用技术也不断改进。2.生态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全球变暖是目前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其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负外部性因素,也会通过一系列传导渠道,影响经济和金融体系,极易带来金融体系系统性、结构性问题。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主要涵盖研究支撑和公约协定两条主线。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支撑机构,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机构。3.社会可持续发展人口变化人口的变化与发展意味着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口,特别是劳动力人口征服自然能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的发展。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方面是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3.社会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科学进步对国民经济产业也具有整合与牵引的作用。科技的进步也会进一步改变生产方式,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概念和技术层出不穷,不仅带动了企业的发展与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开辟了许多新的可能性。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为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型企业,以高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为中心,由高水平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高科技产品而组成的现代企业。就全球而言,以美国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形势下工艺品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生活性服务行业资本规划与股权融资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自动扶梯施工方案
- 中学教学常规要求
- 测你在床上的真实风格究竟是啥
- 真空采血管使用情况调研
- 无尘室系统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 2024-2027年中国超休闲游戏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监控器安装知识培训课件
- 车辆汽修知识培训课件
- (八省联考)河南省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 思想政治试卷(含答案)
- 综合测试 散文阅读(多文本)(解析版)-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
- 钣金设备操作培训
- 2024驾校经营权承包合同
- 福建省能化集团笔试题目
- 快递公司与驿站合作协议模板 3篇
- 水利工程招标文件样本
- 品质管控培训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课件
- 小数加减乘除计算题大全(300题大全)-
- 2023-2024学年小学语文四年级素养检测复习试题附答案
- 露天矿山全员安全教育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