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方案_第1页
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方案_第2页
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方案_第3页
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方案_第4页
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方案TOC\o"1-2"\h\u14547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3295891.1现有生产线状况分析 3166421.1.1生产线基本状况 3282381.1.2生产线关键性问题 4147501.2升级改造目标 4251561.2.1设备升级 4317441.2.2自动化程度提升 465151.2.3信息化建设 4205021.3项目预期效益 421099第2章自动化技术概述 579682.1自动化技术发展历程 5109012.2自动化技术在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5116212.3国内外自动化生产线发展现状与趋势 51945第3章生产线升级改造需求分析 667853.1生产流程优化 6248103.1.1现状分析 695353.1.2优化方向 648053.2设备选型与布局 6222933.2.1设备选型原则 6282033.2.2设备布局 773643.3自动化程度评估 755303.3.1评估方法 7155253.3.2评估结果 729837第4章自动化设备选型与配置 7247444.1设备选型原则 7204984.2主要自动化设备介绍 8228064.3设备配置与布局设计 88435第5章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998735.1电气控制系统概述 9113345.2主要电气元件选型 933065.2.1电源系统 9136665.2.2控制单元 9158085.2.3执行单元 9154935.2.4传感器 9248425.2.5人机界面及通信网络 960695.3控制系统编程与调试 9130445.3.1编程 9244835.3.2调试 1027074第6章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 10144826.1信息化管理系统架构 10275316.1.1设备层 10326596.1.2控制层 10233096.1.3传输层 10262686.1.4信息化管理层 10317236.2数据采集与传输 1177366.2.1数据采集 11128196.2.2数据传输 11250666.3生产过程监控与调度 11156486.3.1生产过程监控 1193376.3.2生产调度 116128第7章生产线系统集成与调试 11173377.1系统集成策略 11260547.1.1系统集成概述 11101327.1.2硬件集成 12250157.1.3软件集成 1236777.1.4数据集成 12107947.2设备安装与调试 1263247.2.1设备安装 12209187.2.2设备调试 12311027.3系统功能测试与优化 13101567.3.1系统功能测试 13322527.3.2系统优化 1320096第8章安全生产与环保措施 1380408.1安全生产措施 13149838.1.1设计阶段安全考虑 13258.1.2设备安全防护 13269478.1.3安全监控系统 13174298.1.4安全生产培训 14258258.2环保措施与资源利用 14210298.2.1节能减排 14125578.2.2废气处理 1479808.2.3废水处理 14305858.2.4噪音治理 14320048.3应急预案与风险管理 1476208.3.1应急预案制定 14208138.3.2应急演练 14142098.3.3风险评估与管理 14317198.3.4安全生产信息管理 147521第9章人员培训与操作维护 15127689.1培训计划与实施 15314449.1.1培训目标 15309989.1.2培训对象 15280659.1.3培训内容 1546009.1.4培训方式 15284819.1.5培训实施 15184149.2操作规程与维护保养 15158699.2.1操作规程 1598529.2.2维护保养制度 15276869.2.3故障处理流程 15164219.3持续改进与技术创新 15117419.3.1技术创新 16239449.3.2持续改进 165779.3.3交流与合作 1624150第10章项目实施与评估 163149710.1项目进度安排 16897710.1.1准备阶段 161581210.1.2设计阶段 161989710.1.3实施阶段 162979210.1.4验收阶段 162272810.2项目质量保证 162013510.2.1强化质量管理意识 171617710.2.2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 17122810.2.3加强质量监督与检查 17134510.2.4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 17288210.3项目成本控制与评估 171268510.3.1制定合理的预算方案 172725310.3.2优化供应链管理 173234110.3.3加强成本分析与监控 1728310.3.4建立成本评估机制 17384710.4项目总结与展望 172821310.4.1技术创新 17204510.4.2管理优化 181742510.4.3人才培养 181210910.4.4持续改进 18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现有生产线状况分析我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当前,我国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线在某种程度上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尤其在生产效率、稳定性及智能化方面存在一定的瓶颈。为此,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升级改造提供依据。1.1.1生产线基本状况目前我国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设备老化,故障率较高,影响生产稳定性;(2)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3)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不高,部分环节仍需人工参与,影响生产质量;(4)信息化程度不足,生产数据无法实时监控与分析,制约了生产管理的优化。1.1.2生产线关键性问题(1)设备功能不稳定,导致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波动;(2)生产线布局不合理,物料运输与生产节奏不匹配,影响生产效率;(3)控制系统落后,无法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调整;(4)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手段不足,难以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与改进。1.2升级改造目标针对现有生产线存在的问题,本次升级改造项目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2.1设备升级(1)更换老化设备,提升设备功能与稳定性;(2)引入高功能、高稳定性的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3)优化设备布局,降低物料运输距离,提高生产节奏。1.2.2自动化程度提升(1)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无人化、智能化;(2)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各环节的自动化协同作业,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3)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物料、人员的实时信息交互与监控。1.2.3信息化建设(1)建立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实时掌握生产状况,指导生产管理;(2)利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挖掘生产数据价值,优化生产过程;(3)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与远程监控,提高生产管理的便捷性与实时性。1.3项目预期效益本项目实施后,预期将实现以下效益:(1)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2)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利润空间;(3)提升产品质量,减少不良品率,提高客户满意度;(4)优化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数据利用价值,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5)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满意度。第2章自动化技术概述2.1自动化技术发展历程自动化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推进,机器逐渐取代人力,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主要以机械自动化为主,采用凸轮、齿轮等机械装置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2)中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电气自动化逐渐成为主流,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工业开始应用于生产线。(3)现代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自动化技术逐渐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相结合,形成了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的自动化系统。2.2自动化技术在制造行业中的应用自动化技术在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过程自动化:通过PLC、工业控制计算机等设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自动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应用:工业可以完成焊接、装配、搬运、喷涂等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3)物流自动化:通过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输送线、自动化搬运设备等,实现物料的存储、搬运、分拣等过程的自动化,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4)质量检测自动化:采用自动化检测设备,对产品质量进行在线检测,实时监控产品质量,降低不合格品率。(5)生产管理自动化: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生产计划的自动、生产进度的自动跟踪等功能,提高生产管理水平。2.3国内外自动化生产线发展现状与趋势(1)国内发展现状:我国自动化生产线发展迅速,许多企业开始重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但在核心技术、设备功能、系统集成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2)国外发展现状:发达国家自动化生产线发展较早,技术水平较高,已经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以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国外自动化生产线正朝着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3)发展趋势:(1)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优化、故障预测等功能。(2)网络化: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设备、系统、人员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3)集成化:将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相互融合,实现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全过程的集成。(4)绿色化:注重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第3章生产线升级改造需求分析3.1生产流程优化3.1.1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制造行业生产线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生产流程不完善,部分环节依赖人工操作,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有必要对现有生产流程进行优化。3.1.2优化方向(1)简化生产流程,消除不必要的环节,提高生产效率;(2)引入自动化设备,降低人工操作比例,提高产品质量;(3)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为生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3.2设备选型与布局3.2.1设备选型原则(1)先进性:选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技术和设备;(2)可靠性:设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故障率;(3)兼容性:设备能与其他设备、系统无缝对接;(4)经济性: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设备投资成本。3.2.2设备布局(1)根据生产流程,合理规划设备布局,减少物料搬运距离,提高生产效率;(2)考虑设备间的协同作业,保证生产过程的顺畅;(3)预留一定空间,为未来生产线扩展和设备升级提供条件。3.3自动化程度评估3.3.1评估方法采用自动化程度评估模型,从以下方面对现有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进行评估:(1)设备自动化水平;(2)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水平;(3)生产数据采集与处理自动化水平。3.3.2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生产线自动化程度的提升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内容包括:(1)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如引入、自动化控制系统等;(2)优化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实现生产参数的实时监控与调整;(3)加强生产数据采集与处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智能化水平。第4章自动化设备选型与配置4.1设备选型原则在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过程中,设备选型是关键环节。以下设备选型原则应予以遵循:(1)先进性原则:设备选型应充分考虑目前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保证生产线在技术水平上具有竞争力。(2)可靠性原则:选用的设备应具有高可靠性,保证生产线的稳定运行。(3)适用性原则:设备应满足生产需求,适应生产规模,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设备的性价比,降低投资成本。(5)可扩展性原则:设备选型应考虑未来生产线的扩展和升级,便于后续技术升级。(6)安全性原则:设备应具备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4.2主要自动化设备介绍根据制造行业生产线的特点,以下主要自动化设备可供选择:(1)自动化输送设备:包括皮带输送机、链式输送机、滚筒输送机等,用于实现物料的自动输送。(2)自动化搬运设备:如自动搬运、自动叉车等,用于实现物料的搬运和上下料。(3)自动化加工设备: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激光切割机等,实现产品的自动化加工。(4)自动化装配设备:包括自动装配、装配专机等,用于实现产品的自动装配。(5)自动化检测设备:如自动化光学检测设备、自动化超声波检测设备等,用于实现产品质量的在线检测。(6)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PLC、工业计算机、人机界面等,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4.3设备配置与布局设计(1)设备配置:根据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和产能需求,合理配置上述自动化设备,保证生产线的顺畅运行。(2)设备布局:考虑生产线的物流、人流、安全等因素,进行设备布局设计。设备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工艺流程要求,保证生产过程顺畅。2)充分考虑物流、人流通道,提高生产效率。3)降低设备间的相互干扰,保证设备运行稳定。4)考虑设备的维护、检修空间,便于设备的日常维护。5)满足安全生产要求,保证生产过程安全。通过以上设备选型与配置,为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线的升级改造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第5章电气控制系统设计5.1电气控制系统概述电气控制系统是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的关键环节,主要负责对生产线上各种设备的动作、顺序、速度、压力等进行精确控制。本方案针对当前生产线的实际需求,设计了一套高效、稳定、易维护的电气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电源系统、控制单元、执行单元、传感器、人机界面及通信网络。5.2主要电气元件选型5.2.1电源系统电源系统采用高品质的交流电源,并配备滤波器、稳压器等设备,保证控制系统稳定运行。同时设置紧急停机装置,以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能迅速切断电源,保证生产安全。5.2.2控制单元控制单元选用高功能、低功耗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器,具备丰富的输入输出端口,可满足各种控制需求。采用触摸屏作为人机界面,便于操作人员实时监控和调整生产线运行状态。5.2.3执行单元执行单元主要包括电磁阀、气缸、电机等设备。根据设备功能和负载要求,选用相应的执行元件,保证生产线的稳定运行。5.2.4传感器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生产线上各设备的运行状态,如位置、速度、压力等。根据检测需求,选用相应类型的传感器,如接近开关、光电开关、压力传感器等。5.2.5人机界面及通信网络人机界面采用触摸屏,便于操作人员实时监控生产线运行状态,并对参数进行设置和调整。通信网络采用工业以太网,实现控制系统与上级监控系统、其他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与通信。5.3控制系统编程与调试5.3.1编程根据生产线控制需求,采用结构化编程方法,编写PLC程序。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设备启动、设备停止、设备运行控制、故障检测与报警、数据采集与处理等。5.3.2调试调试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单体调试:对每个电气元件进行功能测试,保证其正常工作。(2)联动调试:将各电气元件连接成系统,模拟实际生产过程,测试系统整体功能。(3)现场调试:将控制系统安装至生产线,进行实际运行测试,优化程序和参数设置。(4)系统验收:完成调试后,进行系统验收,保证控制系统满足生产需求。通过以上步骤,实现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与调试,为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提供有力保障。第6章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6.1信息化管理系统架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的核心部分,其架构设计应遵循模块化、开放式、可扩展的原则。本章节提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6.1.1设备层设备层主要包括生产线上的各种自动化设备和仪器仪表,负责完成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数据采集、执行控制指令等功能。6.1.2控制层控制层主要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与监控模块(SCADA)等,实现对生产设备的实时监控、控制与调度。6.1.3传输层传输层采用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等技术,实现设备层、控制层与信息化管理层之间的数据传输与通信。6.1.4信息化管理层信息化管理层主要包括生产管理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对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优化。6.2数据采集与传输6.2.1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备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编码器等设备,实时采集生产线设备的运行状态、工艺参数等数据。(2)质量数据采集:采用在线检测设备,对产品质量进行实时监测,保证生产过程的质量稳定。6.2.2数据传输数据传输采用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等技术,实现以下功能:(1)设备层与控制层之间的数据传输:采用实时通信协议,保证数据的实时性与可靠性。(2)控制层与信息化管理层之间的数据传输:采用标准通信协议,便于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集成。6.3生产过程监控与调度6.3.1生产过程监控生产过程监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实时监控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工艺参数、故障信息等,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2)监控生产计划执行情况,实时调整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效率。6.3.2生产调度生产调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根据生产计划,合理分配生产任务,优化生产资源配置。(2)结合设备状态、物料供应等因素,动态调整生产计划,提高生产线的适应性与灵活性。(3)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与安全。第7章生产线系统集成与调试7.1系统集成策略7.1.1系统集成概述生产线系统集成是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将各种设备、控制系统及软件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本章节将详细介绍生产线的系统集成策略,包括硬件集成、软件集成及数据集成等方面。7.1.2硬件集成硬件集成主要包括设备选型、布局设计及设备连接等。在设备选型方面,应充分考虑生产需求、设备功能、兼容性等因素,选择具有良好功能和较高性价比的设备。布局设计应遵循生产流程合理、物流顺畅、操作便捷等原则,以提高生产效率。设备连接方面,要保证设备之间、设备与控制系统之间的连接稳定可靠。7.1.3软件集成软件集成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监控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控制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根据生产需求进行扩展和调整。监控系统应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故障诊断和数据记录等功能。数据处理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报表等功能,为生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7.1.4数据集成数据集成是实现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应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保证各系统之间数据的准确传输。同时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生产、质量、设备、库存等数据的实时共享,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7.2设备安装与调试7.2.1设备安装设备安装是生产线升级改造的关键环节。在安装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按照设备厂家提供的安装图纸和规范进行施工;(2)保证设备基础、地脚螺栓、电源线路等符合要求;(3)保持设备内外清洁,防止灰尘、油污等污染物进入设备内部;(4)检查设备各部件的安装质量和连接紧固情况,保证设备运行安全可靠。7.2.2设备调试设备调试主要包括单体调试、联动调试和带料调试等阶段。调试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保证设备运行平稳,无异常振动和噪声;(2)检查设备各项功能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3)调整设备之间的配合关系,保证生产流程顺畅;(4)对设备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生产效率。7.3系统功能测试与优化7.3.1系统功能测试系统功能测试主要包括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设备运行稳定性等方面。测试过程中,应采用以下方法:(1)对比分析改造前后的生产数据,评估系统功能的提升;(2)通过模拟生产过程,检查设备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状况;(3)对关键设备进行负载测试,保证其在满负荷工作状态下的功能稳定。7.3.2系统优化根据功能测试结果,对系统进行以下优化:(1)调整设备参数,提高生产效率;(2)优化控制系统逻辑,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3)改进设备结构,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4)强化设备维护保养,降低故障率。通过以上措施,保证生产线系统集成与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我国制造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8章安全生产与环保措施8.1安全生产措施8.1.1设计阶段安全考虑在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的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安全生产要求。所有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应符合国家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采用模块化设计,降低复杂程度,提高系统稳定性。8.1.2设备安全防护选用具有完善安全防护措施的设备,如紧急停止按钮、安全门、防护罩等。对运动部件进行封闭或隔离,防止意外伤害。对高压、高温等危险区域设置明显警示标志。8.1.3安全监控系统建立全面的安全监控系统,对生产现场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及时发觉和处理安全隐患。主要包括视频监控、气体检测、温湿度检测等。8.1.4安全生产培训加强员工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安全培训,保证每位员工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技能。8.2环保措施与资源利用8.2.1节能减排选用高效节能设备,降低能源消耗。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无效作业,降低废弃物排放。8.2.2废气处理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进行收集和处理,保证排放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采用活性炭吸附、光催化氧化等先进技术,提高废气处理效果。8.2.3废水处理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分类处理,实现循环利用。采用生化、膜处理等技术,保证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8.2.4噪音治理采取隔音、吸音、消音等措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噪音污染。对高噪音设备进行封闭或隔离,改善员工工作环境。8.3应急预案与风险管理8.3.1应急预案制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包括火灾、爆炸、中毒、机械伤害等可能发生的类型。明确应急组织架构、应急流程、应急资源等。8.3.2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在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置。8.3.3风险评估与管理开展风险评估,识别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针对各类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管理制度,保证生产安全。8.3.4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对安全生产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对安全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第9章人员培训与操作维护9.1培训计划与实施为保证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后能顺利运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故障率,制定一套全面的人员培训计划。本节主要阐述培训计划的内容与实施策略。9.1.1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目标,使员工掌握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技能,熟悉设备功能,提高故障排查和处理能力。9.1.2培训对象培训对象包括生产操作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9.1.3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自动化生产线的基本原理、设备操作与维护、故障排查与处理、安全操作规程等。9.1.4培训方式采用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等。9.1.5培训实施根据培训计划,分阶段、分批次进行培训,保证每位员工都能接受到充分的培训。9.2操作规程与维护保养为保证自动化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制度。9.2.1操作规程制定详细的设备操作步骤,明确操作要求,保证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能。9.2.2维护保养制度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降低故障率。9.2.3故障处理流程制定故障处理流程,明确故障排查、报告、处理等环节,提高故障处理效率。9.3持续改进与技术创新为不断提高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应持续关注行业动态,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改进。9.3.1技术创新鼓励员工针对生产线的运行状况,提出技术创新方案,优化设备功能。9.3.2持续改进定期对生产线进行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不断提高生产线的运行效率。9.3.3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学习借鉴先进技术,加强与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行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