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储能技术与设施建设方案_第1页
新能源产业储能技术与设施建设方案_第2页
新能源产业储能技术与设施建设方案_第3页
新能源产业储能技术与设施建设方案_第4页
新能源产业储能技术与设施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能源产业储能技术与设施建设方案TOC\o"1-2"\h\u981第1章储能技术在新能源产业中的应用概述 3187701.1新能源产业储能需求分析 351321.1.1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与储能需求 4201581.1.2新能源并网与储能需求 4186181.1.3新能源消纳与储能需求 4113891.2储能技术的类型与发展趋势 4236151.2.1机械储能 428831.2.2电磁储能 453901.2.3化学储能 5322811.2.4相变储能 538071.3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场景 569881.3.1发电侧储能 547301.3.2输电侧储能 534561.3.3用电侧储能 563761.3.4微网与分布式储能 526289第2章储能技术原理与关键特性 5156222.1电化学储能技术 530482.2机械储能技术 6140292.3热储能技术 620302.4混合储能技术 65586第3章储能系统设计及优化 6174753.1储能系统设计原则 6237513.2储能系统容量配置 7253803.3储能系统功能评估 7281663.4储能系统优化方法 72660第4章储能关键设备选型与技术要求 8310844.1储能电池选型与技术要求 8118724.1.1电池类型选择 8240754.1.2技术要求 895704.2储能逆变器选型与技术要求 8180514.2.1逆变器类型选择 8202564.2.2技术要求 8156124.3储能管理系统选型与技术要求 9146574.3.1管理系统类型选择 971914.3.2技术要求 9125634.4辅助设备选型与技术要求 9113514.4.1辅助设备类型选择 9296474.4.2技术要求 931178第5章储能设施建设与施工技术 9312655.1设施建设前期准备 930655.1.1项目立项与审批 92055.1.2场地选址与规划 10149565.1.3技术方案论证 10162995.1.4施工图纸设计 10272095.1.5施工队伍选择与培训 1023835.1.6施工材料与设备准备 1096765.2设施建设施工技术 1084685.2.1土建工程 10175875.2.2电气工程 10169985.2.3控制系统 10217105.2.4储能设备安装 10275205.2.5系统集成与调试 10113525.3设施建设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管理 11202195.3.1质量管理 1171025.3.2安全管理 11109715.3.3环境保护 1189635.4设施建设验收与投运 11309745.4.1工程验收 11283885.4.2投运前检查 11194865.4.3投运 11175035.4.4售后服务与运维 111473第6章储能系统并网与调度策略 11300416.1储能系统并网技术要求 11135176.1.1电压与频率适应性 1139446.1.2并网接口技术 11106546.1.3安全与保护措施 11158976.2储能系统调度策略 12296366.2.1储能系统调度目标 12256326.2.2储能系统调度方法 12242886.2.3多时间尺度调度策略 12192886.3储能系统参与电力市场运营 12284686.3.1电力市场运营机制 1224356.3.2储能系统市场定位 1291856.3.3储能系统市场运营策略 12266506.4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应用 12132896.4.1微电网概述 12204126.4.2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的作用 12257116.4.3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的配置与调度 1231742第7章储能系统安全与运维管理 13188947.1储能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1388577.1.1电池安全风险 1347247.1.2系统集成安全风险 13208267.1.3环境与应用场景风险 13127227.2储能系统安全防护措施 1382537.2.1电池安全防护 13127587.2.2系统集成安全措施 133977.2.3环境与应用场景安全措施 13287487.3储能系统运维管理策略 1320697.3.1运维管理体系建立 14234537.3.2储能系统运行监控 14316337.3.3储能系统维护保养 14190697.4储能系统故障处理与应急响应 1456457.4.1故障诊断与处理流程 14318287.4.2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 14227367.4.3应急响应协调与指挥 145846第8章储能技术在新能源发电侧的应用 1476838.1发电侧储能应用场景与需求 14209138.2发电侧储能系统设计及优化 15297538.3发电侧储能设备选型与施工 15185228.4发电侧储能并网与调度策略 1531611第9章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网侧的应用 15275129.1电网侧储能应用场景与需求 15306109.1.1电网侧储能应用场景 1557659.1.2电网侧储能需求 16106459.2电网侧储能系统设计及优化 16132129.2.1设计原则 16212649.2.2系统架构 16262539.2.3优化方法 1659499.3电网侧储能设备选型与施工 16168079.3.1设备选型 16212859.3.2施工要点 17230159.4电网侧储能并网与调度策略 1729789.4.1并网策略 17320939.4.2调度策略 1718585第10章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用户侧的应用 17974110.1用户侧储能应用场景与需求 171200910.2用户侧储能系统设计及优化 172166010.3用户侧储能设备选型与施工 173042810.4用户侧储能并网与调度策略 18652710.1用户侧储能应用场景与需求 18285010.2用户侧储能系统设计及优化 18218310.3用户侧储能设备选型与施工 181551510.4用户侧储能并网与调度策略 18第1章储能技术在新能源产业中的应用概述1.1新能源产业储能需求分析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新能源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具有波动性、间歇性的特点,导致其在发电过程中存在不稳定和不可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储能技术在新能源产业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本节将从新能源产业的需求出发,分析储能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1.1.1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与储能需求新能源发电受气候、季节、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其输出功率存在波动性。这种波动性给电网带来较大的压力,影响电网的稳定运行。储能技术可在新能源发电高峰期储存多余的电能,并在发电低谷期释放电能,从而平衡供需,提高新能源发电的利用率。1.1.2新能源并网与储能需求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储能技术可提高新能源并网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降低并网对电网的影响。通过储能系统的调节,可实现新能源发电与用电负荷的实时平衡,提高新能源在电网中的渗透率。1.1.3新能源消纳与储能需求新能源在发电、输电、用电等环节存在一定的弃风弃光现象,导致资源浪费。储能技术有助于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减少弃风弃光现象,提高新能源发电的经济性。1.2储能技术的类型与发展趋势储能技术在新能源产业中的应用具有广泛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机械储能、电磁储能、化学储能和相变储能。各类储能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1.2.1机械储能机械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等。这类储能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寿命长等优点,但受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限制较大。技术的进步,机械储能的效率和可靠性不断提高,应用范围逐步扩大。1.2.2电磁储能电磁储能主要包括超级电容器和电感器等。这类储能技术具有充放电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等优点,但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电磁储能技术在新能源产业中主要应用于功率调节、频率控制等领域。1.2.3化学储能化学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钠硫电池等。这类储能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但存在安全性、循环寿命和环境友好性等问题。化学储能技术在新能源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未来发展趋势是提高安全性、降低成本、提高循环寿命和环境友好性。1.2.4相变储能相变储能是指利用物质的相变过程进行能量储存和释放的技术,如熔盐储能、冰蓄冷等。这类储能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但受相变材料和工艺的限制,目前应用范围相对较小。1.3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场景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3.1发电侧储能在新能源发电侧,储能技术可提高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降低弃风弃光率。具体应用场景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力发电等。1.3.2输电侧储能在新能源输电侧,储能技术可提高输电线路的利用率,降低输电损耗。具体应用场景包括:电网调峰、无功补偿、线路电压控制等。1.3.3用电侧储能在新能源用电侧,储能技术可提高用户侧的电能质量,促进新能源消纳。具体应用场景包括:家庭储能、商业储能、电动汽车等。1.3.4微网与分布式储能在微网和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储能技术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体应用场景包括:离网型微网、并网型微网、分布式发电系统等。第2章储能技术原理与关键特性2.1电化学储能技术电化学储能技术是新能源产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储能方式,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钠硫电池等。其原理是利用电化学反应实现电能的储存与释放。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关键特性包括: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良好的充放电功能、较高的安全功能等。其还具有环境友好、响应速度快、易于集成和控制等优点。2.2机械储能技术机械储能技术主要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其原理是通过机械方式将电能转化为势能或动能,需要时再将势能或动能转化为电能。机械储能技术的关键特性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长寿命、大容量、低损耗等。机械储能技术还具有环境友好、可靠性高、维护成本低等优点。2.3热储能技术热储能技术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并通过储热介质进行储存,需要时再将热能转化为电能。主要包括相变材料储能、热水储能、热泵储能等。热储能技术的关键特性有:高能量利用率、长时间储存能力、适应性强、环境友好等。热储能技术还具有易于实现大规模储存、降低电力系统峰谷差、提高新能源发电的稳定性等优点。2.4混合储能技术混合储能技术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储能技术进行有效集成,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系统功能。常见的混合储能系统包括:电化学与机械储能相结合、电化学与热储能相结合等。混合储能技术的关键特性包括: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延长储能系统寿命、优化系统经济性、提高系统安全性等。混合储能技术还具有灵活性高、适应性强、易于实现智能化管理等优点。第3章储能系统设计及优化3.1储能系统设计原则储能系统作为新能源产业的关键环节,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保证系统在各种运行条件下,特别是在异常情况下的人身和设备安全。(2)可靠性:保证储能系统长期稳定运行,降低故障率。(3)经济性: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4)环保性:采用绿色、环保的储能技术和设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5)可扩展性:考虑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储能系统设计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储能需求。3.2储能系统容量配置储能系统容量配置应根据以下因素进行综合分析:(1)新能源发电特性:分析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确定储能系统所需容量。(2)负荷需求:结合负荷特性,确定储能系统所需的最小容量。(3)运行策略:根据储能系统的运行策略,优化配置储能容量。(4)经济效益: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寻求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最低的储能容量配置方案。3.3储能系统功能评估储能系统功能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功率功能:评估储能系统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功率输出能力。(2)能量功能:评估储能系统的能量存储和释放能力。(3)循环寿命:分析储能系统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的循环功能,预测其使用寿命。(4)安全功能:评估储能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系统安全运行。(5)经济功能:综合考虑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收益,评估储能系统的经济性。3.4储能系统优化方法为提高储能系统的功能,以下优化方法:(1)能量管理策略优化:根据实时新能源发电和负荷需求,优化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策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2)设备选型优化:根据储能系统的实际需求,选择功能优越、成本合理的储能设备。(3)系统集成优化:通过合理布局和集成设计,降低储能系统的损耗,提高整体功能。(4)控制策略优化:研究先进的控制策略,实现储能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5)智能化管理优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储能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第4章储能关键设备选型与技术要求4.1储能电池选型与技术要求本节主要对新能源产业储能系统中关键的储能电池选型及技术要求进行详细阐述。4.1.1电池类型选择根据系统需求及实际应用场景,可选择以下电池类型:(1)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低自放电率等优点;(2)铅酸电池:技术成熟、成本低,但能量密度较低、循环寿命较短;(3)钠离子电池:原料丰富、成本低、安全性较高,但能量密度相对较低;(4)全钒液流电池:寿命长、循环稳定性好,但成本较高。4.1.2技术要求(1)电池单体功能:包括能量密度、循环寿命、自放电率、安全功能等;(2)电池管理系统:具备电池状态监测、均衡管理、安全保护等功能;(3)电池模块及电池组:具有良好的电气功能、热管理功能、结构设计等;(4)电池系统兼容性:与新能源发电系统、储能逆变器等其他设备具有良好的兼容性。4.2储能逆变器选型与技术要求本节主要介绍储能系统中储能逆变器的选型及技术要求。4.2.1逆变器类型选择(1)双向逆变器:可同时实现充放电功能,适用于新能源发电与储能一体化系统;(2)单向逆变器:仅具备单向充放电功能,适用于独立储能系统。4.2.2技术要求(1)功率容量:根据储能系统容量及充放电需求进行选型;(2)效率:高效率,降低系统损耗;(3)稳定性:具备良好的电压、频率稳定性,适应复杂电网环境;(4)保护功能:具备过载、短路、过压、欠压等保护功能;(5)通信接口:与储能管理系统、新能源发电系统等设备实现数据交互。4.3储能管理系统选型与技术要求本节对储能管理系统(EMS)的选型及技术要求进行详细阐述。4.3.1管理系统类型选择(1)集中式EMS:适用于大型储能电站,具备集中监控、管理等功能;(2)分布式EMS:适用于小型储能系统,具有模块化、灵活性等特点。4.3.2技术要求(1)数据采集与处理:实时采集系统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2)能量管理:优化储能系统充放电策略,提高系统经济性;(3)设备监控:实现对关键设备的实时监控,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4)故障诊断与处理:对系统故障进行诊断和处理,降低故障影响;(5)通信接口:与其他系统设备实现数据交互,便于系统集成。4.4辅助设备选型与技术要求本节主要介绍储能系统中的辅助设备选型及技术要求。4.4.1辅助设备类型选择(1)电气设备:如断路器、接触器、隔离开关等;(2)热管理设备:如散热器、冷却风扇等;(3)结构设备:如机柜、支架等;(4)其他辅助设备:如消防设备、监控系统等。4.4.2技术要求(1)电气功能:满足系统电压、电流等电气参数要求;(2)热管理功能:保证设备在合理温度范围内运行;(3)结构设计:具备良好的强度、刚度及防腐蚀功能;(4)安全性: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安全标准;(5)可靠性:设备寿命长,故障率低。第5章储能设施建设与施工技术5.1设施建设前期准备5.1.1项目立项与审批在进行储能设施建设前,需完成项目立项及审批工作,保证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新能源政策及发展规划。5.1.2场地选址与规划根据项目需求,进行储能设施场地的选址与规划,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交通便利、配套设施等因素。5.1.3技术方案论证组织专家对储能设施建设的技术方案进行论证,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5.1.4施工图纸设计根据技术方案,完成施工图纸设计,包括储能设施的结构、电气、控制系统等部分。5.1.5施工队伍选择与培训选择具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并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保证施工质量。5.1.6施工材料与设备准备根据施工图纸和工程量清单,采购合格的施工材料、设备,并保证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5.2设施建设施工技术5.2.1土建工程按照施工图纸进行土建施工,包括基础、主体结构、屋面及室内外装修等。5.2.2电气工程进行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包括电缆敷设、配电柜、变压器、开关设备等。5.2.3控制系统完成储能设施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保证其稳定、可靠运行。5.2.4储能设备安装根据设备厂家提供的安装说明书,进行储能设备的安装,包括电池组、逆变器、能量管理系统等。5.2.5系统集成与调试对储能设施各组成部分进行集成,并进行系统调试,保证整体功能达到设计要求。5.3设施建设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管理5.3.1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标准,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监督、检查。5.3.2安全管理制定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预防安全的发生。5.3.3环境保护加强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5.4设施建设验收与投运5.4.1工程验收组织相关部门对储能设施建设进行验收,包括工程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5.4.2投运前检查对储能设施进行全面检查,保证设备、系统运行正常。5.4.3投运完成储能设施的投运,进行实际运行测试,验证其功能及可靠性。5.4.4售后服务与运维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对储能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证其长期稳定运行。第6章储能系统并网与调度策略6.1储能系统并网技术要求6.1.1电压与频率适应性储能系统需满足电网电压与频率的稳定性要求,能够及时调整输出功率,以适应电网运行参数的变化。6.1.2并网接口技术分析并网接口关键技术,包括并网逆变器、滤波器等设备的设计与选型,保证储能系统能够高效、稳定地与电网互联。6.1.3安全与保护措施针对储能系统并网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设计相应的保护装置和措施,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6.2储能系统调度策略6.2.1储能系统调度目标分析储能系统调度的主要目标,包括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优化能源结构等。6.2.2储能系统调度方法介绍储能系统调度的常用方法,如预测调度、实时调度、优化调度等,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6.2.3多时间尺度调度策略针对不同时间尺度的储能系统调度需求,提出相应的时间尺度调度策略,以实现储能系统的高效运行。6.3储能系统参与电力市场运营6.3.1电力市场运营机制分析电力市场运营的基本原理和机制,为储能系统参与电力市场运营提供理论依据。6.3.2储能系统市场定位明确储能系统在电力市场中的角色和功能,如提供辅助服务、参与能量市场等。6.3.3储能系统市场运营策略提出储能系统在电力市场运营中的策略,包括报价策略、参与市场交易策略等。6.4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应用6.4.1微电网概述介绍微电网的基本概念、结构及运行原理,为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应用提供背景。6.4.2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的作用分析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关键作用,如平衡供需、提高供电可靠性、优化能源结构等。6.4.3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的配置与调度针对微电网的特点,提出储能系统的配置方法和调度策略,以实现微电网的高效、稳定运行。第7章储能系统安全与运维管理7.1储能系统安全风险分析7.1.1电池安全风险电池热失控与火灾风险电池漏液与腐蚀风险电池功能衰减与不一致性风险7.1.2系统集成安全风险设备安装与布线安全隐患接口兼容性与通信故障风险数据采集与监控安全风险7.1.3环境与应用场景风险环境适应性风险操作与维护人员安全风险外部因素如雷击、洪水等自然灾害风险7.2储能系统安全防护措施7.2.1电池安全防护采用安全功能优良的电池技术与材料电池管理系统(BMS)设计优化电池热管理与火灾防控措施7.2.2系统集成安全措施设备选型与布线符合安全标准强化接口与通信协议的安全功能建立完善的数据监控与预警机制7.2.3环境与应用场景安全措施储能系统适应性设计与防护操作与维护人员的安全培训防雷、防洪等自然灾害防范措施7.3储能系统运维管理策略7.3.1运维管理体系建立制定运维管理流程与操作规程建立运维人员职责与培训体系运维质量管理与绩效考核7.3.2储能系统运行监控实时数据采集与远程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分析与预测故障预警与预防性维护7.3.3储能系统维护保养定期检查与维护计划电池功能评估与更换策略系统升级与功能优化7.4储能系统故障处理与应急响应7.4.1故障诊断与处理流程故障分类与诊断方法故障处理流程与操作指南应急设备与物资准备7.4.2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制定不同故障类型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与培训应急预案的持续优化与更新7.4.3应急响应协调与指挥建立应急响应组织架构与职责分配应急资源协调与调度事后调查与经验总结交流第8章储能技术在新能源发电侧的应用8.1发电侧储能应用场景与需求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储能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发电侧储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及其需求分析。针对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储能系统在发电侧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提高新能源发电的利用率。结合各类新能源发电特性,分析发电侧储能的需求,包括调峰、频率调节、备用容量等方面的需求。8.2发电侧储能系统设计及优化本节主要讨论发电侧储能系统的设计方法和优化策略。从系统架构、设备选型、能量管理等方面介绍储能系统的设计原则,以保证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针对发电侧储能系统运行中的功能瓶颈,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如提高能量利用率、降低损耗、延长设备寿命等。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储能系统设计及优化的实践效果。8.3发电侧储能设备选型与施工本节着重介绍发电侧储能设备的选型原则和施工要求。分析各类储能设备的功能指标,如功率、容量、效率、寿命等,为设备选型提供依据。根据发电侧储能系统的实际需求,选取合适的储能设备,保证系统功能与经济效益的最优化。阐述储能设备的施工要求,包括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等方面,以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8.4发电侧储能并网与调度策略本节主要探讨发电侧储能系统在并网运行过程中的调度策略。分析储能系统并网运行的关键技术,如并网控制、功率分配、电压调节等。结合实际运行需求,提出发电侧储能的调度策略,包括优化能源利用、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等方面。介绍发电侧储能系统在并网调度过程中的应用实例,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第9章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网侧的应用9.1电网侧储能应用场景与需求本节主要分析新能源电网侧储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及其需求。新能源发电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的稳定性和调峰能力面临严峻挑战。储能技术在电网侧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9.1.1电网侧储能应用场景(1)新能源发电并网:储能系统可减少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提高新能源发电并网质量。(2)调峰调频:在电网负荷高峰期,储能系统放电,满足负荷需求;在负荷低谷期,储能系统充电,吸收多余电力,实现电网调峰。(3)电力辅助服务:储能系统可提供调频、备用、黑启动等电力辅助服务,提高电网运行效率。9.1.2电网侧储能需求(1)提高新能源发电并网比例:新能源发电规模的扩大,对电网侧储能的需求日益增加。(2)提升电网调峰能力:储能系统可提高电网调峰能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3)优化电力系统运行:通过储能系统参与电力辅助服务,降低系统运行成本,提高电力市场竞争力。9.2电网侧储能系统设计及优化本节重点探讨电网侧储能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架构及优化方法。9.2.1设计原则(1)安全性:保证储能系统在设计、运行及维护过程中满足安全要求。(2)可靠性:保证储能系统在规定寿命期内稳定运行,降低故障率。(3)经济性:合理选择储能设备,降低系统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9.2.2系统架构电网侧储能系统主要包括电池系统、PCS(功率变换系统)、EMS(能量管理系统)等组成部分。9.2.3优化方法(1)容量配置优化: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容量,提高系统功能。(2)控制策略优化:通过优化储能系统控制策略,实现电网侧储能的高效运行。9.3电网侧储能设备选型与施工本节主要介绍电网侧储能设备选型及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9.3.1设备选型(1)电池类型:根据项目需求,选择锂电池、铅酸电池等不同类型的电池。(2)PCS:根据储能系统功率需求,选择合适的PCS设备。(3)EMS:选用具有数据采集、监控、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