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5/23/wKhkGWeIZ1GAK9ZAAADIe15OO7E740.jpg)
![《再别康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5/23/wKhkGWeIZ1GAK9ZAAADIe15OO7E7402.jpg)
![《再别康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5/23/wKhkGWeIZ1GAK9ZAAADIe15OO7E7403.jpg)
![《再别康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5/23/wKhkGWeIZ1GAK9ZAAADIe15OO7E7404.jpg)
![《再别康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35/23/wKhkGWeIZ1GAK9ZAAADIe15OO7E74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
别
康
桥-----徐志摩学习目标1、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2、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感情的特点。3、了解《再别康桥》的“三美”。(①绘画的美②音乐的美③建筑的美)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康桥即剑桥,1920年至1922年,徐志摩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
写作背景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寻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11月6日,在归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走进作者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新月派代表诗人,与闻一多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其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那拉》《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等。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徐志摩爱恋林徽因。>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他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率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耗传来,胡适连呼:“天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再别”,第二次别离;“康桥”,现在译为剑桥,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诗人曾在这里留学,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因此,他对康桥一往情深。从诗题来看,本诗是对诗人第一次离别康桥时所作的诗歌《康桥再会罢》的呼应。题目解说结构全解:再别康桥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轻轻的我走了轻轻的我来了轻轻的招手河畔上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悄悄的我走了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作别母校生离愁泛舟康桥来寻梦悄悄离去心忧伤离愁别绪依恋母校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以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闻、所思,展现康桥的秀丽风光,表达了对母校热爱、依依惜别的深情。诗歌主题:1.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2.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语言美)(意境美)鉴赏.品味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品味节奏
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夕阳西照,给康河边的柳树披上了一层华丽的金衣,就像那盛装的新娘,在康河柔柔的水波中摇曳着身姿。
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画面概括挥手作别图金柳荡漾图青荇招摇图梦满清谭图
寻梦放歌图康桥沉默图悄悄离别图把握意象,体悟情感
不舍对什么不舍?(意象把握)找一找!!!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天上云彩星辉地上金柳榆阴水中青荇水草意象把握意象,体悟情感意象赏析示例意象赏析示例意象赏析示例意象赏析示例难舍难分欢喜和眷恋更加欢喜和眷恋对康桥永久的眷恋感情达到高潮情绪低落静思默想悄悄作别情感变化过程新诗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闻一多《诗的格律》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
节奏感强。回环复沓。诗的意象多采用有色彩的事物,显得色彩斑斓。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绘画美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让整个画面动了起来。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四行,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参差中见整齐,给人以美感。建筑美暗喻:比喻的一种,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而用“是、成、就是、成为、变为”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如“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荷叶成了一把把撑开的小伞”。也叫隐喻。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如、像、似、好像、恰似、仿佛等。借喻: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新月派与“三美”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成立于1923年,它受印度诗人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很大,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三美偶
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拓展阅读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偶
然拓展阅读对旧情采取一种洒脱的态度,而不是如怨鬼似的纠缠;对昔日的感情取一种理智的态度,而不是任情沉溺,不能自拔。因此,读这首诗,能使忧愁与痛苦像轻烟一样飘散。有一位女学生说她曾经遇到一次感情上的打击,全因为看到这首《偶然》,才渡过了那个难关。的确,这首诗表现了一种飘逸潇洒的美,传达出一种飘逸又潇洒的情怀。沙
扬
娜
拉——致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拓展阅读沙扬娜拉拓展阅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以花喻人,尽显风流。能让读者想象感觉到一位貌美如花的日本女郎,亭亭玉立的站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产生无尽美好的遐想。诗的后句"道一声珍重”句的重叠往复,还有“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表达出作者和日本女郎告别时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别愁离。⑴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2)我们从诗歌中体会到什么感情?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接下来,就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B(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1.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当堂训练2.对《再别康桥》前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听课评课记录2
-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听课评课记录2
- 2022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3课时听课评课记录
- 听评课记录表1年级
-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听课评课记录
- 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图形的全等》听评课记录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 命题与证明》听评课记录
- 小学二年级乘法口算练习题
- 五年级分数乘法口算题卡
-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听课评课记录: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二课时活出生命的精彩
- 危险化学品目录2023
- TSXDZ 052-2020 煤矿矿图管理办法
- GB/T 7631.18-2017润滑剂、工业用油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18部分:Y组(其他应用)
- 2022年第六届【普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
- GB/T 14258-2003信息技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
- 政府资金项目(荣誉)申报奖励办法
- 最新如何进行隔代教育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 当前警察职务犯罪的特征、原因及防范,司法制度论文
- 奥特莱斯专题报告(经典)-课件
- 《新制度经济学》配套教学课件
- 计算机文化基础单元设计-window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