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2025年1月7日时长:150分钟分值:150分命题人:高三语文组校对人:高三语文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近些年,人工智能的算法不断完善,版本迭代更替加速,特别是它与大数据系统的对接,使得基于智能创作平台生成的“虚拟作者”大量涌现,诗文本的数量与质量迎来双线飙升。尤其是,机器人“小冰”“小封”先后推出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万物都相爱》,加上近期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在词句分析能力方面的进化,让人领略到工具理性与自动化技术结合产生的威力。机器人写诗现象在触发人们的惊叹之余,也开始令更多人反思文学媒介化、产业化生产所导致的问题,其聚讼的焦点便是:机器写的诗是否具备诗的自足性,仿诗、类诗属于“诗”还是“非诗”?人工智能具有永生性,它的不断通过学习趋于完美的特质,恰恰使其离“仿人类主体”的目标愈发偏远。因为真实的写作者都不是完美的个体,他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无从被“编辑”或“优化”,故而才会痴迷于对死亡、孤独这类话题的不懈追求。人类诗歌的一个核心母题,便是呈现人自身的精神“不完美”,比如恐惧、忧伤、愁怨,等等。缺乏情感意识的人工智能拟造出的孤独书写、死亡意识、痛感叙事,是把人类基于体验获得的生命感性与思想灵性,固化为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因此很多作品缺乏精神感染力和审美共通感,也无法抵达非理性想象力、潜意识、直觉等需要经历命运磨砺才能顿悟的“真实”。微软科学家曾预言,人工智能发展下一步的突破重点之一,就是为其赋予情感,即人工智能创造。这相当于承认了人工智能目前还不能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像人类作者那样演绎一个生命主体独特的呼吸节奏,拟现主体经验和深层记忆“历史化”的进程。因为不具备人的“意向性”,缺乏主体情思的人工智能诗歌疏离了基于“生活感悟、精神信仰、历史意识、哲学思辨一类富含人文逻各斯底色的想象品格”(欧阳友权语),其计算、推演出的是“不自足”的拟真文本,即使模仿度再高,也难以企及“诗”的人文内核。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人工智能诗文本仍属于“非诗”。(摘编自卢桢《人工智能写诗难以企及“诗”的人文内核》)材料二:人文学界对AI诗歌的讨论,往往围绕“AI能否写诗”展开。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首先,如果将诗定义为真情实感的抒发,那么当前的AI确实无法写诗。因为真情实感意味着拥有心智,这样的“强人工智能”迄今尚未出现。不过,即便出现“强人工智能”,写的未必就是人类可理解的诗。因为“强人工智能”和人类是完全不同的智能体,它甚至可能没有个体意识。那么,AI能不能写诗?答案是肯定的。AI完全有可能写出以假乱真的诗。事实上,AI诗歌比其创作的日常语言更容易通过图灵测试(测试是否为人类的语言)。因为后者必须考虑现实经验,在拟真度上有很高的要求。AI没有身体,无法掌握人类的动作顺序,在叙述时难免露出破绽,“具身认知”仍然是AI自然语言面临的难题。诗歌可以回避这一点,因为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目的主要在于审美而非实用。它可以采用片断化,陌生化的笔法,像“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样的经典诗句,我们就很难用日常的线性时间和因果逻辑去理解,而这样的创作特点恰恰消解了AI面临的障碍。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是,如何提高AI诗歌的质量?2018年以来,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和GPT基于Transformer算法取得重大突破。简单来说,其原理是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向量,根据词语之间发生关系的概率,模仿资料库中的文本。这里就有文本细化的问题。如果文本数量过于庞大,比如以全唐诗为资料库,其中包含了大量相异甚至冲突的风格,AI在学习过程中被不同方向的多力拉扯。写出的诗歌就会平庸驳杂——用文论术语来说就是“缺乏面目”。要克服这一点,需要对AI进行风格化训练。开发者应通晓诗歌,精心挑选风格相似的诗作为AI学习的素材。仅仅根据时代划分是不够的,诚如钱钟书所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人中有开宋调者,宋人中也有承唐音者,开发者需要更加细致的甄别。以目前市面上一个旧体诗AI为例,开发者用晚清盛行的“同光体”进行专项训练,取得了不俗的效果。诗歌创作向来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么,AI写诗对人类究竟有什么意义?通常意义上的辅助功能,AI已进化至较为成熟的阶段。对于诗来说,词语的重组往往会生成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许AI生成的一些句子,能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甚至成为诗歌发展中的吉光片羽。德国诗评家胡戈·弗里德里希认为,诗歌“背离惯常的物象与俗常的情感,放弃受限定的可理解性,代之以多义性的暗示,以期让诗歌成为一种独立自主、指向自我的构成物,这种构成物的内容不依赖于对世界的某种摹写、对感情的某种表达。”从这个维度上说,未来AI有可能开拓出新的诗歌类型和风格。(摘编自程羽黑《人工智能或能开拓出新的诗歌风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实写作者自身精神不完美背后的情感意绪等,恰恰是目前AI诗歌作品缺乏的“真实”。B.AI写诗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更新中不乏惊艳表现,但人工智能写作的局限性依然存在。C.对于AI写诗,若提供给人工智能越多风格的诗歌作品,它就越可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D.诗歌语言富有多义性的暗示等特点,这为AI写诗开拓新的诗歌类型和风格提供了可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围绕“AI能否写诗”的话题,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论述,结构严谨。B.材料一作者列举“小冰”“小封”推出诗集,主要论证人工智能不断通过学习趋于完美特质的观点。C.两则材料均运用了引用论证,这对文章表达简练准确丰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D.语言模型BERT和GPT基于Transformer算法取得重大突破,使AI诗歌质量可与人类的诗作媲美。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机器人写诗触发人们的惊叹,说明部分AI诗歌文本在意义结构和艺术美感方面可能达到了高阶层次。B.诗歌是人类真情实感的抒发,人工智能即使发展到极高水平,也不能创作出人类可以理解的诗歌作品。C.如果开发者对人工智能进行风格化诗歌训练,它就有可能创作出颇为惊艳的诗歌作品,取得不俗效果:D.由于诗歌往往并不拘泥于线性时间和因果逻辑,所以。AI诗歌比其创作的日常语言更容易通过图灵测试。4.在日益精进的技术面前,目前人工智能写诗依旧难以企及“诗”的人文内核。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其原因。5.下列两首诗歌,分别是近代诗人陈三立五律诗《夜舟泊吴城》的原作与利用旧体诗AI创作的拟作。你认为哪一首诗是AI拟作?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甲夜气冥冥白,斜阳黯黯红。城衔山落照,树出水生风。芳草王孙外,孤舟客思中。行吟不能寐,剖血答天公。乙夜气冥冥白,烟丝窈窈青。孤篷寒上月,微浪稳移星。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醒。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教材内容编入文本)文本一:亮剑都梁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公路两侧的土沟里,他们身上盖着枯草,既能御寒又能隐蔽。李云龙看见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部队已经进入潜伏位置三个小时了,李云龙也冻得两排牙在不停地撞击,他隔着单衣摸摸肚皮,手感有些不对,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脏六腑全冻站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铠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日军的汽车队出现了,头车的驾驶棚顶上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车厢里满载着荷枪实弹穿着黄色粗呢大衣戴着皮帽的日本鬼子,而卡车竟有十几辆。这时,随风传来了日军士兵的歌声。懂些日语的政委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军歌,老李,情况有变,这不是日本驻山西的部队,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兵力得有两个中队,和咱们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敌人把胸脯送到咱们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缩回来?李云龙一挥手,警卫员拉响了预先埋好的地雷。轰的一声,第一辆车被炸得粉碎,汽车的碎片、日军士兵破碎的肢体纷纷扬扬从天上落下。路边的枯草在一瞬间被掀开,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现了。部队潮水般冲上公路,顷刻间,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枪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性起的吼声响成一片……按照战前团党委的决定:团长、政委应坚守指挥位置,绝不允许参加白刃战。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赵刚虽然参加过不少次战斗,但这种硬碰硬的白刃战还是第一次碰上,眼前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使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贲张。赵刚拎着驳壳枪,望见二连长张大彪正和日军中尉对峙,举枪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了:老赵,千万别开枪,咱们今天玩儿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龙不能让鬼子笑话咱不讲规矩。赵刚不屑地说:和鬼子讲什么规矩?我看你脑子有病,时间紧迫,快开枪打死这个鬼子,赶快打扫战场……李云龙固执地说:不行,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我李云龙往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能让鬼子笑话我的部队没拼刺刀的本事,这有损我的名誉。现在是单打独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李云龙两腿叉开,双手拄着鬼头刀在旁边若无其事地观战,嘴里还啧啧评论着: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屙屎。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我先逗这小子玩会儿,总得让人家临死前露几手嘛。只见他一侧身躲开了对方的突刺,身子扑倒在地,砍刀贴着地皮呈扇面掠过,日军中尉突然惨叫一声,他呈弓箭步的左脚被锋利的砍刀齐脚腕砍断,顿时失去支撑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张大彪闪电般翻腕就是一刀,日军中尉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白刃战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莜家义男得到消息时正下围棋,他先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又暴怒地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他愤怒的是,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竟敢率先攻击一流的关东军部队……(节选自《亮剑》第三章,有删改)文本二:百合花茹志鹃1946年的中秋。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背上背包,跟通讯员走了。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着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的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文本二开篇的环境描写突出了环境的清新自然,也暗示了人物心情。B.“五脏六腑”仿佛“冻结在一起”的李云龙,自嘲穿上了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的铠甲,表现了他作为八路军将领的乐观与幽默。C.文本一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震惊”“痛心”“血脉贲张”等复杂心理变化侧面塑造了八路军战士们撼人心魄的英雄群像。D.两篇小说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李云龙张嘴就骂的“土匪式语言”,和文本二中“我”和通讯员的对话彰显了不同的人物性格。7.对文本一中李云龙和赵刚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紧张战斗描写中插入争论,使情节陡生波澜,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B.李云龙不赞成用枪,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只有用实力打垮敌人,才能震撼侵略者。C.赵刚认为,敌我实力悬殊,开枪打死敌人,快速结束战斗,保存实力,不用讲什么规矩。D.张大彪与日军中尉决斗的结果,印证了李云龙的主张,凸显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形象。8.“己不如人,勇于亮剑”是“亮剑精神”的内核,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体现的“亮剑精神”。9.同样是写战争,《亮剑》显示了革命的现实主义,《百合花》显示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请选取三个角度简要比较分析。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教材内容编入情景类)。材料一:庄宗既好俳优,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第二十五》)材料二: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老子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昔者卫侯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名,曰:“卫侯辟强。”周行人还之曰:“启强、辟强,天子之号也,诸侯弗得用。”卫侯更其名曰煅,然后受之。故善守上下之分者,虽空名弗使逾焉。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节选自贾谊《新书·审微》)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大功始A就B封赏C未及D于一人E而先F以伶人为G刺史H恐失天下心。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指犒劳,慰劳,与《屈原列传》“故劳苦倦极”中的“劳”字含义不相同。B.格,指搁置,推脱,与《大学之道》“致知在格物”中的“格”字含义不相同。C.伐,进攻,与《屈原列传》“其后秦欲伐齐”中的“伐”字含义相同。D.墨子,墨家创始人,善辩,主张“兼爱、非攻”,对古代逻辑学形成有重要贡献。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宠幸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去了,唐庄宗因此而兴兵伐梁,灭梁后救出周匝并重赏了他。B.郭崇韬认为若先封赏伶人会丧失人心,庄宗虽认可此言,但执意封赏,可见他刚愎自用。C.人们登上高处喜欢眺望,看到了深渊就想去探看,其实这并非人性使然,而是地势作用。D.管仲、老子和俗语三者表达了相同意思,即要扼杀事物可能出现的不良苗头,防患未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2)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14.材料二中说“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此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联系实际类)酹江月胡世将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②,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注】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②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交代了当时神州陆沉的局势,面对如此形势,诗人不由地联想起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韩琦二人。B.“塞马晨嘶,胡笳夕引”两句,有西北战场特有的边塞气氛。南宋词大都作于东南半壁,如此篇出于西北川陕前线的绝少。C.诗歌运用典故,含蓄自然。借用张良、萧何、韩信这“汉家三杰”辅助刘邦的典故,表达诗人认为自己绝不逊色的自信和豪迈。D.这首诗格调沉郁,气势雄浑,激扬慷慨,震撼人心。末尾诗人写自己怒发上指,栏杆拍遍,流露出了无法平复的激烈情怀。16.以功业论,胡世将称不上千古名将,但此诗不乏阃外边帅的气度。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既深且巨”的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教材改编题)王安石“农人调笑追寻壑”的诗句,化用的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句句意。(2)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一家奶茶店生意火爆,人们纷纷跟风开店,但很多因为经营不善最终关门大吉,这种现象可以用《种树郭橐驼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形容。(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引用《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作答时,顺势从中引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石钟山记》中,苏轼非常欣喜于自己的发现,他引用典故向苏迈描摹石钟山发出的动人声响,其中和晋大夫魏绛有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5)《登泰山记》(作者:____________)中,“而雪与人膝齐”一句通过对比,写出了日观峰附近积雪之厚,照应了前文的“____________”,再次突显了天气的恶劣。(6)辛弃疾在《》中,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描写青山之遮与江水之流的对立冲突,表现客观规律的不可抗拒的道理。(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用“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保持思维对于官场的独立性,是稷下学宫的生命。不参政,却问政。稷下学宫的自由思维,成为常常向朝廷进谏或朝廷征询的内容。朝廷对稷下学者的态度很谦虚,而稷下学者也可以随时去找君主。孟子是稷下学宫中很受尊重的人物,《孟子》一书中提到他与齐宣王讨论政事就有十七处之多。齐宣王开始很重视孟子的观点,后来却觉得不切实用,没有采纳。但这种转变,并没有影响孟子在学宫中的地位。齐国朝廷最感兴趣的是黄老之学,几乎成了稷下学宫内的第一学问,但这一派学者的荣誉和待遇也没有因此比其他学者高。①后来三为“祭酒”执掌学政而成为稷下学宫“老师中的老师”的荀子,并不是黄老学者,②。他的学生韩非子则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由于统治者的取舍并不影响各派学者的社会地位和言论自由,稷下学宫里的争鸣也就有了平等的基础。彼此可以争得很激烈,③似乎已经,但最后还是达到了共生互补。甚至,一些重要的稷下学者到底属于什么派,越到后来越难以说清楚了。学术争论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各派充分地展开自己的观点之后,又遇到了充分的驳难。结果,谁也不是彻底的胜利者或失败者,各方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同上一个等级。④我们在现代争取了很久的学术梦想,原以为是多么了不起的新构思呢,谁知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就实行了,而且实行了一百多年,直至秦灭六国才被迫终止!18.下列句子中的“到底”与文中加点的“到底”,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要将调查工作进行到底。B.他说的到底是否属实?C.我们到底把你盼来了。D.冬天到底是冬天,连阳光都是无力的。19.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①句中的“祭酒”和《哦,香雪》中的“北京话”两处引号作用不相同。B.②句横线处如填写“而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可以照应前后文,使语意连贯。C.③句横线处可填成语“水火难容”“格格不入”,和后文的“共生互补”形成对应。D.④句中的“学术梦想”根据文意是指知识分子基于学术的自由争鸣与融合。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商周青铜器纹饰系统性很强,其基本特性是对称性,这一审美法则反映了中国先民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古人将事物分为阴阳、高下、明暗等相互对应的要素,从而进行思考。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对称思想。《国语》中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是古人对美的一种定义,其本意也是讲究对称之美。对称是一种结构,使得物体可以被分割成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几部分,或者使物体按照边界、中心呈现类似重复。你如果沿着北京天坛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这座沿着道路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展现了令人折服的庄严与肃穆,这是反射对称的例子。始建于公元前447年的帕特农神庙,无论从前方还是侧面看,都是对称的,而它的柱子呈周期分布,体现了一种平移对称的美。你如果在春暖花开的时节走进公园,会看到斗丽争妍的鲜花大都是对称的。比如,冬乌头就是旋转对称的。有些花还带有更多的对称,比如大丽花,除了旋转对称,还有一种由内而外、层次鲜明的对称。对称的叠加让花朵更加艳丽。以数学思维看,上面的所有例子,都包含着一个保持物体形状或模式不变的等距群。明显地,这样的等距群把物体分成了相同的几个部分。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有时候残缺对称会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出现。比如,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的西门三角楣上的雕塑,它的外轮廓呈现出反射对称性,并且中线两边的塑像数量相等,可是两边的塑像却有着很大差别。这是反射对称的变体。21.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图像的对称类型。A.
B.
C.
D.22.请依据材料内容,分别从美学思维和数学思维角度给“对称”下一个简要定义。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持续,最慢的步伐不是小步而是徘徊。(薛飞作)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年1月12日高中语文作业》参考答案1.C2.C3.B4.①人工智能写诗是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逻辑,难以产生精神感染力和审美共通感。②人工智能写诗并非生命主体的真情实感,难以真实地表达情感思维与思想灵性。5.甲。依据:①违背日常生活线性时间逻辑,且跳跃不合情理。甲诗由夜气而及夕阳、落照、芳草、客舟,昼夜时间颠倒。而乙诗由夜气写到月、星、灯火、角声,自然贴切。②生造词语,内容驳杂,缺乏面目。如“树出水生风”“剖血答天公”与诗歌意境风格不相协调,而乙诗则情境合一,和谐统一。③情感表达不够明确。如甲诗颈联表达了“客思”,但尾联行吟难寐后却说“剖血答天公”,情感拔高无所依托。而乙诗“中兴略”则有胸藏谋略,力图救亡的情愫,更加具体明确。④细节描写生硬信屈。如乙诗领联写孤篷凉月,轻浪拍舟,细腻自然,“寒”字语涉双关,融入写作主体情思;甲诗领联则显得生硬造作。【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诗歌创作中的能力与局限。材料一指出,尽管AI在技术上不断进步,但其缺乏人类情感和精神深度,难以达到诗歌的人文内核。材料二则认为AI可以创作出形式上接近人类诗歌的作品,但需通过风格化训练提高质量。文章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AI诗歌的潜力与不足,并提出未来可能开拓新诗歌风格的可能性。整体论述严谨,观点鲜明。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若提供给人工智能越多风格的诗歌作品,它就越可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错误,根据材料二中“这里就有文本细化的问题。如果文本数量过于庞大,比如以全唐诗为资料库,其中包含了大量相异甚至冲突的风格,AI在学习过程中被不同方向的多力拉扯。写出的诗歌就会平庸驳杂——用文论术语来说就是‘缺乏面目’”可知,AI人工智能并非越多占有不同风格作品就越可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而是应该要针对性地进行风格化训练,才能创作更好的作品。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论述”错误,从行文脉络来看,材料二依次从“AI能不能写诗”“如何提高AI诗歌的质量”“AI写诗对人类究竟有什么意义”三个角度展开,并非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B.“主要论证人工智能不断通过学习趋于完美特质的观点”错误,材料一使用“小冰”“小封”推出诗集的内容,是为了论证“工具理性与自动化技术结合产生的威力”而非“论证人工智能不断通过学习趋于完美特质”。D.“使AI诗歌质量可与人类的诗作媲美”错误,“语言模型BERT和GPT基于Transformer算法取得重大突破”只是为能创作出可与人类的诗作媲美的AI诗歌提供了重要条件,还应该与风格化训练等相结合。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推断和辨析能力。B.“也不能创作出人类可以理解的诗歌作品”错误,结合材料二中“即便出现‘强人工智能’,写的未必就是人类可理解的诗”,以及全文所呈现的内容可知,目前不少AI诗作在诗艺上达到了高阶层次,并非都不能理解。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第二段重点论述人工智能写诗是把人类基于体验获得的生命感性与思想灵性固化为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很多作品因此缺乏精神感染力和审美共通感,无法抵达非理性想象力、潜意识、直觉等需要经历命运磨砺才能顿悟的“真实”。②材料一第三段重点强调创作主体的情思。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意向性”,缺乏主体情思。其诗歌疏离了富含人文逻各斯底色的想象品格,计算、推演出的是“不自足”的拟真文本,难以企及“诗”的人文内核。因为人类诗歌的核心母题是呈现人自身的精神“不完美”,而人工智能缺乏情感意识,无法真实地表达情感思维与思想灵性。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判断甲诗是AI拟作的依据如下:①时间逻辑问题:甲诗先是“夜气冥冥白”,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接着却出现“斜阳黯黯红”,直接从夜晚跳到了夕阳时分,这种昼夜时间的颠倒违背了日常生活的线性时间逻辑。而乙诗按照时间的自然推进,从夜晚的初始景象“夜气冥冥白”,到月亮升起“孤篷寒上月”,再到出现星星“微浪稳移星”,最后看到“灯火喧渔港”,整个时间线索清晰自然贴切,符合人们对夜晚不同时段的认知和感受。②词语及风格问题:甲诗中存在一些与整体意境风格不协调的生造词语。比如“树出水生风”,表述较为生硬,破坏了诗歌的整体美感和连贯性。“剖血答天公”更是生造感十足,与诗歌通常追求的含蓄、典雅的风格相去甚远。乙诗则情境合一,和谐统一,每一句都能很好地融入整体意境中,如“孤篷寒上月”,通过“寒”字既描绘了月亮的清冷,又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或环境的凄凉,细腻地融入了写作主体的情思。③情感表达问题:甲诗的情感表达模糊且缺乏连贯性。颈联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思念之情,但尾联却突然将情感拔高到一种激烈而又难以理解的程度,“剖血答天公”让人摸不着头脑,情感的转变没有合理的铺垫和依托。乙诗中如“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表明作者胸藏谋略,有力图救亡的情愫,这种情感有具体的指向,与整首诗的意境和主题相契合。④细节描写问题:乙诗的细节描写细腻自然,如“孤篷寒上月,微浪稳移星”描绘了孤舟之上,月亮洒下清冷的光辉,微浪轻轻推动着星星的倒影,画面感极强。“寒”字不仅从视觉上表现了月亮的清冷,还从心理上给人一种孤独、凄凉的感觉。而甲诗中“城衔山落照,树出水生风”虽有一定的画面感,但“树出水生风”的描写让人感觉牵强,缺乏自然之美和真实的情感体验。6.C7.A8.①八路军战士们营养不良,衣衫单薄,在武器体力明显弱于对方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亮出了军人之剑,维护了民族利益。②八路军将领李云龙面对一流的关东军部队,毫不畏惧,果断决定进攻,表现了勇气与能力、态度和行动高度统一的亮剑精神。③张大彪身已负伤,依旧亮剑与日军中尉决斗,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勇气与魄力。9.①环境描写上:《亮剑》故事发生在寒意透骨的晋西北的群山中,作战环境极其恶劣;《百合花》故事,路途等环境描写清新优美,充满诗情画意。②场面描写(情节)上:《亮剑》正面详写两军白刃战的残酷战斗过程,场面惨烈悲壮;《百合花》淡化战斗过程,重点展现“通讯员护送‘我’”(通讯员和新媳妇的互动)等生活细节。③形象塑造上:《亮剑》着重塑造八路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不怕牺牲,突出他们充满血性的一面;《百合花》着重塑造了有血有肉的通讯员和普通鲜活的新媳妇,突出了他们身上的人性之美。④主题表达上:《亮剑》要歌颂的是中国军人面对强敌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需要通过正面战场的残酷搏杀来体现主题;《百合花》主要赞美的是军民鱼水情和战争中的人性之美,所以可以淡化战争以突出主题表达。⑤语言风格上:《亮剑》语言通俗质朴,个性化口语令人感到粗犷而豪迈;《百合花》语言清新淡雅,人物对话富有生活气息,令人感到纯净而唯美。【导语】《亮剑》和《百合花》通过不同风格的叙述以及人物对话,展现了抗战时期的精神与情怀。《亮剑》刻画了个人英雄主义与军人的刚毅,通过生动的对白和细致的战斗描写,弘扬了“亮剑精神”的核心,即面对强敌勇于挑战。《百合花》则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环境刻画,表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战地生活的浪漫,凸显了在困境中的温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两者共同传达出革命时代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意志。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错误。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展开叙述的。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A.“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错误。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是独立团亮剑精神的战果,和白刃战中是否用枪没关系。故没有铺垫作用。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①战士们的“亮剑精神”:根据文章“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可知,八路军战士们营养不良,衣衫单薄,在武器体力明显弱于对方的情况下,但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依然选择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最终取得胜利,展现了军人不畏强敌、勇于亮剑的精神。②李云龙的“亮剑精神”:八路军将领李云龙面对一流的关东军部队,毫不畏惧,果断决定进攻。战斗一打响,李云龙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对手是个日本军曹,最后军曹的身子被李云龙打飞出了两米开外。作为八路军将领,李云龙身先士卒,抄刀斩杀日本军曹。这种勇气不仅体现在他的决策中,也体现在他亲自参与战斗的行动中,展现了他作为将领的责任感和担当。李云龙身上表现了勇气与能力、态度和行动高度统一的亮剑精神。③张大彪的“亮剑精神”:原文写“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张大彪身已负伤,没有让李云龙替换,依旧亮剑与日军中尉决斗,为国家为民族血战到底,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勇气与魄力。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胜利的执着追求,充分体现了亮剑精神的内涵,即在面对强敌时,勇敢地亮出自己的剑,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9.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文本进行比较赏析的能力。①环境描写上:根据“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利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可知,《亮剑》中战斗发生在寒意透骨的群山中,非常符合恶劣环境下作战的场面,展现了八路军战士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作战的艰辛,增强了战争的紧张感和残酷性。这种描写不仅烘托了战斗的激烈,也反映了战士们在艰苦条件下的坚韧与勇敢;根据“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空气里也带着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可知,百合花路途中自然环境描写清新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反映了战争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场面描写上:根据原文“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可知,《亮剑》中详写战斗过程,场面惨烈悲壮。《百合花》淡化战斗过程,重点写通讯员护送“我”,以及通讯员和新媳妇围绕百合花被的互动。通过战场之个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使紧张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③形象塑造上:《亮剑》中“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攻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着重塑造八路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不怕牺牲,突出他们勇敢无畏、充满血性的一面,尽显阳刚之美;《百合花》着重塑造了一个没有姓名却有血有肉,饱满的通讯员和一个刚过门几天,羞涩腼腆、俏皮善良的新媳妇,展示了普通人物身上的人性之美。④主题表达上:《亮剑》要歌颂的是中国军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敢于亮剑、勇于拼搏的斗争精神,“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通过正面战场的战斗中,通过对敌人的无畏冲锋,通过与敌人的残酷搏杀来体现对中国军人的血性的赞美;《百合花》主要赞美以通讯员和新媳妇为代表的人性之美和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更多地关注于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性光辉。通过通讯员和新媳妇的互动,展现了战争中普通人的善良、纯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淡化战争以突出主题表达。⑤语言风格上:《亮剑》的语言风格通俗质朴,使用了大量个性化的口语,展现了人物的粗犷和豪迈。例如,“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李云龙的语言直接而富有冲击力,体现了他作为军人的果敢勇猛和不拘小节。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符合战争题材的紧张氛围。《百合花》的语言则清新淡雅,如“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的环境描写,人物对话自然流畅,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纯净与唯美。这种语言风格使得作品充满了诗意和人情味,突出了战争中的人性之美和军民鱼水情。10.BEH11.C12.A13.(1)怎么能放纵老百姓种庄稼交纳赋税呢!为什么不让你的百姓挨饿空下这块地,以便让我们的天子驰骋打猎?(2)因此,明智的人很早就察觉到产生坏事的根源,能早早地谋划铲除动乱的根源,所以邪恶的事不会在防范之前出现。14.①庄宗滥封伶人,毫无原则,失臣心。②践踏百姓农田,不听县令劝阻,还执意要杀他,失民心。③喜欢阿谀奉承之语,视听被蒙蔽。庄宗对这些都毫不在意,终酿大乱。【导语】文言文材料一呈现了庄宗过分宠信伶人、纵情享乐的情形,指出权力不应被私情所左右,否则可能导致治理失控,并最终失去人心和政权稳固。材料二强调明智的管理者应早察奸邪,防患未然,警示读者谨慎处理细微之事,以避免小事酿成大祸。两者结合,提出为政者需重视小事、防微杜渐的治国原则。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大功刚刚告成,没有一个人受到封官赏爵,却先委任乐官做刺史,恐怕会丧失天下人心。“今大功始就”中,“大功”是主语,“始就”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B处断开。“封赏未及于一人”是主谓句,后面断开;“而”是连词,用于句首,“而”前E处断开。“为刺史”是动宾结构,宾语“刺史”后H处断开。故选BEH。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犒劳,慰劳/辛苦,疲劳。句意:慰劳他的辛苦。/所以疲倦困苦的时候。B.正确。搁置,推脱/推究。句意:于是搁置了这一任命。/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C.错误。含义不同。砍伐/进攻。句意:树木萌芽时不予砍伐。/后来,秦国想要进攻齐国。D.正确。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唐庄宗因此而兴兵伐梁”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可知,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奈何”,怎么;“稼穑”,种庄稼;“饥”,让……挨饿。(2)“蚤”,早,及时;“除”,根除;“前达”,出现在防范之前。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伶人由此用事”“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可知,庄宗滥封伶人,毫无原则,失臣心。②由原文“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可知,践踏百姓农田,不听县令劝阻,还执意要杀他,失民心。③由原文“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而伶人屡以为言”“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可知,喜欢阿谀奉承之语,视听被蒙蔽。庄宗对这些都毫不在意,终酿大乱。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庄宗既喜欢乐舞艺人,又另取艺名自称李天下。从他做王开始,直到做天子时,常常和艺人们在庭中嬉戏,乐官从此专权。唐庄宗在胡柳打仗时,他宠爱的乐官周匝被梁人抓去。后来消灭梁,进入汴京,周匝到马前拜见,唐庄宗见到他很高兴,赐给他金银绸帛,慰劳他的辛苦。周匝回答:“我落到仇敌手中,而能活着回来,是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功劳。希望求得两个州报答这两个人。”唐庄宗都同意任命他们做刺吏。郭崇韬谏阻说:“和陛下共同夺取天下的人,都是英豪忠勇的人。如今大功刚刚告成,没有一个人受到封官赏爵,却先委任乐官做刺史,恐怕会丧失天下人心。不可以这样做!”于是搁置了这一任命。过了一年,乐官们多次提到这件事,唐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答应周匝了,这样做让我羞于见到他们三个人。你说得虽正确,但应为我委屈施行。”最终任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唐庄宗喜好打猎,在中牟打猎时,践踏百姓的农田。中牟县令拦着马恳切谏阻。为百姓请求,唐庄宗发怒,呵叱县令离开。将要杀掉他。乐官敬新磨知道这样做不行,于是率领众伶人追上县令。把县令抓到马前斥责他说:“你身为县令,偏偏不知道我们天子喜欢打猎吗?怎么能放纵老百姓种庄稼交纳赋税呢!为什么不让你的百姓挨饿空下这块地,以便让我们的天子驰骋打猎?你的罪应当被处死!”于是上前请求赶快行刑,乐官们一同附和,唐庄宗大笑,县令得以免死离去。材料二:不能因为善事小就认为它没有好处而不去做,也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就认为它没有害处就去做。但也不是说做了一点好事就足以给国家带来好处,做了一点不好的事就足以给国家带来祸乱。如果不重视事情的开始和萌芽状态,那么最终一定会出现大的祸乱,因此统治者一定要慎重对待。人们登到高处总是要向远处眺望,下临深渊总要向下探看,人的本性并不是具有远望或窥探的特性,是所面临的地势使他们这样的。某些事情有能引发奸邪之情的,某些情势有时会招致祸患,老子说:“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采取防范措施,在没出现动乱前就进行整治。”管仲说:“防患于灾祸形成之前,这是上策。俗话说:‘火势才发生时不予扑灭,到了大火熊熊时又将怎样呢?树木萌芽时不予砍伐,长成参天大树后再砍伐,将会折断斧柄。’用智谋把事情扼杀在刚出现时,是其次的。”情势遇到混乱,如同地形能让人迷惑。逐渐前行,忽而东忽而西,改变了方向,人们自己却未察觉。所以墨子遇到岔路就哭泣,感到悲伤的是走错一步就会差错千里。从前卫文侯去朝见周天子,周朝外交人员询问其名字,卫文侯回答:“卫侯辟疆。”周朝外交人员退去后,说:“启疆、辟疆是天子才用的名号,诸侯不能用。”卫文侯于是把他的名字改作“煅”,之后周天子才接受了他的朝拜。所以善于守护上下名分的,即使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空名,也不能超越礼又名分。因此,明智的人觉察产生坏事的缘由会很及时,根除动乱的根源也会远在其出现前,所以邪恶的事不会出现在防范之前。15.C16.①怀想范仲淹和韩琦为国立功的事迹,表达对能臣贤将的希钦和追慕,同时慨叹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透露出对朝廷任用奸佞、残害忠良的不满);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表达诗人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悲愤;③通过“汉家三杰”的典故,表达对实现恢复大业(自身得到重用)的期待;④“君门万里,六师不发”矛头直接指向议和的朝廷,批判朝廷的退缩和软弱;⑤结尾几句既慨叹时无英雄,又表达诗人深处战争前线却无力扭转战局,感到忧愤和失望。【解析】15.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表达诗人认为自己绝不逊色的自信和豪迈”理解错误,作品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句用典,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没有表达自信。故选C。16.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①上片以眼看神州沦丧哪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河山起句,极度愤慨溢于言词。表达对能臣贤将的希钦和追慕,同时慨叹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透露出对朝廷任用奸佞、残害忠良的不满。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二句,北望长安不见,意为中原已沦丧,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失陷了,语含讥讽,情极沉痛,表达诗人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悲愤。③“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回顾历史。收复陕西,在历史上有过,那是汉初三杰的故事。言下之意,今天仍可以收复失地,关键在于实行抗战政策和任用贤才,通过“汉家三杰”的典故,表达对实现恢复大业(自身得到重用)的期待。④下片紧承上片写不能收复失地的原因。“试看”二句,关中形势险要可以坚守,但朝廷在千里之外,又力主和议,不肯发兵。这里,他把矛头直接对准秦桧一帮卖国贼,进行谴责。愤怒地揭发了投降派的罪行。⑤最后以“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作结。全词充满政治色彩,论事透彻,用典恰当。既慨叹时无英雄,又表达诗人深处战争前线却无力扭转战局,感到忧愤和失望。感情饱满,激昂慷慨;风格沉郁悲壮,洒脱豪放。【点睛】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词赏析: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胡世将任川陕宣抚副使,与吴积极抗金,刘琦、岳飞、韩世忠等也在中原重击金兵,抗金形势大好。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桧,力主和议,罢斥一批抗战人士,把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让给敌人,本词作于同年秋季。作者痛感朝廷失计、和议误国,满腔愤懑,发之于词。上片以眼看神州沦丧哪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河山起句,极度愤慨溢于言词。“北望”二句,北望长安不见,意为中原已沦丧,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失陷了,语含讥讽,情极沉痛。“晨嘶”二句,写自己清晨骑马出营,傍晚伴着胡笳宿营,因为订了和议,结果任凭岁月流逝,闲白了头发,却不见抗战杀敌。“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回顾历史。收复陕西,在历史上有过,那是汉初三杰的故事。言下之意,今天仍可以收复失地,关键在于实行抗战政策和任用贤才。下片紧承上片写不能收复失地的原因。“试看”二句,关中形势险要可以坚守,但朝廷在千里之外,又力主和议,不肯发兵。这里,他把矛头直接对准秦桧一帮卖国贼,进行谴责。愤怒地揭发了投降派的罪行。“阃外”二句,回顾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张浚合五路兵马与金兀术战于富平(甘肃灵武),诸军皆败之事,但今天人们忘记耻辱,又谈和议。“拜将”三句,“台”,“阁杳”,写这几处历史文物被破坏和被遗忘,表现了当时人们不重人才和糟蹋人才。能守而不守,忘记耻辱,糟蹋人才而侈谈和议,这些现实都促使充满爱国激情的作者激愤难当,但又无可奈何,他只有仰天长叹。最后以“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作结。全词充满政治色彩,论事透彻,用典恰当;感情饱满,激昂慷慨;风格沉郁悲壮,洒脱豪放。此词为感时而发所作,斥责和议之非,期待有抱负才能的报国之士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固它用东坡赤壁怀古韵,故此词亦可称“兴元怀古”。不过东坡赤壁词主要追思怀念周瑜,此词则追怀与当地有关的好几个历史人物。(一)“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项羽入关后分秦地为三,后因称关中为三秦。汉家三杰,就是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与韩信。刘邦于秦亡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定都南郑。后来他听从萧何建议,南郑为韩信筑坛拜将。刘邦后来出关向东讨伐项羽,并最终取胜,主要就是依靠了张良、萧何、韩信。(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怀贤阁是纪念三国时北伐至此的诸葛亮。这是因为诸葛亮几度北伐,即驻兵汉中以出斜谷,而且死后葬于汉中的定军山。陆游《感旧》诗记南郑两个胜迹,就是拜将坛与武侯庙。“惨淡遗坛侧,萧条古庙壖。”自注:“拜韩信坛至今犹存。沔阳有蜀后主所立武侯庙。”怀贤阁建于斜谷口,北宋时犹存。《苏轼诗集》卷四有诗题曰:“是日至下马碛,憩于北山僧舍,有阁曰怀贤,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诸葛孔明所从出师也。”(三)“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一范一韩,指的是北宋时驻守西北边境的范仲淹与韩琦。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与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为抵御西夏、巩固西北边防起了重要作用。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范)仲淹与韩琦协谋,必欲收复灵夏横山之地,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些历史人物,有的成就大业,有的北伐中原,有的威震边陲。“神州沉陆”、北宋沦亡之后,面对“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的山河残破的形势,不能不令人临风怀想古来于此为国立功的上述先贤。这时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怀古感时,以表达他希钦和追慕的先贤感情。但首句“神州沉陆”之后,紧接着“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这么写实是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紧接着下面说“汉家三杰”已成“往事”,拜将台与怀贤阁则一“欹”一“杳”,都是暗寓“时无英雄”之慨。当时张浚是个名望很高的主战派领袖,主张“中兴当自关、陕始”,自请宣抚川陕。可惜他志大才疏,对金兵作战常失利。建炎四年九月,他所指挥的五路之兵四十万人与金兵交战合溃败于富平(今属陕西),至追此关、陕丧失不可复。胡世将上痛和议之非,近伤富平之败,和则非计,战则非能,抚今怀古之余,内心更加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既愤且忧,自然“赢得头如雪”了。以功业论,无疑胡世将还算不上什么“中兴名臣”。但此词忧怀国事,着眼大局,不失阃外边帅的气度。“塞马晨嘶,胡笳夕引”两句,也很好体现了西北战场特有的边塞气氛。篇末写怒发上指,阑干拍遍,情怀激愤,这么写显示内心忧愤既巨且深,再也无法平复了。《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是南宋文人胡世将所写的一首词。该词表达了词人对南宋朝廷和议误国的满腔愤慨,和对朝中奸佞小人(秦桧)的强烈谴责,流露出了词人的满腔爱国之情。理解性默写答案(1)农人告余以春及既窈窕以寻壑(2)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4)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5)姚鼐大风扬积雪击面(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7)少时棋柝曾联句18.B19.A20.稷下学宫的自由思维,常常成为向朝廷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tt初级班讲义》课件
- 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展示大全十篇
- 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佳作大合集十篇
- 系统总体设计教学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收录大合集【人员管理】十篇
- 2025年工程建设规范标准编制及相关工作计划(征求意见稿)
- 小儿清热冲剂行业市场发展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吉林大学实验课件-紫外光谱实验
- 中国溃疡灵胶囊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
- 聚四氟乙烯三通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年度分析报告格式范文
- 2024年度吉林省国家电网招聘之法学类典型题汇编及答案
-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物理 含答案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婴幼儿保育组”赛项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2024电力建设工程质量问题通病防止手册
- 【初中地理】世界的聚落+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2024)
- 2023年福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
- 辩论英文课件教学课件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写作《思路要清晰》 课件(新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