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新课标Ⅱ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讲义_第1页
2019届新课标Ⅱ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讲义_第2页
2019届新课标Ⅱ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讲义_第3页
2019届新课标Ⅱ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讲义_第4页
2019届新课标Ⅱ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十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考历史

(课标Ⅱ专用)五年高考考点一

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Ⅱ,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

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

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

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

“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

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

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

牧”。——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答案(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2)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

步。解析(1)主要从人民的愿望、商业互市的需求、三娘子个人因素等角度思考。(2)三娘子是少数民族政权中的重要政治人物,可以从推动经济文化交流,维护明、蒙和平,促

进草原地区发展等角度评价其功绩。2.(2017课标Ⅱ,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答案(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

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解析本题考查教材外的历史人物颜回,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合理

解读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由“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可得出道德品行高

尚;由“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可得出天资聪颖,领悟力强;由“颜回尊敬老师,曾

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可得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由“他践行

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可

得出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2)据材料“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

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可得出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据材料“汉代以后”并结合所学可得

出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据材料“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自唐代起配享

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可得出统治者的推崇;弘

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方法点拨评价历史人物要弄清历史发展规律与个人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任何历史人

物的活动都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

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

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无论是英雄还是群众,只有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

推动历史发展。3.(2015课标Ⅱ,48,15分,0.63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

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

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

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

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

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

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9分)答案(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

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6分)(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4分)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

会矛盾。(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从德国统一、经济发展、社会问题、工人状况等方面概括,再联系

所学知识从思想与政体方面概述回答。第(2)问基本政策从镇压与保障两方面进行概括。评

析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阻碍工人运动发展和改善民众生活等方面展开即可。名师指导解答本题,可以从材料信息入手,同时联系必修教材中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确立、第

二次工业革命等相关知识回答。4.(2014课标Ⅱ,48,15分,0.6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

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

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

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

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

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

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

理衙门。——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答案(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

法的阻挠。(8分)(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

行。(7分)解析第(1)问主要应从材料中归纳要点作答,注意要点要全面,可通过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次大

意的方式作答。第(2)问既要指出光绪帝对变法的积极推动作用,又要指明其作用的有限性。

在当时的情况下,光绪帝无力击败顽固派,因此也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知识拓展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皇帝,

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

十五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载湉亲

政后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腐败,清朝战败。痛定思

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载湉实行“戊戌变法”,整个维新

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她对外宣称光

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让他成为无枷之囚。5.(2018课标Ⅰ,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

美地区的政策。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

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

务。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1934年,

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

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

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

同。(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11分)答案(1)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积极参与拉美事务。(2)作用: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

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实质: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华盛顿和罗斯福对拉美地区采取的外交政策。第(1)问,据材料信息从对

拉美事务的参与和不参与角度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紧扣时代背景,从1929—1933年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的扩张以及二战全面爆发前美国与拉美的贸易状况等方面

说明;第二小问,从形式变化隐含的实质角度归纳。试题评析本题运用文字材料考查华盛顿与罗斯福不同外交政策的特征及作用,实际考查近

现代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及对其评价认识。命题从人物活动切入,综合考查美国外交政策的

变化,角度新颖,考查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多个学科素养,符合新课

改、新高考的命题趋势。6.(2018课标Ⅲ,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

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

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

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

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

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

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

和”,史称“元和中兴”。——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

分)答案(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

征讨策略;剿、抚并用。(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解析

本题考查唐宪宗这一历史人物,主要考查考生客观公正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第(1)问,

据材料从唐宪宗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采取的举措概括归纳。第(2)问,据材料信息并联

系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从政治、经济方面宏观概括说明。方法点拨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了生产力

的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如本题从唐宪宗维护国家统一、努力实现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

等方面评价其历史功绩。7.(2017课标Ⅰ,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

“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

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

眼界一开。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

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

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

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

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答案(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

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

文化认同。解析第(1)问,从季札个人的儒学造诣,践行儒家信、礼义观念的行为等角度分析说明。第

(2)问,结合材料信息,从文化传播、文化认同、文化认识等角度分析。8.(2017课标Ⅲ,46,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

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

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

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

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

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

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

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

调节部分。——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7分)答案(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

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析本题以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贡献为切入点,全面考查解读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准确描

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1)第一小问,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陈云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角度

回答其“经济思想”;第二小问,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困惑、计划经济的弊端和苏

联模式的影响等回答。(2)从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理论影响和实践影响等角度,简述陈云对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知识拓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这是学习苏联模式的结果,也

是中国在落后状况下走上富强道路的必然选择。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性,使得社

会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制约。陈云的经济思想就是探索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具体尝试。9.(2016课标Ⅰ,48,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

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

(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

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

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

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

北疆域的扩展受阻。——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6分)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

策与用人政策。(2)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

朝的西域开拓。解析(1)注意设问角度是“背景”,应从当时唐朝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角度概括。(2)“功”要从维护唐朝统治和为开发边疆做贡献等角度概括,“过”主要结合材料所述事件

带来的危害进行归纳。在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名师指导分析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时一定要注意角度全面,包括国家的实力,中

外交流情况,对外贸易情况,政府的边疆政策、民族政策和用人政策等各个方面。10.(2015课标Ⅰ,48,15分,0.37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

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

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

(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

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

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

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

议。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

历与见闻,流传至今。——据《元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答案(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

式与时机。(6分)(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

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9分)解析(1)丘处机的意见能够适应成吉思汗的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及丘处机善择时机、学识广

博等信息回答。(2)可以从有利于中原文化传播、有利于加强统治等角度分析,结合《长春真人西游记》的文

献价值回答。名师指导注意要立足材料信息回答问题,提取材料信息时,要运用专业术语加以概括。要注

意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11.(2014课标Ⅰ,48,15分,0.61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

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

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

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

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

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答案(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

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解析(1)从材料中“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包拯

“刚正不阿”等信息入手分析回答。(2)“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期

待;后世文学创作、艺术加工使“包青天”的形象更加鲜明。据此可回答“广为传颂的原

因”。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7北京文综,23,4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认为,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不

是对罪恶的消极的不抵抗”,而是“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下列历史人物与他有类

似主张的是

()A.华盛顿B.孙中山C.凯末尔D.甘地答案

D本题考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对罪恶的积极的

非暴力抵抗”。华盛顿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孙中山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

翻清政府;凯末尔通过暴力革命赢得土耳其的民族独立,A、B、C三项都与题干中的“非暴力

抵抗”不符。甘地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积极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D项符合题意。2.(2018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晚年在患病休养期间,一直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考。阅读

下列材料:材料

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列宁指出,在农村还没有实

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共产主义与商业

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

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

国营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改变不讲核算、不要利润的情况。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

义过渡期间,要健全货币,整顿货币流通,恢复财政信贷制度,使货币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和社会

主义建设服务。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概括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5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5分)答案答案要点:(1)观点:农村不应过早取消商品货币(共产主义不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

的渠道;国营企业要实行商业化准则;健全货币财政体系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尊重市场规律。(2)简评: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丰

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未能在苏联后来的

建设中得以坚持);为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解析第(1)问,据材料“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可归纳出共产主义不排斥

商品货币关系;据“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可归纳出商

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据“国营企业要……改变不讲核算、不要利润的情况”可归纳

出国营企业要实行商业化准则;据“要健全货币……恢复财政信贷制度,使货币为过渡时期的

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可归纳出健全货币财政体系为社会主义服务;据“要掌握市场规

律”可归纳出要尊重市场规律。第(2)问,据G材料“在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

前,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并结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特点及影

响进行评价即可。3.(2017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787年5月25日,会议在费城的议事堂举行。当华盛顿尚未就席时,大家就提出推举华

盛顿为议长,并立即获得全数通过。华盛顿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说:“敝人才疏学浅,经验不足,

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费城的仲夏夜异常

炎热,华盛顿纹丝不动地坐在议长席上。他没有发表演说,只是偶尔询问代表们的意见,或是在

议事进行中说一两句例行的话而已。可是这已足够了。当辩论激烈,或讨论陷入僵持时,代表

们就不约而同地仰视着议长席。这位举世闻名的华盛顿,只要静默不语,就足以慑服那些滔滔

雄辩的政客,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由于彼此的忍让和妥协,最后万事皆迎刃而解。9月17日,

全体一致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摘编自晓树《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说明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所起

的作用。(7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的良好品质,说明华盛顿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文

明发展的贡献。(3分)答案答案要点:(1)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用:协调各方关系;让与会代表做出妥协(让步);推动会议顺利进行;促成宪法的制定。(2)品质:勇于担当;不贪恋权力。贡献:为美国政治文明发展树立典范。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缔造者——华盛顿和美国制宪会议。(1)第一小问,联系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严峻形势作答。第二小问考查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的作

用,可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2)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概括出华盛顿勇于担当、谦虚、不贪恋权力的高贵品质。第

二小问,可结合后人对华盛顿的敬仰作答。他为美国政治文明发展树立了典范。4.(2015福建文综,41C,16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

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

有“鞫(jū:审问)案禁系”之权。——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

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

怨滞。——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6分)(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

臣廉的。(10分)解析(1)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归纳作答,如增加御史人数、扩大御史台的权力等。(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归纳概括。第二小

问,要综合两则材料,从自省、纳谏、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等角度阐述。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3课标Ⅱ,48,15分,0.50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

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

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

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

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答案(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

于王安石变法。(6分)(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分)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5分)解析(1)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从材料中概括答案。(2)“目的”要结合梁启超的主要活动来分析;“方法”注意结合文史常识和材料内容进行归

纳。方法技巧解答本题时应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同时务必与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也

就是所考内容与必修部分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2.(2013课标Ⅰ,48,15分,0.56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

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

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

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

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

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

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

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7分)答案(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解析第(1)问从韩愈生活的时代入手,结合材料中“当时皇帝崇信佛教”“士大夫热衷于辞

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等信息回答。第(2)问韩愈主张“道统”,宣扬儒学,其思想被后世儒生所汲取,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准备了条

件,据此可回答“作用”。3.(2012课标全国,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

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

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

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嗣后该省通

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

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答案(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办吸食者。(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

题时可将材料信息与鸦片战争的背景结合起来回答。(1)从材料中“大为风俗人心之害”、吏治败坏和鸦片走私对财政的影响角度分析“认识”;

从材料信息可知,道光帝严禁民间“私种罂粟”,严禁鸦片走私,“只准易货,毋许易银”,据此

可回答“措施”。(2)从禁烟政策的内容、影响、性质等角度入手,联系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对禁烟的态度回

答。4.(2011课标全国,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

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

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

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

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

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

帝。——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7分)答案(1)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

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

动,但矫枉过正。(2)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二中钱玄同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结合材料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评价归纳不同态度的影响,注意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进行评价。第(2)问要迁移当时的历史阶

段特征,概括说明其历史背景。5.(2010课标全国,47,15分)材料一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

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

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

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

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

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

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

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

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答案(1)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2)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解析第(1)问首先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人对曹操的评价,再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差异出现的

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概括郭沫若评价人物的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2016浙江自选,9,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

道。——摘自《汉书》材料二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

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

一样世袭不改。——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

区划。(6分)(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

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4分)答案(1)在中央设置“典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解决百越问题后,设置闽中、

南海、桂林、象郡四郡。(2)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不同之处: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

以羁縻。解析(1)由材料一中“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蛮夷曰道”等信息,再结合秦统一南

方越地后设郡等知识回答。(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唐朝“新创了管理体制”“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

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在第(1)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

回答。7.(2014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

(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

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

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

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

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材料二

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

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

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请回答:(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

案填写在下面表格中相应的位置。(8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2

分)

因袭规抚(汲取)创获民族主义①

—②

民权主义③

答案(1)主张: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

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④三权分立原则。⑤五权宪法;实

行直接民权制度。(2)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深刻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涵是解答本问的前提和关键。要依据

因袭、规抚和创获三个层次,对三民主义进行分层解读。(2)分析孙中山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应注意问题中的提示,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角度思

考。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青年时期游历欧美日等,受到了西方资产阶

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这些经历对其思想的产生有很大影响。8.(2014福建文综,41C,16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

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

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材料三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

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6分)(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10分)答案(1)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做思想准备。(2)趋势:上升。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

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开放)区。(答二点即可)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

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析第(1)问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进行分析,重点阐释邓小平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

开所做的思想动员工作。第(2)问,总体趋势要注意观察图中曲线的总体走向,其原因主要应从

改革开放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要对邓小平的主要贡献加以概括,要注意语言的精练性。9.(2014浙江文综,39,8分)(节选)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

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

兰西银行。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

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

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

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

位评价。——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

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8分)答案(3)更注重①:拿破仑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又以自己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法国大革

命。评价拿破仑,必须把他置于时代的具体语境,又不忘他的个人风采。更注重②: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和对外战争都具有双重性。但从根本上说,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

定的历史人物。更注重③:拿破仑一生的经历错综复杂,有很强的阶段性。无论是政治活动还是对外战争,都有

必要区分不同阶段,给予恰当评价。更注重④:拿破仑拥有多重身份,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为法兰西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评价

时需区分活动的不同领域,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解析第(3)问考查对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设计相对开放,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较

大。解答时,无论选择哪种主张都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10.(2013江苏单科,24,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

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

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

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

好一些。——王觉非《欧洲史论》材料二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

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他就

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

固下来,编成了法典。——[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材料三

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束。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

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分别指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3分)(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

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4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

级文明扩展的价值。(3分)答案(1)变化:先提倡平等,后来反对普选权(或主张贫富有别)。原因:前因:建立新模范军(推翻封建王权),以“平等”激励革命;后因:反对平等派,需要以“不平

等”维护其独裁和富人利益。(2)理解:平等是法律上的同样的公民权;平等是革命的目标(或用法典确保公民平等权)。影响:

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3)政治倾向:满足社会上层(如富人、高级军官)的利益。价值:冲击封建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

益;客观上传播革命思想。解析

第(1)问,“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可从材料中“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

行赏……加以反对”概括;变化的原因要注意材料中的提示“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夺取政

权)、“共和国”(巩固政权)。第(2)问“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对应的材料原话是

“法国发生革命不是……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拿破仑法典的影响可依据所

学知识回答。第(3)问“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可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大部都

落入……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大土地所有者”概括得出;“价值”通过所学可知,资产阶

级通过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手段,可一方面能夺取政权,巩固自身利益,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资产

阶级文化的传播。11.(2013重庆文综,14,8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费兹帽是一种红色

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

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

手。他说:“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

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摘编自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2分)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2分)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4分)答案(2)费兹帽等装束非常不合时宜,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

其共和国的建立(或“凯末尔革命”的成功)。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解析第(2)问考查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由材料二中凯末尔认为费兹帽“非常不合时宜”

“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等回答原因;从凯末尔改革的背景回答政治前提;从现代化的角

度分析概括凯末尔改革的影响。评析

本题以服饰变革为主题,考查了凯末尔改革的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不大。12.(2012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

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

似。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

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

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

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

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请回答:(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7分)(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3分)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东西方的两位先哲——孔子与柏拉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以

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字眼,一个是“和谐”,一个

是“美德”,这两个词汇分别代表了孔子和柏拉图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

共同性;第二小问分别从维护等级秩序和缓和社会矛盾两个角度评述“礼”和“仁”的不同

作用;第三小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回顾教材知识解答即可。第(2)问主要从孔子和柏拉

图所处环境的相似性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分别结合中国春秋时期的社会特征和古代雅典的社

会特征进行说明。考点二

古今中外的科学家、艺术家与思想家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6课标Ⅱ,48,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

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

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

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

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

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

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7分)答案(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个性、意韵、题材、艺术形式等方面概括。(2)从经济

状况、社会发展趋势、思想特征等方面分析。知识拓展郑板桥(1693—1765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

化人,祖籍苏州。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最喜画兰、竹、石,自称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

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

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2.(2016课标Ⅲ,48,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据周天度《蔡元培传》(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答案(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

经验。(4分)(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4分)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

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

发展。(7分)解析第(1)问,要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可从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弊端、蔡元培自身因素等方

面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要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同时要结合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

针进行思考。第二小问,要从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两方面来作

答。方法技巧分析某项改革的背景时,常见的角度有:原有制度或体制的弊端;改革者本人的先进

思想;借鉴外来经验;上层领导和下层民众的支持;等。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2016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

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

……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

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

准。”——摘编自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材料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

医药用品。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

“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

点。(7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

地位。(3分)答案答案要点:(1)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优点: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内容丰富);图文

并茂。(2)特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地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立志重修”“多年寻访,三易其

稿”“天天食之”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本草纲目》的内容、呈现形式、分类方

法、与前人成果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归纳。(2)根据材料二中“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及“首重于研究

整体性和自然性”等信息即可回答“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答出“地位”。评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相关成就,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

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准确、全面提取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考点一

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1.(2018重庆一模,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唐代杜佑自幼读书勤奋,经传之外,尤其重视历史典籍的学习。他十八岁开始从政,从县

丞起步,后来担任地方刺史、淮南节度使乃至宰相。杜佑虽位极将相,但仍好学不倦。他认为

诸经率多记言,罕存法制,故究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经验教训,以为

施政的张本。从766年到801年,杜佑历经三十六年著成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的《通

典》,成为中国典章制度通史的首创。《通典》凡二百卷,分为九门,杜佑认为“教化之本,在

乎足衣食”,以食货(财政经济)居首,次为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每门又

各分子目。杜佑批判颂古非今的思想,强调今胜于昔,指出制度设置与变革,事皆相因,主张一

切事情,应该“酌古之要,通今之宜,既弊而思变”。杜佑的历史进化观点,与唐朝发展开阔人

们眼界有关,也受唐初史学发展,尤其刘知几的史学评论影响。——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归纳杜佑代表作《通典》的史学特点。(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杜佑撰写《通典》的背景。三年模拟A组

2016—2018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答案(1)特点:通史,分门别类,专注于典章制度沿革变迁;非常重视经济制度研究(也注重官

制、教化、军事等方面);肯定今胜于昔,具有历史进化的观点。(2)背景:唐代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开明,人民视野开阔;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需要历史反思与

借鉴);唐前期史学繁荣发展,史学观念进步;杜佑长期担任军政要职,其政治实践使其注重制度

史研究;杜佑本人勤于钻研学习,持之以恒,勇于创新。解析(1)材料“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的《通典》,成为中国典章制度通史的首创。

《通典》凡二百卷,分为九门”表明《通典》是一部通史,分门别类,专注于典章制度沿革变

迁;据材料“以食货(财政经济)居首,次为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可知

非常重视经济制度研究(也注重官制、教化、军事等方面);由材料“杜佑批判颂古非今的思

想,强调今胜于昔”可知肯定今胜于昔,具有历史进化的观点。(2)由材料“唐朝发展开阔人们眼界”可知唐代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开明,人民视野开阔;由材

料“从766年到801年”可知,《通典》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得出唐朝由盛转衰;从“酌古之要,

通今之宜,既弊而思变”得出需要历史反思与借鉴;由材料“受唐初史学发展,尤其刘知几的史

学评论影响”得出唐前期史学繁荣发展,史学观念进步;结合材料“担任地方刺史、淮南节度

使乃至宰相”和“究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经验教训,以为施政的张

本”得出杜佑长期担任军政要职,其政治实践促使其注重制度史研究;据材料“杜佑虽位极将

相,但仍好学不倦”可知杜佑本人勤于钻研学习,持之以恒,勇于创新。2.(2018宁夏银川一中月考,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知县。不久,包拯

改任监察御史。他提出建议:“国家每年给契丹岁币,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

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废罢和禁锢贪赃枉法

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

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

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按察使之职。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人们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

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以

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

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

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

的田地数,包拯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选编自《宋史》译文(1)根据材料,概括包拯在监察御史任内提出的建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拯流芳千古的原因。答案(1)建议:练兵选将,充实和巩固边防;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整顿吏治;对补荫弟子实行考

试制度;废罢按察使之职。(2)原因:忠君爱国;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严格执法;不畏权贵,为民伸张正义。解析(1)从材料“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请求朝廷重视门下

省封驳制度,废罢和禁锢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

“请求朝廷废罢按察使之职”,可总结概括包拯在监察御史任内提出的建议。(2)结合材料可知包拯流芳千古的原因是忠君爱国、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严格执法、不畏

权贵、为民伸张正义。3.(2018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联考,2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陈炯明(1875—1933),广东军阀。清末秀才出身。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被推为广东副

都督,后任都督,1913年国民党讨袁失败时下台。1917年,任援闽粤军总司令。1920年驱逐桂系

军阀,任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2年6月,勾结英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背叛孙中山。1923

年被粤军许崇智击败,率部退守东江。1925年所部被广东革命军消灭。1933年在香港病死。——摘自《辞海》(1979年版)陈炯明早年参加同盟会,黄花岗之役为敢死队第四队队长,武昌起义后率部进占惠州,为广东独

立作出重大贡献。1920年任广东省长,提出联省自治,各县推行民选县长、县议员。在他任期

内,广东省议会通过《广东省宪法草案》,声明“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邀请陈独秀到广

东主持教育,创立公办学校,实行免费教育,私立学校也大为发展。1921年陈创立中国城市史上

第一个建制市——广州市,并设了财政、公安、工务、教育、公用和卫生局长……在经济建

设方面,广东全省成立总商会,成立经济调查局,成立股票交易所,等。陈还颁布了禁烟令,让广

州数十年的烟、赌大害绝迹……陈炯明的新政,让广东成为当时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