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30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_第1页
2019届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30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_第2页
2019届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30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_第3页
2019届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30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_第4页
2019届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30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010204自主复习•对接高考•专家史论•斯塔夫里阿诺斯:儒学思想对中国文明的影响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演变及价值内涵;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03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自主学习[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自主学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孔子讲学图》反映春秋时期

,出现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同时王室衰微,政局变化,官学败坏,许多掌管文化的官员流散到民间,这些都促进了私学的兴起。私学兴起2.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A3.[史料](2012•天津高考,节选)“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问]概括史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答案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自主学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6.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

的特点,成为中国第一次

潮流。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

)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D5.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A7.“百家争鸣”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要求。()宽容开放思想解放×自主学习•二先秦诸子思想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在政治上主张

,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

的礼乐制度,主张“

”。在教育上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以德治民西周克己复礼2.在诸子百家的某经典著作中所体现的“热词”(即出现频率较高词汇)有“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恻隐之心”。据此你认为下列哪句引言很有可能出自该部经典著作(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D.“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C3.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荀子强调用礼乐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二人所讲的“礼”(

)A.都约束人的行为B.都强调“无为”C.都隐含“法”的成分D.都强调制裁A自主学习•二先秦诸子思想4.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问](1)据此指出孔子思想中的“仁”的具体体现。答案孔子强调为政以德,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仁”在教育上的体现;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2)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是什么关系?答案仁:是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仁者爱人,是人的自觉自律,体现了孔子思想积极的一面。礼:是人外在的规范、准则,克己复礼,是人的外在他律,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6.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

”的政治主张;提出朴素的

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的。5.孟子提倡的“仁政”就是孔子提倡的“仁”。()✕无为而治辩证法相对自主学习•二先秦诸子思想7.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把战国时期某思想家的思想称之为“相对论”。该思想家及其思想最有可能是(

)A.孔子的“中庸论” B.墨子的“交相利论”C.庄子的“齐物论” D.荀子的“天行有常论”C8.“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A9.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问]《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体现的世界观和处世方法是什么?答案世界观:“道”是世界的根本。方法: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自主学习•二先秦诸子思想11.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①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②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③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④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①

12.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韩非子主张“奖励耕战”。这些思想主张()A.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起了奠基作用B.推动“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反映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乱象D.促进封建经济兴起A儒家法家道家墨家10.韩非子认为:“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孟子认为:“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法、儒两个学派在君民关系和治国策略上的主张各是什么?[答]法家:主张加强君权,提出以法治国的策略。儒家:主张民贵君轻,提出以德治国的策略。自主学习[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自主学习•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为此汉武帝需要在政治

,思想上

。2.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这表明他的思想(

)A.完全不同于先秦儒学B.融合道家、法家等思想C.突出人伦道德观念D.顺应“三教合一”潮流B加强中央集权从“无为”到“有为”3.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下列思想内容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A.三纲五常B.天人感应C.无为而治D.春秋大一统B自主学习•一董仲舒的新儒学4.董仲舒针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思想和“

”“天人感应”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

”,提倡孝道。春秋大一统天人合一三纲五常5.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关键是什么?答案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巩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6.(2014•海南单科,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B自主学习•一董仲舒的新儒学6.下列符合书影作者主张的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C.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D.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D7.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要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必须要有一套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的基本价值体系。为形成这套价值体系,汉武帝 (

)A.燔诗书,明法令B.罢百家,尊儒术C.立中正,定九品D.正君心,致良知B◎提示董仲舒新儒学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是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关键。自主学习•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书•董仲舒传》:“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问]材料中“此”的含义是什么?为达到“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教化”措施?对儒家思想有何影响?[答案]含义:统一思想有利于政治上的统一。措施:设立太学和地方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从儒家学校中重用儒生做官。影响: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发展,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判断: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提示: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自主学习•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3.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即孔子、孟子的“儒学”()✕4.班固曰:“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材料表明(

)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B.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地位C.汉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的全面发展B5.[史料]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问]史料反映了汉武帝起用

参与国家大政,直接促成

地位的提高。儒者儒学自主学习•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6.[史料]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材料表明董仲舒新儒学使儒学走向

化。神学化官方7.[识图]①儒家经典“五经”指《诗》《

》《礼》《易》《

》②太学与①有何关系?你如何认识?书春秋8.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相同吗?答案相同。秦始皇为巩固专制统治而“焚书坑儒”,而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大一统而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二者都是思想专制的表现。答案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为太学专用教材,并设立“经学博士”,教育为儒家所垄断。9.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②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③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④促进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①②③对接高考(2016•课标全国Ⅰ,2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5•课标全国Ⅰ,40)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2015•课标全国Ⅱ,40)孟子的法制观念及价值对接高考•【例1】

(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知识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素养解读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儒学思想的特点。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唯物史观“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的认识和评价的本质目的。历史解释“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表明儒学者的政治诉求。C对接高考48分选择题>>>『史论链接』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见《创新设计》对接高考•【例2】

(2014•课标全国Ⅱ,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知识定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历史影响★素养解读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秦汉以后法律制度的儒学化。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西汉时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得到巩固。历史解释西晋时私拿养子财物无罪,说明西晋的法律更加重视伦理关系,父为子纲的思想得到强化,反映了古代儒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D『史论链接』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见《创新设计》对接高考•【例3】

(2014•课标全国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知识定位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历史影响★素养解读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儒家思想对治国理念的影响。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历史解释题干中“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等是对儒家治国理念的历史阐释。唯物史观据题干中秦汉以后天子与官员、百姓祭拜的不同,可以从中国祭拜现象的客观现实,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特点的认识B对接高考•【例4】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演变及价值内涵对接高考25分综合题>>>史料一所谓民本思想,就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安邦治国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它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回首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史,大凡民本思想独树一帜的时候,就会出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大凡民本思想偃旗息鼓的时候,便是政治黑暗、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如火如荼的时候。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天爱民,并把履行爱民的任务交给了地上的君王;君王是天的代表,是“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君主要实现对全民的统治,就必须建立严密的等级制。君本民末是实实在在的,民贵君贱则是虚幻缥缈的。——摘编自《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等★学会读史史料一展示了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实质作用。对接高考•【例4】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演变及价值内涵对接高考25分综合题>>>★学会用史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张,并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提示主张:孔子的“为政以德”(德治);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轻徭薄赋;荀子的“君舟民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朱熹的“正君心”;顾炎武的“众治”;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评价:①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从道德上约束君主专制权力;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②局限性:民本思想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为实,民贵君轻为虚。对接高考•史料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早期的孙中山对“民”的认识,更多的是同情,是重民、爱民与救民。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把以“民”为主体的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政治理念上也实现了由传统的民本思想向近代民主主义的飞跃。中华民国建立后,他主张“建设一世界上最富强最快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在“民有”方面,孙中山认为:民有是指四万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民是民国的天子;“当今之国家,非一人之国家,乃我人民之国家”。因此,新建的共和国,应该是“专恃民力,使吾民能人人始终负责”。在“民治”方面,是指人民理应拥有四项基本政治权力: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孙中山说:“共和国家,重在民治。民之自治,基于自觉,欲民之自觉,不可无启导诱掖之方。”在“民享”方面,是指人民享有作为国家主人的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共和国,人民是主人,国家为人民的所有物;国内的事情,要人民去管理;国内的幸福,也是人民来享受。”——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读史用史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两个方面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关键信息对接高考•提示不同:①权利主体:古代民本思想把君主作为权利的主体;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的统治。②价值目的:古代民本论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巩固封建专制政权;孙中山民本思想则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实现个人的真正价值,实现民有、民治、民享。原因: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及启蒙思想的影响;孙中山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注意吸收西方历史的经验教训。★读史用史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孙中山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权利主体、价值目的两个方面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史论链接』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见《创新设计》对接高考•史料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例5】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对接高考12分开放题>>>★读史用史概括上述史料观点,并做简要评述。思维提示:史料主要反映了先秦儒法之争到汉代儒法合流的思想发展历程。对接高考•对接高考12分开放题>>>★案例分析

提炼观点评述观点升华观点史料论述的核心是儒法之争,而争论的结果是汉代儒法合流。评述观点: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儒法之争的实质或主要分歧是什么;另一方面可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演变分析出现儒法合流的原因。归结出主流思想的演变取决于社会潮流的变化观点概括不够全面。对接高考•★答题提示

示例观点:先秦到汉代经历了儒法之争到儒法合流的历程。理由: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的两大政治问题。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政治的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法合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史论链接』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见《创新设计》核心素养•[从家国情怀角度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例』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C.以“仁”为思想核心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B『命题突破』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建构现代文明秩序的过程,是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一方面,中国要以开放的态度,通过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文明成果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中国还要对自身传统文化进行“提纯”和“提炼”,使之与当代中国国情相适应,实现自身的创新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反对狂热崇新,也要反对狂热迷古。核心素养•『史学素养』就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政治是容貌,经济是体态,文化是内涵。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典型的家国情怀。“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是比“修身齐家”更大程度的价值实现。将个人的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从家国情怀角度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史料选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内生驱动力,是形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蕴含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核心素养•『史料选读』

(续)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这种“民族魂”需要我们珍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文化瑰宝,反映和体现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时代价值,是我们展示东方魅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软实力,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精粹不仅属于中国,也是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今我们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中国精神与世界精神、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契合点,是用东方价值理性克服西方工具理性弊端的利器。战国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百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专家史论•【命题素材】古代东西方人类思想文明的异同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专家史论•【解读观点】史料为评论性材料,主要阐述了“轴心时代”古希腊和中国“终极关怀的觉醒”的不同表现:(1)古希腊: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2)中国:孔子提出“仁”“为政以德”,老子提出“道”“无为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