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历史
(江苏省专用)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2017江苏单科,7,3分,中)《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
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五年高考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时间主题
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
D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由材料信息可知,从1880年到1907年,《万国公
报》上发表的禁止女子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逐渐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
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选D项。1880年创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
刊,A项排除;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知识界的宣传呼吁
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故C项错误。知识拓展报刊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
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
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2.(2016江苏单科,10,3分,易)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
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
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答案
C材料表述的是成都妇女,并非所有妇女,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妇女剪发齐眉,没有体
现男女平等的信息,B项错误;“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表明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了
传统习俗,C项正确;成都警察厅发布的通令无法体现民国法治精神,D项错误。命题评审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属于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避免
了考生靠死记硬背去解题。对社会风俗的考查,解题的基本要求是“身临其境”,要将自己置身
于历史的场景之中。只有全面了解并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风俗的基本特征,
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3.(2015江苏单科,11,3分,中)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
以看出
()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答案
C照片“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说明民众的尊严受到践踏;“遛狗者和流浪
儿”的生活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幅图片共同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下层民众在物质和精神
两个层面遭受的侮辱与伤害,C项正确。A项描述的“双重挤压”在照片中无法体现,排除;国民
政府覆灭于1949年4月,照片拍摄时,国民政府尚未覆灭,B项错误;照片中虽然能够识别中国社会
的贫穷,但这种贫穷不是1949年初才刚刚产生的,D项错误。误区警示
本题多数考生误选D项,误选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将该选项的表述结合照片准确研读
和判别。两幅照片确实透露着当时中国民众的贫穷状态,也能够对两张照片做出贫富差距的历
史解释,但这种贫穷和贫富差距显然不是解放战争时期才“萌生”的。本题需要将两幅照片置
于国民政府崩溃前夕的历史背景下,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释读。4.(2014江苏单科,6,3分,易)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
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答案
C从漫画可以看出,主人公将发辫作为国粹保存,反对将代表旧事物的发辫全部剪掉,表
明当时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的旧有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命题评审
本题漫画选自1910年的《神州日报》,其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观
念。本题最大的特点是干扰项的强度大,每一个干扰项都可以从画面上找到依据。解题的关键
是注意从整体视角上寻找差异,“旧有观念根深蒂固”揭示了这幅漫画“整体和本质”的意义,
而其他三个干扰项只是反映了漫画“部分”和“表面”的意义。5.(2017课标Ⅲ,29,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
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
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
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材料信息可知,在集体婚礼上,既有体现中式
习俗的“喜字纱灯”,又有体现西式习俗的“头披白纱”,这反映了当时上海中西习俗融合成为
时尚,故选B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仅从
举办集体婚礼无法说明政府主导整个社会习俗演变,排除D项。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6.(2015四川文综,6,4分)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
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
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
B从题干看,这位新潮社社员为新式青年,但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他仍然看重八字、
命书,且认为这些命书是人生重要的纪念品,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出A项;题干中新潮社某社
员的行为只是个例,题干也未体现不认同西式婚俗,C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排除。7.(2014课标Ⅱ,28,4分,0.529)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
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
B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易
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关
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守旧势力,排除D项。8.(2014浙江文综,16,4分)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答案
B
本题以中国历史上男子由蓄辫到剪辫的变化考查中国历史的变迁。甲图反映的是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本质是清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乙图体现的是民国初年男子剪
辫的情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对民众生活习俗的影响。两幅图都反映了政治历史的变化对生活习
俗的深刻影响。由此可知B项正确。蓄辫和剪辫的行为不能从本质上体现习俗的先进与落后,
因此A项错误。甲、乙两图所体现的历史现象不能反映专制王朝的命运以及专制与民主的斗
争,C、D两项应排除。9.(2014北京文综,17,4分)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
生活变革的有
()C组教师专用题组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B本题以图画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应注意
“民国时期”这一时间,同时仔细观察图画中的人物造型、家具摆设等细节,然后进行解读。图
画中人物的发型各异(有长辫和短发),有电灯。这些都能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图
画中的饮食方式及墙上画作的风格未能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由此分析,B项正确。10.(2014福建文综,15,4分)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
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答案
B新式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是由于辛亥革命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城市女性着装,不具
有普遍性,故A项错误;仅从着装一个方面的情况,不能体现城市化的进程和女性对时尚的引领,
故C项错误;D项只是旗袍本身的特点而非社会原因,不符合题意。11.(2014安徽文综,13,4分)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
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
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答案
D题干文章指出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日常行为的模仿和日常用品的
争购上,忽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权”意识,体现出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分析,故D项
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只是一部分“新少年”的西化状况,并不能得出西装普遍化、西方生活
方式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的结论,B、C两项错误;文章已经指出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
权”意识,说明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并不是过于肤浅,A项错误。12.(2013山东基本能力,28,1分)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
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
D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
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
普遍选择。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
盛行。改革开放以后,西装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因此,A、B、C三项不正确,D项符
合题意。13.(2012江苏单科,6,3分)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
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
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
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答案
D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和礼仪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准确阐释历史
现象的能力。材料表明,在南京临时政府明确颁布废除旧的礼仪制度的法令之后,作为“施之
者”的被告仍沿用旧的称呼对待裁判官,体现出被告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故D项符合题意。材
料不涉及当时审判制度是否变化,也不能说明裁判官是否有意玷污平等制度,故A、C两项错误;
材料虽显示出南京临时政府的共和政体,但不能据此判定被告是否了解民国政体之变,故B项错
误。14.(2014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
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
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5分)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
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
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分)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
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
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分)(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3分)答案(1)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2)西方式生活时尚。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3)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
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4)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解析(1)据材料中“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得出“扬气”的含义是一种奢
靡的生活风气。分析影响应着眼于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及俭朴的生活观念的冲击。(2)据材料可知“洋气”指的是“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即生活方式的西化。分析从
“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应注意材料中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天津通商后不出十
年”。结合所学,从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的开辟、西方商品和文化的入侵等角度分析。(3)解答本问,应将材料二、三进行比较,主要从时代的变迁、文明的演进中认识到中国从被动
卷入世界、效仿西方文明到主动融入世界、丰富世界文化的转变和进步。(4)综合三则材料,分析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应从时代特征的角度入手,从经济的发展、政
治形势的变化、西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归纳。15.(2015课标Ⅱ,41,12分,0.48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年份法定假日天数节假日1950199520002008元旦1111春节3333劳动节1131国庆节223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节———1端午节———1中秋节———1答案
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
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分)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
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解题首先找到角度,然后看变化趋势。从法定假日总体数量看,从少到多;从结构看,成为
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分析原因时要注意节假日属于民生问题,它
必然受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体制、政治理念与思想的影响。16.(2014山东文综,38,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材料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
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分)(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分)(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8分)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答案(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
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
可。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
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
会的保守。(3)材料丙。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
的缩影。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
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
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
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
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解析第(1)问解答时注意运用史学研究理论,紧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主
题。观察历代节妇烈女人数柱状图,解读出与主题紧密相关的信息,从而分析其原因。第(2)问
观察和解读材料乙、丙的图文信息,迁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的有关史实,概括说明结
论①,言之有理即可。第(3)问运用史料的分类与鉴别等历史学科理论判断和说明选择的材料及
选择的理由,注意从史料分类与真伪、史料价值等角度分别说明。第(4)问解读材料丙,迁移20
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变化的史实来阐述“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
前提”即可。17.(2013重庆文综,14,10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
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
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
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
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
化的主要因素。(8分)答案(3)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
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解析第(3)问考查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小问由材料三中“文革”时期服饰的色彩
及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等信息归纳概括;第二小问
由“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思想方面的变化分析原因。18.(2013安徽文综,37,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
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
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
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
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
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
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
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
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
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的人同等权利。——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
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15分)答案(3)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却受制于“家天下”政治制度;妇女贞节虽被地方视为道德标准,但妇女
身心却遭摧残;五四前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所体现,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仍
然不高。解析第(3)问第一小问首先从材料中归纳要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其他要点。第二小问注
意题目要求“辩证解读”。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2016天津文综,5,4分)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
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
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④世界市场的发展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C无线电通讯业务在英国起步的同一年,中国进口、安装了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并投入
使用,说明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①正确;中国是引进而不是发明无线电报机,故不
能说明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②不正确;当时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已进入制度阶段,③不正
确;英国采用该技术便利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④正确。故C项符合题
意。2.(2014浙江文综,20,4分)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
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
序应当是
()A.①③④②B.③②①④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答案
D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掌握不同
交通工具产生的历史时间。公共汽车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火箭出现于现代,火车出现于
工业革命时期,马车属于传统交通工具。由此可知D项正确。3.(2014四川文综,14,10分)(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
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
分)答案(2)整理:材料二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
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
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
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解析(2)材料三中的观点,一是整理历史知识,二是探讨因果,实质上是对材料二所示新事物进
行归类,并探讨这些新事物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即可。考点三
大众传媒的发展1.(2013江苏单科,6,3分,易)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
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
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答案
C竹枝词前两句认为报纸能够开通民智,功劳很大,说明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故
C项正确。A项夸大了报纸的宣传作用。竹枝词只强调报馆林立,并不能说明其倡导报纸产业
多元化,故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规律总结
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学习,要注意两点:第一,社会习俗的变化是欧风美雨下
的变迁,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表现明显,内地及边远地区也有百年未变的状态。第二,报纸杂志
是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陈述报刊的社会功效,既不能忽视宏观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也不能淡化问题的具体情境,脱离当时的现实生活细节。2.(2014浙江文综,17,4分)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B.广告业的进步C.婚姻礼俗之变迁D.世界文明之演进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D本题利用20世纪初的报纸截图,主要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该报纸截图可以
作为当时出版业发展的直接史料,故A项不符合题意。报纸刊登的求婚信息,反映了当时婚姻礼
俗的变化,同时登报求婚也体现了广告业的进步,故B、C两项也不符合题意。一幅报纸截图及
其中的信息并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世界文明的演进,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3.(2014课标Ⅰ,30,4分,0.336)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
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
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
C从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20年代,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中国电影拷贝流
通税费较重,这会造成国产影片在上海以外地方放映时成本大大增加,而外国影片拷贝到中国并
放映,其成本并无大的变化,因此出现了京津地区外国片与国产片放映比例远高于上海地区的情
况。故选C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仅凭材料信息无法推知京津地区民众对外来事物是否更
具热情,也不能推知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是否更加开放,故排除B、D两项。4.(2013浙江文综,18,4分)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
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
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答案
C新文化运动时首倡白话文,故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不是通俗性报刊,而是文言政
论性报刊,A错;早在19世纪70年代,国人就已开始办报,而《时务报》创办于1896年,B错;当时中
国报刊刚起步,国人需求量有限,D错。5.(2017北京文综,19,4分)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结论A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B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C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D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C组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C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古代、近现代的科技。李时珍的《本草纲
目》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属于传统科技的总结性著作,且这仅是医学方面的成就,因此由李时
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无法得出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排除A项;康熙帝向西方传教
士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兴趣,并不能由此得出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
学,排除B项;电影的发明是近代科技进步的结果,京剧被拍成电影,体现了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
获得新的传播形式,因此C项正确;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把它作为解决粮食
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尚未得到成功解决,排除D项。6.(2013天津文综,6,4分)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
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答案
A武昌起义胜利后,清政府很快土崩瓦解。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2月,清
帝退位。此时社会发生剧变,受此影响,人们更加关心时事。材料中报纸的创办数量增加、销量
增长正是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导致的,故选A项。B项属于报纸迅速发展的可
能条件,不是必然原因,可排除;C项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可排除;D项与
题意不符。7.(2013四川文综,7,4分)右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由“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得不出“民国时期
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与“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的结论,A项与D项都犯
了典型的以偏概全的错误;B项错在“崇高的社会地位”。C项正确。8.(2013课标Ⅰ,46,15分,0.38)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
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
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
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
束。——《李鸿章附呈藩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
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
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
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
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
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6分)答案(1)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
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
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2)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
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解析第(1)问将三个可比项列出,从材料一、二中寻找即可。第(2)问在第(1)问和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考查近代办报的作用,答题时尽可能扣住材料,并能结合
戊戌变法运动开展的背景、条件来组织答案,题目赋分“6分”,提醒至少从三个方面作答。1.(2017江苏南京、盐城1月,6)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
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
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三年模拟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A组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时间:12分钟分值:30分)答案
D“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
传统,A项错误;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民国初年,在广大农村,民众依
然穿着传统服饰,C项错误;“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
褂”表明,民国初年,服饰变革具有中西合璧的时代特点,D项正确。2.(2017江苏无锡1月,6)以妇女放足为例,早在1897年,上海便设立了全国性的不缠足总会,入会者
多达三十万人,天足成风;而作为首都北京直至庚子以后,放足之风“仍未大开”。导致这一现
象的原因是
()A.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C.百日维新法令的推动
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答案
A上海“天足成风”,而北京直到庚子年以后,放足之风“仍未大开”,反映了近代中国
社会风俗的变化呈现出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各地经济的发展严重不平衡,A项
正确。3.(2017江苏南通、泰州、扬州5月,9)1931年,上海市区仅有公用电话6处,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
到1936年,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有213部。1933年至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
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的警报有1962次。这反映出
()A.电话通讯利于城市消防发展B.国民政府大力普及电话事业C.火警报警基本使用公用电话D.电话通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答案
A“1933年至1936年,……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的警报有1962次”
表明电话通讯利于城市消防发展,A项正确;大力普及电话事业与“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1936
年,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有213部”不符,B项错误;“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
其中由电话接到的警报有1962次”,说明火警报警并非基本使用公用电话,C项错误;D项在材料
中没有信息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排除。4.(2017江苏苏锡常镇3月,7)右图是20世纪初一家祖孙三代的合影。照片中的人物身穿长袍马褂,案几的左右分别放置新式的煤油灯和闹钟,中间则摆着水烟袋、紫砂壶和一对青花小碗。这张照片折射出近代社会
()A.传统与现代交融B.中式与西式对垒C.文明与落后冲突D.乡村与城市同步答案
A新式的煤油灯、闹钟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水烟袋、紫砂壶和青花小碗是传统文明的
体现。它们出现在20世纪初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表明传统与现代交融,A项正确。5.(2017江苏苏北四市1月,8)宣统年间,《国风日报》发刊词阐明办报宗旨:“赞助真实立宪,提供
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发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任卸弛。”对
其理解正确的是
()A.倡导民主革命,实现共和立宪B.重视舆论监督,保障政令畅通C.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D.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答案
C材料“宣统年间”“赞助真实立宪”表明这是改良主义宗旨,A项错误;“以世界之
眼光,发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表明该报注重对政府立宪的支持并提供建议,没
有体现舆论监督功能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意在明确政治导向,为政府立宪谏言献策,彰显救亡
图存,C项正确;“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的表述偏离该办报宗旨,D项排除。6.(2016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5月,7)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道:“有人
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
秘书。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
了。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这些变化说明
()A.平等意识逐渐增强B.近代风俗中西合璧C.传统礼仪不复存在D.演员地位逐渐提高答案
A材料中从“打千礼”到“鞠躬礼”再到“握手礼”的变化,表明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A项正确。7.(2016江苏苏锡常镇3月,6)冯天瑜的《中华文化史》中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
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
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诫不用’,后来则‘遍装水管,饮濯称便’。”
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近代化的原动力B.国人对西方文明逐步接受的思想过程C.当时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D.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不足答案
B近代化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的,A项错误;材料“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
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
诫不用’,后来则‘遍装水管,饮濯称便’”说明国人对西方文明有一个逐步接受的思想过程,B
项正确;“上海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代表国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
们在接受西方文明时思想意识的变化,而非西方文明本身存在不足,D项错误。8.(2016江苏南京、盐城3月,5)1875年10月11日《申报》刊载:“夫新报之开馆卖报也,大抵以行
业营生为计。故其疏义以仅谋利者或有之;其谋利而兼仗义者亦有之。……本馆即不敢自夸唯
照义所开,亦愿自伸其不全忘义之怀也。”这表明《申报》开办的宗旨是
()A.谋求义利兼顾B.追求商业利益C.开辟谋利途径D.关注时局政治答案
A材料“本馆即不敢自夸唯照义所开,亦愿自伸其不全忘义之怀也”表明《申报》开
办的宗旨是谋求义利兼顾,A项正确;B、C两项均与材料中“自伸其不全忘义之怀”不符,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时局政治的相关信息,D项排除。9.(2015江苏镇江2月,6)近日,一本80多年前的青年男女“情书大全”——《求婚尺牍》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眼球,“一不尚貌美,但需端正清白;二需先经几度口头谈话,半年或一年,以朋友资格相处,然后方可订婚;三有知识而无旧式闺秀恶习,且非自命不凡,专尚新时者;态度温和,身体健康;四有牺牲及服务社会之精神”。这反映了当时
()A.传统婚俗受到挑战B.择偶必须借助传媒C.新式婚姻蔚然成风D.女性实现婚姻自主答案
A据题干时间“80多年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情况,
“无旧式闺秀恶习”等反映出这一时期青年男女新的婚姻观念,传统婚俗受到挑战,A项正确。
择偶是否必须借助传媒、新式婚姻是否流行、女性是否实现婚姻自主在材料中均无信息体现,
B、C、D三项排除。10.(2015江苏泰州2月,10)下表依据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
迁》相关内容编制: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年份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一人户(%)11.858.4612.1214.13二人户(%)12.4314.2723.5128.67三人户(%)20.6733.539.5837.57四人户(%)23.2224.114.3111.11五人及五人以上户(%)31.8319.6710.488.52下列对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①当代家庭规模不断缩小②逐渐以二人户和三人户规模为主③一人户一直呈上升趋势④经济发展、居住条件改善是其变化的原因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
A表格中五人及五人以上户的比例逐渐缩小,说明当代家庭规模不断缩小,①正确;二人
户和三人户的比例在2000年以后稳定在60%以上,说明逐渐以二人户和三人户规模为主,②正
确;一人户的比例先下降然后上升,③错误;结合所学分析可知④正确。答案选A。1.(2017江苏南通1月,7)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诫缠
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诫缠足示》《劝诫缠足示谕》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B组2015—2017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时间:20分钟分值:38分)答案
B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与“1904年”不符,A项错误;上海天足会发行的书目中包括
张之洞、袁世凯等朝廷大员的文章,说明当时废止缠足的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B项正确;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曾主张“废止缠足”,上海并非率先,C项错误;在当时,“废止缠足”并非
为社会各阶层接受,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缠足思想依然根深蒂固,D项错误。疑难突破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期间,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下,社会习俗的变革加速。其中,废止缠足被视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民初以后,缠足现象逐
渐在城市中消灭。但真正意义上的放足,是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土改和民主运动中才得到实现的。2.(2017江苏镇江1月,8)19世纪末,定居温州的英国传教士苏慧廉曾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
中国男孩在教会学校接受人种知识测试,老师与他的对话如下图所示。这一对话实质上反映了
当时国人
()
A.对西方的了解加深B.已经接触西式教育C.民族意识不断觉醒D.民族自大心理尚存答案
D材料仅仅几句话,且只是涉及人种的肤色问题,无法说明当时国人对西方“了解加
深”,A项排除;“在教会学校接受人种知识测试”表明当时国人已经接触了西式教育,但这只是
现象,并非实质,B项排除;材料与民族意识觉醒无关,C项排除;“‘中国人是什么肤色?’‘人的
颜色。’孩子骄傲地回答”表明这个中国男孩认为中国人的肤色优越于其他种族的肤色,这实
质上体现了当时国人的民族自大心理,D项正确。命题评审
本题由一段对话切入,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高考依托教材而又
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本题反映的逻辑现象是“中国人的肤色优越于其他种族的肤色——民
族自大心理”,解题思路是“表象—实质”。3.(2017江苏六市3月,7)19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
《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
“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A.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B.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C.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D.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答案
D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艺术走向成熟,而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是在1905年,A项错误;
《定军山》《长坂坡》等影片都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并非西方影片,B项错误;电影《定军山》
摄制于1905年,当时中华民国还未成立,C项错误;“《定军山》一炮打响后……《长坂坡》等其
他影片也大获成功”表明国产电影借助传统京剧艺术得以发展,D项正确。方法技巧
本题采用了“历史现象——历史结论”的方式,命制的意图在于考查学生通过对史
料的分析,准确理解中国近代电影事业的发展情况。解题的关键是通过历史现象挖掘历史本质
内容。4.(2017江苏南京、盐城3月,7)1895年至1898年,全国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
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
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
报,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政治性报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报纸”与“刊物”不分,贴近民众生活B.注重舆论监督,通达社情民意C.“维新”与“革命”论战,争取舆论支持D.提倡民主科学,促进政治进步答案
A“中文报刊有112种”“这些报刊中,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还有专门为稍通文
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表明“报纸”与“刊物”不分,贴近
民众生活,A项正确;注重舆论监督,通达社情民意主要是政治性报刊的功能,只是材料部分信息
的反映,B项排除;“维新”与“革命”论战是在20世纪初,提倡民主科学的是1915年掀起的新文
化运动,均与“1895年至1898年”不符,C、D两项排除。方法技巧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然后把选项和材料信息进行对应,一
一排除。B项表述不全面,C、D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由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5.(2016江苏南京、盐城1月,5)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盈余,即莫不竟
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
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已消失C.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答案
C材料中“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并未指明是西化的服饰,A项错误;材料中“下至
娼优隶卒”说明当时上海仍存在等级观念,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当时上海社会各个阶层
崇尚服饰,说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的信息,D项错
误。命题评审
本题考查社会史,它一般从社会的视角观察历史,着重研究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
事件,包括人口、婚姻、家庭、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习俗、教育赡养、自然灾害、宗教
信仰等。因为高考选用的社会史材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史料,所以,在复习备考时,应加强提取
材料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辨析能力的培养。6.(2016江苏南京、盐城1月,10)下图是某一时期江苏省发行的侨汇券(侨汇是海外侨胞给国内眷
属的汇款、赡家费。侨汇券汇聚了粮票、布票、棉票、副食品购买券、工业品购买券等各种
票证),持券者可在专门商店或柜台购买到指定数量的商品。据此可以判断当时
()
A.侨汇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B.我国的物资供应相对匮乏C.各种商品均需要凭票证购买D.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
B“侨汇是海外侨胞给国内眷属的汇款、赡家费”,与政府的财政收入无关,A项错误;
“侨汇券汇聚了粮票、布票、棉票、副食品购买券、工业品购买券等各种票证”表明当时我
国物资供应不够充足,但并非各种商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B项正确,C项错误;侨汇券上显示的时
间信息是“1988年”,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展开,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项错误。知识拓展
1953年,我国宣布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时期,商品供
应极为匮乏,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
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
展,“票证”逐步退出了经济舞台。7.(2016江苏南通5月,6)下图《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其上配有文
字:“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乃近有匪徒造言,谓电报局所用
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值价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
为合用。”上述图文信息从侧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采矿工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浙江省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2025黑龙江省安全员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河北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电影天堂》课件
- 植物的逆境生理-课件
- 上海市初中劳技试题解析2014
- 【大学课件】国际投资的企业形式
- 《植物病原病毒》课件
- 《探析权健肿瘤医院》课件
- 汉语中的词语词性分类(课堂)课件
- 骨盆骨折PPT完整版
- 2023-2024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小学语文五年级期末高分试题附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
-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讲座课件
- DB44T 1315-2014物业服务 档案管理规范
- 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登记备案申请表
- 非线性光纤光学六偏振效应PPT
- 雪夜的老人阅读答案6篇
-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八下平行四边形大单元设计
- 昌乐二中271课堂教学模式
- 深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