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含铅汽油的燃烧、对铅的开采及提取等人类活动都可以增加大气和土壤中的铅含量。植物能吸收含铅物质,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而在体内累积铅。铅在人体内聚集和浓缩可引发智力障碍、神经麻痹甚至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铅含量越少B.铅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C.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可减少大气中铅的来源D.可采用生物吸收等方法对铅进行集中处理2、下列关于森林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B.柳树是北方针叶林中最常见的植物C.森林中的蕨类、苔藓等阴生植物多生活在林下D.森林中树栖和善于攀援生活的动物种类多于草原3、贝日阿托菌利用氧化H2S产生的能量固定CO2合成有机物,下列微生物与贝日阿托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同一组成成分的是()A.乳酸菌B.大肠杆菌C.蓝细菌D.酵母菌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不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5、硅藻生长过程需要硅酸盐。在相同条件下;星杆藻和针杆藻两种硅藻单独培养时的生长曲线和硅酸盐浓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单独培养时,两种硅藻种群数量均没有呈现“J”形增长B.两种硅藻种群的K值均受硅酸盐浓度影响C.两种硅藻种群密度可通过定期取样调查获得D.星杆藻在两种硅藻混合培养时具有竞争优势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6、下图甲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乙是人们绘制的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的利用效率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内竞争最激烈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进行7、如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B.BC段细菌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溶解氧减少C.BC段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D.AB段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大量分解,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8、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甲可知,D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才开始受到破坏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有利于提高并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C.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9、蝗虫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繁殖能力强,卵一般产在土壤中,不易灭杀,幼虫(又称跳蝻)个体较小,成虫个体较大,翅较为发达可进行远距离迁移,下图为某地爆发蝗灾以后调查到的幼虫和成虫数量变化曲线,期间当地分别采取了药物防治(喷洒农药)和生物防治(引入鸭;蛙等天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蝗虫卵的数量,用样方法调查幼虫数量,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成虫数量B.t2~t3,时段蝗虫成虫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成虫的大量迁出,而t4~t5时段蝗虫成虫数量减少可能是进行了药物防治C.防治之前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为X,防治之后蝗虫的环境容纳为YD.当地应该是在t7,时刻引入了蝗虫的天敌10、科研工作者为研究野生大熊猫的昼夜活动节律,给某自然保护区中3只野生大熊猫佩戴内置传感器的项圈来记录活动情况,研究春季取食竹笋期间的昼夜活动特点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熊猫的眼作为信息受体接受光照强度这一物理信息B.大熊猫在光照强度高的时间段活动强度大C.午夜的活动率说明野生大熊猫具有夜行性动物的特点D.光线较强的中午前后是大熊猫最主要的休息时段11、下列群落的类型与适应其环境的生物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荒漠——具有肉质茎的植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的爬行类动物B.草原——耐寒的旱生多年生乔木,会挖洞或奔跑迅速的动物C.森林——乔木、灌木和草本均为阳生,营树栖和攀援生活的动物D.湿地——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鱼类、两栖类和鸟类12、如图表示某冻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同一物种最多占有两个营养级B.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北极狐食物来源较丰富,数量相对比较稳定D.通常食物网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越强13、生物量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总量。一段时间内,某一个营养级生物量的变化与呼吸消耗、被更高营养级的生物取食、生物的死亡等有关。陆坡是大陆架到深海的过渡区域,图示是我国南海陆坡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分布(t/km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营养级生物量VI0.488V3.951IV17.890III38.000II50.810I218.000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18t/km2B.该生态系统生物量呈正金字塔形C.其他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与该生态系统不一定相同D.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生物量会一直保持不变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4、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和_______进行。(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____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信息的传递还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以维持___________的稳定。1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17、______越复杂,_______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___。_______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和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18、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19、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__和_______。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与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20、根据群落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1题,共3分)21、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法。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_。

(3)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而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_________。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____,(传递效率按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18分)22、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________能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

(2)若某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Ⅰ型曲线,其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将_________(填“增大”、“变小”或“不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这种变化可引起种群的__________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

(3)Ⅱ曲线是某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ab段种群λ(本次取样数量与上一次取样数量的比值)_________(填“>1”、“=1”、“<1”);则c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_____。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曲线属于构建_____模型。

(4)假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变化如曲线Ⅲ,出现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23、某湖泊由于受到污染;氮;磷含量上升,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修复水体,科研人员取该湖泊水样,分别种植了芦苇、黄花鸢尾、菖蒲等挺水植物,每3天测定一次水体中氮、磷的浓度,其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大量生物死亡,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力降低。

(2)据图分析,净化水体效果最佳的植物是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3)实验后期,植物根部存在腐烂现象,且有叶片掉落水中。据此推测第12~15天,水体中氮浓度略有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

(4)研究发现,种植挺水植物还能抑制浮游藻类繁殖,请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

(5)挺水植物不仅能净化水体,还能美化湖泊景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价值。24、白洋淀水底的污泥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对白洋淀进行生态修复,不仅要清除底泥,还要对底泥中重金属进行净化。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蓝细菌、绿藻等浮游生物迅速繁殖,而导致水质污染,蓝细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毒素,抑制其他藻类植物的生长,从而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成为___________,蓝细菌具有很强的聚集N、P的能力,一旦形成以它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其具有的强大的______________使其不易受外界干扰破坏。

(2)镉(Cd)是白洋淀中最具毒性的污染物之一,镉可通过_______逐级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沉水植物由于整株处于水体中,其根和茎;叶对Cd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因此科研人员尝试利用沉水植物对白洋淀底泥中的Cd进行净化。他们选择黑藻、狐尾藻、菹草等三种沉水植物种植在白洋淀底泥中进行培养,并进行以下测定实验:一是通过三种植物随时间的生长情况测定它们对Cd的耐受性(结果见下图),二是测定三种沉水植物对底泥Cd的富集和迁移能力(结果见下表),并从中选出最适合修复白洋淀Cd污染水体的沉水植物。

三种沉水植物Cd的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沉水植物富集系数迁移系数地上部根部根部黑藻0.33±0.020.41±0.010.79±0.11狐尾藻0.05±0.010.14±0.020.34±0.01菹草0.21±0.041.01±0.120.21±0.01

注:富集系数是指沉水植物对底泥中Cd的富集能力;迁移系数是指沉水植物对Cd由底泥向地上部的迁移能力(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越高;淤泥中Cd的残留量越少)

①三种植物中对Cd的耐受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____,由表中富集系数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②科研人员最终认为黑藻是最适合修复白洋淀Cd污染水体的沉水植物,他们做出这样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3)利用黑藻修复白洋淀Cd污染水体的过程中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蓝细菌和绿藻等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下的光照强度很弱,影响了沉水植物的扩张或恢复。科研人员尝试利用白虾改善水体光照条件,经研究发现黑藻的生长率与白虾的密度呈正相关。请写出该实验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所用容器为聚乙烯桶;注入湖水70L)

(4)由上述实验可知,向白洋淀中投放白虾也能起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和生态修复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A【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

【详解】

A;由分析可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铅含量越多,A错误;

B;铅作为一种元素;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B正确;

C;加大清洁能源利用可减少含铅汽油的利用;进而减少大气中铅的来源,C正确;

D;可采用生物吸收等方法对铅进行集中处理;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B【分析】【分析】

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这些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在我国,东部湿润地区往往随处可见森林;在内陆半干旱区,分布有大片的草原;再到西部的干旱区,则出现荒漠群落。

【详解】

A;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A正确;

B;柳树是北方落叶阔叶林中最常见的植物;B错误;

C;森林中阳生植物多居上层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林下光线相对较弱;因此,森林中的蕨类、苔藓等阴生植物多生活在林下,C正确;

D;草原上草本植物占优势;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而森林中有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因此,森林中树栖和善于攀援生活的动物种类多于草原,正确。

故选B。3、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生产者是指能将CO2转变为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自养型细菌;蓝细菌等。

【详解】

贝日阿托菌利用氧化H2S产生的能量固定CO2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蓝细菌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乳酸菌;大肠杆菌、酵母菌属于分解者。

故选C。4、A【分析】【分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会发生演替。

【详解】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越多;种间竞争就越激烈,对资源的利用就越不充分,C错误;

D;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般不同;并且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错误。

故选A。5、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单独培养时星杆藻;针杆藻的增长曲线均为S形,两种硅藻种群的K值均受硅酸盐浓度影响。

【详解】

A;分析两图可知:单独培养时星杆藻、针杆藻的增长曲线均为S形;A正确;

B;分析两图可知:硅酸盐浓度降低到一定数值后;两种藻类的数量均不再上升,故两种硅藻种群的K值均受硅酸盐浓度影响,B正确;

C;检测藻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定期取样调查的方法,C正确;

D;实验并没有把两种藻类混养;故不能看出星杆藻在两种硅藻混合培养时具有竞争优势,D错误。

故选D。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6、A:B:D【分析】【分析】

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2;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可能会下降;而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可能会上升。

【详解】

A、分析图1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可知,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利用效率,A正确;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农家肥被微生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矿质元素,提高了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因此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

C、种群数量大到K值时种群数量最多,种内斗争最激烈,C错误;

D、食用菌和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加速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进行,D正确。

故选ABD。7、A: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度的。据图分析:图中的细菌属于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藻类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盐离子,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

【详解】

A;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需氧型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A正确;

B;BC段细菌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减少;B错误;

C;BC段有机物分解形成大量的无机物;为藻类提供了大量的无机营养,故藻类大量繁殖,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AB段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微生物大量分解转变成了无机物,故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D正确。

故选ACD。8、B:D【分析】【分析】

据图甲分析;随着载畜量的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合理的载畜量为A-C点。据图乙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的增长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因此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

【详解】

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A错误;

B;由图甲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并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

C;从图乙可知;F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性,C错误;

D;从图乙可知;F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K值),D正确。

故选BD。9、A:B: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蝗虫的种群数量初期呈“S”型增长,后期种群数量受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出现上升;下降和波动。

【详解】

A、蝗虫的卵产在土壤中,所以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幼虫运动能力较弱,所以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成虫体积大、运动能力强,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A正确;

B、t2时刻,蝗虫成虫数量减少,但幼虫数量没有明显减少,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成虫发生了迁出,t4时刻蝗虫的成虫和幼虫都显著减少,且在t6时刻又基本恢复原来数量,说明t4时刻应该是进行了药物防治,B正确;

C、X和Y是防治前后蝗虫幼虫数量能维持的最大值,而不是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t7时刻,蝗虫的成虫和幼虫数量都显著减少,且在较低的水平重新达到新的稳定状态,说明在t7时刻引入了天敌,D正确。

故选ABD。10、A:C:D【分析】【分析】

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是动物自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各种环境条件昼夜变化的综合性适应,其中包括对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适应。

【详解】

A;大熊猫的眼作为信息受体接受光照强度这一物理信息;A正确;

BD;由图可知;光线较强的中午前后是大熊猫最主要的休息时段,B错误,D正确;

C;夜晚转为黎明和黄昏转为夜晚时段是大熊猫的活动高峰;午夜没有光照的情况下,大熊猫仍表现出活动与休息交替的规律,说明具夜行性动物的特点,C正确。

故选ACD。11、A:D【分析】【分析】

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自然界淘汰。

【详解】

A;荒漠非常干旱;生物通常具有耐旱特性,例如具有肉质茎的植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的爬行类动物,A正确;

B;在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B错误;

C;森林中阳生的乔木居上层;林下光线较弱,草本多为阴生,C错误;

D;湿地常见生物有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和鱼类、两栖类和鸟类等动物;D正确。

故选AD。12、A:B: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网):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详解】

A;图中含有的食物链为:植物→雷鸟→北极狐;植物→雷鸟→狼;植物→北极狐;植物→雪兔→北极狐;植物→雪兔→狼;共5条食物链,北极狐同时占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A正确;

B;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其中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正确;

C;该生态系统中北极狐为杂食性动物;食物来源较丰富,数量相对比较稳定,C正确;

D;通常食物网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因而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同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弱,D错误。

故选ABC。13、B:C【分析】【分析】

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详解】

A、218t/km2是第一营养级储存的有机物的含量;不是同化的总能量,A错误;

B;生物量随着营养级增加而减少;呈现正金字塔形,B正确;

C;其他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可能因为生产者生活周期短被大量捕食而呈倒金字塔形;比如湖泊,C正确;

D;生物量会因呼吸消耗或被捕食等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BC。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4、略

【解析】①.速度②.方向15、略

【解析】①.生命活动②.种间关系③.生态系统16、略

【解析】①.无限②.一定限度。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网生态系统强食物链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载体动力无机环境生物群落20、略

【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群落水平上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物种,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及群落的演替等。

【详解】

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类型。解题关键是要明确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不同,进一步掌握群落在外貌和物种组成上的差异。【解析】①.外貌②.物种组成四、实验题(共1题,共3分)21、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的速度和方向;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网(链)进行,而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乏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对植物(互花米草)种群密度调查常用样方法;该实验的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该实验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①图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网(链)进行。

②根据题意分析;如果按照原来食物的2/3来源于互花米草,1/3来源于植食性昆虫,按传递效率20%计算,鸟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2/3÷20%+1/3÷20%÷20%=35/3克,如改为各占1/2,鸟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1/2÷20%+1/2÷20%÷20%=15克,因此调整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35/3÷15=7/9。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面。

③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够根据题干数据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计算。【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样方法速度和方向次生演替含碳有机物CO2光合作用7/9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面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五、综合题(共3题,共18分)22、略

【分析】分析题图: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呈现J型曲线增长(如图Ⅰ);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使得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如图Ⅱ(c点之前);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图Ⅱ(cd点之间),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如图Ⅲ。

【详解】

(1)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是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结构能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

(2)图中Ⅰ型曲线为理想条件下的“J”型增长曲线;若某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Ⅰ型曲线,其种群增长速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将增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使生物减少的数量,可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因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由于ab段种群数量增大;故其λ>1。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由曲线可知,c点之后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受生存空间和资源的限制,表现在:①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多,种类竞争加剧;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减少,营养不足;③有害代谢产物(酒精)的大量积累;④培养液pH的剧烈改变。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数学模型。

(4)假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变化如曲线Ⅲ;即种群数量继续增加,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生存条件改善,比如补充了培养等。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种群数量特征,生物进化的实质,理解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属于中档题。【解析】①.年龄组成②.增大③.基因频率④.>1⑤.种内竞争加剧、营养物质不足、存空间有限、有害代谢产物积累、培养液pH的剧烈改变等⑥.数学⑦.生存条件改善(如补充了培养液)23、略

【分析】【分析】

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2;分析题图:分别种植了芦苇、黄花鸢尾、菖蒲等挺水植物后;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水体含氮量和含磷量基本都下降,其中种植黄花鸢尾引起水体含氮量和含磷量下降的幅度最大。

(1)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大量生物死亡,生物种类数下降,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2)

净化水体效果与水体中氮;磷含量有关。据图分析;净化水体效果最佳的植物是黄花鸢尾,因为与其他挺水植物相比,种植黄花鸢尾后,水体中的氮、磷浓度下降最明显,说明黄花鸢尾吸收氮、磷的能力更强,净化水体效果最佳。

(3)

分析题意:水体中氮浓度略微上升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植物根部根部腐烂,对水体中的氮吸收减少,另一方面腐烂的叶片掉落水中后被水体中的微生物分解,落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为含氮无机盐重新释放到水体中。

(4)

种植挺水植物还能抑制浮游藻类繁殖;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挺水植物与浮游藻类存在竞争关系,竞争生存空间;阳光和养分,相较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