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6讲1894—1919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专题概览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
峰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
动,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此时期中国进一
步沉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1)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经济(1)民族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生活伴随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中国在社会习俗和服饰等方面出现向文明化方向发展的现象思想文化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第16讲1894—1919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考纲要求1.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①甲午中日战争;②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③义和团运动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4.《临时约法》与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本讲考点考点3辛亥革命与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考点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考点1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a.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b.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的爆发。图解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背景考点1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2)经过a.战争爆发:1894年7月,丰岛海战。b.平壤战役: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c.①黄海
大战:日本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d.辽东、威海卫之战: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攻占大连、旅顺、威海
卫等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危害清政府割辽东半岛、②
台湾全
岛
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台湾与祖国隔离数十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使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4)影响a.宣告③洋务运动
破产。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c.促使中华民族觉醒,各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巧思妙记“一、二、三、四”巧记《马关条约》的内容
拓展延伸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决定了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必然激烈地去争夺商品市
场、投资场所并瓜分世界。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中心目标。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垄断集团和军阀集团相互勾
结起来,极力对外扩张,把侵略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日本制定了所谓
“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利用西方列强在远东的矛盾和英美对其的扶
持,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战争。巧思妙记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知识拓展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转折点(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2)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学习西方内容上:由器物到政治制度。2.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2)导火线:义和团运动。a.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b.口号:“④扶清灭洋
”。c.结果: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而失败。d.意义: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勇气,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
动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误区警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涨,
而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
侵略者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3)过程a.爆发: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b.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内容危害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便于外国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改总理衙门为⑤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修订商约清政府同意修订各条约中有关通商行船的内容,便利了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4)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5)影响: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拓展延伸1.从不同史观的角度认识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
口岸的问题从革命史观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
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
的重要标志。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
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把中国纳入了资本主
义世界殖民体系。从文明史观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
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
转变的地方。从社会史观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
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
了相应的社会问题。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1)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当时帝国主
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它带有局限性。(2)“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
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3.对义和团运动的正确评价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但不具有历史进步性。(1)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正义性。(2)但其盲目排外,排斥包括先进生产力在内的西方文明,带有浓厚的愚昧落后色彩。提示: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
制。思维启迪下面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术语必背(1)《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害,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的程度大大加深了。(2)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3)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涨,而是列强企图瓜
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4)义和团运动从革命史角度,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
国阴谋的实现;从近代化角度看,它盲目排外,具有落后性。主题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与影响◆史料呈现
史料1李鸿章想①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
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②“静守勿
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史料2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
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
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③中国侥幸得以从
长夜之迷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
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
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摘编自《蹇蹇录》史料3光绪谕电寄张之洞等:“日本约内改选土货一节关系最重,
江、浙等省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
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读史指导(1)史料1属于现代评论史料。史料体现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利的一
些原因。①表明清政府寄希望于外国调停,准备不足。②说明李鸿章指
挥失误,政策保守。(2)史料2是日本回忆录史料。根据李鸿章的的表述可知,李鸿章对甲午
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掩盖了战争的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
的巨大灾难。③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史料3是中国政府为应对某一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因此明确这一谕旨的背景与出发点是理解史料的关键。结合史料中“光绪”“日本”
等信息可知,这和《马关条约》中在华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等内容有关。◆史料应用(1)史料1体现了李鸿章为了应对甲午中日战争所采取的措施,说明李鸿
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一味依靠
,
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同时为了保存实力采取了避战不出和
的政策。这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观原因之一。提示外国调停守势(2)依据史料2、3,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提示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促进了国民发奋图强;认识到日本的先进与强大,推动了中国人到日本留学;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不同层面看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
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中国社会迅速陷入
半殖民地化的境地。(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
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
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层都
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典例(2016北京西城期末)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源
于日语的新词汇,如服务、组织、纪律、原则、方针、政策、抽象、商
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①甲午中日战争影响深刻②日本跃居世界一流强国③留日教育有了一定发展④传统文化遭到彻底否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题关键结合时间和关键信息“源于日语的新词汇”来分析。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相关知识。日本跃居世界一流强国从材料中无法体现,②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当时中国受到了日本
文化的影响,并未体现传统文化遭到彻底否定,④错误,故本题选B。B1.(2017北京大学特优测试历史模拟)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
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A答案A由图片可以看出中国海军编制比较混乱,这为甲午中日战
争中中国战败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故A项
正确,D项错误;中日的海军都受西方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中
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故C项错误。2.(2016北京朝阳二模)2015年10月在东经123度、北纬39度的大东沟海
域进行的“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发现60多枚铜钱、完整的鱼雷引
信以及写着CHIHYüAN的瓷盘上标记着“THE—IMPERIAL—CHI-NESE—NAVY”(中国皇家海军)等字母,共计60个种类、120多件文
物。这些文物可用于研究
()A.雅克萨之战B.施琅收复台湾C.鸦片战争D.甲午战争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根据题干中“大东沟海
域”可知,这里是甲午战争的旧址,故选D项。D3.(2017北京顺义一模)某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
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
进口税。”它的主要影响是
(
)A.扰乱了地方的社会秩序B.控制清政府的财政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D.限制中国商品出口答案C根据材料中“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只交所订进口税”
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马关条约》中关于允许日本开设工厂的规定,
其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影响不是主要的,故A项错误;该规定并不能控制清
政府的财政,故B项错误;该规定允许日本在华设厂,阻碍了国内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此规定对中国商品的出口没有限制,故D
项错误。C4.(2016北京海淀五校三联)“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
臣。”“将上年夏间凶惨案内所有承认获咎之各外省官员,分别惩
办。”“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这些无理要求出自不平等条约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本题考查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依据材料中“惩办……首
祸诸臣”“外省官员,分别惩办”“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可知,这
是《辛丑条约》中的内容,清政府成为维护帝国主义利益的工具,故D项
正确。D1.戊戌变法(1)历史根源a.社会根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
深。b.经济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①初步发展
。c.阶级根源:中国②民族资产
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d.思想根源:早期③维新
思想。考点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2)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的发展a.康有为:把西学中的进化论、自由平等的观念与中国传统今文经学结
合起来,撰写《④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等,宣传维新思想。b.梁启超:提出“伸民权”,著有《⑤变法通议
》。c.谭嗣同: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d.严复:创办《国闻报》,完成了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名著《天演
论》,借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鼓吹维新变法。知识拓展康有为思想的特点a.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减少变法的阻力。b.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的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
思想彻底决裂。(3)维新运动的兴起a.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运动
的序幕。b.成立组织:强学会→保国会。c.创立报刊:《⑥中外纪闻
》《时务报》《强学报》等。d.展开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e.提出纲领:《⑦应诏统筹全局折
》(《上清帝第六书》)。(4)戊戌变法(百日维新)a.开始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⑧定国是诏
》。b.变法内容: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
总局等;文化上废八股、改试策论,设京师大学堂等;军事上编练新军等。c.失败标志:1898年9月戊戌政变。(5)变法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a.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维新势力与顽固势力力量对比悬殊;
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
和少数官僚;维新派政治斗争经验严重不足。b.历史意义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近
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影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励了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为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封建文化进行抨击,提倡近代民主思想,促
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思维启迪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指出: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
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依据材料
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提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拓展延伸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相互勾
结,形成了控制中国的强大势力。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先天的软
弱性,很难与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势力抗衡,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
只能以失败告终。知识拓展多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积极意义(1)从时代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开始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
看,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
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看,向西方学
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3)从历史影响看,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学习西方成为一
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同时,维新变法运动
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
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
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2.清末新政(1)目的:挽救统治危机。(2)时间:1901—1905年。(3)内容a.编练新军。b.振兴商务、⑨奖励实业
。c.废科举,育才兴学。d.改革官制,整顿吏治。(4)评价: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
化的传播,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1)目的: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2)时间:1905—1911年。(3)过程a.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揭开了“预备立宪”的序幕。b.1907年,清政府在中央筹设⑩资政院
,地方设谘议局。c.1908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颁布了《
钦定宪法大纲
》,限制了皇帝的权力,规定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权利,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
权组织形式。d.1909年,多数省份设立谘议局,多由立宪派主持,积极开展立宪活动。e.1911年,清政府组织成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大臣中,皇族占7人,
人们讥称它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成为一个骗局。(4)影响:促使立宪派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引起汉官的离心,清政府专制统治陷于空前孤立。术语必背(1)戊戌变法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政治变革主张,是对洋务运动的超
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2)清末新政虽主观目的是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
近代化。(3)《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中国宪政史
上移植西方宪政模式的第一次尝试。主题戊戌变法◆史料呈现
史料1
在百日维新中,维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张,①被大大打了折
扣。有的条目干脆②不被批准,有的则③被偷梁换柱,失去了本意。史料2
伯兄(康有为)④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
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
深忧之。——康广仁◆读史指导(1)史料1属于现代评论史料。史料主要表达百日维新措施的命运。从
①②③中可以看出维新派改革官制的主张在执行中并不能被真正实行,
变法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为戊戌变法埋下了失败的种子。(2)史料2属于当事人评论史料。史料说明了戊戌变法损害了多数顽固派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从④中可知,康广仁认为,康有为在戊
戌变法中急于求成,为失败埋下伏笔。◆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
主要变法措施。提示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
除八股。(2)结合史料1、2,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上述史料中得到的
改革启示。提示失败的原因:用人不当,改革措施大打折扣;维新派缺乏经验,改革
中急于求成;顽固势力的阻挠。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
对立面。比较晚清政府三次自救运动的异同不同点(1)洋务运动:纲领是“中体西用”,未突破传统。(2)戊戌变法:提出“君主立宪”的政治变革主张,是对洋务运动的超越。(3)清末新政:无论是变革的内容还是实施的地区、范围,都更宽更广。相同点(1)三次自救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和清朝统治危机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2)都属于近代化的改革运动。(3)结果:都未成功。典例
(2015北京东城联考)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
政是清朝统治者在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实行的三次自救运动。这三
次运动的共同点是 (
)①都是学习西方的活动②都加剧了社会矛盾③都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④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解题关键理解三次运动的本质特点。答案
A本题考查三次运动的特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没有加剧
社会矛盾,排除②;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
进行政治上的改革,排除③,故选A项。A1.(2016北京顺义期末)“
失败产生的亡国危险,也使中国的维
新精英陷入焦虑感和激进心态之中;
的失败,使极端保守的清
朝权贵进入政治中心,并引发了攻打使馆的‘庚子事变’与八国联军入
侵。”空格处依次应为
()A.鸦片战争、甲午战争B.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C.甲午战争、戊戌变法D.甲午战争、清末新政答案
C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使民族危机加深,促进了维新变法;
顽固势力镇压了维新变法,最后引发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故C项正确。C2.(2017北京西城二模)右图为20世纪初刊登于《神州日报》上的时政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B.义和团运动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答案
C本题考查清末新政。依据题干图示和文字信息,结合所学
可知,清末新政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其中一些
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
用。但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
盾,故C项正确。戊戌变法明显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性,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不是君主立宪
制,故D项错误。C3.(2016北京海淀查漏补缺)下面的日记内容反映了作者
()A.反对洋务运动兴办新式教育B.支持康有为等发动的维新变法C.反对清末新政的教育体制改革D.固守传统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答案
C本题考查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依据日记中“国家变
法”“停止科考”“人弃而我不弃”,并结合所学可知,作者反对清末
新政中废除科举考试的措施,故C项正确。C4.(2015北京文综)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
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用地。公文中有“仰恳天
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预备立宪时期D.中华民国初期答案
C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历史时期的能力。根据材料“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
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用地”可知当时废除了科举、设立了全国性咨
询议政机构,这是清朝预备立宪的重要表现,故正确选项为C。洋务运动
与戊戌变法都没有设立“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可排除A、B;公文中
有“仰恳天恩,准予改拨”,说明当时仍处于清王朝统治时期,可排除D。C1.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1)条件a.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b.思想基础: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c.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兴中会、革命政党①同盟会
的成立。d.军事基础:在孙中山的领导和影响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
义。误区警示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而不是资产阶级革
命政党。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中国同盟会。考点3辛亥革命与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2)爆发:武昌起义a.时间:②1911
年10月10日。b.两个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c.主体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d.影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3)高潮: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以③中华民国
纪年,民国元年为1912年,
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4)结局及评价a.结局:失败。b.失败表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国④社会性质
未得到根本改变。c.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d.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e.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
制制度,⑤民主共和
的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
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给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以鼓舞
和推动。误区警示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因为其共
和“徒有虚名”,其实际的意义在于思想启蒙,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
人心,成为时代潮流。拓展延伸近代前期民主革命运动的特点(1)各阶级、各阶层都进行了探索,具有广泛性。(2)从改良到民主共和,向西方探求真理。(3)革命向纵深发展,具有层次性。(4)从反封建反侵略的目标看,革命具有继承性。(5)都取得一定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思维启迪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
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
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什么?提示: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背景a.武昌起义成功,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各省通过《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提供了法律依
据。c.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建立。(2)颁布a.目的:限制⑥袁世凯
的权力,保护革命胜利果实。国家性质①“主权在民”原则②表达了维护领土完整的国家意志人民的权利和义务①国民一律平等②依法享有人身、财产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被选举权③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政治体制①实行⑦三权分立
的政治制度: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
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②实行责任内阁制b.内容c.性质: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
质的民主宪法。(3)意义a.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
法律成果。b.说明以孙中山为首的新生革命政权具有较强的法治和宪政意识,也有
很强的现实针对性。c.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也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蓝
本。d.在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1)背景a.袁世凯厉行专制独裁统治:解散责任内阁,刺杀宋教仁,破坏代议共和
制,解散了国民党和⑧国会
,用《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b.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2)维护共和的斗争a.1913年,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掀起二次革命。b.1915年,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领导⑨护国
运动。c.1917年,孙中山发起恢复民主共和象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
国会的⑩护法
运动。(3)认识:革命后的社会现实说明,中国的现代化改革、民主之路任重道
远,中国通向民主政治的道路依然崎岖漫长。拓展延伸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和民主性(1)在政治上,它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确立了责任内
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了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3)在文化上,人们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
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及文化,为
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4)在国际上,在20世纪初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术语必背(1)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
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
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
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
质。主题1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史料呈现
史料1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
意外。这场意外,①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②把古老的中国,扳到
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
展的必然结果。史料2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
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
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3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
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
责,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
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孙中山《对外宣言书》◆读史指导(1)史料1属于现代评论史料。史料是对辛亥革命爆发具有偶然性还是必然性的争论。①是指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②是指中华民国的建
立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史料2属于现代文献史料。通过阅读史料可知,史料体现了陈旭麓对
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肯定,主要表现在“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
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3)史料3属于近代文献史料。史料是有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对外政
策,依据中华民国对外政策的具体措施可知,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具有
妥协性,这充分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否
是一场意外。为什么?提示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
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2)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
迪后人的明鉴。”依据史料2、3,论证这个观点。提示丰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明鉴: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主题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影响◆史料呈现
史料1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
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
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
纳税、服兵役等义务”。……②参议院:“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
院行之。”……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
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
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史料2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
性。”——《毛泽东著作选读》◆读史指导(1)史料1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依据史料内容可知①主要规
定了国家权力来源、公民的权利和义务。②主要是政权建设,强调了权
力之间的制衡。(2)史料2是伟人评论史料。史料中“比较好的东西”和“是不完全的,
有缺点的”是毛泽东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客观评价。◆史料应用(1)陈旭麓先生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提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体现了西方分权制衡、主权在
民、天赋人权的思想;仿效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2)提取史料2中的观点并结合史料1进行评论。提示观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肯
定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否定了君主专制,带有革
命性;“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
等权利”肯定了人民的权利,带有民主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人
民主权取代君权神授、以公民取代臣民,顺应了时代潮流。1.用多元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2)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①政治: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
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②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③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④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
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
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亚
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是亚洲觉醒的典型代表。
图1图2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典例1
(2016北京文综)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
流行。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
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
)C解题关键获取图片中和政治有关的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答案
C1911年11月,武昌起义已经成功,广告《专制与共和之过渡》
不可能成为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①错误;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1
912年1月,②错误;商人广告中“人造自来血”的功能由“救廿世纪贫
血症之良药”到“专制与共和之过渡”的变化,折射出营销策略与武昌
起义前后的时局巨变相关,③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民主
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④正确。故本题选C项。2.多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根本目的)。(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3)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
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4)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
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
确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PS丰田生产方式》课件
- 决定销售业绩的重要心态(课件)
- LNG气化站应急备用气源自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
- 一年级语文上册拼音aoe
- 2024年江苏省招聘社区工作者题库及参考答案
- 单位管理制度收录大合集【人员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品读选集【职员管理】十篇
- 楼梯 栏杆 栏板(一)22J403-1
- 果冻袋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 中国返利网站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员工待岗期满考核方案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核心素养教案)
- 进驻商场计划书
- 建筑施工材料供应链管理与控制
- 代理人培养计划书
- 传播学理论复习资料
- 乡镇污水处理调研报告
-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全文
- 纪检涉案财物管理规定
-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救援准备
- 《企业信息管理》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