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高考2年模拟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讲义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讲义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讲义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讲义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3年高考2年模拟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讲义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5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学问素养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相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1.从时空观念角度动身,理清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及演化脉络。2.从家国情怀角度动身,相识少数民族内迁及北方人民南迁对促进民族交融与江南地区开发的重要作用。学问点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魏220年曹丕洛阳司马炎代魏称帝蜀221年刘备成都为曹魏权臣司马昭所灭吴229年孙权建业为晋所灭二、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三、西晋的灭亡1.背景(1)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内迁少数民族卷入西晋宗室的内部争斗。(2)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绽开对中心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化为南北朝的对峙。推断正误三国代替东汉并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历史的倒退。①(✕)解析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事实上已经瓦解,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分裂。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来说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也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经阶段。名师点拨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地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逐步从游牧生活转入农耕生活,内迁各族的生活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促进了民族交融。问题探究西晋建立后,实现了短期统一,但很快灭亡,其速亡的缘由是什么?(1)西晋王朝统治腐朽。(2)统治集团发生内乱。(3)民族冲突激化。学问点二东晋与南朝一、东晋南朝更替1.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验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从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二、“士族”的崛起1.崛起: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2.地位:②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三、江南的开发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溢了劳动力资源表现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很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四、南北对峙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2.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旁边,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3.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丢掉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概念阐释士族与门阀政治士族,就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又称门阀士族。东晋是依靠门阀士族的支持建立的,因而形成了东晋士族与君主共治的局面。门阀政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思索点(教材P2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缘由有哪些?提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既有统治者政策方面的缘由,也有经济技术方面的缘由,同时又有自然条件、民族交融等因素的作用。学思之窗(教材P28)依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提示江南比较丰饶,一年收获的粮食可满意多个郡中人口的须要,出产的丝帛可供全国人穿用。学问点三十六国与北朝一、十六国政权更替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民族关系(1)少数民族政权采纳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2)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渐渐缩小(3)民族隔阂仍旧广泛存在前秦(1)4世纪下半叶,统一北方(2)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快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冲突又加剧了二、北朝1.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③439年统一北方。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5世纪后期内容迁都都城从平城迁到④洛阳改籍贯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易服装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讲汉话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定门第等级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通婚姻激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沟通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冲突,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旺盛,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北魏的分裂: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五个王朝合称北朝。4.北朝的覆灭:北周内政修明,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推断正误“十六国”指的是北方出现的16个政权。⑤(✕)解析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不仅仅是16个。“十六国”除包括北方最主要的15个政权外,还包括西南地区的成汉。学问拓展1.迁都之争北魏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迁都洛阳,是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迁都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胜利的缘由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改革符合民族交融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改革适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须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使其冲破阻力,毅然改革。巧思妙记用“三、四、五”巧记学问三四五三国:魏、蜀、吴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1)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2)北朝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学问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的特点(1)朝代更替频繁,多个政权并立,南北对峙。(2)小统一、大分裂,在分裂中民族交融逐步加强。(3)大一统和局部统一时间短,分裂时间长,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探究点一江南经济的发展史料一江南地域宽阔而人烟稀有;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须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特别富有的人。——《史记》(译文)史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地域广袤,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史料三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读史指导史料一“人烟稀有”“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不须要商人贩卖货物”等信息反映出江南地区在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前的景象史料二“盛矣”“地广野丰”“数郡忘饥”“覆衣天下”等信息反映出江南地区在得到大规模开发后的景象史料三反映了当时北方人民大批南迁问题思索(1)依据史料一、二概括江南地区发展状况的变更。答案《史记》中所描述的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2)史料三与史料二中《宋书》记载的现象有何联系?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批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江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江南经济发展的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的条件下完成的。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经济建设中刚好引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定结果。我们应留意经济开发与爱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北方人口南迁对南方生产发展最干脆的影响是()A.充溢了江南的劳动力资源,带去了先进技术B.促进了江南劳动者思想观念的更新C.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D.使我国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1.答案A北方人口南迁的干脆影响就是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间接影响,解除。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①土地大量开垦②农作物品种增加③纺织、造船等技术有了明显进步④长江地区商业渐渐旺盛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答案D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发展,①②③④都是发展的表现,故选D。探究点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史料一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孝文帝)又说:“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尔。”同时孝文帝明确地相识到只有迁都“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摘编自《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史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当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袤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猛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簇新而有活力的因素。事实上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多元格局,特殊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读史指导史料一“很难‘移风易俗’”“复值不好文之主”“光宅中原”表明白迁都的缘由;“不免面墙尔”“‘王里’洛阳”表明白激发其改革的因素史料二“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反映了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问题思索(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结合史料一和所学学问,指出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答案意图:实现统一大业;削减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统治。主要因素:关注鲜卑族长远利益;相识到汉文化的优越性。(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民族文化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答案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多元视角相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角度内容内涵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渐渐交融的过程,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样缘由(1)根本缘由: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各民族之间亲密交往,相互影响(2)详细缘由: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斗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力推动形式(途径)(1)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是民族交融的一种重要方式(2)友好交往,指北方其他各族渐渐变更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汉族也学到其他民族的畜牧业阅历形式(途径)(3)联合斗争,即在抗拒各族统治者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情(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推动民族交融的作用(5)民族之间的斗争在客观上有助于民族交融表现(1)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2)东汉至魏晋时,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民族长期定居,和汉族相互影响(3)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实质(1)社会发展角度——封建化(2)社会生产角度——农业化1.(2024北京朝阳区高一期末)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族人当时()A.已经完全实现农耕生活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C.生产方式为耕织和饲养相结合的方式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答案C依据材料“(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可知,氐族人能织布,擅长种田,饲养牲畜,这表明白氐族人当时的生产方式为耕织和饲养相结合的方式,C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肯定,解除;材料强调的是氐族人的生产方式,没有涉及“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与“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B、D两项错误。2.据史料记载,很多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答案D材料信息“很多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说明少数民族认同自己是中原地区的一部分,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均解除。学问联网史论术语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势力发展的结果。西晋短暂统一后,国家又陷入分裂状态,但从全局来看,社会经济曲折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分裂中孕育着统一。2.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3.士族阶层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淝水之战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以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后来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供应了必要的契机。4.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沟通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一、民族交融观点一——共同的文化基础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条件。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多民族关系的发展史中,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起到重要的凝合作用。观点二——斗争促进了民族交融东汉末年到南北朝的数百年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对此后隋唐盛世及中国文化产生极大影响。1.南北朝时,“南北分治,各有国史,相互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胡三省注:“索虏者,以北人辫发,谓之索头也。”岛夷:海滨南蛮土著。这反映了()A.南北民族对立尖锐 B.国史编写中政治性强C.民族交融尚未出现 D.南北都认同华夏文明1.答案D索虏、岛夷都是相对华夏而言的称呼,材料说明白南北政权都认同华夏文明,D项正确。南北朝时南北分治不是以民族为分治依据的,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在反映国史编写的问题,B项错误;南北朝时民族交融已经出现,C项错误。二、第一次北方人口南迁高潮西晋统一的局面没有维持多少时间,便爆发了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随即又发生永嘉之乱,阶级冲突与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北中国再度陷入了长期战乱之中。中原人民为避战乱,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北方人口南迁高潮。以后凡中原较大的政治动乱,如祖逖北伐、淝水之战、刘裕北伐、北魏南侵等等,都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北人南徙。——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2.《晋书·食货志》记载:“(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汉人遭受亘古未有的劫难,中原成为胡人牧马之所。据此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出现的缘由有()①中原地区社会动乱②中原地区出现饥荒和瘟疫③少数民族内迁④汉族统治阶级内乱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2.答案A依据材料“(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中原成为胡人牧马之所”可知,中原地区出现饥荒和瘟疫、社会动乱、少数民族内迁,造成了中原人的南迁。由所学学问可知,西晋出现了“八王之乱”,汉族统治阶级内乱也是中原人南迁的缘由,故①②③④都为正确答案,选A项。——————————————课时达标训练—————————————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题组一三国与西晋1.(2024北京丰台区高一期中A卷)制作年头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头尺的空白处应填写()A.三国鼎立 B.西晋完成统一C.前秦统一北方 D.隋朝建立答案B依据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B项正确。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晋室东迁,衣冠南渡,北方中国便陷入长期的纷乱状态中。史称五胡十六国……”其中“五胡”所指代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羯、蒙古、氐、羌 B.突厥、羯、鲜卑、契丹、羌C.匈奴、羯、鲜卑、氐、羌 D.突厥、鲜卑、女真、羯、羌答案C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C项正确。题组二东晋与南朝3.(2024辽宁试验中学高一期中)东晋初期,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这一时期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答案A“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衣冠南渡之后,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A项正确。4.(2024海南海口中学高一期中)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旺盛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答案C依据材料“江南地区的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江南地区的农业实行多种经营方式,C项正确。5.(2024山东济南高一期末)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答案B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项正确。题组三十六国与北朝6.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曾经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快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缘由是()A.东晋力气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照旧存在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江南发展快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答案B淝水之战时,各民族隔阂照旧严峻,民族冲突尖锐,统治基础薄弱,所以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快速败亡,B项正确。7.(2024山东烟台高一期中)5世纪末,北魏文人雅士和皇室贵族的服装由夹领小袖紧身服装转变为汉人的宽袍大袖服装。这一变更主要得益于下列哪一政治家的改革()A.曹操 B.孙权C.孝文帝 D.隋文帝答案C依据材料“北魏文人雅士和皇室贵族的服装由夹领小袖紧身服装转变为汉人的宽袍大袖服装”可知,北魏服饰渐渐汉化,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C项正确。8.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汉姓元长孙穆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歼灭了鲜卑陋俗答案A结合所学可知,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故选A项。9.(2024辽宁盘锦高一期末)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D.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答案B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即巩固统治,特殊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B项正确。10.(2024山东菏泽高一期中A卷)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答案C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主动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错误;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错误;D项在材料不能体现,错误。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1.(2024山东烟台高一期中)4世纪下半期到5世纪上半期,中国境内先后出现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过北方。这两个少数民族分别是()A.氐与鲜卑 B.羌与匈奴C.羯与犬戎 D.与契丹答案A370年,氐族人建立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再次统一了北方。A项正确。12.(2024山东青岛、潍坊四市区高一期中联考)对下图所示的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复原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答案D依据魏晋壁画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侧重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从事农业耕种,汉民族从事放牧工作,体现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加强,而非社会分工的扩大,D项正确,C项错误。壁画内容没有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A项错误;两幅壁画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的复原,B项错误。13.(2024北京丰台区高一期中B卷)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A.西晋、北周、北魏 B.西晋、北魏、北周C.北魏、西晋、北周 D.北魏、北周、西晋答案B西晋代魏,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十六国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与西魏;西魏被北周取代,北周被隋取代,B项正确。14.(2024山东枣庄模块考试)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确定()A.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夫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答案D材料阐述了徙居平城的不合理之处,实行的措施是迁都洛阳,D项正确。15.(2024辽宁营口高一期末)“(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立刻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