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江苏省专用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讲义_第1页
2019届江苏省专用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讲义_第2页
2019届江苏省专用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讲义_第3页
2019届江苏省专用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讲义_第4页
2019届江苏省专用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高考历史

(江苏省专用)考点一

农业1.(2016江苏单科,3,3分,中)《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五年高考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答案

B首先,由材料中“衔尾鸦”“蜕骨蛇”“翻”“推”等可判断出是翻车;再由“天公

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农民利用翻车引水灌溉农田,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B项

正确。唐朝创制的筒车使用水力对丘陵山地进行灌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A项错误;利用

“水车”抗旱不能说明灌溉技术的成熟,C项错误;农业发展受土壤、气候、水文等多种自然因

素的限制,“水车”的使用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不利的水利灌溉境况,但远未能“摆脱自

然的束缚”,D项错误。方法技巧

解答本题可分为两步:一是判断该“水车”是哪一灌溉工具;二是认识这一灌溉工具

的作用及其在农业灌溉史上的地位。判定灌溉工具时应抓住“衔尾鸦”“蜕骨蛇”这两个形

容其形状的词语和“翻”“推”等体现其使用方法的词语,由这些词语可以判定这一灌溉工具

是翻车。2.(2015江苏单科,4,3分,0.61)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

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

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

B根据题干材料,淮北农耕经历了从唐宋时期的“稻垄泻泉声”“水阔人间熟稻天”

到清代“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工程的破坏

和人们对土地的过度开发,这折射出政府的作为不合理,由此判断B项正确。A、C两项与题意无

关,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命题评审

本题中的史实在教科书中没有涉及。元朝以来,为确保对南方经济资源的控制,统治

者开辟了漕运和海运通道。为确保南北漕运的畅通,政府在淮北地区多次兴修大规模水利工程,

对淮北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淮北地区无法种植水稻的主因是工程性缺水,而

非资源性缺水。本题以淮北地区的水稻种植状况为切口展示该地区的农耕变化,落脚于这种变

化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所致。3.(2013江苏单科,1,3分,易)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

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

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

B“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与“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

造的农具”没有因果关系,且墓葬中出土的铁器并不能证明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A项错误;

数量大、种类多的成套铁农具的出土,证实了战国时期农业技术进步、农耕生产趋向精细化,B

项正确;大量农具随葬,只是说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和重要,与铁制农具是否为随葬必备品

关系不大,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证实辉县最早铸造铁制农具,D项错误。方法技巧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精读材料,排除选项中的干扰信息,同时要求考生对铁制农具的推

广带来的农业进步有基本的认识。本题的能力要求是“说明”,即判断、证明的思维要求。

“证明”需要前提(材料信息)与结果(材料解释)的高度一致、严密,不能出现伪命题,如A、C、

D三项。学习古代中国农业时,要深入理解农业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如耕作工具、灌溉技术等。4.(2017课标Ⅲ,26,4分)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的户数占总数

的90%以上,反映了当时自耕农户占主体,这说明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选A项。B项与表格信

息不符;C、D两项表格信息无法体现。5.(2017北京文综,12,4分)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

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A本题考查战国至汉代政治经济状况。从题干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可判断①

符合题意;从题干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判断②③符合题意;④中的大

运河开通于隋朝,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汉代”不符。因此A项符合题意。6.(2016课标Ⅰ,25,4分)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

D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农事图体现的正是汉

代大地主的田庄上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故D项符合题意。个体农户劳动力有限,不会出现农事

图中多人共同劳作的情景,A项错误;农事图体现的是多人共同劳作,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

作,B项错误;汉代不存在土地公有制,C项错误。7.(2016浙江文综,17,4分)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

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

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

C据“家给人足”“妇人纺织”“比邻敦睦”等关键信息,可判断出材料反映了小农

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据此辨析备选项,小农户个体经营符合题意,答案为C项。A、

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8.(2015课标Ⅰ,24,4分,0.66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

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

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

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收益的

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9.(2015课标Ⅱ,26,4分,0.34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

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

C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

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A、D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是推

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10.(2015天津文综,1,4分)“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

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答案

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依据材料“两柄上弯……其所盛种粒,各下通

足窍……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故B正确;A、D反映的是犁耕,

C为灌溉工具,均不符合题意。11.(2015广东文综,14,4分)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

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答案

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家庭生产方式,故正确选项为A。资本主义萌芽体现为雇佣生产关系的

出现,故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12.(2015课标Ⅰ,27,4分,0.546)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答案

B读表可知,唐宋时期,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多于江苏科举考试状元人数,但到了明清

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大大超过了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江

苏较河南文化更兴盛,这是由于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理学不仅在江苏有影响,在

河南也有较大影响,故A项并不能导致表中数据的变化,排除;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但并不能说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政治重心依然在北方,故D项不正

确。13.(2014山东文综,15,4分)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

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答案

C茶、桑等均属于经济作物,茶户、桑户等称谓的出现说明种植这些经济作物的农户

增多且形成一定的规模,这反映出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14.(2016课标Ⅰ,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

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

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

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

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

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

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

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

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

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

素的积极面。解析(1)主要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第一小问首先要划分出材料一

的段落层次,然后归纳出每个层次的大意。归纳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社会总体稳

定”“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等。第二小问注意从多个角度进行分

析,如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2)第一小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如“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改良农

业”“迟婚与节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作答时不要照抄照搬原文,一定要用专业的历史语

言加以概括。第二小问属于评价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可以对所有主张进行总体评价,也可

以对个人主张分别评价。评价时一定要遵循一分为二的基本原则,既要看到该主张的进步性,又

要认识到该主张的局限性。15.(2016课标Ⅱ,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

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C组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B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

兼并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的20%

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坊市制度崩

溃是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D项表述本身错误。16.(2014重庆文综,3,4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

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

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难度中等。A项中“迅速超过”、C项中“优势地位不复存在”的表述错误。全国的经济重心

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D项错误。本题选B项。17.(2014天津文综,2,4分)《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答案

A题干材料的前半部分意在强调古人对农业的重视,后半部分突出儒家经典《诗》

《书》中的重农思想,因此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18.(2013安徽文综,12,4分)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

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

B图中数据表明,两汉至唐朝水利兴修的次数总体呈上升态势,这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

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故B项正确。图片并不能反映出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也无法说明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故A、C两项错误。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才转移到

南方,故D项错误。19.(2013海南单科,8,2分)右图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答案

B本题为图片材料型选择题。仔细观察图片:图上方为一位古代男子正驭使一头牛在

耕田,图下方为一位古代女子在织机前织布,所以图片反映的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

形式。A、C、D三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20.(2015四川文综,13,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

“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

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

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

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

不能容纳。”——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12分)答案(2)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分)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3分)改变了

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3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3分)解析第(2)问提取材料信息,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人口增长、人们生活习惯改变以及土地

利用等方面概述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考点二

手工业1.(2017江苏单科,1,3分,易)《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

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答案

B材料信息显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是政治权力的象征,说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故B

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政治的权力”这一信息不符,故均可排除。方法技巧巧抓试题“题眼”。本题的题眼是“政治的权力”,由此“题眼”可知,青铜器是与

政治权力联系在一起的,据此可轻松得出正确答案。2.(2015江苏单科,5,3分,0.41)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

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答案

D材料中的“市”应是吴江地区丝织品的交易中心,它不是导致“机杼彻黄昏”现象

的主要原因,而是“机杼彻黄昏”现象的必然结果。将“水乡成一市”解释成“水上集市”,概

念表达错误,A项错误。家庭纺织工是在家从事生产的,他们到中原地区进行生产和销售活动,就

不是家庭纺织工了,B项错误。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乾

隆时吴江一带的老百姓崇尚物质利益,善于勤劳致富,他们尊敬、羡慕有实力的商人,这样的社

会风气引导和激励着人们从事丝织业的生产,从而导致“机杼彻黄昏”的现象,D项正确。误区警示

本题误选主要集中于B项,原因有两点:一是对“罗绮走中原”理解偏差,“罗绮走中

原”反映了当时吴江地区的丝织品在中原地区的畅销,而不是家庭纺织工“走中原”。二是对

选项中家庭纺织工概念的忽略,当时还没有出现当下这样的农民工市场,而且他们一旦外出打

工,也就不属于家庭手工业者了。3.(2017课标Ⅲ,25,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

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从材料信息可知,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

业和商业的许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

C项。人们致富并不能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排除A项;西汉前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

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只能说明人们靠努力和智慧致富,并不能说明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故D项与材料不符。4.(2016课标Ⅲ,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

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

A明末江南农村雇工骄惰成风,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们,与百年前勤劳顺从的雇

工相比,其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此时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雇工需求量加大,故应选

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人雇佣关系,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

尖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排除D项。5.(2015福建文综,14,4分)《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

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

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答案

D材料显示陶玉将其所载瓷器称为“假玉器”,上贡给朝廷,“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这反映出陶玉注重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故D项正确。由“景德镇……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可

知唐朝时尚未有景德镇之名,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6.(2015浙江文综,16,4分)“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答案

A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被

称为“瓷路”。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符合史实。7.(2014浙江文综,13,4分)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

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答案

D本题以学者对“China”含义的理解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及史学素养。

“China”是表示中国的英文单词,针对这一单词的具体历史含义的研究,应从这一单词出现的

历史背景去考究,故D项正确。“China”这一文化单词很难通过考古研究去考证,A项错

误。B、C两项所反映的研究方法不如D项得出的结论可靠。8.(2013福建文综,15,4分)《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

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

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

B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表明工匠职业是世袭的,不可更

换工种,排除①④,正确答案为B。9.(2014四川文综,13,8分)(节选)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

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

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

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

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

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

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

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答案(1)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

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

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8分)解析(1)要注意认真阅读材料,从原料、生产环境、政策、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归纳概括。10.(2014重庆文综,2,4分)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

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

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

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C组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D由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中亚及汉设河西四郡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可以看出,

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D项正确。由“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

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可知,A项中“开辟了”、B项中

“建立了”的表述均错误;由所学可知C项错误。故本题选D项。11.(2013四川文综,2,4分)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衤单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答案

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商代”,可用排除法解答。

A项中“马王堆汉墓”是汉代古墓;B项中“纺织家黄道婆”是元朝人;D项中“《说文解

字》”是东汉许慎的著作,仅“有关纺织产品的字”不足以支持题干中的材料。故A、B、D三

项均可排除。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占卜祭祀,“祭祀蚕神”说明纺织业

地位重要,故C项正确。12.(2013天津文综,2,4分)“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

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答案

B从材料信息可知,自宋代至明代,棉花作为纺织原料,其地位日益重要,这得益于棉纺

织技术的改进,故选B项。13.(2013北京文综,14,4分)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

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答案

C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故该船在理论上的最早沉没时间应为C项。A、B两

个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尚未成立,故可排除。D项不符合“最早”这一要求。14.(2012江苏单科,2,3分)《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

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答案

C本题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阐释历史事物的能

力。材料详细叙述了官营手工业中各环节的分工情况,体现出细致化、专业化的特点,故C项符

合题意。材料只涉及手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分工情况,不能体现生产技术、产品品种和产量

状况,故A、B、D三项错误。15.(2017北京文综,41,6分)(节选)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

加。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

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

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

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2)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6分)答案(2)参考答案要点: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

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解析(2)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学生可依据材料信息总结出海上丝绸之路对

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

……”“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瓷器”,可归纳出中国当时海

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制瓷业的繁荣;从第二段材

料可得出广州因海上丝绸之路而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同时引发新兴行业的形成。16.(2015北京文综,40,6分)(节选)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

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

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

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1)阅读示意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6分)答案(1)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

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

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解析(1)结合图片和文字材料,从路线、历史发展、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的地位等角度归

纳其历史特点。考点三

商业1.(2014江苏单科,2,3分,易)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

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

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答案

A唐朝前期就规定州县之所可以设市,后期只是规定不满三千户的县不设市官,B项明

显与材料不符,排除。唐朝时市的交易仍受官府监管,排除C项。由材料中“若要路须置,旧来交

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D项表述错误。知识拓展

神农氏时代就有所谓“日中为市”的情形,但交易时间短,交换范围小,说不上有什

么管理。秦统一六国后,对“市”的管理大大加强。唐代全国有1573个县,各地县设市官都要向

中央报告,名义上诸县须满三千户才能设市官,但也有灵活规定,“要路”“旧来交易繁者”,亦

可设市官。这样,在全国大多数县都可设市官。可见,原有市的建置已有所调整,宋代变化更大,

但市的交易一直受官府的监管。2.(2013江苏单科,4,3分,中)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

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答案

B题干唱词反映出在扬州做官的外乡人经商致富后,不愿再返回家乡,这说明商业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风气,故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二字,C项错在“均由”二字,均

犯了以点概面的错误。清政府一直未摒弃传统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知识拓展

古诗曰:“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中国古代商业发

展真的如此繁华吗?显然不是。诗人在诗中有铺张之嫌。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的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时空制约、政府管理、商业重税等方面压制商业经济;以编入“市

籍”、限制科考、身份划界等手段贬低商人阶层。贯穿封建王朝始终的“重农抑商”政策不

会轻易改变。3.(2017江苏单科,21,14分,中)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

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

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

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

(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

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

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

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

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

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

的主要背景。(7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答案答案要点:(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

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第(1)问,紧扣材料一信息,迁移所学知识,从

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商品化、资本及商业群体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二中关

键信息,从政府政策、商业贸易的自身发展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的

早期殖民扩张、中外贸易交流等方面分析说明。第(3)问,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主要流通货币

的变化、经济联系的加强等角度分析。命题评审本题由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材料导入,引发考生深

思课本上提及的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必须联系和对

比鸦片战争前,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发清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危机的史实。本题前瞻性比较

强,契合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热点。4.(2016江苏单科,21,12分,难)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

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

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

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

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

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

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

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答案答案要点:(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

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

政策和惠商政策。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考查归纳概括材料要点的能力,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加以简要概括

即可。第二小问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回顾教材知识归纳总结即可。(2)实际要求考生划分材料二的层次并归纳层次大意,注意一定要使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3)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的基本经济政策,其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惠商”只是政

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采取的阶段性政策。据此回答二者的关系。误区警示

解答材料题,应注意两点:一是对材料进行适当概括,切忌照抄照搬材料原文,如第(1)

问中的“做法”部分考生照抄“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原文,“成效”照抄“富商大贾周游天下

……得其所欲”原文;第(2)问照抄“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原文。二是注意审题,如第(1)问中的

“后果”,有的考生忽略“汉文帝统治前”这个时间概念,答成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5.(2017课标Ⅰ,27,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

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B本题考查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据题干信息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

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但是,到了明朝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

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封建等级秩序,故选B项。

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加强,排除A项;C、D两项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故排除。6.(2017课标Ⅱ,24,4分)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

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

A本题考查春秋战国之际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仔细观察地图,当时两大巨贾均在

曹、鲁一带经商,从地理位置看,曹国和鲁国处于中原地区,体现出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

故A项正确。当时争霸战争频繁,但并没有在各地普遍出现巨商大贾,故可排除B项;材料无法显

示当时的交通状况和城市规模,C、D两项均可排除。7.(2017课标Ⅱ,26,4分)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

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

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

C本题考查唐朝时期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

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中

期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且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8.(2017天津文综,2,4分)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

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

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

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城市的发展。首先,从材料中“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可知,

朱仙镇处于南北交通的枢纽。再根据“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可得出朱

仙镇应在佛山镇和汉口镇的北方,据此可推断出①为朱仙镇。景德镇位于江西省,应在③处。故

B项正确。9.(2016北京文综,15,4分)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

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

A“16世纪”“典型徽商”“经营棉布、粮食”等信息表明农产品大量投放市场,故

①正确;由徽商积累巨额财富后“购田置地”可知,农本思想仍占主导地位,故②正确;由徽商在

“获得政府许可”后才转而从事食盐贸易可知,政府并未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故③错误;题

干并未反映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故④错误。故本题选A项。10.(2016天津文综,2,4分)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B该铜版可以证实宋代发行了纸币,①正确;该铜版可以反映宋代的印刷技术,②正确;

纸币铜版不是纸币交子本身,不能视为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③不正确;纸币的发行是商品经济

发展的结果,该铜版见证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正确。故B项符合题意。11.(2016浙江文综,14,4分)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

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答案

B注意审题:“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A项中的“九市”是城市中的商品交易场

所,与商业经济直接关联,排除。B项反映了丝织业的发达,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符合题意。C

项中的“经游(营)”和D项中的“贾客”都与商业经济直接关联,排除。12.(2015课标Ⅰ,26,4分,0.515)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

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

映出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

A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朝廷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的认可,实质上也是该地区政治

地位和经济实力上升的重要反映。从材料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

后世影响不断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A项。B、C两项与史实不符;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仅是个例,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

趋向一致,排除D项。13.(2015课标Ⅱ,27,4分,0.252)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

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

B明成祖将都城从地处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地区的南京迁到当时相对落后的北京,需将

大量物资由南方输送到北方,客观上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为区域性商帮的形成和发展创造

了条件,故B项符合题意,C项错误。迁都是在国家政治统一的情况下进行的,A项错误;迁都并没

有改变南方作为经济文化重心的地位,D项错误。14.(2014课标Ⅱ,26,4分,0.68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

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

A材料中“券”“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表明交子是一种兑换券,在“富者”不能兑

付时可作为诉讼依据,体现出其具有民间交易的凭证功能,故A项符合题意。交子产生是为了方

便贸易而非解决民间的商业纠纷,B项错误;材料只提到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后因不能兑付而官司

缠身,不能说明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C项错误;材料缺乏对当时不同地区经济状况的比较,故不

能得出D项的结论。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私为券”“争讼数起”的含义。15.(2013课标Ⅱ,26,4分,0.527)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

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答案

D从材料信息“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

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可知广东大庾岭南北物产存在差异,岭南经济发展程度低于北

方,排除A。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岭南地区有商人活动,无法说明该地区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排

除B。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从材料信息看,广东大庾岭南北经济差异明显,这一差异造成长途

贸易兴盛,故选D。16.(2015重庆文综,3,4分)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

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

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C组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C从题干信息可知,宋太宗拒绝了某官员关于取消农村集市贸易的建议,本质上反映了

宋代对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故选C项。A、B两项材料未反映,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7.(2015上海单科,11,2分)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明代“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答案

A明代的“朝贡贸易”是政府行为,其目的在于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

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A项理解准确。B、C、D三项说法错误。18.(2014大纲全国,12,4分)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

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答案

D材料显示汉初的商人不能“衣丝乘车”,但后来商人突破了这一限制,这主要是因为

商业发展和商人实力壮大,政府的原有规制受到严重挑战,故D项符合题意。19.(2014大纲全国,15,4分)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

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答案

A题干材料显示松江和芜湖分别成为当时的织造中心和浆染中心,这说明当时的商品

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分工,故A项正确。20.(2013四川文综,3,4分)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

时段该地区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C.农业经济日渐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年代城镇人口(万人)农村人口(万人)1620年30017001850年7202880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对表格的横向和

纵向分析。由横向比较可知,农村人口数远大于城镇人口数;由纵向比较可知,城镇人口增长率

大于农村人口增长率。由横向分析可知A、C两项是错误的。仅由“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

计”,无法得知全国的状况,也就无法得出“人口增速全国领先”的结论,故D项错误。由纵向比

较可知,城市经济规模扩大,故B项正确。21.(2013重庆文综,4,4分)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

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

“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答案

D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北宋初年政府设机构——“便钱务”,准许百姓存钱,给以“便

钱”,商旅可持“便钱”到各州兑换,由此可知D项正确。支票是货币的凭证,不可自由流通,A项

错误;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B项错误;“便钱”是百姓存储货币的凭证,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

C项错误。故本题选D项。22.(2013海南单科,5,2分)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

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答案

A

对比唐初与南宋征收赋税的主体与计算单位可知南宋的货币化程度较高,而商品经

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货币化的程度,故A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松弛、经济

控制逐步加强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D。23.(2012江苏单科,3,3分)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十余里。”答案

D本题考查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时代特征。《清明上河图》描述的是北宋东京汴河两岸的商业繁盛局面,D项反映的是坊市界限被打破的情况,与图片场景相符。A项体现的是严格限定经营场所的特征,B项体现的是农村集市的分布特征,C项体现的是夜市的特征,均不符合图片中的场景。考点四

主要经济政策1.(2014江苏单科,4,3分,易)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

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答案

B从材料信息可知,隆庆初年,有大臣建议“开市舶”通商,通商不得去日本,同时也不

允许硝黄、铜、铁违禁之物交易,该建议获得政府允许。这说明当时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

禁”,故选B项。A项中的“废止”表述不当且与史实不符;巡抚并没有也不可能掌握对外贸易

的决策权,排除C项;建议开放“海禁”并不意味着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故D项错误。命题评审

明代采取的“海禁”政策,旨在建立和维护由官方控制的“朝贡”贸易体制,禁止民

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但这种“海禁”政策并不是一以贯之于整个明王朝统治时期的。本题通

过“隆庆开禁”的相关材料,引导考生在思考问题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材料方面说,

前有大臣“请开”,后有“奉旨允行”,这都说明对外贸易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而不在大臣

手中。在传统大一统社会中,决策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更何况海外贸易这种事关国家经济结构

和社会秩序的大事。2.(2015安徽文综,14,4分)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

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官府严厉打击偷税的商人,而对捉拿偷税人的人予以奖励,这说明

官府重视商税收入,故选A。3.(2014广东文综,13,4分)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

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

C唐代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根据材料中“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

可知均田制受到破坏,故C项正确。A项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D两项与材料所述现象

无关,排除。4.(2014课标Ⅰ,27,4分,0.188)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

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

A从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以前,国内市场上外国货物较少,但外国银钱的使

用较多。这说明中国进口商品较少而出口商品较多,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符合题

意。清初,中国仍处于传统的封建社会,不存在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故B

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5.(2014福建文综,13,4分)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右图,从中透析出的核

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答案

C春天在先农坛举行祭祀,反映出明清时期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体现其以农立

国、维护传统农耕经济的治国理念,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只是从图片的表面信息着手分

析,忽视了祭祀的时间和对象;仅根据祭祀仪式无法推断国家是否繁荣昌盛,故D项错误。6.(2014福建文综,14,4分)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

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答案

D材料只是描述了关东与上海之间贸易发展的状况,并未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也未说

明经商者的身份,不能得出抑商政策已经改变的结论,故D项符合题意。商业活动的规模大,涉及

相距遥远的两地,体现出商品经济的繁荣、长途贩运的发达、区域经济的发展,A、B、C三项不

符合题意。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抑商政策的含义。7.(2013广东文综,13,4分)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

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答案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富商大贾

收入堪比封君,无法说明商人与封君勾结,故B项不正确。D项与事实不符。从材料信息看,桓谭

认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可以“抑并兼、长廉耻”,主张限制富商大贾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

意。8.(2013山东文综,10,4分)《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

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答案

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及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由题干中的贾人

“皆无得名田”“敢犯令,没入田货”可知这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

主要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故答案为D项。A、B两项在材料中

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9.(2013浙江文综,16,4分)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

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

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答案

C

材料中商人“装饰焕烂,从以童骑”等说明其经济地位优越;从题干信息“最为僭

越”、宰相“伏请切令禁断”可知商人地位低下,说禁就禁,也说明商人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

位。C项中“全社会”的说法太绝对,错误,恰好是本题的答案。10.(2014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

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

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

景?(6分)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

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

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

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

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分)(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答案(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3)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

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解析

(1)据材料一中“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得出孟子认为农商平等;“有此主张并实行

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体现出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认为“农为‘本富’,商为‘末富’”。分

析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应结合当时社会状况考虑,如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及农业生产

的劳动力状况。(2)材料二中“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告缗”,说明汉武帝的措施为向工商业者、高利贷者

征收财产税,同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回答“目的”,应注意汉武帝这样做的

背景,即“商人势力迅速膨胀”,得出汉武帝是为了限制、打击工商业,增加财政收入。结合所

学知识,还可归纳出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物价管理、货币官铸等措施。(3)据材料三中“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可以看出宋代对商业的限制放松,对商业的征税有适当

减免;通过对北宋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