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粤教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粤教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粤教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粤教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粤教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粤教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5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2、下面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

A.陕甘宁边区疫病泛滥B.探索建设近代医疗卫生体系C.近代卫生体系更加成熟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3、下图为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图。这直接反映了()

A.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完善B.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机4、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史由证来”。下表中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AB.BC.CD.D5、1835年,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附近的煤矿发生瓦斯大爆炸,井下101名矿工死亡,其中童工为75人;1838年,英格兰北部的一家煤矿发生灌水事故,11个8至16岁的女孩死亡,15个9至12岁的男孩死亡。这从侧面反映了()A.工业革命导致社会人口逐渐下降B.机器生产改变了对劳动者的要求C.工业革命致使工作环境日益恶化D.机器生产减轻了社会劳动的强度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6、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12分)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时间。

流行病疫灾概况。

病疫区域。

主要举措。

隋;唐、五代。

隋末唐初频繁;疫灾频率12.4%;盛唐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

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唐朝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疾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

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法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两宋。

瘟疫共45次。宋建立后103年内共10次。

宋末64年间共发生5次瘟疫;严重瘟疫出现3次。春夏发病有31次。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瘟疫最多,都城比其他地区多。

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明朝。

276年共发生疫灾330次;前期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南方较多;北方较少。

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

清朝。

269年共发生大;小瘟疫149次。前清197年中有84年发生了疫病。1840年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上升。

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西、福建、山东等省的疫病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在瘟疫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府进行救治。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医学著作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时期。

基本描述。

春秋战国。

青铜货币大量出现且货币形状繁多;其中赵国铲币;齐国刀币、秦国圆形方孔钱、楚国蚁鼻钱较著名。

秦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国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除汉初邦国制币权,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唐朝。

621年;唐高祖下令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宋朝。

1023年;宋仁宗下令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钞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春秋战国到宋代货币演变趋势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10、观察《美国1890-1978年房价走势图》;回答相关问题。

指数

美国1890-1978年房价走势图(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任意选择图中两个时期,指出各自房价涨跌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经济发展形势的因素。(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近现代先秦: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扁鹊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病。

秦汉:《黄帝内经》是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葛洪记载了青蒿治疗疟疾的功用。

隋唐:日本多次派药师来中国学习医学;鉴真赴日本传授医学;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孙思邈的《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

宋元: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王唯一撰《铜人俞穴针灸图经》。

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后由朝廷颁行;传教士卜弥格翻译《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1914年,各省中医组织请愿团向政府请求保存中医,政府申明“非有废弃中医之意”。

1950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团结中西医”的方针。

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

1956年,苏联派专家来华学习针灸。

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屠呦呦凭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等

表为中医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2题,共14分)12、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3、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B【分析】【分析】

试题分析:这两幅图片分别是耕耘和纺织;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古代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与市场联系较少;为了糊口生存,农业者和手工业者辛苦劳作,故AD错误。地主庄园出现于汉代,指的是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田地人口,形成自成一体的田庄。田庄规模宏大,经济上自给自足,筑有坞堡壁垒,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排除C。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

【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2、B【分析】【详解】

表格中的防疫措施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发展完善,这体现了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呈现的是陕甘宁边区对疫病的预防,并未提及疫情,不能得出A项,排除;近代卫生体系包含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仅由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预防工作无法反映这一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3、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1949—2018年中国与世界人均预期寿命数据图”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在不断的提升,目前已高于世界人均寿命,说明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B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机,在材料中无法看出,排除D项。故选B项。4、D【分析】【详解】

中国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产量,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突出贡献,D项正确;没有世界其他地区的对比,不能得出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结论,排除A项;斯巴达让被征服的奴隶承担农业劳动,不能说明古希腊城邦使用外邦奴隶劳动现象非常普遍,排除B项;仅从西欧存在农业庄园劳作,不能得出世界各区域文明都存在农业庄园劳作,排除C项。故选D项。5、B【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井下101名矿工死亡,其中童工为75人”,“11个8至16岁的女孩死亡,15个9至12岁的男孩死亡”,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影响,工厂的大量兴办,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加大,进而招收大量的童工,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对社会人口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工人的工作环境,排除C项;机器生产不一定能减轻劳动的强度,排除D项。故选B项。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6、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7、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论述题(共4题,共12分)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然后,自拟论题,论题要明确;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论题予以阐述,要求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论题”,依据材料信息“隋、唐、五代”和“两宋”两个阶段可以得出:古代中国政府应对疫病措施之浅论。“阐述”,依据材料信息“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法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和“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即可。【解析】示例论题:古代中国政府应对疫病措施之浅论。

论证:中国古代疫病具有流行性;群发性、连发性、危害大、频率高等特点。防疫救灾工作的统一协调措施;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如:唐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政府高度重视与传染病流行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采取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举措,收效良好。宋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加以应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北宋设立官药局,参与政府组织的赈济医药活动,这是世界医政史上的一个创举。

结论:中国的大一统;使政府应对疫情防治更加有力,政府事前预防和事后救治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阐发疫病病因;病理和病机的著作,使中医基础理论和方剂理论得以提升和发展,值得后人借鉴。

(若从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和社会成因等角度探析亦可。)。9、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该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所学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青铜货币大量出现且货币形状繁多”、“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国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等信息可知,我国古代的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形制渐趋统一、兑换规范化、便于携带和铸币权由国家主导的趋势。结合秦统一货币、历朝历代发行货币的内容和纸币的出现等信息展开论述即可。【解析】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商业贸易的推动,特别是铸币技术的提高,以及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和政府强力推行,货币呈现形制渐趋统一、兑换规范化、便于携带和铸币权由国家主导的趋势,而货币的演变便于稳定金融和市场秩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从具体的角度回答也可)10、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本题作答需要结合材料中的某一阶段的房价走向及当时的重大事件对房价的影响角度进行作答,如趋势:1890年至1898年美国的房价呈现上升的趋势;因素:这一时期美国出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经济发展推动其城镇化进程加快。趋势:1914年至1918年美国的房价呈现下降趋势;因素:这一时期处于一战阶段,美军参战造成大量伤亡,导致对住房的需求量减少。【解析】示例:

趋势:1890年至1898年美国的房价呈现上升的趋势;因素:这一时期美国出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经济发展推动其城镇化进程加快。

趋势:1914年至1918年美国的房价呈现下降趋势;因素:这一时期处于一战阶段,美军参战造成大量伤亡,导致对住房的需求量减少。11、略

【分析】【详解】

论题,材料反映了古代和近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成就,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例如:中医药学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又有创新。阐述,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经验、政府组织、中医诊疗、政府重视、科学成就等方面加以阐释。其它论题,论从史出、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评分建议:

第一层次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找到分析论证问题的多个要点;并将这些要点有机地整合起来;同时能够对所分析的问题进行抽象概括,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

第二层次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找到分析论证问题的多个要点;但不能将这些要点整合起来,缺少理论的抽象。

第三层次学生基本上无法发现和论证问题;或只提供了逻辑混乱没有论据支撑的答案;再或找到了一个问题要点,但单凭一点就直接得出答案。

示例1:以中医药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又有创新。

早期的中医药学发展受个人经验积累影响较大.现代中医药学在个人研究与政府组织之间形成了合力。先秦时期;名医扁鹊根据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此后中医诊疗的重要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成立中医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进行统筹管理。生物学、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在结晶牛胰岛素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屠呦呦凭借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医药学走出了一条“传承一发展一创新”的路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示例2:早期的中医药学受农业时代的限制经验性较强;现代中医药学更加强调临床经验与科学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葛洪凭借经验,记载了青蒿这种植物治疗疟疾的功用。20世纪中后期,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物科学愈发重要,科学家开始在作物中提取相关成分,推动了中医药学发展。屠呦呦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中医药学走出了一条“传承一发展一创新”的路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示例3:古代中医药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医药学受西方医学影响,并进一步发展。

《黄帝内经》总结前人经验;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唐代,孙思邈《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集此前药物学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医药学吸收了西方医学的经验和方法。民国政府强调中医的地位,新中国确定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促进了中西医的结合,推动了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学走出了一条“传承一发展一创新”的路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示例4:从古至今;中医药学作为一种优秀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

在古代东亚朝贡贸易体系下;中国是地区的中心。中医从中国传播到以朝鲜;日本为代表的周边国家。唐代,日本派遣药师来中国学医;宋代,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上述交流推动了中医的传播,扩大了中医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极格局下,中国奉行“一边倒”,加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苏两国关系密切。一方面,苏联援助中国开展“一五计划”,另一方面,也派专家来华学习,比如针灸,促进了中医在苏联的传播。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示例5: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在古代;随着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政府重视对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指导,比如统一编修和颁行药学著作。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由朝廷颁行。这些都促进了中医的普及和传承。政府在中医面临挑战时维护了中医发展。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二十世纪初,中医受西医冲击,面临存废问题。1914年,中医组织向政府寻求保护,政府说明没有废弃中医的打算,维护了中医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