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领域移动支付系统安全保障措施_第1页
电子支付领域移动支付系统安全保障措施_第2页
电子支付领域移动支付系统安全保障措施_第3页
电子支付领域移动支付系统安全保障措施_第4页
电子支付领域移动支付系统安全保障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支付领域移动支付系统安全保障措施TOC\o"1-2"\h\u8491第一章移动支付系统概述 3292111.1移动支付系统简介 328611.2移动支付系统发展现状 3146571.3移动支付系统安全挑战 311357第二章安全架构设计 4244362.1安全架构概述 4213992.2安全架构设计原则 4304352.3安全架构实现方法 422035第三章身份认证与授权 5175933.1用户身份认证 5240203.1.1概述 516143.1.2密码认证 522213.1.3生物特征认证 5185873.1.4双因素认证 6175013.2设备认证 6113673.2.1概述 6308593.2.2设备ID认证 612283.2.3设备指纹认证 6219323.2.4设备安全状态认证 6274043.3授权管理 761753.3.1概述 7311703.3.2用户授权 7186763.3.3设备授权 7130503.3.4角色授权 74678第四章加密与安全存储 7286014.1数据加密技术 7110234.2加密算法选择 8278864.3数据安全存储 816088第五章风险监测与防控 8268715.1风险监测方法 860725.2风险预警机制 976915.3风险防控措施 917789第六章交易安全 1023876.1交易安全概述 1048586.2交易安全认证 10111326.3交易安全防护 1025283第七章网络安全 1158807.1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1158647.1.1概述 113467.1.2加密技术 118787.1.3身份认证技术 11308237.1.4防火墙技术 12106397.1.5入侵检测技术 1284007.2网络安全风险防范 12107687.2.1概述 12214357.2.2数据泄露防范 1238817.2.3恶意攻击防范 12229097.2.4系统漏洞防范 12212097.3网络安全监测与应对 12131057.3.1概述 12277967.3.2网络安全监测 12128257.3.3应对措施 1318863第八章数据安全 13212238.1数据安全概述 13281628.2数据保护策略 13175008.2.1加密技术 1398578.2.2认证技术 13317168.2.3访问控制 14179058.2.4安全审计 1441238.3数据恢复与备份 14255618.3.1数据备份 1441858.3.2数据恢复 146238第九章法律法规与监管 1524859.1移动支付法律法规 15173299.1.1法律层面 15115589.1.2行政法规层面 1597819.1.3地方性法规层面 15265419.2监管政策分析 15303449.2.1监管部门 1511849.2.2监管政策 15197259.3法律法规遵循与合规 16295929.3.1移动支付企业合规要求 16145179.3.2消费者权益保护 16221629.3.3部门监管责任 1612050第十章安全教育与培训 162514610.1安全意识培养 162303410.1.1培养背景 161062610.1.2培养措施 16595410.2安全技能培训 173044410.2.1培训目的 172543610.2.2培训内容 171054910.2.3培训方式 172812510.3安全管理与实践 173027210.3.1安全管理制度 172027410.3.2安全实践措施 17第一章移动支付系统概述1.1移动支付系统简介移动支付系统是指通过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的电子支付服务。该系统结合了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金融支付技术,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手段。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上的应用程序、短信或NFC(近场通信)技术进行支付,实现购物、转账、缴费等功能。1.2移动支付系统发展现状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移动支付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1)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我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之一。(2)支付方式多样化:从最初的短信支付、二维码支付,发展到现在的NFC支付、声波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支付选择。(3)应用场景丰富:移动支付已渗透到各个行业,如购物、餐饮、交通、医疗等,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支付需求。(4)支付产业链逐渐完善:移动支付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包括支付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商、金融机构等,各环节协同发展,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成熟。1.3移动支付系统安全挑战尽管移动支付系统在为用户提供便捷支付体验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安全挑战:(1)信息泄露:在移动支付过程中,用户个人信息、支付密码等敏感数据可能被恶意程序或黑客窃取,导致财产损失。(2)诈骗风险:不法分子利用移动支付系统进行诈骗活动,如伪基站、钓鱼网站等,使消费者难以识别真伪。(3)支付渠道安全:移动支付渠道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用户的资金安全,如支付渠道被篡改、恶意程序植入等,可能导致资金损失。(4)法律法规滞后:移动支付领域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5)技术更新换代: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更新,现有安全防护措施可能难以应对新型攻击手段,需要持续关注并加强安全防护。第二章安全架构设计2.1安全架构概述移动支付的普及,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安全架构设计成为保障移动支付系统安全的核心。安全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身份认证与授权:保证用户在移动支付过程中的身份真实性,防止非法用户访问系统资源。(2)数据加密与传输:对用户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3)风险监控与防范:实时监测移动支付过程中的风险,采取相应措施防范潜在威胁。(4)安全审计与日志:记录系统操作日志,便于后续审计和故障排查。2.2安全架构设计原则在设计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架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最小权限原则:为用户和系统组件分配最小的权限,降低安全风险。(2)安全性优先原则:在系统设计过程中,优先考虑安全性,保证支付系统的稳定运行。(3)可扩展性原则:安全架构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适应未来业务发展和安全需求。(4)兼容性原则:安全架构应与现有系统兼容,降低系统升级和迁移成本。(5)易于管理原则:安全架构应便于管理和维护,降低运维成本。2.3安全架构实现方法以下为移动支付系统安全架构的实现方法:(1)身份认证与授权采用双因素认证(如短信验证码密码)方式,保证用户身份真实性。同时使用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技术,为用户和系统组件提供身份认证和授权。(2)数据加密与传输采用对称加密算法(如AES)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对用户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SSL/TLS等安全协议,保障数据安全。(3)风险监控与防范通过实时监测用户行为、交易数据等,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同时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4)安全审计与日志建立完善的安全审计机制,对系统操作进行实时记录。日志记录包括用户操作、系统事件、异常情况等,便于后续审计和故障排查。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性:(1)定期更新和修复系统漏洞,提高系统免疫力。(2)建立应急预案,应对突发安全事件。(3)加强用户安全教育,提高用户安全意识。(4)引入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定期进行安全评估。第三章身份认证与授权3.1用户身份认证3.1.1概述在移动支付系统中,用户身份认证是保证支付安全的重要环节。用户身份认证的目的在于确认支付操作是由合法用户发起,防止非法用户冒用他人身份进行支付行为。常见的用户身份认证方法包括密码认证、生物特征认证和双因素认证等。3.1.2密码认证密码认证是最传统的身份认证方式,用户通过输入预设的密码进行身份验证。为了提高密码认证的安全性,移动支付系统应采取以下措施:(1)限制密码长度和复杂度,提高密码破解的难度;(2)设置密码尝试次数限制,防止暴力破解;(3)提供密码找回和修改功能,方便用户在忘记密码时进行操作。3.1.3生物特征认证生物特征认证是通过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如指纹、面部、虹膜等)进行身份验证。生物特征认证具有以下优势:(1)唯一性:每个人的生物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有效防止冒用;(2)不可复制性:生物特征难以被复制,提高了支付系统的安全性;(3)便捷性:用户无需记住密码,只需出示生物特征即可完成身份认证。3.1.4双因素认证双因素认证结合了密码认证和生物特征认证的优点,提高了身份认证的可靠性。在移动支付系统中,双因素认证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用户输入密码;(2)系统通过生物特征识别用户身份;(3)密码和生物特征认证同时通过,用户身份得到确认。3.2设备认证3.2.1概述设备认证是指对移动设备进行身份验证,保证支付操作在合法设备上进行。设备认证主要包括设备ID认证、设备指纹认证和设备安全状态认证等。3.2.2设备ID认证设备ID认证是通过识别移动设备的唯一标识符(如IMEI、MAC地址等)进行身份验证。设备ID认证具有以下特点:(1)唯一性:每个设备的设备ID都是唯一的;(2)不易篡改:设备ID不易被篡改,保证了支付系统的安全性;(3)实时性:设备ID认证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不影响支付体验。3.2.3设备指纹认证设备指纹认证是通过收集移动设备的硬件信息和软件配置信息,设备指纹进行身份验证。设备指纹认证具有以下优势:(1)唯一性:每个设备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2)稳定性:设备指纹不易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3)实时性:设备指纹认证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3.2.4设备安全状态认证设备安全状态认证是指对移动设备的安全状态进行检测,保证支付操作在安全的设备上进行。设备安全状态认证包括以下内容:(1)操作系统版本:检查设备是否使用最新版本的操作系统;(2)安全软件:检查设备是否安装了安全软件;(3)病毒和恶意软件:检测设备是否感染了病毒或恶意软件。3.3授权管理3.3.1概述授权管理是指对用户和设备进行权限分配,保证支付操作在合法范围内进行。授权管理主要包括用户授权、设备授权和角色授权等。3.3.2用户授权用户授权是指对用户进行权限分配,包括以下内容:(1)支付权限:允许用户进行支付操作;(2)查询权限:允许用户查询支付记录和账户信息;(3)管理权限:允许用户管理账户信息和设备。3.3.3设备授权设备授权是指对移动设备进行权限分配,包括以下内容:(1)支付权限:允许设备进行支付操作;(2)查询权限:允许设备查询支付记录和账户信息;(3)管理权限:允许设备管理账户信息和设备。3.3.4角色授权角色授权是指对系统中的角色进行权限分配,包括以下内容:(1)管理员角色:具有最高权限,可以管理整个支付系统;(2)客服角色:具有查询和处理用户问题的权限;(3)审计角色:具有审计支付记录和账户信息的权限。第四章加密与安全存储4.1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是移动支付系统安全保障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三种。对称加密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其优点是加密速度快,但密钥分发困难。非对称加密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其优点是密钥分发方便,但加密速度较慢。混合加密则结合了两种加密技术的优点,先使用对称加密对数据进行加密,再使用非对称加密对密钥进行加密。4.2加密算法选择在选择加密算法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加密强度:加密算法需要具有较高的加密强度,以防止被破解。(2)加密速度:加密算法需要满足实时性要求,以保证支付过程的顺利进行。(3)兼容性:加密算法需要与其他系统或设备兼容,以便在不同场景下使用。(4)安全性:加密算法需要具备较强的抗攻击能力,以应对各种安全威胁。目前常见的加密算法有AES、RSA、ECC等。AES算法是一种对称加密算法,具有高速、安全的特点;RSA算法是一种非对称加密算法,适用于密钥分发;ECC算法是一种椭圆曲线密码体制,具有加密强度高、速度快、资源占用少等优点。4.3数据安全存储数据安全存储是移动支付系统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数据安全存储措施:(1)密钥管理:采用安全的密钥管理机制,对密钥进行、存储、更新和销毁,保证密钥的安全性。(2)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3)安全存储介质:使用安全的存储介质,如加密硬盘、安全芯片等,以提高数据安全性。(4)访问控制:对存储数据进行访问控制,限制不必要的访问和操作。(5)审计与监控:对数据存储和访问过程进行审计与监控,发觉异常行为并及时处理。(6)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并在发生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进行恢复。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保障移动支付系统中数据的安全存储。第五章风险监测与防控5.1风险监测方法移动支付系统的风险监测是保障用户资金安全、维护支付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以下为常用的风险监测方法:(1)数据分析:通过收集移动支付系统的交易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运用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潜在的风险因素。(2)行为分析:对用户在移动支付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监测,如登录地点、设备信息、交易频率等,发觉异常行为。(3)模型评估: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根据用户信用等级、交易金额、交易类型等因素,对交易风险进行评估。(4)实时监控:通过技术手段,对移动支付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5.2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机制是移动支付系统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以下为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方法:(1)制定风险预警指标:根据移动支付系统的特点,制定包括交易金额、交易频率、用户行为等在内的风险预警指标。(2)建立风险预警模型:结合风险预警指标,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对潜在风险进行预警。(3)风险预警系统:将风险预警模型应用于移动支付系统,实现实时风险预警。(4)预警响应机制:针对风险预警结果,制定相应的预警响应措施,保证风险防控的及时性。5.3风险防控措施针对移动支付系统的风险,以下为风险防控措施:(1)加强用户身份认证: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多因素认证等方法,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2)加密交易数据:对交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3)设置交易限额:根据用户信用等级、交易类型等因素,设置合理的交易限额。(4)实时监测交易:对交易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交易及时采取措施。(5)建立风险防控团队:组建专业的风险防控团队,负责移动支付系统的风险监测与防控。(6)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移动支付领域的法律法规,规范支付行为,防范风险。(7)提高用户风险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用户的风险意识,引导用户安全使用移动支付。第六章交易安全6.1交易安全概述移动支付的普及,交易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交易安全是移动支付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关系到用户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交易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身份认证:保证交易双方的身份真实性,防止身份冒用和欺诈。(2)数据加密:对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3)安全通道:建立安全可靠的通信通道,保障交易数据传输的安全性。(4)风险控制:对交易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降低风险发生概率。6.2交易安全认证交易安全认证是保障移动支付交易安全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交易安全认证方式:(1)数字证书:通过数字证书技术,保证交易双方的身份真实性,防止身份冒用。(2)动态令牌:采用动态令牌技术,为用户一次性的动态密码,用于验证用户身份。(3)生物识别技术: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提高身份认证的准确性。(4)短信验证码:通过短信验证码,验证用户手机号码的真实性,提高交易安全性。6.3交易安全防护为了保证移动支付交易安全,以下几种交易安全防护措施应予以实施:(1)数据加密:对交易过程中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2)安全通道:采用SSL/TLS等加密协议,建立安全可靠的通信通道,保障交易数据传输的安全性。(3)风险监测与预警:通过实时监测交易数据,发觉异常交易行为,及时发出预警,防止风险发生。(4)交易限额与锁定:设置交易限额,限制单次交易金额,防止大额交易风险。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锁定交易,避免损失扩大。(5)安全审计:对交易数据进行安全审计,发觉潜在的安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6)用户教育:加强用户安全意识教育,提醒用户注意个人信息保护,防范诈骗等风险。(7)法律法规保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交易安全保障机制,为用户提供法律保障。第七章网络安全7.1网络安全防护技术7.1.1概述在移动支付系统中,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是保障支付安全的核心环节。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主要包括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以下将对这些技术进行详细阐述。7.1.2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移动支付系统中关键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对称加密算法如AES、DES等,具有较高的加密速度,但密钥分发和管理较为复杂;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ECC等,安全性较高,但加密速度较慢。混合加密技术结合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优点,提高了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性。7.1.3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是保证移动支付系统用户身份真实性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静态密码、动态令牌、生物识别技术等。静态密码易被破解,动态令牌和生物识别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7.1.4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通过监测和控制网络流量,防止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防火墙可以分为硬件防火墙和软件防火墙,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包过滤、状态检测、应用代理等。7.1.5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通过对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等进行分析,实时监测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状态,发觉并处理潜在的安全威胁。7.2网络安全风险防范7.2.1概述移动支付系统面临诸多网络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数据泄露、恶意攻击、系统漏洞等。以下将对这些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探讨。7.2.2数据泄露防范为防止数据泄露,移动支付系统应采用加密技术对用户数据和交易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同时加强用户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防止非法访问。7.2.3恶意攻击防范针对恶意攻击,移动支付系统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提高系统抵御攻击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入侵检测系统,及时发觉并处理安全威胁;定期更新系统和应用软件,修复已知漏洞。7.2.4系统漏洞防范为减少系统漏洞,移动支付系统开发过程中应遵循安全编码规范,进行严格的安全测试。同时建立漏洞修复和更新机制,保证系统及时修复已知漏洞。7.3网络安全监测与应对7.3.1概述网络安全监测与应对是保障移动支付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以下将从网络安全监测和应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7.3.2网络安全监测移动支付系统应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监测体系,包括以下方面:(1)监测网络流量,分析异常行为;(2)监测系统日志,发觉潜在安全隐患;(3)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漏洞扫描;(4)建立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安全动态。7.3.3应对措施针对监测到的网络安全事件,移动支付系统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初步处理;(2)分析事件原因,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3)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隔离和消除安全隐患;(4)及时更新系统和应用软件,修复已知漏洞;(5)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通过以上措施,移动支付系统能够有效保障网络安全,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服务。第八章数据安全8.1数据安全概述数据安全是移动支付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移动支付系统中,涉及到的数据包括用户个人信息、账户信息、交易信息等,这些数据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用户的财产安全。数据安全主要包括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抗抵赖性。保密性是指数据不被未授权的第三方获取;完整性是指数据在传输、存储过程中不被篡改;可用性是指数据在需要时能够被正常访问和使用;抗抵赖性是指数据交易的双方不能否认已发生的交易行为。8.2数据保护策略为了保证移动支付系统的数据安全,需要采取以下数据保护策略:8.2.1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加密技术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等。对称加密算法速度快,但密钥分发困难;非对称加密算法安全性高,但速度较慢。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使用这两种加密算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8.2.2认证技术通过认证技术,保证移动支付系统中的用户身份真实可靠。认证技术包括数字证书、生物识别、短信验证码等。数字证书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KI),可以有效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面部识别等,具有高度的安全性;短信验证码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认证手段,广泛应用于移动支付场景。8.2.3访问控制对移动支付系统的数据进行访问控制,防止未授权用户访问敏感数据。访问控制策略包括角色访问控制(RBAC)、属性访问控制(ABAC)等。通过设定不同的角色和权限,保证系统中的数据只被授权用户访问。8.2.4安全审计对移动支付系统的数据操作进行安全审计,发觉和预防潜在的安全风险。安全审计主要包括日志记录、异常检测、安全事件处理等。通过审计,可以及时发觉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8.3数据恢复与备份为了保证移动支付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需要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以下为数据恢复与备份的相关措施:8.3.1数据备份对移动支付系统中的关键数据进行定期备份,包括用户信息、交易记录等。备份方式包括本地备份和远程备份。本地备份可以采用磁盘阵列、磁带等方式;远程备份可以选择云存储服务。数据备份应遵循以下原则:(1)备份频率: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更新速度,确定合理的备份频率;(2)备份策略:采用全量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相结合的策略;(3)备份存储:选择安全可靠的存储介质,保证备份数据的安全;(4)备份管理:建立备份管理制度,保证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8.3.2数据恢复当移动支付系统发生数据丢失或损坏时,需要及时进行数据恢复。数据恢复措施包括:(1)定期检查备份数据,保证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2)建立数据恢复流程,明确恢复顺序和恢复策略;(3)培训相关人员,提高数据恢复的效率;(4)采用专业的数据恢复工具,提高数据恢复的成功率。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保证移动支付系统数据的安全,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支付服务。第九章法律法规与监管9.1移动支付法律法规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在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下是移动支付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9.1.1法律层面(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明确了电子合同的成立、生效和履行等相关规定,为移动支付提供了法律基础。(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保障了移动支付过程中交易双方的身份真实性。(3)《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安全进行了全面规定,为移动支付的信息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9.1.2行政法规层面(1)《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规定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要求,明确了支付业务的许可、备案、监管等内容。(2)《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对银行卡业务的发行、交易、清算、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制度保障。(3)《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了支付服务提供者的资质、业务范围、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保障了移动支付市场的健康发展。9.1.3地方性法规层面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如《北京市移动支付管理办法》、《上海市移动支付安全管理规定》等,对移动支付进行了规范。9.2监管政策分析9.2.1监管部门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监管主体为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这些部门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全面的监管,保证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9.2.2监管政策(1)严格市场准入:对移动支付业务实施许可制度,保证市场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资质和实力。(2)风险管理:要求支付机构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防范欺诈、洗钱等风险。(3)信息安全:加强对移动支付信息安全的监管,保障用户隐私和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