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11T 20-2014 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建设规范_第1页
DB3311T 20-2014 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建设规范_第2页
DB3311T 20-2014 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建设规范_第3页
DB3311T 20-2014 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建设规范_第4页
DB3311T 20-2014 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建设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3311DB3311/T20—2014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建设规范2014-05-06发布2014-06-06实施丽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IDB3311/T20-2014 1 13术语和定义 24基本原则 34.1生态平衡性原则 34.2休闲创新性原则 34.3养生规律性原则 34.4养老积极性原则 34.5经济循环原则 34.6技术先进原则 34.7场所精神原则 45生态环境 4 45.2人文生态环境 56.基地规划 5 6 76.3道路系统 76.4能源系统 86.5水处理系统 86.6废弃物处理系统 96.7公共服务设施 6.8景观绿化 7.1基本要求 7.2公共建筑设计 7.3居住建筑设计 7.4信息化与智能化 7.5安全设计与标识 8综合管理 8.1管理制度 8.2公共参与 DB3311/T20-2014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丽水市人民政府提出,由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丽水市民政局归口管理。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邝平正、吴玉韶、刘治彦、邱学明、周立军。本标准属首次发布。ⅢDB3311/T20-2014为适应丽水市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建设适应未来需求,提高生态环境、规划和建筑与运营服务连接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制定本标准。1DB3311/T20-2014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建设规范方面建设所需遵循的标准,给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南。本标准适用于丽水市各类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6566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5003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17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80城市居住区GB50189公共建筑GB50337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2DB3311/T20-2014JGJ134DB33/T1026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住宅建筑规范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绿色建筑标准3术语和定义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发展适宜的优势特色产业,依托一定承办主体,依照有关规定,人工建造并具有一定规模,可供消费者调节与放松身心、保养生命,并考虑老年人等群体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特定区域。是指用于保障基地内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能源的总称。它由常规能源(如电、天然气、煤气等)系统和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废热资源等)系统组成。是指满足基地内水量、水质要求的前提下,将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一体的水环境系统。它由基地给水、管道直饮水、中水、雨水收集、污水处理、排水等子系统组成。场所精神场所精神由有形元素(场址、建筑物、景观、道路、物件等)与无形元素(记忆、口头叙述、书面3DB3311/T20-2014文件、仪式、庆典、传统知识、价值、气味等)构成。這些元素不仅对场所的形成有重大贡献,还赋予4基本原则4.1生态平衡性原则为保障服务提供的有效性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应在不破坏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开展建设、运营服务工作,注重维护建设者、服务提供者、服务各环节与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之间关系的协调。4.2休闲创新性原则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建设、运营服务应借助能够体现当地特色的产业要素,运用适应当地发展现状的运营模式,围绕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特色建筑等特有资源,将休闲活动与文化创意等创新性活动相结合,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提供休闲服务。4.3养生规律性原则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建设、运营服务应效法自然,顺应四季昼夜的变化,衣着适当,饮食调配合理,同时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健康的影响。此外,还应形神共养,动静适宜,达到强身防病,身体和精神协调发展。4.4养老积极性原则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建设、运营服务应提供及时、细致、体贴、周到服务,同时注重老年人的精神感受和需求,避免过分主动服务与过度服务,重视老年人独立、参与、自我充实、尊严的精神需4.5经济资源循环性原则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生的4R循环经济原则,加强原材料入基地前以及产品、废物出基地后的生命周期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生命周期的养生环境影响。4.6技术先进原则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生态技术、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采纳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创造一个高效、低耗、节能的建筑环境。4DB3311/T20-20144.7场所精神原则通过有形元素(场址、建筑物、景观、道路、物件等)与无形元素(记忆、口头叙述、书面文件、仪式、庆典、传统知识、价值、气味等),提供针对文化遗产的更丰富、更动态的全方位视野,使人对场址、纪念物及文化景观的特色有生动全面的了解,主动参与场所内的各类活动(参观、参与)。5生态环境5.1.1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应符合下列条件:a)空气负氧离子:达到国际标准清新类水准,即大于1000个/立方厘米;b)空气清洁度: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应符合基地所在地环境空气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c)水体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应符合基地所在地水环境功能区保护目标对应的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一般在地表水环境三类功能区范围内;d)环境噪音:声环境质量应符合基地所在地声环境功能区对应的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f)绿地率:达到35%以上;g)生物因子植被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物种的生境类型众多。5.1.2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持生态系统本土性,禁止或慎用引进外来物种,防止生物入侵,保护古树名木和原生的乡土植物群落,防止生态环境退化。5.1.3保护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5.1.4重视生物多样性,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计划,将生物多样性纳入监测内容。重点保护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5.1.5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内禁止捕猎野生动物和破坏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禁止出售野生动物5.1.6研究和防治生物危害、生物入侵,合理控制林产品采伐规模。5.1.7调查、记录和监测国家重点保护和省级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种类,种群现状、动态分布和生境。识别野生动物活动廊道,必要时可采取人工廊道设计。5.1.8在野生动物栖息区内的人工设施,应控制夜间照明和噪声,保持天空的自然黑暗,避免惊扰野生动物,不应对夜行动物造成明显的干扰。5DB3311/T20-20145.1.9计算各种温室气体源的排放和汇的清除,并采用各种技术对基地气环境实现控制和尽可能的减5.1.10禁止使用对臭氧层产生破坏作用的CFC11类产品。5.1.11保护、维护和发展自然、田园以及水域和森林。对自然资源、尤其是水与土壤应予以节约性和保护性利用;应维持地表水储量;长期闲置不用的土地应维持或恢复其功能。5.1.12当规划设计不能满足本标准对基地声环境的要求时,应采用人工降噪措施(如建隔声屏或种植树木等)减少外部噪声对基地声环境的影响。5.1.13基地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或旅游资源时,应严格控制汽车、游船、商业设施等对空气、自然水体、土壤等的污染,不对核心自然生态环境或旅游资源产生长期性生态影响。5.2人文生态环境5.2.1基地的人文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下列原则:a)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地方物产与休闲养生(养老)活动相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休闲养生(养老)氛围;b)建筑空间、建筑形象、园林景观、设施等与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相融合,形成美观独特、c)建筑、景观与地方历史、人文等相融合,在保护、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创新,形成基地特有的场所精神。5.2.2基地内建筑物的形式、材质、体量和色彩应与当地文化、周边环境协调,氛围良好,无明显的视觉污染。5.2.3避免建筑物造成景观明显改变,保持视野和视廊通畅,重要景观视域内应采取管线地下敷设。5.2.4保护历史文化,定期修缮维护古建筑,收集、整理和陈列文献文物。5.2.5保护自然文化,可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特点,建设专题博物馆,开展生态教育。5.2.6保护民族民俗文化,保留传统节庆、地方戏曲、民俗表演等。5.2.7保护宗教文化,尊重和适当表现当地宗教文化。5.2.8弘扬当地特色文化,将休闲活动与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活动结合起来。6.基地规划6.1基本要求6.1.1基地规划应以人的休闲养生(养老)活动为核心,通过空间的有序组织、建筑物和构筑物等的协6DB3311/T20-2014调设计,与周边环境形成有机整体,其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a)符合所在地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或其他相关规划以及丽水市域养老设施布点规划)及相应法律法规的要求;b)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c)综合考虑所在地区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貌、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d)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件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环境;e)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f)合理控制建筑规模,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g)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6.1.2制定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长期发展、保护方案及措施(特别是对生态敏感点、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6.1.3制定基地长期防灾规划,包括:防洪防涝、抗震与消防、人防设施、地质灾害防护等。6.2选址6.2.1基地选址应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应符合环境功能区规划要求。6.2.2避免建设用地靠近城市水源保护区,避免建筑行为造成水土流失或其它灾害。6.2.3基地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建设用地安全范围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无放射性污染,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并避免位于污染源的下风或下游方向,保证空气、水的安全、卫生、清洁,确保基地环境卫生安全。6.2.4应考虑休闲养生(养老)对环境、交通、配套等因素的要求,避免噪声、光、土壤和水体等因素带来的污染。6.2.5应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实施原址保护,并应优化设计使建筑与文物和谐统一;必须迁移异地保护的,应得到文物部门的批准。6.2.6宜选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场地,宜优先考虑选用贫地、废地和荒地,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地带建设。6.2.7基地与外界交通方便。7DB3311/T20-20146.3布局6.3.1基地布局应综合考虑与周边生态环境、地方传统、特色产业等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筑布局与场地环境的合理组织,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其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a)方便休闲养生(养老),区域划分合理,功能明确;b)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休闲养生(养老)环境;c)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住者的污染和干扰;d)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e)有利安全防卫和管理。6.3.2建筑建造在山坡上时,应结合场地地形,减少土方工程量。6.3.3居住建筑的间距应满足日照的要求,生活用房及公共活动用房应布置在当地最好日照放方向,并应满足冬至日底层日照不小于3小时的要求。同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6.3.4场地风环境宜做模拟,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人行区风速宜低于5m/s,建筑物前后压差不大于5Pa,减少冷风渗透。6.4道路系统6.4.1合理设计道路系统,道路通达性强,沿途有良好的景观绿化。人行为主的道路建议增加座椅休息6.4.2道路设计宜人车分流,应设置明显规范的交通标识及夜间照明设施。应保证救护车辆能就近停靠在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处。6.4.3机动车道路应采用低噪或降噪路面,并设置限速行驶标识和路面减速设施。6.4.4应设置充足的机动车停车位。应按不少于总停车位的5%设置无障碍机动车位,无障碍机动车位宜设置在地面临近建筑出入口处。6.4.5专供老年人使用的停车位应相对固定,并应靠近建筑物和公共活动场所出入口,与老年人活动相关的各种建筑物附近应设供轮椅使用者专用的停车位,宽度不小于3.50m,并与人行道相衔接。6.4.6建筑周边应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宜满足遮雨、遮阳要求,并设置电动车的充电6.4.7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应采用透水地面,透水铺装率不应小于50%,并利用园林绿化提供遮阳。6.4.8步行道路应设计合理、平整防滑、采用生态材料。在敏感地段采用离地木栈道,并设有动物通道8DB3311/T20-2014的提示标识以保护生物通道,线路设计符合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等专项设计要求。6.4.9鼓励采用绿色出行交通方式。6.5能源系统6.5.1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条件,积极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对环境污染小的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宜集中统筹考虑。6.5.2宜设置集中采暖系统,集中采暖系统的热源宜优先使用清洁能源。6.5.3集中采暖系统应能实现分室温度调节、实施分户热计量,并宜设置智能计量收费系统。6.5.4宜推广采用采暖、空调、生活热水三联供的热环境技术。6.5.5利用地热能时,应对地下土壤分层、湿度分布和渗透能力进行调查,评估地热能开采对邻近地下空间、地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措施防止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污染。应符合下列规定:a)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采取有效的回灌措施,确保地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并不得对地下b)土壤源热泵系统应进行源侧取热量与排热量的热平衡计算,避免因取热量与排热量的不平衡引6.6水处理系统6.6.1有效利用各种水资源,根据不同水源的数量、质量特征和用水水量、水质的具体需要,合理确定开发次序和供水次序,优化配置各类水资源。水资源利用率应达到下列标准:a)提高水资源使用的效率,再生水利用率≥25%;b)办公楼、商场类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15%,住宅类不低于6.6.2给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a)按照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进行分质供水;b)选用节水、节能和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设备及器具,节水率不低于8%;c)鼓励安装独立饮水系统。6.6.3排水系统设计必须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周边如有市政污水管网,生活污水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b)当无市政污水管网时,应设置污水处理站,其处理后的水质应符合国家有关污水排放标准。在9DB3311/T20-2014禁止新建排污口的地表水环境一、二类功能水域,排放水应作为中水回用或深度处理达到相应的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b)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排放标准达到国家标准和地6.6.6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设施进行渗透净化;公共活动场地、人行道、露天停车场的铺地材料,应采用多孔材质的透水铺装材料,以利于雨水入渗;鼓励采用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应结合基地地形、地貌确定收集方式,宜用暗渠收集雨水;回用的雨水应进行处理,处理后的雨水可进入中水系统。6.7废弃物处理系统6.7.1基地内的废弃物处理应达到下列标准:a)废弃物收集率应达到100%,分类率达到50%;b)收运密闭率宜达到100%,处理与处置率宜达到100%;c)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应达到50%。6.7.2废弃物处理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应6.7.4采用微生物技术处理生活垃圾的,应有残留微生物处理措施,以确保处理过程的安全。DB3311/T20-20146.8公共服务设施6.8.1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等设计符合休闲养生(养老)专项设计要求,距离公共活动场地半径100m内应设置公共厕所,公共厕所的设置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6.8.2根据休闲养生(养老)活动的需要,建立具有相应主题的休闲养生(养老)公共空间,周边设施和建筑围绕休闲养生(养老)主题进行规划配置。通过建设标志性雕塑、骑楼、避雨遮阳棚、拱形长廊,建筑小品、坐椅等多种设施,体现基地休闲养生(养老)文化氛围。6.8.3结合地方特色建设休闲广场、休闲商业步行街等公共服务、商业设施,鼓励建设博物馆、手工艺展示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体育设施等文体娱乐类休闲养生(养老)设施。6.8.4公共建筑应设计专门的休憩空间和吸烟区,或者采取全面禁烟措施。6.9景观绿化6.9.1基地内景观绿化设计应提倡“开放空间优先”的概念,保持建筑群体道路交通组织与绿地有良好的空间与视觉关系;应充分营造休闲养生(养老)的氛围,并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6.9.2遵循文化与园林设计相结合原则,提供视觉景观享受和文化品位欣赏。提供多种休闲户外活动交往场所,要求卫生整洁、适用安全、景色优美、设施齐全。6.9.3基地内的绿化指标应达到:a)绿地率≥35%,绿地本身的绿化率≥7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m2;b)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宜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植物配置的丰实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乔木量≥3株/100m2绿地;2)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30%,其中乔木植物群落占绿地面积≥20%;3)本地木本植物种类≥50种;4)对建筑外墙、场地围墙、围栏、棚顶、车库出入口、通风设施、道路护栏、建筑景观小品a)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b)注重养生功能,结合中国养生理念选择适合本地生长、能降尘、降噪、杀菌、吸收有毒气体、具有不同功效理疗作用的保健型植物群落;DB3311/T20-2014c)不宜采用大面积草坪,不盲目引进不适宜当地气候的名贵树种,引进异地动植物前应评估生态影响;d)宜建立湿地系统,调节气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并作为污水深度净化的生态工程措施。6.9.5绿化设计应有利于改善场地声环境、光环境和热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有利于改善场地声环境,宜在噪声源周围种植高大乔木及灌木,形成植物隔声屏障;b)宜有利于改善场地光环境,宜种植高大乔木,降低建筑立面反射光引起的眩光污染;c)宜有利于改善场地热环境,宜在道路、广场和室外停车场周边及内部种植高大落叶乔木,冬天不影响日照,夏天为场地遮荫。遮荫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住区内广场的遮荫率不小于40%;2)公共建筑周边广场遮荫率不小于20%;室外停车位遮荫率不小于30%;3)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林荫率不小于75%。6.9.6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场地拥有的山地、水面、林地、温泉等自然资源,体现休闲养生(养老)的文化理念,并符合下列规定:a)景观小品的设计应优先考虑选择绿色环保的本地材料;b)利用足底按摩小径、水体等多种方式提供丰富的养生环境;c)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源条件、雨水利用方式、雨水调蓄要求等,综合考虑场地内水量平衡情况,结合雨水收集等设施确定合理的水景规模;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在无法提供非传统水源的用地内不应设计人工水景。6.9.7提倡使用绿色环保的本地材料,减少大面积硬质铺装,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6.9.8基地内的景观绿化应在满足休闲养生(养老)的商业经营需要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社会开放性。6.9.9对建设工作所占用土地的地表土应进行分层剥离、保存和利用,可用于景观用土,节约后期生态恢复的成本。7建筑设计7.1.1基地内建筑形象应统一设计,与外部环境协调,体现地方特色;鼓励修建具有地标性质的建筑或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建筑。DB3311/T20-20147.1.2控制基地内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营造舒适宜人的休闲养生(养老)环境。7.1.3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7.1.4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资源,确定合理的建筑布局、朝向、形体和间距,采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阳等措施,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负荷,提高室内舒适度。7.1.5居住建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总用电量的2%。7.1.6遮阳构件、导光构件、导风构件、太阳能集热器、光伏组件等绿色建筑技术部件应与建筑进行一体化集成设计。7.1.7建筑主体节能及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应符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以及浙江省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7.1.8建筑材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a)优先选用当地材料,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b)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宜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或可再生、可降解的材料和建筑产品;c)应选用对环境污染小、具有改善居室生态环境和保健功能,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和产品;d)宜选用已取得国家环境标志认可委员会批准、并被授予环境标志的建筑材料和产品。7.1.9建筑设计应考虑各种设备、管道的更换方便,尽量使用更换过程不损坏结构材料。7.1.10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改善室内热环境。7.1.11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改善室内热环境。7.1.12室内装修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a)宜采用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b)室内装修应与建筑施工相衔接,不得破坏建筑结构性能,不宜拆除建筑附属构件及设施;c)室内装修工程应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估;d)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宜使用能提高人体健康的新型装修材料,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必须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规定。DB3311/T20-20147.1.13公共场所和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附件;各类建筑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以《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为设计标准,并采取定时、声控、红外感应等其他节能控制措施;在有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鼓励led照明器具的使用。7.1.14夜景照明应突出基地夜间良好的整体形象,并符合下列规定:a)建筑立面夜景照明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满足《城市夜景照明技术规范》JGJ/T163的要求;b)景观照明的光源、灯具及其附件选择应符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景观照明灯具的选择除满足照明功能外,还应注重白天的景观效果;c)室外公共照明应采用节能光源,道路照明的照度应为15-20lx;d)严格控制夜景照明设施对住宅、公寓、医院病房等建筑产生干扰光,基地生活区内不宜采用霓虹灯或强烈灯光做广告;e)通过不同照明形式,形成丰富多彩的室外园林照明。7.1.15室外环境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规定。7.1.16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7.2公共建筑设计7.2.1基地公共建筑包括餐饮建筑、旅馆建筑、交通建筑、游览建筑、商业建筑、娱乐建筑、医疗建筑等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建筑。各类公共建筑应满足其所属类别的建筑设计规范要求。7.2.2公共建筑中的休息交往空间、会议设施、健身设施等空间和设施宜共享;建筑入口和主要公共活动空间应设有无障碍设施。7.2.3利用庭院式设计、连廊、公共游乐设施、体育设施等公共空间合理组合与布局,提供丰富多彩、老少咸宜的文体娱乐设施;此外可设置一定的戏曲、演艺、群舞等文化活动的场所,增加文化娱乐和社会活动,同时利用非物质文化传承展示,吸引不同年龄的人群共同参与,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增加社会交往提供场所。7.2.4医院病房、旅馆客房等有私密性要求的空间应避免视线干扰。7.2.5基地不宜使用玻璃幕墙,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玻璃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慎用玻璃幕墙,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7.2.6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4级要求,6层以下不低于3级要求。DB3311/T20-20147.2.7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7.2.8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7.2.9全空气空调系统应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7.2.10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7.2.11应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不采用直接电热式采暖设备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7.2.12宜采用热、电、冷联供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7.2.13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7.2.14宾馆和办公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中室内允许7.2.15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a)高大房间的一般照明宜采用金属卤化物灯等高光强气体放电光源;b)一般工作场所应依次选择细管径直管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并应优先选择功率大于25W的荧c)场地内的人行道路宜采用LED灯、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细管径荧光灯或紧凑型荧光灯;d)不应采用普通白炽灯。7.2.16吸烟室、复印室、打印室、垃圾间、清洁间等产生异味或污染物的房间应与其他房间分开设置。公共建筑在室内禁止吸烟的前提下应设置室外吸烟区,室外吸烟区与建筑主入口的距离应不少于8米。7.3居住建筑设计7.3.1基地内的新建住宅应符合GB50096、GB/T50340、GB50368的规定。7.3.2建筑间距应满足GB50180中有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要求。每套住房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当有4个及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两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老人居住用房应布置在采光、通风较好的位置,冬至日满窗日照时间不低于2小时。7.3.3应满足安全、舒适、卫生等生活起居的基本要求,满足人体健康所需的通风、日照、自然采光和隔声的要求。具备防火安全性能和在紧急事态时人员从建筑中安全撤出的功能。7.3.4充分考虑老人和残疾人对建筑、设施等的特殊要求,应符合无障碍设计原则。基地内住宅应具有全生命周期适应性,做到适老性设计或预留潜伏设计条件。DB3311/T20-20147.3.5老年人居住建筑和养老机构的空间设计应以使用轮椅的尺度为标准,局部空间可以通过打通隔断、借用空间等后期改造达到轮椅通行的目的。7.3.7居住空间开窗具有良好的视野,且避免户间居住空间的视线干扰。当1套住宅设有2个及2个以上卫生间时,至少有1个卫生间设有外窗。7.3.8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开口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8%。7.3.9宜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采用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设置能量回收系统(装置)。7.3.10卧室、起居室、书房冬季供暖的室内温度宜保持在16℃-20℃之间,夏季空调的室内温度宜保持在26℃-28℃之间,室内外垂直温差宜≤4℃。b)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45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70dB,户门的7.4信息化与智能化试、标定。置于基地的中心位置并远离锅炉房、变电站(室)等。管理中心的控制机房的建筑和结构应符合国家对同等规模通信机房、计算机房及消防控制室的相关技术要求。的要求。有线电视网、电话交换网和家庭网组成,采用多网融合技术,建立基地网站,采用家庭智能终端与通信网络配线箱等。DB3311/T20-20147.4.6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技术合理,系统高效运营,空调送风风质应符合《室7.4.7综合考虑技防人防物防,提高基地安全防范水平,与火灾报警及安全防范系统连接时,应保证火灾报警系统及安全防范系统具有独立性,技术要求按照《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7.4.8宜配备包括跌倒识别的个人健康管理终端及呼叫系统。7.4.9大型公共建筑应具有对公共照明、空调、给水排水、电梯等设备进行运行监控和管理的功能,并宜设置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宜配备能够融合移动智能终端的楼宇智能管理系统。7.4.10大型公共建筑应设置建筑设备能源管理系统,普通公共建筑宜设置建筑设备能源管理系统;公共建筑的电能计量应按照用途、物业归属、运行管理及相关专业要求设置分项计量,并应满足浙江省的相关要求。7.4.11居住建筑的电能计量应分户、分用途计量,除应符合相关专业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a)每个住户应设置电能计量装置;b)公共区域的照明应设置电能计量装置;c)电梯、热力站、中水设备、给水设备、排水设备、空调设备等应分别设置独立分项电能计量装置;d)可再生能源发电应设置独立分项计量装置。7.5安全设计与标识7.5.1广场、道路、铺地应采用防滑地面;居住建筑的厨房、卫生间应采用防滑地面材料。7.5.2应配备床档、防护垫、安全标识、安全扶手、担架、轮椅、紧急呼救系统等常用的安全配备设施。7.5.3以燃气为燃料的厨房、公共厨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