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货币供给_第1页
第8章 货币供给_第2页
第8章 货币供给_第3页
第8章 货币供给_第4页
第8章 货币供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货币供给第八章货币供给

8.1货币供给概述

8.2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8.3商业银行与存款创造

8.4货币供给理论与模型

8.1货币供给概述8.1.1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8.1.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8.1.1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1、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完成,以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为起点,以商业银行运用基础货币为中间环节,以非银行部门转移、结算货币为重点,形成一个复杂的货币供给系统。2、货币供给量在企业、个人以及各金融机构中的货币总存量。时点数、一定时期的货币存量。8.1.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货币层次的划分与经济运行的联系

2.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与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

货币层次的划分与经济运行的联系为什么要划分货币供给层次?

现实经济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货币,需要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货币供给的计量有科学的口径。处于不同层次的货币,货币性不同,不同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不同,特性不同,调控方式也不同,因此划分货币供给层次有利于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我国货币层次三个口径的划分:M0=流通中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他存款)M0反映并影响我国消费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与居民的生活联系密切。M1即期需求,直接引起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变化,对短期经济运行反映比较敏感。M2潜在的总需求,与中长期经济行为的联系较密切。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与货币层次划分的影响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和范围,采用新的技术,开办新的业务,创造新的金融工具,建立新的金融机构,开拓新的金融市场,最终形成新的运行机制。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进行监管,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住全社会的货币供给,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金融创新对监管和控制措施的规避,必然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及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

直接影响到货币供给和货币层次划分的金融工具:自动转账账户、可转让提款通知书、大额定期存单、回购协议、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超级可转让提款通知书、信贷协会股金提款账户。ATS账户:储蓄存款账户、支票账户大额定期存单:花旗银行8.2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8.2.1基础货币及其构成8.2.2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8.2.3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及机制8.2.1基础货币及其构成基础货币包括包括商业银行系统持有库存现金加上银行外部公众所持有的货币,及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其中银行的库存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的存款被称为准备金。一般将基础货币定义为流通中现金与银行准备金总和。8.2.2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基础货币实际上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包括中央银行发行流通的所有通货以及银行系统在央行的存款。基础货币受中央银行对银行债权、对政府净债权、对国外净债权、其他净资产以及中央银行自有资本等因素的影响:(1)对银行债权。中央银行对银行债权主要包括票据再贴现和再贷款。中央银行投放再贷款和增加再贴现,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则使基础货币减少。(2)对政府净债权。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表现为中央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和向政府提供的贷款或透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向政府提供贷款或透支,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加;反之,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售出政府债券,收回政府贷款或透支,则使基础货币减少。(3)对国外净债权。中央银行对国外债权表现为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等。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收购外汇、货币黄金等,基础货币增加;反之,出售外汇和货币黄金,基础货币减少。(4)其他净资产。中央银行其他净资产是其他资产(包括中央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机构债权等)减去其他负债(包括中央银行债券等)的净额。中央银行其他资产增加,其他负债减少,都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加;相反,其他资产减少,其他负债增加,会导致基础货币减少。(5)自有资本。中央银行提高自有资本,会导致基础货币减少;降低自有资本,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加。

8.2.3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及机制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主要通过收购证券、外汇和黄金,以及发放贴现贷款和再贷款等资产业务。以下以有价证券买卖及发放贴现贷款两种常见方式为例说明。1、中央银行买卖有价证券调整基础货币,中央银行交易有价证券的对象可以选择商业银行,或者在公开市场中与非银行公众交易。2、贴现贷款业务与基础货币3、其他业务与基础货币投放8.3商业银行与存款创造1、存款货币及其信用创造的条件存款货币指的是可以支付的银行存款,按其来源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指的是源于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有价证券、外汇和黄金等资产或是通过发放贴现贷款投放的基础货币;而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的基础上,通过发放贷款衍生出的存款货币。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扩张和收缩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1)部分准备制是商业银行创造或削减存款货币的首要条件(2)存款货币的流通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2、原始存款的形成机制原始存款来源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当中央银行通过收购证券、外汇和黄金以及发放贴现贷款等渠道投放基础货币,并最终表现为银行准备金和流通中现金两种形式。假如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形式为准备金,商业银行将其贷放后将通过支付转账流入其他商业银行,则成为商业银行系统的原始存款;如果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为流通中现金,其持有者必然将现金的大部分或全部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同样也获得了原始存款。3、派生存款的形成机制4、存款货币的收缩机制存款货币的收缩是存款货币扩张的逆过程。假设法定准备率依然为10%,商业银行不持有任何超额准备。假如中央银行出售价值100万的有价证券,某投资者使用其在A银行的活期存款支付购买了这一笔有价证券,则A银行的准备金账户将减少100万元,A银行则需要减少贷款规模100万元,从而连锁性的收缩整个银行系统的信贷扩张,最终使存款货币收缩1000万元。5、存款货币扩张及收缩模型把上述存款货币扩张和收缩的过程推广到一般情况,

可以得到相应的模型。假定中央银行投放总额为A的基础货币,在商业银行不持有任何超额准备及全部非现金结算前提下,银行系统中相应形成总额为A的原始存款。

8.4货币供给理论与模型

1、货币供给模型在现实情况下商业银行一般会持有一定的超额准备以应付提取现金等流动性需求,同时公众的结算也并非完全用非现金结算。考虑这些现实因素,可以将存款货币扩张和收缩模型,扩展得到货币供给模型。(1)货币乘数的定义为推导货币供给模型,首先引入货币乘数的概念。所谓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用公式表达为:

式中:m为货币乘数,M为货币供给量,B为基础货币。(2)货币供给量的界定根据货币供给层次划分标准,包括活期存款和流通中现金。为了方便讨论,在此把其他类型的存款全部划归一类,以非活期存款称谓,即包括活期存款、非活期存款和流通中现金。式中:D为活期存款,C为流通中现金,T为非活期存款。(3)基础货币的构成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基础货币由银行准备金存款和流通中现金两部分构成,用公式表达为:流通中现金两部分构成,用公式表达为:

式中:R为准备金,C为流通中现金。(4)货币乘数的推导(5)货币供给模型

2、货币乘数影响因素在影响货币乘数的五个变量中,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和非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由中央银行决定,超额准备金率取决于商业银行,而活期存款与非活期存款的比例、现金漏损率取决于非银行公众。(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最初是为了应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满足客户体现支付以及合格贷款的需求。(2)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的多少是商业银行对持有超额准备的成本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损失及风险进行比较分析之后的抉择。(3)现金漏损率现金漏损是指非银行公众将货币以通货的形式持有而非存入银行的现象。流通中现金与活期存款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4)非活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例非活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例的高低也是非银行公众对于资产选择的结果,随着公众对于利率越来越敏感,非活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利差越大,非活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例越高;利差缩小,则比例下降。3、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1)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概念内生变量,也称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诸多纯粹经济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如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汇率等变量。外生变量,也称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由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这种变量通常能够由政策控制,并以之作为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2)货币供给外生论货币供给外生性的思想,源于19世纪初英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