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师说》知识要点及能力检测_第1页
2025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师说》知识要点及能力检测_第2页
2025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师说》知识要点及能力检测_第3页
2025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师说》知识要点及能力检测_第4页
2025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师说》知识要点及能力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者简介】

文道复兴的大师——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每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少孤,由兄嫂抚养长大。四次参加科举考试,于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曾任国子监博士、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晚年,因谏迎佛骨一事而激怒了宪宗皇帝,被贬到潮州任刺史。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是指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在扭转前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文风、开创文学的新时代等方面有杰出贡献,而且在复兴儒学方面有“挽狂澜于既倒”之功劳。【风格】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练,新颖生动,雄健奔放,曲折自如,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文学常识】说: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马说》《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宋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是其代表人物。所谓“古文”,是相对骈文而言的。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音律的文体。这种文体虽不乏优秀作品,但大多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先秦和汉朝的散文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韩愈将借鉴秦汉风格的散文称为“古文”。“古文运动”是一场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相辅相成的运动,是一场以“复古”为“解放”,目的在于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的改革运动。四书、五经、六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南宋,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独立成书,与《论语》《孟子》并列,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目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其中有丰富的历史资料。“五经”之称始于汉武帝时,后逐渐成为封建时代的必读书目,并被统治阶级用作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六艺:①指经过孔子整理而流传下来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在后世被奉为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中的“六艺”就指此义。②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礼(礼仪制度、道德规范),乐(音乐、诗歌、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字读写),数(算法)。经、传:我国古代图书分为四部,即经(经书)、史(历史著作)、子(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集(文艺作品和各类专著)。[经]中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中第一大类的名称。收儒家经典及小学类著作。春秋时称重要典籍为经,到了汉武帝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典籍便独擅“经”的称号。[传]解释经书的著作。如“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三部解释经书《春秋》的著作,属于儒家典籍,划入经部。姓氏称谓:[称郡望]“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韩愈虽是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但因其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以“赵郡苏轼”“苏赵郡”自称,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称官名]指用官名来称呼。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韩愈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官至右军将军,故被称为“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称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如韩愈谥号为“文”,所以又称“韩文公”;欧阳修谥号“文忠”,故称欧阳文忠公;范仲淹谥号“文正”,故称范文正公。【原文和译文】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随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段解】从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统领全文。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教给孩子们书,(帮助他们)学习那些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理解断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不屑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段解】以感慨发端,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指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段解】以孔子从师的典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写(这篇)《师说》来送给他。【段解】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交代了写作缘由。【重点句解】【1】古之学者必有师。【赏析】首句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赏析】为“师”下定义。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在“受业”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惑,所以老师的具体任务就是“解惑”。三者中,“传道”是核心。【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赏析】作者先紧扣教师职能中的“解惑”二字,不仅深刻地说明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且点明了不从师的危害。语句精辟,发人深省。然后,作者再紧扣教师职能中的“传道”二字,说明有道者就是“师”。作者运用反问修辞,连用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论证有力。【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赏析】作者总结本段内容,阐明了“道的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体现了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赏析】作者再三嗟叹,对古人“从师”之风的中断表示遗憾,以强烈的感叹语气有力地批评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回应篇首,带起全段,转入下文对“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从而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6】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赏析】对比一:“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既比学风,也比结果,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赏析】在作者看来,授书习句读还远远不是老师的主要职责,老师的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难释疑,即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对比二:“爱其子”的行为与自身对“从师”的态度对比。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指出“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赏析】一个“笑”字将那些以“相师”为耻的人的丑恶嘴脸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韩愈对“耻学于师”者的批评。作者运用语言描写,直接摹写士大夫的口吻,深刻地揭露出士大夫之流的病态心理。对比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省。三重对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对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批驳,抽丝剥茧,切中要害,褒贬分明。作者剥下士大夫自诩清高的伪装“面具”,慨叹他们的愚昧,对他们的讽刺之情溢于言表。【9】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ɡ)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赏析】以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以孔子为例有代表性,能增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结,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同时,作为一个“师者”,能主动放下“师道尊严”来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显示了韩愈过人的胆识。【文章写作特色】1.完美而典范的论证。《师说》作为古代批驳性的议论文,破立结合,论证有力,论据充分,逻辑严密,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值得后人借鉴。(1)破立结合,正反结合。开篇提出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然后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正面申述论点。接着用“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以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反面申述论点。最后紧扣“传道”,阐明择师的标准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1段正反结合,申述观点,进行立论。这为后面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风气,驳斥他们的错误思想,奠定了基础。(2)对比论证,深刻透彻。在批驳士大夫耻学于师时,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首先,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比较,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运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然后,将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进行对比,在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中指出不从师的荒谬。最后,将“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通过横向比较,批判士大夫的错误心理,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三组对比从结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3)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举。“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运用举例论证,增强说服力,并照应前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和“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引用孔圣人的话,进一步论证观点,增强说服力。2.丰富的语气表达。丰富的语气词,能够充分表现作者强烈的情感态度,既体现作者的爱憎分明,又能够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增强说理的力度。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制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样的感叹句表达内心的沉痛。文章的第2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气。“乎”“也”“欤”,语气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这种错综变化的语气,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3.形式整齐、气势恢弘的句式。对偶句和联珠句的运用使文章气势充沛、笔力雄放。对偶句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联珠,又称顶真、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为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连,“历历如贯珠”。这种句式的运用,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文言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二、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⑤或师焉,或否焉……(名词作动词,从师)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⑦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曹刿论战》)

2.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读“chuán”,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读“chuán”,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读“zhuàn”,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④朔气传金柝(读“chuán”,传递,传送)(《木兰诗》)

3.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方法、途径)4.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惑)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5.无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连词,无论,不分)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动词,没有)③圣人无常师(动词,没有)6.之①择师而教之(人称代词,他)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这些)③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④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⑨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为学》)⑩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劝学》)⑾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⑿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捕蛇者说》)⒀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陈涉世家》)7.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④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或许)⑤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⑦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⑧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8.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9.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无贵无贱【古义:不论,不分。今义:没有。】5.小学而大遗【古义:①在小的方面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7.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8.圣人之所以为圣【古义:……的原因。今义:常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9.句读之不知【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不如)③惑而不从师(有疑惑)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师)⑤君子不齿(并列,排列)2.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③位卑则足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3.形容词作名词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笨拙的人)②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也”表判断)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3.倒装句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②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耻于师学”)③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师不必于弟子贤”)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闻道也固乎吾先”)⑤不拘于时,学于余(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不于时拘,于余学”)4.固定用法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问,哪管……呢)一、文言基础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见闻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

中:射中C.是故无贵无贱

无:没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D.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强,猛烈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句读之不知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人非生而知之者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A.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

善假于物也/学于余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C.爱其子/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D.士大夫之族/郯子之徒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会当凌绝顶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5.下面对加点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6.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B.今之众人(一般人)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需要)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惑而不从师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小学而大遗 D.位卑则足羞8.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何陋之有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C.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及官吏的统称。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10.翻译句子。(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二、语言文字运用11.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发表的《善于学习》这篇文章的留言栏中,有读者留言说“读书务必发奋用功,莫要别人《劝学》”。请仿照留言,根据课文《师说》进行续写,与之构成一副对联。12.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师们为了学生呕心沥血。请以“感谢您——老师”为开头,写一段话赞美你的老师。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少于50个字)三、名篇名句默写13.(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3)《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对自身:。(4)《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5)《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6)《师说》中论述择师标准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7)《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句子是:,,,,。(8)《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这一观点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似。(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3)《师说》中说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的句子是“,”。(4)韩愈论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时,将古人和今人进行对比的句子是“,,;,,”。四、古诗文阅读与鉴赏【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C.六艺,在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D.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19.在文中韩愈有关“师道”的思想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经典比较阅读】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韩愈《师说》)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2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B.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C.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D.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师说》“六艺经传皆道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另外,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B.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说明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C.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古人谦称自己一方的亲属,多在称谓前加上“家”“舍”

等字,如家父、舍兄、舍侄。D.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文第一段连用三个类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B.《师说》选文第二段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关系的。C.《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举韩愈之例,内里隐含无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隐含了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当时世风的愤懑。D.《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作者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拒绝了韦中立。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乙江阴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①于儋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③。注:①苏公,苏轼。②儋耳,今海南儋州。③绅,古人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B.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C.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D.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俗称“断句”,在文言文语句中,句中停顿叫句,句后停顿叫读。B.老聃,又称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C.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是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D.江阴,古人把水之南称为阴,水之北称为阳,故“江阴”应在长江之南。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师学习的标准是看谁有“道”。若弟子闻道在先,那弟子也可以教授老师。B.李蟠学习很用心。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韩愈求教,韩愈就教授了他六艺经传。C.苏轼待人不热情。葛延之不远万里来求教苏东坡,他迟疑了一个月教给他。D.苏轼讲解欠明晰。葛延之向他求教作文之法,苏轼设喻取,始终不点明要义。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28.李蟠、葛延之拜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可领悟到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或经验?参考答案:1.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句句意: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闻:知道,懂得;B.第二句句意: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中:合乎;C.第一句句意: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无:无论。故选D。2.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受”通“授”,传授,教授。B.句意:不知句子(如何)停顿。无通假。C.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无通假。D.句意: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无通假。故选A。3.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第一组,代词,自己的;代词,其中的。第二组,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故选C。4.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A.前者的意思是“超出,超过”,后者的意思是“出于”。B.前者的意思是“横渡”,后者的意思是“极,最”。C.两者的意思均为“学习”。D.前者的意思是“道理”,后者的意思是“风尚”。故选C。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①“师”,名词,老师;②“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③“师”,名词,老师;④“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⑤“师”,名词意思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⑥“师”,名词做动词,学习;⑦“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⑧“师”,名词做动词,学习;⑨“师”,名词做动词,拜师学习。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6.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不必”,应译作“不一定”。故选C。7.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用法的能力。A.惑,形容词用作动词,有疑惑;B.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C.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D.卑,形容词用作名词,(地位)低的人。故选A。8.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能力。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A.判断句;B.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C.判断句;D.宾语前置句:有何陋。与例句相同。故选D。9.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错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故选B。10.(1)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2)不理解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了但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那些人有什么明智的。(3)六经的经文和传文他都普遍学习过,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循古人的风尚,写了这《师说》来赠给他。(4)有学问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也没有过错了。(5)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到地底下的黄泉水,因为它心思专一啊。【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得分点。第一句中,“学者”,古今异义,求学的人;“……者,……也”,判断句;“所以”,古今异义,用来……的;“受”同“授”,传授,教授。第二句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理解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或”,有的;“师”,名词做动词,(向老师)学习;“不”同“否”;“小学”,古今异义,小的方面学习;“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第三句中,“通”,普遍;“习”,学习;“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被;“学于余”,状语后置句,向我学习;“嘉”,赞许;“行”,遵循;“贻”,赠给。第四句中,“博学”,古今异义,广泛学习;“日”,名词做状语,每天;“参省”,检查反省;“知”同“智”,智慧或见识;“过”,过错。第五句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爪牙”,古今异义,爪子和牙齿;“上”“下”,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古今异义,地下水;“用心”,古今异义,因为心思;“一”,专一。11.(示例)学习当需虚心求教,勿忘前贤《师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对联的能力。首先分析所仿写句子的形式,“读书务必发奋用功,莫要别人《劝学》”,符合“主谓短语+否定式+《师说》”的形式特点;再分析内容,根据课文《师说》,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仿写时主要表达从师学习的主题即可。12.感谢您——老师!您是我心中的鲜花,总能让我们枯燥的学习生活馥郁芬芳;您是我心中的大树,总在我无助时帮我遮风挡雨;您是我心中的明灯,总在我陷入黑暗时替我照亮前方的路,引我走向光明。【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景扩展的能力。“写一段话赞美你的老师”,就要结合老师的形象特点,如辛勤工作、善于引导、关心学生、和蔼可亲等。“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采用比喻、排比、反复和反问等常用的修辞手法。若是比喻,可以根据老师辛勤工作的特点将其比作燃烧的蜡烛,根据善于引导的特点将老师比作指引前路的火炬,根据关心学生的特点将其比作馥郁芬芳的鲜花等等。若是采用排比,注意保持句式结构一致。写作时要流露出对老师的赞美之情,表现老师对学生的付出,正如题干所引导的“老师们为了学生呕心沥血”。注意题干要求以“感谢您——老师”为开头,以及不少于50个字的字数要求。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古之学者必有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惑”“谀”“受业”“孰”。14.(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的书写:贤、贱、卑、盛、谀、犹、耻。15.B16.B17.C18.(1)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3)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19.①人不能没有老师,人人都要向别人学习;②人无论贵贱长幼,有道都可以为师;③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④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是说“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也”表句中停顿,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说“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先后生于吾”是说“比我出生早还是晚”,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此句的完整翻译是“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错误,师襄是乐师,并且古代习惯在人的名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C.“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错误,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是为了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并没有阐明教师的作用。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第一个“圣”指圣人,形容词做名词;“愚益愚”,愚蠢的人更加愚蠢,第一个“愚”,愚蠢的人,形容词做名词;“为”,成为;“其”,大概。第二句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黄泉”,地下水;“用”,因为;“一”,专一。第三句中,“或”,有的;“否”,没被照到;“驳色”,颜色错杂;“偻”,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1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知,人不能没有老师,人人都要向别人学习;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知,人无论贵贱长幼,有道都可以为师;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可知,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从“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可知,人们可以从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20.D21.C22.C23.(1)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呀。(2)(我)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人”是“益不事师”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C;“犯笑侮”一句主语是省略掉的“韩愈”,“犯”是谓语,“笑侮”是宾语,结构完整,应在“犯”前断开,排除A。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舍兄”错。“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因此称自己的哥哥应为“家兄”。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类比”错,应该是“对比”。此段连续用了三个对比。第一,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B.“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错,还有例证,“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D.“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错,是柳宗元的自谦。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学习;或,有的;遗,放弃。(2)众人,古今异义词,一般人;且,尚且;吾子,对人的尊称,您。【点睛】参考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韩愈《师说》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己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怎么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见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