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冲刺卷2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合题意。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X射线引起的变异都是基因突变B.不同类型的可遗传变异都对进化有积极的意义C.秋水仙素处理过的细胞染色体数量都会增加D.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正确答案】:B【解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解答】:解:A、X射线引起的变异不都是基因突变,也可以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
B、不同类型的可遗传变异都对进化有积极的意义,B正确;
C、秋水仙素处理过的细胞染色体数量不一定都会增加,C错误;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2.正常α-珠蛋白是141个氨基酸长度,有三种异常的α-珠蛋白均有172个氨基酸(如下表)经测序发现均由正常基因的单个碱基替换造成,推测突变前的mRNA第173位密码子最可能是()蛋白142位密码子正常UAAIcariaAAASealRockGAAKoyaDoraUCAA.UAAB.AAAC.GAAD.UCA【正确答案】:A【解析】:若异常a-珠蛋白均有172个氨基酸,说明在第173位密码子是终止密码子,终止密码子有UAA、UAG、UGA。【解答】:解:A、UAA是终止密码子,在173位翻译终止,a-珠蛋白有172个氨基酸,A正确;
B、AAA不是终止密码子,突变的a-珠蛋白的氨基酸数会超过172个,B错误;
C、GAA不是终止密码子,突变的a-珠蛋白的氨基酸数会超过172个,C错误;
D、UCA不是终止密码子,突变的a-珠蛋白的氨基酸数会超过172个,D错误。
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根据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B.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5.67%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D.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正确答案】:A【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解: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的多样性,A错误;
B、设该校男女学生各200人,由于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Y染色体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且色盲携带者是女性,因此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200×3.5%+200×5%)÷(200×2+200)×100%≈5.67%,B正确;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能代表新物种的产生,D正确。
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优缺点;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图甲表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乙表示该卵原细胞形成的卵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若只考虑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A.该卵原细胞形成的第一极体的基因型为aeDB.甲中基因D与d的分离只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形成乙的次级卵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但存在等位基因D.甲形成乙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变异【正确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两条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乙图为卵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图中的D基因变成了d基因,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判断变异是由于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造成的。【解答】:解:A、该卵细胞中d基因的形成原因是发生了交叉互换,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EEDd,第一极体的基因型为aaeeDd,A错误;
B、由于发生过交叉互换,因此甲中基因D与d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图乙中的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形成乙的次级卵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但可能存在等位基因,C正确;
D、甲形成乙的过程中只发生了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5.麦瓶草(XY)属于雌雄异株植物,其花色有红花和黄花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纯种品系进行杂交实验如下:
实验1:红花♀×黄花♂→子代50%红花雌株,50%红花雄株
实验2:黄花♀×红花♂→子代50%红花雌株,50%黄花雄株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2子代雌雄株杂交的后代不出现雌性黄花植株B.实验1子代雌雄株杂交的后代不出现雌性黄花植株C.两组实验子代中的雌性植株基因型相同D.两组实验正反交结果不同推测控制花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正确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实验1、2是正反交,且实验结果有雌雄之分,据此可说明控制花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红花为显性,黄花为隐性。【解答】:解:A、实验2亲本黄花雌性为纯合子、红花雄株为纯合子,其子代雌株为杂合子(红花),雄株为纯合子(黄花),子代雌雄株杂交的后代中雌性和雄性中均会出现黄花植株和红花植株,A错误;
B、实验1亲本红花雌性为纯合子、黄花雄株为纯合子,其子代雌株为杂合子(红花),雄株为纯合子(红花),子代雌雄株杂交的后代中雌性中一半是纯合子一半是杂合子、性状均是红花,B正确;
C、实验1和实验2的子代中雌性植株均是杂合子,C正确;
D、分析实验2可知,黄花♀×红花♂→子代50%红花雌株,50%黄花雄株,花色在性别之间有差异,说明花色遗传是伴性遗传,其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A。【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测基因的位置和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以及判断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主要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6.关于人类性染色体及相关基因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生物都有性别决定,但不是所有生物的性别都有性染色体决定B.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C.若等位基因位于XY同源区,人类有关婚配方式有12种D.若等位基因位于XY同源区,不会出现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正确答案】:C【解析】:1、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2、不同的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也不同。性别的决定方式有:环境决定型(温度决定,如很多爬行类动物);染色体数目决定型(如蜜蜂和蚂蚁);有染色体形态决定型(如XY型、ZW型)等等。
3、人体内每个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包括:X染色体和Y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解答】:解:A、没有性别之分的生物没有性别决定,A错误;
B、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配子有含X染色体的、含有Y染色体的两种,B错误;
C、若等位基因位于XY同源区,女性有XAXA、XAXa、XaXa3种基因型,男性有XAYA、XAYa、XaYA、XaYa4种基因型,人类有关婚配方式有3×4=12种,C正确;
D、若等位基因位于XY同源区,也会出现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如XAYa×XaXa,后代雌性个体全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全表现为隐性性状,D错误。
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实验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B.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C.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长D.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正确答案】:C【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解答】:解:A、由于大肠杆菌质量较大,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A正确;
B、由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所以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B正确;
C、由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且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所以上清液的放射性主要来自未完成入侵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的DNA,说明保温时间过短,C错误;
D、由于缺少对照组,所以本结果尚不能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正确。
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注入了细菌;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及结果,能结合题干信息“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8.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简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由图可知,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的双重功能B.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出现有乙烯生理反应的表现型C.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个体,在有乙烯的条件下,该突变基因相较于野生型基因而言为隐性D.若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将导致该植株的果实成熟推迟【正确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没有乙烯的条件下,酶T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植株表现无乙烯生理反应。【解答】:解:A、由图可知,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A正确;
B、酶T活性丧失的纯合突变体在无乙烯的条件下应该也出现有乙烯生理反应的表现型,B正确;
C、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体仅丧失了与乙烯结合的功能。和野生型杂交,在有乙烯的条件下,F1中突变基因表达的R蛋白不能和乙烯结合,导致酶T具有活性,阻断乙烯途径,表现无乙烯生理反应,表现型与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个体一致,因此突变基因为显性,C错误;
D、若R蛋白发生了乙烯结合位点突变,乙烯就不能发挥作用,则这种植株的果实成熟期会延迟,D正确。
故选:C。【点评】:本题以乙烯的作用机理为背景,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归纳的能力,试题有一定的难度。9.某些动物,如蚂蚁和蜜蜂,多数或大多数个体不能生殖,它们把自己的能量用于哺育和保护其他个体的后代。这样,自然选择会产生生殖成功率不同的个体,使有些个体产生大量后代。在蚂蚁的种群中出现大量不生育的个体,其进化上的意义是什么?()A.降低生殖能力可以永远地利用当地的食物资源,而且通过限制生殖可长远的保护种群B.遗传上看一个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很相近,在此通过群体繁殖的成功可积累对环境的适应C.在新出生的个体中性别比例极不平衡,雌性不能找到雄性交尾,并保持不育状态D.大部分蚂蚁是单性生殖,能量主要用于自生生存,不具备独立养活后代的能力【正确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受到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的影响。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解答】:解:A、若外界环境条件改变,限制生殖有可能影响种群的发展,A错误;
B、遗传上看一个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很相近,在此通过群体繁殖的成功可积累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
C、雌性中的蚁后可以找到雄性交尾,并保持可育状态,C错误;
D、蚂蚁不是单性生殖,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10.某常染色体遗传病,基因型为AA的人都患病,Aa的人有13A.112B.115C.215【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常染色体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以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一对新婚夫妇中女性正常,而她的母亲是Aa患病,她的父亲和丈夫的家族中均无该病患者,所以她的父亲和丈夫的基因型都为aa。该女性的基因型为Aa或aa,比例为1:1。【解答】:解:一对新婚夫妇中女性正常,她的母亲是Aa患病,她的父亲家庭中无该患者,所以她的父亲是aa,因此,该女性的基因型为Aa或aa,比例为1:1.由于Aa的人有13患病,aa的人都正常,所以无病个体中aa基因型占35,Aa基因型占25;由于丈夫的家庭中无该患者,所以丈夫的基因型为aa。则这对新婚夫妇的子女基因型为Aa的概率是25×12=15.又由于子女中Aa的人有13患病,aa的人都正常,所以这对夫妇的子女中患病的概率是1【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计算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1.下列是对a~h所示的生物体细胞图中各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h图,该个体是单倍体B.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g、e图,该个体是二倍体C.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a、b图,但该个体未必是三倍体D.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f、c图,该个体一定是四倍体【正确答案】:C【解析】:1、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细胞中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2)根据生物的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2、据图分析,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d、g;细胞中含有二个染色体组的是c、h图;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a、b图;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e、f图。【解答】:解:A、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d、g图,该个体是单倍体,A错误;
B、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c、h图,该个体可能是二倍体,B错误;
C、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是a、b图,该个体如果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则为三倍体;如果是由配子直接发育形成,则为单倍体,C正确;
D、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是e、f图,该个体不一定是四倍体,D错误。
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判断方法。12.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如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多次测交后都发现后代中有部分个体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B.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D.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所知,染色体缺失花粉不育,则正常情况下,该植物做父本只产生含b的配子,测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红色性状。既然测交后代中有部分个体表现为红色性状,说明父本产生的配子中有部分含有B.。【解答】:解:A、若发生基因突变,则后代个体只有个别个体表现为红色,A错误;
B、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测交后都发现后代中有部分个体表现为红色性状,B正确;
C、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后产生的花粉不育,与后代有部分个体表现为红色性状无关,C错误;
D、自由组合是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且与后代有部分个体表现为红色性状无关,D错误。
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结合遗传现象分析减数分裂过程,而且涉及到交叉互换这一较冷的知识点。难度较大。这要求学生对减数分裂知识的复习要全面、细致。13.某同学在完成了“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活动后,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模拟实验提出了以下说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中不能用小球代替卡片,因为小球容易滚落丢失B.实验中能认识到受精作用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C.若要模拟果蝇性别决定,可以在雌1中放入卡片X10张,在雄1中放入卡片X20张Y20张D.若要模拟F2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随机交配的子代基因型种类和比例,可在雌1和雄1信封中各放入10张Y卡片和10张y卡片【正确答案】:D【解析】: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雌1、雌2容器代表某动物的雌生殖器官,雄1、雄2容器代表某动物的雄生殖器官,卡片上的字母表示雌、雄配子的种类,用不同卡片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解答】:解:A、实验中不能用小球代替卡片,因为小球容易滚落丢失,A正确;
B、实验中能认识到受精作用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B正确;
C、雌果蝇只有X一种性染色体,雄果蝇有X和Y两种比例相同的性染色体,因此要模拟果蝇性别决定,可以在雌1中放入卡片X10张,在雄1中放入卡片X20张Y20张,B正确;
D、F2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YY:yy=1:1,则Y的基因频率为12,y的基因频率为12,因此要模拟F2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随机交配的子代基因型种类和比例,可在雌1和雄1信封中都放入10张Y卡片和10张y卡片,D错误。【点评】:本题考查遗传实验的模拟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14.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了某些片段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的DNA结构的改变B.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二倍体,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是多倍体C.基因突变一般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则很可能会使基因数量发生改变D.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正确答案】:C【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解答】:解:A、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A错误;
B、单倍体、二倍体以及多倍体的判断要看发育的起点,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还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体细胞中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B错误;
C、基因突变是发生在基因内部的碱基对的改变,通常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染色体变异由于可能发生染色体部分片段的增添或缺失,所以可能发生基因数量的变化,C正确;
D、基因重组包括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尤其是基因重组的类型、基因突变的特点、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相关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项符合题意。毎题全选对者得3分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5.如果DNA分子上某一片段是基因,则该片段()A.能携带遗传信息B.上面有密码子C.能转录产生mRNAD.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正确答案】:ACD【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它的碱基排列顺序中储存着遗传信息,基因可作为模板能转录产生RNA,并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着一定的性状.【解答】: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它的碱基排列顺序中储存着遗传信息,A正确;
B、密码子位于mRNA上,并非在基因上,B错误;
C、基因可作为模板能转录产生mRNA,C正确;
D、基因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性状,D正确。
故选:ACD。【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概念及特点,试题难度一般.16.如图所示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为D、d)、乙(基因为E、e)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症。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病为色盲症,乙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Ⅱ7和Ⅱ8生一两病兼发的男孩的概率为19C.Ⅱ6的基因型为DdXEXeD.若Ⅲ11和Ⅲ12婚配,则生出病孩的概率高达100%【正确答案】:ABD【解析】:由图可知,Ⅱ5、Ⅱ6正常,所生女儿Ⅲ10患甲病,可推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两种病中有一种为红绿色盲症,所以乙病为红绿色盲症。【解答】:解: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为红绿色盲症,A错误;
B、由于Ⅲ13两病兼患,所以可知Ⅱ7和Ⅱ8的基因型为DdXeY、DdXEXe,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4,患乙病的概率为12,Ⅱ7和Ⅱ8生一两病兼发的男孩的概率为14×12×12=116,B错误;
C、Ⅲ10患甲病,基因型为dd,Ⅱ6基因型为Dd,又Ⅰ1患乙病,Ⅱ6不患乙病,Ⅱ6基因型为DdXEXe,C正确;
D、Ⅲ11基因型为23DdXEY、13DDXEY,Ⅲ12基因型为23DdXEXe、13DDXEXe,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23×23×14=19,患乙病的概率为12×1【点评】:本题以甲(基因为D、d)、乙(基因为E、e)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为素材,考查遗传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知识,考生识记几种伴性遗传病的特点,明确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根据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准确判断各选项是解题的关键。17.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成熟卵细胞的过程,只有在促性腺激素和精子的诱导下才能完成.下面为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N表示染色体组).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过程需要通过促性腺激素调节B.细胞Ⅲ只有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成熟卵细胞C.Ⅱ和Ⅳ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核DNA含量都相同D.后期胚胎发育,细胞生长,细胞的相对表面积会有所增大【正确答案】:ABC【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其中Ⅰ为卵原细胞;Ⅱ为初级卵母细胞;Ⅲ次级卵母细胞;Ⅳ为受精卵.【解答】:解:A、由图可知,次级卵母细胞(Ⅲ)形成的过程需要激素调节,A正确;
B、卵细胞形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受精过程中完成的,因此细胞Ⅲ只有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成熟卵子,B正确;
C、Ⅱ和Ⅳ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核DNA含量都相同,C正确;
D、后期胚胎发育,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但其相对表面积会有所减小,D错误。
故选:ABC。【点评】:本题结合某哺乳动物卵子及早期胚胎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示各细胞的名称;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步骤,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8.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C.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D.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正确答案】:BC【解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2、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细胞核基因的遗传.【解答】:解: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A正确;
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B错误;
C、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有性生殖生物的细胞核遗传现象,不能解释有性生殖生物的细胞质遗传现象,C错误;
D、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D正确。
故选:BC。【点评】: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采用的方法及具体过程;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其应用范围,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9.某种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的二倍体植物,其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其中A、a位于常染色体上.图1为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图1中Ⅰ片段),该部分基因互为等位基因;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图1中的Ⅱ和Ⅲ片段),该部分基因不互为等位基因.图2表示色素的形成过程.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B.蓝花雄株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X与Y染色体能联会的区段是ⅠD.若一白花雌株与一蓝花雄株杂交所得F1都开紫花,F1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中,紫花雄株所占比例是316【正确答案】:CD【解析】:由题意知,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植物体中基因A、基因B同表达,表现为紫花,只有A基因表达,表现为蓝花,A、B基因都不表达表现为白花;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解答】:解:A、依题意可知,紫花植株至少有一个A基因和一个B基因表达,紫花雌株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AAXBY、AaXBY,共六种基因型,A错误;
B、蓝花雄株的基因型是AAXbY、AaXbY,B错误;
C、Ⅰ区段是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所以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该区段会发生联会,C正确;
D、依题意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相互杂交产生的后代中,紫花雄株所占比例是34×1【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比较、分析图1、图2,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等方法对选项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三、非选择题:共5题,共57分。20.已知某植物为雌雄同体,籽粒饱满(B)与籽粒凹陷(b)、紫叶(A)与绿叶(a)为其两对相对性状。请回答下列有关遗传学问题:
(1)现有若干籽粒饱满与凹陷的种子,请利用这些种子发育而来的植株为材料验证基因分离定律,通常可以采用两种思路。
思路一:先让上述植株分别自交,单独收获种子,若某些植株的自交后代出现___分离比,即可验证;若后代均未出现性状分离,则可以将后代中籽粒饱满与凹陷种子发育的植株进行___,所得子代再进行自交来验证。
思路二:先让上述两种性状的植株进行杂交,单独收获种子,请写出杂交后的预期结果及结论:___。
(2)若用纯种的紫叶籽粒凹陷与绿叶籽粒饱满杂交,F1自交后代出现5:3:3:1的性状分离比,推测有两种可能:①基因型为___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②___。
请利用以上杂交获得的后代为材料,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是假说①所致,写出简要实验思路及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
实验结果:___。【正确答案】:3:1;杂交;若有些杂交组合F1(子代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则即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若所有杂交组合F1(子一代)的表现型均一致,则让F1植株自交,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即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AB;F2中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或致死);用F1与F2中绿叶籽粒凹陷做亲本进行正反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正交或者反交后代出现绿叶籽粒饱满:紫叶籽粒凹陷:绿叶籽粒凹陷=1:1:1,则说符合假说①【解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B:Ab:aB:ab=1:1:1: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解答】:解:(1)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有两种,即自交和测交,具体实验思路是:
思路一:让饱满子粒的玉米和凹陷子粒的玉米杂交得到,再用其自交,得到后代,若后代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若后代均未出现性状分离,则可以将后代中籽粒饱满与凹陷种子发育的植株进行杂交,所得子代再进行自交来验证。
思路二:让饱满子粒的玉米和凹陷子粒的玉米杂交得到,再用其与凹陷子粒玉米杂交,得到后代,若有些杂交组合F1(子代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则即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若所有杂交组合F1(子一代)的表现型均一致,则让F1植株自交,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即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2)根据题干信息“纯种的紫叶籽粒凹陷与绿叶籽粒饱满杂交得到F1,F1自交,F2中出现了5:3:3:1的特殊性状分离比”,推测籽粒性、颜色为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F1的基因型是AaBb,正常情况下,F2出现4种类型且比例为9(1AABB、2AaBB、2AABb、4AaBb):3(1AAbb、2Aabb):3(1aaBB、2aaBb):1(aabb),现实是F2出现4种类型且比例为5:3:3:1,推测F2中出现了5:3:3:1的特殊性状分离比的原因可能是;①某种配子致死,由于F2出现4种类型且比例为5:3:3:1,所以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②某种基因型致死,进一步分析可知应是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死亡。
利用以上杂交获得的后代为材料,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是假说①所致,实验思路:选取的杂交组合为:用F1与F2中绿叶籽粒凹陷个体进行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原因是F2中有两种基因型的个体死亡,且致死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应为绿叶籽粒饱满:紫叶籽粒凹陷:绿叶籽粒凹陷:绿叶籽粒饱满=1:1:1:1,若原因是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应为绿叶籽粒饱满:紫叶籽粒凹陷:绿叶籽粒凹陷=1:1:1。
故答案为:
(1)3:1杂交若有些杂交组合F1(子代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则即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若所有杂交组合F1(子一代)的表现型均一致,则让F1植株自交,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即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2)ABF2中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受精卵不能发育
实验思路:用F1与F2中绿叶籽粒凹陷做亲本进行正反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果:正交或者反交后代出现绿叶籽粒饱满:紫叶籽粒凹陷:绿叶籽粒凹陷=1:1:1,则说符合假说①【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及9:3:3:1变式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21.果蝇(2n=8)的精原细胞要经过精确的四次有丝分裂之后,方能启动减数分裂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科研团队致力于研究有丝分裂向减数分裂转化的调控机制,用EMS诱变筛选,发现一株果蝇tut突变体,其精原细胞不能停止有丝分裂,而出现精原细胞过度增殖的表型。
(1)显微观察野生型果蝇精巢,发现有15%的细胞是16条染色体、55%的细胞是8条染色体、30%的细胞是4条染色体。细胞中___条染色体的出现可能与减数分裂有关。
(2)为探究tut突变体的遗传特性,研究人员做了杂交实验,结果如图1。
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知,___为隐性性状。推测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___定律。若F1与tut突变体杂交后代的性状及其分离比为___,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
(3)经过文献查阅,发现已报道有bgcn突变体与tut突变体性状一样,研究人员为探究tut突变体的突变基因是否就是bgcn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做了如图2实验,实验结果表明___,理由是___。
(4)研究人员采用缺失定位法对tut突变体的突变基因进行定位:将一株一条染色体缺失某片段的果蝇(缺失突变体)与tut突变体杂交,如果F1表型会出现过度增殖,则说明___。
(5)科研人员为进一步研究tut基因与bgcn基因之间的关系,做了如下的实验。其中tut基因与bgcn基因之间的关系可能有①tut基因(bgcn基因)调控bgcn基因(tut基因)的表达;②tut基因和bgcn基因表达不相互影响,但它们的表达产物共同参与同一生理过程。
实验一:将外源bgcn基因导入tut突变体并让此基因过表达,一段时间后,观察突变体的性状是否恢复;
实验二:将外源tut基因导入bgcn突变体并让此基因过表达,一段时间后,观察突变体的性状是否恢复;
若实验结果为___,则说明tut基因与bgcn基因之间的关系为①。
若实验结果为___,则说明tut基因与bgcn基因之间的关系为②。
后经多方面实验证据被证实tut基因与bgcn基因之间的关系为②,这为揭示有丝分裂向减数分裂转化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正确答案】:8和4;过度增殖;分离;正常有丝分裂:过度增殖=1:1;tut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与bgcn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不是同一个基因;tut突变体与bgcn突变体杂交,F1为正常表型,F2性状分离比为9:7,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说明这两个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tut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位于该果蝇的染色体缺失片段;仅其中一个实验中的突变体性状得到恢复;两实验中的突变体性状均没有恢复【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本研究是探究tut突变体的遗传特性,经分析该突变基因为隐性遗传,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发现其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同时与其具有相同突变性状的bgcn突变体的bgcn基因和tut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基因表达互不影响。【解答】:解:(1)含8条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含4条染色体的细胞;含16条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含8条染色体的细胞。
(2)F1中雌雄果蝇杂交,F2中正常有丝分裂:过度增殖=3:1,表明过度增殖为隐性性状,且可能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假设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若上述推测正确的话,则F1的基因型为Aa,tut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则F1与tut突变体杂交后代的性状及其分离比为正常有丝分裂:过度增殖=1:1。
(3)tut突变体与bgcn突变体杂交,F1为正常表型,F2性状分离比为9:7,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假设tut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bgcn突变体的基因型为bb,则F1的基因型为AaBb,F1中雌雄果蝇杂交,因为tut突变体和bgcn突变体的性状一样,所以F2中正常有丝分裂:过度增殖=9:7,说明这两个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4)若将未突变的果蝇与tut突变体杂交,则F1表型为正常的有丝分裂,但与缺失突变体杂交,F1表型会出现过度增殖,则说明tut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位于该果蝇的染色体缺失片段。tut突变体碱基对由G-C变成了A-T,属于基因突变,突变之后对应的密码子为UGA,该密码子为终止密码子,在翻译到该位置的时候会导致肽链合成的终止,进而导致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减少。
(5)若tut基因(bgcn基因)调控bgcn基因(tut基因)的表达,则出现仅其中一个实验中的突变体性状得到恢复;若tut基因和bgcn基因表达不相互影响,它们的表达产物共同参与同一生理过程,则出现两实验中的突变体性状均没有恢复。
故答案为:
(1)8和4
(2)过度增殖分离正常有丝分裂:过度增殖=1:1
(3)tut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与bgcn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不是同一个基因tut突变体与bgcn突变体杂交,F1为正常表型,F2性状分离比为9:7,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说明这两个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4)tut突变体的突变基因位于该果蝇的染色体缺失片段
(5)仅其中一个实验中的突变体性状得到恢复两实验中的突变体性状均没有恢复【点评】:本题考查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特别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式应用的相关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22.研究者取野生型小鼠(I+I-)的胚胎干细胞转入胚胎干细胞,用含新霉素抗性基因替换I+基因的外显子2片段使其变为失去功能的I-基因,再将突变的胚胎干细胞移回野生型小鼠胚胎,培育出带突变基因(I-)的杂合子小鼠。用此杂合体小鼠与野生型小鼠进行杂交实验,并通过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小鼠的基因型,结果如图b。
(1)检测小鼠的基因型,需根据___序列设计DNA分子探针。根据杂交实验结果推测,I基因的功能是与___有关。
(2)分析系谱图___(能/不能)判断I+、I-基因的显、隐性,理由是___。
(3)只有突变基因来自___(父本/母本)时,杂合子小鼠才表现出发育迟缓,由此推测来自___的I基因在体细胞中不表达。
(4)为验证以上推测,提取小鼠体细胞的总RNA,检测Actin基因(编码细胞骨架蛋白)和新霉素基因的RNA,请将支持推测的实验结果填入下表i、ii、iii处。(能检测到用“+”表示,检测不到用“-”表示)野生型小鼠突变基因来自父本的杂合子小鼠突变基因来自母本的杂合子小鼠Actin基因的RNA+++新霉素抗性基因的RNAi___ii___iii___(5)若人类的某种遗传病以此种方式遗传,用常规的基因诊断能否确定胎儿是否发病?如果能请说明理由;如果不能,请提出一种确诊胎儿是否发病的检测方案。___。【正确答案】:I基因外显子2和新霉素抗性基因;个体发育(发育速度与体型大小);不能;杂合子小鼠既有体型正常的,又有发育迟缓、体型瘦弱的,无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所以也无法判断I+、I-基因的显、隐性;父本;母本;一;+;一;不能,检测胎儿细胞的RNA或蛋白质【解析】:分析系谱图,发现杂合子小鼠既有体型正常的,又有发育迟缓、体型瘦弱的,无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所以也无法判断Ⅰ+、Ⅰ-基因的显、隐性。根据遗传系谱图发现:F1→F2或F2→F3或F3→F4中,父本如果有突变基因,也就是发育迟缓、体型瘦弱的杂合体,子代杂合体就会是发育迟缓、体型瘦弱型,母本是发育迟缓、体型瘦弱的杂合体,后代不会出现发育迟缓、体型瘦弱的杂合体,可推断出突变基因来自于父本。【解答】:解:(1)根据比较Ⅰ+、Ⅰ-基因,发现Ⅰ+基因的外显子序列被替换成neor基因序列,基因就会不变为Ⅰ-基因。因此检测小鼠的基因型,需根据I基因外显子2和新霉素抗性基因序列设计DNA分子探针,判断是否含有Ⅰ+或Ⅰ-基因。根据杂交实验结果推测,后代出现发育迟缓、体型瘦弱型或出现正常发育的,因此可判断出:I基因的功能是与生长发育有关。
(2)分析系谱图,发现杂合子小鼠既有体型正常的,又有发育迟缓、体型瘦弱的,无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所以也无法判断Ⅰ+、Ⅰ-基因的显、隐性。
(3)根据遗传系谱图发现:F1→F2或F2→F3或F3→F4中,父本如果有突变基因,也就是发育迟缓、体型瘦弱的杂合体,子代杂合体就会是发育迟缓、体型瘦弱型,可推断出突变基因来自于父本;而母本是发育迟缓、体型瘦弱的杂合体,后代不会出现发育迟缓、体型瘦弱的杂合体,由此进一步推测来自母本的I基因在体细胞中不表达。
(4)野生型小鼠的基因型为Ⅰ+Ⅰ+,无突变基因,不会转录出相应的mRNA,因此不能与netr基因的RNA探针配对,即i为-;突变基因来自父本的杂合子小鼠,含有突变基因,会转录出相应的mRNA可以与netr基因的RNA探针配对,呈现出明显条带,即ⅱ:+;突变基因来自母本的杂合子小鼠,因I基因在体细胞中不表达,不会转录出相应的mRNA,所以不会呈现出明显条带,即ⅲ:-。
(5)若人类的某种遗传病以此种方式遗传,用常规的基因诊断不确定胎儿是否发病,需要检测胎儿细胞的RNA或蛋白质,才能确定胎儿是否发病。
故答案为:
(1)I基因外显子2和新霉素抗性基因个体发育(发育速度与体型大小)
(2)不能杂合子小鼠既有体型正常的,又有发育迟缓、体型瘦弱的,无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所以也无法判断I+、I-基因的显、隐性
(3)父本母本
(4)一+一
(5)不能,检测胎儿细胞的RNA或蛋白质(合理即可)【点评】:本题以基因序列改变引起基因突变的技术为背景,考查基因工程、遗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文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23.请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氨基酸家族的新成员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由AUCG四种碱基构成的“核酸语言”,通过三个碱基形成的密码子转变成20种常见的天然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语言”。人们很早就破译得到包括64个密码子的传统密码子表(下表中为部分密码子)。第一个字母第二个字母第三个字母UCAGU苯丙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U苯丙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C亮氨酸丝氨酸终止终止A亮氨酸丝氨酸终止色氨酸G………………1986年,科学家在研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作用时,发现了硒代半胱氨酸(sec)。通过比较含硒(s)多肽链的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证实了终止密码子UGA是编码Sec的密码子。因为这种新发现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可视为半胱氨酸(如图)侧链上的S元素被Se取代的产物,所以它被称为Sec.又因为它是在20种常见的天然蛋白质氨基酸之后发现的,所以又称为第21种蛋白质氨基酸。
研究发现,密码子UGA通常作为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但当mRNA链UGA密码子后面出现一段特殊序列时,UGA才成为Sec的密码子,使Sec掺入到多肽链中去。后来科学家发现某些古细菌以及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的动物体中的Sec也都是由UGA编码。
Sec是蛋白质中硒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唯一的含有准金属元素的氨基酸。迄今为止,Sec已经被发现是25种含硒酶的活性中心,是含硒酶的灵魂,如果没有这第21种氨基酸,含硒酶就无法工作,人就会出各种各样的病症。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是人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重要的过氧化物分解酶,它能催化有毒的过氧化物还原成无毒的羟基化合物,从而保护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不受过氧化物的干扰及损害。
人体的“第21种氨基酸--硒代半胱氨酸”的发现说明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科学知识也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改变着。
(1)请根据上述文章内容对传统密码子表提出一处修正意见:___。Sec的密码子为UGA,DNA分子上与该密码子对应的碱基对序列是___。
(2)请画出Sec的侧链基团(R基):___。
(3)当核糖体进行翻译时,终止密码子没有相应的RNA结合,而是与终止因子(一种蛋白质)结合,翻
译终止。mRNA上的密码子UGA是对应翻译终止还是编码Sec呢?有人曾经提出过“终止因子与携带Sec的tRNA竞争结合密码子UGA”的假设,请结合文中内容判断研究结果是否支持该假设,并在下表中相应位置写出理由。支持不支持______(4)文中提到某些古细菌以及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的动物体中的Sec也都是由密码子UGA编码”,这也为“现存的丰富多样的物种是由___长期进化形成的提供了证据。
(5)硒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被国内外医药界和营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动态心电图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课件
- 【大学课件】国际新兴服务贸易产业
- 【物理课件】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课件
- DB32T-长江河道疏浚采砂项目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编制说明
- 信息与通信射频电路与天线课件
- 《电梯安全经验分享》课件
- 现在完成时复习课件
- 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集粹选集十篇
- 固收定期报告:资金面均衡偏松年末票据利率上行
- 单位管理制度品读选集【人力资源管理】
- 2024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
- 2024年小学四年级科学考试练习试卷(试卷版)
-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1.8 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新版)冀教版
- 五年级科学上册(冀人版)第15课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 科研机构研究员聘用合同
- 广东省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真题
- 2024小学四年级奥数培优竞赛试卷含答案
- 2024MA 标识体系标准规范
- 充电桩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温州食堂承包策划方案
- 40篇英语短文搞定高考3500个单词(全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