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七年级统编版语文寒假复习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考点剖析+对点训练)_第1页
2025年七年级统编版语文寒假复习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考点剖析+对点训练)_第2页
2025年七年级统编版语文寒假复习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考点剖析+对点训练)_第3页
2025年七年级统编版语文寒假复习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考点剖析+对点训练)_第4页
2025年七年级统编版语文寒假复习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考点剖析+对点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文言文阅读考点聚焦:高频考点+真题举例,有的放矢重点专攻:点拨考点解题思路,查漏补缺教材典例:强化教材文本认知,考教衔接提升专练:真题感知+精选专练,全面突破核心考点真题举例解释实词2024·安徽·中考真题虚词用法23.24近两年未考划分节奏2024·河北·中考真题句子翻译2024·福建·中考真题内容理解与概括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开放性试题2024·广东·中考真题考点一、实词解释1.常见题型:=1\*GB3①解释加点字的含义;=2\*GB3②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有误(正确)的一项()。2.解题技巧:=1\*GB3①积累课内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GB3②借助成语,古诗句、课内文言文等实现知识迁移;=3\*GB3③组词法。考点二、虚词用法1.常见题型:=1\*GB3①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2\*GB3②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是()。2.解题技巧:中考中常考的文言虚词有“之”“以”“而”“于”“其”“乃”“虽”“者”“则”“所”等,其中最常考的是“之”“以”“而”“于”“其”这五个虚词。同一个文言虚词常有多个意义和用法,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这样在做题时才能迁移运用。考点三、划分节奏1.常见题型:=1\*GB3①请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GB3②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3\*GB3③选出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解题技巧:=1\*GB3①理解句子意思:理解句意是划分节奏的基础,将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划分在一起;=2\*GB3②分析语法:根据语法特点划分节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根据虚词:句首语气词之后应有停顿,如夫、盖等;句末语气词之后应有停顿,如也、矣、耳、而已等。根据关联词:句首关联词之后要停顿,如故、是故、则、是以、遂、至若等。根据句式特点: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根据对话:文言对话,引文常以“曰”“言”“云”“谓”等为标志,一般后面要断开。考点四、翻译句子1.常见题型:①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②选出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解题技巧: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留”“删”“换”“调”“补”“扩”六字,即六字诀。(1)留。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词语。这主要指:①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②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如:“兄子胡儿曰”(《咏雪》)中,“胡儿”(人名)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2)删。凡是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出。如:“夫君子之行”(《诫子书》)中,“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3)换。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用法已经改变,在翻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为今语。另外,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如:“不亦说乎”(《学而》)中,通假字“说”的本字是“悦”,应翻译为“愉悦”。(4)调。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①前置宾语后移。如:“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译为: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②后置状语前移。如:“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穿井得一人》),译为: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5)补。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如:“(丁氏)告人曰”(《穿井得一人》),补主语。(6)扩。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单音节词与另一个字组合,扩充为双音节词,或者直接用对应其意义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如:“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杞人忧天》),译为: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卑鄙”等。考点五、内容理解与概括1.常见考点:概括事件、拟写标题、分析原因、体悟情感、分析人物形象等。2.解题步骤:①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宇,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③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

④动手答题,注意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达充分。考点六、开放性试题1.常见类型:①启示看法类;②分析评价类;③链接材料类。2.解题技巧:解答此类试题,都是建立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需要紧密联系文本内容来作答。第三步,发挥联想和想象将其描绘成一幅画。描述画面时要注意:①不能单纯地翻译句子;②忠于原诗句,不可脱离原意;③描述人物可适当补充动作、心理描写,描述景物可合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课本第12课,课后题一: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的一点谈谈你的体会。答案示例:学习方法:温习交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以学为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谦虚好学,三人行……其不善者而改之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文章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进行解答。真题感知一.(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班级微信公众号设立了“君子风范·古代先贤”推介专栏。小文梳理资料,探究“君子”内涵,请帮她完成以下任务。【资料卡片一】“君子”品性的时代表达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选自《论语·子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雍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选自《论语·宪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选自《荀子·不苟》)【资料卡片二】“君子”品行的名士典范予自钱塘移守胶西①……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③,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④园蔬,取池鱼,酿秫酒⑤,瀹⑥脱粟⑦而食之,曰:“乐哉!游乎!”(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①胶西:指密州,今山东渚城县。②岁比不登:指连年灾荒欠收。③园囿(yòu):菜园,果园。④撷(xié):钩下,取下。⑤秫(shú)酒:黄米酒。⑥瀹(yuè),煮。⑦脱粟:糙米。1.【缘声求义】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断两处)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2.【因言求义】下面是小文设计的“解文释义探究单”,请帮她填写完整。解文释义探究单作品相关语句思考探究《论语》“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中有多则语录和轶事围绕君子人格展开。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君子”意思是①。孔子认为其具体表现为“知”“②”“勇”。《孟子译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丰富了君子人格的内涵。以“大丈夫”为君子作注。“富贵不能淫”可译为③三个“不能”,充分彰显了君子④的品格。《荀子》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主张君子“⑤”,与子夏所讲的“笃志”有相近之意。“笃志”意思是⑥。“致诚”“笃志”是进德修业的至高境界。《超然台记》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苏轼堪称君子人格的典范。他在生命的低谷仍“无所往而不乐”,有颜回“在陋巷”仍“不改其乐”之贤。初到胶西,“盗贼满野,狱讼充斥”,此句可译为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之期年”,“期年”意思是⑧,此地便和乐安宁、民风淳厚……“君子”人格,自古而今都是被公众认可的理想人格,它的内涵在时代的演进中不断丰富、延展。3.【联文求义】“君子风范·古代先贤”专栏,上一期推介的是诸葛亮。请结合资料卡片及阅读经验,参照上期推介语,为苏东坡写一段推介文字。(不得抄录“解文释义探究单”中的相关内容;80字左右)诸葛亮推介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决胜千里之外”;他高瞻远瞩、励精图治,为汉室兴复鞠躬尽瘁;他治家谨严,告诫后人应崇尚节俭、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二.(2024·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公父文伯①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②。文伯曰:“以吾之家而母犹绩,吾不能事母乎?”其母叹曰:“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今尔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情,其何以避辟③?恐汝有废先人。”(选自《国语·鲁语》)[注]①公父文伯:鲁国大夫。②绩:织布。③辟:罪名。4.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宁静无以致远”与成语“闲情逸致”中的两个“致”,意思不同。B.“意与日去”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两个“意”,意思相同。C.“其母方绩”与“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中的两个“方”,意思相同。D.“择瘠土而处之”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的两个“处”,意思不同。5.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中的“之”与“劳其民而用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B.“静以修身”中的“以”与“以吾之家而母犹绩”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C.古人常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劝勉,这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D.“庐”是简易的房舍,《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是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6.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叙议结合,叙述详实,论证有力,阐明哲理,引人深思。B.甲文句式整齐,读来富有韵律美:乙文以人物对话为主,人物形象鲜明。C.甲文画线语句先正后反,论述了“静”与“学”“才”“志”之间的关系。D.乙文中文伯之母察觉到儿子思想问题,及时劝诫,富有智慧,教子有方。7.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需要断句的选项标号下画“√”。(多选不得分)今尔在A下位B朝夕C处事D犹恐忘E先人之业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9.传承家风家训,涵养时代精神,甲、乙两文展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教诲。(1)文中的教诲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除此之外,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还给了我们哪些重要的启示。(每文各答一条)三.(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节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节选自《资治通鉴》)【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坷,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苟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术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①,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有删改)[注]①因循面墙:沿袭保守,疲沓不振作,不学习。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非学无以广才/卿今者才略 B.及鲁肃过寻阳/可以无大过矣C.即更刮目相待/是日更定矣 D.世人婚冠未学/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1.下列对【丙】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B.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C.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D.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的划线句子。(1)蒙辞以军中多务。 (2)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13.三个文段都写了劝学,其中所体现的对学习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三个文段简要分析。四.(2024·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②。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丙】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③,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⑤,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⑥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释]①谢公:指谢安,死后追赠为大傅。②局:这里指棋局。③遽(jù):惶恐。④唱:叫喊。⑤王(wàng),通“旺”,指兴致高。⑥承响:应声附和。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中的“俄而”与“俄而雪骤”中的“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不久,一会儿”。B.“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大体”的意思,与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意思相同。C.“徐向局”“公徐云”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中的“徐”,都有“缓慢”的意思。D.“色”有“面部表情、气色,颜色,品类”等义项,“意色举止”“色并遽”中的“色”都是“颜色”的意思。15.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说:1.shuō①解释,说明②主张,学说;2.shuì劝说,说服;3.yuè通“悦”,喜悦,高兴去:①离开②距,距离③前往④过去的16.短文【乙】【丙】均出自《雅量》篇。任选一则,根据其中谢公的表现,说说将其归入《雅量》篇的原因。17.在《晋书·谢安传》中,短文【乙】的故事有另外一个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上的齿踢断了。你觉得这个结尾好不好,为什么?五.(2023·湖南郴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日:“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日:“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节选自《杞人忧天》)[乙]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②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③,余各以功次座,而不录④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日: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⑤而请之。(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节)[注释]①突:烟囱。②嘿(mo):同“默”。③上行(hang):上席。④录:邀请。⑤寤:同“悟”,醒悟。18.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1)因往晓之()

(2)傍有积薪()19.乙文中划波浪线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B.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C.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D.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20.翻译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语句。(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2)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21.甲文中的杞人和乙文中建议“曲突徙新”的客人,都具有忧患意识却有所不同。请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并说说对你有何启示。提升专练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则是无信;对子骂父,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太丘舍去:②传不习乎:③择其善者而从之:(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①俄而雪骤:急

②人不知而不愠:生气B.①撒盐空中差可拟:大体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忠诚C.①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②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D.①下车引之:拉

②不逾矩:越过(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请结合乙文具体内容,谈谈你所获得的启示。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材料一】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材料二】示儿燕(孙枝蔚①)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②,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警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材料三】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⑤,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⑥,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注】①孙枝蔚:清初诗人。②是:正确的。③遑(huáng):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⑤穷经:极力钻研经学。⑥制义: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⑦骛:追求。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非学无以广才()

(2)淫慢则不能励精()(3)然贫家止有此器()

(4)若志在穷经()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4.翻译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吾贫人未遑效此也。5.【文章•联读】阅读以上三则材料,完成下面表格。书信篇目书信对象书信目的共同情感《诫子书》儿子告诫孩子要修身养性、明确志向、静心学习,不要浪费时间、虚度人生。(1)《示儿燕》儿子(2)《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弟弟(3)完成下面题目。【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备注:①钟会:魏晋时期大臣、文学家、玄学家、军事家、书法家。6.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文言词句方法解释(1)语其父钟繇曰查阅字典法:语(yǔ)①说的话②与人交谈;③语(yù)告诉(1)(填序号)(2)尊君在不课内积累法(2)(3)对曰成语解词法:无言以对(3)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于是敕见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复问会:“卿何以不汗?”9.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列成语不是出自《世说新语》的是(

)A.咏絮之才 B.东床坦腹 C.东山再起 D.温故知新10.【甲】【乙】两文来源于《世说新语》,【甲】文选自《方正》篇,请结合下列三个门类的选编依据,判断【乙】文应该编入哪一个篇章,并结合文章说明理由。A《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

B.《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

C.《方正》:指为人正直我认为应编入,理由是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①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②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节选自《聊斋志异》清·蒲松龄)【注释】①欻(xū):忽然,突然。②蚤:同“早”,早上。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及走,又从之

及:

(2)并驱如故。

驱:(3)意暇甚

暇:

(4)断其股

股: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屠惧,示之以刃,少却。13.【甲】文主要通过描写和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文中“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暴起,以刀劈狼首”等表现,都可以体现出屠户的、。14.两文中“狼”的形象有什么异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穿井得一人》)【乙】楚人有担山雉①者,路人问日:“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②见之。汝贩之乎?”曰:“然。”买以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③而鸟死。路人不遑④惜其金,唯恨⑤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⑥欲以献之,遂闻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节选自《尹文子•大道上》,有删改)【注释】①雉(zhì):野鸡。②直:同“值”,恰巧。③经宿:经过一夜。④不遑(huáng):来不及。⑤恨:遗憾。⑥贵:赞赏。1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及其家穿井

将复何及

由表及里B.有闻而传之者

学而时习之

取而代之C.国人道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无价之宝D.求闻之若此

未若柳絮因风起

若非如此16.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17.从“得一人之使”到“得一人于井中”,甲文中的讹传是怎样形成的? 18.甲、乙两则故事中,宋君和楚王是如何对待传言的?请结合内容分别谈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杞人忧天杞国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乙】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①素:白色的。②缁(zī):黑色。19.下列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身亡所寄(同“无”,没有) B.废寝食者(停止)C.因往晓之(告知,开导) D.衣素衣而出(衣服)2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对话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分明。B.乙文主要通过杨朱与弟弟的对话,解释杨布打狗的原因。C.甲文告诉我们不要庸人自扰,不要为不需要担心的事情而烦恼忧虑。D.两文都叙事简洁,寓意深刻。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2)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22.你觉得《杨布打狗》这则故事意在批评什么?

23.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请说明理由。阅读选文,完成小题。[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文姬辨琴琰,字文姬,汉左中郎将蔡邕之女。少聪慧秀异年六岁邕夜鼓琴弦断。琰曰:“第二弦。”邕故断一弦而问之,琰曰:“第四弦。”邕曰:“偶得之矣。”琰曰:“吴札观化,知兴亡之国;师旷吹律,识南风①之不竞②。由此观之,何足不知?”(选自《蔡琰别传》)[注释]①南风:南方的音乐。②不竞:指乐音微弱,后比喻对手力量不强。24.下列“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偶得之矣A.知兴亡之国B.友人惭,下车引之C.汉左中郎将蔡邕之女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少

断26.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若柳絮因风起。(2)由此观之,何足不知?27.《三字经》有云:“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吟咏”。结合甲乙两文具体阐述二人的过人之处。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杨生畜犬杨生畜一犬,甚爱之,行止与俱。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便当出尔。”生曰:“此狗尝屡次活我,不得相与,其余均可。”行人曰:“若不相与,便不相出。”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日,犬夜走归杨生家。28.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犬引颈下视井中/下车引之 B.生知其意/意暇甚C.犬时时顾/顾野有麦场 D.遂应之/遂成枯落29.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有

之30.翻译下列句子。(1)君若出我;当厚报。(2)此狗尝屡次活我,不得相与,其余均可。31.你怎样评价“犬夜走归杨生家”的行为?

专题04文言文阅读考点聚焦:高频考点+真题举例,有的放矢重点专攻:点拨考点解题思路,查漏补缺教材典例:强化教材文本认知,考教衔接提升专练:真题感知+精选专练,全面突破核心考点真题举例解释实词2024·安徽·中考真题虚词用法23.24近两年未考划分节奏2024·河北·中考真题句子翻译2024·福建·中考真题内容理解与概括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开放性试题2024·广东·中考真题考点一、实词解释1.常见题型:=1\*GB3①解释加点字的含义;=2\*GB3②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有误(正确)的一项()。2.解题技巧:=1\*GB3①积累课内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GB3②借助成语,古诗句、课内文言文等实现知识迁移;=3\*GB3③组词法。考点二、虚词用法1.常见题型:=1\*GB3①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2\*GB3②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不同)的一项是()。2.解题技巧:中考中常考的文言虚词有“之”“以”“而”“于”“其”“乃”“虽”“者”“则”“所”等,其中最常考的是“之”“以”“而”“于”“其”这五个虚词。同一个文言虚词常有多个意义和用法,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这样在做题时才能迁移运用。考点三、划分节奏1.常见题型:=1\*GB3①请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GB3②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3\*GB3③选出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解题技巧:=1\*GB3①理解句子意思:理解句意是划分节奏的基础,将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划分在一起;=2\*GB3②分析语法:根据语法特点划分节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根据虚词:句首语气词之后应有停顿,如夫、盖等;句末语气词之后应有停顿,如也、矣、耳、而已等。根据关联词:句首关联词之后要停顿,如故、是故、则、是以、遂、至若等。根据句式特点: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根据对话:文言对话,引文常以“曰”“言”“云”“谓”等为标志,一般后面要断开。考点四、翻译句子1.常见题型:①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②选出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解题技巧: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概括为“留”“删”“换”“调”“补”“扩”六字,即六字诀。(1)留。现代汉语是继承了古代汉语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因而翻译时,有时需要运用保留法,即原样照搬文中词语。这主要指:①古今通用的词语,如“人”“手”“心”“笔”“墨”“山”“水”“牛”“羊”“田”“大”“小”“长”“短”等。②古代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如:“兄子胡儿曰”(《咏雪》)中,“胡儿”(人名)属专有名词,翻译时照搬即可。(2)删。凡是古代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因而翻译时无须译出。如:“夫君子之行”(《诫子书》)中,“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3)换。古代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用法已经改变,在翻译时,应将这些古语换为今语。另外,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如:“不亦说乎”(《学而》)中,通假字“说”的本字是“悦”,应翻译为“愉悦”。(4)调。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调整跟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来表达。①前置宾语后移。如:“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译为: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②后置状语前移。如:“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穿井得一人》),译为: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5)补。古代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量词、介词及介词的宾语等。如:“(丁氏)告人曰”(《穿井得一人》),补主语。(6)扩。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单音节词与另一个字组合,扩充为双音节词,或者直接用对应其意义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合成词代替。如:“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杞人忧天》),译为: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节词,如“于是”“虽然”“妻子”“以为”“交通”“可以”“卑鄙”等。考点五、内容理解与概括1.常见考点:概括事件、拟写标题、分析原因、体悟情感、分析人物形象等。2.解题步骤:①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分析试题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宇,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③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进而准确概括局部内容;

④动手答题,注意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达充分。考点六、开放性试题1.常见类型:①启示看法类;②分析评价类;③链接材料类。2.解题技巧:解答此类试题,都是建立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需要紧密联系文本内容来作答。第三步,发挥联想和想象将其描绘成一幅画。描述画面时要注意:①不能单纯地翻译句子;②忠于原诗句,不可脱离原意;③描述人物可适当补充动作、心理描写,描述景物可合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课本第12课,课后题一: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的一点谈谈你的体会。答案示例:学习方法:温习交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以学为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谦虚好学,三人行……其不善者而改之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文章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进行解答。真题感知一.(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班级微信公众号设立了“君子风范·古代先贤”推介专栏。小文梳理资料,探究“君子”内涵,请帮她完成以下任务。【资料卡片一】“君子”品性的时代表达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选自《论语·子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雍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选自《论语·宪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选自《荀子·不苟》)【资料卡片二】“君子”品行的名士典范予自钱塘移守胶西①……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③,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④园蔬,取池鱼,酿秫酒⑤,瀹⑥脱粟⑦而食之,曰:“乐哉!游乎!”(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释】①胶西:指密州,今山东渚城县。②岁比不登:指连年灾荒欠收。③园囿(yòu):菜园,果园。④撷(xié):钩下,取下。⑤秫(shú)酒:黄米酒。⑥瀹(yuè),煮。⑦脱粟:糙米。1.【缘声求义】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断两处)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2.【因言求义】下面是小文设计的“解文释义探究单”,请帮她填写完整。解文释义探究单作品相关语句思考探究《论语》“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中有多则语录和轶事围绕君子人格展开。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君子”意思是①。孔子认为其具体表现为“知”“②”“勇”。《孟子译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丰富了君子人格的内涵。以“大丈夫”为君子作注。“富贵不能淫”可译为③三个“不能”,充分彰显了君子④的品格。《荀子》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主张君子“⑤”,与子夏所讲的“笃志”有相近之意。“笃志”意思是⑥。“致诚”“笃志”是进德修业的至高境界。《超然台记》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苏轼堪称君子人格的典范。他在生命的低谷仍“无所往而不乐”,有颜回“在陋巷”仍“不改其乐”之贤。初到胶西,“盗贼满野,狱讼充斥”,此句可译为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之期年”,“期年”意思是⑧,此地便和乐安宁、民风淳厚……“君子”人格,自古而今都是被公众认可的理想人格,它的内涵在时代的演进中不断丰富、延展。3.【联文求义】“君子风范·古代先贤”专栏,上一期推介的是诸葛亮。请结合资料卡片及阅读经验,参照上期推介语,为苏东坡写一段推介文字。(不得抄录“解文释义探究单”中的相关内容;80字左右)诸葛亮推介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决胜千里之外”;他高瞻远瞩、励精图治,为汉室兴复鞠躬尽瘁;他治家谨严,告诫后人应崇尚节俭、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答案】1.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2.有高尚品德和修养的人仁富贵权势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坚守原则、不屈服于外界压力(意对即可)致诚坚定志向盗贼到处都是,案件也多不胜数满一年3.示例:苏东坡是乐观的典范,无论处境多艰,都能自得其乐;他为官亲民,致力于改善民生;他文采斐然,诗词文章流传千古。其君子风范,令人敬仰!【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而园之北”指明地点,“因城以为台者旧矣”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稍葺而新之”意思是“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是对前面高台的后续处理,应单独断开。故断句为: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2.本题考查文言字义辨析及内容理解。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君子:有高尚品德和修养的人。②由“君子道者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可知,孔子认为其具体表现为“知”“仁”“勇”。“知”指的是有智慧,能够明白事理,不被迷惑;“仁”指的是有仁德,心怀仁爱,不忧虑;“勇”指的是有勇气,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惧。一个真正的君子应当具备这三种品质。③“富贵不能淫”句意:富贵权势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重点字词:“富贵”:指财富和地位的显贵。“淫”:使动用法,使……迷惑。④三个“不能”,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了君子在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境遇和外界诱惑、压力时,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信念,不为所动,充分彰显了君子坚守原则、不屈服于外界压力的高尚品格。⑤⑥“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句意:君子修养心性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诚,那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故荀子主张君子“致诚”。“博学而笃志”句意: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笃志”意思是坚定志向。“致诚”强调以真诚修养身心,“笃志”侧重于坚定自己的志向,两者都是进德修业过程中需要达到的至高境界。⑦重点字词:“盗贼”:指偷盗抢掠的人。“满野”:遍布原野,形容到处都是。“狱讼”:诉讼案件。“充斥”:充满,众多。⑧“处之期年”句意:在这里住了一年。“期年”指满一年。苏轼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经过一年的治理,使当地变得和乐安宁、民风淳厚,展现了他积极乐观、善于治理的君子风范。3.本题考查拟写推介语。作答时,需要展现苏东坡的主要特点和成就,语言简洁明了,突出其君子风范。首先,要抓住苏东坡的关键特质,如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为官时的作为以及文学上的杰出成就。然后,用简洁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表述,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苏东坡的重要方面。注意字数限制。示例:苏东坡是豁达的代表,一生坎坷,却能笑对风雨;他心系百姓,兴修水利;他才华横溢,书画诗词皆精。其君子之风,令人赞叹!【点睛】参考译文:资料卡片一《论语·子张》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论语·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论语·宪问》孔子说:“君子所遵循的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孟子译注》(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荀子·不苟》君子修养心性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诚,那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资料卡片二我从钱塘调任到胶西做太守……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只吃枸杞和菊花,人们本来就怀疑我会不快乐。在这里住了一年后,我的面容却更加丰腴,头发也由白日渐变黑。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地方,只做简单修缮的打算。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高大而安稳,深广而明亮,夏天凉爽冬天温暖。无论是雨落雪飞的早晨,还是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宾客也没有不跟从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捕捞池塘里的游鱼,酿造黄米酒,煮糙米来吃,(大家)说:“多么快乐呀!在这里游玩!”二.(2024·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公父文伯①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②。文伯曰:“以吾之家而母犹绩,吾不能事母乎?”其母叹曰:“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今尔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情,其何以避辟③?恐汝有废先人。”(选自《国语·鲁语》)[注]①公父文伯:鲁国大夫。②绩:织布。③辟:罪名。4.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宁静无以致远”与成语“闲情逸致”中的两个“致”,意思不同。B.“意与日去”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两个“意”,意思相同。C.“其母方绩”与“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中的两个“方”,意思相同。D.“择瘠土而处之”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的两个“处”,意思不同。5.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中的“之”与“劳其民而用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B.“静以修身”中的“以”与“以吾之家而母犹绩”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C.古人常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劝勉,这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D.“庐”是简易的房舍,《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是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6.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叙议结合,叙述详实,论证有力,阐明哲理,引人深思。B.甲文句式整齐,读来富有韵律美:乙文以人物对话为主,人物形象鲜明。C.甲文画线语句先正后反,论述了“静”与“学”“才”“志”之间的关系。D.乙文中文伯之母察觉到儿子思想问题,及时劝诫,富有智慧,教子有方。7.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需要断句的选项标号下画“√”。(多选不得分)今尔在A下位B朝夕C处事D犹恐忘E先人之业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9.传承家风家训,涵养时代精神,甲、乙两文展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教诲。(1)文中的教诲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除此之外,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还给了我们哪些重要的启示。(每文各答一条)【答案】4.B5.A6.A7.今尔在A下位B√朝夕C处事D√犹恐忘E先人之业8.百姓劳苦就会思考,思考就会产生善心。每天早晨开始劳作,晚上休息,没有一天是懈怠的。9.示例:人应当注重自身修养,保持勤勉,不能放纵懈怠。示例:甲文:对待学习,我们要勤奋,还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学习上,我们要专心致志。乙文:我们要正确看待环境因素,不能一味追求安逸的环境。【导语】这篇文言阅读材料通过两则古文,分别展现了传统儒家文化中对于修身和家庭教育的重视。甲文着重论述君子应以宁静修身,以节俭养德的道理,强调学问与志向的重要性,以及时间匆匆、人生易老的警示。乙文通过母亲对鲁国大夫公父文伯的教诲,阐述劳动对人思想提升的好处,并提醒需警惕怠惰,保持对先人事业的尊重。整体主题围绕修身立德与传承家训,启示现代人重视家庭教育、个人修养与文化传承。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B.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意与日去”的“意”是“意志”的意思;“鸣之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