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一)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一)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一)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一)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一)一.选择题(共25小题)1.(2024秋•南京月考)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处于文明社会的形成时期。在龙山文化晚期墓葬遗址中,发现中央大墓有精美的玉器随葬品,而边远的墓葬则只有陶器陪葬,个别墓葬甚至没有陪葬品。据此可知,该时期龙山文化()A.属于新石器时代前期 B.国家形态己比较成熟 C.社会阶层分化已出现 D.墓葬建筑水平较高超2.(2024秋•佛山月考)2023年4月至11月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正式进行考古发掘。遗址IV区发现了一处大汶口文化墓地,多数墓葬随葬品丰富,包括玉、石、骨、陶器等,但数量多寡不一、其中M3墓葬出土了具有礼器性质的成组石圭。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特征 B.大汶口文化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C.豫东地区出现国家形态的萌芽 D.大汶口文化局部初现礼乐制度3.(2024秋•南海区月考)良渚遗址群出土了数以吨计的碳化稻谷,此外,还出土了石犁、镶玉漆木器、黑陶和微雕玉琮等器物。这表明,当时()A.早期国家形态出现 B.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C.定居农业生活形成 D.南北经济存在交流4.(2024秋•绍兴期中)有学者指出,周初统治者特别重视庙祭,各级贵族均按礼制立庙,《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与之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内外服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5.(2024秋•阳江期中)据考证,商代国王自称“余一人”或“一人”,其下有辅佐商王的尹或相;尹或相之下又分别设有负责管理王室事务的“多宰”“小臣”,负责管理神祇事务的巫、祝、卜等,负责管理耕作的小籍臣和负责管理军事的多马、多亚、多射、师、旅等。这集中反映了商代()A.社会分工已经完善 B.国家机构比较完备 C.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D.官僚政治相对成熟6.(2024秋•湖北期中)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 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7.(2024春•琼海校级期中)商朝时商族人认为天命只降于商人,故而经常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上天能够永远保佑商族;后武王伐商,打破了商人天命降于一族的观念,由周天子而不是周人来领受天命,不再斤斤计较于一族小群体的利益得失。这种变化()A.推动仁政治国理念形成 B.适应分封制对内外服制度的取代 C.使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D.保证了周朝贵族的世袭特权地位8.(2024秋•泰兴市期中)据《殷墟文字丙编》第369片记载,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这可以用来研究()A.夏朝经济 B.商朝政治 C.西周文化 D.战国军事9.(2024秋•湖北期中)下列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A.区域间文明存在一定的交流 B.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趋势 C.两地手工业技艺已非常成熟 D.青铜器铸造处于鼎盛时期10.(2024秋•黄山期中)西周初期推行分封制,分封到新地的方国统治者为了生存,对其统治地区的殷商旧贵族和土族居民实施压制与怀柔相统一的策略,构建起一种由周人、殷人旧族以及当地土著“三结合”的政治权力体系。由此可知,分封制()A.与宗法制相配合 B.是因俗而治的羁縻制度 C.有利于民族交融 D.加强了对地方直接控制11.(2024秋•浙江期中)周代宗族的宗庙建在大宗所在地,大宗掌握宗庙的主祭权,天子宗庙是最高一级的祭祀场所,叫作“太庙”。诸侯、卿大夫在各自的地区也建有宗庙。宗庙中供奉历代祖先的神主,始祖居中,其下排列顺序为“左昭右穆”,父为“昭”,列于左,子为“穆”,列为右。这主要反映了()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宗法制下等级森严 C.中央间接管理地方 D.实行嫡长子继承制12.(2024秋•浙江月考)如表为西周礼乐制度的相关规定。该表直接反映了()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人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A.等级秩序的稳定 B.儒家思想的传播 C.宗法制度的确立 D.君主专制的形成13.(2024秋•苏州月考)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免职辞官时回收玺印。将帅统兵发兵,也须持有国君赐予的兵符。派遣使臣,则用国君授予的“节”。据此可知,当时()A.贵族政治退出舞台 B.皇权至上得以强化 C.诸侯国君加强集权 D.传统秩序完全崩溃14.(2024秋•重庆月考)战国李悝变法,以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用“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办法来平衡粮食价格;创制《法经》。这些措施()A.打击了血缘贵族 B.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C.加速了社会转型 D.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15.(2024秋•佛山月考)孔子是倡导儒家民族观的先驱。韩愈在《原道》一文中评价孔子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表明,孔子()A.主张华夷相互转化 B.依据礼仪判别华夷 C.倡导学习夷狄文化 D.否定夷狄礼仪制度16.(2024秋•桃城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为出土于春秋晚期的牺尊,牛首的形象相当写实,双目炯炯有神,在牛鼻子上设有一个套环。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铁器得到普遍的使用 B.耕牛可能被用于农业生产 C.家庭手工业十分发达 D.礼乐制度在贵族中很盛行17.(2023秋•汕头期末)面对战国时期“天下恶乎定”的时代命题,孟子认为“定于一”,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尚同”,韩非则指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由此可见,诸子百家()A.都代表相同阶级利益 B.思想主张日益趋于一致 C.都认同专制集权理念 D.对稳定秩序的共同追求18.(2024秋•太原月考)在教育问题上,孟子重“性情”,故“求放心”,养“浩然之气”,致力于德性外化,而荀子重“化性起伪”,所以重礼乐政刑,强调明礼义以化之。造成两人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孟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B.两人对人性的看法不同 C.两人所身处的时代不同 D.荀子更受法家思想影响19.(2024秋•天河区校级期中)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地涌现出了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以上内容反映了当时()A.诸侯争霸 B.经济发展 C.百家争鸣 D.礼崩乐坏20.(2024秋•贵阳月考)《管仲•山权数》篇记载:“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民之能知时,岁且谷丰者,置之黄金一斤;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井田制繁荣发展 B.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C.手工业分工细密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21.(2024•辽宁开学)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下列结论与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田氏伐齐,六卿分晋实现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B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C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A.A B.B C.C D.D22.(2024秋•永昌县校级期中)《管子•立政》中说道:“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华丽的色彩和纹样),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这一言论旨在()A.强调手工技术的实用价值 B.鼓励“男耕女织” C.宣扬纺织劳动的实践意义 D.追求“富国强兵”23.(2024秋•青羊区校级月考)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材料旨在说明()A.各族的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各国积极变法以谋求富国强兵 C.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破坏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24.(2024春•郑州期末)从考古发掘的实物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畿及三晋地区使用的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布币;燕、齐、赵等地铸行由工具刀演变而来的刀币;魏、秦、燕等国,开始出现一种新型的圆形有孔的货币,一般认为源自纺轮。这说明,当时()A.诸侯林立经济隔绝 B.商业贸易繁荣 C.区域分工已经出现 D.各国奖励耕织25.(2024秋•泰兴市期中)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下列选项符合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影响的是()A.王室影响加速上升 B.兼并推动局部统一 C.礼乐制度得到巩固 D.诸子百家影响扩大二.材料题(共2小题)26.(2024秋•重庆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在学术文化方面也引起显著的变化。一是新士人的兴起,一是百家争鸣的出现,一是文艺科技的发展。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过去的所谓“学在官府”即学术在于官府,史籍都由官府世代掌守的局面,也开始有了变化。新士人是一个新的有着广泛社会联系和很大社会影响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也有了独立的思想,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了这一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因而有各学派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墨子的思想反映了平民群众的利益,有一些重要论点是跟孔子对立的。墨于主张兼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象自己的一样。这跟孔子所讲的仁不同。墨子非礼、非乐,主张节葬、节用,都是对贵族主活的否定,也是跟儒家学说的对立。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尚贤”的主张,反对王公大人的“无故富贵”,主张推举有才能的人管理政治,“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跟孔子主张“举贤才”而不明确反对世官世禄,也是有区别的。墨于相信有意志、能赏善罚恶的天和鬼神的存在。从思想体系上说,孔子和墨子都是唯心论者,但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提出认识事物的三条标准,其中有两条是根据欢人耳闻目见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效果的验证。墨家的后学,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发展了墨家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并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有所贡献。——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上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和孔子思想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至少2项百家的典型作品,并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27.(2024秋•南开区校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这都使农作物产量呈现出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下降,以至公田荒芜不治。针对这种情况,统治者不得不逐渐改变剥削方式,废止由公社农民共耕公田的做法,向征收实物税过渡。统治集团中严格的等级制在春秋时期趋于瓦解,就周朝的范围而言天子地位下降,诸侯地位上升,王室衰微,大国称霸。传统政治秩序的破坏,还表现在一些国家出现了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郡县。社会结构也处于转变之中。农业发展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金属货币开始出现,传统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冲破,到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相当庞大的资产……社会结构变动导致了社会的复杂化,统治者不得不对传统治国方式作出相应调整。——整理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商鞅虽死,但新法在秦长期行用并取得显著成效,改革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故而惠文王以下历代国君仍遵行新法不废。秦国亦因而得以长期保持强盛的国力,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商鞅所着力建立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即将出现的大一统专制政体的社会基础。商鞅所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与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相违背,但却成为以后历代王朝的基本国策。商鞅废除公社所有的井田制,建立新的授田制度,虽然原则上仍为土地国有,但由于农民可以长期占有土地以及国家直接管理基层土地存在困难,实际上大大助长了土地私有化的趋势,为以后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社会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秦国)政治制度先后由宗法分封制转变为专制官僚制。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官僚制是中国古代王朝最主要的政权形式,其最初建立就是在战国时期。——整理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以来社会状况发生的重要变化。(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并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一)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CCCCBCBBACB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ACCBBDBBDCA题号232425答案ADB一.选择题(共25小题)1.(2024秋•南京月考)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处于文明社会的形成时期。在龙山文化晚期墓葬遗址中,发现中央大墓有精美的玉器随葬品,而边远的墓葬则只有陶器陪葬,个别墓葬甚至没有陪葬品。据此可知,该时期龙山文化()A.属于新石器时代前期 B.国家形态己比较成熟 C.社会阶层分化已出现 D.墓葬建筑水平较高超【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龙山文化晚期墓葬遗址中,发现中央大墓有精美的玉器随葬品,而边远的墓葬则只有陶器陪葬,个别墓葬甚至没有陪葬品”可知,龙山文化的墓葬从规格和陪葬品方面均有明显差别,据此可知,该时期阶层分化已经出现,距今约一万年我国就已进入新石器时代,而龙山文化时期属于这一时代的后期,因此A错误,C正确;B错在材料只涉及墓葬的信息,并不具备国家形态的其他典型特征,如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等,不能得出国家形态趋于成熟的结论;D错在材料只有墓葬大小和陪葬品方面的差异,并没有建筑工艺水平的描述,与材料主旨不符,不能得出墓葬建筑工艺高超的结论。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2.(2024秋•佛山月考)2023年4月至11月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正式进行考古发掘。遗址IV区发现了一处大汶口文化墓地,多数墓葬随葬品丰富,包括玉、石、骨、陶器等,但数量多寡不一、其中M3墓葬出土了具有礼器性质的成组石圭。这反映了()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特征 B.大汶口文化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C.豫东地区出现国家形态的萌芽 D.大汶口文化局部初现礼乐制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从材料中“大汶口文化”“随葬品丰富、数量多寡不一”“玉器、礼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出现了阶级分化,而阶级分化是国家形成的一大特征,故得出豫东地区出现了国家形态的萌芽,C项正确;“多元一体”要体现以中原为核心,而材料未体现相关信息,排除A项;永城王庄遗址只是大汶口文化的其中一个遗存,材料信息只能得出豫东地区有了阶级分化,却无法证明“开始进入”阶级社会,排除B项;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里头遗址,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3.(2024秋•南海区月考)良渚遗址群出土了数以吨计的碳化稻谷,此外,还出土了石犁、镶玉漆木器、黑陶和微雕玉琮等器物。这表明,当时()A.早期国家形态出现 B.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C.定居农业生活形成 D.南北经济存在交流【分析】本题考查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题干“良渚遗址群出土了数以吨计的碳化稻谷,此外,还出土了石犁、镶玉漆木器、黑陶”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数以吨计的碳化稻谷说明良渚先民们种植水稻的农耕生活,木器、陶器等生活器具的发现说明良渚先民们定居生活的情形,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到较为明显的阶级分化现象,无法得出早期国家形态出现,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考古遗址说明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已经进入阶级社会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到当时南北方存在着经济往来现象,无法得出南北经济存在交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2024秋•绍兴期中)有学者指出,周初统治者特别重视庙祭,各级贵族均按礼制立庙,《礼记•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与之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内外服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关键信息是“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解答】A.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一种国家体制,其中,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而外服则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排除A;B.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排除;C.材料“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体现的是在统治集团内部有着不同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以此区分贵族内部亲疏贵贱,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也体现着浓厚的血缘色彩,正确;‌‌D.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5.(2024秋•阳江期中)据考证,商代国王自称“余一人”或“一人”,其下有辅佐商王的尹或相;尹或相之下又分别设有负责管理王室事务的“多宰”“小臣”,负责管理神祇事务的巫、祝、卜等,负责管理耕作的小籍臣和负责管理军事的多马、多亚、多射、师、旅等。这集中反映了商代()A.社会分工已经完善 B.国家机构比较完备 C.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D.官僚政治相对成熟【分析】本题考查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商代国王下有尹或相作为辅佐,尹或相之下又分别设有负责管理不同事务的官员。这种设置表明商代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国家机构体系,不同部门之间有明显的职责分工,B项正确;材料中确实描述了商代社会中有不同的官员负责不同的职责,如管理王室事务、神祇事务、耕作和军事等。然而,这并不能直接说明社会分工已经“完善”。社会分工的完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考虑到当时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等多个方面,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和官僚政治都是在战国后形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6.(2024秋•湖北期中)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 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华夏认同,解题关键信息是“战国前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后,华夏渐为通用词”。【解答】A.王室的衰微,虽然与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有关,但并未直接反映“华夏”一词含义的变化,排除;B.华夷观念并未被完全打破,而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而有所调整,排除;C.根据材料“战国前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后,华夏渐为通用词”结合所学可知,到了战国后,人们不再仅仅以地域或血缘来界定“华夏”,而是更多地看重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历史传承,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增强,正确;D.各民族的区别已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华夏认同,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7.(2024春•琼海校级期中)商朝时商族人认为天命只降于商人,故而经常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上天能够永远保佑商族;后武王伐商,打破了商人天命降于一族的观念,由周天子而不是周人来领受天命,不再斤斤计较于一族小群体的利益得失。这种变化()A.推动仁政治国理念形成 B.适应分封制对内外服制度的取代 C.使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D.保证了周朝贵族的世袭特权地位【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解题关键信息是“打破了商人天命降于一族的观念,由周天子而不是周人来领受天命,不再斤斤计较于一族小群体的利益得失”。【解答】A.说法与材料时间不相符,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排除;B.根据“打破了商人天命降于一族的观念,由周天子而不是周人来领受天命,不再斤斤计较于一族小群体的利益得失”分析可知,西周的天命不在局限于一族,有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心理认同,适应了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度的需要,B正确;C.商朝政治的突出特点是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与材料西周时期不相符,排除;D.宗法制保障了周朝贵族的世袭特权地位,与材料不相符,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8.(2024秋•泰兴市期中)据《殷墟文字丙编》第369片记载,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这可以用来研究()A.夏朝经济 B.商朝政治 C.西周文化 D.战国军事【分析】本题考查夏商政治制度,依据材料“据《殷墟文字丙编》第369片记载,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据《殷墟文字丙编》第369片记载,雀(殷的附属方国)进贡龟甲二百五十。”可知,反映的是殷商时期方国进贡的历史信息,这可以用于研究商朝方国联盟制的相关内容,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夏朝的经济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周文化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与战国军事无关,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夏商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9.(2024秋•湖北期中)下列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A.区域间文明存在一定的交流 B.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趋势 C.两地手工业技艺已非常成熟 D.青铜器铸造处于鼎盛时期【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历史文化遗址,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址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二里头和三星堆出图的文物在材质和形制上具有相似性,这说明两地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文明交流,A项正确;当时还没有形成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非常成熟和处于鼎盛时期,排除CD项。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址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0.(2024秋•黄山期中)西周初期推行分封制,分封到新地的方国统治者为了生存,对其统治地区的殷商旧贵族和土族居民实施压制与怀柔相统一的策略,构建起一种由周人、殷人旧族以及当地土著“三结合”的政治权力体系。由此可知,分封制()A.与宗法制相配合 B.是因俗而治的羁縻制度 C.有利于民族交融 D.加强了对地方直接控制【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新地方国的统治者构建起周人、殷人旧族以及当地土著“三结合”的政治权力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周人与殷人旧族以及当地土著势必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有利于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着重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紧密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是因俗而治的羁縻制度不正确,排除B项;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有较大的自主权,周天子不能直接控制地方,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1.(2024秋•浙江期中)周代宗族的宗庙建在大宗所在地,大宗掌握宗庙的主祭权,天子宗庙是最高一级的祭祀场所,叫作“太庙”。诸侯、卿大夫在各自的地区也建有宗庙。宗庙中供奉历代祖先的神主,始祖居中,其下排列顺序为“左昭右穆”,父为“昭”,列于左,子为“穆”,列为右。这主要反映了()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宗法制下等级森严 C.中央间接管理地方 D.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要求依据材料“周代宗族的宗庙建在大宗所在地,大宗掌握宗庙的主祭权,天子宗庙是最高一级的祭祀场所,叫作‘太庙’。诸侯、卿大夫在各自的地区也建有宗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题干“周代宗族的宗庙建在大宗所在地,大宗掌握宗庙的主祭权,天子宗庙是最高一级的祭祀场所,叫作‘太庙’。诸侯、卿大夫在各自的地区也建有宗庙”等信息体现走宗法制背景下,等级制的严格,故B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神权”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分封制的特点,故排除C;题干没有体现王位继承的原则,故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12.(2024秋•浙江月考)如表为西周礼乐制度的相关规定。该表直接反映了()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人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A.等级秩序的稳定 B.儒家思想的传播 C.宗法制度的确立 D.君主专制的形成【分析】本题考查礼乐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答】据表可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乐器、乐舞的使用都有相应的规格、名称、数量的规定,由此可知该表直接反映了西周等级秩序的稳定,A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传播。故排除B;材料中内容与宗法制度无关,故排除C;秦朝君主专制制度形成,故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礼乐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13.(2024秋•苏州月考)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免职辞官时回收玺印。将帅统兵发兵,也须持有国君赐予的兵符。派遣使臣,则用国君授予的“节”。据此可知,当时()A.贵族政治退出舞台 B.皇权至上得以强化 C.诸侯国君加强集权 D.传统秩序完全崩溃【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贵族政治退出舞台: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贵族政治的退出,而是描述了诸侯国君如何通过玺印、兵符、节等方式来控制官吏、将帅和使臣,因此这一选项不能直接由材料得出,排除。B.皇权至上得以强化: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皇权,而是诸侯割据的状态,因此“皇权至上”的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C.诸侯国君加强集权:材料中提到的玺印、兵符、节等都是诸侯国君用来控制和监督下属的工具,这表明诸侯国君在努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对下属的控制,符合集权的特征,此选项正确。D.传统秩序完全崩溃:材料描述的是诸侯国君如何加强自己的权力,而非传统秩序的崩溃。此外,“完全崩溃”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战国时期的历史状况,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考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2024秋•重庆月考)战国李悝变法,以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用“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办法来平衡粮食价格;创制《法经》。这些措施()A.打击了血缘贵族 B.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C.加速了社会转型 D.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结合题干“战国李悝变法,以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用’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办法来平衡粮食价格;创制《法经》。”及春秋战国各国改革的意义进行回答。【解答】根据材料“战国李悝变法,以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推行‘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用’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办法来平衡粮食价格;创制《法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改革,确立封建政治与经济秩序,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形成,C项正确;打击血缘贵族只是社会转型的一个方面,排除A项;材料措施有助力农业发展,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措施并非仅仅涉及政治层面,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15.(2024秋•佛山月考)孔子是倡导儒家民族观的先驱。韩愈在《原道》一文中评价孔子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表明,孔子()A.主张华夷相互转化 B.依据礼仪判别华夷 C.倡导学习夷狄文化 D.否定夷狄礼仪制度【分析】本题考查了孔子的政治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主张华夷相互转化:材料中并未提及孔子主张华夷之间的相互转化,而是强调以礼仪作为区分标准,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B.依据礼仪判别华夷:材料明确指出,孔子在《春秋》中根据诸侯是否使用夷礼来判定其属于夷还是华夏,这体现了以礼仪作为判别华夷的标准,故B项符合题意。C.倡导学习夷狄文化:材料中没有提到孔子倡导学习夷狄文化,而是强调礼仪的区分作用,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D.否定夷狄礼仪制度:虽然孔子以礼仪区分华夷,但材料并未表明他否定夷狄的礼仪制度,因此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6.(2024秋•桃城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为出土于春秋晚期的牺尊,牛首的形象相当写实,双目炯炯有神,在牛鼻子上设有一个套环。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铁器得到普遍的使用 B.耕牛可能被用于农业生产 C.家庭手工业十分发达 D.礼乐制度在贵族中很盛行【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牺尊”“在牛鼻子上设有一个套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对牛的驯化使用较为成功,是春秋时期牛耕技术应用的明证,即耕牛可能被用于农业生产,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牺尊的材质是铁,且普遍使用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能判断为何种类型手工业且家庭手工业十分发达在当时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礼乐制度的传播情况,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7.(2023秋•汕头期末)面对战国时期“天下恶乎定”的时代命题,孟子认为“定于一”,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尚同”,韩非则指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由此可见,诸子百家()A.都代表相同阶级利益 B.思想主张日益趋于一致 C.都认同专制集权理念 D.对稳定秩序的共同追求【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定于一”“尚同”“一栖两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天下大势既有争辩的地方,又有一定的共同性,企图重构社会秩序,稳定社会,D项正确;他们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排除A项;“趋同”表述错误,排除B项;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8.(2024秋•太原月考)在教育问题上,孟子重“性情”,故“求放心”,养“浩然之气”,致力于德性外化,而荀子重“化性起伪”,所以重礼乐政刑,强调明礼义以化之。造成两人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孟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B.两人对人性的看法不同 C.两人所身处的时代不同 D.荀子更受法家思想影响【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是:孟子重“性情”,故“求放心”,养“浩然之气”,致力于德性外化,主要原因是孟子主张人性善,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这些善端,主张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重“化性起伪”,所以重礼乐政刑,强调明礼义以化之,主要原因是荀子主张人性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来约束和引导,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B项正确;孟子与荀子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A项;两人都处于战国时代,排除C项;荀子重礼乐政刑,强调明礼义以化之,孟子致力于德性外化,两者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只是方式上有所不同,不能体现荀子更受法家思想影响,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19.(2024秋•天河区校级期中)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地涌现出了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以上内容反映了当时()A.诸侯争霸 B.经济发展 C.百家争鸣 D.礼崩乐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农业进步,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可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经济发展,B项正确;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材料也未涉及政治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材料也未涉及思想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同时材料也未提及礼乐制度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20.(2024秋•贵阳月考)《管仲•山权数》篇记载:“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民之能知时,岁且谷丰者,置之黄金一斤;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井田制繁荣发展 B.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C.手工业分工细密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由材料《管仲山权数》一书可推知时代处于春秋时期,《管仲山权数》一书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使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铁器用于农业生产最早的记录,由“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民之能知时,岁且谷丰者,置之黄金一斤;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可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较好,这源于春秋铁犁等技术的使用,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D项正确;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导致井田制度瓦解,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一般是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并繁衍生育人口的措施,管仲所处的时代诸侯争霸战争盛行,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21.(2024•辽宁开学)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下列结论与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田氏伐齐,六卿分晋实现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B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C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A.A B.B C.C D.D【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解答】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就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田氏伐齐,六卿分晋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不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排除A项;秦代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不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认识,但不能说科学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2024秋•永昌县校级期中)《管子•立政》中说道:“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华丽的色彩和纹样),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这一言论旨在()A.强调手工技术的实用价值 B.鼓励“男耕女织” C.宣扬纺织劳动的实践意义 D.追求“富国强兵”【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可知,题干描述了工匠追逐过于繁复的雕镂,妇女做女红追求华丽的色彩和纹样,国家就会贫穷;工匠不追求雕刻镂空,女红不追求花纹装饰,国家就会富裕起来。这说明手工制品和纺织品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为主要功用,如果过于追求华丽的装饰,容易造成资源和财富的浪费,那么国家必然会变得贫困,反之则国家变得富裕。管仲在此强调手工业技术的实用性,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男耕女织”的劳作模式,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纺织劳动的实践意义,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强兵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23.(2024秋•青羊区校级月考)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材料旨在说明()A.各族的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各国积极变法以谋求富国强兵 C.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破坏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华夏族的发展与和华夏认同,解题关键信息是“为了争得‘正统’地位,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解答】A.根据材料“为了争得‘正统’地位,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为向中原地区发展,取得“正统”地位,采取华夏文化,这说明各族的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正确;B.材料主旨“华夏认同观念”,而“各国积极变法以谋求富国强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政治秩序完全破坏”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冲击,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华夏族的发展与和华夏认同,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4.(2024春•郑州期末)从考古发掘的实物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畿及三晋地区使用的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布币;燕、齐、赵等地铸行由工具刀演变而来的刀币;魏、秦、燕等国,开始出现一种新型的圆形有孔的货币,一般认为源自纺轮。这说明,当时()A.诸侯林立经济隔绝 B.商业贸易繁荣 C.区域分工已经出现 D.各国奖励耕织【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周王畿及三晋地区使用的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布币;燕、齐、赵等地使用工具刀演变而来的刀币;魏、秦、燕等国出现的货币,一般认为源自纺轮。以上现象体现的是各地区的生产活动对当时货币形制的影响,反映了各国各国奖励耕织的现实,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并未隔绝,各诸侯国之间存在着经济联系,排除A项;单从货币的使用情况来看,无法得知商业贸易是否繁荣,排除B项;区域分工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对其经济发展方向和布局的总体部署,材料中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无法说明区域分工已经出现,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5.(2024秋•泰兴市期中)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下列选项符合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影响的是()A.王室影响加速上升 B.兼并推动局部统一 C.礼乐制度得到巩固 D.诸子百家影响扩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晋国在称霸过程中,不仅灭掉了周围三十余国,兼并了部分戎狄部落,还向东夺取了卫。郑、鲁等国的部分土地”可知,春秋时期,晋国在称霸过程中,扩大了晋国的疆域,推动了局部统一,B项正确;此时周王室衰微,王室影响不会加速上升,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礼乐制度得到巩固,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诸子百家,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二.材料题(共2小题)26.(2024秋•重庆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在学术文化方面也引起显著的变化。一是新士人的兴起,一是百家争鸣的出现,一是文艺科技的发展。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过去的所谓“学在官府”即学术在于官府,史籍都由官府世代掌守的局面,也开始有了变化。新士人是一个新的有着广泛社会联系和很大社会影响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也有了独立的思想,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了这一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因而有各学派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墨子的思想反映了平民群众的利益,有一些重要论点是跟孔子对立的。墨于主张兼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象自己的一样。这跟孔子所讲的仁不同。墨子非礼、非乐,主张节葬、节用,都是对贵族主活的否定,也是跟儒家学说的对立。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尚贤”的主张,反对王公大人的“无故富贵”,主张推举有才能的人管理政治,“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跟孔子主张“举贤才”而不明确反对世官世禄,也是有区别的。墨于相信有意志、能赏善罚恶的天和鬼神的存在。从思想体系上说,孔子和墨子都是唯心论者,但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提出认识事物的三条标准,其中有两条是根据欢人耳闻目见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效果的验证。墨家的后学,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发展了墨家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并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有所贡献。——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上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和孔子思想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至少2项百家的典型作品,并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分析】(1)本题侧重于考查百家争鸣,解题关键信息是“墨于主张兼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象自己的一样”“这跟孔子所讲的仁不同”“墨子非礼、非乐,主张节葬、节用,都是对贵族主活的否定,也是跟儒家学说的对立”。(2)本题侧重于考查百家争鸣,解题关键信息是“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也有了独立的思想,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了这一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因而有各学派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过去的所谓‘学在官府’即学术在于官府,史籍都由官府世代掌守的局面,也开始有了变化”。【解答】(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墨于主张兼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象自己的一样”与“这跟孔子所讲的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仁”是有等差的爱,而墨子的“兼爱”是无差别的爱;根据材料“墨子非礼、非乐,主张节葬、节用,都是对贵族主活的否定,也是跟儒家学说的对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重视礼乐,而墨子反对礼乐;根据材料“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尚贤’的主张,反对王公大人的‘无故富贵’,主张推举有才能的人管理政治,‘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跟孔子主张‘举贤才’而不明确反对世官世禄,也是有区别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不明确反对世官世禄,墨子明确反对世官世禄,主张推举有才能的人管理政治。(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的中国。第一小问经典作品,根据材料“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也有了独立的思想,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著书立说或发表言论,成了这一时期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因而有各学派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论语》与道家的《老子》。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根据材料“过去的所谓‘学在官府’即学术在于官府,史籍都由官府世代掌守的局面,也开始有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人阶层活跃;根据材料“墨子非礼、非乐,主张节葬、节用,都是对贵族主活的否定,也是跟儒家学说的对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奴隶主贵族阶级走向衰弱,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奴隶主阶级走向衰弱,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故答案为:(1)不同:孔子的“仁”是有等差的爱,而墨子的“兼爱”是无差别的爱;孔子重视礼乐,而墨子反对礼乐;孔子主张不明确反对世官世禄,墨子明确反对世官世禄,主张推举有才能的人管理政治。(2)典型作品: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人阶层活跃;奴隶主贵族阶级走向衰弱,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周王室衰微,分封制与宗法制走向瓦解。【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7.(2024秋•南开区校级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之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开始出现,牛耕逐渐推广,水利事业发展,这都使农作物产量呈现出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和产量提高增加了公社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下降,以至公田荒芜不治。针对这种情况,统治者不得不逐渐改变剥削方式,废止由公社农民共耕公田的做法,向征收实物税过渡。统治集团中严格的等级制在春秋时期趋于瓦解,就周朝的范围而言天子地位下降,诸侯地位上升,王室衰微,大国称霸。传统政治秩序的破坏,还表现在一些国家出现了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郡县。社会结构也处于转变之中。农业发展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金属货币开始出现,传统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冲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