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四)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四)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四)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四)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四)一.选择题(共25小题)1.(2024秋•佛山月考)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初年,削州镇之权,“令文臣知州事”,其后,派二品以上的官员充任一州的长官。宋太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完善地方官员选拔制度 B.推动地方文化教育发展 C.提升地方行政管理水平 D.防范武将割据局面重现2.(2024秋•黑龙江期中)唐朝时期,进奏院是各藩镇自行设置的驻京办事之所,并不属于朝廷的正式建制。因此其职能也主要表现在为地方服务方面。到宋时,仅为传递公文的纯文书机构而已。这一变化的目的在于()A.剥夺藩镇的财政权 B.加速区域信息交流 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改变中枢机构职能3.(2024秋•绍兴期中)《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北宋“革去其弊”的措施有()A.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兵权 B.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D.设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4.(2024秋•天心区校级月考)如表可知()主政者事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高太后启用保守派司马光,罢黜变法派官员宋哲宗重新启用变法派章惇、曾布,贬谪保守派成员向太后章惇罢相,保守派再次得势宋徽宗“变法派”蔡京得势,将保守派,甚至部分变法派都定为“奸党”A.变法造成因循守旧风气 B.改革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C.女性在政治上趋于保守 D.变法已成为党争的工具5.(2024春•南阳期中)如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下列解读正确的是()北宋•刘挚《忠肃集》“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盖自青苗之议起,而天下始有聚敛之疑。”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晚清•梁启超《王荆公》“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王安石)庶足以当之矣。”A.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 B.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 C.世人的历史认知被颠覆 D.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6.(2024秋•桃城区校级期中)宋仁宗时期,兵书的编撰在经历了五代至北宋初年的低潮之后,呈现出迅速复兴的态势,朝廷开始重建武学,重视武举,武学、武举教材由朝廷统一撰著,用以全面提升宋代将士的军事理论、战术水平。这侧面反映出宋代()A.边防压力逐渐严峻 B.重文轻武政策被摒弃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中央集权体制遭削弱7.(2024春•柏乡县月考)北宋初期,政府严格禁止兵书的印制流传。神宗时期诏命国子监校订《孙子兵法》等七种古代兵书并编为《武经七书》,印制发放给军队学习。这种变化说明北宋()A.印刷技术的进步 B.边疆形势的严峻 C.文化教育的发展 D.治国思想的转变8.(2023秋•安顺期末)北宋时期,随着榷场贸易的兴起,大量来自中原地区的手工制品和各地特产进入西夏,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西夏民众的生活条件.其中茶叶、帛布这些西夏本土难以生产的产品很快为上层社会所接受,成为了党项贵族的生活消费品。材料表明榷场贸易()A.实现了宋辽之间经济互通有无 B.推动了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 C.满足了边境地区百姓生活需求 D.促进了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9.(2024秋•佛山月考)《金史》记载:“兄弟子侄,才皆良将,部落保伍,技皆锐兵……征发调遣事同一家,是故将勇而志一,兵精而力齐,一旦奋起变弱为强,以寡制众,用是道也。”由此可知,猛安谋克制()A.增强了军队整体实力 B.瓦解了部落联盟体系 C.依赖家族将领的指挥 D.造成兵力分散的局面10.(2024秋•沙县区期中)《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一制度实行的主要原因是()A.辽朝统治区域人员较为复杂 B.契丹与各族间的矛盾尖锐 C.传承契丹族历史文化的需要 D.南北政治经济模式的差异11.(2024秋•南海区月考)宋朝皇帝自称华夷共主,居“中国”正统;辽兴宗自称“中国”,标榜中华正统;金熙宗自认“中华”,并自称“中国”。这说明,当时()A.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 B.正统之争成为争战源头 C.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 D.政权并立中呈现内聚性12.(2024秋•清远期中)元朝在行省区域划定上,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这种设置()A.扩大了统治疆域 B.妨碍了商品长途贩运 C.缩小了贫富差距 D.促进了中央集权加强13.(2024秋•绍兴期中)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北宋并没有实现过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在它的北边,有辽政权。在它的西北边,有西夏政权。北宋与两者都签署了协议,如果比较“宋辽协议”和“宋和西夏的协议”,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是()①都是因为北宋与它们的战争屡战屡败②北宋与对方都以兄弟相称③北宋每年送钱物给对方④双方都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2024秋•天宁区校级期中)在元代刑法中,汉人刑事案件由刑部系统管辖,而“蒙古、色目之人犯奸盗、诈伪,从大宗正府治之”。犯盗窃罪者,汉人附加刺字刑,蒙古人则不须,擅自给蒙古人刺字的司法官员,将被判仗刑和开除公职。这说明元代()A.遵循轻罪重罚原则 B.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C.刑法制度灵活务实 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15.(2024秋•顺德区月考)元朝时期,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北方传来的胡萝卜、洋葱成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中原婚配中出现“频求更嫁,不以为耻”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南北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B.中原生活习俗受到统治者推崇 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 D.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16.(2024秋•湟中区校级期中)北宋书肆十分繁荣,汴京有著名的大相国寺书市。南宋首都临安的棚北大街一带也书铺林立,书坊出版成为一个独立而普遍的生产行业。上述现象的出现,根源于两宋时期()A.海外贸易的持续繁荣 B.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 C.活字印刷的广泛应用 D.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17.(2024秋•沙县区期中)“婚姻不问阀阅,直求资财”是宋代较为突出的一种社会现象。庆历中,身为馆阁清贵之职的凌景阳,娶酒店富户孙氏女为妻;吏部侍郎孙祖德,“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哲宗绍圣年间,许州阳翟县豪民盖渐,家资累巨万计,女三人,“有朝士之无耻者,利其财,纳其仲为子妇”。司马光就此批评道:“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财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这一现象说明()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婚姻观念改变 B.科举取士导致门阀士族衰落 C.宋代制度变革导致门第观念淡薄 D.理学兴起发展改变社会习俗18.(2024秋•湖北期中)杜牧《上宰相求杭州启》云:“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韩愈《送陆歙州诗序》云:“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方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B.北方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C.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下降 D.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19.(2024秋•泰兴市期中)如表所示为南宋时期纸币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部分)。表中信息可用于说明这些地区()名称主要通行地区首先印造川引(四川交子)四川地区民造东南会子(便钱会子)以临安为中心的东南地区民造淮交两淮地区官造湖会(直便会子)湖北地区官造A.官民矛盾尖锐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纸币逐渐普及 D.商品经济较为繁荣20.(2024秋•黑龙江期中)如表所示是二程与朱熹对天理和人性关系认识的言论。他们的言论()程颢、程颐“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万物皆只是一天理”朱熹“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人、物之不同者在于“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A.论证了格物致知的修养方式 B.阐明了以人性为学说核心 C.反映了程朱理学的内在矛盾 D.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21.(2024秋•四川期中)如表所示为部分史料所载宋代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这主要体现了宋代()《鲁斋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癸辛杂识》江州等处水滨产鱼苗,地主至于夏皆取之出售,以此为利《藏一话腴》城邑交易之地,通天下以市言,至村落则不然,约日以合,一哄而退A.雇佣生产日益普遍 B.农民商业意识增强 C.区域商业均衡发展 D.政府调整商业政策22.(2024•越秀区校级模拟)宋朝时,曲辕犁、水力筒车等适宜水田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A.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B.促进传统自然经济结构的转变 C.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23.(2024秋•浙江期中)宋代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如果抛开封建正统政治的视角,或许会看到一个创新发明不断涌现、社会充满生机、经济繁荣浮华的世俗平民的社会。下列可以印证该观点的是()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B.“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C.“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D.“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24.(2024秋•通州区期中)元代大众文学作品渗入大量的蒙古语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及形象性。如汉语的“站”原本只是动词“站立”的意思,在元代作品中,增加了驿站等名词性义项。这反映出元代()A.固守蒙古文化元素 B.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族群接触交融加深 D.全面吸收汉族文化25.(2024秋•宁波期中)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有外国学者曾这样评价13世纪的中国:“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开始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②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的基本成熟③郭守敬革新浑仪,创造出简仪④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材料题(共2小题)26.(2024秋•洛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积贫积弱论的定形,首次显现于民国钱穆的《国史大纲》一书中。该书使用了“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与“宋代对内之积贫难疗”的章节标题。钱穆认为,从纵向的时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历史积弊;从横向的空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社会危机。从此,积贫积弱作为宋朝的标签而风靡一时。——摘编自来永清《积贫积弱:清季以降宋朝贫弱形象的演变》材料二: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指南针已开始应用于航海,火药亦应用于火器制造,雕版印刷术使用更加普遍,苏颂等人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陈妻的《农书》总结了两浙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沈括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医学等许多方面都有重要贡献。——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朝“积贫积弱”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的原因。27.(2024秋•如皋市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宋政府曾下诏:“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打破了唐时禁止商人子弟读书应举的法律规定。检诸宋代史籍,商人弃贾就儒、育子入仕的做法几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商人作为财富力量的代表,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事倒也比比皆是。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开封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外戚刘美之女,获封光禄寺丞。两宋三百余年外患频仍,政府军费支出浩瀚,民间买官应时而生,这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弊政。商人的上升流动部分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金字塔的构成方式。“士农工商”的传统观念遭到批评,南宋大儒陈耆卿提出: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宋代社会结构变迁》(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商人提高地位的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代商人地位提高的现象。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上)历史寒假作业(四)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DCADDABBADD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DCBCBADDDBA题号232425答案CCD一.选择题(共25小题)1.(2024秋•佛山月考)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初年,削州镇之权,“令文臣知州事”,其后,派二品以上的官员充任一州的长官。宋太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完善地方官员选拔制度 B.推动地方文化教育发展 C.提升地方行政管理水平 D.防范武将割据局面重现【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关键信息是“令文臣知州事”“派二品以上的官员充任一州的长官”。【解答】A.材料不涉及官员的选拔,排除;B.材料措施意在抑制武将,并不是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目的,措施客观上可能会提升地方行政水平,但是不是主观目的,是客观效果,排除;D.根据“令文臣知州事”“派二品以上的官员充任一州的长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重用文官,意在抑制武将,防范唐末藩镇割据的现象重演,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2024秋•黑龙江期中)唐朝时期,进奏院是各藩镇自行设置的驻京办事之所,并不属于朝廷的正式建制。因此其职能也主要表现在为地方服务方面。到宋时,仅为传递公文的纯文书机构而已。这一变化的目的在于()A.剥夺藩镇的财政权 B.加速区域信息交流 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改变中枢机构职能【分析】本题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进奏院的职能变化进行分析。【解答】藩镇财政权的削弱与转运使设置相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涉及区域间的信息传递,排除B项;结合材料中“进奏院是各藩镇自行设置的驻京办事之所”“宋时,仅为传递公文的纯文书机构而已”等信息可知,唐代时期,进奏院作为地方藩镇驻扎中央的代表,到了宋代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和藩镇实力的削弱,变成传递公文的机构,显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项正确;中枢机构的职能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3.(2024秋•绍兴期中)《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北宋“革去其弊”的措施有()A.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兵权 B.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 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D.设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分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北宋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而非兵权,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北宋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武将跋扈、军阀割据的历史教训,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北宋在地方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4.(2024秋•天心区校级月考)如表可知()主政者事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高太后启用保守派司马光,罢黜变法派官员宋哲宗重新启用变法派章惇、曾布,贬谪保守派成员向太后章惇罢相,保守派再次得势宋徽宗“变法派”蔡京得势,将保守派,甚至部分变法派都定为“奸党”A.变法造成因循守旧风气 B.改革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C.女性在政治上趋于保守 D.变法已成为党争的工具【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关键信息是材料表格。【解答】A.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当时的政治风气,排除;B.保守派也屡次得势,并不能说明改革的趋势不可阻挡,排除;C.根据表格信息并不能得出女性在政治上保守的结论,排除;D.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宋朝时期,变法派上台后会打击保守派,而保守派上台后则会打击变法派,因此可知变法已经成为党争的工具,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王安石变法,需要结合材料中各方态度进行分析总结。5.(2024春•南阳期中)如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下列解读正确的是()北宋•刘挚《忠肃集》“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盖自青苗之议起,而天下始有聚敛之疑。”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晚清•梁启超《王荆公》“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王安石)庶足以当之矣。”A.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 B.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 C.世人的历史认知被颠覆 D.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分析】本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可知,北宋刘挚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国内混乱;南宋罗大经认为,北宋的灭亡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的;晚清梁启超认为,从夏商周到现在,四千多年历史中,王安石堪称古今第一完人。综上可知,不同时期对同一事件具有不同的评价,说明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D项正确;王安石变法由导致国内混乱到成为北宋灭亡的原因,非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排除A项;对王安石的评价,每个人的标准都不同,而非缺乏标准,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不同人的评价,而非历史认知被颠覆,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6.(2024秋•桃城区校级期中)宋仁宗时期,兵书的编撰在经历了五代至北宋初年的低潮之后,呈现出迅速复兴的态势,朝廷开始重建武学,重视武举,武学、武举教材由朝廷统一撰著,用以全面提升宋代将士的军事理论、战术水平。这侧面反映出宋代()A.边防压力逐渐严峻 B.重文轻武政策被摒弃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中央集权体制遭削弱【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北宋的边防危机,解题关键信息是“宋仁宗时期,兵书的编撰……呈现出迅速复兴的态势……武学、武举教材由朝廷统一撰著,用以全面提升宋代将士的军事理论、战术水平“。【解答】A.由“宋仁宗时期,兵书的编撰……呈现出迅速复兴的态势……武学、武举教材由朝廷统一撰著,用以全面提升宋代将士的军事理论、战术水平“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北宋边疆要同时面对辽与西夏的进攻,其重视武举、编撰兵书旨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以应对逐渐严峻的边防压力,正确。B.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重文轻武政策被摒弃”说法错误,排除;C.北宋农业科技和耕作技术都有发展,“农耕文明渐趋衰落”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北宋中央集权体制加强,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宋的边防危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7.(2024春•柏乡县月考)北宋初期,政府严格禁止兵书的印制流传。神宗时期诏命国子监校订《孙子兵法》等七种古代兵书并编为《武经七书》,印制发放给军队学习。这种变化说明北宋()A.印刷技术的进步 B.边疆形势的严峻 C.文化教育的发展 D.治国思想的转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初,统治者为加强统治,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高度重视对军权的管控,但随着与辽、金之间战争局面的出现,北宋政府需要加强军事力量,军事政策发生转变,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印刷技术的进步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宋代文化教育发展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宋朝的治国思想始终是崇文抑武,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北宋中期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8.(2023秋•安顺期末)北宋时期,随着榷场贸易的兴起,大量来自中原地区的手工制品和各地特产进入西夏,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西夏民众的生活条件.其中茶叶、帛布这些西夏本土难以生产的产品很快为上层社会所接受,成为了党项贵族的生活消费品。材料表明榷场贸易()A.实现了宋辽之间经济互通有无 B.推动了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 C.满足了边境地区百姓生活需求 D.促进了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要明确题目所讲的是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榷场贸易情况,进而对比每个选项与题干的关联和契合度,结合所学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进行分析。【解答】材料中提到北宋的手工制品和特产进入西夏,西夏本土难以生产的产品被上层社会接受成为党项贵族的消费品,这体现了北宋与西夏在经济上的交流,这种交流有助于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B项正确;题干中说的是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榷场贸易,而非宋辽,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西夏上层社会对中原产品的接受,而非边境地区的普通百姓,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榷场贸易对边境和平与安宁的直接促进作用,重点在于经济交流和产品的流通,D项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2024秋•佛山月考)《金史》记载:“兄弟子侄,才皆良将,部落保伍,技皆锐兵……征发调遣事同一家,是故将勇而志一,兵精而力齐,一旦奋起变弱为强,以寡制众,用是道也。”由此可知,猛安谋克制()A.增强了军队整体实力 B.瓦解了部落联盟体系 C.依赖家族将领的指挥 D.造成兵力分散的局面【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从材料中描述的“将勇而志一,兵精而力齐”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制度使得军队团结一心、兵强将勇,从而增强了军队的整体实力,A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猛安谋克制对部落联盟体系有瓦解的作用,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整个制度下的团结一心和力量凝聚,并非仅仅依赖家族将领的指挥,C错误。“造成兵力分散的局面”与材料中“以家制众”以及“将勇而志一,兵精而力齐”所表达的团结和力量集中的意思相悖,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10.(2024秋•沙县区期中)《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一制度实行的主要原因是()A.辽朝统治区域人员较为复杂 B.契丹与各族间的矛盾尖锐 C.传承契丹族历史文化的需要 D.南北政治经济模式的差异【分析】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南北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南北政治经济模式差异较大,所以辽政权对不同民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以契丹国制和汉制分管南北,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项正确;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ABC分别是实行南北面官的原因之一、非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1.(2024秋•南海区月考)宋朝皇帝自称华夷共主,居“中国”正统;辽兴宗自称“中国”,标榜中华正统;金熙宗自认“中华”,并自称“中国”。这说明,当时()A.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 B.正统之争成为争战源头 C.华夏认同观念开始形成 D.政权并立中呈现内聚性【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解题关键信息是“辽兴宗”“金熙宗”。【解答】A.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是指消除边疆与内地之间的差异,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从而增强国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宋与少数民族争战源头主要是争夺领土,实现大一统理想等,排除;C.华夏认同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D.材料中宋朝皇帝自称华夷共主,居“中国”正统;辽政权和金政权都自称“中国”“中华”,这体现了当时政权并立过程中,各政权都以中国自居,少数民族华夏认同增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体现政权并立中呈现内聚性增强,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2.(2024秋•清远期中)元朝在行省区域划定上,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这种设置()A.扩大了统治疆域 B.妨碍了商品长途贩运 C.缩小了贫富差距 D.促进了中央集权加强【分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元朝在行省区域划定上打破了地形的隔绝,有利于破坏地方割据条件,促进中央集权加强,故选D项;元代行省制是针对已有疆域如何管理而设立的行政制度,排除A项;元代行省设立对于商品贩运和缩小贫富差距没有直接影响,排除B、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学生需掌握行省制度的原因、内容、职权、特点以及影响。13.(2024秋•绍兴期中)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北宋并没有实现过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在它的北边,有辽政权。在它的西北边,有西夏政权。北宋与两者都签署了协议,如果比较“宋辽协议”和“宋和西夏的协议”,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是()①都是因为北宋与它们的战争屡战屡败②北宋与对方都以兄弟相称③北宋每年送钱物给对方④双方都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了多民族政权并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双方签订协议,而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①正确;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但西夏向北宋称臣,②错误;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③正确;通过协议,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④正确,综上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多民族政权并立,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2024秋•天宁区校级期中)在元代刑法中,汉人刑事案件由刑部系统管辖,而“蒙古、色目之人犯奸盗、诈伪,从大宗正府治之”。犯盗窃罪者,汉人附加刺字刑,蒙古人则不须,擅自给蒙古人刺字的司法官员,将被判仗刑和开除公职。这说明元代()A.遵循轻罪重罚原则 B.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C.刑法制度灵活务实 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分析】本题考查元朝民族政策,要求依据题干“犯盗窃罪者,汉人附加刺字刑,蒙古人则不须,擅自给蒙古人刺字的司法官员,将被判仗刑和开除公职”并结合元朝的民族政策进行分析。【解答】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同样是犯盗窃罪,汉人会被附加刺字刑,而蒙古人则免除,这表明法律对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处罚标准,体现了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待遇,擅自给蒙古人加刑的官员将被处以仗刑和开除公职的严厉处罚,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平等待遇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因此,这反映出元代实行了民族歧视政策,B项正确;依据材料“犯盗窃罪者,汉人附加刺字刑,蒙古人则不须”可知,对蒙古人并不轻罪重罚,排除A项;材料中对不同民族在法律上实行不同的处罚标准并非为了务实,而是因为民族歧视,排除C项;对汉族的民族歧视政策不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元朝民族政策,旨在考查学生依据材料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2024秋•顺德区月考)元朝时期,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北方传来的胡萝卜、洋葱成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中原婚配中出现“频求更嫁,不以为耻”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南北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B.中原生活习俗受到统治者推崇 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 D.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民族关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分析。【解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蒙古族的马奶酒被中原接受,而北方的食物也出现在南方,这说明南北方的民族交融得到加强,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南方是经济重心,而且材料信息无法证实南北方经济差距在缩小,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统治者对于中原生活习俗的态度,故B项错误;蒙古族的马奶酒被接受不属于南方的文化影响力,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元朝民族关系的表现,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6.(2024秋•湟中区校级期中)北宋书肆十分繁荣,汴京有著名的大相国寺书市。南宋首都临安的棚北大街一带也书铺林立,书坊出版成为一个独立而普遍的生产行业。上述现象的出现,根源于两宋时期()A.海外贸易的持续繁荣 B.商品经济的显著发展 C.活字印刷的广泛应用 D.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分析】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宋朝相关史实可知,繁荣的书肆和出版行业的发展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B项正确;《清明上河图》为国家内部情况,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A项;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技术,但因其成本高昂加上技术不够成熟,并未得到广泛应用,排除C项;“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社会向学风气的发展,但不是书肆和出版行业发展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7.(2024秋•沙县区期中)“婚姻不问阀阅,直求资财”是宋代较为突出的一种社会现象。庆历中,身为馆阁清贵之职的凌景阳,娶酒店富户孙氏女为妻;吏部侍郎孙祖德,“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哲宗绍圣年间,许州阳翟县豪民盖渐,家资累巨万计,女三人,“有朝士之无耻者,利其财,纳其仲为子妇”。司马光就此批评道:“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财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这一现象说明()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婚姻观念改变 B.科举取士导致门阀士族衰落 C.宋代制度变革导致门第观念淡薄 D.理学兴起发展改变社会习俗【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金元社会的变化,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宋代部分人婚姻观念由重门第转变为重资财,这一现象是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婚姻观念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科举取士,门阀士族衰落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宋代制度变革不是门第观念淡薄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现象与理学兴起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金元社会的变化,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18.(2024秋•湖北期中)杜牧《上宰相求杭州启》云:“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韩愈《送陆歙州诗序》云:“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方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B.北方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C.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下降 D.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答】根据材料“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及所学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南方经济逐渐发展,江南地区赋税的比重越来越大,说明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方长期动荡和战乱频繁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土地兼并在南方也同样存在,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南北经济地位的巨大变化,排除B项;丝绸之路主要是对外经济交流的通道,其重要性下降主要影响的是对外经济贸易,与国内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9.(2024秋•泰兴市期中)如表所示为南宋时期纸币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部分)。表中信息可用于说明这些地区()名称主要通行地区首先印造川引(四川交子)四川地区民造东南会子(便钱会子)以临安为中心的东南地区民造淮交两淮地区官造湖会(直便会子)湖北地区官造A.官民矛盾尖锐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纸币逐渐普及 D.商品经济较为繁荣【分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南宋时期纸币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解答】根据南宋时期纸币在不同地区的使用情况可知,宋代纸币种类较多,而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活跃的特征,D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B排除;纸币普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20.(2024秋•黑龙江期中)如表所示是二程与朱熹对天理和人性关系认识的言论。他们的言论()程颢、程颐“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万物皆只是一天理”朱熹“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人、物之不同者在于“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A.论证了格物致知的修养方式 B.阐明了以人性为学说核心 C.反映了程朱理学的内在矛盾 D.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从二程的“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以及朱熹的“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等表述可以看出,他们都强调了天理与人性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天理在人性中的重要地位,而天理在理学中往往与伦理道德相关,这也就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D项正确;题干中主要是关于天理与人性关系的阐述,并未直接论证格物致知的修养方式,排除A项;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而非人性,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他们在天理与人性关系上的观点一致性,而非内在矛盾,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1.(2024秋•四川期中)如表所示为部分史料所载宋代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这主要体现了宋代()《鲁斋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癸辛杂识》江州等处水滨产鱼苗,地主至于夏皆取之出售,以此为利《藏一话腴》城邑交易之地,通天下以市言,至村落则不然,约日以合,一哄而退A.雇佣生产日益普遍 B.农民商业意识增强 C.区域商业均衡发展 D.政府调整商业政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鲁斋集》中提到农民通过务工获取收入,表明农民已经不仅仅依靠农业谋生;《癸辛杂识》中的地主出售鱼苗以获取利润,显示出农民参与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易;《藏一话腴》描述了村落间商品交易的情况,表明商品流通日益活跃,上述内容都反映了宋代商业意识不断增强,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雇佣生产的普遍性,排除A项;商品交易活跃并不表明区域商业均衡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调整,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2024•越秀区校级模拟)宋朝时,曲辕犁、水力筒车等适宜水田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A.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B.促进传统自然经济结构的转变 C.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分析】本题考查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可知,宋朝时期,适合南方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A项正确;农业劳作方式的变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信息是有关南方经济发展,未重点描述南北农业交流,排除C项;南稻北粟格局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23.(2024秋•浙江期中)宋代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如果抛开封建正统政治的视角,或许会看到一个创新发明不断涌现、社会充满生机、经济繁荣浮华的世俗平民的社会。下列可以印证该观点的是()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B.“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C.“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D.“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金元社会的变化,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本题材料“宋代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如果抛开封建正统政治的视角,或许会看到一个创新发明不断涌现、社会充满生机、经济繁荣浮华的世俗平民的社会”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社会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若抛开封建正统政治的视角,可以看到一个创新发明不断涌现、社会充满生机、经济繁荣浮华的世俗平民的社会。“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描述的是宋代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变化无常,土地和房产的拥有者并不固定,这反映了宋代社会经济的活跃和世俗平民社会的特点,与材料结论相符,C项正确;“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描述的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即机户(资本家)出资组织生产,机工(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进行生产,这与宋代的时空不符,排除A项;“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大意是做事要预防出现问题,对问题要采取周全的制约措施,这体现的是对事物的预防和制约,与材料描述的宋代社会充满生机、经济繁荣的特点不符,排除B项;“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描述的是宋代养兵费用高昂,占据了国家财政的大部分,这反映了宋代军事开支庞大、财政负担沉重的问题,与材料描述的宋代社会充满生机、经济繁荣的特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金元社会的变化,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24.(2024秋•通州区期中)元代大众文学作品渗入大量的蒙古语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及形象性。如汉语的“站”原本只是动词“站立”的意思,在元代作品中,增加了驿站等名词性义项。这反映出元代()A.固守蒙古文化元素 B.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族群接触交融加深 D.全面吸收汉族文化【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宋元文化,解题关键信息是“元代大众文学作品渗入大量的蒙古语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及形象性”。【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蒙元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文化的融合,不能体现民族矛盾的缓和,排除;C.根据“元代大众文学作品渗入大量的蒙古语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及形象性”分析可知,元朝随着民族交融的强化,文化趋向于融合,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及新的内涵,正确;D.“全面吸收”说法夸大其词,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元文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5.(2024秋•宁波期中)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有外国学者曾这样评价13世纪的中国:“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开始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②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的基本成熟③郭守敬革新浑仪,创造出简仪④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历史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题干要求“表述正确”并结合选项是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明朝中后期,开始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的生产,故排除①;郭守敬是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革新浑仪,创造出简仪,故排除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④表述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历史演变的相关知识,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二.材料题(共2小题)26.(2024秋•洛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积贫积弱论的定形,首次显现于民国钱穆的《国史大纲》一书中。该书使用了“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与“宋代对内之积贫难疗”的章节标题。钱穆认为,从纵向的时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历史积弊;从横向的空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社会危机。从此,积贫积弱作为宋朝的标签而风靡一时。——摘编自来永清《积贫积弱:清季以降宋朝贫弱形象的演变》材料二: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指南针已开始应用于航海,火药亦应用于火器制造,雕版印刷术使用更加普遍,苏颂等人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陈妻的《农书》总结了两浙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沈括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医学等许多方面都有重要贡献。——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朝“积贫积弱”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的原因。【分析】本题考查了宋元科技,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1)理解:据材料“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代对内之积贫难疗”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积贫积弱”指的是宋朝面临财政危机和边防压力。据材料“从纵向的时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历史积弊;从横向的空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社会危机”可知,宋朝“积贫积弱”有前代积弊方面的原因,也有宋朝自身的原因。具体分析可知,前代积弊方面,唐末及五代的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宋朝自身方面,可从财政危机和边防压力两个方面分别分析。宋朝的财政支出压力主要来自冗官冗兵、交纳“岁币”。宋朝军队战斗力相对低下则与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兵将分离等有关。(2)原因: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前代基础等方面分析可得出: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政局的相对稳定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理学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