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87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下图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1966年;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

A.成功步入航天时代B.尖端科技领先美苏C.国防能力已大大加强D.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2、1950年12月,针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道路问题,周恩来提出了中国航空工业要走先修理再制造的道路。对此道路的提出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A.飞机制造技术薄弱B.因朝鲜战争的需要C.百废待兴,国家贫困D.“一五”计划的限制3、元朝运河的开通和长途海运航线的开辟(见下图);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A.强化对南方的控制B.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C.将南方的财赋北运D.镇压沿河、沿海人民反抗4、据《英国饮食五百年》记载,16世纪,茶叶在英国还是属于富人的饮料;到了18世纪在英国的米德尔塞克斯和萨里郡,如果在用餐时间,一脚踏进穷人家的村屋,就会发现: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饮料,而且总是在晚餐时大量饮用。这表明茶叶的传播A.存在着地域间分布的不平衡B.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C.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D.淡化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别5、下表为1912~1937年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北京、天津、重庆西医报刊创刊量比较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城市名称期刊总数1912~1927年1928~1937年上海1353362北京581727南京32222杭州26912广州22810天津1018重庆1801

A.西医传播呈现多中心格局B.口岸与内地医疗水平差距大C.西医东渐的风气日益繁盛D.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隐蔽化6、“番薯,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若于高仰沙土,深耕厚壅,大旱则汲水灌之,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此物种在中国最早见于A.隋唐时期B.宋元时期C.明清时期D.鸦片战争后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7、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9分)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1题,共8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颜昌武《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城乡关系——一个非对称双向运动的分析视角》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就现代中国城乡发展或工农业发展关系得出结论,并加以论证。(要求:结论明确,论证完整有据,表述清晰。)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6分)11、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2、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核爆炸成功”可知,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加强,C选项排除。核爆炸与航天无关,A选项排除。尖端科技领先美苏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的结论,D选项排除。2、D【分析】【详解】

“一五”计划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没有限制飞机制造的发展,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百废待兴,国家贫困,资金匮乏,飞机制造技术薄弱,故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1950年12月”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该时期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应当是适应朝鲜战争的需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C【分析】【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大运河的裁弯取直及开辟海上航运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南方的财赋北运,这主要和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上升有关,C项正确;ABD项说法虽然也是目的之一,但是并非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C项。

【点睛】4、C【分析】【详解】

茶叶早期是属于英国富人才能消费的饮料,但到了18世纪后,即使是穷人,“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饮料,而且总是在晚餐时大量饮用”可知,茶叶开始在英国人特别是穷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说明茶叶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无法得出地域间分布不平衡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排除B项;茶叶的传播与普及无法淡化阶级差别,排除D项。故选C项。5、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12~1937年,西医报刊创刊量在中国主要城市越来越多,这体现了当时西医东渐的风气日益繁盛,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这些城市都成为西医传播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是关于西医报刊创刊量的信息,无法说明内地与口岸医疗水平差异大,排除B项;西医东渐不属于西方对华文化侵略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6、C【分析】【详解】

番薯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才外传的,大概在15-16世纪,因此最早出现于明清时期,C正确;ABD项时间不符合,排除。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7、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8、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9分)9、略

【分析】第(1)问;“相同因素”要看清设问要求的时间限定是“近代”。依据材料一信息“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和材料二信息“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方面、工业化推动以及制度角度回答。

第(2)问;“有利条件”的回答也要紧扣设问时间限定“20世纪中期以后”。依据材料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中西文明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等角度分析。

第(3)问;“问题”,依据材料信息“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问题;城市布局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角度分析。

点睛: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规模;发展程度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生产力水平很高时,城市整体处于平衡状态,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便不会出现城市社会问题;相反,若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发展过程中便会出现失调现象,如生产资料供不应求;能源消耗高,但经济效益低等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会给发展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一些借鉴与反思。

本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概括、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和文明演进的社会热点,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关注,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试题整体难度不大。【解析】(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五、论述题(共1题,共8分)10、略

【分析】【详解】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提炼出主题为:城乡发展由二元壁垒逐步走向一体化融合。论述时主要是从城乡发展的转变这一角度概括。具体史实可结合建国初一五计划的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对城乡经济的影响进行概括。再从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的角度进行概括。【解析】城乡发展由二元壁垒逐步走向一体化融合。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农村虽然也实行了土地制度改革,但战略布局是以城市为中心。为配合城市的发展,国家实施了限制农村土地和人口流动的合作化运动和户口登记制度,建立了城乡二元体制,城乡在户籍;住宅、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实行不同的政策。牢固的城乡壁垒阻碍了资源的流动,不利于现代化在城乡的整体推进。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率先得到发展。为改变城乡发展的隔绝状态,国家逐步放开了户籍制度,出台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城乡二元体制开始松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城乡进入一体化共同发展的轨道。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总之,现代中国的城乡关系,由初期的明显分立逐步走向一体化融合,经历了曲折艰难的过程。消除城乡差异,谋求共同发展任重道远。六、简答题(共2题,共16分)11、略

【分析】【详解】

原因:根据题干数据和时间1911年,9292千米;1924年,约1.2万千米;2004年底,约7.15万千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列强入侵,战乱频繁、积贫积弱的局面,因此铁路修建滞后;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主权独立,而且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从社会环境而言,和平发展是主流,因此铁路建设成就较大。【解析】建议教师首先向学生指出以下这三个数字:1911年;9292千米;1924年,约1.2万千米;2004年底,约7.15万千米。

原因: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新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做比较即可得出,过去是列强人侵、积贫积弱、战乱频仍;今天是独立自主、改革开放、和平发展。12、略

【分析】【详解】

(1)做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主张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