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鲁科版选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鲁科版选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鲁科版选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鲁科版选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鲁科版选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鲁科版选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80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梭伦的演说词:“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艾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据此理解不准确的是A.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B.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C.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D.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2、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下列能印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史实是A.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B.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C.以“陶片放逐法”对付别有企图的野心家D.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3、甲午战争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这一时期兴办女学A.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B.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C.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D.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4、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AB.BC.CD.D5、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个问题A.汉武帝B.北魏孝文帝C.宋太祖D.明太祖6、克利斯提尼时期,开始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由于雅典政坛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这一做法A.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B.为工商业奴隶主开始掌权准备了条件C.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D.有利于减轻平民疾苦、缓和社会矛盾7、梭伦改革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叫他儿子学会一种行业,他就不能强迫儿子赡养他。”在当时,“他”最不可能让儿子去学习的是A.农业B.手工业C.工商业D.航海业8、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逐渐联合,但是英国拒绝参加;此后,联合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1973年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欧元推行后,英国不肯做第一批“欧元国”,2016年英国退出欧盟。英国与欧盟(共同体)关系的一波三折反映了A.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受害者B.区域集团化更利于发展中国家C.民族国家的利益影响“一体化”D.欧洲分化促进多极化局面形成9、下表据许涤新;吴承明编写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编制;它反映了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

。项目。

1894年。

1914年。

1920年。

1936年(包括东北)

1948年。

资本总额(亿元)

1.22

17.88

25.79

99.91

65.50

中国资本所占比重。

55.53%

42.84%

48.44%

42.77%

88.79%

其中官僚资本比重。

39.14%

26.76%

25.96%

22.27%

64.13%

注:本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对其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政府的政策推动了1894、1914、1936三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B.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与外资相比优势不明显C.“实业救国”思潮有力促进了民间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D.外国输华资本的下降、时局的动荡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10、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公元前6世纪末;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2)发展和完善:公元前5世纪,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荣。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1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校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列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种陶炼、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宇、时字、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宋乐颜《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历史作用。12、材料公元前685一前643年;齐桓公在位,他任用管仲为相,一方面“作内政以寄军令”,改革内政将全国分为21乡,其中有15个士乡,6个工商乡。士乡即为农乡,以五家为一轨,十轨就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五乡为一军。平时,农夫耕田,士食田:战时农夫当兵,士当家士和小军方。每家出一人,五人为伍。伍有轨长;五十人为小戎,小戎有里有司,二百人为卒,卒有连长,二千人为旅,旅有良乡人:五旅一万人为一军,一国有三军,而工商自然专心本业,免服共役。士经过三次审选,可为“上御之赞”。管仲还以土地的好坏,分等定赋税的轻重:主张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规定了以军器和金属赎罪的办法;设盐官;铁官发展盐铁生产;铸造和管理货币以调剂物价,几年之间,国力大振。

——摘编自《古代中期政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产生的影响。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天会十三年(1135年)正月,金熙宗即帝位。之后,他对女真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和考核。“诏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统一了南北选的考试内容,并正式实行三年一试和乡府省三级考试制度,逐步将科举制推向全国,为后来的南北选合并为一创造了条件。此外,熙宗又增设了“专经、神童、法律三科为杂科”,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天眷二年(1139年)九月“以温都思忠诸路廉问”,及时掌握官吏任职期间的情况,对那些治有政绩、廉洁清正的官员及时进行提拔,对那些无所建树又贪污不法的官员及时惩黜。皇统八年(1148年)“左丞相宗贤、左丞禀等言,州郡长官当并用本国人。上曰‘四海之内皆朕臣子,若分别待之,岂能致一。谚不云乎,疑人勿使,使人勿疑’”。——赵永春《论金熙宗的改革》(1)依据材料;概括金熙宗在对官吏的选拔和考核上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革的影响。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代驿传除传书递信;递运货物、接待官员外;各类政务信息、人事变迁均须经铺递、驿传体系层层上报,以便朝廷对信息来源进行登记、查核及反馈。但驿传出现虚耗公帑,公务延搁,回执伪造,甚至于直省重大政情被隐瞒漏报。驿传不能对民间开放,新式邮政价格低廉,若有特定目的,寄信者且可以匿名方式投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正式发布上谕,其中“轮船、铁路、电线、邮政,应设专司,着名为邮传部”,但管驿权利依然归属陆军部。光绪三十三年颁布的邮传部新官制,原设计的邮电司被分为电政司与邮政司,邮政司“司掌全国邮政”,其中亦无涉及驿务。邮传部在收回邮政自办及裁驿置邮等事务上,纠缠直至清亡。

——摘编自吴昱《权衡与平衡:清末驿弊与改革方案的选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驿传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代驿传改革的影响。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恩格斯说:“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二希罗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指出:“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恩格斯是对雅典谁的哪一改革措施在进行分析评论并指出他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哪一次改革能够体现材料二中希罗多德的观点并结合改革措施扼要说明。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场改革主张在目的上的共同点及在效果上的异同。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一一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名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按梭伦之法;材料二中跻身于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到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110年6月,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旧学制存在许多块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人和农民的干部学校,各种补习班、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没有应有的地位;初级学校修业5年并分为初小和高小的规定,使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难于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技术学校没有一定的制度,不能适应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要求。为克服这些缺点,废除旧学制的弊端,维护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人民政府决定实行新学制,规定小学改行3年一贯制,技术学校被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中等教育分初高两级,修业各3年;专业工农建成中学修业4至2年;中等专业学校修业4至3年;高等学校的学制多样化,大学和专门学校修业年限为5至2年,专科学校修业3至1年,专终科修业2至年。从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系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意义。——孙泽学《中国通史(当代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发了《唐律·仪制令》;其中一条规定:“凡行路巷街。戏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后来依据这些原则衍生出一些具体条款:“不得在街市走马”;“不得在人众中走马”的规定,后世演化成为“限达”和“人车分流”等现代交通规定;“以船载客,需事先订价,不得超载”的规定,在现代演化成为“禁止超载”的规定;“不得在中流索价”的规定,演化成为保护乘客交易安全的现代条款。此外,唐代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唐律杂律》中亦载:“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由此可见,在唐代,我国的交通管理立法原则已经和现令相差无几。

材料二罗马帝国的道路多为军备所设置;骑士们上马首先要从左侧进行,左侧路基会稍高些便于上马,所以演变成为骑士“靠左走”。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将“靠左走”的“交通规则”带到了整个欧洲。在1300年,罗马教皇卜尼法八世宣称“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时他还规定,来罗马朝圣者需要靠左侧行走。欧洲的贵族仍大多保持靠左行走的习惯,而农民在赶车挥鞭之时,坐在左边更顺手些,所以更多地选择从下面行驶。欧洲在18世纪中期以前没有明确的交通法律,主要依靠的是欧洲各国的习惯。

——以上材料摘编自《道路交道规则起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交通法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西方交通法规特点不同的原因并说明对中西方产生的影响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2题,共4分)19、【历史一一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雍正登基后;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中央成立了会考府专门负责清查。雍正派他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主管,告诫他“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并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为了使赃官无处遁藏,雍正常常采用抄家的办法,让贪官退出赃银,归还国库,为避免贪官转移和隐匿赃物,往往对官衙和原籍宅第同时抄检。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对操守廉洁,秉公执政的官员予以提拔和重用。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他的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切中时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向来为史家所称道。

——摘编自黄云《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吏治改革的影响20、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展了旨在“富国强兵”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然而甲午一战表明,两国的“富国强兵”结局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自梁启超著《论李鸿章》

材料二(日本)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俩,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

──摘自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给同治帝奏折。

(1)分析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举办“洋务”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洋务派作出了哪些重大的“变革”举措?

(2)材料二反映出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有什么认识?

(3)试结合材料及相关历史背景,简要评析中日两国“富国强兵”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由梭伦演讲词可知,此时为梭伦改革前,梭伦因爱奥尼亚陷入绝境而担心,心情悲哀沉重。体现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故A项正确。梭伦改革前,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严重。与题意“陷入绝境”相符,故B项正确。此时雅典未确立民主政治,且材料未反映,故C项错误。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动荡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且梅加腊等城邦实力已赶上并超过雅典。雅典社会危机严重。与题意“陷入绝境”相符,故D项正确。C项符合题目的要求,故答案选C。2、B【分析】【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中能印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史实是财产等级制度,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故B项正确;古代雅典中只有公民才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故A项错误;克里斯提尼时期以“陶片放逐法”对付别有企图的野心家,故C项错误;废除债务奴隶制和“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无关,故D项错误。3、C【分析】根据材料“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可知,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C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措施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A不正确;B与材料无关;D“提高了”的说法不准确,戊戌政变后,该类学校全被取消。4、D【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达到黄金时期的标志,发放“津贴”制只是伯利克里改革内容之一,只凭“津贴”制无法得出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故A选项错误;康德提出“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对理性做出了更彻底的哲学探讨,道出了理性的真谛,不是启蒙运动达到高潮的标志,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掀起法国启蒙运动时法国启蒙运动已经达到高潮,而不是康德的时候达到高潮,故B选项错误;欧洲工人运动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故C选项史实与结论之间有误,不选C选项;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法令,废除了农奴制,解放了农奴,为俄国资本主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故选D选项。5、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均田制来抑制土地兼并问题。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B。6、C【分析】【详解】

材料中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材料反映了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作为选区,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故C项正确。材料目的是打破血缘关系,不是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A错误;材料没有针对工商业者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显然不利于减轻平民疾苦、缓和社会矛盾,故的项错误。7、A【分析】试题分析: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雅典临海,经济以工商业为主,航海业发达,但土地贫瘠,不适合发展农业,故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8、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和欧共体亲疏关系变化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变化,C选项符合题意;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和欧共体关系的演变,未提及发展中国家,B选项排除;材料中英国退出欧盟而非欧洲分化,D选项排除。9、D【分析】【详解】

依据表格信息分析选项内容可知,1894年前清政府尚未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政府的政策不是推动1894年资本总额快速上涨的原因,A选项错误;中国资本总额最高峰出现在1936年,但仍不占优势,B选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官办、官僚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衰落、中国国内时局的混乱导致1948年资本总额下跌,D选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10、略

【分析】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划分十个地区部落取代过去的四个氏族部落,以五百人会议代替梭伦创立的四百人会议,创立十将军委员会和陶片放逐法,这些措施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各级官职向广大公民开放,为贫苦公民参加政权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证,这使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荣。故答案为“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解析】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11、略

【分析】【详解】

(1)背景:根据“由于外侵内战”得出国家政治秩序动荡;战乱频繁;根据“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得出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根据“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得出有识之士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积极推动乡村建设;根据所学可知,梁漱溟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

(2)作用:根据“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农业科技”得出培养了农业人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得出普及了农村教育,有利于改变农村的社会风气;局限性,可从梁漱溟受到当时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局限,因此乡村建设活动的实际效果有限分析回答。【解析】(1)背景:国家政治秩序动荡;战乱频繁;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有识之士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积极推动乡村建设;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2)作用:培养了农业人才,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普及了农村教育,有利于改变农村的社会风气;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变,乡村建设活动的实际效果有限。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方面“作内政以寄军令””得出进行内政改革;加强齐国的军事力量:寓兵于农;发展工商业以增强齐国的经济实力:依据才能选拔官员;按照地力分等级征收赋税;重视农业发展;设置专职官员发展盐铁业;国家垄断货币的铸造权。

(2)增强了齐国的综合国力,为春秋初期齐国的称霸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改革树立了典范,如商鞅变法、汉武帝的改革等【解析】(1)进行内政改革;加强齐国的军事力量:寓兵于农;发展工商业以增强齐国的经济实力:依据才能选拔官员;按照地力分等级征收赋税;重视农业发展;设置专职官员发展盐铁业;国家垄断货币的铸造权。

(2)增强了齐国的综合国力,为春秋初期齐国的称霸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改革树立了典范,如商鞅变法、汉武帝的改革等13、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统一了南北选的考试内容;并正式实行三年一试和乡府省三级考试制度,逐步将科举制推向全国”可归纳出改革完善科举制,统一考试时间和内容,并通行全国;根据材料“对那些治有政绩;廉洁清正的官员及时进行提拔,对那些无所建树又贪污不法的官员及时惩黜”可归纳出注意对官员的考核,建立了对官员的廉察制度;根据材料“四海之内皆朕臣子,若分别待之,岂能致一。谚不云乎,疑人勿使,使人勿疑”可归纳出在用人上不分民族,量才通用。

(2)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为女真族培养人才、促进封建化进程、完善吏治及促进民族融合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解析】(1)特点:改革完善科举制;统一考试时间和内容,并通行全国;注意对官员的考核,建立了对官员的廉察制度;在用人上不分民族,量才通用。

(2)影响:改革科举制,为女真族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女真族的文化水平,促进了女真族封建化进程;注重对官员的考核,为后来监察和廉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量才通用的用人思想,使女真族真正选拔了一批贤才,以此笼络了大批汉族知识分子阶层,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女真族统治。14、略

【分析】【分析】

(1)依据材料“驿传出现虚耗公帑;公务延搁,回执伪造,甚至于直省重大政情被隐瞒漏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专制皇权以及通讯近代化等角度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亦无涉及驿务。邮传部在收回邮政自办及裁驿置邮等事务上;纠缠直至清亡”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回答。

【详解】【解析】(1)背景:传统驿制凸显皇权;陆军把持特权;驿传程序繁琐,耗费巨大,阻碍政情流通;近代通讯技术的影响;士民上书和民间书信传递的需要。

(2)影响:顺应了清末改革趋势;促成了邮递制度向近代转型;冲击了朝廷专制政治;有利平衡多方利益;但新旧体制混杂;使改革具有艰巨性。

依据材料“驿传出现虚耗公帑;公务延搁,回执伪造,甚至于直省重大政情被隐瞒漏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专制皇权以及通讯近代化等角度归纳回答。

依据材料“亦无涉及驿务。邮传部在收回邮政自办及裁驿置邮等事务上,纠缠直至清亡”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回答。15、略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可以看出评述的是梭伦财产等级制;第二问由“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可以概括出财产等级制打击了贵族特权和氏族制度。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他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结合克里斯提尼改革的用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和陶片放逐法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的相同目的是打击氏族贵族势力;维护平民利益。效果相同点可以从对贵族专权的打击和赋予平民参政的机会。不同点从两次改革对平民参展的范围来比较。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内容及意义【解析】(1)梭伦改革;按照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社会等级。主要观点:财产等级制打击了贵族特权和氏族制度。

(2)克里斯提尼改革。以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削弱了贵族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创立“陶片放逐法”,加强了公共权力。

(3)目的:相同点是打击氏族贵族势力;维护平民利益。

效果:相同点: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局面,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机会。不同点:梭伦改革不是公民的普遍平等,中下级平民不能充分参与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给予中下级平民以平等的政治权力。16、略

【分析】试题分析:(1)旨在考查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及相关措施;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梭伦改革前,平民生活处境悲惨,许多人无力还债,沦为“六一汉”甚至是债务奴隶。与这一现状相关的改革措施,显然是颁布“解负令”,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影响。(2)注意梭伦改革中关于公民享有权利和参与政治管理的资格由财产决定,而不是取决于出身的规定;回答秦国商鞅变法中提高政治地位的内容时,应结合秦国的时代背景和变法的具体内容回答。(3)可从两者采取的改革指导思想的角度进行归纳,梭伦主张中庸,但是商鞅变法则是以严刑峻法为主要的手段。

考点: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点评:梭伦改革是雅典走上了民主制的道路,推动了雅典的进步,也为人类创造了政治文明遗产,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役制,公民不会再因为债务问题而沦为奴隶,发展工商业等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解析】(1)社会状况:债务奴隶制下;平民处境悲惨。(2分)改变状况:颁布解负令。(2分)

影响:取消债务奴隶制;保护平民权益;巩固了城邦体制,为民主政治奠基。(2分)

(2)政治权利: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官职的选举和任职资格)。(2分)

途径:立军功;努力耕织。(2分)

(3)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2分)

商鞅:不畏权贵,以严刑峻法为主要手段。(2分)17、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可知,此次教育改革是政府主导;根据材料可知,改革涉及工农干部学校;补习班、训练班以及初级学校、技术学校等,说明内容全面;结合时代背景和改革内容可知,改革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相适应。

(2)意义,结合初等教育、技术学校等改革内容,可以推知:有利于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促进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结合材料“维护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可知,维护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巩固新生政权。结合时代背景可推知,有利于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解析】(1)特点:政府主导;内容全面;涉及初中;高等教育及技术类学校等;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相适应。

(2)意义:有利于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促进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维护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有利于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为后世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归纳出礼让为先,尊卑有序;依据“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归纳出惩罚措施严厉。依据材料二“道路多为军备所设置”归纳出与军事斗争有关;依据“欧洲的贵族仍大多保持靠左行走的习惯”归纳出以习惯为主;依据材料“来罗马朝圣者需要靠左侧行走”归纳出等级差别明显。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唐朝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人口增长以及儒家思想影响回答原因;西方原因结合所学从罗马军事战争、宗教盛行以及传统习俗等角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中国结合所学从教化百姓、净化风俗以及后世道路规则影响回答,西方从天主教会控制以及罗马帝国扩张等角度回答。【解析】(1)特点:中国:礼让为先;尊卑有序(等级秩序森严;封建礼教色彩浓厚);惩罚措施严厉。

西方:与军事斗争有关;以习惯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