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求变-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高效课堂精研】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新高考 )_第1页
探索求变-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高效课堂精研】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新高考 )_第2页
探索求变-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高效课堂精研】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新高考 )_第3页
探索求变-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高效课堂精研】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新高考 )_第4页
探索求变-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高效课堂精研】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新高考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06探索求变——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01考情透视02专题框架03核心突破考点三

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考点四

近现代中国的法治、精神文明建设1.晚清外交的近代化2.民国时期的外交艰难发展3.独立自主的现代中国外交4.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拓展】当今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1.中国近现代的法治建设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特点考点一

近现代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考点二

中国近现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晚清至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探索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授之以渔】背景、原因类设问主观题【拓展】“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意义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授之以渔】比较、变化类选择题模版【拓展】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目

录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命题统计命题要点2024年2023年2022年热考角度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广西高考T10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湖北高考T9解放区的制度探索新课标卷T15解放区民主选举天津高考T8中共根据地的制度探索湖南卷T8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浙江卷T14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山东卷T181952年宣传画赏析近现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湖南卷T7清末选官制安徽卷T10新时期人才流动与用人制度的变革湖南卷T7晚清科考河北高考T7选官制度的变迁天津高考T5科举制的变化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山东卷T5列强入侵与晚清外交甘肃卷T9乒乓外交湖北高考T6近代外交的现代化天津高考T7新中国初期外交山东高考T9新中国外交特点山东卷T9外交理念山东卷T8新中国援助非洲的意义广东卷T10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近现代中国的法治、精神文明建设安徽高考T8建国初期的社会风尚湖南卷T18国庆纪念活动江苏高考T10精神文明建设浙江1月T9交通事业浙江1月T2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山东卷T181952年宣传画《工人新村》赏析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命题分析1.命题规律:(1)从命题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史料形式以文献资料、报刊、年画、数据表格为主,考查学生在特定时空下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能力,突出立德树人和家国情怀。(2)从命题内容上看,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探索实践、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外交发展历程等都可能成为考查点,其中,民主化、法治化进程是考试的重点。2.备考策略:注意从时代背景角度认识近代中国政治变革、外交领域的新发展,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彰显时代精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02专题框架·思维引航清朝晚期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统治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国民党一党专政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军阀割据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举制的废除考试和甄别选官制度公务员制度干部制定和公务员制度逐渐公开、公正、客观标准民主化、法制化趋势屈辱外交至独立自主外戊戌变法02专题框架·思维引航主题:近现代中国国家治理逐渐向民主化、法治化方向发展,经过中国人民的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理模式。线索一:近现代中国的

政治制度中国人民先后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尝试以失败告终,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线索二:近现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晚清废除了科举制。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选官制度趋于公平公正,标准更加客观,大大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线索三: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晚清时期,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条约体制”转变;民国时期外交艰难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线索四:现代中国的法治、精神文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策。一方面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立法、司法、行政程序;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2专题框架·思维引航考点一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二

近现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考点三

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考点四

近现代中国的法治、精神文明建设03核心精讲·专题突破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1.

晚清至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探索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方案主要活动、主要内容晚清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政党政治实行“训政”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变法失败清末“新政”:改革官制、改革兵制、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改革学制,并未达到维护其统治的目的,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1912年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以党代政,国民党掌握实权,剥夺人民权利。实质就是一党专政,独裁统治。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进入“宪政"时期300多个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展开竞争;1912年,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1913年袁世凯成为正式大总统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时间类型主要活动、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探索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这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区设置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会或人民政府,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人民革命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军政委员会理论探索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时间类型主要活动、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权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政权(1)初步建立:(2)发展与完善: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①1982年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③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⑴复杂多样,变化剧烈性质组织形式管辖区域半殖民地半封建政府(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农民革命政权(太平天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南京临时政府)、新民主主义的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殖民地性质的政权(汪伪国民政府和伪满洲国)有君主制——晚清政府(君主专制,清末新政时期试图向君主立宪过渡),

太平天国政权;有共和制——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制),北洋政府(责任内阁制),国民党政府;还有特殊的军政府(西南护法军政府)全国性政权(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局部政权(太平天国、西南护法军政府,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⑵深受外国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国近代新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政治制度都受到外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引进的政治制度大都经过了有选择的改造。⑶制度的实际运行仍深受中国传统的影响(如专制集权与分权制衡)。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知识拓展】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拓展】民国初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失败的原因

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民国初年,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经济落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横行---根本原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造成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与北洋军阀的斗争中不断妥协。最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袁世凯手中。---主观原因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镇压、遏制南京临时政府---外部原因中华民国建立后,袁世凯掌握着强大的北洋新军,并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击败了孙中山发起的“二次革命---客观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产阶级的缺陷封建势力的强大帝国主义的破坏民众的民主素养不足民国初年,大部分民众的皇权意识浓厚,社会启蒙明显不足,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社会原因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核心概念——新民主主义政权

考向解读新民主主义政权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政权组织形式,其发展趋势是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它与社会主义政权前后相继,但并不等同,考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理解两者的不同。

新民主主义政权是指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一系列政权,是一个历史范畴。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重庆谈判和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希望建立民主、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政府拒绝这一方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三大改造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质上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族人民的新民主主义国家。(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A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体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特点是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向1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真题研析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2024·广西高考·9)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达到1140个,成为中央苏区各区各乡普遍的经济组织,自成立以来,“不间断供给与优惠价格满足了民众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部分合作社还提供“免费看病等福利”。这有利于()A.增强党在苏区的社会动员能力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推动根据地土地改革顺利实施

D.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据材料“不间断供给与优惠价格……免费看病等福利”可知,通过消费合作社为民众提供生活必需品和福利,能够增强党在苏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动员群众支持革命事业,从而增强党在苏区的社会动员能力,故选A项;时空错乱:革命统一战线1924—1927年主旨不符:土地改革主要涉及土地分配问题,而消费合作社的功能更多是经济服务和福利等民生方面的内容,主旨不符:消费合作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服务方面,不能直接说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向1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真题研析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2023·天津高考·8)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运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解决,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解放区政权为了追求民主的前途,在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政治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A项;√主体不一致:国家最高权力当时掌握在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手中1945年只是取得了对日民族革命的胜利,但是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未完成民主联合政府并未建立近现代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考向1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真题研析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8分)行为词限定项(设问主体)求答项提示项看分值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授之以渔】背景、原因类设问主观题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①审设问明确设问主体②确定答题方向③精读材料结合所学进行分析找出设问主体是什么,主体类型不同,答题侧重点也不同根据设问主体的类型,确定作答的方向。模版:材料信息+时代特征(常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适度拓展(如主体方面:个人、政府)注意:①是否需要拓展依设问而定:②原因也可从出于xx动机、能达到xx目的、符合xx需要等角度思考对于背景类设问,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对于原因类设问,除了这三个方面,还要结合材料提取出更细化的内容(如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政府因素等)。作答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答背景、原因类非选择题时,要坚持“三结合”原则,即结合设问主体、材料和所学知识(阶段特征)综合分析。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考向1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真题研析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8分)行为词限定项(设问主体)求答项提示项看分值(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解放战争即将胜利;解放区的日益扩大;解放区新兴人民政权的建立。(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了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去支援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建国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向2民国时期的移风易俗真题研析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2024·黑吉辽卷)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废止旧历,以阳历为“国历”,将旧历节日“改用国历月日计算”。然而,阳历节日只有机关学校“遵依中央,放假休憩”,旧历节日期间,街市仍分外热闹,乡下百姓更表示“头可杀,旧年非过不可”。这体现出(

)A.科学知识与迷信观念的博弈

B.城市新风与乡村旧俗的对立C.工业文明与农耕社会的碰撞

D.政府政策与民间传统的冲突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要求全部废用旧历,改用阳历,而民间却沿袭传统仍过旧历节日,这说明政府政策与民间传统有冲突之处,D项正确阳历不代表科学,旧历不代表就是迷信主旨不符:材料中“街市仍分外热闹”表明不仅乡村沿袭旧历,城市中街市也在沿袭过旧历节日主旨不符阳历或旧历并不能代表工业文明或农业文明√【点睛】选项判断-主旨判断法: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确定题千主旨,以题千主旨为依据筛选选项。要注意选选项是否无中生有、表述是否全面、与题干强调的重点是否一致等--《题型觉醒01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与方法》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向3从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考查国民党的独裁本质真题研析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2024广东卷,9)1943年3月,中国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抛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提出共产主义和英美式的自由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声称:“中国之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这说明(

)A.民族统一战线初现裂痕 B.中国的国际地位未见改善C.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试图独占抗战成果从材料信息看,国民党企图继续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制度,反对民主制度,以排挤其他党派,独占抗战成果,D项正确1941年1月,皖南事变已经显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裂痕1942年1月,中国已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际地位提高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项错误。√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命题总结

通过社会情境考查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评价和认识,特别注意对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和治理的考查备考方向(1)近代中国的政治和法治建设往往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联系,是衡量民主革命成败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尝试。(2)高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和法治建设的考查相对较少,涉及本考点的高考试题一般是选择题,难度不大,因此,学习本考点掌握基本的史实即可,无需耗费太多的精力真题研析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问题拓展:“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意义问题拓展核心精讲真题研析热点预测近现代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意义(1)“三三制”政权作为一种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从制度上为党外人士进入政权并占有定比例提供了保障。这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和团结各阶级、阶层、党派和团体参与抗战,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三三制”政权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预测1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热点预测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近现代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1.辛亥革命后,实行内阁制还是总统制成为各界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实行内阁制需要有发展比较成熟的两大政党相代为用,揆诸国内实际很难找到两个有完全不同政纲的政党,所谓政党即“争党也”,无非“要革去他人饭桶,扩张我的饭桶”。这反映出(

)A.政党之争是动荡之源 B.总统制更适合于中国C.政党建设是当务之急 D.国情制约了政治发展【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后,实行内阁制还是总统制成为各界争论的焦点”“要革去他人饭桶,扩张我的饭桶”和所学可知,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各界关于采用内阁制还是总统制有争议,政党成为排斥异己的工具,这说明国情制约了政治的发展,D项正确;√预测2陕甘宁边区的行政结构改革热点预测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1940年,陕甘宁边区某农村妇女在当选村长后向群众保证:“你们大家伙儿选上俺,俺就努力地办吧!不过,今后大家伙儿都得认真办事,可不能把公事马虎,就是被选的委员和代表一样,要负起责任。”这反映出边区(

)A.工农民主政权日益巩固 B.实现了基层政权的自治C.民众政治觉悟得到提升 D.人民民主权利得到扩大【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陕甘宁边区的村长由群众选举,而当选的村长也保证为人民服务,由此说明民众的政治觉悟得到提升,C项正确;√近现代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时期制度演变晚清时期(1)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①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2)新政时期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②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不久又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③1905年废除科举制。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核心突破】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历程曲折反复变革进程先后历经初步尝试、传统选官制度的彻底废止和新式选官制度的形成、发展三个阶段体制逐步完善科举选官制度被彻底废止,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成为新式选官制度的主体性内容,中央和地方的选官制度均在各自的体系中得以完善,职业官僚选用制度开始形成制度新旧杂陈由于晚清统治者守旧与变革思想的矛盾冲突,变革创新与保守固旧并存、旧制更替与新意多元统一是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主要特点进程多维同步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的进程同步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具体内容积极消极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废除科举制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发展近代教育,使新式学堂尽快兴办起来以培养实用的新式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的兴起,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整体素质【知识拓展】科举制废除的影响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地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造成了中国选官制度的紊乱。科举制度废除后,却未代之以新的选官机制,造成了中国在一段时间内官员选拔机制的混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清末民初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清末民初,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士绅阶层日益衰败,武官军人阶层逐渐走向中国的政治舞台,一跃成为社会的领导者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制定了以考试制度为主的选官制度,但这些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北洋政府1913年初,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但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为指导,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平等性中西合璧;立法形式确立;更开放,公平;逐步完善;党治、军治色彩浓厚;缺乏实践。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等决定其能否留任。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干部制度: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改革和完善: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公务员制度: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考向1晚清时期的选官改革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真题研析(2024.湖南卷.7)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甲辰(1904)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A.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

B.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C.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

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癸卯(1903)、甲辰(1904)进士群体,既是清朝历史上最后的两科进士,也是清朝科举改制造就的两科进士,其任职选择与原先大不一样。清朝厉行新政,改革官制,裁汰冗员,酌置散卿以议庶政,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D项正确√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当时统治集团并未出现分裂,仍然是清政府主旨不符:材料所述是官制改革,中枢决策机制与其无关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考向1晚清时期的选官改革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真题研析(2024.湖南卷.7)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甲辰(1904)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A.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

B.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C.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

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癸卯(1903)、甲辰(1904)进士群体,既是清朝历史上最后的两科进士,也是清朝科举改制造就的两科进士,其任职选择与原先大不一样。清朝厉行新政,改革官制,裁汰冗员,酌置散卿以议庶政,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D项正确√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当时统治集团并未出现分裂,仍然是清政府主旨不符:材料所述是官制改革,中枢决策机制与其无关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授之以渔】比较、变化类选择题模版从信息中重点梳理出是一个事物还是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比较的项目(主体)是什么,每个项目(主体)都有什么信息,明确题干对比较项是“求同存异”还是“发展变化”。从总结分析中连接所学主干知识,分析这种趋势或变化的本质原因,历史现象等第一步:分解题干材料信息第二步:比较项目信息总结第三步:对接主干知识梳理分析总结比较项目(主体)可得出的结论,有什么趋势,变化等第四步:结合选项内容分析,得出正确答案①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所反映的史实、基本常识;②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授之以渔】比较、变化类选择题模版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真题研析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2024·湖南高考·7)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甲辰(1904)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A.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

B.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C.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

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比较对象(变化主体):新科进士任职意愿;比较阶段:1903、1904前后第一步:分解题干材料信息第二步:比较项目信息总结变化过程:①1903前:以吏、户二部为优选②1903前:仅有三人流入吏部第三步:对接主干知识1901年清末新政进行了一系列官制改革这些改革包括部门职能的调整、职位设置的变动等,从影响了进士们的任职选择第四步:结合选项内容分析,得出正确答案结合选项内容分析排除其他干扰项。(可结合最近原则)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在1905年进士任职选择的变化,并不能直接推断出统治集团的分裂没有涉及到中枢决策机制的具体改变√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真题研析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考向1晚清时期的选官改革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真题研析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2022·天津高考·5)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A.侧重选拨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跟科举考试的信息密切相关,可见当时知识分子是功利性非常强的,听说欲求变新,则纷纷购买,而最终科举“犹然故辙”,则购报者意兴索然,这说明当时的科举制并未出现实质性变化,故选C项√从《时务报》的购买情况可知,侧重选拔实务人才不符合当时科举制的实际情况题干所述现象并未极大促进西学传播,而只是科考者功利性应对的权宜之举题干所述说明科举制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实质变化,所以深刻推动制度革新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考向1晚清时期的选官改革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真题研析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2022·天津高考·5)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A.侧重选拨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跟科举考试的信息密切相关,可见当时知识分子是功利性非常强的,听说欲求变新,则纷纷购买,而最终科举“犹然故辙”,则购报者意兴索然,这说明当时的科举制并未出现实质性变化,故选C项√从《时务报》的购买情况可知,侧重选拔实务人才不符合当时科举制的实际情况题干所述现象并未极大促进西学传播,而只是科考者功利性应对的权宜之举题干所述说明科举制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实质变化,所以深刻推动制度革新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考向2

新时期人才流动与用人制度的变革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真题研析(2024·安徽卷)1986年6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湖南某国企一副总工程师,因工作不顺不辞而别,欲入职以高薪相邀的江苏某乡镇企业;在经历诸多波折后,他最终被湖北某偏远山区县委书记“用事业吸引人,用工作挽留人,用诚意感动人”的做法打动而入职当地企业。这体现出(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私有制经济有效补充公有制经济C.改革开放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D.经济体制改革拓宽人才流动空间根据材料可知,国企工程师辞职,欲入职江苏某乡镇企业,最后入职湖北某偏远山区企业,这体现出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下,就业市场打开和社会管理松绑,促进了人才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并非体现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乡镇企业、当地企业不一定就是私有企业材料与对外开放无关√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命题总结

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查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特别晚清时期考查较多备考方向把握晚清时期选官制度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真题研析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问题拓展: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角度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公务员制度指导原则政治中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管理体制与党派脱钩党管干部范围划分“两官分途”划分“政务官”和“事务官”不搞“两官分途”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务员服务对象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为资产阶级服务代表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相同点依法管理;公平竞争;功绩制

原则;注重权益保障;分类管理。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预测1晚清代官员选拔与管理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1905年12月,清朝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随行人员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施肇基,考察各国政治大臣一等参赞、候选知府,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进士出身;唐宝锷,翰林院检讨,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进士出身;戢翼鞏,外务部主事,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进士出身;钱承志,商部主事,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进士出身;陆宗舆,考察各国政治大臣二等参赞、内阁中书,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举人出身;……这一现象表明(

)A.人才选拔的新旧交织 B.科举制度依然沿用C.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 D.清末新政的虚伪性【答案】A根据材料可知,出国考察官员的随行人员中,有人既拥有传统的科举功名,又接受了近代教育,体现了人才选拔新旧交织的特点,A项正确;√预测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选拔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规定:典试委员会人员分科拟订试题,缮印试题在夜间办理,火漆密封。考试后弥封试卷及制备弥封姓名册,试卷上只有密封的编号而无应考人姓名。只有在阅卷结束后,登录成绩时才能从撕册的浮签上查到姓名。据此可知,当时公务员考选制(

)A.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 B.保证了行政的稳定性C.解决了考场舞弊问题 D.反映出考试形式僵化【答案】A根据材料“考试后弥封试卷及制备弥封姓名册,试卷上只有密封的编号而无应考人姓名。”及所学可知,古代科举为了防止作弊,采用弥封、誊录等方式保证考试的公平性,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考选制中的这些做法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举文化元素,A项正确√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1.

晚清外交的近代化时期外交观念、外交成就鸦片战争前“贵华贱夷”,“朝贡外交”“闭关自守”;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晚清(1840-1912)鸦片战争时期缺乏主权观念(如领土、司法、关税等),天朝上国思想浓厚——“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筹办洋务以自强,设立总理衙门开展近代外交,主权意识觉醒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1)主动地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2)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宗藩关系逐渐解体(3)1901年外务部的设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常考易错:“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1)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2)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符合了国际惯例.(3)“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2.

民国时期的外交艰难发展时期外交观念、外交成就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妥协外交:三民主义无明确的反帝主张,幻想取得列强的支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3月-1928年)(1)卖国外交: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于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中日民四条约”。(2)参加一战:1917年,向德、奥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3)派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胜作出了贡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1)卖国外交。1946年《中美商约》(2)宣告关税自主,取得进展;1928发起“改订新约”运动.1943年废除“治外法权”(抗战时期的废约外交)(3)1943年,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这是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4)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3.独立自主的现代中国外交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政策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为新中国成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外交突破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3.独立自主的现代中国外交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外交调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周边外交世纪之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全方位外交进入21世纪,中国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3.独立自主的现代中国外交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3)中共十八大(2012)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①外交布局:中国继续深化与世界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②中国方案:针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发展目标③着眼世界: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并积极践行中国方案【知识拓展】晚清(1840~1912年)外交转型的表现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外交观念国际化:天朝上国(华夷)观念逐步减弱,主权国家、民族国家意识不断增强,开始维护国家主权,维护民权。(2)外交机构专门化:设总理衙门、外务部等专门性外交机构及驻外机构,驻外使节制度形成。1877年,郭嵩焘作为清廷向外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使节抵达英国。(3)外交人员职业化:逐渐由新型知识分子担任外交官;了解欧美情形,熟悉国际法与国际惯例;了解国际法,运用、遵守国际法。(4)外交礼仪的平等化:称呼、公文、见面礼节等的转变。放弃“谕”“批”等回复夷书的定例,改用“照会”样式,这一样式成为之后清朝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平等性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国际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过渡性在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中形成,它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知识拓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不结盟中国不与任何国家缔结针对第三国的盟约,这确保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独立性,不会被盟国扯进对抗或战争中平等性中国的外交,对强国弱国、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反对大国欺负小国,强国欺负弱国独立性中国的外交,遵循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等无附加条件在中国的外交手段中,对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与西方国家有显著区别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4.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发展历程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4.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②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各民族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实现长治久安,是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原则。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考向1近代中国的外交和民族意识的觉醒真题研析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2024·湖北高考·6)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

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材料提及近代中国后一代外交官比前一代的外语水平强,对西方了解程度深,体现了近代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中国近代化趋势加强,故选C项√全面原则;第一代到第二代外交官受益于晚清洋务运动“平等”不合史实全面原则;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的外交活动主要在民国时期,清朝已经灭亡,【点睛】全面原则:是指题干以分号、句号或省略号为标志,包含着并列关系的两层或三层意思,对应的正确选项也必须全面包含这些意思,否则就是错误选项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考向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特征真题研析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024·山东高考·9)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多次表示,世界总人口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苏联、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外交主张中与这种认识相契合的是()A.结伴而不结盟

B.改善南北关系C.推进大国协调合作

D.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据材料可知,三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南方)的得不到发展,十一二亿人口的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北方)难以持续繁荣,其与“改善南北关系”——南方、北方国家利益相连,需加强合作相吻合,故选B项√“结伴而不结盟”是政治领域,与材料侧重经济领域合作相悖与材料提及的是南北方国家相悖材料提及的是全球问题相悖考向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特征真题研析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024·北京卷)1955年,针对中法建交,周恩来与法国议员代表团会谈时说,现在世界上有人以为中国可以容许“两个中国”的存在,“中国人民决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中国本来是统一的,中国内战的结果是中国人民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新的代替旧的”。这段话(

)A.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B.阐明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中法关系的突破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D.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早期表述材料反映的是1955年周恩来针对中法建交,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史实,可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础,√材料未涉及“求同存异”的内容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材料是周恩来对“一个中国”的表述,而不是“一国两制”命题总结该部分在高考属于高频考点。本专题考查较多的知识点(1)联系近代外交的基本史实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传统宗藩体制向近代外交体制转变,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既有一贯而坚持的外交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每个阶段又有鲜明的特点,掌握这些阶段特点是学习本考点的基础。备考方向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成因。(1)近代史上中国由传统宗藩体制向近代外交体制转变,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仍然是重点考查区域(2)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的巨大成就仍为基本考查点核心精讲问题拓展热点预测真题研析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问题拓展:当今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核心精讲真题研析热点预测问题拓展当今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1)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2)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3)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4)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5)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预测1晚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它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是清政府一个权力很大的中枢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

)A.说明清政府积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B.标志封建社会传统朝贡外交的终结C.源于传统封建官僚机构的腐化没落D.表明晚清外交在阵痛中走向近代化【答案】D【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它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是清政府一个权力很大的中枢机构”和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迫于形势变化,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办理对外交涉及通商、海关事务,说明晚清外交在阵痛中走向近代化,D项正确;√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预测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特征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20世纪50年代,我国主要以苏联和东欧为科技合作主体,同时也同亚非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交流关系;60年代,我国开始同西欧、日本进行民间科技交流;70年代,我国开始与美国互派科技代表团,并最终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官方科技合作。这一过程A.说明我国外部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B.始终在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工作重心C.与我国对外关系的变化基本一致 D.是新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体现【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一边倒”战略,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和东欧为科技合作主体,同时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亚非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交流关系;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科技合作关系中断,与东欧合作也大为减少,我国开始同西欧、日本进行民间科技交流;1972年尼克松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大门之后,又恢复了中日邦交,故最终实现与西方国家的官方科技合作,因此,这一过程与我国对外关系的变化基本一致,C项正确;√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近现代中国的法治、精神文明建设1.中国近现代的法治建设时期法治建设清政府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①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主张依法治国②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宪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法制化的进程①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首部人民宪法性质的文件②1946年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实质上维护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①20世纪5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②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强了法治建设③20世纪90年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法治建设高要求④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近现代中国的法治、精神文明建设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社会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全国劳动模范孟泰“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表现:①道德风尚:健康向上;

②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③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④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核心精讲真题研析问题拓展热点预测近现代中国的法治、精神文明建设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199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