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优化与施工方案_第1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优化与施工方案_第2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优化与施工方案_第3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优化与施工方案_第4页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优化与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结构优化与施工方案TOC\o"1-2"\h\u27392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3203531.1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3150691.1.1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3104601.1.2推广阶段(21世纪初至2010年) 478301.1.3深化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 4200871.2绿色建筑的定义与评价标准 4233241.2.1节地与室外环境 4128031.2.2节能与能源利用 44431.2.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298171.2.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463991.2.5室内环境质量 435531.2.6施工与运营管理 4158211.3绿色建筑结构优化的重要性 483241.3.1提高资源利用率 516301.3.2降低能源消耗 5149751.3.3减少环境污染 5322551.3.4提高建筑物使用寿命 584581.3.5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51973第2章绿色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原则与方法 5232922.1结构优化设计原则 5100512.1.1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572382.1.2节能减排原则 5274292.1.3功能与美观相结合原则 56432.1.4安全性原则 5182862.1.5经济性原则 5211982.2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5288592.2.1模型建立 6111302.2.2优化目标 6326622.2.3优化算法 6287752.2.4优化结果分析 6102292.3绿色建筑结构优化案例解析 6120282.3.1案例一:某绿色办公建筑设计 6280952.3.2案例二:某绿色住宅小区设计 6243482.3.3案例三:某绿色校园建筑设计 618050第3章绿色建筑结构材料选择 6206183.1绿色建筑材料概述 6229673.2结构材料的选择标准 7206263.3常见绿色结构材料及其应用 7236263.3.1木材 7127973.3.2竹材 7105593.3.3钢材 7290783.3.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722223.3.5生态混凝土 7173433.3.6轻质混凝土 8244273.3.7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8317363.3.8生物质建材 85393第4章绿色建筑结构体系优化 813394.1结构体系概述 8110844.2钢结构体系优化 868124.2.1材料选择与优化 862954.2.2结构布局优化 8106424.2.3施工工艺优化 8188924.3混凝土结构体系优化 8214544.3.1材料选择与优化 923484.3.2结构设计优化 9298404.3.3施工技术优化 9160884.4木结构体系优化 9281184.4.1木材选择与优化 9240094.4.2结构设计优化 9255664.4.3施工工艺优化 910693第5章绿色建筑结构施工技术 94605.1施工技术概述 997145.2高效施工技术 9308415.2.1预制混凝土构件施工技术 10145725.2.2高强度混凝土施工技术 10124625.2.3新型模板及脚手架施工技术 10149805.3绿色施工技术 10134105.3.1节能施工技术 101525.3.2环保施工技术 10119525.3.3生态施工技术 10275655.4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技术 1083445.4.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10146275.4.2装配式钢结构施工技术 1063555.4.3装配式木结构施工技术 1020540第6章绿色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 11284836.1抗震设计概述 11103316.2抗震设计优化方法 11186176.2.1地震作用分析 1166836.2.2结构体系优化 1136346.2.3构件设计优化 11148906.3结构消能减震技术 1168406.4抗震功能化设计 125145第7章绿色建筑结构抗风设计优化 12157517.1抗风设计概述 1231917.2结构抗风设计优化方法 12230857.3高层建筑抗风设计 12115017.4大跨度空间结构抗风设计 1332433第8章绿色建筑结构节能优化 13292558.1结构节能概述 13184518.2结构保温隔热技术 13131768.3结构遮阳与自然采光 13285718.4结构通风与空气调节 1412840第9章绿色建筑结构生态设计 14286289.1生态设计概述 14103159.1.1生态设计原则 14261479.1.2生态设计目标 149759.1.3生态设计策略 14159669.2结构绿化技术 15185379.2.1植生墙技术 15245269.2.2屋顶绿化技术 1543529.2.3框架绿化技术 1539629.3结构与生态环境融合 15136469.3.1结构形式与生态环境融合 1565869.3.2结构材料与生态环境融合 15321749.3.3结构空间与生态环境融合 1595619.4生态结构创新设计 15241129.4.1生态结构体系创新 16258129.4.2生态结构材料创新 16152049.4.3生态结构设计方法创新 1615984第10章绿色建筑结构施工管理与质量保障 16371610.1施工管理与质量保障概述 16263410.2绿色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 161123510.3绿色建筑结构施工质量控制 161786010.4绿色建筑结构施工安全与环保管理 16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绿色建筑理念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当时环境保护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促使建筑行业开始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1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此阶段,我国开始引入绿色建筑概念,部分地区开展试点项目,摸索绿色建筑的发展路径。1.1.2推广阶段(21世纪初至2010年)我国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政策支持力度,发布了一系列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和技术导则,推动绿色建筑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1.1.3深化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绿色建筑逐步从单体建筑向城市群、从设计施工向运营维护全产业链拓展,绿色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体系日益完善。1.2绿色建筑的定义与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1节地与室外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室外环境质量。1.2.2节能与能源利用优化建筑节能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1.2.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1.2.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选用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材料,降低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1.2.5室内环境质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的舒适度。1.2.6施工与运营管理采用绿色施工技术,提高建筑运营管理水平,降低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1.3绿色建筑结构优化的重要性绿色建筑结构优化是指在满足建筑功能、安全、经济的前提下,通过创新设计、选用高功能材料、改进施工技术等手段,降低建筑结构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绿色功能。绿色建筑结构优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3.1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优化设计,降低建筑材料消耗,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1.3.2降低能源消耗优化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供暖、空调等能源消耗。1.3.3减少环境污染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降低建筑行业对环境的污染。1.3.4提高建筑物使用寿命优化建筑结构设计,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和抗震功能,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1.3.5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结构优化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第2章绿色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原则与方法2.1结构优化设计原则2.1.1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绿色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2.1.2节能减排原则优化设计应注重节能减排,采用高功能、低能耗的材料和结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2.1.3功能与美观相结合原则绿色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应兼顾建筑物的功能性和美观性,合理布局空间,提高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2.1.4安全性原则优化设计应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充分考虑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结构的影响。2.1.5经济性原则绿色建筑结构优化设计应在满足功能、安全、环保等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经济性,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2.2结构优化设计方法2.2.1模型建立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规模和地理位置等条件,建立结构分析模型,为优化设计提供基础。2.2.2优化目标明确优化目标,如降低能耗、减少材料用量、提高舒适度等,以保证绿色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有效性。2.2.3优化算法选择合适的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进行结构优化设计。2.2.4优化结果分析对优化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保证满足设计原则和需求。2.3绿色建筑结构优化案例解析2.3.1案例一:某绿色办公建筑设计本案例通过采用绿色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节能减排、提高舒适度的目标。具体措施包括:采用高功能混凝土框架结构,优化梁、柱截面尺寸;使用绿色建筑材料,降低环境污染;设置合理的开窗面积和遮阳设施,提高室内自然采光和通风效果。2.3.2案例二:某绿色住宅小区设计本案例通过绿色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有效降低了建筑物的能耗和碳排放。具体措施包括:采用预制装配式钢结构,减少现场施工污染;运用BIM技术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提高施工精度;采用绿色节能门窗,降低传热系数。2.3.3案例三:某绿色校园建筑设计本案例通过优化建筑结构,实现了节能、环保、舒适的目标。具体措施包括: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功能;运用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技术,降低热岛效应;设置合理的绿化空间,提高室内外环境质量。(本章结束)第3章绿色建筑结构材料选择3.1绿色建筑材料概述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并能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建筑材料。其具有节能、减排、环保、健康等特点,是构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对于降低建筑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3.2结构材料的选择标准在选择绿色建筑结构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环境友好性:材料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等。(2)资源可持续性:优先选择可再生资源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材料,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3)功能功能:满足建筑结构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力学功能、耐久性和防火功能等。(4)经济性:在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前提下,考虑材料的经济性,降低建筑成本。(5)施工便利性:材料应便于施工,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3.3常见绿色结构材料及其应用3.3.1木材木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具有良好的环保功能。在绿色建筑中,木材主要用于木结构建筑、木塑复合材料等。其应用范围包括梁、柱、屋架等结构构件。3.3.2竹材竹材生长周期短,可再生性强,是绿色建筑结构材料的理想选择。竹材主要用于竹结构建筑、竹塑复合材料等。其应用范围包括梁、柱、楼板等结构构件。3.3.3钢材钢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可回收利用。在绿色建筑中,钢材主要用于钢结构建筑,如框架结构、网架结构等。钢材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功能和降低建筑自重。3.3.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特点,适用于绿色建筑中的屋面、墙面、桥梁等结构部位。此类材料可降低建筑自重,提高施工效率。3.3.5生态混凝土生态混凝土是一种具有良好透水、透气功能的绿色建筑材料,适用于路面、广场、停车场等地面结构。其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3.3.6轻质混凝土轻质混凝土具有轻质、高强、保温隔热等特点,适用于绿色建筑中的墙体、屋面等结构部位。此类材料可降低建筑自重,提高建筑物的节能功能。3.3.7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低密度、耐腐蚀等特点,适用于绿色建筑中的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等。其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功能和降低建筑自重。3.3.8生物质建材生物质建材是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绿色建筑材料。此类材料包括生物质混凝土、生物质胶合板等,适用于绿色建筑中的墙体、屋面等结构部位。生物质建材具有环保、资源可持续等特点。第4章绿色建筑结构体系优化4.1结构体系概述建筑结构体系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其绿色功能的优化对于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章将从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及木结构体系入手,探讨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的优化策略。通过优化结构体系,旨在提高建筑物的能效、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并保证建筑物的安全、舒适与美观。4.2钢结构体系优化4.2.1材料选择与优化选用高功能、低能耗的钢材,降低钢结构建筑的碳排放。通过合理选材,提高钢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4.2.2结构布局优化采用合理的结构布局,提高钢结构的空间利用效率,降低用钢量。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优化节点连接方式,提高结构的稳定性与抗震功能。4.2.3施工工艺优化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如预制装配式施工、模块化施工等,提高施工效率,降低现场施工对环境的影响。4.3混凝土结构体系优化4.3.1材料选择与优化选用绿色、高功能的混凝土材料,如粉煤灰混凝土、矿渣混凝土等,降低混凝土结构的碳排放。4.3.2结构设计优化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功能。通过结构拓扑优化技术,降低混凝土用量,减轻结构自重。4.3.3施工技术优化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如滑模施工、泵送混凝土等,提高施工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4.4木结构体系优化4.4.1木材选择与优化选用绿色、可持续的木材资源,如速生林木材、再生木材等,降低木结构建筑的碳排放。4.4.2结构设计优化采用合理的木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提高木结构的受力功能和抗震功能。通过结构优化,减少木材用量,降低成本。4.4.3施工工艺优化采用预制装配式木结构施工技术,提高施工效率,降低现场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注重木材的防火、防腐处理,提高木结构的使用寿命。通过以上对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及木结构体系的优化措施,有助于提高绿色建筑的整体功能,降低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5章绿色建筑结构施工技术5.1施工技术概述绿色建筑结构施工技术是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节能、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技术措施,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本章将从高效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技术和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技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建筑行业提供有益的参考。5.2高效施工技术5.2.1预制混凝土构件施工技术预制混凝土构件施工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稳定、节能环保等优点。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关注构件的设计、生产、运输、安装等环节,保证构件质量。5.2.2高强度混凝土施工技术高强度混凝土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体积稳定性等优点。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养护等环节,保证高强度混凝土的质量。5.2.3新型模板及脚手架施工技术新型模板及脚手架施工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如铝合金模板、盘扣式脚手架等,具有拆装方便、周转率高、安全性好等特点。5.3绿色施工技术5.3.1节能施工技术节能施工技术主要包括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空调系统节能、电气系统节能等方面。通过采用高效保温材料、节能门窗、绿色照明等措施,降低建筑能耗。5.3.2环保施工技术环保施工技术包括扬尘治理、噪声控制、废水处理、废弃物利用等方面。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5.3.3生态施工技术生态施工技术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绿化屋顶、垂直绿化、透水铺装等,提高建筑的环境品质。5.4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技术5.4.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具有标准化、模块化、工业化等特点。施工过程中应关注构件的连接、安装、调整等方面,保证结构安全。5.4.2装配式钢结构施工技术装配式钢结构施工技术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在实际施工中,应重点关注钢构件的加工、焊接、涂装等环节,保证工程质量。5.4.3装配式木结构施工技术装配式木结构施工技术具有环保、节能、舒适等特点。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木材的质量、结构连接方式等,保证木结构建筑的安全与舒适。通过以上绿色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的探讨,为建筑行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项目特点和环境要求,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实现绿色建筑的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第6章绿色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6.1抗震设计概述地震是自然灾害中破坏性极大的一种,对人类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绿色建筑在追求环保、节能的同时亦高度重视结构的抗震功能。本章主要从抗震设计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优化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以提高其抗震能力。抗震设计主要包括地震作用分析、结构体系选择、构件设计及连接方式等方面。6.2抗震设计优化方法6.2.1地震作用分析地震作用分析是抗震设计的基础。优化地震作用分析,可以提高结构设计的准确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地震波选择与调整: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震特点,选择合适的地震波,并进行适当的调整。(2)地震响应谱分析:利用地震波,计算结构的地震响应谱,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6.2.2结构体系优化(1)选用合理的结构体系:根据建筑功能、规模及地理环境,选择适宜的抗震结构体系。(2)提高结构冗余度:增加结构体系中的冗余度,提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6.2.3构件设计优化(1)优化构件截面:根据构件受力特点,合理设计构件截面,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延性。(2)合理设置构造措施:通过设置合理的构造措施,提高构件的连接功能和整体性。6.3结构消能减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是提高结构抗震功能的有效途径。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设置消能装置:在结构中设置消能装置,如阻尼器、耗能支座等,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2)优化结构布局:通过合理布局,降低结构的刚度,减小地震作用。6.4抗震功能化设计抗震功能化设计是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设定合理的抗震功能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功能目标设定:根据建筑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抗震功能目标。(2)功能化设计方法:采用功能化设计方法,实现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平下的功能目标。通过以上抗震设计优化措施,可提高绿色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7章绿色建筑结构抗风设计优化7.1抗风设计概述本章主要围绕绿色建筑结构抗风设计优化展开论述。抗风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空间结构中,风力作用可能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响应。因此,合理进行抗风设计对于保证结构安全、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绿色建筑抗风设计要求在满足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7.2结构抗风设计优化方法绿色建筑结构抗风设计优化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对建筑物周围的风场进行模拟,分析风荷载特性。(2)运用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对结构抗风设计进行优化,降低风荷载对建筑物的影响。(3)考虑建筑物形状、材料功能和结构布局等因素,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4)结合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提高建筑物的抗风功能,同时降低能源消耗。7.3高层建筑抗风设计针对高层建筑抗风设计,以下优化措施可予以考虑:(1)优化建筑物的体型,采用流线型设计,减小风荷载。(2)合理设置建筑物的避风面,降低风压作用。(3)采用高功能材料,提高结构抗风能力。(4)运用减震隔震技术,降低风力引起的结构响应。7.4大跨度空间结构抗风设计对于大跨度空间结构抗风设计,以下优化措施具有参考价值:(1)采用合理的结构布局,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2)优化屋面和墙面设计,减小风压系数。(3)考虑风致振动的影响,设置适当的风振控制装置。(4)结合地形地貌,利用自然风力减缓措施,降低风荷载。通过以上优化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绿色建筑结构的抗风功能,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第8章绿色建筑结构节能优化8.1结构节能概述本节主要从绿色建筑结构的角度,概述了建筑节能的重要性、结构节能的设计原则以及常见的结构节能措施。通过优化建筑结构设计,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降低建筑运营过程中的能耗,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贡献力量。8.2结构保温隔热技术本节详细介绍了绿色建筑结构保温隔热技术,包括材料选择、构造设计及施工工艺。重点分析了以下几种保温隔热技术:(1)外墙保温技术:包括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及外墙夹心保温等;(2)屋面保温技术:包括正置式保温屋面、倒置式保温屋面等;(3)地面保温技术:主要针对地下室及首层地面进行保温处理;(4)门窗保温技术:选用高功能的保温门窗,降低传热系数。8.3结构遮阳与自然采光本节阐述了结构遮阳与自然采光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分析了以下几种遮阳与采光技术:(1)遮阳技术:包括固定遮阳、活动遮阳及绿化遮阳等;(2)自然采光技术:通过优化建筑布局、采用高透光材料等措施,提高室内自然光照度;(3)光导照明技术:将室外光线引入室内,降低照明能耗。8.4结构通风与空气调节本节主要讨论了绿色建筑结构在通风与空气调节方面的优化措施,包括:(1)自然通风技术:通过合理布局、设置通风道等措施,提高室内外空气流动,降低空调能耗;(2)高效空调系统:采用变频空调、地源热泵等高效节能空调系统;(3)通风与空调系统的协同设计:实现通风与空调系统的优化匹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以上四节内容的阐述,本章为绿色建筑结构节能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第9章绿色建筑结构生态设计9.1生态设计概述生态设计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以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的设计理念。本节将从生态设计的原则、目标和策略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阐述。9.1.1生态设计原则(1)尊重自然原则: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节能环保原则: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9.1.2生态设计目标(1)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2)提高建筑室内外环境质量;(3)增强建筑生态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4)实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9.1.3生态设计策略(1)绿色建材应用:选用环保、节能、可持续的建筑材料;(2)结构优化设计:优化建筑结构形式,提高结构功能;(3)生态景观设计:融合自然景观,创造生态友好的室外环境;(4)节能减排技术: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降低建筑能源消耗。9.2结构绿化技术结构绿化技术是指将植物引入建筑结构中,实现建筑与植被的有机结合,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