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赋能 蓄势待发-基于浙江省2024年历史命题兼论2025年备考漫谈 课件-浙江省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精准赋能 蓄势待发-基于浙江省2024年历史命题兼论2025年备考漫谈 课件-浙江省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精准赋能 蓄势待发-基于浙江省2024年历史命题兼论2025年备考漫谈 课件-浙江省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精准赋能 蓄势待发-基于浙江省2024年历史命题兼论2025年备考漫谈 课件-浙江省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精准赋能 蓄势待发-基于浙江省2024年历史命题兼论2025年备考漫谈 课件-浙江省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明

历史高考卷陆续揭开了面纱,但多为非官方标准的信息。随之对命题的评点也先后发布,甚至运用三种AI技术从考查目标、试题分析、试题亮点三个维度解析。浙江历史24.06二考落幕后直到7.20日源于网传的非官方版才公开,依然缺乏官方标准版本。

浙江历史选考一年两卷,题量大(选择题Ⅰ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选择题Ⅱ共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7分,第24题13分,第25题12分,共52分)。并逐步向全国、北京及山东等卷靠拢,但风格依旧显著。

本评析课件限于笔者水平和篇幅,加之匆忙,故主要从宏观上作简要解读。----基于浙江24年历史命题兼论25年备考漫谈制作者:吕准能精准赋能

蓄势待发2025届是三新(课标、教材、高考)背景下的浙江选考的第三届,大家的备考已渐入佳境。

当下,要面对内卷与躺平,但躺平不是躺赢而意味出局。应怎样落实新课标、使用新教材、参加新高考?你将如何演绎你的25.01首考故事?可谓机会无限,未来可期。师生如何更有效为25年的备考见仁见智。笔者就浙江24年历史卷作一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精准赋能

蓄势待发

----基于浙江24卷的25年历史首考漫谈一.精准:新课改下高三的机遇和挑战

二.赋能:关注24年两套浙江卷三.蓄势:优化基于真题的25年备考实效四、待发:一切皆有可能导言

这是浙江自主命题的第14次高考,也是我第14次对浙江卷的解读。25年新一轮复习备考如约而至,大家见仁见智,敬请分享!

当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新一轮高中课程与高考的深化改革的变奏中,新课标倡导的历史核心素养如何逐渐理解?相应的教学与选考如何在聚焦核心素养上落地?如何优化新教材的教学与备考?2024年的首考该怎样应对?这既是制约新课程优化的瓶颈,也是师生纠结的疑难与困惑所在。

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格物致知。

----朱熹

1.当下备考的空前机遇和挑战新课标(20版);新教材(通史、专题版,两头新增多)新要求(期望高,高考求突破);内卷,选报历史优秀生源加码主管部门取消考纲和考试说明;选考历史考生志愿选择余地小。

(1)学情的调研分析

A、针对性:了解掌握学情,避免作低效复习,保证复习的适切度。B、参考性:了解高一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为后面的一轮复习学案设计和习题设计提供借鉴。C、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看问题,做好思想工作,避免大包大揽,反而吃力不讨好。D、反经验主义:每届学生不同各有特点。尤其是近年理化捆绑冲击下,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尤为薄弱环节、遗留问题的查漏补缺。一.精准:新课改下高三的机遇和挑战

(2)新教材的熟悉与把握

现有教材全部有103课,376个子目,从模块、单元、课时到子目依次进行。重视单元导语和学习聚焦,并适当兼顾学习拓展和课前导语。

新教材综合了以往教材的特点,采取通史+专题史的模式,融时序性与专题性于一体,从纵向上看,有利于系统构建学生的历史思维;从横向上看,有利于引导学生聚焦历史态势,探索历史的复杂面相。历史地图册也是配套教材,可能有材料入题,考前有必要浏览。教学挑战教学时间少教学任务重,一学期18周纲要上30课教材知识浅目标要求高,大批新概念新结论充实容量和难度大,教学经验相对缺乏、教学资源不足,课标高考试题教材

2016年10月,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高考核心功能:“一核”(核心功能):为什么考。★高考评价体系:“四层”(考查目标):考什么。“四翼”(考查要求):怎么考。史料情境(3)高考的核心功能和评价体系

A.高考明确要考什么—具体的考点;高考考过什么—历年高考真题;B.高考比较青睐什么—高频考点(说明:没有出现过考点不一定不考,不能放松);C.高考怎么考—命题的角度、考查的深度与广度。启示:教学考一体化,关注考点、试卷讲评和反思及高考真题。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教育部考试中心刘芃《考试文集》试题的立意(为什么考);情境和问题设计(怎么考);答案的设置(考什么和怎么考课程知识和学科素养)学生对试题的反应(如何应考)2.高考真题的指挥棒功效第1,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考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转变。第2,高考评价体系科学服务选才,实现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突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不断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试题命制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

《高考试题评析》频繁词汇:引导教学/学生,关键能力,德智体美劳,选拔/选才,学科素养/核心素养,核心价值/价值,问题情境/情境……(1)考什么:基于课程标准3.高考命题遵循的基本旨意

一份好试卷须彰显核心价值,蕴含家国情怀,立意高远。在确保试卷整体平稳的基础上,体现思想性、导向性、适切性。(2)为什么考:以育人为本,使命与学科意识统一的价值取向

落实高考内容改革要求,加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考查,突出高考选拔功能,试题立意深远,视野开阔,题材丰富,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原则。试卷稳中求进,布局合理,材料新颖,视角多元,难易适中,引导高中历史教学,助推素质教育。

——2023年中国高考报告24.06浙江卷的选择题中,第2题的民族关系、第16题的文化碰撞,都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第6、7、8题聚焦民主革命的优良传统;第10、14、17题突出了实证意识;第9题关注20世纪风云,凸显中国倡导世界和平发展的智慧。24.06浙江卷的主观题中,第22、24题均使学生在历史的脉动与思索中,强调生产力进步对历史发展的价值,更加增强“四个自信”;第23题关注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彰显中国智慧,倡导世界和平发展;第25题通过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形式深刻理解唐宋两代文艺与科技的灿烂成就及其对外影响,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播历史与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来思考家国命运、民族复兴和人类发展。

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家国情怀,润心启智进而铸魂培根,致力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3)怎么考:注重主干知识与问题解决融通的考核目标

考查中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探究,还通过建立相关史实的时空链接,要求学生使用特定术语对史事加以概括说明,尝试对观点进行历史解释。

概括近年高考命题特征:落实立德树人,紧扣时代脉搏,坚持五育并举,培养时代新人;考查关键能力,创设真实情境,突出思维品质,培育创新能力;遵循课程标准,打破“以纲定考”,实现教考衔接,有效引导教学;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凸显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充分发挥高考正向引导功能。

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中包含三大要素,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正确的价值观"。立足于通过高考要求的"四翼"来实现有效考查,非选择题考查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及创新性等特征,彰显了广度、高度与深度。(24.06.浙江.8)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务部公布《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关于评选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军人模范及拥军优属模范的指示》等政策法规。同时,各地博物馆积极征集革命文物,如北京大学博物馆多方搜集革命史料充实李大钊烈士纪念室的陈列,汉口烈士博物馆征集董存瑞等烈士的遗物与事迹并展陈。这些举措①弘扬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

②涵育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③发挥了博物馆的国民教育职能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鲜明特点

本小题涉及了选一第10课、选三第14课、纲要上第九

单元单元导语,并基于材料理解,达成了了几大核心素养的综合考察,尤其是家国情怀的滋养,又贯穿了纲要上与选必一、三的融通。因而体现了基础性、思想性和综合性,较好蕴含了命题者的考查意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怎样算考得更满意:有较好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高考历史命题致力于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层次要求为准绳,一份称得上质量良好的试卷具有的四个指标不可或缺。效度是指对其所要评估的对象准确测量的程度,高效度的测量才有价值。信度即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或可靠性的程度。难度即试题的难易程度,高考作为选拔性测试一般高于学考。与难度密切相关的区分度是指对不同水平学生的鉴别程度,区分度的高低以考试的目的和性质而定。

在"依标命题"新机制下,持续打造浙江卷命题特色,避免教学中一味死记硬背、命题模式中试题僵化等弊病。

23.06浙江二考在题型、分值、情培、设问和参考答案等合理优化,力求五本教材融通,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增加材料概括、综合归纳等素养考查,进一步提升区分度。历史小论文从素养立意,以信息解读为基础单独成题,增加试题开放性。

24.01浙江卷选择题Ⅰ为2分一道,明显侧重基础,考查教材主干知识,由易而难梯度设计,使学生学有所获,感受人文关怀。如第3题对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灌溉体系”的考查;第7题关于道光时期内忧外患的“边衅与外患”的考查;第10题与哥伦布大交换有关,对哥伦布带去美洲的欧洲“作物”的考查;第15题关于保障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的考查等。

24.01浙江卷的选择题Ⅱ为3分一道,显然更侧重综合考查,以区分学生宏观理解历史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层次。如第16、17、18、19题运用史料创设情境,考查史料实证下的历史解释素养;第20题以“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地图入题,考查时空观念下的历史解释;第21题对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的认知作考查。

24.01浙江卷的非选择题以主题为内核,注重古今贯通,中外联通,选必融通,力度逐步加大。再如第22、23题无主题句引领与第24题有明确主题句引领不拘一格,形式更灵活。

24.06浙江卷第25题作为12分的开放性小论文题,文字阅读量仅150字已大为压缩,答题要求回答唐宋的文艺或科技成就和对外影响都是主干知识,属于基础知识,因而难度明显下降。假如此题改为要求回答唐宋文艺和科技发展的原因分析,就涉及了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再甚至进行同时期的欧洲中世纪或阿拉伯帝国作比较,列出几种观点任意作答,这样的挑战性就更大。同时对于扭转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即是更大的冲击。24.06浙江卷第24题第(1)问包含的史学理论方法题从选择题调整为非选择题,并加重了试题的开放性。第(2)问参照“食物”一章,根据所学知识以13世纪以来的移民为主题,编写一个章节目录。显然,命题形式有所创新,在拆解材料目录模板的同时要重新构,主动思考并创造性解决问题。既考查了知识的广度也检测思维的深度,体现了选考对基础性和选拔性兼顾的要求。1.如何研究高考试题宏观微观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找共性研究近年高考试题——找趋势研究相同考点试题——找规律研究不同题型试题——找变化研究不同考卷试题——找新意研究命题的考查意图研究命题的选材特点研究命题的题型特点研究命题的设问特点研究命题的答案拟制A.考了些什么?涉及到教材的哪些知识点(统计、比较、分析,确定考频与主干知识)B.怎么样考的?题目是如何设问的(立意:价值取向、情景:呈现方式、审题:命题角度。)C.怎么解答的?答题基本思路是什么(思路、方法、程序)D.怎么給分的?如何组织答案要点(准确、规范、条理)。(1)入手:

二.赋能:关注24年两套浙江卷

1.本次考试共涉及教材考点共91个(小论文除外)。纲要两册4个,选必三本59个(其中纲要和选必重合部分14个)。2.从教材分布来看,纲要上有27个,纲要下有19个,选一26个,选二17个,选三16个。小论文答案指向广泛,5本教材提取。3.材料选取除了新材料外,也来自教材的图片材料“新和谐公社”、“公元前275年左右的希腊化世界”、1958年第一辆小轿车、“东风号”远洋货轮;历史纵横:外交人员衔级的出现等。据统计历史纵横4个,课前提示1个,学习聚焦1个,学习拓展1个,思考点1个。23.01浙江首考卷主要特点:素养立意、情境创设、考查能力、必备知识以及核心价值,知识点上选必为,注重融通,正在突破“教材文本”,取材上除了材料外也部分取自教材。(2)对23年浙江两套卷初步统计的考点分布:考点分布(共92个)纲上纲下选一选二选三其中,纲要和选必重合考查

302413151017考查类别(除课本正文外)单元导语历史纵横课前提示学习聚焦标题封面图册材料理解

111141130考查类别(按时序)中古史中近史中现史世古史世近史世现史//合计

301510101710//23.06浙江历史选考卷考点布局的统计(取样于南太湖团队)

材料题(不包括小论文题):答案分值分布粗略统计(其中纲要和选必答案需完全合在一起的为5分)。⑴纲上16分;⑵纲下7分;⑶选一8分;⑷选二1分;⑸选三3分;⑹材料本身10分。

本卷为浙江选考命题组命制,由南太湖团队作整理,仅供参考。

(3)浙江历史23.06二考和23.01首考相比稳中求变A.题型结构分值:甲.选择题:2分选择题15题,和首考相比少了2道;3分选择题6道,和首考相比增加了1道;分值从49分变为了48分。从分值变化中可见,在逐步向全国和外地卷靠拢。

首考选择题部分考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赋役制度:大索貌阅和一条鞭法,二考变为了主观题,考查唐朝户籍制度、土地(均田制)和赋役制度(租庸调制)之间关系,体现了变通。

乙.主观题4题变为3题,20+20+12分,但沿用分解小题模式。

选择题2分题有地图(考查古代帝国),3分选择题也有地图(考查美洲文明)。3分选择题增多,2分题减少,外地是3分题B.思维含量增强:如3分选择题难度加大,拉分意图和梯度明显;主观题和首考相比从考查方式上更具层次感。新教材考题内容以正文为主,很少考边角料,自主学习不属主干知识,不同于以往命题余地小,如中华文明起源、经济重心南移、一带一路等。

乙.主观题:

第22答题,总共三小问,(20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关系(材料一使用文言文讲关于租庸调的,也有三者关系);租庸调改两税法“(材料的文言文)”原因,即两税法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欧洲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航海贸易中的经济效益,丝绸在国际贸易的地位作用,概括在三角贸易巨大获益(材料二讲丝绸被欧洲国家通过海上航线专卖给他国),结合材料一二说说丝绸在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3.根据材料,一带一路对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丝绸之路的象征性意义。

第23道大题三小问,(20分):

1.根据材料,讲“梁,康关于“群”的关键词”;以及维新运动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1919---1922新青年中社会主义提到次数增加(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国内原因;从社会主义理论角度,指出李大钊说什么革命者转向社会主义的缘由。

3.概括社会主义一词在20世纪初广泛使用的原因;以及1911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采取的举措。

第3道大题一问,12分:

小论文题单独设计,分值增加到12分。只有两张图片而没有文字材料,一张是1933AZI杂志插画《德国橡子》大致内容是希特勒在浇一棵树,果子是法西斯万字旗。还有一张是1945年广岛上空腾起的蘑菇云。题目要求结合20世纪的的史实,自拟主题阐述,没有规定某一主题。广岛上空形成的蘑菇云(1945.8.6)24.01浙江历史选考布局统计(取样于南太湖团队)2.浙江24.01首考到24.06二考的结构稳中求变

浙江历史高考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说不准还有持续的微调,从分值变化中可见,在逐步向全国和外地卷靠拢。

2024.01卷又作了如下调整:

(1)结构分值变动:选择题15道2分题,6道3分题共48分的结构保留,史学题由2道变为1道,但主观题共52分不变,大题由3道调整为4道小题,22题原先20分变为22题14分和23题6分,24题20分,25题12分。

(2)继续强调对教材知识的掌握:重视在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上的迁移运用,进而通过新材料新情境考查所学课本知识,即“活学活用”。浙江卷紧扣教材,以课本为本着重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每年都有地图、时序排列、多项选择、逆向和史学理论方法题和开放性小论文。

2023.06调整:选择题15道2分题,6道3分题共48分。史学题由1道变为2道,旨在减少记背。主观题三道20+20+12=52,开放题单设,提高到12分。

(3)强化价值引领,注重凸显试题育人功能:第1题考查中华文明的源头,追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第2题以老子朴素唯物观,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第4、22题从古代中央机构和选官制度角度,展现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第9题“紫石英号”事件突出中国共产党对独立自主外交的价值追求。第25题围绕“长城的价值”,表达正确的观念,体会长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及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性地位,增强育人功能。

(4)凸显融通:无论选择题尤其是主观题的考点跨度越来越大,拓展涉及面,包括中外融通、古今融通和纲要选必融通,比以往显得在五本教材考点间游刃有余,点线面纵横交错。况且唯物史观汇通,家国情怀蕴含其间,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各有侧重,融为一体。故答案在纲要和选必中的交叉较多,对融通的要求与日俱增。如第24题综合19世纪英国霸权、20世纪初凡尔赛体系、20世纪中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追述世界格局之嬗变,进而体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

24.01浙江卷最大的调整所在:把原先第一道主观题拆开,单独新增辨析题。(24.01.浙江.23)以康有为上书的奏折内容为主线进行命题,在材料理解的基础上,涉及了纲上第17课、第18课及选二第12课等。此外,以1898年时期的国际局势,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的内容,了解康有为上书“筑全国铁路”的现实原因,明确重大史事与时代背景的相互关系。

24.06浙江卷进一步优化:选择题15道2分题,6道3分题共48分的格局保留不变,主观题共52分,大题4道小题依旧如故,且25题还是12分。调整之处在于:原先第22题14分变为了20分(7+6+7),第23题6分变为7分,而第24题由20分变为了13分,由中国史拆解一题20分为两道,变为了拆解世界史两道,第24道13分(7+6)。同时加强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检测,从选择题扩展到主观题中呈现,第24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考古发现对历史研究的作用。(提供实物史料证据(2分))开放性力度加大,第24题第(2)问编写一个章节目录,有些新意。3.出题立意明确:稳步创新与引导教学并举

浙江各科命题的共同取向:A.直面依纲命题到"依标命题"转变带来的新挑战,稳中求进,在题型、分值、情培、设问和参考答案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B.立德树人,强调主旋律;C.材料阅读量增多,考察阅读与材料信息提取能力;D.逐步向全国卷、北京卷和山东卷靠拢,侧重开放性和灵活性,试图减少死记硬背;E.强调情境化和生活化。

23.06.浙江历史二考卷表明唯物史观汇通,家国情怀蕴含其间,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各有侧重。核心素养"五位一体",引导教学回归学科本质,夯实学科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本卷第1、2、3、4、8、12、14颗重夯学科基本能力;第5、7、9、10、11、17题侧重明晰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第6、13、15、16、18、19、20、21题侧重历史解释。

本卷第22、23、24题融会贯通五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历史探究过程中深化家国情怀素养。

(24.01.浙江.23)立意明确,以康有为上书的奏折内容为主线进行命题,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探究,要求建立相关史实的时空链接,使用特定术语对史事加以概括说明,尝试对观点进行历史解释。同时彰显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24.01.浙江.24)以具有明显的时序性的“近现代世界格局变化”串联为主线展开,命题既参照中西,又贯通长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考察内容涉及纲要和选修,设问具有层次性。

24.06浙江卷聚焦核心素养的落地,选择题第2、5、11、14、16题侧重于时空观念,第6、7、18、19、21题围绕史料实证,第1、3、4、9、12、20题涉及了历史解释,第8、13、15、16题偏向于家国情怀。非选择题重视核心素养的提高,第22(3)、24(1)题切中了唯物史观。再者,第13题美国南北战争、第19题英国12世纪巡回审判、第23题非战公约等较为冷门。

24.06浙江卷第24题通过“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理解全球史研究方法,即从中国视角出发,关注全球物质交流、知识文化传递、人口迁移等。第25题关注了唐宋文化与科技成就对周边乃至世界的影响,促使学生形成全球视野,理解中国历史在全球史中的位置和作用,领略了有益的史学视野与方法。(24.06.浙江.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

非战公约(节录)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一战后国际治理的角度评价《非战公约》。

参考答案:观点:是国际法的发展,但未真正得到实行。(未阻止德、日、意发动侵略战争)(2分)背景: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苏俄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国际联盟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2分,任答两点得2分)进步性:把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纠纷写进公约(2分)局限性:缺少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机制(1分)评分细则:国际法、实(施)行、一战、反人类罪、国际联盟、和平、废弃(废+n.)战争,七个关键词一个1分。3-4分居多。(24.06.浙江.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二

“全球史”意在寻找一个笼括全球的、联系的、互动的、交往的历史。《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是一部“从中国历史的角度、问题和视角去看全球”的著作,其内容包括物质、商品贸易的往来,知识和文化的交流,人民包括海陆的移民,战争怎样造成人口和族群的移动,自然(包括疾病、气候和灾难)如何影响了人类的历史等。其中“食物”一章的主要目录如下:

——摘编自葛兆光主编《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等(2)阅读材料二,参考书中“食物”一章的目录,结合所学,以“13世纪以来的移民”为主题编写一个章节目录(要求:时空逻辑清晰,表述涵盖史实,包含四个子目。)

参考答案:【示例一】何以为家:13世纪以来的移民全球史第一节

蒙古西征与民族迁徙

第二节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族群结构变动

第三节

华工对美洲和大洋洲开发的贡献

第四节

战后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精英移民【示例二】四海漂泊:13世纪以来的人口流动第一节新航路开辟后的黑奴贸易第二节英国殖民与大洋洲人口替代性变化第三节明清中国的“下南洋”潮第四节二战期间的犹太难民【示例三】13世纪以来的人口迁徙第一节新航路开辟后的欧洲移民第二节一战期间的赴欧华工第三节战后的中东产油国与南亚劳工第四节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移民城市国【示例四】难民:一类特殊的移民群体难民产生原因:战争冲突、宗族迫害和自然灾害

生命之舟:二战犹太难民与何凤山的救助

群体变更:二战后中东和非洲难民的由来

争取人权:联合国为保障难民人权所做的努力【总体给分标准】①章标题1分,只要出现和人口流动相关的词汇就给分;②4个节标题各1分,至少有1个与中国相关,需要出现具体史实;③时序正确给1分。【评分细则】1个章标题(1分)只要出现和人口流动相关的词汇就给分,不需要在遣词上别出心裁4个节标题(4点4分)按4个层次清晰的时段列举①时段:13世纪蒙古西征和蒙元帝国蒙古西征;元朝,回回民族形成

②时段:15-18世纪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欧洲人向美洲移民;黑奴贸易,非洲人向美洲移民

③时段:工业革命后的移民英国殖民大洋洲;华工对大洋洲、美洲开发的贡献

④两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移民犹太难民、中东难民、非洲难民、东南亚难民经济全球化孕育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写劳动力具体流向、知识精英的劳动力阶层都给分)

不能归入4个明确时段不能归入明确时段,但同样可以采分的节标题:⑤移民社会美国: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新加坡:具有典型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⑥中国的下南洋。时序(1分)①能看出节标题具有正确、清晰的时序,就尽量给分,不必要求四个不同时段面面俱到。评卷人把握,如果认为时段不够丰富(比如有学生写了两个早期殖民扩张的史实,然后直接跳到二战和战后,这样的情况可给可不给);②只要出现1个时空错乱,或13世纪之前的史实,不给分其他情况如学生不按时序编排目录,而是选择写专题史,如【示例四】,这样的答法也给分,仍然按史实正确具体不流于空泛的标准来评分。【评分细则】关键词:蒙古西征、蒙古迁入中原,形成回回。②新航路开辟后的移民:促进动植物大交流,导致疾病传播,美洲形成新的族群,新的美洲文化;三角贸易影响非洲发展,为美洲提供劳动力。【评分细则】关键词:美洲族群、三角贸易、黑奴贸易、新航路开辟人口流动。【评分细则】[1]英国殖民:大洋洲;[2]华工:大洋洲和美洲;[3]下南洋(涉及工业革命后,晚清);④二战后的移民:经济全球化孕育全球劳动力市场,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劳动力;20世纪70、80年代,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日本以及新兴国家和地区吸收亚非移民,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③工业革命后移民: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人口替代性变化;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开发作贡献,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

根据考试学理论,难度在0.3以下的题目为难题,0.7以上为易题,0.4至0.6之间为中档题。整体难度在0.5-0.6左右时有利于比较和选拔,是高考试题最理想的难度。

命题中坚持“起点低、坡度缓、层次多、区分好”的命题特色,注重让基础题送分到位,难度逐步加大,做到“易在该易处,难在当难时”。再从素材选取、试题设计等方面综合把控难度,又设法结构微调,题型稍变,区分度明显。4.选题持续平实

纵观历史高考的高频点:传统文化史、党史等四史、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等进入法眼,意在培养考生适应和驾驭时代的能力。浙江卷紧扣教材,以课本为本着重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每年都有地图、时序排列、逆向和史学理论方法选择题。(1)出题有谱:命题的热点、难度

命题始终讲求情境和证据,十分强调体验性和学术化,联系学术动态和日常生活,精心选取,取材广泛。(2)命制有方:命题思路灵活多样

一份好的试卷应有眼前一亮的思路,这有赖于命题者对学科知识深入透彻的理解,然后运用不同的情境呈现方式与试题设问方式,来凸显试题的多样性、灵活性。基于此,若切入角度越新奇、独特和灵巧,就越能唤醒考生思维并拉开分差。否则反而容易产生歧义,或出现偏题、怪题。

24.01浙江卷非选择题主题鲜明,知识点融会贯通,点线面纵横交错,力求体现考查的创新性、综合性。第22题涉及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选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本题设问贯穿纲要及选13,涉及知识点较多。意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串联,注重对知识形成系统性、结构性、完整性认知,注重从多角度入手精准答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24.01浙江卷第23题以康有为上书的奏折内容为主线进行命题。以具有重大意义的1898年为着眼点,了解这时的国际局势、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内容,了解康有为上书“筑全国铁路”的现实原因,明确重大史事与时代背景的相互关系。

24.01浙江卷非选择题题量从3题增加到4题,第22题分值从20分减少到14分,第23题6分,一则材料单独成题,要求全面评价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第22、23题无主题句引领与第24题有明确主题句引领并举,形式更加灵活。

本题为新增题型,体现高考命题稳中有变、守正创新的特点,也为后续的教学、备考提供了镜鉴。试题要求简评康有为的建议,得分前提在于把握评析题的答题技巧,学生首先要摆出观点判断再围绕观点进行阐述。试题设问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立足1898这一关键节点进行时代背景的阐述,来评析康有为的建议。试题注重教学考相互促进,探究性与综合性程度较高,注重素养导向下对学生的多元立体考查。

参考答案:观点判断:必要,但操之过急(材料理解)必要性:世界步入铁轨时代;【选二第12课】(材料理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纲上第18课】(材料理解)利于求富;(材料理解)便于图强(利于巩固国防、削弱列强对华控制);(材料理解)开民智(材料理解)不切实际的理由:新政阻力大;【纲上第18课】列强干预;【纲上第17课】【选二第12课】缺乏资金、技术、专业人才。【选二第12课】

启迪与提示:设问有导向性,要求简评康氏的建议,在于把握评析题的答题技巧,先要摆出观点判断再围绕观点进行阐述。也具开放性,立足1898年这时代背景的阐述来评析康氏建议。

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求变、守正创新的主旨,也为后续的教学、备考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彰显了注重教学考相互促进,探究性与综合性程度较高,注重素养导向下的多元立体考查的倾向。(3)阅卷有效:评分标准鼓励创新,便于操作

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合理设计考试内容,从试题构成的灵活性、材料呈现的丰富性、问题解决的多元性、答案的准确性等入手,有效鉴别思维品质和发展潜质,为考生提供发挥空间。(24.06浙江.22)以茶观史,溯往知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角色:抠关键词:集散、中转,须搭配名词若单独动词出现不给;如集散中心,集散点等都可;错别字不给,龙头、枢纽等不给。影响:5个角度,1个角度1分。①经济角度:采分点茶业;写茶叶不给分,替代答案茶叶贸易,必须是经济角度,茶叶种植、经济作物等涉及农业范畴不给分,促进经济发展太空泛不给分;②商人群体角度:商帮、晋商、蒙商都可以,但是动词匹配错误不给分,如商帮兴起、崛起、形成等都不给分;(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前中期汉口在对外贸易中的角色,并概括这一时期汉口茶叶贸易的主要影响。(7分)评分细则:③市镇角度:市镇、集镇、商贸重镇都可以,但必须体现经济功能,单独重镇不给分,城镇、城市或具体汉口、张家口城市名称也可以,但动词匹配错误不给分,如汉口崛起、市镇形成等。④对外贸易角度:万里茶道、对外贸易、中外经济交流、中俄贸易都可以;⑤关键词:文化交流,写文化传播、影响范围扩大都不给分,强调双向性。(另:如写经济文化交流,比较笼统,只给1分;学生整句抄材料没修改,不给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90年代中国在挽救茶叶危机方面的新举措。结合所学,揭示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危机的根源。

从头到尾抄材料0分,第一问从宽,踩名词——机器/机/器/机械;工场/工厂;公司;刊物/报刊/报纸/刊

第二问从严,1分给关键词专制或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央集权不得分;另1分给关键词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3)根据材料三,概述二战后世界茶叶“多极发展”的成因,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你对18世纪以来中国茶叶兴衰史的认识。(7分)成因:关键词扣主语:西欧,殖民地,亚非,(新)中国,俄罗斯(苏联)和美国;

主语材料里都有;从材料里大胆的抄,不要整段抄,否则不给分。

注意:西欧不能写成英、法等国和欧洲;亚非可以写亚非拉;关键名词不能写错别字。

认识:核心逻辑有4个角度的得分点:①茶叶和经济的关系(促进或阻碍);②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全球市场,全球贸易网);③科技;④国家盛衰、社会制度(性质),中国国力、综合国力——以国家为单位。

注意:上升到宏观层面的逻辑关系——有高度的升华、抽象;不能写太具体;很多学生写成历程和过程,没有提炼,不得分。(4)命题有道:引导中学教学考的趋向

非选择题设问常用词:概括、指出……;说明、概括……;指出、阐述……。概括、指出……;概括、简述……;自选、运用……围绕……写……短文。

命题中坚持“起点低、坡度缓、层次多、区分好”的命题特色,注重让基础题送分到位,难度逐步加大,做到“易在该易处,难在当难时”。(24.01.浙江.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本题从汉末到元中期一千多年的跨度,涉及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辽宋夏金元的文化”选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考查了纲要上及选修1、3,涉及融通的考点较多。(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6分)(1)本意:选拔优秀人才、抑制世族(材料理解)表现:选人重家世、轻德才;【纲上第7课】【选一第5课】;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纲上第7课】成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选一第5课】(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8分)“逾于前代”之处:①考试资格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纲上第11课】②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公正【纲上第11课】(材料理解)③科举规模扩大;【纲上第9课】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选一第5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①统治者推行儒术治国,推崇程朱理学;(材料理解)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纲上第12课】(材料理解)③成为儒学主流;【纲上第12课】④吸收佛、道思想;【选三第1课】⑤社会广泛传播【选一第8课】(24.01.浙江.24)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本题从以史料文献为辅助的呈现方式,考查考生获取关键信息和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注重对关键概念的解读,体现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提炼材料观点。(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绝对领先的地位”的重要事件。(6分)原因:①拥有广阔市场;(材料理解)②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材料理解)③自由贸易;(材料理解)④炮舰外交;(材料理解)⑤改革政治制度(材料理解)相关事件:①克里米亚战争;【选一6】②开始文官制度改革;【选一6】③第二次鸦片战争【纲上16】【纲下12】

能力与素养: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归纳和概括信息等能力。进而体现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最终培养胸怀天下、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时代新人。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导向。

考查方式:全面性、情境性、综合性。命题既立足中西,又涉及长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考察内容涉及纲要和选修,设问具有梯度性。

命题立意:以“近现代世界格局变化”为主线进行串联,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深度入题。围绕世界格局的发展过程,探寻特定历史背景下结合国情的长远布局与正确谋划。(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6分)改变: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纲下第15课】因素:①凡尔赛体系不合理;【纲下第14课】(材料理解)②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纲下第17课】(材料理解)③法西斯的扩军备战;【纲下第17课】(材料理解)④国际联盟的软弱;【纲下第14课】⑤英法绥靖政策;【纲下第17课】⑥德国闪击波兰;【纲下第17课】(材料理解)⑦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纲下第16课】(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合理性。(8分)三大支柱:世界银行、【纲下第19课】【纲下第22课】【纲下第23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纲下第19课】【纲下第22课】【纲下第23课】世界贸易组织【纲下第19课】【纲下第23课】(材料理解)合理性:①历史教训:用不合理的世界秩序、武力、殖民掠夺等方式维护少数国家利益,无法保证世界和平,反而给世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材料理解)②现实状况:现有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改革;(材料理解)③优点: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利于世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纲下第23课】(材料理解)(24.06浙江.16)有考古学家认为,不同文化的“撞击”是文明起源的形式之一。下面示意图中的“Y”形北方——中原文化连接带,“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中华大地如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这里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带”。根据该理论,这一时期最有可能在这条文化带发生“撞击”的是A.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B.仰韶文化、红山文化C.二里头文化、龙山文化D.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解析】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遗存故时间不时间为“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间”;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进入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符,故AC均不选。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不符文化带的位置故D错误。因这两种文化的时空符合材料和示意图故选B。(24.06浙江.17)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锦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解析】重视工商,讲求务实,不涉及“封建纲常伦理”故A不选。材料不能体现士农地位是否下降,故B不选。并不能促使政府重农抑商政策转变,故C不选。而陈亮表达了对只会空谈和不务实的嘲讽,强调应以实用为目的。叶适认为士农工商各自发挥作用才会良好发展。王守仁认为士农工商职业存在区别,但是在社会责任等有共同之处。黄宗羲的“工商皆本”强调了工商业作用。这些主张都体现了经世致用、讲求务实,故选D项。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本小题颇具亮点,一在于结合纲上第15课,并在材料理解)基础上作答;二在选取了四位浙江学者的地方史料,吻合浙江精神,有亲近感;三是起到了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引领作用。A.了解世界,挽救危机

B.开启民智,实业救国

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

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

本小题凸显了时代感和开放度,1902年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加剧,鼓励人们放眼世界,了解外国信息。选材也颇有可读性,有助于舒缓紧张心理,只要结合所学的纲上第19、20、25课、选二第5课,并基于材料理解即能作答,对平时编制练习也很有启发。(24.06浙江.18)1902年12月25日,《北洋官报》第1期“译报第一”栏目有一段相当于“编者按”的文字“五洋六洲广漫漫,我国其中如弹丸。苍鹰疾视长蛇蟠,日砺牙角刷羽翰。各各远害谋利安,腾口掉舌辞翻澜。吁嗟!我民可以观。”据此可知,该报刊载外国新闻的目的是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相应的历史选考如何在瞄准核心素养上做足文章?新备考该怎样应对?此外,为发挥以考促学的效用,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避免偏难繁怪,让考生能以平稳平和的心态应考。从现有历史卷的把脉中,品味和体验新选考的感觉。5.梳理高考试题的共性

(1)

初步罗列

浙江各科命题的导向:A.立德树人,强调主旋律、正能量;B.材料阅读量增多,考察阅读与材料信息的提取与解读能力;C.逐步向全国卷、北京卷和山东卷靠拢,侧重开放性和灵活性进一步着力,试图减少死记硬背;D.强调情境化和生活化,尽量避免猜题押题,更多依赖考生的临场发挥。

较为理想的命题: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起点高,高屋建瓴;落点较低,具有合适的区分度和效度。

在开放力度上取得了进展,对材料的理解考查多,不拘泥于课本知识点;小论文不限主题,学生可自由发挥。

(2)24.01浙江历史卷的几项关键词A.【课本】一如既往重视、强调,延续“浙江特色”的考试风格,体现“以稳为主”。第24题答案可参考书本(纲下第14课P87、88、第14课P140、141)B.【迁移】重视在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上,通过新材料新情境考查所学课本知识,即“活学活用”。C.【融通】比以往更加重视,包括中外融通、古今融通和纲要选必融通。第25题可参考选自选必三第15课P92的插图、纲要上P183和选必一P110上的活动课关于大一统国家治理、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D.【高阶思维】第一次专门出现,如第23题对康有为关于铁路评述题的创新上。E.【思维含量】持续增强如3分选择题难度加大,拉分意图和梯度明显;主观题和首考相比从考查方式上更具层次感。第一次出现基于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考量,主要表现在(24.01.浙江.23)评述题的新鲜出炉,还有开放性小论文题。在开放力度上取得了进展,对材料的理解考查多,不拘泥于课本知识点;小论文不限主题,学生可自由发挥,如(24.01.浙江.25)小论文论题。24.06浙江卷进一步凸显融通的倾向,第9、15、21、23题注重中外关联;第22题从外历史发展的多维大视角来审视中国千年茶业贸易发展史,进而探究18世纪以来中国茶业兴衰的历史启示;第25题就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侧面来考察唐宋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再如第24题将青铜器和移民的考查置于历史发展“横纵”坐标框架中考量,宏观上梳理全球联系和文明交融。从而,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特色。

强调博通内容还表现在:同个问题内答案纲要和选必交叉较多,对学生知识融通的要求较高。故对同一个问题内答案在纲要和选必中的交叉较多,对学生知识融通的要求提高。

一份好试卷须彰显核心价值,蕴含家国情怀,立意高远。并巧妙应对了热点处理,避免盲目猜题。诸如小论文标题一旦出现价值观错误的标题即为0分(比如23.06卷第24题若答作法西斯胜利、推动人类发展,战争推动人类进步就得0分)。(3)浙江历史24.06卷的改进

从近年浙江历史考题看,在题型、分值、情培、设问和参考答案等持续适度的优化,力求五本教材融通,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增加材料概括、综合归纳等素养考查,进一步提升了区分度。历史小论文题依旧有较大操作空间,从素养立意,以信息解读为基础单独成题,不断增大试题开放性。

浙江24.06卷依托文字和图片情境上得心应手,如第6题借用口号和歌词、第8题借助革命史料、第9题通过外媒视角、第13题引用历史文献等情境。第22题导语为“以茶观史,溯往知来”,引领智慧学历史。第24题素材选取巧妙,要求史论结合,给予开放空间以考核核心素养。在注重基础,更深化融通,进而升华核心素养的前提下,突破固有题型模式、激活历史思维等有所提升,最终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良性互动。

24.06浙江选考历史卷的地图题还是延续了1月首考的风格,不按照课本的地图原版呈现,而是根据课本的文字记述来创新地图情境。试卷显然越来越灵活,而不是就事论事的生搬硬套。

24湖南卷紧扣历史脉络,结合时代特征;优化试题情境设置,进而创新试题设问方式,以其独特的命题思路和深入的历史洞察,凸显了关键能力考查;从而实现了回归传统与面向未来的契合。

24.06北京卷立意深远,把握时代脉搏,历史与现实结合;布局合理,角度新颖且难易适中;形式多样,创设新情境,注重核心素养;视野开阔,具备全球眼光,突出文明交流互鉴。

致力于优化试卷设计,突出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考查,注重教考衔接,引导中学课堂提质增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如甲卷第45题以北魏冯太后的教育改革为背景。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创新试题设问方式,凸显关键能力考查;再如甲卷第42题通过呈现学者关于20世纪世界城市发展变迁的示意图.优化试题情境设置,突出思维品质要求,强化主干考查。(4)2024年十余套高考历史命题管窥6.切实提高命题水准(1)命题原则●科学性:试题设计与考试性质吻合,面向全体考生;试题选编的情境材料须有可靠出处,要把握原文的涵义,确保设问和答案涉及的知识与观点无误;赋分与评分标准合情合理,具有合理的难度和较高的区分度。●导向性:把握高考命题改革方向,合理预测命题改革趋势,在题型功能和考查立意创新等方面有适度的前瞻性。●规范性:试题表述体现学科特点和高考要求,内容科学、严谨,语言准确清晰;格式统一规范,指导语明确简洁。●准确性:试题内容属于学科考查范畴,与学科考试目标相一致,试题设计具有较好的测试信度和效度。(2)编制有料:命题素材来源广泛

新课程改革强调体验性和情境化,联系学术动态和日常生活,精心选取,取材广泛,形式灵活,但总体注重考查基础知识。

24.06浙江卷图文并茂,创设学术、学习、社会和生活情境等。如第2题墓葬、第3题中古监察示意图、第5题申报评论、第7题抗战漫画、第9题外媒刊文、第12题伦敦颁布法案、第14题张闻天译文、第18题北洋官报竹枝词、第21题全球国内生产总值表格等。第22题多元材料融合、时空跨度大、现实意义突出。第23题的文字材料摘编于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924-1933)》,从而多维度考量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4.01浙江卷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文字(文献)、表格、地图、漫画等富有历史感的情境入题,如第11题选取了有关拿破仑的漫画;第25题通过孙中山对长城的评价和漫画长城抗战来写小论文。答案不仅大多来自教材的正文部分,但也选取了来自问题探究、学思之窗、活动课等栏目。(24.01.浙江.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泰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以御匈奴。东起辽沈西迄临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我们的长城——四万万七千万》——《中苏文化杂志》“抗战特刊”创刊号封面漫画1937年11月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长城的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论题方向举例:(1)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作用;(2)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3)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3)解答有趣:呈现形式丰富多彩

(24.06.浙江.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

历史要有“坐标”,横向有彼此文明的接触、联系和影响,纵向有沿着时间发展的轨道。在文明发展进程中,工具是一种标志,就像里程碑,告诉我们从这一站到了另一站。人类最早大规模使用的金属制品是青铜。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总的来说,西亚的青铜器要在于中亚和中国。卜辞与考古资料的信息,透露出商王国与欧亚草原文化的广泛联系,商以来的铜镜、铜刀和马车,从纹饰和工艺上看,很多都能看出西亚和草原文明的影响。那么,中原的青铜技术是不是外来的?目前的考古发现,还不支持我们斩钉截铁地作断言,只能说中原的青铜技术有受到外来技术影响的很大可能。

——摘编自葛兆光主编《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考古发现对历史研究的作用。结合所学指出青铜器最早发源的地区,并概括青铜器大规模使用的意义(7分)(4)综合类。(阐述其他论题,言之成理,酌情给分)①实物/第一手/原始(任写一点,1分);史料/实证/证据(任写一点,1分)(2)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美索不达米亚(1分);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1分)【区域不能写错】(3)评分细则:①文明进程的里程碑/标志(1分)②推动生产力发展(1分)③文明发展进入青铜时代/青铜器时代(1分)④文明交流/联系/交融/交往/互鉴(1分)⑤人类历史演变的强劲动力(1分)(任写三点)1【评分细则】【评分细则】:①文明进程的里程碑/标志(1分)②推动生产力发展(1分)③文明发展进入青铜时代/青铜器时代(1分)④文明交流/联系/交融/交往/互鉴(1分)⑤人类历史演变的强劲动力(1分)(任写三点)。1.中学历史与高考命题的契合

“高考是把原有构建的知识大厦炸裂,随便捡几块砖,让你自己重新构建体系”。

——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叶小兵

“主观题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主观题,不去重复已知才叫主观。借助已知探索未知,获得新知,重在探究的路径、方法、质量等。”

——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刘芃

需要强调的是,高考中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并不是点对点的单纯知识考查,也不是将它们进行孤立和割裂,更不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对。试题将知识点置于广阔、丰富的情境中,与能力、素养等考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考查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融会贯通和迁移,从而形成具有内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整体知识网络结构。——徐奉先:《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研究》三.蓄势:优化基于真题的备考实效(1)确立单元主题

依据教材:宏观、中观、微观,从学习聚焦中把握重点。

先根据课标和教材单元内容确定单元主题,再结合学情分析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各课时目标。依据目标由此进一步阐明其指向历史核心素养的单元活动设计,确定设计单元作业,用问题回答、作业和试题等来检验教学效果。

(2)核心概念: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位于学科中心。再从教学角度,有利于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关键;有利于控制容量;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2.大单元和大概念教学的实施

新教材考题内容以正文中的大单元和大概念为主,如中华文明起源、经济重心南移、一带一路等,很少考边角料,自主学习不属主干知识,不同于以往命题余地小。纵观历史高考的高频点:传统文化史、党史等四史、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等进入法眼,意在培养考生适应和驾驭时代的能力。

(4)世界近代文明的发展演进—6个单元单元1工业文明的基础:整体世界的出现单元2

工业文明的开启:工场手工业(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单元3工业文明的确立与扩展:蒸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单元4中国近代化的孕育、启动:(1840—1894年)单元5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单元6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3)中国古代通史单元的设置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6个单元

单元1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

单元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

单元3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魏晋南北朝

单元4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时期

——隋唐

单元5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宋元

单元6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明清

网络构建就是知识的点—线--面--网的过程,也是知识自身的体系化的过程。“点”即历史知识点: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中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明太祖废丞相、清朝军机处等。“线”即用内在的联系将孤立的历史事件构成知识线索:讲完清朝统治政策,就可将前面的零散知识串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创立(秦朝)—发展演变(汉至元)—强化(明清)。“面”即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各模块及课时交叉点是高频考点。

A.梳理考点:抓住关键词和要点,高考青睐的“必备知识”;B.精简内容:删繁就简,快速阅读,便于记忆与理解;C.融会贯通:联系各模块、单元的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D.学以致用:理解基础上解决问题,学会建模并引用一些套话。3.备考有底:稳扎稳打推进复习环节(1)知识网络构建

如果非讲不可也要坚决禁止教师讲学生听、每题必讲、简单对答案等十分低效的做法,而由教师一人讲变为学生人人讲。及时评价激励,突出过程和增值评价。如24.06浙江卷第22题倡导批判性思考,对历史事件和趋势提出见解,借机因势利导。b.主观题答题技巧。主观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答给阅卷教师看的,要根据阅卷心理解答问题和书写答案。“化整为零”,落实在卷面上的答案文字要做到“五化”,即:书写工整化;套路模板化(段落化);表述专业化;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2)优化试卷讲评实效

a.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重新审题和阅卷,在勾画圈点、分层解读、信息整合的基础上,梳理自身观点进行评析,注重视角的全面、表述的精准、作答的规范,审视学生基于核心素养的探究能力。

●讲缺陷:审题和答题中普遍存在的共性,指出失分所在。●讲思路:审题的关键点是什么,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讲方法:抓住典型题目,敏锐抓住试题本质。讲解试题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突破已有思维定势,速解巧解得出结论。●讲规范:即归类讲解,由题及类,触类旁通;强化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格式,把试卷规范化落实于平时复习中。●讲变通:讲评要善于借题发挥,举一反三,对某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拓展迁移。●讲技巧:学会让学生揣摩题意,揣摩出题人的思路---指导学生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出题人设计的思路是什么,有时候就能将答案得出。

(3)练习讲解:(1)开放性式历史试题概述:

就是高考命题者命制的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提供了评判的参考意见,充其量再提供一个答案示例做参考的试题。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是涉及范围广,视野开阔,综合性强,考查能力全面,角度独特。

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具有不唯一性和不确定性,允许和鼓励学生有自己见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尝试学术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开放性试题对死记硬背式的应试教育就是有力否定,较好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理念,尤其是对近年倡导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了很好注脚和诠释,故近几年的开放性试题趋向更加成熟,浙江卷在近年探索有目共睹,明后年还有惊喜。

4.突破历史开放题的瓶颈(2)开放性试题疑难的突围

在题型设计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开放性试题的探究性与开放性,开放性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日臻成熟。

从材料信息的丰富性、试题要素的灵活性、解题路径的多样性等增强试题开放性,强化批判性思维的运用,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备考中减少死记硬背。考试中心(教育考试院)的刘芃研究员创立并完善了开放性试题(小论文)这一新题型,作出了开拓性贡献。开放性试题“代表了时代要求,是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又一次革新”。

鼓励创新、探究意识。通过设置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或从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对论证结果进行反证、探索和创新,凸显思维的个性和潜力。

24.06浙江第25题以唐、宋文明为主题,充分挖掘相关史实,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分标准包括论题、史料实证和历史表述等三部分,要求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表达流畅。(3)全国卷开放性试题的命题特点

A.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B.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C.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D.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模式A、观点(2分):从材料中提取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观点。B、态度(2分)(正确、错误、片面,或者提出自己的观点都可给分)。C、史实论证(6-8分):运用具体史实进行逐条说明,注意史论结合。D、强调结论(认识)(2分)。

从2023.1首考开始引入较为成熟的“开放性小论文”,刚开始都云里雾里的,经过反复研究、学习、探索,至今已形成了带有“浙江特色”的定型模式了(标题、结构、史实等),舶来品也已“入乡随俗”了。

(24.01.浙江.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主题及相关史实举例:(2)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①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在古代历史上,长城建筑宏伟、工程浩大,为世界奇观。(材料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