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评价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研究_第1页
基于多元评价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研究_第2页
基于多元评价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研究_第3页
基于多元评价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研究_第4页
基于多元评价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改革目标之一。高校具有共性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主要由人才培养理念、国际化课程、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及国际化交流平台组成,而国际化人才培养由管理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三方实现。文章基于多元评价理论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一套适用于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以期为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多元评价一、引言全球化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全球公民或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作为学校国际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一些发达国家已建立起特色鲜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国际化人才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融入全球治理的战略资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2]。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结合点,应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3]”。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已成为国家时代发展课题。为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有必要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进行评价。国际化人才培养构成要素受多种相互交叉的变量影响,且随着时代发展也有了新的变化。学者早期采用调查问卷、设计量表等量化研究的方式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评估[4-5],如有学者通过访谈等质性评价方式分析国际化人才的构成要素[6]。2013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探索和利用现有组织机构收集的数据,构建了一个从社会层面、提供者层面和接收者层面3个互补层面评价全球公民培养的综合指标体系。联合国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关于教育内容的一项具体目标是通过开发全球公民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估系统来培养全球公民应对全球挑战。目前,学界有关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及其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为丰富,但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由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涉及的研究对象较多,且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的视角也各有不同,因此,文章从多元评价理论角度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做简要分析。二、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通过文献梳理并结合赵婉等人对国内36所“双一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可知,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模式上存在共性[7]。文章将从以上几个主要方面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情况进行阐述。(一)人才培养理念清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战略规划可以提供指向性的人才培养发展路径,有利于理念设计的目标达成。例如,山东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提出了《山东大学国际化战略规划(2018-2025)》,将国际化办学理念融入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影响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的指标考核中,协同创新、层层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都是在顶层设计上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基调。《耶鲁大学全球战略(2019-2022)》(YaleUniversityGlobalStrategy:2019-2022)提出将学生培养成为全球公民和全球领袖[8]。《新加坡国立大学全球战略:五年计划》(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GlobalStrategy:AFiveYearPlan)提出要“培养在任何国家和文化环境下都能独当一面的国际化人才”[9]。(二)课程体系建设在高校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国际化课程建设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国际化课程主要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部分构成。从课程目标设置上,高校应以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以核心领域、重点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开设相关国际化课程,培养通晓行业规则、熟悉国际事务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校于2003年就曾对大学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工作进行探讨[10];对重点行业如财经类专业课国际化策略做过相关分析[11];后来又积极开展各个学科相关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工作。一方面,课程内容以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为基础,打破原有单一学科知识壁垒,积极开展多学科、跨学科课程交叉学习;另一方面,开设有国际导向或有国际比较视角的专业课程,并将跨文化的国际元素贯穿整个课程。课程实施本质上是“教”与“学”的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以跨学科视角批判性解决国际事务的能力;课程教学形式可安排有国际化工作经验或有国际背景的教师指导相关主题活动,通过专家研讨、小组讨论等形式提升学生国际化能力和素养;课程评价应体现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的内涵构成。高校可通过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评价体系,引导国际化课程建设,有效总结并指引阶段性成果,建立动态调整评价机制,整合评价指标,以更科学的评价方法推进课程改革。(三)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才质量提升的关键。世界一流大学一直重视师资国际化的工作。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可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聘请学科背景多元、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教师来提升国际化办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等;也可招募世界知名、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供学校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平台上的交流的机会,帮助科研人员掌握最新的学术和研究动态,提高其学术能力;还可将科研能力、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派往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学习深造,实现间接“走出去”的目的,以此培养出具有国际化水准和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四)教学管理模式搭建国际化培养平台,是提升学生国际视野与全球胜任力及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校可通过提供多种交流渠道,如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增加学生与国际专家的深层次交流和合作机会,以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也可开展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短期交换项目、国际组织或企业的假期实习项目等,增加学生的国际化参与度,提高学生对国际事务及国际规则的了解。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评价多元化评价是一种注重多元、多维度评估的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强调评价主体要多元,并利用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使评价有机融入评估过程,提供进一步的决策参考。由于多元化评价的评价对象具有多维属性特点,因此,评价方法较为灵活,主要由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横向或纵向对主、客观评价对象评价等方式组成。(一)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进行,中国高等教育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使命。高校是国际化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之一,在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需要高校、企业、政府等管理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三者共同实现[12]。1.高校、企业、政府等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全球竞争力等属性的国际化人才是高校新阶段发展的核心工作。高校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体,应坚持国际化办学方向,全方位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人才的内涵是要熟悉国际事务,通晓行业规则,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但目前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在国际组织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及在国际环境下工作所需的国际沟通能力。在国际企业的工作经历可以检验学生的国际化程度。政府在推动教育国际化改革、完善国际化办学政策和法律制度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增加国际化人才流动、促进与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化人才就业政策的落实等。2.教师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否具有国际化教学背景、是否参与过国际科研合作或合作交流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高校教师在国际交流、国际视野和国际对话能力上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有一定的差距,也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3.学生学生是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的核心主体。学生应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优势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参与国际化活动,提升国际跨文化沟通能力等的核心能力。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一方面搭建国际化科研交流平台,加强学生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国际性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化竞争。以上对单一主体的评价并不能很好地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多方主体协同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评估才能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二)评价内容多元化1.评价主体的多维性国际化人才培养是由多主体协同运作、各个主体之间相互联动的体系工程。其评价主体由管理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三方构成,因此就需要对评价内容进行多方面评价。每个主体延伸出很多分支,评价内容也相应增加。以高校作为主体,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会涉及到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路径等多个评价对象,这与国际化人才具有多元智能的特征有关。例如,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内容要从高校是否有一定数量的国际学生、是否有国际学生联合培养课程项目、课程体系是否有国际化培养形式等方面入手考虑。2.评价主体、客体相互融合评价内容多元化的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主体与客体评价对象有时会交叉,原有的主体评价对象此时成为评价内容,评价对象主体客体化,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例如,联合培养项目需要高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等;国际化师资队伍评价涉及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背景、国际话语能力等多维度的评价内容。因此,高校应制定相应的人才准入标准,建立面向全球优秀专家、教师招聘的人才储备库,对入库的人才要定期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师资建设标准和流程进行管理和考核。(三)评价方法多元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评价以培养通晓国际事务、具有国际视野及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导向,因此,评价方法并不取决于“知识”或“能力”等单一维度,评价对象需要多元化、综合的评价描述。同一个评价对象,也可以结合多种评价方式让评估结果更加科学,这样有利于管理职能部门制定更合理的改进政策,使评估结果更客观、更合理。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十分重要。1.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可以从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这一抽象化概念和内涵进行解读开始,通过数据采集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要素来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的理论框架,从而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量表,使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形成一个可操作化的方案。后期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完善该指标体系的评价和指导功能,进一步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2.混合式评价方式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可以以某一主观或客观评价主体为研究对象,但考虑到形成性评价常常会受到主管领导或教师等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且终结性评价过于重视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发展性表现关注不够,使学生整体评价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建议采取关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形成性评价与以结果为导向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根据评估过程中的反馈结果,实行“监测—改进—评价”的动态评价机制,增强过程性评价中的诊断功能,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结束语高校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因此,高校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符合国家长期战略需求。但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化教育水平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虽然处于世界第一,但有国际竞争力、真正能在国际赛场上具有相对优势的人才数量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国家急需在各个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