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重要平台,也是联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方式。“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还面临着教育主体认知局限化、育人模式单一化、活动内容同质化、协同机制条块化等问题。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深入推进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构筑协同育人新格局、善用新媒体新技术、建立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着力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词:“大思政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改革一、引言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铸魂育人时代使命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直倍受党和国家的重视。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1]。这其中蕴含了“大思政课”的指向,尤其是要注重举全社会之力办好思政课,通过纵向衔接和横向协同全面加强思政课的建设。2021年3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由此,“大思政课“建设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对于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做出系统规划和战略部署。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动力。作为将理论教学延展到实践场域的教学样态,思政课实践教学业已成为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重要平台。回顾与审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状态与实践成效,明晰与强化实践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功能与定位,剖析与阐明“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是时代之需求、发展之诉求,更是育人之追求。二、“大思政课“建设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3]。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重要纽带。“大思政课”强调要把思政课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视域下开展实践教学,要立足于整个时代基础之上,把国家维度、民族维度、社会维度作为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出发点,表征为大视野、大融入、大协同,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横向和纵向2个向度延展了“场域”和“时间域”,着力构筑起横向贯通和纵向衔接的多维立体时空大课堂,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将教材的理论概念转化为真知的自觉意识,启迪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透视一切真假、善恶、美丑的社会万象,以期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根本目标。“大思政课”标示着我国思政课实践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实践育人机制建设提供了新指向。(一)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具备“空间的广度”经过长期接续奋斗,我们终于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中华民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小康梦想,终于在新时代各族人民的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中国共产党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计首先要具备“空间的广度”,能够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即胸怀“两个大局”。因此,一方面,要为大学生讲清楚当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的底气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非凡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广大青年生逢其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当前世界格局加速演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恐怖主义威胁、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多重危机叠加,使得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错综复杂,意识形态斗争任务更加复杂、更加艰巨。应该如何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要不断增强时代感,不断扩展学生的全局视野,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素养,将“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持续强化洞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具备“时间的厚度”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6]。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设计要具备“时间的厚度”,要具有高远的视野和宏大的气魄,要善于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中剥丝抽茧,穿透历史迷雾,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跨越百年历史维度,主动开展“五史”学习教育,推进以党史为重点的“五史”教育,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帮助学生学会历史思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把握时代背景、社会本质,坚持正确党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自觉站在更宽广、更宏观的视角认识中国和世界,正确把握党情、国情,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更为重要的是,要运用宏观视野分析看待历史,全面系统洞察并把握历史演变规律,通过一系列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7]这个重要论断。(三)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具备“实践的宽度”铸魂育人不单单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家长、一些社会人士等都肩负着育人的使命,需要大家同向发力。育人也不仅仅是思政课的功能,所有的课程都兼具育人的功能,其要与思政课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8]。“大思政课”在于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维度,而要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着力打造“大协同”,真正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实践场所协同并举,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统一、校内与校外相贯通、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具备“实践的宽度”。要坚持系统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要打破现有几门思政课之间的界限,坚持“化零为整”,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组织机构,整体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及方式等,落实课时要求,将其纳入培养方案,同时,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打通专业壁垒,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另外,要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深刻塑造着青年,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服务消费者,虚拟实践则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虚拟时间的引入能够有效沟通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和客体,克服传统意义实践教学的困境,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更新颖、更有力的支撑。三、“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颁布,被称为“05方案”,该方案将实践教学正式纳入思政课建设体系。在新的历史方位与时代背景下,善用“大思政课”是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铸魂育人效能的“必选项”与“必答题”。结合“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发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存在教育主体认知局限化、育人模式单一化、活动内容同质化、协同机制条块化等问题。(一)教育主体认知局限化:教育主体对于“大思政课”认识不足,协同育人理念普及不够现有高校组织管理体系之下,不同的职能部门分别承担不同的业务职能,不同的人事岗位也对应不同的业务职责。这种体系下,“各自为战、协同不足、本位主义”等问题势必会不同程度在一些教师身上存在,校属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围绕实践育人工作联结汇聚起来还不够充分,形成共同服务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交流、联动、协作的育人理念普及还有许多可以努力的空间。一是一些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实际、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存在“只教不育”的问题。二是一些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群体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配合、同向同行意识不强。不少人狭隘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只是党务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或者部门的事,专业课教师、管理服务人员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密切相关的群体往往仅把自己的工作定位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日常管理或者服务保障层面,“只专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协同育人意识较为淡薄,对于价值塑造的意识、动力和本领不够强,参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也非常有限,进而使得实践育人主体的构成受到局限。三是一些相关社会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认识不足,主动参与、全力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识不够强,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需要进一步提升。(二)育人模式单一化:教学资源整合度不高,实践育人特色不明显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广泛、有效开展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也需要整合好各种教学资源,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唯有加强校内各单位、校地协同,立足自身办学特色,有效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凝聚各方合力,才能满足思政课实践教学常态化开展的需求。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的统筹整合还远远不够,由于不同的职能分工和思政课实践教学条块分割,现有的一些校内、校外教学资源暂未进行有效整合,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还没有充分运用起来。另外,经过长期的思政课建设,一些院校也形成了自己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但是总体而言,多数高校往往按部就班、唯传统是从,不敢轻易打破原有实践教学模式,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趣味性、探索性、实践性不足,“千篇一律、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活动较多。有些院校忽视自身所具有的地域特色资源和办学特色,割裂了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地域特色文化和红色资源的联系,且缺少与时俱进的形式与内容,没有形成符合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具有时代、地域、学校特色的品牌化实践教学活动,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存在不接地气、不切实际的问题,实践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不尽如人意。(三)活动内容同质化:实践活动内容趋于同质化,教学形式创新不够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大思政课“不再局限于教师、课堂、课时等固定性要素,而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将课堂进一步延伸至校园、社会、网络等领域,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具有突出的自身优势,这也为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然而,从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仍然有着较强的范围局限性,其活动的开展主要集中在校内和课堂,实践活动内容较为单一,且同质化较为严重,教学形式的创新仍需进一步加强。通常来讲,实践教学是任课教师在教室中利用理论课时来完成,绝大多数采用的活动形式为辩论赛、情景模拟、主题研讨、观看视频和课堂演讲等传统方法,形式较为落后,而且各门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雷同,很少带领学生真正走出校园。还有一些高校统一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访问或进行社会调查,集体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要求学生在参观或者开展社会调查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而真正育人育心的开发式、互动式、反哺式协同不足,学生的活动获得感不足,对于学生的潜能挖掘有限。(四)协同机制条块化:实践教学机制不完善,合力协同育人效应还未形成“05方案”中规定:“高等学校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9]健全的体制建设、顺畅的机制运行是常态化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的关键,没有健全的体制机制保证,就不会有高效的实践教学活动。就“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建设而言,为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就必须有一套系统、严密的逻辑体系作为保障,其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顶层设计、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但总体而言,囿于工作分工、部门职责、条块分割等因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协同性不足,协同机制条块化问题较为明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是保障机制不完善。健全的保障机制是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目前,一些高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有要求无保障”“高要求低保障“的问题。也就是说,学校及其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文件形式明确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分、课时及实施要求,但是很少甚至没有从机制层面对实践教学活动予以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特别是专项经费落实不到位,导致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二是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尚不完善。现有评价体系较为单一,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考核。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查偏重理论知识,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价值素养,未能全面真实考核实践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大思政课”背景下,人们对于参与评价的主体、接受考核评价的对象,需要考评的内容还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没有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不顺畅。实践教学涉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等多个责任部门,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多家主体职责不清,监管主体难以明确,致使未能形成协同一致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四是从课程规范化建设上来看,有些高校存在实践教学大纲、教学体系、教学计划不够规范的问题。五是缺乏实践教学社会协同平台。学校对外联动机制不完善,在推进校地协同、实现合作共建方面存在实施难度。“大思政课”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要把思政课与现实结合起来,要跨出校门,走近社会生活,实现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思政课。“大思政课”建设开展以来,绝大多数高校与一些社会育人场馆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一大批优质的社会资源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但因工作体系不一样,特别是在组织属性、社会职能、管理方式、运行安排等方面的差异性,双方的合作运行机制还不畅通,彼此的关注点和需求点没有完全契合,因而在协调配合上存在一定难度,一些优质社会资源还未能纳入实践教学资源中来,广泛的校地合作协作体系尚未普遍建立。四、“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大思政课”的实质在于开门办思政课,善用“社会大课堂”。面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和困境,必须深入推进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构筑协同育人新格局、善用新媒体新技术、建立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切实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一)推进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是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必须严格落实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本科院校从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专门用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规范化建设。在此要求出台以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通常是由涉及的各门思政课所属教研室分别组织实施,主要以校内、课内实践为主。因此,为贯彻落实好“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向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总体思路是把原来的“化整为零”社会实践方式转变为“化零为整”的社会实践方式,即把现有几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学时集中整合起来,着力打造一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成立专门负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教研室)”,以此为依托,逐步建立起“合并使用、统一安排、分步操作、分项考核、专门管理”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10],切实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规范化运行、高质量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教研室)”由思政课专任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人员组成,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教研室成员进行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的组织协调和统筹管理,校内实践活动主要有主题演讲、历史主题情景体验、主题辩论赛、主题微视频拍摄等,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有参观访问、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尤为关键的是,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组织相关人员撰写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规范教材,教材内容必须涵盖顶层设计、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旨在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着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二)构筑协同育人新格局“大思政课”背景下,推进思政课建设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11],需要思政课实践教学突破特定时空范围的狭隘性,不能仅仅囿于课堂、校园,需要不断优化资源整合,促进各方协同共驱,打造“大协同”的育人模式。一是整合师资力量,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队伍,为“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拥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大思政课”背景下实践教学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而是必须将从事思政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队伍紧密结合起来,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实行思政课特聘教师、兼职教师制度,鼓励支持社会各界的优秀代表现身说法、上思政课,从而构建起包括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兼职教师在内的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互协作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队伍,真正实现“教学、教育、管理、服务”4个维度相互贯通,有机统一。二是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推动实践基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程要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志愿公益相结合、与就业选择相结合,逐步建立起涵盖党政机关、党校学校、央企党建、红色基地等多领域的社会实践基地。一方面,高校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校史馆、档案馆、文化墙、党史长廊等场域皆蕴藏着思政元素,能为“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提供独特性资源。另一方面,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当前,“大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主要为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纪念地等,这些基地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结合教学资源不同的职能属性,如地域历史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红色文化等,选择相应的基地参观考察,突出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统一,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总之,通过不断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基层热土锻炼、在改革一线体验、在同向同行中成长,使学生多维度、全方位获得思想浸润、人生启迪和价值引导,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整合组织管理部门。由学校党委统筹部署,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导,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等校内其他部门协同联动,推动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制度清晰、职责明确、规范统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体系。(三)善用新媒体新技术“大思政课”理念为高校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要突破线下单一课堂的有限性,构筑起线上线下相统一的多维立体的时空大课堂。在网络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人类的现实生存空间也相应地在不断扩展,而向网络空间延展就是最突出的表现。虚拟实践是人的物质实践在网络社会的延伸与拓展,代表实践领域的新方向。[12]聚焦人类社会实践领域的新方向,随着“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因时而进,紧跟时代步伐,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积极搭建新媒体技术实践教学平台,新媒体技术已成为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佳场域与最优载体之一。例如,虚拟实践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同与赞美,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将虚拟实践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虚拟实践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立足新媒体技术生存的新常态,也是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种全新方式。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学习、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因此,虚拟实践教学能够有效补充和完善思政课传统实践教学受时空限制的缺陷,适应“0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始终站在时代与科技发展最前沿,实现“由‘平面走向‘立体,从‘传统转到‘现代,从‘网下走到‘网上”,通过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互动中引发触动,在触动中激发共鸣,达到“具化理论知识、实化课程内容、强化过程体验”的实践教学效果。[13](四)建立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对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是常态化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实践育人实效的必然要求。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去谋划推进,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关联性、耦合性和协同性,统筹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在“优化实践教学理念、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茶树病虫防治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英语微设计与制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轨道交通电气系统故障诊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培正学院《理论力学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七年级上册《2.2.2 第1课时 有理数的除法》课件与作业
-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跨文化商务交际》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财务会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数值分析初步》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城市生活垃圾分选系统设计
- 外国文学专题作业答案
- 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管理办法(新版)
- 机动车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协议书(最新格式)
- 最新拉链厂安全操作规程
- 变压器交接试验报告(1250)
- LOI外贸采购意向(标准样本)
- 水电交接确认单(共2页)
- CTG-MBOSS CRM20 分总册_普训版_图文
- 低维材料与相变现象简介
- 2022年薄壁空心墩施工安全专项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