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考前答题技巧指导(四大类试题解法大揭秘)_第1页
2025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考前答题技巧指导(四大类试题解法大揭秘)_第2页
2025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考前答题技巧指导(四大类试题解法大揭秘)_第3页
2025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考前答题技巧指导(四大类试题解法大揭秘)_第4页
2025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考前答题技巧指导(四大类试题解法大揭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考前做题技巧指导高考四大类历史试题解题技巧;开放式试题答题模板选做题答题技巧风向标高考时刻,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2023高考最新命题依据!

历史科高考命题研究专家表示,2023年高考历史试题将注重彰显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体现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1.彰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比如:2019全国Ⅲ卷第25题通过佛教传播过程中造像服饰、表情的区域差异,反映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导考生增强对历史上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理解和尊重,树立正确的文化观。2.考查人文主义思想注重人的价值的思想特点。比如:2019全国Ⅱ卷第32题强调对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3.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2019全国Ⅲ卷第40题通过对汉代和罗马帝国国家治理方式的比较,强调汉代在确立中国基本疆域、强化民族认同等方面的重要意义2019全国文综(Ⅲ)25题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2,4分)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B.自然C.人D.政治2019全国文综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2019全国文综Ⅲ40题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让我们来谈谈高考历史试题技巧吧!高考历史试题有:1.选择题12个(48分)2.41题问答题25分3.42题开放式试题12分4.45-47题,15分,选修部分三选一。目录一、选择题答题技巧二、问答题41题答题技巧三、开放式试题答题技巧四、选修部分试题答题技巧第一部分

选择题答题技巧1.试题组成2.如何审题3.试题分类4.典型示例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干部分:文字型、图片型、表格型等题肢: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限定语:时空限定;人物限定;推理判断;本质探究(反映了、表明、是因为等)中心词、题干大意、研究角度、题干与题肢关系(因果、并列、从属、对立等)1.试题组成选择题试题组成一般由题干(主干语、中心词语、条件限定语)和备选项组成。【实战】请同学找一选择题,找主干语、中心词语、条件限定语【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主干语: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中心词:民间崇拜限定语:1.宋代

2.东南沿海地区2、如何审题审题干:要做到“四审”第一,要明确题目结构,找出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方向;第二,要界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以明晰答题范围;第三,要弄清题目的基本类型,结合相应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要明确涉题概念、理论和观念的内涵和外延。(2)审备选项:要“四推敲”备选项,对症下药。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第二,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因果关系。【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题方向】“反映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答题范围】宋代;东南沿海地区【试题类型】说明类试题

【解题心得】首先得审好题干,题干是围绕那个中心词,然后“怎么了”,再根据选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杜绝“惯性思维”答题,要根据题干分析的角度和方向做答。审题3.试题分类叙述型选择题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说明型选择题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推理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说明了、表明了、体现了、反映出、据此可知”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比较型选择题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此类题特点常规:标志性词语有“相同”、“不同”、“新特点”、“新变化”、“继承了”、“发展了”等。评述型选择题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开放型选择题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等。1、图表型选择题4、典型例题图片对比地图4、典型例题漫画类例2:(2019浙江卷)右图是一幅描绘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漫画。结合所学,推断当时的日本A.经济上开始超越美国B.凯恩斯主义左右了产业变革C.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D.谋求与周边国家建立密切的经济关系D答题思路此题要从漫画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与90年代美日经济发展状况对照,答案就出来了。日本经济总量从未超过美国,故排除A。B、C未涉及,排除。正确答案是D。美国已退出教室,日本老师来讲课,是指日本加强与周边国家联系。柱状图表例3.下图是英国不同时期主要出口商品贸易额(单位:10万镑),这反映出当时

A.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B.英国逐渐成为新兴工业国家的原料产地

C.工业革命使英国国内市场走向萎缩

D.英国外贸的稳定性受单一原料影响DD【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及世界市场的发展。图表所示是英国主要出口商品贸易额,从中可得出英国商品出口结构较稳定,棉织品始终是英国出口的最大宗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广阔的原料产地为英国供应了充足的棉花,英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这表明英国外贸的稳定性受单一原料影响较强,故选D项。材料体现不出世界市场的情况,而且工业革命前世界市场就已初具规模,排除A项;从材料看,英国出口的基本都是工业产品,而非原料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英国国内市场的情况,排除C项。文字表格类典型例题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例4】【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B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米行”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数字表格类例5.(2019全国卷Ⅱ·35)表1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解析】答案A。考察苏联的计划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落后。计划经济下劳动者积极性不高!目标没有一条是实现的。数字表格题要通过分析数据获取信息。类型一:“反映了”【例1】西周分封制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予诸侯,“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天下共主地位得以确立,这反映了分封制:

A.加强天下大一统的文化认同

B.实现西周王权的高度集中

C.加强天子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维护了贵族之间的宗法血缘关系4、说明型选择题典型例题多为考察本质或深层的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做题步骤1、题意理解,题干强调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有“天子之尊”。2、排除法使用。排除B和D。3、第三步区分A和D项。一些同学由于答题惯性选了D,错误。天子既是天子之尊,又是诸侯之长。此处强调政治上的上下级关系,而非血缘关系。排除D。答案:选A。典型例题【例2】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典型例题【例2】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试题分析题意分析:这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材料主旨即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实质上是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的结果,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海洋、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明显不符合题意。D项“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说法本身错误。典型例题【例3】唐代参加体育的女子,上至宫廷妃嫔女妓,下至民间老妪妇童,几乎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开展的体育活动主要有蹴鞠、去鞠、射箭、秋千、围棋、杂技、剑器舞等,同时她们还别出心裁地发明一些有趣的体育游戏,唐代女子对体育的参与,反映出

A.社会生活的开放和环境的宽松

B.竞技体育项目非常盛行

C.体育有利于扩大人际交往范畴

D.社会等级秩序逐渐淡化试题分析此题体现高考新方向“五育齐飞”。题干的内容是唐代女体育活动盛行,之所以盛行侧面反映出唐代的社会环境。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人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典型例题【例4】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例题解析选D为何用“无用的”上等棉布包装?言下之意值得思考!结合185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的状况分析,英国工业品滞销才是这是情况。类型二、“表明了”【例5】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典型例题需要判断推理,要求对历史历史事件有一个深层认知或正确解释,可以是两个层面认识。试题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重点了解其模式下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以牺牲农业方式,其后果带来农轻重比例失调,正确评价其模式.解答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工业化建设,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而出口增多,反映人民为支持国家出口粮食来换取外汇,支持当时国家工业化建设.因此A项符合;

从材料中无法从粮食出口增加中看到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排除B项;

从粮食出口增加来有利于工业化建设,而不是制约工业发展速度,故C排除;

材料中多出口粮食无法体现现农民生产积极性问题.故排除D项.

故选A.典型例题【例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试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的外交,唐代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外来文化只能说是丰富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而不是改变了,A项不能选;材料表明在唐代有外国的丝织品传入中国,并不能说明我国手工业衰落,技术落后,应该是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所以,B、C不正确,A项材料未有体现;所以选D经验总结“表明了”类型试题还是需要从事物的本质或真实去解释,重在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去伪存真,考察考生的推理能力。类型三“说明了”【例7】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A.议会无权制裁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典型例题“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有分析阐述之意。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内容。英国光荣革命后,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征税军事权、立法权等故排除A;内阁制的确立在1721年以后,排除C项;《权利法案》颁布后行政权依然掌握在国王手里所以题干中安妮女王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在国王权限范围内,并不是对《权利法案》的破坏。英国君主立先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故B项正确典型例题【例8】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试题解析。材料叙述的是清代定居台湾的福建籍宗族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史实,有浓浓的宗法情结,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请牌位,说明他们已在台湾定居下来。点睛:本题聚焦的就是海峡两岸之间的现实关系,透过历史的视角以文化的角度来明确两岸之间的关系,以对现实产生积极影响。题目的难度不,考点也比较明显,不是理论性的知识考察。题型特点“表明”、“说明”类试题也属“现象---本质”一类试题。“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表明、说明的含义相似,但也有所不同,“表明”多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说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从历年全国卷高考试题来看,此类试题中的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三种情况:一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因果关系,二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判断关系。解题思路对此类题目的选项应该首先排除错误说法,然后再看哪个选项能够更深层次地反映材料信息;在正向选择的前提下,哪个选项离材料更远,哪个更接近本质。表明是指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确切的来说,“表明”题的选项应该只有对错,没有程度关系(现象本质关系)。不过,全国卷大多数“表明”的正确选项是指向本质。试题规律高考试题中反映”表明”是有一定的区别。用命题教师的话来说,“反映”一般指的是表面背后的东西,是一个可深可浅,深触及本质、浅可接近表面,但不是纯表象,具体要看题的要求。“表明”一般指的是表象,一般来讲,考查的程度比“反映”低。具体的也要根据题意决定,不是僵化的。这些年的高考题来看(全国卷),“反映”的考察力度还是比较准的,基本是上面的说法,但是表明就不太一样了,有的接近反映”,有的是表象。所以,对待高考试题,一定要具体试题具体分析。第二部分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试题特点典型例题解法探究特点类试题解题方法启示认识类试题解题方法(一)试题特点1、试题组成:一般有两则材料,问题设问有2-3问。2、作答内容:一、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做答的;二、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己总结的内容或认识。此题既考察学生基本的学科素养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察学生分析和归纳、辩证思维的能力(两个层次)。3.问法特点:一般会问某事或某人的特点、趋势或内容;接着问影响、意义、作用;第三方面是评价或谈下你的启示或经验教训。4、常见考法:中外对比、古代和近代或者现代相比,得出结论或经验教训。(二)解法探究特点类问答题示例解题思路一是审准问题主体,即明确问题涉及对象(设问主体、中心词),紧紧围绕这个对象作答。二是根据问题分值多少,来决定答题层次的多少。三是阅读材料,分析、比较、概括,寻找不同答题角度,归纳提炼出特点。特点:就是体现不同点;是个性,不是共性。特点类问答题示例

答题公式答题公式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地域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时间(时间早晚、经历时间长短)+目的+过程+程度(彻底、局限性)+因素+性质+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解题着眼点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解题着眼点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行的办法等。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的思想6.程度一—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7.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8.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如西班牙内战开始时属政府与叛乱势力的内战,后由于德国干涉而发展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影响直至今天,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因此该会议具有影响深远的特点解法探究如: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专制是实,民主立宪是虚,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本质+局限性)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特点:不结盟(新发展)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新变化)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时间+范围+作用)商鞅变法的特点: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程度+方式+目的+本质+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曲折发展(过程)典型例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各家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6分)【解析】第(1)问: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于手工作坊——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内容)收纳周边各家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商业活动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范围)

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辐射范围广(范围)第(2)问: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主要集中中东部地区(地域)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性质)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近代工商业的推动(因素)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新发展)参考答案:

(1)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商业活动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2)特点:主要集中中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启示、认识类试题解题技巧题

41题最后一问会出现启示类提问。此类题【命题特征】概念: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提示语:通常用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等。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历史感悟能力。【解题思路】1、“启示”一般由“经验教训”而来,因此,回答“启示”,就答“经验与教训”。答题语常用:“我们应该……”、“不能……”、“坚持……防止……”2、谈“认识”,有如下几情况:(1)对问题的总体掌握,实际就是对教材知识、所给材料的高度概括。(2)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3)由某一具体问题,谈对某一类问题的看法;(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5)经验教训、启示。

启示、认识类试题解题技巧题

【答题技巧】(1)对前面几问答案进行总结,分为“好”“坏”两方面。“好”的即是经验,“坏”就是教训。(2)提炼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3)结论指向现实,优先考虑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不就事论事,要有理论指导意义。(4)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作答时我们应说:“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5)思维开放一个历史事件是由于多个因素共同造就,因此,启示可从多角度回答,如原因、条件、时间、人物、影响等,只要合情合理,均可得分。注意事项(1)对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影响(意义)等几大方面入手。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2)对问题的分析评价,只需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问题的重要性(由原因与影响入手)、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4)通过问题对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得出与现实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典型例证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589年,利玛窦移居韶州,开始使用知识传教法。在此结识了儒生瞿太素,并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学》……他接受瞿太素的建议,儒冠儒服,以学者面目宣传西方科学知识……1601年时,利玛窦到北京,得到万历皇帝的赏识,赐留北京传教。……(此后)教士们口说汉语,身着儒服,每个人还有中国名字……1601年时,中国内地已有250个天主教徒。———《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材料二汤若望是明末清初中国耶稣会教区的主持人。其精通天文、历法、兵器制造等,1644年被顺治帝授以钦天监监正的职位。1660年杨光先上告汤若望等传教士阴谋不轨,并攻击《明宪历》(清当时使用《明宪历》等西方历法),汤若望、南怀仁等教士被捕入狱。1668年康熙帝亲自处理此案,他让杨光先与南怀仁同时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无误,杨光先则误差不断,于是……复用《明宪历》。主张“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杨光先被革职。——《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评述杨光先对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6分)据此分析中西文化冲突的实质。(2分)

(3)从以上材料所述中,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6)参考答案:(1)特点:首先在社会上层传播;采用知识传教法适应中国习俗。(2)基本态度及评价:极力排斥外来先进文化;反对中外文化交流;是盲目排外的思想。实质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碰撞。(3)认识:西方人当时在中国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只是作为传播宗教的一种手段;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守旧意识的抵制,传播非常艰难(充分利用材料,与第②问作答);先进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由具体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讲解:认识的前两点实际就是对材料一、二的概括提炼,只有在对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出。第三点,是认识的难点,但这一点十分必要,因为,我们得认识的目的,就是用以指导现实中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理性认识,才能起到这一作用。当今,科学技术的传播虽然不会遇到如明清时期一样的情况,但是现实中仍有阻碍科学技术推广与发展因素,也是不可否认的。第三部分高考历史第42题做题技巧试题特点试题类型解题思路答题模板典型例题一、试题特点1.开放性:试题材料开放、观点开放、答案开放。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2.创新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的创新见解。3.史论结合:学生要有观点、会论证、还能总结提升,考察基本的学科素养。二、试题类型1.评价型:历史评价的多重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可以说明观点,也可以修改观点并论证。2.角色体验型: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条件之类把握准确。3.论文型:假若学生是历史学家,你应该如何评价。考察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能力。4.图表类:要求学生读图表,经过研究、比较达成认识并论证。三、解题思路1.先找“中心词”,知道是围绕什么事说的(是什么),然后看说怎么了(怎么样)。2.审设问:看是让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还是自己归纳观点;是围绕一个事件展开还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联点提炼观点。3.看清是说明观点还是修改观点。4.确定你对观点是批判还是肯定。5.观点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能是一个词组或半句话。6.自己整理的观点不能是明显错误的。四、答题模板提炼观点表明态度史料论证总结提升观点3分,观点要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必须是完整句子。提取材料中的别人观点评价必须表态。2-3则例证就可以了,要围绕观点做答。注意是围绕什么范围进行论证的(世界史还是中国史)2分,没有提升至少有重复观点。注意事项总结提升:1.可以从事件本质上去谈。2.可以谈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或顺应历史潮流。3.可以指出观点的漏洞指出正确的观点应该是……4.也可以谈你对事件的整体认知。5.有些题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五、典型例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后大事记1945年联合国成立1945年纽伦堡审判开始1946年世界银行正式运行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运行1948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开始实施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概括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或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趋势或特点,论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0分)此题论证时须至少举两个例证。试题解析解析: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得出趋势是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二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和关贸总协定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体系,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8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发展需要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不适应时代发展,经过多轮乌拉圭回合谈判,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两极格局的瓦解,1995年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表明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的基础上进行,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答案示例趋势: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明显。论述:二战后,在吸取贸易保护主义教训的基础上,1947年10月,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它以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为宗旨,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1995年,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它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总之,二战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贸易自由化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其他答案,如二战后欧洲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各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或二战后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等,只要围绕材料中的事件,叙述史实正确皆可。)(典型例题:(2017年全国一卷)

时间中国外国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茶叶大量输往欧洲。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郑成功收复台湾。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读图表比较说明类解题思路考生既可从时空观念入手,也可从中西方关系的角度作答,从这一角度又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比较中西方的不同点;第二种情况,比较中西方的相同点;第三种情况,从中西方互动即相互交流的角度作答。示例一比较共同点论题观点:14~17世纪,中西方世界都有社会转型时期的共性阐述:14~17世纪,中国与西方都处于重大社会转型时期,并反映出一定的共性。经济上,都重视工商业的发展,白银货币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都面临严重危机。中囯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西欧一些囯家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并逐步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思想上,都出现了启蒙思想。中国出现了反专制民主启蒙思想,西方有文艺复兴、启蒙思想和近代科技的出现。总之……示例二:东西两种航海活动产生不同影响。论题: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两种航海活动产生的影响不同。阐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均发生在15世纪,前者比后者早近100年,郑和的船队船只多,船体大,比较先进;哥伦布船队船只少,船体小,相对落后。郑和下西洋与所到各囯和平交往,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屠杀和掠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欧;明朝着力以和平方式处理对外关系,西欧国家则更多采用暴力和战争,同一时期的两种航海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传统的贡赐贸易,而新航路开辟反映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开脱海外市场。……示例三

(比较不同点:科技角度—史实+原因)

论题:14~17世纪,东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论证:16世纪,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同一时期,西方近代科技产生。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我国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反映了传统科技的总结。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有力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东西方科技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和特点,是不同的社会狀况决定的。当时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专制统治达到顶峰;西欧则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总之……示例四观点: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都出现了早期人文主义思想.阐述:中国:明朝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此外,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明朝思想家李贽抨击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也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西方:这一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如达芬奇、拉斐尔、莎士比亚等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抨击宗教神学,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而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了教会支持的地心说,也有利于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进步.小结: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弘扬,冲击了封建统治,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小结该试题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中材料最多样化、试题可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说明的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高考考察答案的多元化。第四部分-----选修部分

(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试题特点(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2)从考查内容看,以中国古代史为主,侧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3)从问题设计看,一般是两问,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4)从设问视角看,多采用比较类、原因类、内容类、作用类,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5)与教材的关联度,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典型示例【例1】史料一早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所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从其产生就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与此相反,中国固有的专制主义法制却相形见绌,显得陈腐落后、弊端丛生。19世纪晚期的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旧的司法体制所赖以生存的合法基础逐渐动搖。随着西学的东渐,民主主义思潮冲击着传统的纲常观念,西方的法治思想、司法观念也越来越多地为国人所识见与认同。传统的司法体制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经济关系和新的社会形态。1843年订立的中英《虎门条约》中,英国就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此后,其他侵略国不论大小,相继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项司法特权。到19世纪60年代,领事裁判权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大,外国领事取得了观审权、会审权以及会审公廨中的司法审判权,致使在中国出现了“外人不受中国之刑章,而华人反就外国之裁判”的怪来的现象。----摘编自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史料二中国封建制司法发展到清朝后期,其专断、不公、野蛮也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1902年至1911年间,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以“参酌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为宗存的旨,对《大清律例》进行了全面改造。改造成果主要体现在《大清现行刑律》中,该法典删除了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和刺字等残酷的刑罚,禁止刑讯和买卖人口,新增加了妨碍国家罪、伪造外国货币罪。除此之外还制定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虎门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在侵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二十日政府颁布《裁定奕劻等核到19拟中央各衙门官制谕》,进行官制改革,将刑部改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工作;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专掌审判,并且具有在中法律解释权,监督地方各级审判机关的审判工作。 --摘编自《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等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清末司法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史料一、二,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解读史料

史料一:清末司法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例1】史料史料一早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所建立起来的①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从其产生就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与此相反,②中国固有的专制主义法制却相形见绌,显得陈腐落后、弊端丛生。19世纪晚期的中国,③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旧的司法体制所赖以生存的合法基础逐渐动搖。④随着西学的东渐,民主主义思潮冲击着传统的纲常观念,西方的法治思想、司法理悆也越来越多地为国人所识见与认同。传统的司法体制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经济关系和新的社会形态。1843年订立的中英《虎门条约》中,英国就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此后,其他侵略国不论大小,相继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项司法特权。到19世纪60年代,⑤领事裁判权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大,外国领事取得了观审权、会审权以及会审公廨中的司法审判权,致使在中国出现了“外人不受中国之刑章,而华人反就外国之裁判”的怪来的现象。 ----摘编自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首先读史料,划出要点史料二:清末司法审判改革的过程及内容

史料二⑥中国封建制司法发展到清朝后期,其专断、不公、野蛮也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1902年至1911年间,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以⑦“参酌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为宗存的旨,对《大清律例》进行了全面改造。⑧改造成果主要体现在《大清现行刑律》中,该法典删除了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和刺字等残酷的刑罚,禁止刑讯和买卖人口,新增加了妨碍国家罪、伪造外国货币罪。除此之外还制定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虎门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