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中学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辽宁省重点中学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辽宁省重点中学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辽宁省重点中学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辽宁省重点中学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重点中学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饭圈,粉丝圈子的简称。“粉丝”一词的英文单词为“fans”,其中的fan音译为“饭”,粉丝群体组成的圈子就叫“饭圈”。“饭圈”共同体的形成离不开粉丝之间的情感团结环节。情感团结指的是具有相似品味偏好的行动者基于情感而彼此连接在一起的状态。其中的参与者将由此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能量、集体性的身份认同、联系个人与集体的符号以及维护集体符号的道德正义感等。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不仅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供给,也重塑了人们彼此交换信息、产生互动的方式。在数字平台中,人们往往倾向于接纳与自身观念更为相近的信息或与自身品味相似的成员;部分智能算法也倾向于为用户推荐同质化的信息资源,从而加剧了其互动连接过程的选择性。由于数字技术在传播过程中的这种选择性,粉丝彼此之间的情感距离同样前所未有地缩短了,更具选择性的粉丝聚集效应也因此产生。钟爱相同偶像的粉丝们不仅可以线下相会,也可以在线上时刻联络,完成共同的任务,并分享共同的快乐。这样的连接过程既使得其中的个体找到了心灵归属,也为共同体的组建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在粉丝聚集并形成集体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其共同体还将探索出各种规范性策略,包括特定的身份标签与组织结构等,以实现共同认可的追星目标。同样地,由于数字技术的选择性,特定的策略一旦为粉丝情感所接纳,就能得到精准的传播,从而加强粉丝彼此之间的情感团结。具体而言,在身份标签方面,粉丝群体所建构的标签主要用于自我呈现、分享信息和组织行动。例如,不同偶像的粉丝有着各自专属的身份名称,如易烊千玺的粉丝自称“千纸鹤”、迪丽热巴的粉丝自称“爱丽丝”等。另外,不同的追星行动也可能被赋予只有圈内人才能理解的名称,如给自己的偶像手绘图画被称作“绘饭”,为自己的偶像设立集资数额叫“插旗”,而达到了特定的目标金额则叫“拔旗”等。不难发现,粉丝们通过在数字平台中传播这些具有加密属性的标签,既实现了对潜在圈内伙伴的精准识别,又增加了其共同体的独特性与凝聚力。而在组织结构方面,粉丝们还能够借助“理性化”的层级组织来协调集体性的追星实践。一旦认定了对某位偶像予以支持的情感目标,如何更有效地聚集资源则成为一个技术问题。“饭圈”的事实表明,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粉丝群体有能力利用数字技术以建立目标明确、分工清晰的严密集体组织。如已有研究发现,“饭圈”存在着同心圆式的权力结构:位于中心位置的“大粉”掌握着更多话语权力和资源动员能力,次核心位置集聚着各种功能性粉丝,而普通粉丝只能处于“饭圈”的边缘性位置。也有部分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饭圈”中的制度性分工,发现其中的“后援会”组织可以根据现实需要而灵活细分成美工组、文案组、数据组、财务组等。饭圈文化中的情感是偶像产业和媒介技术以及饭圈组织合力下催生的新情感类型,具有很强的工具属性。粉丝对偶像的喜爱不乏个人的情感需要和自我投射,但是这种情感更多地是被产业环境尤其是资本唤起、组织和生产出来的,在个体和资本的结构性关系中,粉丝无疑是相对弱势的。美国学者梅斯特罗维奇提出了“后情感社会”理论,他打破了情感和理智的二元对立,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情感成为一种被理性设计的类情感,一种背离了人类本真性、具有虚假性和被操控性的情感替代品,情感成为了一种新的权力和作用形式。可以说,在偶像产业中,情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虚假情感和增值工具,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真实情感的异化。同时,饭圈场域内形成的这种新型情感也难免会作为一种惯习迁移到其他领域,形成饭圈思维和行为的泛化。(摘编自许弘智、靳天宇《数字时代的情感共同体:“粉丝”是如何集结成为“饭圈”?》)材料二:“饭圈”最大的隐患是排他性,“饭圈外溢”将偏执、疯狂、戾气扩散到更多领域。相关治理既要针对一系列症结打好驱邪“组合拳”,又当重视扶持正道,固本培元。在“饭圈外溢”的背后,光怪陆离的资本身影若隐若现。“娱乐至死”的过度炒作,拉踩引战的煽动叫嚣,霸屏控评的猫腻操控,与资本利益链的上下其手有直接关系。在炒作的过程当中,粉丝情感成为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虚假情感和增值工具,因此,整顿“饭圈”乱象外溢的关键在于重构偶像经济的运营模式,摒弃以流量牟取暴利的短视做法,充分发挥粉丝经济的长尾效应。对有关部门来说,务必要理清“饭圈”的权责范围,为偶像经济的运作设置边界,精准打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斩断恶意操控链条。“饭圈外溢”的嘈杂声屡屡占用公共舆论空间,与某些平台对刺激、争议、敏感信息“半推半就”的态度脱不了干系。热榜不是简单的信息展示平台,而是人们传播信息、捕捉热点、感应社会脉搏和神经的重要途径。然而,平台热榜泛娱乐化态势不减,价值导向有待纠正。压实平台责任不可或缺,平台必须摒弃“流量为王”,主动审核剔除有害信息,不做有害信息的“传声筒”。“饭圈”以明星、“爱豆”为核心,扩展至其他领域也是一样。偶像的自我修养和德行表现,是作为公众人物的必修课。有关部门此前已多次强调,加强对明星、艺人的管理,让德艺双馨者拥有更大舞台。青少年是粉丝的主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全社会的责任。操守品行良好的偶像会对粉丝形成正面示范。因此,必须对劣迹明星、名人、艺人、网红坚决说“不”!针对“饭圈外溢”带来的种种问题,更当用法律衡量、规范、处理。对侵犯他人隐私、破坏他人名誉、造成他人损失、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等违法违规问题,必须依法严肃惩处,让无视公序良俗、突破法律底线、实施网络暴力者自食苦果,让恶意操控、煽动误导、借机渔利的始作俑者付出应有代价。总之,“饭圈外溢”不只是文化现象,更是社会问题,各方要重视研究“饭圈”的共情特性,积极入“圈”解题。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免于“饭圈”乱象的侵扰。(改编自明健《剑指病灶,扶正祛邪》)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技术的选择性有助情感团结,故数字平台上的粉丝能形成最紧密的“饭圈”共同体。B.数字时代的粉丝可以随时联络,共享快乐,而在电视媒介时代,粉丝间很难亲密互动。C.粉丝的追星行动都被赋予了只有圈内人才能理解的名称,具有加密属性,能增加凝聚力。D.“饭圈”存在着同心圆式的权力结构,同一偶像的粉丝在圈内不一定拥有同等的地位。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饭圈”乱象的治理,既要针对一系列症结打好驱邪“组合拳”,又当重视扶持正道,固本培元。B.“饭圈”原本并非人们谈之色变的“怪圈”,其乱象蔓延其实是幕后利益链条上的利益驱使行为。C.只有对劣迹明星等说“不”,偶像们才能重视自我修养和德行表现,进而对粉丝形成正面示范。D.只有积极入“圈”解题,才可能避免“饭圈”乱象向多领域蔓延和渗透所引发的恶劣影响,从而解决这一社会问题。3.根据两则材料,下列“粉丝行为”需要被警惕并制止的一项是()A.粉丝为某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制作了精美的加油海报,并在网络上积极分享和传播,借此表达对偶像的支持与喜爱。B.粉丝以参加动漫展为契机,自发制作二次元的相关物料,在动漫展现场向参观者派送礼物并宣传相关动漫形象和作品。C.在明星工作室的授意下,某粉丝组织人员在社交平台上为明星打投、控评,期间逐步提升了自己在粉丝群中的地位。D.大熊猫粉丝经常蹲守动物园熊猫馆,拍摄熊猫的日常活动,某次拍摄时,发现熊猫表现异样,便提醒饲养员前去查看。4.材料一中指出“理性化”的层级组织可以帮助粉丝协调集体性的追星实践,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理性化”一词在文中意义的理解。5.巴黎奥运会期间,部分“乒丝”搅乱体坛,多位参赛选手受到冲击。你将参加某体育论坛发起的“如何让畸形饭圈文化远离体育”线上讨论会,请结合两则材料,写出发言要点。【答案】1.D2.C3.C4.①粉丝们开展的追星实践活动目标明确、分工清晰、组织严密;②粉丝组织的追星实践活动很有可能是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并非出于粉丝的理性。5.(1)理清“饭圈”的权责范围,打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斩断恶意操控链条。(2)平台应主动审核剔除有害信息,不传播有害信息。(3)体育明星注意自己的德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面示范。(4)用法律衡量、规范、处理与体育相关的违法违规问题。【解析】【导语】两则材料中,第一则探讨了“饭圈”文化的发展与形成,强调数字技术、情感团结和层级组织在其中的作用,揭示饭圈文化在粉丝与偶像关系中的深远影响。第二则材料揭示了“饭圈”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分析了资本操控与社会影响,呼吁用法律和社会责任共同规范治理“饭圈”文化。这两则材料形成了从理解“饭圈”形成到治理其泛滥社会问题的完整逻辑链条,对饭圈文化提出了全面的解读和审思。【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故数字平台上的粉丝能形成最紧密的‘饭圈’共同体”错。材料一中提到“由于数字技术在传播过程中的这种选择性,粉丝彼此之间的情感距离同样前所未有地缩短了,更具选择性的粉丝聚集效应也因此产生……这样的连接过程既使得其中的个体找到了心灵归属,也为共同体的组建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只是说数字技术的选择性有助于情感团结,为共同体组建提供基础,但并没有表明能形成“最紧密的‘饭圈’共同体”。B.“而在电视媒介时代,粉丝间很难亲密互动”错,根据“钟爱相同偶像的粉丝们不仅可以线下相会,也可以在线上时刻联络,完成共同的任务,并分享共同的快乐”可知只是阐述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对粉丝聚集等方面的影响,并没有涉及电视媒介时代粉丝间互动情况的描述。C.“都被赋予了”错,原文表述为“不同的追星行动也可能被赋予只有圈内人才能理解的名称”,这里强调的是“可能”,并非“都”,该选项将范围扩大了。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逻辑错误,原文是“操守品行良好的偶像会对粉丝形成正面示范”,应是偶像先重视自我修养,才有正面示范,而非反之。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属于正常积极的表达对偶像支持的行为,没有体现出材料中所说的受资本操控等不良现象,不需要被警惕制止。B.属于正常的文化推广、交流行为,不存在“饭圈”乱象相关的不良问题,不需要被警惕制止。C.这种行为很容易成为资本操控粉丝情感、达到某些利益目的的手段,是“饭圈”乱象中常见的不良行为表现,所以需要被警惕并制止。D.这是出于对动物的关心爱护,是正常且积极的行为,不存在不良之处,不需要被警惕制止。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①由材料一原文“而在组织结构方面,粉丝们还能够借助‘理性化’的层级组织来协调集体性的追星实践。一旦认定了对某位偶像予以支持的情感目标,如何更有效地聚集资源则成为一个技术问题。‘饭圈’的事实表明,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粉丝群体有能力利用数字技术以建立目标明确、分工清晰的严密集体组织”可知,“理性化”一词可理解为粉丝群体能够根据追星的目标,如宣传偶像、为偶像集资等,明确不同成员的职责,目标明确、分工清晰、组织严密。②由原文“在偶像产业中,情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资本理性操控、包装和算计的虚假情感和增值工具,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真实情感的异化。同时,饭圈场域内形成的这种新型情感也难免会作为一种惯习迁移到其他领域,形成饭圈思维和行为的泛化”;材料二表明在“饭圈外溢”乱象中,如资本操控下的过度炒作等行为,这也从反面体现了“理性化”。可知,这里的“理性化”带有一种资本操控的负面色彩,资本为了利益,利用饭圈这种看似理性的组织形式,将粉丝情感进行包装和算计,把它变成一种背离人类本真性、具有虚假性和被操控性的情感替代品,使得“理性化”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资本逐利的工具。【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由原文“整顿‘饭圈’乱象外溢的关键在于重构偶像经济的运营模式,摒弃以流量牟取暴利的短视做法,充分发挥粉丝经济的长尾效应。对有关部门来说,务必要理清‘饭圈’的权责范围,为偶像经济的运作设置边界,精准打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斩断恶意操控链条”可知,要重构体育偶像经济的运营模式:要理清“饭圈”的权责范围,为体育偶像经济的运作设置边界,精准打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斩断恶意操控链条。(2)由原文“压实平台责任不可或缺,平台必须摒弃‘流量为王’,主动审核剔除有害信息,不做有害信息的‘传声筒’”可知,要压实平台责任:平台不能只为了流量,应该主动审核剔除针对体育明星的有害信息,不传播有害信息。(3)由原文“偶像的自我修养和德行表现,是作为公众人物的必修课。有关部门此前已多次强调,加强对明星、艺人的管理,让德艺双馨者拥有更大舞台。青少年是粉丝的主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全社会的责任。操守品行良好的偶像,会对粉丝形成正面示范,必须对劣迹明星、名人、艺人、网红坚决说不”可知,体育明星作为公众人物,要加强自我修养,注意自己的德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粉丝,尤其是青少年形成正面示范。(4)由原文“针对‘饭圈外溢’带来的种种问题,更当用法律衡量、规范、处理”可知,要强化法律的作用:用法律衡量、规范、处理与体育相关的违法违规问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昂然有范揭方晓范本阳是破落户,是西城最知名的破落户。为什么这么说呢?范家祖上可了不得,有的当过府台,为一方百姓之父母;有的镇过边防,为千秋传颂之名将;有的高居庙堂,为政绩卓著之宰辅;有的远遁山林,为声名显赫之骚客……这样的家族,到哪儿都算得上是世家大族。可惜的是,范家后来家道中落,只零零星星出过几个进士、举人。待到范本阳这辈,不,从他祖辈、父辈起,就彻底没落了,祖孙仨可是连个秀才都没捞上。连秀才都没中,自然就绝了仕途,又自负出身名门,贩夫走卒之类、引车卖浆之属,是绝计不肯干的,为了生计,只能一代接一代变卖家产,什么金银细软、书法字画、铜鼎瓷器,都卖得干干净净。到范本阳这儿,已经家徒四壁。父母去世后,范本阳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在祖辈流传下来的这座大宅子里东瞧瞧、西瞅瞅,连鸟窝、老鼠洞都不放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别说,偶有收获,不是捡块碎银,就是摸串铜钱,可以勉强混几天温饱。家人?唉,范本阳这样的破落户,是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成家立业的,他自己也压根儿没往那儿想。有时,几杯浊酒过后,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喃喃自语:“堂堂范家,堂堂范家,至此绝嗣。奈何,奈何!”酒是泥人张邀他喝的。整个西城,范本阳几乎没有朋友,若硬要说有,那就只能是泥人张了。原来,西城破落的人家不少,可人家破落了就破落了,心态平和,凭双手自力更生,做豆腐、教私塾、卖馍馍、糊花圈、裱字画……养活一家人,自得其乐。可范本阳不同,他家道是破落了,可架子不倒,范儿不减,依旧拿腔作势,将自己当老爷看,寻常人家绝入不了他的法眼。比如吃饭,西城寻常人家不论早晚都叫呷饭。而范本阳循祖例,叫第一顿饭为朝食,叫第二顿饭为晡食,常说自己朝食已毕,或说晡食还在锅里呢,让人听了不舒服。比如睡觉,西城寻常人家都是说困觉。而范本阳却偏偏说成夜寐,还振振有词摇头晃脑道:“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是《诗经》中《关雎》篇中的句子,被他拿来引经据典了。这还只是言语上,行为中范本阳更怪模怪样。寻常人吃饭,端起碗抄起筷子就吃,他还有前奏:净须、洗手、掸衣,有条不紊,方才不慌不忙地吃。寻常人走路,大步流星,虎虎生风,他身着长袍马褂,踱着方步,俨然老爷出巡。范本阳说,这叫派儿,叫范儿,叫气势。听者哄然而散,从此不跟他亲近,他自然就没有什么朋友了。泥人张不同,祖上也曾富贵过,虽没染上范本阳这样的酸腐病,头脑比较正常,却打心眼儿里理解他,便隔三岔五喊他呷几杯浊酒。酒酣耳热时,听他说些无端掌故,感叹些无常世事,以为人生一乐。不过,范本阳虽家徒四壁,可那座祖传下来的大宅子还非常完好,其巍然耸立之气势、富丽堂皇之气派,引人垂涎三尺。有人出大价钱要买这宅子,范本阳断然拒绝。人家说:“你都混成这样了,赶紧将宅子卖了啊。卖宅子所得,够你吃喝玩乐一辈子。”范本阳慨然道:“卖了宅子,何处为范?”按泥人张的理解,这话里有两个意思。一是说宅子没了,范家的痕迹就从这世上抹去了,再也找不到了,二是说宅子没了,范本阳他立身处世的派儿、范儿,就彻底失去了,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呢?人家气得直跺脚,拂袖而去。那年,日本兵入侵中国,不久就攻破了西城。日本兵蛮横地跟范本阳说,整个西城数来数去,只有他家这宅子气派,若用来作为司令部,真是完美。范本阳含笑点头,说:“是啊,到哪里找这般完美的宅子去,您容我收拾一下,明天就将这宅子送给皇军,如何?”这日本兵不知哪根筋搭错了,竟然答应了范本阳的请求,退兵而去。当天夜里,西城突然火光冲天,范本阳的大宅子火势凶猛,转瞬间成为一堆废墟。日本兵气得直骂“八嘎”,朝四面八方放了好一通枪炮,方才罢休。有人说,那晚的火光中,范本阳昂然而立,特别地有派儿,有范儿,有气质。目睹这一切的泥人张,心头郁结,从此疯疯癫癫。捏泥人,只捏一种,那就是昂然而立的范本阳,派儿足足的,范儿足足的,气势足足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本阳的门户已然破落,但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言语和行为等方面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派头和气势。B.对范本阳来说,老宅不仅是容身之所,也是对往事的回忆,对家族的念想,更是人格尊严的寄托。C.泥人张能和范本阳做成朋友,是因为泥人张也经历过家族的没落,很能理解范本阳的处境和心理。D.范本阳看重老宅,有人出高价也不卖。可当日本人讨房时却欣然点头,此时他内心害怕且纠结。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本阳人物语言的设计独具匠心,不仅有文言的特征,还引用了《诗经》的语句,借此表现他的“酸腐病”。B.文本中写西城寻常人家的生活习惯、日常营生等,意在突出特殊时期,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艰辛与贫困。C.文本将破落户范本阳的故事置于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他的抉择和结局更能凸现中国人昂扬不屈的精神。D.文章最后,范本阳与老宅同归于尽,泥人张疯癫,彻头彻尾的悲剧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引发读者的深思。8.泥人张作为次要人物,着墨不多,却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9.作品用了大半篇幅来叙述关于范本阳的“闲事”,结尾却仅用三段就干脆利落地讲完了故事,这样写的用意何在?【答案】6.D7.B8.①衬托主要人物。与范本阳有着一点相似背景的泥人张却没有酸腐病,突出范本阳的迂腐、固执和放不下架子的特点;泥人张对范本阳的理解,又从侧面烘托了范本阳的坚守和傲骨。②推动情节发展。泥人张邀请范本阳喝酒,引出范本阳的一些生活细节和内心想法,为范本阳拒绝卖宅子以及火烧宅子等情节做了铺垫;泥人张目睹了范本阳火烧宅子的过程以及范本阳在火光中的样子,又引发读者对范本阳这一人物以及其行为所蕴含意义的深思。③深化主题:泥人张理解范本阳不卖宅子的想法,范本阳火烧宅子后,泥人张也疯疯癫癫,只捏昂然而立的范本阳,更凸显了小说坚守民族气节、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题。9.①情节上,看似“闲事”,却让读者看到范本阳对家族荣耀的执着、迂腐却又坚守的性格特点。使后部分夜里放火烧宅的突转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人物塑造上:塑造了一个迂腐、固执、放不下架子却又有些可爱的破落户形象。而结尾处他火烧宅子的举动,又展现出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民族气节和坚守。③主题上:由“闲事”到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决绝行为,将主题从个人的家族荣辱升华到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上,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感染力。【解析】【导语】这篇小说通过范本阳这个“破落户”的形象,揭示了家族没落背景下的人物内心坚持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范本阳虽已家道中落,但始终保持祖上的荣耀感,即便在贫困与孤独中,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派儿”和“范儿”。文章通过对比西城破落人家的自得其乐,凸显了范本阳独特且不屈的人格尊严。最终以烧掉祖宅抵制侵略者的行为,展现出中国人在民族危难时的勇气和骨气,虽悲剧但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D.“可当日本人讨房时却欣然点头,此时他的内心害怕且纠结”错误,范本阳面对日本人时含笑点头答应送宅子,实则是他的一种策略,从“当天夜里,西城突然火光冲天,范本阳的大宅子火势凶猛,转瞬间成为一堆废墟”“那晚的火光中,范本阳昂然而立”可以看出他对日本人的痛恨和不屈服,而不是内心害怕且纠结。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分析的能力。B.“意在突出特殊时期,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艰辛与贫困”错误,从“比如吃饭,……比如睡觉,……”“可范本阳不同,他家道是破落了,可架子不倒,范儿不减,依旧拿腔作势,将自己当老爷看,寻常人家绝入不了他的法眼”的表现看出,主要是为了与范本阳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范本阳虽家道中落但仍放不下架子、固守旧习的特点,而不是意在突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艰辛与贫困。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的艺术形象的能力。①衬托主要人物范本阳的形象。泥人张“祖上也曾富贵过,虽没染上范本阳这样的酸腐病,头脑比较正常,却打心眼儿里理解他,便隔三岔五喊他呷几杯浊酒”,与范本阳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范本阳的迂腐、固执和放不下架子的特点;小说中泥人张对范本阳卖宅子时说的话的理解,后文中泥人张捏泥人只捏“昂然而立的范本阳,派儿足足的,范儿足足的,气势足足的”,又从侧面烘托了范本阳的坚守和傲骨。②推动情节发展。文中通过泥人张邀请范本阳喝酒,引出范本阳的一些生活细节和内心想法“说些无端掌故,感叹些无常世事,以为人生一乐”,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范本阳的生活状态和心境,为后文范本阳拒绝卖宅子以及火烧宅子等情节做了铺垫;泥人张目睹了范本阳火烧宅子的过程以及范本阳在火光中的样子,最后疯癫,只捏“昂然而立范本阳”,既呼应标题,也使情节更加完整。③深化主题:范本阳卖宅子时说“卖了宅子,何处为范”,别人不懂,但是泥人张却能够理解,认为“范家的痕迹就从这世上抹去了,再也找不到了,……范本阳他立身处世的派儿、范儿,就彻底失去了”;在范本阳火烧宅子后,泥人张“从此疯疯癫癫。捏泥人,只捏一种,那就是昂然而立的范本阳,派儿足足的,范儿足足的,气势足足的”,对两个人的刻画凸显了小说坚守民族气节、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情节上,作品前大半篇幅详细叙述范本阳的“闲事”:“架子不倒,范儿不减,依旧拿腔作势,将自己当老爷看,寻常人家绝入不了他的法眼”“比如吃饭,……比如睡觉”“行为中范本阳更怪模怪样”,这些“闲事”让读者看到范本阳对家族荣耀的执着、迂腐却又坚守的性格特点,为后文的高潮部分做铺垫。后部分日本兵入侵,范本阳看似顺从地答应将宅子送给日军,却在夜里放火烧宅,这一情节的突转因为前面的铺垫而显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人物塑造上:通过前面大量篇幅展现范本阳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塑造了一个迂腐、固执、放不下架子却又有些可爱的破落户形象。而结尾处他火烧宅子的举动,又展现出他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民族气节和坚守,让读者看到了他性格中坚韧、有骨气的一面,这种前后的反差强化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范本阳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可感,令人印象深刻。③主题上:前面的“闲事”,主要围绕他对家族荣耀的维护和自身身份的坚守展开,结尾处范本阳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决绝行为,将主题从个人的家族荣辱升华到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上。这种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的主题表达,通过前面的铺垫和结尾的升华得以实现,在民族危亡之际,都应坚守民族气节和尊严,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迩英进读,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吕惠卿言:“先王之法,有一年一变者,‘正月始和,布法象魏’是也;有五年一变者,巡守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光言非是,其意以风朝廷耳。”帝问光,光曰:“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公卿侍从皆在此,愿陛下问之。三司使掌天下财,不才而黜可也,不可使执政侵其事。今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何也?宰相以道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则胥吏矣。今为看详中书条例司,何也?”惠卿不能对,则以他语诋光。帝曰:“相与论是非耳,何至是。”光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威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昔太宗平河东,立和籴法,时米斗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遂为河东世世患。臣恐异日之青苗,亦犹是也。”(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材料二: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以变更祖宗旧法,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知A条例一司B已不当C置而置之D又于其中不次E用人F往往暴得G美官H以变更祖宗旧法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疏,分条陈述,与《屈原列传》的“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的“疏”意思不同。B.衰,衰败,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何其衰也”的“衰”意思相同。C.举,拿出,与《苏武传》中的“复举剑拟之”的“举”意思相同。D.以为,认为,与《过秦论》中的“自以为关中之固”的“以为”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主政,施行新法,司马光却认为祖宗之法不可改,他以汉武帝和汉元帝改变祖制导致国家出现问题为例,佐证自己的观点。B.司马光认为所谓“布法象魏”,事实上颁布的是旧法,而“刑罚世轻世重”并不是改变旧法,而是针对国家的状态调整刑罚的轻重。C.司马光反对青苗法,并以太宗时的和籴法作比,认为该法虽有一时之效,但最后却成了祸患,并由此判定青苗法最终也会如此。D.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表明自己反对那些对王安石进行诋毁的做法,又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失误实际在他于用心过头和太过自信。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三司使掌天下财,不才而黜可也,不可使执政侵其事。(2)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14.两则材料中,司马光都表达了对设置三司条例司的看法,请简要概括。【答案】10.DFH11.C12.C13.(1)三司使掌管天下的财富,没有才能的人罢黜他们是可以的,但不能让掌管政事的人干预三司使的事务。(2)假如他们确实是君子,那本来就不应该谈论财利;假如他们确实是小人,那就当然会搜刮尽百姓的财物。14.①用规程、条例行事,不适合辅佐君王。对百姓大讲功利,会侵害百姓的财富利益。②用人不当,扰乱了官吏升迁制度。③有些人改变旧法,只是沽名钓誉。【解析】【导语】材料一介绍王安石推行新法,司马光以祖宗之法不可随意变更为由反对,他与吕惠卿辩论,强调维护旧制的重要性,并结合历史实例如汉武削藩与太宗和籴法指出变法风险。材料二在信中司马光承认王安石为大贤,但指出其变法的问题在于过分自信,滥用人事与破坏旧制。【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知道三司条例司这一官署是不当设置而设置了,又在官署中不按正常做法用人,有的人往往一下子得到好的官职,以改变祖宗旧有的法度。“条例一司”是主语,“已不当置而置之”是谓语,“不当”修饰“置”,中间不能断开,结构完整,其后断开;而“又”是后一句的开头,所以D处断开;“又于其中不次用人”中“用人”是动宾结构,语意完整,“不次”作“用人”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F处断开;“往往暴得美官”独立成句,“暴得美官”是动宾结构,“暴得”是谓语,“美官”是宾语,其后停顿,所以H处断开。故选D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分条陈述/疏远。句意: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施行新法的害处。/(楚怀王)疏远屈原,却信任上官大夫。B.正确。汉朝的王业从此衰落/(庄宗由盛而衰)是多么的衰败啊。C.“意思相同”错。拿出/举起。句意:百姓拿出钱放债收取利息。/(卫律)又举起剑来做出要杀苏武的样子。D.正确。句意:您认为这些都是迂腐儒生的老生常谈/(秦始皇)自己认为关中的地势险固。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并由此判定青苗法最终也会如此”错。由“臣恐异日之青苗,亦犹是也”,可知司马光只是担心他日的青苗法也会像和籴法一样成为祸害,而不是“判定青苗法最终也会如此”。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才”,没有才能的人;“黜”,罢黜;“侵”,干预。(2)“使”,假如、如果;“诚”,确实;“固”,本来;“民是尽”,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尽民”,搜刮尽百姓的财物。【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今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何也?宰相以道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则胥吏矣”可知,司马光认为设置三司条例司,是宰相用规程、条例辅佐君王,那是低级官吏所为,据此可概括:用规程、条例行事,不适合辅佐君王;由材料二“使之讲利。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固民是尽”可知,让那些小人去大讲功利,就要搜刮尽百姓的财富,据此可概括:对百姓大讲功利,会侵害百姓的财富利益。②由材料二“于是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晓财利之人”“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指出三司条例司本就不该设置,而且在其运行过程中,存在不按正常次序用人的情况,使得有些人能够骤然获得好官职,这显然扰乱了原有的官吏升迁制度,破坏了正常的用人秩序。可概括:用人不当,扰乱了官吏升迁制度。③由材料二“以变更祖宗旧法,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可知,有些人改变祖宗旧有的法度,用来为自己求取功名罢了,危害就够严重。可概括:有些人改变旧法,只是沽名钓誉。参考译文:材料一:王安石开始主持政务,施行新法,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施行新法的害处。迩英上书进献诵读,当读到曹参代替萧何的事时,皇帝说:“汉朝一直遵守萧何之法不变,行得通吗?”回答说:“岂止是汉朝,三代的君主也常常固守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法则,这个法则即使保存到今日也没问题。汉武帝采取高祖改变成规的办法,结果盗贼布满了半个天下;元帝更改孝宣帝时候的政策,汉朝的王业从此衰落。这样说来,祖宗之法是不能改变的。”吕惠卿说:“先王的成法,有一年改变一次的,‘正月始和,布法象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有五年变更一次的,巡行境内的考绩制度就是这样;还有三十年变更一次的,‘刑法世轻世重’就是这个道理。司马光说的不对,他的用意在于讽刺朝廷罢了。”皇帝问司马光,司马光说:“布法象魏,是颁布原来的法规。诸侯国改变礼节和乐器的,国君在巡行时遇到就要诛杀诸侯王,这就是说这些不是可以随便改变的。关于刑法,刚建立的国家用轻法,混乱的国家用重法,这就是所谓世轻世重,但并不是变化。况且治理天下好比住房子,房子坏了就修补一下,没有严重损坏就不要另造新房。公卿侍从们都在这里,希望陛下询问他们。三司使掌管天下的财富,没有才能的人罢黜他们是可以的,但不能让掌管政事的人干预三司使的事务。现在设立三司条例司,为了什么?宰相用德行辅佐君王,怎么能用规程、条例呢?如果用规程、条例,那是低级官吏所为。现在看到的详见于中书条例司,为什么呢?”吕惠卿不能回答,就用别的话来诋毁司马光。皇帝说:“互相讨论事情的错对,何必这样。”司马光说:“百姓放债收取利息,还能够蚕食剥削下等的人家,何况有政府督责的威仪呢!”吕惠卿说:“青苗法,是愿意借就借,不愿借的也不强迫。”司马光说:“无知识的老百姓知道借债的利益,但不知道还债的害处,不只是政府不强迫,那些富裕而放贷的百姓也不强迫。过去太宗平定河东,制定和籴法,当时一斗米十钱,百姓乐意和官府做交易。后来物价暴涨而和籴之法没有取消,终于成为河东的世代祸害。我恐怕他日的青苗法,也会像这样。”材料二:当今天下十分厌恶您的人,他们对您毁谤、污蔑,所有的坏话都用上了。我个人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您本来是大贤人,您的失误在于用心过了头,自信心太强罢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古来圣贤的治国之道,不过是使众官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委派其任务而责令其取得成功。您认为这些都是迂腐儒生的老生常谈,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于是,又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集通晓财利之人,让他们去大讲利。假使他们真的是君子,就本来不应该讲利;假使他们真的是小人,则本来要搜刮尽百姓的财富。因此知道三司条例司这一官署是不当设置而设置了,又在官署中不按正常做法用人,有的人往往一下子得到好的官职,以改变祖宗旧有的法度,只不过是另出一番新意,用来为自己求取功名罢了,这样它的危害已经够严重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送杨少府贬郴州①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②秋月听猿声。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青草瘴时过夏口③,白头浪里出湓城④。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⑤。注释:①郴州:今湖南省南部。②若为,怎堪。③夏口:今湖北武昌的西面。④湓城: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⑤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作《吊屈原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想象朋友独看洞庭山水,秋色凄寂,猿啼冷月,实则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伤感氛围。B.颔联写作者伫立北渚,“愁看”流水远去,“恶说”南风轻快,体现了送别后的愁苦与孤寂。C.颈联描绘了友人的贬谪路途,山水险恶,瘴气丛生,寄寓作者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和牵挂。D.全诗用一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活动,其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而非描摹山水。16.清人王寿昌评此诗颇有“深情委婉”之意,请结合尾联进行简要赏析。【答案】15.B16.①以贾谊比杨少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才华的肯定、夸赞。②以长沙不久留,表达作者对友人不久就可返回的祝愿。③劝慰友人不须学贾谊吊怀屈原,表达作者对友人被贬谪宽慰。作者借典故含蓄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故有“深情委婉”之说。【解析】【导语】本诗写给被贬谪异地的友人杨少府。前四句想象朋友途中经过的名山大川,表现了旅人的愁苦之情;后四句想象旅途中实际存在的凶险,并用贾谊的典故以宽慰朋友。全诗融情于景,用典恰切,意味深长,形象地表现了对朋友的同情、理解和宽慰。【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颔联写作者伫立北渚”错误,颔联是从朋友的角度落笔,虚写友人乘船顺三湘南去,回望北岸,愁苦之情难以抑制。此刻南风大作,向北吹拂,自己却独自南贬,更显悲哀。没有提到“作者伫立北渚”。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的意思是:你此去好比贾谊贬长沙,不会久留,你也不必过于自伤,而去效仿贾谊哀悼屈原的举动。①“长沙不久留才子”运用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典故,将友人与贾谊类比,认为他们虽然被贬,但他们的才华不会被埋没,这是对友人才华的肯定、夸赞。②“长沙不久留”写诗人宽慰朋友作为受到赏识的才子,远谪郴州的日子并不会太久,这是对友人不久就可返回的美好祝愿。③“贾谊何须吊屈平”,诗人运用典故,委婉劝慰友人不要像贾谊那样悼念屈原一样伤感,这是对友人的鼓励与安慰。这是“深情委婉”‌的具体表现。“深情委婉”‌是指表达深情时采用委婉的方式,既表达了对某事物的深厚感情,又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显得更加含蓄和细腻。(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展现了秦始皇踏灭六国,一统天下的盛势,而《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句意思相似。(2)《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体现了高适对血腥战争的清醒认知,又赞扬了将士舍己为国的精神。(3)古人常常写“梦”,或营造瑰丽迷幻的意境,或描述恍然若梦的感觉,给人以缥缈梦幻的审美感受,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吞二周而亡诸侯②.履至尊而制六合③.相看白刃血纷纷④.死节从来岂顾勋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侯、履、尊、制、勋、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故乡的那棵老榆树,不论怎样地老了,我总叫它小榆树。这样叫它,我感觉仿佛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童年。小榆树个子不高,但我更小过它,是多少倍,不好来形容。它像一个大哥哥,春风拍着它的头,我总是痴望着。望着,望着,小榆树赤身的枝条,绽放着青色的笑容,酱紫色的小骨朵,一串一串的,一串比一串俏艳。那是什么?那是榆钱。每一串一圈圈膨胀着的有着相同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容的榆钱都和我们孩儿是那样的相似。看不到枝条,看不到空隙,好似春风钻不过去时,那就是一树的榆钱了。水嫩嫩的、油绿绿的、壮朴朴的,小榆树的个子,感觉冒高了一些,但我更会觉得,它变胖了许多,甚至觉得,那个粗巴巴的树干,喘着气,快要支撑不住了。每年春天,我是巴望着小榆树变“胖”的。它胖得很体面,那形象、那表情、那味道,是多么的自然,多么的诱人。18.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在语言上十分有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20.下列句子中的“仿佛”和文中加点的“仿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这家餐厅的菜肴味道仿佛和我妈妈做的一样美味。C.夜幕下的那座高塔,仿佛一盏古老的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D.站到队列前,便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个指挥官,所有人都在等待我的号令。【答案】18.榆钱一圈圈膨胀着,每一串都有着相同的表情和不同的姿态,都和我们孩儿是那样的相似。19.①运用叠音词,如“水嫩嫩”“油绿绿”“壮朴朴”“粗巴巴”等,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小榆树的形象,而且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变胖”“喘着气”等,将小榆树人格化,生动传神地表现小榆树的生长变化,表现对小榆树的喜爱之情。③运用短句,句式灵活,表意丰富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的基本方法为提取主干法。画横线的句子的主语为“榆钱”,谓语为“是”,宾语为“那样的相似”,并且“都和我们孩儿”是“是”的状语,所以主干句可提炼为:榆钱都和我们孩儿是那样的相似。然后再将修饰成分提炼出变成相应的句子。“每一串一圈圈膨胀着的”“有着相同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容的”是“榆钱”的两个定语,将这两个定语变成相应的句子,即:榆钱每一串一圈圈膨胀着,有着相同的表情和不同的姿态。我们在变换句式的时候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所以这两个句子可调整为:榆钱一圈圈膨胀着,每一串都有着相同的表情和不同的姿态。最后将这几个句子进行整理,变长句为短句:榆钱一圈圈膨胀着,每一串都有着相同的表情和不同的姿态,都和我们孩儿是那样的相似。【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从词语运用上看,运用叠音词,如“水嫩嫩的、油绿绿的、壮朴朴的”“那个粗巴巴的树干”中,使用“水嫩嫩”“油绿绿”“壮朴朴”“粗巴巴”等叠音词,从触觉、视觉等角度描绘小榆树的形象,突出其粗朴、可爱的特点,强化了句子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②从修辞手法的使用看,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它变胖了许多,甚至觉得,那个粗巴巴的树干,喘着气”中,“变胖”“喘着气”都是人的情态动作,这里将小榆树人格化,赋予小榆树人的情状,生动传神地表现小榆树的生长变化,表现对小榆树的喜爱之情。③从句式上看,“小榆树的个子,感觉冒高了一些,但我更会觉得,它变胖了许多,甚至觉得,那个粗巴巴的树干,喘着气”,运用一系列的短句,句式简短,灵活多变,中间用多个逗号停顿,形成语气的变化,表意更丰富,与语段的句式特点相协调。【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语境义的把握能力。文中加点的“仿佛”表示想象,是作者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故乡和童年,并非真实发生,是一种虚幻的情境感受。A.“仿佛”是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上的清香比作听觉上的歌声,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文中表感觉的“仿佛”用法不同;B.“仿佛”是在作比较,比较餐厅菜肴味道和妈妈做菜味道,强调相似性,与文中用法不同;C.“仿佛”是比喻词,把高塔比作明灯,属于比喻的修辞手法,与文中表感觉的“仿佛”用法不一致;D.“仿佛”也是表示想象,好像自己就是指挥官,和文中作者感觉仿佛回到故乡、童年一样,都是一种虚幻的情境感受,用法相同。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8小时睡眠论”作为一个广泛流传的观点,②提倡每个成年人每晚需要睡足8小时才能保证健康和精力充沛。然而,③“8小时”其实是指人均每晚睡眠时间,④但睡眠具有很强的个性化,⑤如果一刀切地追求“必须睡够8小时”,⑥忽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⑦反而会影响身心健康,引发睡眠焦虑。首先,______。研究发现,一些发生特定基因突变的“超人”,天生只要睡几个小时就能感到精力充沛和清醒。比如拿破仑,平日只需四到五小时的睡眠就能保持充足的精力。相反地,也有人需要超过8小时的睡眠才能保持最佳状态,例如运动员博尔特,每晚需要10小时的睡眠。此外,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睡眠的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