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理C》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建筑物理C》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建筑物理C》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建筑物理C》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建筑物理C》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物理C》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6140009英文名称:BuildingPhysics(C)学分:3学时:总学时52学时,其中理论44学时,实践8学时先修课程:建筑设计1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程授课对象:建筑学专业学生教学单位:土木工程学院修读学期:第4学期一、课程描述和目标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建筑室内外热、光、声物理环境对人心理、生理的影响,以及人体在生理上对热、光、声物理环境的基本要求等知识,使学生在规划和设计中做到形式与功能相结合,为人们创造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环境。同时,结合本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绿色生态建筑观和社会责任感,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基本建筑物理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掌握建筑热工学中关于热工学基本概念、人体热舒适、建筑传热基本过程、建筑保温、建筑防热、建筑防潮等知识;掌握建筑光学中关于光学基本概念、自然采光、人工光源等知识;掌握建筑声学中关于声学基本概念、建筑厅堂音质设计、建筑防噪等知识。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的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学习方法和技巧,并能够将这些方法和技巧用于解决实际设计问题。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权重指标点1-1.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并将其用于建筑学专业问题的描述,并能应用其对相关建筑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课程目标10.6指标点7-1.能够充分认识建筑设计对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课程目标20.4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环节序号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重、难点(含德育要求)学时教学方式对应课程目标1绪论基本要求:了解物理环境对人体感官的刺激及其对生理健康和舒适的影响,了解物理环境基本量、声光热的传播性质和材料性质。重点:感觉量与刺激量的关系,物理环境基本量,声光热传播性质。德育要求:培养建筑师的职业使命感。2课堂讲授、讨论课程目标12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基本要求:了解人体热平衡,人体热感觉影响因素,热环境评价方法;了解室外气候因素、气候参数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掌握空气湿度及露点温度的概念和计算,了解城市气候特点、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分区;掌握辐射、对流和热传导三种传热方式的基本特点,理解导热系数、对流换热系数、辐射系数的意义和影响因素,封闭空气间层传热特点;理解围护结构稳定传热过程及传热量,热阻和传热阻的物理意义,掌握热阻及平壁任意一点温度的计算,了解非稳定传热的特征,围护结构周期传热计算方法,理解衰减倍数和延迟时间的物理意义。重点:热环境基本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气温、湿度、风的变化规律,湿空气的概念,传热基本方式的特点,材料导热系数、辐射系数蓄热系数,平壁稳定传热特点,热阻和传热阻的意义及计算,平壁周期传热特点,蓄热系统,热惰性指标。难点:围护结构传热计算。德育要求:培养具有节能意识的建筑师。8课堂讲授、讨论课程目标1、23建筑保温防热基本要求:理解保温原则,掌握围护结构传热异常部位的保温处理措施,被动式太阳房基本形式及设计方法;理解夏季室内过热的原因及防热徐径,掌握围护结构的隔热计算,理解房间的自然通风,掌握建筑节能设计策略。重点:围护结构保温性能要求,体形系数,围护结构保温构造形式及特点,门窗保温要点,特殊部位保温处理,室外综合温度,隔热设计标准,常用隔热措施及特点,建筑遮阳的形式,自然通风组织。难点:围护结构的隔热计算。德育要求:培养具有节能意识的建筑师。4课堂讲授、讨论课程目标1、24建筑日照基本要求:理解和熟练掌握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理解日照标准与设计。重点:日照三参数,太阳高度角、方位角,住宅日照要求,日照设计方法。难点:日照计算。德育要求:培养具有可持续人居环境的整体意识的建筑师。2课堂讲授、讨论课程目标1、25建筑防潮基本要求:理解材料的吸湿过程,理解传热传湿计算,掌握防止和控制冷凝的措施。重点:防止和控制冷凝的措施难点:传热传湿计算。德育要求: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2课堂讲授、讨论课程目标1、26建筑光学基础知识基本要求:理解和熟练掌握材料的光学性质;一般理解与掌握眼睛与视觉、可见度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基本光度单位和计算应用,理解颜色的形成、分类与属性及混合方法;掌握孟塞尔表色系统;理解并掌握光源色温、相关色温和显色性的概念及意义。重点:光谱光视效率V(λ)、基本光度单位的符号、单位、定义和计算公式、余弦定律、立体角投影定律、朗伯余弦定律、漫反射和透射的计算方法、可见度的概念、影响可见度的重要因素、减轻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的措施或方法、孟塞尔表色系统、光源色温、相关色温和显色性的概念。难点:光度单位和计算应用。德育要求: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6课堂讲授、讨论课程目标1、27天然采光基本要求:理解和熟练掌握采光气候和采光标准、采光口;理解并掌握采光计算方法。重点:光气候;CIE标准晴天空、全阴天天空亮度分布规律;光气候系数;采光系数;侧窗和天窗采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窗地比;采光设计的5个步骤;侧面采光和顶部采光计算步骤。难点:采光计算。德育要求:培养具有可持续人居环境的整体意识的建筑师。3课堂讲授、讨论课程目标1、28建筑照明基本要求:理解和熟练掌握人工光源的光特性,灯具,夜间建筑物立面照明;一般理解与掌握室内环境照明设计,室内工作照明设计,绿色照明工程。重点:光源的分类、LED发光原理及其特性,灯具的分类、光强体与配光曲线、灯具效率与遮光角、室内工作照明方式、照明评价标准(数量+质量)、利用系数Cu、室内环境照明设计的三大要素、建筑物夜景照明的三种照明方式、光污染、照明功率密度值。难点:室内工作照明设计。德育要求:培养具有可持续人居环境的整体意识的建筑师。3课堂讲授、讨论课程目标1、29建筑声学基础知识基本要求: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掌握声功率、声强、声压和分贝概念及计算,理解混响时间、室内声压级,声音的反射、衍射、扩散、吸收和透射;理解声音、声源的方向性,驻波和房间的共振,人对声音的感受,频率和频谱,理解各类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的特点及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要点。重点:声概念、反射定律的空间意义、吸声系数、级的定义与运算、倍频带与1/3倍频带、A声级、时差效应、稳态声压级、混响时间、房间声学固有频率、各类吸声材料的特性及影响因素。难点:声级计算。德育要求: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6课堂讲授、讨论课程目标1、210室内音质设计基本要求:理解室内音质评价标准,音乐声、语言声等厅堂的音质设计内容,理解厅堂建筑声环境的设计方法,掌握厅堂混响时间值的确定与设计方法,了解电声系统的作用、方式及配合,理解并掌握几类常见厅堂的建筑声学特点与设计要点。重点:厅堂音质的评价标准,厅堂体型设计原则,防止和消除声缺陷的方法。难点:厅堂混响时间设计。德育要求: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3课堂讲授、讨论课程目标1、211噪声控制基本要求:理解墙体隔声材料及构造,建筑围护结构隔声评价标准,环境噪声标准,环境噪声的控制,室内吸声减噪,建筑隔声,理解隔振原理、隔振措施,理解声景、声景评价、声景设计。重点:室内外噪声标准、城市噪声控制的规划与建筑措施、隔声原理与技术措施、隔声门隔声方式、“组合墙”设计原则、隔绝固体传声的重要性与手段,声景的基本概念。难点:隔声量的计算。德育要求: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3课堂讲授、讨论课程目标1、212复习对本课程做复习总结2课堂讲授、讨论课程目标1、2合计44(二)实践教学环节序号实验项目实验内容与要求学时类型对应课程目标1实验一:建筑材料导热系数测量1)实验目的或实验原理:为了使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和计算符合实际情况,必须正确确定所用建筑材料的热物理性能。根据平板的稳定传热原理,在传热达到稳定状态后,根据测得试件两侧的表面温度及热流强度,即可得出试件导热系数。2)实验内容:用平板法测量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3)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导热仪和建筑材料。4必修综合课程目标1、22实验二:室内照度与亮度测量1)实验目的或实验原理:对已建成房间的照明效果进行检测,保证室内照明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和设计要求,建立照明设施的维护保养制度,有必要对建筑物的照明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和实测。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照度与亮度实测方法。2)实验内容:用照度计测量室内照度,用亮度计测量室内亮度。3)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照度计,亮度计。2必修综合课程目标1、23实验三:声压级测量1)实验目的或实验原理:通过对室内声压级的测量,可以检测已建成的大厅内是否达到满意的声压级及声场分布是否均匀。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声压级实测方法。2)实验内容:用声压计测量声压级。3)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声压计。2必修综合课程目标1、2合计8四、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方法理论课以课堂集中讲授为主,并按需实施一定的课堂导学提问。集中讲授时,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文字、图像)兼用板书等教学载体。习题练习时,主要采用课后常规性作业、课堂测验等教学方式。课堂导学提问的主要形式为,课中临时专项提问,课前布置导学内容课中提问此内容。实验课先解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要求及仪器设备工作原理,然后协助学生完成实验。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一)考核方式及具体要求1.课程成绩构成与要求课程考核注重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由平时作业、课堂测验、专题研习、实验、期末考核组成,均按百分制计分,其中平时作业成绩占18%、课堂测验成绩占10%、专题研习成绩占5%、实验成绩占17%、期末考核成绩占50%。2.课程目标达成考核与评价序号教学环节课程目标1(分值)课程目标2(分值)合计1平时作业126182课堂测验64103专题研习3254实验98175期末考试302050课程目标对应分值6040100(二)考核与评价标准1.平时成绩考核与评价标准分值观测点90-100分70-89分60-69分0-59分作业按时完成,90%以上的作业内容齐全,基本知识点理解、掌握到位。能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建筑物理领域相关专业问题。按时完成,70%以上的作业内容齐全,基本知识点理解、掌握较到位。能够较好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建筑物理领域相关专业问题。延时完成,60%以上的作业内容齐全,基本知识点理解、掌握基本到位。利用理论知识对建筑物理领域相关专业问题有一定的分析。不交和补交,50%以下的作业内容齐全,基本知识点理解、掌握有偏差。不能利用理论知识对建筑物理领域相关专业问题进行分析。2.课堂测验与评价标准课堂测验根据测验题目及评分标注进行打分(建议进行两次测验)。3.专题研习考核与评价标准分值观测点90-100分70-89分60-69分0-59分专题研习格式规范,符合研习报告写作要求;内容主题明确,符合课程教学内容,有明确的综合分析论点。参考文献充分、正文引用恰当,文献引文格式符合文献标准;无摘录摘抄痕迹,能恰当运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素材,论点正确。格式符合研习报告写作要求;主题明确,符合课程教学内容,具较好的综合分析论点。参考文献充分、正文能够较好对文献进行引用,文献引文格式基本符合科技期刊论文文献标准;正文主题大部分运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素材,论点正确。格式符合研习报告写作要求;主题基本明确,较符合课程教学内容,具较好的综合分析论点。参考文献有,文献引文格式基本符合科技期刊论文文献标准;正文有部分摘抄,论点分析较清晰。格式不符合研习报告写作要求,能反映部分主题内容,报告结构不完整,论点分析不清晰,参考文献少,正文没有引用,格式不完全符合科技论文文献标准。4.实验成绩与评价标准实验一占7%,实验二、三各占5%。根据出勤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打分。5.期末试卷考核与评价标准根据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设计期末考核试题,综合检验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综合应用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根据考试题目设计相应评分标准。六、教材与参考书(一)推荐教材1.《建筑物理(图解版)》,杨春宇、唐鸣放、谢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年12月第2版。(二)参考资料1.《建筑物理》,刘加平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第4版;2.《建筑物理》,柳孝图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第3版。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3300310英文名称:ChineseArchitectureHistory学分:2学时: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先修课程:外国建筑史、建筑设计1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程授课对象:建筑学专业学生教学单位:土木工程学院修读学期:第4学期一、课程描述和目标《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教学任务在于讲述中国建筑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的发展历史。理解自然、社会、文化、技术、经济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史实、设计意匠,对建立新的建筑观和创造性的设计方法提供帮助。课程目标1: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中国古建筑在民居、园林、宫殿、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成就和中国建筑传承、发展、革新的脉络,提高学生在建筑历史与理论方面的修养。课程目标2:结合调研、手工模型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中国本土建筑理念,运用中国本土建筑理论,通过思辨、转译等方式进行现代建筑设计,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目标权重指标点4-1.掌握中外建筑演变的过程与时空特征,掌握建筑的形制与工艺特征,及其与特定文化系统的关系。课程目标10.6指标点4-2.能够进行有关城市、街区与建筑的历史发展演变的研究与分析。课程目标20.4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重、难点(含德育要求)学时教学方式对应课程目标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建筑独特的发展历史,本课程的内容、任务、学习方法,理解中国古建筑的根本特征。重难点:重点是掌握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难点是掌握斗栱的组成、分类、演变。德育要求:体会中华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2集中讲授、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2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基本要求: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隋至宋建筑特色、元明清建筑特色。重难点:重点是理解汉、唐、清的建筑特色。难点是理解先秦时期的建筑特征和技术发展。德育要求:体会中华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4集中讲授、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3住宅与聚落基本要求:了解住宅型制演变,理解住宅构筑类型;分析中国住宅型制演变与住宅构筑类型以及各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特征及其产生原因。重难点:重点是掌握先秦至清,住宅的演变过程。难点是掌握、辨析九种住宅构筑类型的特征。德育要求:体会中华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及其营造智慧。4集中讲授、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24宫殿、坛庙、陵墓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理解中国古代宫殿的型制与实例、坛庙建筑的类型与实例、陵墓的演变与形实例。重难点:重点是理解宫殿布局原则与设计思想。难点是理解坛庙的类型及其产生机制与设计思想,陵墓规划思想与布局设计手法。德育要求:体会中华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礼制文明”。4集中讲授、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5宗教建筑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理解佛教建筑类型逐步中国化的原因与衍变过程;理解佛塔与经幢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理解塔逐步中国化的衍变过程。重难点:重点是掌握佛塔的六种类型及主要实例特征。难点是理解唐、宋佛寺的建筑特征。德育要求: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对本国文化的自信。4集中讲授、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6园林与风景建设基本要求:了解明清皇家苑囿和江南私家园林基本特征,风景建设的基本规律;理解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基本处理手法及实例特征。重难点:重点是掌握江南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难点是掌握明清皇家园林的设计手法。德育要求:体会中华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本土营造智慧。2集中讲授、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7建筑意匠基本要求: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处理选址与布局的基本手法,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及其审美与建筑设计。重难点:重点是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选择与布局的基本手法。难点是理解中国建筑营造活动所体现的观念形态。德育要求:了解中国优秀文化精华,理解建筑、自然、人如何和谐共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2集中讲授、课堂讨论课程目标28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基本要求:理解古代建筑术语,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详部做法特征。重难点:重点是掌握大木作中各构建的特征及作用、清式彩画作的分类及特征。难点是辨析宋、清斗栱做法、屋架做法的差异。德育要求:体悟精益求精的“工匠技艺”,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6集中讲授、课堂讨论课程目标29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基本要求:理解剖析近代中国建筑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重难点:重点是洋式建筑、传统复兴和现代建筑的特征及代表案例。难点是分析、判别这三种类型的风格及细分三种风格的阶段特征。德育要求:体会中华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爱国情怀。2集中讲授、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10现代中国建筑基本要求:了解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发展。重难点:重点是掌握该时期的建筑风格、思潮、发展动向。难点是理解该时期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潮的传承与革新德育要求:将传统建筑案例和当代本土建筑创作案例相关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本土建筑的表达方法。2集中讲授、课堂讨论课程目标1、2合计32四、课程教学方法集中讲授和互动讨论相结合教学方式。以课堂集中讲授为主使用多媒体、板书、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结合师生互动分析讨论、课后作业、专题研习、答疑等教学方式共同实施。五、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一)考核方式及具体要求1.课程成绩构成与要求课程考核注重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主要由平时作业、线上测试、线上视频、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组成,均按百分制计分,其中期平时作业成绩占50%、研习作业10%,、期末论文成绩占40%。2.课程目标达成考核与评价序号教学环节课程目标1(分值)课程目标2(分值)合计1平时作业3020502研习作业55103期末论文251540课程目标对应分值6040100(二)考核与评价标准1.平时成绩考核与评价标准分值观测点90-100分70-89分60-69分0-59分平时作业研习作业按时完成,90%以上的作业内容齐全,基本知识点理解、掌握到位。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识别、分析、绘制、表达建筑领域思潮和作品。按时完成,70%以上的作业内容齐全,基本知识点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